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液体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作者:邓国敏;李忠

    目的:探讨液体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98例,分别采用液体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栓塞组,住院时间短于夹闭组,住院费用、完全闭塞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夹闭组,GOS评分良好率高于夹闭组(P<0.05),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动脉瘤夹闭术比较,液体栓塞的临床疗效更佳,术后并发症较少,但完全闭塞率较低.

  • 1例罕见颅内3个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李洁;孙林

    患者,女性,71岁.因突发头痛、头昏,意识丧失3 d于2008年2月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浅昏迷,刺痛睁眼,不发音,双瞳孔等大等圆约2.5 mm,光反射灵敏,双鼻唇沟对称,项强2指,四肢肌张力不高,刺痛肢体可定位,腹壁反射、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外院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2月6日18:30在局麻下行经右股动脉穿刺插入5.0 F动脉鞘管,经鞘管4.0 F猎人头导管选择性插入右侧颈内动脉内造影.造影结果示:右侧颈内动脉前、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手术顺利,术毕拔管,加压止血绷带包扎安返病房.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影像学随访研究进展

    作者:姜雪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发生率、致死率及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治疗方式是动脉瘤夹闭术,但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症较多,主要有动脉瘤夹闭不全、瘤夹脱落、脑梗死、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狭窄或闭塞、脑血管痉挛以及动脉瘤再出血、再生、新生、硬膜外血肿等,需进行长期随访.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DSA、MRA、CTA,本文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影像学进展进行综述.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临时阻断与术后脑缺血关系及脑保护措施的探讨

    作者:胡成旺

    目的 对南阳医专一附院神经外科,2005-2011年的使用临时阻断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脑保护措施的疗效进行总结.方法 术中放置临时夹后应用静脉应用甘露醇、亚低温及控制性升高血压方法.结果 术后出现脑缺血有13例患者,占9.8%,有临床表现的为7例,占5.3%;患者的年龄,临时阻断的时间,同时放置多个动脉瘤夹,术中动脉瘤破裂,与脑缺血发生率相关.结论 在临时阻断夹放置的过程中,人工诱导亚低温及适度的升高,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脑缺血的发生率.

  • 神经内镜辅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临床分析

    作者:张晓海;曾祥富;胡涛;金海泉;陈劲草;马建荣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夹闭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月,入选患者72例,共颅内动脉瘤73个,在我科行神经内镜辅助下夹闭术,观察围手术期术后动脉瘤夹闭情况及并发症的产生情况,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观察出院后随访半年内再出血发生的情况.结果 本组成功夹闭动脉瘤65个,8个瘤壁加固包裹术.无术中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肢体偏瘫、脑积水、意识障碍等并发症共11例(15.3%).而术前Hunt-Hess分级和动脉瘤破裂情况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半年,无1例有再出血发生.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解剖清楚,夹闭确切,临床疗效满意;术前Hunt-Hess分级和动脉瘤破裂情况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义;王宇;刘帅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确诊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住院患者32例,均经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术后常规进行预防脑血管痉挛、预防并发症等治疗,观察记录患者临床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3例手术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无术中死亡。术后随访3~24个月,其中21例生活质量良好,7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者,3例有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茅磊;赵鑫;杭春华;吴伟;纪祥军;王笑亮;王汉东

    目的 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监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1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6个动脉瘤)在开颅夹闭手术中,使用MDU 1 mm微探头检测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根据血流信号,未行动脉瘤夹调整9例;处理动脉瘤后,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血流信号降低或消失时,改变动脉瘤夹夹闭位置5例,使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的血流恢复至正常.对比分析动脉瘤夹调整前后,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变化;同时将调整动脉瘤夹后的血流速度和PI与未进行动脉瘤夹调整的患者相比,并于术后1周对患者均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DSA复查. 结果 (1)术中MDU监测显示,1例动脉瘤夹闭后分支血管闭塞,4例血管狭窄.对这5例患者调整了动脉瘤夹,MDU血流信号均恢复正常.5例患者动脉瘤夹调整前后载瘤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分别为(19.8±5.3) cm/s和(51.0±12.0) cnm/s,舒张期末流速(EDV)分别为(1.2±0.4) cn/s和(20.2±7.4)cm/s,平均流速(MV)分别为(3.6±1.5) cm/s和(26.2±8.3)cm/s,PI分别为(5.06±1.08)和(0.95±0.15),调整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调整动脉瘤夹5例与未进行动脉瘤夹调整的9例患者相比,调整后与未调整的PSV分别为(51.0±12.0) cm/s和(43.2±14.0)cm/s,EDV分别为(20.2±7.4)cm/s和(19.4±9.9)cm/s,MV分别为(26.2±8.3) cm/s和(26.0±10.8) cm/s,PI分别为(0.95±0.15)和(0.94±0.22),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监测相关并发症发生.(3)术后头部CT显示一例无脑梗死.术后1周CTA或DS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保留良好、通畅,动脉瘤消失. 结论 MDU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的特点.该技术有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中的误夹或载瘤动脉夹闭不全,以便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提高手术疗效.

  • 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夹闭术后颈内动脉闭塞一例

    作者:仲雷;何川;张鸿祺

    患者女,29岁.因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5 h,于2011年10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既往体健,无脑血管病家族史.神经系统检查:Hunt-Hess分级Ⅰ级,意识清楚,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颈项强直,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其余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头部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急诊行全脑DSA检查,提示右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位远端囊状动脉瘤,大小约3.0 mm×2.5 mm,窄颈,瘤体指向后内侧,瘤颈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的关系密切(图1a,1b).在全身麻醉下,经翼点入路急诊行显微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容积再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炳伟;甄勇;何亮;闫可;申林海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DSA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7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9例,均行开颅夹闭术.夹闭后即刻行DSA并利用VRT处理相关图像,对夹闭效果欠佳者调整动脉瘤夹后,直至造影证实夹闭满意.将动脉瘤无复发且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4~5分评价为治疗效果良好.结果 19例患者共计26个动脉瘤,显微镜下观察均完全夹闭.经造影证实,18个动脉瘤首次完全夹闭,1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对侧大脑后动脉夹闭并伴有瘤颈残留,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将对侧A2夹闭,1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将脉络膜前动脉完全夹闭,3个瘤颈部残留,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夹闭后上干血管狭窄,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前交通动脉及对侧A2起始处狭窄.2个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未能调整外,其余经调整后夹闭理想.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中,1例经导管缓慢注射罂粟碱后好转,1例应用罂粟碱脑棉片局部湿敷后好转.术中DSA及VRT图像处理时间30~100 min,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CT血管成像示均无动脉瘤再生长及狭窄血管闭塞,1例偏瘫,18例恢复良好.结论 术中DSA结合VRT有助于术中实时观察夹闭效果、调整动脉瘤夹,可减少瘤颈残留、载瘤动脉和瘤周血管闭塞,从而改善手术效果.

  •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徐峰;张世明;王中;周幽心;周岱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法 .其中男9例,女12例,平均40.6岁.1例表现为后颅窝占位;20例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14例,Ⅲ级5例,Ⅳ级1例.头颅CT表现为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第四脑室出血或二者兼有.脑血管造影提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13例,远端动脉瘤8例,分别采用枕下旁正中及枕下正中入路进行手术.结果 19例行动脉瘤蒂夹闭术,1例行孤立术,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切断术.3例术后出现切口一过性脑脊液漏;1例术后偏瘫、后组脑神经麻痹和长期昏迷,2例轻度后组脑神经受损,3个月后完全恢复;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或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治疗首选动脉瘤夹闭术,术中保护后组脑神经和后下动脉是手术的关键.

  • 纵裂翼点入路处理上突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作者:王玉海;杨理坤;时忠华;蔡桑;董吉荣;冯毅;陈磊;何建青;胡旭

    目的 提高上突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纵裂翼点入路处理18例上突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采用半冠状切口,骨窗要求既要便于暴露外侧裂又要使单侧额部骨窗尽量低,以利于经额底纵裂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本组共18例上突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其中后上突型10例,后突型8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3例,Ⅳ级2例.18例均采用经纵裂翼点入路一次性完全夹闭.随访6 ~18个月,按GOS预后评分,5分16例,4分2例,其中3例记忆力略有下降,2例有轻度单侧肢体运动障碍.结论 纵裂翼点入路具有手术视野好,对额叶脑组织损伤小等特点,能较好暴露上突型尤其是后突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 瑞芬太尼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赵慧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52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瑞芬太尼组)和对照组(硝酸甘油组),各26例。观察组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后使用应用瑞芬太尼进行控制性降压,对照组应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观察2组患者术中血气分析的结果及脑氧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控制性降压后30min及动脉瘤夹闭后5min,2组患者静脉血氧分压(Pj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 2)(84.55±9.25)、颈内静脉氧含量(CjvO 2)(107.24±19.84)均明显高于控制性降压前的血氧饱和度(SjvO 2)(67.67±11.28)、颈内静脉氧含量(CjvO 2)(87.41±15.19),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 2)(21.05±7.96)、脑氧摄取率(CERO 2)(16.18±5.94)均明显低于控制性降压前的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 2)(41.99±10.24)、脑氧摄取率(CERO 2)(33.16±7.67),且SjvO 2(84.55±9.25)、CjvO 2(107.24±19.8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SjvO 2(68.48±9.68)、CjvO 2(87.69±16.73),Da-jvO 2(21.05±7.96)、CERO 2(16.18±5.9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Da-jvO2(39.67±10.28)、CERO2(32.09±6.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瑞芬太尼能明显降低脑氧代谢,保护脑细胞的正常功能。

  • 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冷基勇;丛培雨;王心民;王克臻;吕洪柱;崔承志

    目的 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监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开颅夹闭手术中,使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1 mm微探头检测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根据血流信号,未行动脉瘤夹调整55例;处理动脉后,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血流信号降低或消失时,改变动脉瘤夹夹闭位置65例,使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的血流恢复至正常.对比分析动脉瘤夹调整前后,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变化,并于术后1周对患者均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全脑血管造影(DSA)复查.术后1、3和6个月随访DSA,评估术后效果.结果 120例患者瘤颈残余及载瘤动脉梗阻率为3.3%(4/120),低于大宗病例5%的血管梗阻或瘤颈残余率.结论 微血管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的特点.该技术有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中的误夹或载瘤动脉夹闭不全,以便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提高手术疗效.

  • 腰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何麟;蔡洪;刘谊;陈忠;陈泰山;胡出

    目的:探讨腰池持续引流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腰池持续引流作为治疗组,另外20例行间断腰穿放液治疗作为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所获数据经X2,t检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脑脊液中红细胞消失时间分别为(4±1.5)天和(8±2.1)天(P<0.001),两组CSF中总蛋白(TP)<0.8g/L时间分别为伤后(6±2.7)d和(11±1.8)d(P<0.001),引流3天后颅内压增高发生率分别为l2.45%和38.63%(P<0.01)。治疗组头痛、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短,脑积水及脑梗塞发生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腰池持续引流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使之尽早廓清,疗效确切。

  • 急诊手术救治成功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破裂1例

    作者:顾向进;冯东侠;叶富华;张田旺

    我科成功救治1例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破裂(Hunt-HessⅤ级)患者,现报告如下.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76例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建荣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76例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包括显微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入路、术中和术后的处理。结果:本文76例患者中74例77个动脉瘤采用动脉瘤夹闭术,2例行动脉瘤孤立术,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6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1.32%,死因为孤立术后脑水肿。其余75例患者在经显微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经随访3-10年,均恢复日常工作生活,术后经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均安全、有效,尤其是合理的手术措施对颅内动脉瘤包括多发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整体护理

    作者:袁俊台

    颅内动脉瘤是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是一种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在显微镜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动脉瘤破裂出血病死率很高, 做好及时有效的护理对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循证护理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影响

    作者:周丽娜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2年3月80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CVS发生率、患者预后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CVS的发生,提高临床预后和护理服务质量.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配合

    作者:石许红;高莉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配合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在脑显微镜下做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实施密切的手术配合护理措施.结果:此组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经过密切的手术配合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实施手术配合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应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 脑室-心房分流在颅内动脉瘤合并脑积水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明亮;方树民;李明轩;尹震;任虹宇;张小广;马建功;何承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积水的治疗方案和疗效,为其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合并脑积水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Hunt-Hess分级在Ⅱ-Ⅳ级)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单纯动脉瘤夹闭术(非分流组)和一期行动脉瘤夹闭及脑室心房分流术(分流组)治疗的效果。其中分流组18例,非分流组22例,对2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GOS分级评价,比较2组的疗效、预后良好率。结果①分流组的疗效优于非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流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非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积水的患者在动脉瘤夹闭的同时行脑室心房分流术,其预后明显优于单纯行动脉瘤夹闭而未行脑室心房分流的患者;对合并脑积水的动脉瘤患者,在夹闭动脉瘤的同时行脑室心房分流术,对改善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8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