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飞利浦炫速64排CT3D及后处理技术在骨关节损伤中的运用

    作者:黄春嘉

    目的 探讨飞利浦炫速64排三维CT(CT3D)技术在骨关节损伤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进行诊治的46例骨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术前给予飞利浦炫速64排CT3D技术检查,之后使用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重建(SSD),容积重建(VR)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46例患者中,MPR检出率为100.0%(46/46);VR检出率为91.3%(42/46);SSD检出率为73.9%(34/46);MPR检出率高于VR、SS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SD的检出率低.结论 飞利浦炫速64排CT3D及后处理技术在骨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较高,为诊断与治疗方面提供重要参考,可供临床借鉴.

  • 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位置关系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对比观察

    作者:李秋焕;常青林;于子龙

    目的:探讨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的位置关系及鼓环平面作为该段面神经解剖标志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月—10月选取4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1例(22侧颞骨),鼓膜表面涂碘海醇注射液,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利用3D容积重建(3D-VR)技术重建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应用显微解剖技术将对应颞骨的鼓环、面神经垂直段轮廓化,并行数据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3D-VR技术成功重建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的位置关系,11例22侧标本鼓膜均显影清晰。其中12侧鼓环平面8点(右耳)或4点钟方向(左耳)距面神经垂直段近,显微解剖与3D-VR观测其平均距离均为3.58 mm;显微解剖显示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上段成角平均为39.14°,3D-VR观测其为39.41°。显微解剖与3D-VR测量数据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鼓膜后下象限,3D-VR 和显微解剖分别发现有63.64%(14/22)和68.18%(15/22)的面神经垂直段由鼓环平面内侧转向外侧,其中同时又伴有面神经垂直段前移者分别为10/14侧和10/15侧。3D-VR与显微解剖两种方法判断面神经前移、外移情况,经Kappa检验,结果呈较好一致性(κ=0.899、0.874)。结论鼓环平面是面神经垂直段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鼓膜后下象限区域是外耳道操作时面神经易损部位,3D-VR较为真实地反映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之间的位置关系。

  • 64排螺旋CT评价右心功能的方法研究

    作者:梁蕾;许卫;李坤成;杜祥颖;高艳

    目的 应用64排螺旋CT定量评价右心室功能,分别采用短轴图像的多平面重建法(MPR)和3D容积重建法 (VR)进行处理,并以磁共振为对照,探讨两种方法 右心功能评价指标与MR的相关性及64排螺旋CT在右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均于24 h内接受心脏MSCT和MR检查.采用MPR、VR对CT原始数据分析后获得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及射血分数(EF)等心功能指标,并与MR测得的相应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MPR法MSCT与MRI右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612~0.959);VR法MSCT与MRI右心功能指标相关性低(r=0.312~0.780). 结论 MPR法64排螺旋CT在右心功能定量评价方面较准确、可靠,与1.5T磁共振评价右心功能各指标之间相关性高.VR法64排螺旋CT由于右心室对比剂充盈不均准确性欠佳.

  • 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在Q角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王予生;娄路馨;赵丽;赵海竹;屈辉;程晓光;洪雷;张辉;冯华

    目的 依据Q角定义,结合现代影像学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VR)和影像处理工作站的技术特点,完整再现股四头肌与髌骨解剖关系,并且在重建的三维影像上完成Q角的测量,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2006年-2008年,拟行手术治疗的髌骨不稳定的病例62例(男21例,女41例),年龄14~45岁,平均年龄22.1岁.术前行64排CT螺旋扫描,自编VR重建协议,在容积重建影像上进行Q角测量.所得数据与临床体表划线测量Q角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采用多排CT容积重建影像测量的Q角,62例健侧x±s为12.5°±4.8°.采用临床体表划线62例健侧x±s为14.5°±5.5°.两种方法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影像测量Q角,与临床体表划线测量法比较,数据准确可靠.Q角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好.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数据,并有利于随访观察.

  •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后容积重建和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在肋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志明;韩义强;王力学;朱明珠;常磊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后容积重建(VR)技术和表面遮盖显示(SSD)技术在肋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111价值.方法 选取秦皇岛市第四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5例肋骨转移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有多层螺旋CT检查资料,采集CT图像后分别采用VR及SSD技术进行图像处理,观察两种处理技术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75例肋骨转移瘤患者确诊发生成骨转移病灶148个、溶骨性转移病灶35个、混合型骨折病灶110个、病理骨折病灶27个、膨胀性生长病灶60个,VR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9.3%、97.1%、98.2%、70.4%和98.3%,SSD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7.8%、74.3%、74.5%、96.3%和95.0%,两种技术对成骨转移病灶、溶骨性转移病灶、混合型骨折病灶、病理骨折病灶诊断的准确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后VR技术在发现成骨转移病灶、溶骨性转移病灶、混合型骨折病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作为首选的后处理技术,而SSD技术在诊断病理骨折病灶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应用.

  • 3.0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

    作者:李永东;陆靖;孙贞魁;李明华;谭华侨;王武;陈元畅

    目的 评价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513例疑似动脉瘤或因其他脑血管疾病行3D-TOF-MRA检测的患者.经DSA确诊131例患有微小动脉瘤(143个),170例无动脉瘤.以该301例为研究对象,容积重建DSA(VR-DSA)为金标准,评估3D-TOF-MRA在诊断微小动脉瘤中的价值.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脉瘤的数目及动脉瘤位置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301例中,3D-TOF-MRA共检测出动脉瘤患者135例(149个).①以患者为样本数,3D-TOF-MRA检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98.5%、94.7%、95.6%及 97.0%.以动脉瘤为样本数,上述指标分别为96.8%、98.6%、95.3%、94.6%及98.9%.②与无SAH患者比较,3D-TOF-MRA诊断SAH的假阴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准确率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单发或多发动脉瘤对诊断动脉瘤无影响.④3D-TOF-MRA诊断位于大脑前动脉、椎 - 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高,均为100%,诊断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的准确性分别为97.3%和98.4%.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椎 - 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比较,3D-TOF-MRA诊断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准确性略低,P= 0.039.结论 3D-TOF-MRA对微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高,基本可以替代DSA.

  • 3D-CTA容积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舒航;李昭杰;陈光忠;曾少建;林晓风;唐凯

    目的 通过3D-CTA容积重建(VR)图像与DSA结果的对照研究,探讨3D-CTA VR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126例115个动脉瘤的3D-CTA和DSA比较影像学资料,分析3D-CTA VR重建表现.影像学分析诊断采用双盲法.结果 126例患者共发现115个动脉瘤,102个病人为单发动脉瘤,5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3D-CTA VR重建漏诊9例,DSA漏诊2例.17例DSA和3D-CTA VR重建均诊断为阴性.经统计分析3D-CTA VR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达到92.2%、94.4%和92.5%.结论 3D-CTAVR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方法,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筛检价值.

  • CBCT三维容积重建对诊断骨开裂和骨开窗准确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寇玉倩;栾庆先

    目的 评价CBCT三维容积重建对后牙颊侧骨开裂与骨开窗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以干头骨标本后牙颊侧的骨开裂和骨开窗的诊断作为参考标准,与3名观察者的主观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研究CBCT三维容积重建对骨开裂和骨开窗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BCT三维容积重建后骨开裂和骨开窗的诊断与头骨的诊断结果一致性系数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BCT三维容积重建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干头骨后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情况,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 螺旋CT重建技术在肺内小结节定性巾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平波

    目的 探讨MSCT后处理重建在肺内小结节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对肺内孤立性小结节进行容积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对病灶数据进行后处理,采用MPR和VR技术重建出不同平面的MPR图像及3D图像,以更好地显示病变特征.依据所建图像对病灶性质进行分析,再与横断面图像和病理所见进行对照分析,探讨MPR及VR技术在肺内小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螺旋CT薄层扫描后处理重建能显示常规扫描不能显示的部分细小钙化、毛刺征、空泡征、棘状突起及脂肪等,而后处理重建能更多的显示病变征象,尤其瘤一肺界面及肿瘤邻近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论 对于sSPN,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表面重建技术比常规扫描能显示更多细微CT征象,能直观地三维显示肺结节的异常的立体形态学特征,确定结节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血管类型.以及相邻胸膜内外侧面的形态改变和结节与周围支气管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助于sSPN的定性诊断.

  • 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VR)技术在骨性椎间孔显示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钟永青;陈惠恩;卓奕武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VR)技术显示脊柱骨性椎间孔形态学类型及病理性改变的作用.方法:对1 602例脊柱行螺旋扫描容积重建骨性椎间孔内、外孔面VR图像.其中,颈椎628例,胸椎304例,腰椎570例.结果:1 602例患者共11 800个椎间孔,其中,颈椎椎间孔4 158个,胸椎椎间孔3 722个,腰椎3 920个.椎间孔的形态:椭圆形4 512个,圆形3 686个,葫芦形3 352个,不规则形250个.椎间孔的病理性改变:骨性椎问孔狭窄766个,其中,椎体后缘骨质增生468个,椎小关节增生386个,混合性增生524个,椎体滑脱48个;椎间孔增大12个.结论:骨性椎间孔VR图像能整体、细腻、逼真地再现椎间孔的形态学改变,特别是在显示胸椎椎间孔方面填补了影像学检查的空白.椎间孔VR图像是目前显示骨性椎问孔好的影像学方法.

  •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颈椎外伤中的应用

    作者:刘潇;倪同辉;曾祥柱;袁慧书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重建技术在颈椎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颈椎骨折和(或)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通过观察横断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容积再现(VR)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观察颈椎骨折和脱位情况.结果 56例颈椎外伤患者中,无骨折型脱位8例,颈椎骨折48例.其中寰枢椎骨折13例,合并寰枢椎半脱位3例;下颈椎骨折35例,其中合并脱位8例.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多种重建技术,能够准确评价颈椎骨折、脱位及椎管形态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

  • 磁共振内耳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文武;李维;傅伟琪;周旭洋;陈国栋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内耳水成像在内耳病变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5例怀疑内耳病变患者,行磁共振内耳水成像扫描,并进行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后处理。结果45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内耳结构,其中内耳畸形8例,结构正常37例。结论内耳水成像能清晰、立体的显示内耳膜迷路及内听道精细解剖结构,并显示其发育状况及通畅程度,能够为内耳病变患者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 多层螺旋CT在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郭玉林;孙学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8例膝关节诸骨损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获得CT轴位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结果 本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33例,胫骨裂隙性骨折26例,髁间突骨折7例,髌骨骨折10例,股骨骨折1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图像质量高,有利于膝关节骨折的诊断,指导选择治疗方案,制订手术计划.

  • 64排螺旋CT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SPS诊断的方法探讨

    作者:刘涛

    目的:提高64排螺旋CT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对茎突过长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undrome,SPS)诊断的方法认识.方法:对56例临床查体疑诊茎突过长的患者行传统CT检查,组成传统CT检查组;并行64排螺旋CT扫描加MPR、VR重建检查,组成64排螺旋CT扫描组.检查项目为观察、测量茎突(包括茎突增长、中部不连及倾斜角度改变)变化;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42例茎突过长病例,以茎突长度大于3.0cm为诊断标准,64排螺旋CT组阳性检出率为85.71%,传统CT检查组阳性检出率为66.67%;14例倾斜角过大病例,64排螺旋CT组阳性检出率为85.71%,传统CT检查组阳性检出率为57.14%;组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64排螺旋CT容积重建能较形象地显示三维立体图像,直观显示茎突外貌、测量茎突倾斜角度,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测量茎突长度较传统X线及传统CT冠位更准确,在对茎突过长综合征诊断中值得推广.

  • HRCT轴位加薄层冠状位扫描及容积重建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磊;赵卫东

    可靠,其敏感性显著优于DR.

  • 多层螺旋CT的容积重建技术在胸廓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秦红卫;樊长姝;张红军;邓凤贤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的容积重建(VR)技术在诊断胸廓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350例胸部外伤病例作MSCT扫描,从中随机抽取80例作VR成像与普通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胸廓骨折诊断中的实效性、敏感度及准确度.结果MSCT的VR技术诊断肋骨骨折、胸椎横突骨折、胸骨骨折以及胸锁关节脱位与半脱位的实效性、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普通X线平片(P<0.01).结论MSCT的VR技术是诊断胸廓骨折的佳方法.

  • MSCT-3D重建技术在诊断足骨骨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絮绿;吕访贤

    目的 探讨螺旋CT 3D成像技术在诊断足骨骨折的重组方式与显示复杂骨折的关系.方法 24例患者进行足部螺旋CT扫描,分别用软组织算法B30 s和骨算法B60 s进行薄层重建,在3D工作站进行多方位MPR和VR重组.结果 多层螺旋CT骨算法重建MPR图像骨窗观察能清楚显示足骨骨折,明确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片的数目、关节面损伤情况及关节腔内骨折片数目、位置;软组织算法重建MPR图像可清楚显示足跟部肌腱和软组织.结论 MSCT三维重组及多平面重组能准确诊断足骨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为临床诊治提供清晰及立体的影像资料.

  • 螺旋CT诊断肺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周建清;朱玉春

    患者,男,70岁.体检发现右下肺占位,平素无不适.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片显示右下肺分叶状高密度影,病灶似与右肺门区有异常血管影相连(图1a),CT平扫肺窗显示右下肺多发圆形结节,周围见条状阴影,边界清晰(图1b);纵隔窗显示右下肺多发结节,密度均匀,边缘光整(图1c);增强后右下肺病灶与血管强化同步,密度均匀,边缘更加清晰(图1d),MIP重组显示右下肺迂曲血管团,周围与粗大的肺动静脉畸形血管相(图1e);连容积重建(VR)重组显示右下肺迂曲血管团,与肺动静脉引流(图1f).诊断明确:右下肺动静脉瘘.

  • 薄层大密度投影在螺旋CT骨三维重建中应用的探讨

    作者:钟兰生;黄尧生;刘锦文

    目的:探讨薄层大密度投影(MIP Thin)在螺旋CT骨三维重建中应用.同时在三维重建功能软件中筛选出更适合于骨创伤的检查方式和佳组合.方法:收集近期创伤性骨折病例76例,全部病例均使用 SIEMENS Volum Zoom 多层螺旋 CT 扫描,从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在相同层面、用相同层厚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MPR)、薄层大密度投影(MIP Thin)以及容积重建(VR)、表面阴影重组(SSD).结果:MIP,Thin 比 MPR 显示的细节更为清晰,尤其是都使用3mm层厚扫描时.结论:MIP Thin 在显示骨的细微结构方面比 MPR 更具优势.结合SSD或者VR是骨损伤检查的佳组合

  • 飞利浦64排CT对肋骨骨折的诊断研究

    作者:冷珊珊;高玉庆;张通;杨志成

    肋骨骨折在胸部外伤中为常见,约占胸部严重钝挫伤的40%[1]。肋骨骨折通常采用X线片结合胸部X线透视进行诊断,但对于严重的挤压伤、坠落伤等患者,因时间紧迫,病情危重不许搬动,同时患者常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胸腔积液、肺不张等高密度影干扰,使肋骨骨折的诊断十分困难。本研究采用飞利浦64排CT扫描结合容积重建,对43例重症胸部外伤患者进行检查,明确了肋骨骨折及其排序和骨折的严重合并症。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