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颈结合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丁自海;于春江;田德润;李云生;于春水

    目的探讨颅颈结合区各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以提高颅内手术远外侧入路的安全性. 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个尸体头颅标本颅颈结合区进行显微解剖;对20个颅底枕骨大孔区进行观测;4个尸体头颅标本切制成0.5~1.0 mm超薄断层切片,观测颅颈结合区有关结构.结果椎动脉第3段长21.6(15.3~31.9) mm.椎动脉沟呈浅沟者占80%,半骨管者占15%,骨管者占5%.两椎动脉穿硬脑膜处的间距为14.3(9.8~15.2) mm.枕髁长为26.8(25.1~28.2) mm,前、中、后1/3部的厚度分别为9.9(9.6~10.6)、11.2(9.2~13.1)和8.6(8.3~9.0) mm.枕髁后极至舌下神经管颅内口距离为9.9(8.6~11.4) mm,至颅外口距离为16.1(13.5~17.1) mm.寰椎横突是重要的骨性标志. 结论掌握该区椎动脉的走行、枕髁的形态及毗邻关系,有助于预防远外侧入路至靶区时重要结构的损伤.

  • 枕髁形态学分类对下斜坡病变的手术意义

    作者:冯东侠;叶富华;徐卫东;周新民;高恒;周良辅

    目的 通过对国人颅骨的枕髁和枕大孔进行解剖测量和分析,提出枕髁的形态学分类方法,为枕下外侧入路处理下斜坡和枕大孔腹侧病变的手术中,是否需要磨除枕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00例成人颅骨标本和20例成人3D-CT上,测量枕大孔和枕髁的相关解剖数据,观察分析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按枕髁分类指数(OC index)进行分类,并对各类枕髁(组)磨除后部1/3,前、后的手术观察角度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100例成人颅骨标本分为Ⅰ型(小枕髁型8.0%),Ⅱ型(中枕髁型74%),Ⅲ型(大枕髁型18%).Ⅰ型中磨除枕髁后部1/3,前后观察角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Ⅱ型(P<0.05)和Ⅲ型中有统计学意义(尸<0.01).结论 枕髁的形态学变异较大.术前应用3D-CT明确枕髁的形态学类型,对手术中是否需要磨除枕髁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枕髁 分类 斜坡 手术
  • 累及颈静脉孔区肿瘤的MRI影像学特点

    作者:董大伟;张萍;郝大鹏

    颈静脉孔位于颅后窝枕髁的外侧岩枕裂的后端,舌下神经管的外侧,左右各一,是颅内通向颅外的骨性管道,颈静脉和第Ⅸ、第X、第Ⅺ脑神经途经颈静脉孔穿出颅外[1].总结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16例累及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MRI影像学特点,报告如下.

  • 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付爱军;朱军;李建珉;程爱国;陈通;刘清军;刘刚;张云鹤

    ①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各结构毗邻关系,为临床安全处理颅颈交界区病损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②方法 将15具(30侧)国人成年连颈尸体头颅湿性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③结果 枕下段椎动脉测量左右两侧直径有显著性差异,以左侧大于右侧为主.上、下枕下三角是保护椎动脉第三段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确认颈静脉孔后外侧缘的标志、二腹肌后腹是保护面神经的标志.枕髁后1/3~1/2的磨除可获得对枕骨大孔腹侧和腹外侧的满意显露.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对于增加枕骨大孔上方病变的显露非常重要.④结论 颅颈交界区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掌握该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和解剖学标志,可增加该区手术的安全性.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可增加手术视野.

  • 颅底颈静脉孔区骨性测量的应用解剖

    作者:李玉泉;刘镇;叶文;代飞虎;徐领领;王玉海;纪荣明;杨向群

    目的:通过研究颅底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形态学参数,为国人颅底应用解剖学和骨学体质调查积累资料,为颅底外科突破手术禁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100例成人骨性颅底标本,测量了骨性颅底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内外径及颈静脉窝的深度,颈静脉孔与邻近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枕髁的长度、宽度及枕髁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左侧为(7.90±2.01) mm,右侧为(8.80±1.63)mm;内外径左侧为(13.9±2.44)mm,右侧(14.47±2.52) mm.颈静脉窝深度左侧(12.28±2.41) mm,右侧(13.79±3.67) mm.乳突尖与颈静脉孔的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23.47±2.65) mm,右侧为(22.84±2.88) mm;茎乳孔与颈静脉孔外缘的间距左侧为(7.44±1.36) mm,右侧为(6.78±1.61) mm.颈静脉孔内侧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9.09±0.76) mm,右侧为(9.86±1.25)mm;枕髁前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前缘间距左侧(14.46±1.23) mm、右侧(11.41±1.91) mm;枕髁后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后缘间距左侧(11.09±2.75) mm,右侧(14.39±1.85) mm.结论:在颈静脉孔区肿瘤远外侧入路手术中,磨除孔外侧与乳突间骨质时,自乳突尖约16mm处注意保护自茎乳孔出颅的面神经;在内侧入路手术中可磨除枕髁前半部不超过11 mm;枕髁磨除的厚度不超过10 mm,以防在磨除枕髁时伤及横过髁中部深面的舌下神经.在切除颈静脉孔前缘或前上缘的肿瘤采用经口咽入路时磨除颈静脉结节的厚度在8mm以内可防止伤及舌下神经.

  • 颅颈交界区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作者:付爱军;朱军;李建珉;程爱国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各结构毗邻关系,为临床安全处理颅颈交界区病损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15例(30侧)国人成年带颈头颅湿性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枕下段椎动脉测量左右两侧直径有显著差异,以左侧大于右侧为主.上、下枕下三角是保护椎动脉第三段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确认颈静脉孔后外侧缘的标志、二腹肌后腹是保护面神经的标志.枕髁后1/3~1/2的磨除可获得对枕骨大孔腹侧和腹外侧的满意显露.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对于增加枕骨大孔上方病变的显露非常重要.结论颅颈交界区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掌握该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和解剖学标志,可增加该区手术的安全性.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可增加手术视野.

  • 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显微切除延颈髓腹侧肿瘤的手术探讨

    作者:刘策刚;陶进;许安定;朱明峰;邵雪非

    目的:探讨远外侧经髁入路显微切除延颈髓交界区腹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应用远外侧经髁入路显微切除延颈髓腹侧及腹外侧肿瘤3例,其中脊膜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神经鞘瘤恶性变1例.结果:2例肿瘤全切除,1例硬膜下肿瘤全切除,硬膜外肿瘤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但有1例存在后组颅神经损伤症状.结论:该手术入路可增加术野空间,从而更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有利于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

  • 枕下极外侧人路手术路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蔡润;彭翔;屈宏彦;江锋;陈坚

    目的 研究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中的显微解剖结构,以提高颅颈交界区病变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1个尸体头颅标本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相关结构.结果 该径路中可观察到的解剖结构主要有:①椎动脉第Ⅱ段的上部及第Ⅲ、Ⅳ段的走行及其分支.②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③后组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椎动脉第Ⅲ段右侧长度为(23.6±2.9)mm(17.5~26.6 mm);左侧长度为(24.1±2.1)ram(19.2~25.6 mm);椎动脉穿硬膜处到枕骨大孔后正中缘的距离,右侧(22.1士3.1)ram(18.2~28.3 mm);左侧(22.0±2.9)ram(17.4~26.8 mm).寰椎横突是重要的骨性标志.枕下三角和C2神经根腹侧支是确定椎动脉的重要标志.结论 枕下极外侧入路磨除枕髁后、内1/3就可以较好地显露颅颈交界区腹外侧.熟悉掌握该区椎动脉走行及枕髁的毗邻关系,可以预防枕下极外侧人路手术中损伤重要的结构.

  •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

    作者:洪健;张建宁;佟小光

    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治疗是颅底外科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常采用倒U型切几分层分离枕后肌,逐层分离至枕下三角,保护并游离椎动脉,同时磨除部分枕髁及颈静脉结节以增加脑干腹外侧的显露范围,术中可对脑干周围重要结构直视下操作并能较好保护,已成为处理颅颈交界区硬膜内外病变的经典手术入路之一.同时本人路也存在椎动脉损伤、术后颅颈失稳、皮下积液等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

  • 经枕髁-颈突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力伟;王忠诚;于春江;王凤梅;陈菲

    目的: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对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5例干性颅骨标本,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结果:寰枕关节面不同的比例关系,决定枕髁的磨除范围.颈突位于枕髁的后外侧,茎突和二腹肌沟的内侧,后邻椎动脉上外侧袢,组成了颈静脉孔的后壁.与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形成了三角形,出颅的后组脑神经及颈静脉球位于三角形内.结论:本入路是枕下外侧入路的改良,通过部分枕髁及颈突磨除,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避免了面神经移位及颞骨岩部的磨除.

  • 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手术路径的虚拟现实微创化研究

    作者:周青;汤可;谢金娟;赵亚群;刘策;周敬安

    目的 在虚拟现实解剖建模基础上,探讨实现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路径微创化可行性.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数据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体积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 手术路径微创化前后均从脑干外侧、小脑半球腹侧和颈静脉球内侧经过.微创化前手术路径依次显露椎动脉、后组脑神经和颈静脉球,在颈静脉球内侧下方显露舌下神经,在后组脑神经上方显露小脑前下动脉.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从舌咽神经下方穿过,包含部分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小脑前下动脉和岩下窦.测量手术路径、路径中骨性结构、后组脑神经和静脉的体积:微创化前>微创化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小脑前下动脉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能够减少骨性结构磨除以及对后组脑神经和静脉损伤,同时不影响对小脑前下动脉显露.

  •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柳浩然;黄勤;彭蔚;方加胜

    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尸头的解剖研究,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按肌肉群、硬膜外、硬膜内进行描述和测量.结果枕下三角由头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组成,内含椎动脉和C1神经,椎动脉被一层丰富的椎静脉丛包绕,呈"三明治"样结构;C2神经的腹侧支恒定地跨过椎动脉的第2部分后方;头外侧直肌由于连接颈静脉孔后缘的颈静脉突,是判断颈静脉孔和面神经的标志.当椎动脉穿过硬膜时,进入一个纤维通道,内含脊髓后动脉、齿状韧带、第1颈神经、副神经的脊髓根.结论枕下三角和C2神经的腹侧根是辨别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识别静脉孔的重要标记;枕髁的磨除有利于增大操作空间,磨除枕髁时应避免损伤舌下神经;后颅窝手术要注意小脑后下动脉的变异.

  • 经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枢椎齿状突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作者:张扬;鲍聖德;邱建新;张家涌

    目的 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经远外侧人路切除枢椎齿状突,以指导其临床应用并分析目前虚拟现实系统的优缺点.方法 利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对20例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测量和手术入路模拟.结果 三维可视化技术使枕颈结合处椎动脉和骨结构的三维构象得到清晰的观察和测量;入路中磨除1/3枕髁能改善齿状突的显露,但应结合病变状态下齿状突与枕髁等结构的关系决定是否磨除或磨除的范围.结论 经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枢椎齿状突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显露,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治疗对象进行个体化分析有助于手术的成功和减少创伤.

  • 枕下极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定量研究

    作者:赵博;周茂德;杨扬;荣宝刚;李新钢

    目的本研究通过进行枕下极远外侧手术,逐步定量测量枕骨大孔的显露范围.方法用10例骨性颅骨及环椎观察测量骨性结构,对10例尸体头颅显微镜下进行枕下极远外侧手术,手术分为三部分:切除环椎侧块及后弓、磨除枕髁至舌下神经管后缘及枕髁全部.结果椎动脉内缘距中线距离为(15.94±2.33)mm(左),(15.46±1.38)mm(右);枕下海绵窦内缘距中线距离为(12.39±3.29)mm(左),(12.42±2.52)mm(右).保留枕髁完整所能显露的大范围均未达中线,至中线的距离:(1.69±0.91)mm(左),(1.68±1.12)mm(右);磨除枕髁后部至舌下神经管后缘所显露的大范围均越过中线至手术对侧,越过中线的距离:(3.12±1.28)mm(左),(3.43±1.13)mm(右);磨除枕髁全部时所显露大范围均越过中线至手术对侧,越过中线的距离:(6.50±0.99)mm(左),(6.79±0.76)mm(右).结论磨除环椎后弓应在中线两侧12.5 mm的范围内,磨除枕髁可显著增加枕骨大孔前部的显露范围.

  • 远外侧经枕髁经颈静脉结节手术入路的量化分析

    作者:王洪正;戴黎萌;许燕球;沈伟锋;刘窗溪;韩国强;陈建良;吴耀晨;徐如祥

    目的建立远外侧经枕髁经颈静脉结节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数据,并将其与枕下开颅术相比较.方法应用30具成人带颈尸头湿标本及30具成人干颅骨标本按远外侧经枕髁经颈静脉结节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并测量.从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至枕髁后缘画一参考线,以这条参考线测量手术入路角度,确定暴露对侧颈静脉结节内缘必须磨除枕髁的程度.结果自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至枕髁内缘的距离左(27.46±2.75)mm,右(27.28±2.11)mm;至枕髁后缘的距离左(25.42±2.48)mm,右(25.84±2.40)mm.枕髁后缘至斜坡中点(两侧颈静脉结节连线中点)距离左(28.67±1.73)mm,右(29.43±1.66)mm.舌下神经管内口至斜坡中点距离左(13.48±1.63)mm,右(13.63±1.36)mm;至对侧颈静脉结节内缘左(19.68±1.61)mm,右(19.34±1.16)mm.枕下开颅时的手术角度为(88±2)度,去除枕髁至打开舌下神经管内口,无牵拉脑干即可暴露对侧颈静脉结节内缘的手术角度平均为(52±1)度,即每切除1 mm的枕髁即能平均减小该角度4度.结论去除枕髁至打开舌下神经管内口并去除同侧颈静脉结节能充分暴露区域上颈髓腹侧、枕骨大孔前部、中下斜坡及颈静脉孔区.

  • 枕下远外侧手术入路相关解剖标志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亮;陈礼刚;官明;夏祥国;王永刚;冯忠堂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手术入路相关标志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 在30具(60侧)颅骨干标本上对枕大孔区的重要骨性结构(枕髁、舌下神经管等)的形状、大小及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在10具(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连颈尸体头颅标本上进行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进行解剖,显露枕下区的椎动脉,测量相关参数.在手术显微镜下(×4~×10)对15具(3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显露枕髁关节面,自后外向前内方向磨除枕髁,记录显露舌下神经管内口所磨除的枕髁量.结果 ①枕髁位于枕骨大孔两侧,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髁中后1/3 处,磨除枕髁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处,可较好地显露枕大孔区腹侧结构.②第2颈神经根的前支均从椎动脉寰枢椎段的背侧越过,椎动脉颅外段长度及弯曲变异较大,外周有静脉丛或静脉窦包裹.③从椎动脉前方切开硬膜,可避开在后组颅神经根丝间的操作,减少对脑干的牵拉. 结论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在切除枕大孔腹侧及下斜坡区的肿瘤中保护重要结构.

  • 颅底远外侧入路的应用解剖研究(摘要)

    作者:王永刚;冯忠堂;马以骝

    目的:探讨颅底远外侧入路手术区域主要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方法:对30个成人干颅骨标本的枕髁、舌下神经管及相关的骨性标志的毗邻进行测定.对15个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测定横窦、乙状窦、窦汇颅骨外表面标志,自后外向前内磨除枕髁至显露舌下神经管内口,测量所需磨除的枕髁范围.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