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和临床意义

    作者:侯立胜;韩卉;胡玉婷;庞刚

    目的:研究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舌下神经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形态学数据.方法: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头颅干骨标本的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结果: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骨髁的前上方,为一对卵圆形或圆形孔道,内口至外口的长度(8.51±0.91)mm.舌下神经管内口呈双管者5侧(8%);内口后缘与枕骨髁后缘的距离(10.07±0.75)mm,外口后缘至枕骨髁后缘(14.22±1.18)mm.左、右侧枕骨髁的前后径分别为(23.10±1.57)mm、(22.38±2.28)mm.结论:熟悉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有利于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入路的选择.

  • 侧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新进展

    作者:马莉;郑鸣

    颅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解剖区域,特别是侧颅底因为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相毗邻,因而在以前此区域许多病变都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治疗的[1],颅底外科曾经是一门由少数高度专业化的医疗中心才能胜任的极富危险性的专业学科.近几十年来,随着颅底显微解剖学、手术器械、影像学诊断技术、显微外科技术、脑神经监护技术、导航技术以及颅底修复重建技术的发展,颅底外科成为具挑战力和有活力的新兴学科之一.然而,选择何种手术径路能安全有效的实施手术,依然是现代颅底外科为关注的课题.侧颅底手术径路变化较多,描述术语经常混淆,手术径路之间有大量的重叠交错.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侧颅底手术发展作一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个关于侧颅底手术径路合理应用的概念框架.

  • 视交叉侧动脉显微解剖特点与垂体瘤患者视功能障碍的关系

    作者:祖朝辉;王颖;张宇新;阚志生

    目的 通过对视交叉侧动脉特点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其在垂体瘤致视功能障碍中的意义.方法 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标本,经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取脑,手术显微镜下剥离鞍区蛛网膜,暴露颈内动脉颅内段、Willis环及其穿动脉,以及垂体柄、视交叉、大脑脚、乳头体等鞍区重要结构.观察视交叉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和分布,测量其起始部的直径并显微摄影. 结果 视交叉侧动脉自颈内动脉C<,2>段内侧壁发出,在蛛网膜下腔迂曲走行,起始部位靠上,几乎与视交叉处于同一水平,直径(0.18±0.06)mm,在到达视交叉之前发出2-3条亚支,呈"分水岭"样分布于视交叉侧缘、视交叉侧部的上面和下面(以下面为主)靠外侧的部分以及视神经近视交叉处外侧半.视交叉侧动脉具有较长的脑外游离段,各穿动脉主干之间不吻合,而在软膜上与邻近穿动脉之间存在广泛的终末吻合. 结论 垂体瘤不易累及视交叉侧动脉可能是垂体瘤患者鼻上象限视野往往可以长时间保留的原因.

  • 显微解剖学在舌下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秦海杰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分析舌下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术在治疗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对吻合佳部位以及颈袢部位是否与面神经吻合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2例成人头颈部标本,解剖后,观察舌下神经颈部走行与其毗邻的关系,另选取3例成人头颈部标本,取出面神经干、舌下神经远、近段部位以及颈袢部位进行检测,观察其神经束数值和横切面积大小.结果 面神经干在出茎乳孔处是单束形式,横切面积是(5.0±0.3,4.6~5.7) mm2.舌下神经远段部位神经束是(3.5±0.6,1~5)束,神经干横切面积是(5.7±0.4,4.9~6.1)mm2,神经束横切面积是(1.5±0.5,0.9~2.2) mm2.舌下神经近段部位神经束是(1.7±0.7,1~4)束,神经干横切面积是(7.4±0.8,6.8~8.0) mm2,神经束横切面积是(4.8±0.5,4.1~5.5)nmmT2.颈袢部位神经束是(2.3±0.7,1~3)束,神经干横切面积是(1.2±0.6,0.6~2.2) mm2,神经束横切面积是(0.6±0.2,0.3~1.2)mm2.结论 颈袢部位与面神经进行吻合,其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舌下神经近段部位有部分转位与面神经吻合,具有较好的显微解剖学基础.

  • 大脑动脉环变异的形态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兵;杨华

    为了探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大脑动脉环(Wilis)的发生学、形态学、组织学、显微解剖学及影像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现将国内外有关Wilis环动脉形态量化及其变异的研究综述如下.

  • 内听道血管神经显微解剖

    作者:吕春雷;李兆基;吴皓

    小脑桥脑角区肿瘤尤其是听神经瘤的手术入路主要有:经颅中窝进路、迷路进路、乙状窦后进路、枕下进路以及联合进路等,但是无论用那一种进路,都要涉及内听道周围的神经和血管.该部位的结构复杂,容易受损,造成严重的并发症.为此,我们利用头颅标本,对该部位进行了应用显微解剖学的研究.

  • 产科臂丛神经损伤的防治(Ⅳ)

    作者:段涛;陈亮

    段涛教授:您在治疗产科臂丛神经损伤方面手术的成功率高于国内的同行,您有什么经验和体会?陈亮教授:对产瘫的手术治疗已有百余年历史.由于长期以来其被当作缩小了的成人臂丛神经损伤而采用成人的手术方式,因此疗效一直不理想.近20年来,随着显微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病理学及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产瘫有其独特的损伤及转归规律,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我们医院在顾玉东院士的带领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产瘫进行了全方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对创伤性神经瘤和后期主动肌拮抗肌同步收缩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的经验是:产瘫的臂丛创伤性神经瘤即使有传导性,其神经结构已遭严重破坏,应切除重建;若有早期手术指征而未行神经探查,则在自然恢复过程中患肢会出现明显的主动、拮抗肌同步收缩,从而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因此,对产瘫的手术原则为:对有早期神经探查指征患者(术后3个月无屈肘)作神经瘤切除、神经移植及移位术;对神经根撕脱患者行丛外神经移位;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肩关节内旋挛缩应尽早松解;患儿2岁后可进行功能重建手术.此外,规范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手术和非手术患儿的预后.我认为,只要遵从这些治疗原则,产瘫的预后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 对留学生组织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心得

    作者:余杨

    组织学实验课是组织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为其他后续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教学的展开奠定基础。组织学又名显微解剖学,它从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来研究人体结构组织。由于它呈现的是光学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果,要用立体思维来学习,所以学习起来颇有难度。我院自从2008年来招收来自美国,巴基斯坦,印度,刚果等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我院学习,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无论从人文关怀到授业解惑等方面都摸索出一些经验。

  • 面神经颧支支配颧肌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洁晴;秦宏智;胡刚;关世超;刘延伟;郭云莉

    目的 明确面神经颧支的终末分支进入颧肌的位置和体表标志.方法 将10具(2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解剖观察面神经颧支的走行及分支情况,以经口角的水平线为X轴,经同侧外眦角的垂线为Y轴,测量并记录颧支入肌支在坐标轴上的位置并进行体表定位.结果 面神经颧支自腮腺前上缘出腮腺,分为1~3支型,以2支型为主(占65%,13侧).浅支经颧大肌头侧浅面支配眼轮匝肌,深支有2~6支为主干支,平均(3.40±1.06)支,从颧大肌上1/2深面呈节段"爪"形支配该肌,入肌神经数为3~8支,平均(6.00±1.49)支.结论 在行中面部手术时,在颧大肌下2/3表面进行分离是安全的,尽量避免在颧肌的深面进行分离,尤其是上1/2深面,极易损伤面神经颧支;在其下1/2深面分离时,应紧贴颧大肌,以免损伤从其深面经过的面神经颊支.

  • 指尖血管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卢全忠;田万成;潘希贵;宋海涛;潘风雨;管同勋;任中武

    目的了解指尖血管分布特点,为指尖再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血管铸型、显微解剖. 结果指固有动脉的远侧掌横弓位于甲根水平、甲根平面以远和以近分别占73%,19%和8%,弓向远侧发出0.3 mm以上的纵行分枝(6±2)支.静脉位于皮下,在甲根平面,外径0.3 mm以上的静脉(7±2)支主要分布在3~5点和7~9点,甲中平面以远已无外径达0.3 mm的血管.动、静脉间存在有广泛的吻合.结论指尖血管分布具有规律性,在甲根和甲中平面之间均能找到可吻合的血管.

  • 阴股沟皮瓣的显微解剖学基础研究

    作者:白晋;宋建星;杨超;乌兰哈斯;刘冰;楼晓丽

    目的 明确阴股沟皮瓣的显微解剖基础.方法 对11具(22侧)成人尸体阴股沟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结果 阴股沟区动脉血液供应充足,并且位置均比较恒定,其中以阴部外浅动脉和阴囊后动脉外侧支为恒定.静脉回流丰富,神经支配可靠.结论 阴股沟皮瓣血运丰富,解剖简便易行,切取方便,供区隐蔽,再造性器官外形及神经感觉均较理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 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微解剖与DSA研究

    作者:杨净松;陈超;赵卫;张祥;李斌;潘文秋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与DSA观察,为介入手术中基底动脉穿支动脉识别与手术风险评估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大体解剖方法取成人头颅标本14例,观察记录基底动脉各穿支动脉解剖特点;选取无后循环血流相关疾病脑血管DSA造影患者20例,采用精确延迟曝光行椎动脉旋转和3D-DSA基底动脉造影,并于2D、3D旋转,3D重建成像阅片中结合解剖学基础识别和统计穿支动脉.对比分析穿支动脉解剖和DSA所示结果.结果 DSA显示脑干供血动脉长旋动脉为平均0.6支/侧,解剖结果为1.6支/侧(P<0.05).DSA显示基底动脉顶端丘脑穿动脉为平均2.2支/侧,解剖结果为2.9支/侧(P<0.05);脉络膜后内侧动脉0.6支/侧,解剖结果为0.9支/侧;长旋动脉0.4支/侧,解剖结果为1.0支/侧(P<0.05).结论 DSA对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示尚未达到解剖水平,但对穿支动脉识别有重要作用,可根据其起源和形态评价手术风险和预后.

  • 颞下锁孔入路的研究

    作者:董家军;兰青

    颅底及斜坡部位的病变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较为困难,往往需要较大的开颅术来充分显露病变部位,手术费力费时.神经影像学、颅脑显微解剖学、显微手术技术及神经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以较小医疗创伤切除颅底及斜坡部位的病变成为可能.

  •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听神经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陈光贵;牛朝诗;丁宛海;韩卉

    目的 通过研究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桥小脑角区的结构,为临床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10%甲醛固定并灌有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桥小脑区的三个解剖间隙的主要血管神经解剖变异和走行,并测量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进入脑干处的距离.结果 桥脑小脑角区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之间关系存在一定变异,观察了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岩上静脉、面听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后组颅神经的行程、分支和变异等情况,但这些结构在桥小脑区的三个解剖间隙内层次分明,分布较恒定.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进入脑干处的距离为(2.3±1.1)mm.结论 通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来解剖桥小脑角区的神经血管,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了各重要神经和血管结构关系,对临床手术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 显微外科技术在创伤骨科应用进展

    作者:王成琪

    显微外科技术在我国临床试用于六十年代中期,当时手术显微镜,显微器械以及显微缝合针线,国内还未正式生产,多数是采用自行研制的放大镜,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试用。在临床上真正采用制式的成套显微仪器进行手术是七十年代初期,此时国内已研制生产了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八十年代,我国显微外科技术的推广应用于临床达到高潮,开展了许多基础研究,尤其是显微解剖学的研究,为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九十年代,显微外科技术在临床应用处于新老交替时期,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就全国而言,显微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受到影响。但就新生力量来看,当前出现了一批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开拓精神较强的新秀,他们在老一代显微外科专家的培养支持下,对显微外科很感兴趣,热心于此项工作,不怕苦和累,具有日夜兼施,连续工作的精神,开创了许多新的项目,并对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简述显微外科技术在某些方面的进展概况。

  • 视神经管的显微解剖

    作者:皮全民

    视神经管为颅眶沟通的两个重要骨性孔隙之一,视神经及眼动脉经视神经孔出入眶.视神经管受损可致视神经间接损伤,但其确切病理机制并不清楚.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到达眶尖、海绵窦手术入路的日益增多,特别是不同入路的视神经减压术的推出,视神经管的解剖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及眼科医师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

  • 手掌皮肤逆行撕脱伤浅静脉吻合的解剖依据及临床应用

    作者:潘风雨;田万成

    手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一直是手外科的难题之一.既往采用游离植皮、皮瓣移植或腹部包埋等方法进行修复存在外形臃肿、耐磨性差等缺点.

  • 在显微解剖学中试验性构建Meta分析模型

    作者:周恩亮;刘鸿

    目的 在显微解剖学中试验性构建Meta分析数学模型.方法 通过对一定规模多中心独立研究的显微解剖学相关统计学资料相关效应尺度(比值比、相对危险度、率差及标准差)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构建Meta分析模型.结果 利用Meta分析相关的统计学原理为显微解剖学相关的各种效应尺度初步构建出较合适的Meta分析模型.结论 Meta分析模型的构建为显微解剖学提供了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也对临床显微外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眶内动眼神经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杨洪滨;于永斌;崔浩;李志坚;张丽琼;张毅

    目的 为避免经眶手术入路损伤动眼神经,提供动眼神经的显微解剖结构资料.方法 对30例头颅标本每侧眼眶进行血管灌注红、蓝乳胶,对动眼神经的分支、毗邻关系、走行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动眼神经在入眶上裂前分为上、下2支者占95.0%(57/60),在眶上裂内分支者占5.0%(3/60),96.7%(58/60)动眼神经上睑提肌支经过上直肌处接近于眶的中点,86.7%(52/60)的睫状神经节位于动眼神经下支后1/3处.结论 动眼神经眶内走行、毗邻关系复杂,动眼神经解剖学研究有助于减少眶内手术出血及损伤,动眼神经上睑提肌支经过上直肌处和睫状神经节可以作为眶内手术定位的标志.

  • 眶上裂区穿行颅神经显微解剖学观测

    作者:娄卫华;朱国臣;孙永强;黄新辉;韩云志;袁林林

    目的:为眶上裂(SOF)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20例(4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SOF区穿行颅神经的直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与结论:①泪腺神经距SOF外侧端(4.17±1.70)mm;②滑车神经紧贴总腱环外侧入SOF;③动眼神经上距SOF内侧壁(1.83±0.62)mm.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