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大症状辨识川崎病

    作者:杜忠东

    珍珍又发烧了.这次与往常不同,烧了四天后,珍珍身上开始发小红疹子,密密麻麻一大片,眼睛发红.因为疹子的特征不明显,县医院的大夫一时难以辨识,在麻疹和其他病毒疹之间犹豫不决.着急的妈妈带珍珍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大夫仔细观察和验血后诊断为川崎病.川崎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 川崎病患儿血浆IL-12p40水平测定及意义

    作者:叶松道;苏士海;丁志勇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IL)12亚基p40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IL-12p40水平与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CAIs)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WIG)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62例KD患儿根据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分为CAIs组与非CAIs组,根据IVIG治疗效果分为IVIG敏感组与IVIG不敏感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KD患儿IVIG治疗前后及33例健康儿童血浆IL-12p40水平,同时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溴甲酚绿法分别测定KD患儿急性期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KD患儿急性期IL-12p40水平(pg/ml) (M=689.5,P5=263.5,P95 =2261.4)高于正常对照组(M=632.2,P5=226.7,P95=1829.3),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1,P<0.01),CAIs组血浆IL-12p40水平(pg/ml)(M=716.2,P5=282.4,P95=2464.1)高于非CAIs组(M=664.1,P5=246.4,P95=19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5,P<0.01).KD患儿急性期血浆IL-12p40水平与CRP水平(mg/L)呈显著正相关(r=0.472,P<0.01),与白蛋白水平(g/L)呈显著负相关(r=-0.421,P<0.01).IVIG治疗前WIG敏感组与不敏感组之间血浆IL-12p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23,P>0.05),但WIG治疗后敏感组血浆IL-12p40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637,P<0.01),而IVIG不敏感组治疗前后血浆IL-12p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5,P>0.05).结论 IL-12可能参与了KD的免疫损伤过程,血浆IL-12p40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对预测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及IVIG治疗效果评价有一定价值.

  • 3个月以下婴儿川崎病133例临床特点研究

    作者:马永德;王君霞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大危害是在病程中后期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业已证实,有效减低CAL发生关键是要做到对川崎病,特别是不完全性川崎病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近年来婴儿尤其是3个月以下小婴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病例所占比例日益增高,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加之国内对于3个月以下川崎病总结性报道较少,医务人员对此阶段川崎病的临床特征认识不足,警惕性不够,很难达到“三早”要求,致使CAL发生率较典型病例明显偏高.本文收集10年中在我院住院的3个月以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深化对小婴儿川崎病临床特征的认识,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减低误诊率.

  • 川崎病88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海;王俊英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分析88例川崎病患儿临床中存在的病原体感染以及多器管功能损害情况,现报告如下.

  •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意义及治疗

    作者:黄建琪

    川崎病(KD)好发于4岁以下婴幼儿,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血小板计数(PLT)的改变已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由于血液分析仪的进展,在临床上外周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等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研究,KD的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我们观察了123例KD患儿在急性期、恢复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关系,旨在寻求早期预测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便于早期干预治疗,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川崎病患儿血浆中N末端脑利钠肽原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杨蕊华

    本文对川崎病(KD)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了解其对KD诊断的意义,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与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

  • 小儿川崎病临床分析与随访

    作者:薛萍

    近年,川崎病(KD)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取代急性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1].据报道,川崎病与风湿热病例数之比为3:1左右[2].该病的冠状动脉病变(CAD)为小儿时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为探讨KD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预后,本文对2003年3月至2005年10月住院的86例KD患儿进行了临床分析与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川崎病患儿血清硫化氢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冀超玉;张远达;王静;张小龙;张瑜;李荣敏;庞微微

    川崎病(KD)是一种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血管炎症,其病理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调节与控制.内源性硫化氢(H2S)是人体内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在炎性反应、免疫调节以及保护心血管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作为一种细胞急性时相反应物参与了全身血管炎性反应,与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1].目前认为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参数可以作为血小板功能的判定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KD患儿血清H2S水平以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了解其在KD病程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 3个月以下婴儿川崎病133例临床特点研究

    作者:马永德;王君霞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大危害是在病程中后期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业已证实,有效减低CAL发生关键是要做到对川崎病,特别是不完全性川崎病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近年来婴儿尤其是3个月以下小婴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病例所占比例日益增高,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加之国内对于3个月以下川崎病总结性报道较少,医务人员对此阶段川崎病的临床特征认识不足,警惕性不够,很难达到“三早”要求,致使CAL发生率较典型病例明显偏高.本文收集10年中在我院住院的3个月以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深化对小婴儿川崎病临床特征的认识,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减低误诊率.

  • 川崎病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梁春莉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系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原因不明,因其有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导致心肌损伤,临床研究显示约20%的川崎病可发生心脏并发症,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及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等.为此本研究于2001年1月至2004年8月测定48例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前后及23例普通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浓度及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血清cTnⅠ水平,寻求早期诊断KD患儿发生心肌炎或心肌损伤的方法,以便早期予以IVIG治疗,防止心脏病发生.

  • 川崎病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危险指标的随访

    作者:宋福星;丁康康;敬小青;王晨红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随访过程中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心肌酶、血钠、超声心动图的异同,并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入选的病例按照对丙种球蛋白(IVIG)的敏感程度分为丙球敏感组和丙球不敏感组.随访并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两组患儿随访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随访过程中均发现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丙球不敏感组的发生率高于丙球敏感组;随访1个月时丙球不敏感组患儿C反应蛋白、血小板恢复速度小于丙球敏感性,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丙球不敏感组患儿血钠离子水平较丙球敏感组低,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丙球不敏感组患儿C反应蛋白、血小板、血钠恢复速度较敏感组慢;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的发生率丙球不敏感组较丙球敏感组高,恢复期仍可出现冠脉损害,定期随访至关重要.

  •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霍亚玲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川崎病侵犯冠状动脉并导致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5月24日 85例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发现冠状动脉扩张的病人24例,其中右冠状动脉扩张3例,左冠状动脉扩张8例,双冠状动脉扩张13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形态、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及其内的血流,参照KATO冠状动脉造影的四级分法诊断冠状动脉瘤.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的内径及形态,可显示扩张的冠状动脉,对典型的川崎病的诊断能提供重要的信息,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

  • 小儿川崎病3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立娜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和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随访1年.结论 川崎病早期表现多样,不典型病例渐多,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减轻并发症,改善愈后.

  • 评价PCT、PLT、CRP、ESR和WBC对川崎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世奇

    目的:总结降钙素原(PCT)、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白细胞计数(WBC)在诊断川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24例川崎病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PCT、PLT、CRP、ESR和WBC检测,观察各项指标的诊断效果.结果:PCT/ESR/PLT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明显高于PCT、PLT、CRP、ESR、WBC各指标单独检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PLT、CRP、ESR和WBC诊断川崎病中均具有一定价值,但其中PCT/ESR/PLT联合诊断表现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EV71感染致手足口病合并川崎病4例临床分析

    作者:冯媛;李丹;张翠;李小青

    目的 探讨因EV71感染致手足口病(HFMD)合并川崎病(KD)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2014年我院收治的4例HFMD合并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分析可能病因.结果 4例患儿均有发热、手足臀部皮疹、口腔内疱疹、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的HFMD典型表现,且病原学检测均为EV71感染.同时,患儿伴有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指趾端硬肿的KD表现.患儿血液检查显示,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进行性升高,C反应蛋白及血沉均明显升高,细胞免疫CD3+,CD4+不同程度升高.4例患儿均于发热10 d内使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1 g/(kg·d),连用2 d,治疗2 d内体温恢复正常.结论 免疫功能异常活化或紊乱为HFMD合并KD患儿的主要发病机制.

  • 0~6岁儿童冠状动脉内径预测模型的构建

    作者:杨艳章;王莉;杨艳芳;武晓静;毕长柏

    目的 探讨0~6岁健康儿童冠状动脉内径与生长指标(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的关系,构建校正的冠状动脉内径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儿童310例,年龄1 d至6岁,采用超声心动图仪测量冠状动脉的内径.计算自变量生长指标与因变量冠状动脉内径的Pearson相关系数,建立两者对数、指数回归模型,检验模型的异方差性以及Z值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确定佳模型方程.结果 冠状动脉内径与生长指标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值范围0.665~0.756,P<0.05).指数模型的Z值呈正态分布,随机误差项方差相等,确定为佳模型.结论 儿童冠状动脉内径随体表面积增长而增长,采用体表面积校正方法来计算标准化的冠状动脉内径Z值,经过正态性、等方差性检验,指数模型符合统计学要求,可以用来定量评价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病变.

  • 普罗帕酮治疗小儿川崎病合并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娟

    目的 探究应用普罗帕酮治疗小儿川崎病合并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接受治疗的小儿川崎病合并心律失常疾病的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依次编号01至60,以双号为对照组,单号为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对照组的心脏指数(3.61±0.12) L/(min·m2)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72.22±2.12)%显著低于试验组的心脏指数(3.81±0.36) L/(min·m2)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76.68±3.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普罗帕酮治疗小儿川崎病合并心律失常,效果理想,安全性高,改善患儿的心肌功能.

  • 小儿川崎病影像学检查与表现

    作者:王丽岩;杨欣燕;马微;赵香莲

    本文从X线检查,超声学检查和心电图三个方面影像学征象论述小儿川崎病.

  • 川崎病6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建峰

    目的 总结分析60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60例中,典型KD38例,不完全KD(IKD)22例,占36.7%,丙球治疗无反应型KD5例,发生率8.3%.男女比例为2.3:1,5岁以下患儿51例,占85%.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唇及口腔粘膜充血、球结膜充血、肢端硬肿或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肛周潮红脱皮、皮疹.不完全川崎病肛周潮红脱皮、卡巴红肿常见.实验室检查中CRP升高、ESR升高、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贫血、血浆清蛋白降低、低钠血症、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0.0%、95.0%、93.3%、96.7%、16.7%、26.7%、20.0%、30.0%、41.7%.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26.7%.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2g/(kg?d)单次及1g/(kg?d)两次注射优于400mg/(kg?d)连用5d的疗法.其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川崎病 诊断 治疗
  • 超声心动图用于川崎病患儿心脏冠状动脉变化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王文萍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患儿心脏冠状动脉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7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25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5例为对象,对两组对象均采用超声心动图(iEELite)检查,对其心脏冠状动脉情况予以观察.结果:观察组内径扩张合并心包积液2例,内径扩张合并内膜增厚3例,内径扩张6例,冠状动脉病变2例,对照组未见冠状动脉病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射血分数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可对患儿心脏冠状动脉产生影响,通过超声心动图可对冠状动脉受损情况予以评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2907 条记录 1/146 页 « 12345678...1451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