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川崎病患儿血浆IL-12p40水平测定及意义

    作者:叶松道;苏士海;丁志勇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IL)12亚基p40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IL-12p40水平与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CAIs)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WIG)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62例KD患儿根据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分为CAIs组与非CAIs组,根据IVIG治疗效果分为IVIG敏感组与IVIG不敏感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KD患儿IVIG治疗前后及33例健康儿童血浆IL-12p40水平,同时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溴甲酚绿法分别测定KD患儿急性期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KD患儿急性期IL-12p40水平(pg/ml) (M=689.5,P5=263.5,P95 =2261.4)高于正常对照组(M=632.2,P5=226.7,P95=1829.3),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1,P<0.01),CAIs组血浆IL-12p40水平(pg/ml)(M=716.2,P5=282.4,P95=2464.1)高于非CAIs组(M=664.1,P5=246.4,P95=19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5,P<0.01).KD患儿急性期血浆IL-12p40水平与CRP水平(mg/L)呈显著正相关(r=0.472,P<0.01),与白蛋白水平(g/L)呈显著负相关(r=-0.421,P<0.01).IVIG治疗前WIG敏感组与不敏感组之间血浆IL-12p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23,P>0.05),但WIG治疗后敏感组血浆IL-12p40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637,P<0.01),而IVIG不敏感组治疗前后血浆IL-12p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5,P>0.05).结论 IL-12可能参与了KD的免疫损伤过程,血浆IL-12p40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对预测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及IVIG治疗效果评价有一定价值.

  • 川崎病患儿血浆中N末端脑利钠肽原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杨蕊华

    本文对川崎病(KD)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了解其对KD诊断的意义,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与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

  • 川崎病患儿血中蛋白C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包春玲;卞相丽;汪菲;李夏茹;王超;朱长林

    目的::探讨蛋白C( PC)在川崎病( KD)患儿体内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为KD的患儿46例,另以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结果:KD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P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组PC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 KD急性期的PC水平低于恢复期及对照组,两组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患儿血浆PC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的损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川崎病患儿T细胞亚群的改变与冠脉损伤的关系

    作者:杨谨;舒建国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小儿全身血管炎性、发热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导致的全身性血管炎,冠状动脉病变尤为突出.较多报导KD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的改变,但其改变与冠状动脉损伤的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却未见报导.为此作了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 血小板活化因子在川崎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徐宝华;束进;刘昕;朱红英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川崎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4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10例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30例;另选择30例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测量三组儿童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含量.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的PA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PAF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患儿PAF含量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P<0.05);川崎病患儿的PAF含量与冠状动脉扩张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浆PAF可能参与了该病病理生理过程,与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有一定联系.

  • 川崎病患儿血浆中人软骨糖蛋白3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乔东丽;李亚蕊

    目的 通过研究川崎病(KD)患儿各期血浆中人软骨糖蛋白39(HC gp-39)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探讨HC gp-39对KD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血管与风湿免疫科确诊为KD的患儿50例作为KD试验组,每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发病1~2周,治疗前)和亚急性期(发病2~4周,治疗后),同时将KD试验组的急性期患儿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17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组)33例,将同时段来山西省儿童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研究对象血浆中HC gp-39的表达水平,同时记录与川崎病相关的实验室指标,通过各组间的比较来综合分析川崎病患儿各期血浆中HC gp-39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 定量检测表明:KD试验组各期患儿血浆HC gp-39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三组血浆中HC gp-39的表达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94.42,P<0.05);KD试验组的急性期血浆HC gp-39的表达水平高于亚急性期(P<0.05);KD试验组在急性期CAL组血浆HC gp-3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t=4.39,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儿血浆中HC gp-39与红细胞沉降率(r=0.78,P<0.05)、血小板计数(r=0.80,P<0.05)、C反应蛋白(r=0.71,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HC gp-39在KD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动态检测血浆中HC gp-39可能对KD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

  • 超声引导下心包腔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心包积液

    作者:蔡丽萍;赵克立;王捍平;冯萍娟;吴杨;王琳;郭伟平;翟腊梅

    恶性心包积液为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心包穿刺是一项有危险的操作技术,术中极易因恶性心率失常,冠状动脉损伤,心包填塞等引起患者死亡或导致其气胸等严重并发症,致命性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0%~20%[1].

  • 聚-消旋乳酸-乙醇酸涂层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后损伤处愈合过程的观察

    作者:王春宁;高润霖;程树军;宋来风;郑金刚;訾振军;阮英茆;孟亮;胡文伟

    目的:了解聚-消旋乳酸-乙醇酸(PLGA)涂层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后损伤处的愈合过程.方法:用摩尔比60:40的消旋乳酸与乙醇酸共混聚合浸涂Dragon支架制成PLGA涂层支架作为涂层组,Dragon支架作为对照组,支架置人小型猪冠状动脉,7日期与1个月期各8只猪,每只置入两枚支架.支架置入前、后、终点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处死动物后分离取出支架置入段冠状动脉,固定并制备标本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与组织学检查.结果:7日期1只于支架置入右冠状动脉后3 h、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1.5 h时死亡,组织学示损伤后1.5 h已经有血细胞附着,3 h见到纤维素附着.所有支架置入成功.SEM示7日期两组均完全内皮化,制备标本时撕裂处见内皮下为纤维素.组织学示7日期对照组2支、涂层组1支支架血管段形成血栓;7日期内膜组织成份主要为附着的纤维素,偶见到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表面为一层内皮细胞,两组间无差异;1个月期内膜组分主要为纤维素样肌性组织及细胞外基质,内膜增生的程度两组间无差异.各组1个月期内膜均较7日期的明显增厚.结论:冠状动脉损伤+支架置人后的愈合过程为,血小板附着于损伤处→纤维素附着→内皮细胞与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增生,内膜增生.纤维素附着可能是内皮化的基础.猪冠状动脉损伤后对PLGA涂层的Dragon支架与Dragon支架的应答反应在1个月以内基本相同.猪模型冠状动脉损伤处完全内皮化并不能抑制内膜的继续增生.

  • 小儿川崎病患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因素及临床治疗对策

    作者:陈红艳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患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因素及临床治疗对策.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3月入我院就诊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取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则采取阿司匹林治疗方法.分析两组患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因素,并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发热持续时间超过10天、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超过10天、使用激素治疗、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蛋白和血钠浓度偏低均是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观察组的心电图、心脏X线检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可以是发热持续时间超过10天、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超过10天、使用激素治疗、C反应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蛋白和血钠浓度偏低,采取丙种球蛋白治疗明显缩短了各指标恢复时间,为临床该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血浆内皮微粒水平变化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关系的研究

    作者:姚翠翠;王策;于宪一

    目的 通过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浆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水平的变化,确定EMP水平变化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探讨EMP测定在早期诊断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30例川崎病患儿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第4次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24例为完全型川崎病,6例为不完全型川崎病,并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根据超声心动图将川崎病组又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6例)和冠状动脉无损伤组(24例).以10例发热伴有皮疹的患儿及10例健康儿童为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31+/CD42b- EMP水平.结果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EMP水平[(8.18±2.29)%]明显高于恢复期[(2.77±0.85)%]和正常对照组[(1.34±0.38)%](P<0.01);亚急性期血浆EMP水平[(5.93±1.05)%]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发热对照组血浆EMP水平[(3.66±1.16)%]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期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EMP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无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EMP的检测分析有助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发现.

  • 32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王策;于宪一

    目的 比较完全型川崎病( classic Kawasaki disease,CKD)与不完全型川崎病( 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的临床特点,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我院小儿心脏科收治的3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CKD组患儿244例,IKD组患儿76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320例患儿中,除冠状动脉损伤( 5%)外,部分患儿还表现其他脏器受累,如胆汁淤积(1. 6%)、肠梗阻(0. 6%)、寰枢椎脱位(0. 9%)、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0. 9%)、休克(0. 3%)等少见的并发症. CKD组患儿发病年龄小于IKD组患儿,CKD组患儿确诊时WBC、CPR、NT-proBNP明显高于IKD组患儿(P均<0. 05).经对症治疗1 周,与CKD组患儿比较,IKD组患儿WBC、CRP下降明显, PLT计数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25羟基维生素D缺乏( OR=2. 851,P<0. 05)是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结论 川崎病应早期确诊,对症治疗各脏器损伤,及时对症补充维生素D,院外定期复诊监测心脏超声,预防并发症.

  • 尿激酶治疗川崎病冠状动脉瘤伴血栓临床分析

    作者:周南;包瑛;张红爱;赵晓兰;刘莉;常文毅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引起的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部分可伴有血栓,使冠状动脉血流明显减小,从而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

  • 川崎病研究进展

    作者:帅金凤;刘宇;李权恒;安淑华;武芳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川崎富报告.

  • 川崎病患儿血浆中抗β2糖蛋白1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桂英;张晓虹;杜军保;谭岩;李杏坤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浆中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KD患儿血浆中抗β2GP1抗体水平,并与正常儿童组对照.结果 20例KD患儿,临床诊断时间平均9.8 d,冠状动脉扩张(CAD)发生率60%(12/20),冠状动脉瘤(CAA)发生率25%(5/20).抗β2GP1抗体阳性15例,阳性率为75%(15/20),抗β2GP1抗体水平用A492值表示为0.909±0.310,正常对照组A492值为0.351±0.15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566,P<0.001).12例CAD患儿A492为1.119±0.1,8例无CAD患儿A492为0.593±0.24,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404,P<0.05).结论 KD患儿血浆中存在高水平的抗β2GP1抗体,并发冠脉损伤的KD患儿抗β2GP1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冠脉损伤的患儿.提示抗β2GP1抗体是KD冠状动脉损伤的一种重要危险因子.

  • 川崎病心肌和冠状动脉损伤与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研究

    作者:汪芸;崔小岱;伏瑾;孙春荣;任军;赵地;马官福;杜仲东;李尔珍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TNF-α、IL-6变化与心肌酶、肌钙蛋白-I(cTn-I)、冠状动脉损伤(CALs)及心功能间的关系.方法 对23例KD患儿、11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和10例健康儿童进行血清TNF-α、IL-6、心肌酶及cTn-I检测,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及心功能情况,分析其差异.结果 ①KD组急性期患儿TNF-α(88.27±64.16)pg/ml、IL-6(104.65±58.96)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96±4.37)pg/ml、(5.59±1.17)ng/ml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的(20.42±13.05)pg/ml、(15.39±10.48)ng/ml(P均<0.01).②CALs患儿TIF-α、IL-6分别为(113.29±62.52)pg/ml、(150.05±44.14)ng/ml,高于尤CALs组患儿的(72.61±65.58)pg/ml、(96.29±61.81)ng/ml,(P<0.05和P<0.01),2例冠脉持续扩张患儿TNF-α、IL-6水平在恢复期仍维持较高水平;CALs组与无CALs组在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比较均尤显著性差异(P均>0.1).③KD组的CK-MB异常率为17.39%,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急性期KD组TNF-α与CK-MB、cTN-I相关系数为0.326(P>0.1)和0.574(P<0.05).结论 TNF-α、IL-6参与了KD的疾病过程,在冠状动脉损伤中发挥作用,对高TNF-α、IL-6水平的患儿应注意有无CALs存在;TNF-α高水平与KD患儿心肌炎症性损害相关,TNF-α水平明显升高对早期预测心肌和冠状动脉病变有意义.

  • 川崎病患儿血清学指标变化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

    作者:夏桂英;毛精英;黄少兵

    目的 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学指标变化与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关系.方法 选取KD患儿44例,根据是否合并CAL分为非CAL组(27例)和CAL组(17例),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患儿的血清IL-6、IL-8、TNF-α、CRP、Cys-C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非CAL组和CAL组患者的血清IL-6、IL-8、TNF-α、CRP、IgA、IgG和IgM水平明显升高,Cys-C显著下降(P<0.05),而CAL组变化幅度更大,与非CAL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6、IL-8、TNF-α、CRP、Cys-C、IgA、IgG和IgM水平与KD患儿炎性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KD患儿CAL程度的主要辅助检测指标.

  • 与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伤相关的易感基因

    作者:吴镇宇;姚丽萍

    川崎病(KD)是婴幼儿时期的急性血管炎,已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而出现心肌缺血﹑梗死甚至死亡。尽管近50多年的研究,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关于KD的研究多集中于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发病机理。好发于亚裔人群和一级亲属患病率高表明遗传因素与KD的易感性有关。本文概述了与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伤相关基因的新研究进展。

  •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章晓英;李超雄;欧仲爱;林娜娜;郑晓燕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47例1~3岁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损伤(CAL),将其分为CAL组(76例)和非CAL组(NCAL,71例).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将其分为丙球敏感性KD组(117例)与丙球无反应KD组(30例).另选取同期该年龄段健康儿童58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的血清25-(OH)D水平.结果 CAL组的血清25-(OH)D水平为(33.24±7.74) nmol/L,低于NCAL组的(38.72±10.82)nmol/L和对照组的(43.00±13.1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AL组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球无反应KD组的血清25-(OH)D水平为(32.60±6.41)nmol/L,低于丙球敏感性KD组的(36.79±10.31)nmol/L和对照组的(43.00±13.1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球敏感性KD组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偏低,尤其出现CAL及丙球无反应时更低.

  • 内源性血管弹性蛋白酶检测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评估价值

    作者:柳颐龄;王献民;李焰;石坤;郭永宏;杨艳峰;陈婷婷

    评估川崎病患儿血清中内源性血管弹性蛋白酶(EVE)含量检测对该病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诊断明确的川崎病患儿共60例作为病例组,抽取其发病0~11d(病理Ⅰ期)、12~25d(病理Ⅱ期)时外周静脉血;将60例同期因发热就诊的非川崎病患儿作为对照组,于发热急性期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EVE含量,病例组分别于发病7d和14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分析患儿血清EVE含量与其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Ⅰ期和Ⅱ期时的血清EVE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Ⅰ期时有冠状动脉损伤者3例,Ⅱ期时有冠状动脉损伤者17例,病例组中有冠状动脉损伤患儿血清中EVE含量均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E含量测定可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川崎病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急性时相蛋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作者:方润婷;张锦光;尹冬梅;谢志超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 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急性时相蛋白(CRP) 的动态变化,研究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 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CAL) 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按要求完成完整复查的43 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定期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 水平的检测,选择同期同年龄段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体检的30 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项目及方法同KD 组,分析两组儿童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 水平是否存在差别;根据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将43 例KD 患儿分为有冠状动脉损伤组(CAL 组)12 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 组)31例,分析其Fib、D-二聚体和CRP 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KD 组患儿的血浆Fib 水平、D-二聚体及CRP 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 CAL 组患儿的血浆Fib、D-二聚体及CRP 水平均高于NCAL 组(P<0.05);Fib、D-二聚体水平与CRP 呈正相关(r=1.231,0.876,P<0.05).结论 Fib 及D-二聚体与KD 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Fib 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升高反映了KD 患儿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损伤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118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