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GFβ1在体外培养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

    作者:王沛靓

    内皮细胞具有活跃的代谢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已多有研究和评述,相比较而言,同属于内皮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却知之甚少.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除了刺激多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合成分泌外,还影响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近来研究表明淋巴管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转移有关[1].本实验即以人淋巴管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TGFβ1在其中的表汰.

  •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3和CD44在体外淋巴管新生中的作用

    作者:张文彩;谭玉珍;王海杰

    目的探讨内皮黏附分子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3(ICAM-3)和CD44对淋巴管新生的作用. 方法用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PECAM-1、ICAM-3和 CD44,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或脂多糖(LPS)刺激后,再阻断PECAM-1、ICAM-3和CD44,作细胞计数和计算迁移率.制备三维凝胶淋巴管形成模型,观察管状结构的形成,测量其长度和面积,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特征. 结果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1、ICAM-3和CD44.在对照组以及TNF-α和LPS刺激组,分别阻断PECAM-1、ICAM-3和CD44后,内皮细胞的迁移率降低,管样结构的长度和面积减少.阻断PECAM-1或CD44后,细胞的增殖数目降低,但阻断ICAM-3后细胞的增殖数目无明显变化.在半薄和超薄切片上,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成的管状结构具有毛细淋巴管的形态特征. 结论体外培养的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1、ICAM-3和CD44,这些黏附分子参与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等淋巴管新生过程.

  • 内抑制素和血小板因子-4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影响

    作者:谢方民;程园园;邵旭建

    目的寻找安全有效的淋巴管生成抑制剂.方法取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设立对照组、内抑制素实验组和血小板因子-4(PF-4)实验组.应用刮线法和MTT法来判定这两种抑制因子对细胞有无抑制作用.结果应用刮线法对Endostatin、PF-4对照组与实验各组的细胞数及细胞游走距离进行比较,均P<0.05.采用MTT法将内抑制素、PF-4对照组与实验各组吸光光度值相比较,均P<0.05.结论内抑制素和PF-4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F-肌动蛋白重组

    作者:谭玉珍;王海杰;张文彩;李奇;孙丽莉;李鸿帅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探讨VEGF-C促进淋巴管新生的机制. 方法从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VEGFR-3和F-肌动蛋白,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用VEGF-C刺激后,计数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测量细胞迁移距离,并与bFGF和VEGF的作用进行比较. 结果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R-3,静脉内皮细胞为阴性.bFGF和VEGF-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VEGF-C的作用比bFGF强.与对照组相比,bFGF、VEGF和VEGF-C组引起迁移细胞的数目增多和迁移距离增大,VEGF-C的作用强.在VEGF-C组的迁移细胞,F-肌动蛋白和应力纤维明显增多. 结论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VEGFR-3,VEGF-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引起F-肌动蛋白的重组和应力纤维形成.

  • 淋巴管新生及其在相关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王海杰;谭玉珍

    淋巴管在维持体内微环境衡定、免疫反应和肿瘤淋巴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淋巴管新生与胚胎发育、外伤修复、炎症转归和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在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作用下,淋巴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构成管腔,形成新的淋巴管.近年来发现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参与淋巴管新生.淋巴管内皮特异表达Prox-1、podoplanin、VEGFR-3和 LYVE-1等,这些因子和受体调控淋巴管新生.VEGF-C/VEGFR-3或VEGF-D/VEGFR-3信号途径在淋巴管新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C、VEGF-D和VEGFR-3可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点,有望治疗淋巴管新生障碍性疾病以及抗移植后免疫排斥和抗肿瘤淋巴管转移.本文主要综述了胚胎发育、先天性淋巴水肿、炎性病变和肿瘤等状态下淋巴管新生的变化及其机制、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参与淋巴管新生的过程、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和受体对于淋巴管新生的调控作用.

  • 人脐带血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分化及其生物学特征

    作者:张美华;王海杰;谭玉珍;刘锐

    目的研究脐带血中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经VEGF-C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并探讨其分化的机制.方法取脐带血,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形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133+/VEGFR-3+细胞,然后用VEGF-C诱导分化.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和细胞内结构的变化,并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特征性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果脐带血中的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表达CD34、CD133和VEGFR-3.CD34+/CD133+/VEGFR-3+细胞经VEGF-C诱导后7 d,呈长梭形,细胞伸出板状伪足和丝状伪足,出现较多短的微绒毛,表面可见细胞小凹,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诱导后14 d,细胞已具有内皮细胞的特征,表达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和5-核苷酸酶,CD133表达消失,细胞质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结论脐带血中存在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这些细胞在VEGF-C诱导作用下可能通过VEGF-C/VEGFR-3信号途径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

  • VEGF-C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谢永红;杜月光;许敬尧;马时荣;王桂华

    癌细胞的转移播散是关系临床预后的危险因子,其中淋巴结转移是癌转移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的新成员VEGF-C是特异地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因而VEGF-C被称为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由于肿瘤转移与淋巴管生成及VEGF-C之间的相关性还少有研究,为此,本文探讨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D2-40在外科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黄文斌

    D2-40首次是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应用于肿瘤淋巴管形成的研究.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D2-40在外科病理中还具有一些重要的诊断价值.Kalof和Cooper[1]就D2-40在外科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述.

  • 靶向VEGFR-3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研究

    作者:牛诚诚;郑元义;王志刚;冉海涛;张雪梅

    目的 制备一种特异性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的高分子超声造影剂,并考察其体外寻靶能力.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制备高分子造影剂羟基端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COOH);并用碳二亚胺法将造影剂与抗体偶联制备出靶向高分子造影剂.检测该造影剂一般特性及体外寻靶能力,并与普通高分子造影剂做比较.结果 高分子造影剂平均粒径771.2 nm.体外寻靶试验显示,该靶向高分子造影剂较多并牢固的聚集到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普通高分子造影剂对照组未见造影剂和细胞的结合.结论 成功制备出结合VEGFR-3抗体的高分子超声造影剂.该造影剂在体外对淋巴管内皮细胞有较强的特异性亲和力.

  • 肺部血管肉瘤的诊疗进展

    作者:张雪;梁乃新;张志庸;李单青

    血管肉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淋巴管内皮细胞的 恶性软组织肿瘤,几乎可以发生于身体各个器官,常见的原发 器官包括心脏、肝脏以及乳腺,每个脏器均有百例以上病例报 道,其他报道的原发部位包括皮肤、脾脏、肺脏、中枢神经系统、 消化道、骨骼、肾上腺、卵巢、前列腺、阴道以及上颌窦等[1] .肺 脏是血管肉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很多病例都以肺脏表现为首 发症状发病,原发于皮肤以及心脏的血管肉瘤的肺脏转移率高 达60% ~80%[2-3] .但肺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病例却十分罕见,至 今报道仅10 例左右[4-9] .目前血管肉瘤的相关文献多为个案报 道或小规模回顾性临床分析,因此对结果的分析很难统一,为临 床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就肺部原发及继发 性血管肉瘤进行综述,旨在全面分析肺部血管肉瘤特点,为临床 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原发性肺血管肉瘤一例

    作者:张培芳;罗志扬;黄小军;郑利先;梅湛强;甄国粹;林汉良

    血管肉瘤是起源于血管内皮或淋巴管内皮的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软组织肉瘤的1%-2%[1],其中50%以上发生于头颈部,以往曾命名为血管内皮瘤、恶性血管内皮瘤、腺管肉瘤、血管肉瘤及淋巴管肉瘤等,现统称为血管肉瘤.血管肉瘤包括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肉瘤和起源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淋巴管肉瘤,因二者目前尚无可靠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指标来区分,所以统称为血管肉瘤[2].迄今为止,文献报道在肺组织发现的血管肉瘤国内外不超过100例,其中大多数为转移性病灶[1-3].

  • 淋巴管新生机制与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学庆;刘宁飞;曹谊林

    淋巴管系统作为除血管系统外的人体第二套循环系统,起到调节体液平衡、运送组织间隙的蛋白质以及免疫等功能.尽管淋巴管系统和血管系统相互依赖以维持内环境稳定,但它们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关血管发育和新生的调节机制颇受重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对淋巴系统的研究一直局限于解剖学层面.随着近年来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和对其特有分子标志和分子特性的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正在迅速得到改观.尤其是淋巴管发育和新生的机制及其调节在特定的先天性异常如淋巴水肿,以及肿瘤的淋巴道转移等病理现象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对阐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甚至治疗应用都非常重要.

  • 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作者:王勇杰;沈毅;吕振华;杨堃;隋爱华;刘相萍;林乐胜;王善政

    非小细胞肺癌(NSCLC)转移依赖于肿瘤局部血管生成的理论已经得到证实,而事实上NSCLC似乎更易于经淋巴道转移.由于缺乏明确的淋巴管生成因子和标记因子,对淋巴转移的研究进展缓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是迄今发现的惟一淋巴管内皮细胞刺激因子[1].有研究显示,多种恶性肿瘤中VEGF-C高表达,并且和肿瘤的淋巴转移正相关[2].本研究通过检测VEGF-C及其受体2、3(KDR、Flt-4) mRNA在NSCL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 IL-17在NSCLC淋巴管形成和侵袭中的作用

    作者:王延磊;王翠英;刘晓华;查娜;李志鹏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管形成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组织中IL-17表达情况及淋巴管密度;采用MTT实验检测IL-17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和淋巴管形成实验检测IL-17对LEC细胞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 IL-17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淋巴管密度高于IL-17蛋白阴性表达患者(P﹤0.05);0、0.5、1.0、5.0和10.0 ng/ml IL-17对LEC增殖活力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IL-17组透膜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C组透膜细胞数为(58.70±12.52)个,高于对照组和IL-17组(P﹤0.05);LLC+IL-17组透膜细胞数高,为(98.82±20.16)个,高于对照组、IL-17组和LLC组(P﹤0.05);对照组和IL-17组管样结构分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C组管样结构分支数高于对照组和IL-17组(P﹤0.05);LLC+IL-17组管样结构分支数高,为(155.82±29.92)个,高于对照组、IL-17组和LLC组(P﹤0.05).结论 IL-17对LEC的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无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可通过对NSCLC细胞的作用间接促进LEC的侵袭和转移.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人结肠癌淋巴管内皮细胞成管抑制作用机制的探讨

    作者:欧娟娟;耿培亮;李建军;萨日娜;童晶涛;梁后杰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商名品:恩度)是否可通过抑制结肠癌细胞EDA表达从而影响结肠癌淋巴管生成.方法:分别用单纯培养和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处理的SW480细胞培养上清液处理人淋巴管内皮细胞(hLECs),三维培养观察hLECs体外成管能力的差异,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LECs中integrin a9的表达差异.结果:SW480细胞高表达EDA蛋白片断,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EDA片断在SW480中的表达.单纯培养的SW480培养上清液(条件培养基I)可促进hLECs体外成管,SW480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处理后其培养上清液(条件培养基Ⅱ)促hLECs体外成管的效应被削弱,hLECs小管形成数量明显减少,各实验组小管形成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之对应地,条件培养基Ⅱ处理组中hLECs EDA受体integrin a9的表达水平较条件培养基I中hLECs下降(P<0.05).结论:EDA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通过EDA-integrin a9途径有效抑制hLECs体外成管能力.

  • 淋巴管标志物和胃癌新生淋巴管

    作者:何裕隆;王亮

    淋巴管标志物淋巴管系统是循环系统的辅助组成部分,在维持体液平衡、新陈代谢、免疫反应以及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淋巴管和血管的区分有赖于特异性的标志物.理想的淋巴管标志物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地表达(阳性标志物)或不表达(阴性标志物),而不是依赖于其在淋巴管和血管的表达量差异;②表达或不表达于各级淋巴管内皮细胞;③表达特异性在病理状态下不会发生改变;④在组织学水平易于检测,且在标本处理过程中较为稳定;⑤利用该标志物在电镜水平也能可靠地将两种脉管加以区分.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以上标准的淋巴管标志物尚未发现,但一些相对特异性的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淋巴管生物学及淋巴管肿瘤学的研究中,目前发现的淋巴管标志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 人乳腺癌组织中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的关系

    作者:谢晓冬;屈淑贤;郑振东;宋福林;刘大为

    目的 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102例乳腺癌、25例乳腺纤维腺瘤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2-40单抗标记的LMVD和VEGF-C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C mRNA的转录水平. 结果 102例人乳腺癌组织中,D2-40标记微淋巴管的阳性率为76.5%,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癌周组织的LMVD为30.1个微淋巴管/100倍视野,显著高于癌中心区、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的LMVD (均P<0.01),且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明显相关(r=0.964,P<0.01).102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C蛋白和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9%和59.8%,均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χ2=11.653,P=0.003;χ2=10.345,P=0.006),且与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c-erbB-2和p53基因的表达相关(均P<0.05).VEGF-C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与D2-40标记的LMVD相关(P<0.05),尤其见于癌周组织中(P<0.01).结论 D2-40单抗标记的LMVD与VEGF-C的表达有密切关系,VEGF-C参与的乳腺癌微淋巴管的生成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有重要意义.

  • 舌癌毛细淋巴管的酶组织化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壁;胡敏

    舌癌发病率高且易向淋巴结转移,研究舌部淋巴管分布有助于了解舌癌的转移和预后,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学研究比较困难,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在形态学上与毛细血管相似,常规染色在光镜水平难以区分,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核苷酸酶(5'-Nase)活性明显高于血管,在血管内皮细胞则具有高度活性的碱性磷酸酶(Alpase),应用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可有效地显示舌部的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分布和走向.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交界区域的丝状乳头内含有丰富的毛细淋巴管,并与黏膜固有层内的毛细淋巴管汇合,结缔组织乳头内毛细淋巴管和黏膜固有层的毛细淋巴管,核苷酸酶活性有减低倾向.在肿瘤的中央部,结缔组织乳头及乳头内毛细淋巴管的分布,随上皮基底层形态的不规则变化而变化,且核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毛细淋巴管口径增大,舌部肿瘤组织周围的口径增大的新生淋巴管网,可能与舌癌易发生早期转移有关.

  • 口腔鳞癌与淋巴转移

    作者:张钢;高岩

    淋巴管作为肿瘤转运播散的重要通道,其分布和结构改变直接影响瘤细胞的转移.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有效的鉴别和分离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方法,故肿瘤淋巴转移的具体机制一直不明.随着新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的出现以及对肿瘤的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肿瘤的淋巴管生成重新被人们关注.本文从肿瘤淋巴转移的研究进展出发,结合口腔癌的特点进行综述和探讨.

  • VEGF-C在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转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作者:章必成;王俊;赵勇;郭燕;饶智国;高建飞

    目的 观察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aaMphi)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诱导下能否转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初步探讨aaMphi促进淋巴管生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IL-4)处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24h,建立aaMphi模型.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小鼠重组VEGF-C处理aaMphi,通过测定后者在基质胶中形成簇样物和管样结构的情况,终确定以浓度为100ng/ml的VEGF-C建立aaMphi转分化系统.在此系统中,分别于第0、7、14和28天以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aaMphi LEC特异性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Prox1]和aaMphi特异性标志物(Fizz1)的情况.连续28天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aaMphi在基质胶中形成管样结构的情况.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以VEGF-C为诱导剂,以EBM-2为培养基,以基质胶作为支持物的aaMphi转分化系统,其VEGFR-3和Prox1 mRNA的表达逐渐增加,而Fizz1 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至第14天分别达到高值和低值;第28天和第14天的情况无明显差别.从第7天到第28天,可见aaMphi在基质胶中逐渐形成明显的管样结构,且随着时间延长数量逐渐增加.结论 VEGF-C通过诱导aaMphi中VEGFR-3和Prox1的表达上调,促使aaMphi转分化为LEC:这是aaMphi促进淋巴管生成的可能机制之一.

9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