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2-40和CD31在心海绵状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唐颖;王清峙;赵然旭;王红日;李莉;段雪晶;孙洋;赵红

    目的 探讨D2-40和CD31蛋白在海绵状血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14例海绵状血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中D2-40和CD31蛋白的表达.结果 D2-40在海绵状淋巴管瘤中的阳性淋巴管密度(LVD)为10.78±3.76,而在海绵状血管瘤中呈(-),两者之间差异显著.CD31在海绵状淋巴管中呈(-),而在海绵状血管瘤中的阳性微血管密度(MVD)为12.34±3.86;两者同样差异显著.结论 D2-40和CD31蛋白在海绵状血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中的表达差异显著,有助于鉴别诊断.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基因突变与相关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巩雷;陈萍;刘宪军;刘学鑫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BRAF基因突变和D2-40、CK19、cyclinD1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法)检测63例PTC和34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织中BRAF基因突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D2-40,CK19,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BRAF基因突变率和D2-40、CK19和cyclinD1蛋白阳性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显著高于乳头状增生组(P<0.0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BRAF基因突变率和D2-40、cyclinD1蛋白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05);CK19蛋白阳性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BRAF基因突变和D2-40、CK19,cyclinD1蛋白表达的联合检测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可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潘敏鸿;马恒辉;周航波;章如松;陆珍凤;印洪林;周晓军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淋巴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食管癌周围和中心区以及正常食管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其与食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肿瘤周围区LVD明显高于中心区和正常组织(P<0.01).肿瘤周围区LVD与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肿瘤中心区LVD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食管癌主要是肿瘤周围区存在着淋巴管形成,检测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

  • SALL4、CD30、D2-40和glypican-3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应用

    作者:齐冬雪;张春芳;张昶;张功铭;陈昊

    目的 探讨SALL4、CD30、D2-40和glypican-3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OGCTs)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EnVision法)检测SALL4、CD30、D2-40和glypican-3蛋白在55例原发性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包括16例无性细胞瘤、10例胚胎性癌、12例卵黄囊瘤、1例绒毛膜癌、16例畸胎瘤(其中6例为未成熟性,10例为成熟性).另选取10例正常卵巢组织及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作为对照.结果 SALL4在无性细胞瘤(16/16)、胚胎性癌(10/10)和卵黄囊瘤(12/12)中均呈弥漫强(+),在绒毛膜癌(1/1)、未成熟畸胎瘤(3/6)和成熟性畸胎瘤中(2/10)局灶(+).CD30在胚胎性癌(8/10)中(+),在无性细胞瘤、绒毛膜癌、卵黄囊瘤和畸胎瘤中均(-).D2-40在无性细胞瘤(16/16)呈弥漫强(+),在胚胎性癌(3/10)中局灶(+),在卵黄囊瘤、绒毛膜癌和畸胎瘤中均(-).glypican-3在卵黄囊瘤(11/12)中弥漫(+),在绒毛膜癌(1/1)和胚胎性癌(2/10)局灶(+),在无性细胞瘤和畸胎瘤中均(-).10例正常卵巢组织和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均未见SALL4、CD30、D2-40和glypican-3的表达.结论 SALL4是诊断OGCTs较好的抗体,CD30、D2-40和glypican-3分别是诊断胚胎性癌、无性细胞瘤及卵黄囊瘤较好的抗体,特别有助于与透明细胞癌的鉴别.

  • 乳腺癌中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

    作者:兰建云;邵伟伟;周航波;陈莉;周晓军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癌间质中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D2-40的表达,并计数MLVD.结果 MLVD与腋下淋巴结转移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明显相关,腋下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腋下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临床分期越晚,肿瘤淋巴管密度越大(P<0.05).结论 MLVD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D2-40在外科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黄文斌

    D2-40首次是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应用于肿瘤淋巴管形成的研究.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D2-40在外科病理中还具有一些重要的诊断价值.Kalof和Cooper[1]就D2-40在外科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述.

  • D2-40检测LVD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作者:吴勇军;李筝;张漾;赵毅;伍镇江;苏琦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淋巴管密度(lymphotic vessel density,LVD)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胃癌组织D2-40的表达,并计数LVD.结果 52例胃癌总LVD均值为18.19.7,肿瘤内及边缘分别为16.449.62、19.9010.13,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6.583.87(P<0.05).低分化胃癌边缘23.211.6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胃癌15.75.9(P<0.05).淋巴结转移者21.910.8较无淋巴结转移者14.95.9显著升高(P<0.05).胃癌边缘LVD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肿瘤内与边缘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癌肿瘤内与边缘LVD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与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LVD增加可能与胃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 口腔鳞癌中VEGF-C、Ki67和D2-40的表达及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

    作者:刘冰华

    目的 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细胞增殖因子Ki6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分析VEGF-C与Ki67在口腔淋巴癌组织内淋巴管生成作用及与淋巴结转移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地区收治的口腔鳞癌患者94例,以D2-40为特异性标记物,整体采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C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论是VEGF-C还是Ki67,其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阳性表达率及淋巴结转移组癌灶中淋巴管密度及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相应的正常组织,P<0.05.结论 VEGF-C及Ki67的表达可能与口腔淋巴癌组织内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 喉鳞癌中组织蛋白酶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对淋巴管生成和转移关系的研究

    作者:孙希忠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 cathepsin D,Cath -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D( VEGF - D)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08年1月~ 2010年12月拥有完整病理资料的96例喉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做为观察组,同时选择50例正常喉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Cath -D,VEGF-D,D2-40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其它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喉鳞癌中Cath -D与VEGF-D、D2-40的高表达,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VEGF-D与Cath -D、D2-40的表达呈正先关,Cath -D与D2-40的表达呈正相关.喉鳞癌中有淋巴转移的Cath -D与VEGF-D、D2-40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淋巴转移组.结论 组织蛋白酶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D2-40可能是喉鳞癌淋巴转移的重要指标,且其有相关性,联合检测可能对判断肿瘤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 卵巢癌组织中新生淋巴管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颖蕾;刘曼华;郑艳莉;鲁晓燕;周峰;刘宏斌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新生淋巴管在淋巴转移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卵巢癌组织、良性卵巢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D2-40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种组织中D2-40的表达差异,同时应用RT-PCR检测卵巢癌、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淋巴形成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 mRNA含量,通过t检验比较三种组织中VEGF-C、VEGF-D mRNA含量的表达差异。结果D2-40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83.5%,与正常卵巢组织(5%)及卵巢良性肿瘤(10%)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显微镜下观察D2-40表达呈阳性的组织中可见新生淋巴管结构。VEGF-C、VEGF-D 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含量高(4.73±2.61,6.16±2.53),较正常卵巢组织(1.72±0.79,0.56±0.44)及卵巢良性肿瘤(1.78±0.56,2.01±0.83)有显著差异(P<0.01)。VEGF-C、VEGF-D mRNA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与年龄及病理学分型无关。结论卵巢癌组织新生淋巴管与 VEGF-C、VEGF-D 密切相关,提示新生淋巴管在卵巢肿瘤淋巴管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nm3-H1、E-cad及D2-40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

    作者:侯景辉;贾海英;张涛;符珈;曾敬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nm23-H1与细胞黏附相关的E-cad及微淋巴管标记物D2-40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以探讨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m23-H1、E-cad和D2-40在不同病理类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并深入研究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癌旁组织及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 E-cad在鼻腔鼻窦恶性上皮肿瘤和恶性软组织肿瘤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nm23-H1和D2-40在恶性鼻腔鼻窦上皮源性和软组织源性肿瘤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nm23-H1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癌旁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而D2-40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cad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在不同病理类型组织中可能以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抑癌基因rim23一H1在鼻腔鼻窦的良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均发挥作用,而微淋巴管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不发挥作用,这将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依据.

  • 新生淋巴管在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过程中的机制研究

    作者:程鹏;金钢;胡先贵;陈颖;刘瑞;张怡杰;邵成浩;周颖奇

    目的 研究新生淋巴管在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收集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长海医院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3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集胰腺肿瘤、癌旁、胆管下段、胰尾、肠系膜上动脉(SMA)旁组织(含胰周神经丛)以及区域淋巴结标本.常规病理检查,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毛细淋巴管,计算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胰内和(或)胰周神经丛浸润25例(83.3%),其中胰内合并胰周神经丛浸润20例,单纯胰内神经浸润5例,无单纯胰周神经丛浸润病例.神经浸润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JPS临床分期相关(P<0.05).癌组织内的平均LVD为每视野(4.2±3.4)个,显著少于癌旁的(11.3±6.9)个及正常胰腺组织的(10.8±4.4)个(P<0.01),正常胰腺组织与癌旁组织平均L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例胰腺癌患者在非癌组织清晰可见肿瘤浸润淋巴管,而且胰周神经丛浸润与淋巴管肿瘤浸润间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浸润的发生率较高,神经浸润与JPS临床分期、淋巴管浸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胰腺导管腺癌存在通过新生淋巴管途径扩散转移的可能性.

  • VEGF-C、VEGF-D mRNA及D2-40在宫颈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颖蕾;乔海风;周峰;杨其昌;沈屹;刘曼华

    目的 检测宫颈癌组织中VEGF-C、VEGF-D mRNA及D2-40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RT-PCR检测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VEGF-C、VEGF-D mRNA及D2-40的表达.结果 VEGF-C、VEGF-D mRNA及D2-40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及宫颈癌中阳性表达率呈递增关系;VEGF-C、VEGF-D mRNA及D2-40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转移明显相关,而与年龄及病理学分类无关.VEGF-C与VEGF-D阳性表达不完全一致,两者合测增加阳性表达率.结论 VEGF-C、VEGF-D mRNA及D2-40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中的表达水平不同,与宫颈癌淋巴转移有关.

  • 乳腺导管癌演变过程中淋巴管密度变化的研究

    作者:陈文静;张江宇;李文萍;张雅洁

    目的:应用淋巴管内皮细胞抗体D2-40单克隆抗体(mab)检测乳腺导管癌演变中淋巴管密度(LVD)变化.方法:选取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ADH)、导管内癌(DCIS)和微浸润癌(MDC)各20倒,浸润性导管癌(IDC) 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的D2-40表达,光镜下选择3个淋巴管丰富区域,并在200倍视野下进行LVD计数.结果:D2-40标记的LVD在乳腺ADH 、DCIS、MDC及IDC瘤周中分别为5.00±1.78、5.35±1.98、5.80±2.71和14.62±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SD检验发现,ADH、DCIS和MDC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至MDC阶段,乳腺癌通过淋巴管转移的风险低;但IDC阶段,D2-40标记的LVD显著增加、转移风险增加以及LVD的多少可能成为鉴别乳腺癌微浸润还是浸润的参考指标,为乳腺癌脉管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时机选择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VEGF-C/D及受体和D2-40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

    作者:黄静;吴靖芳;张静;张文静;刘军超;薛刚

    目的:分析VEGF-C/D及受体VEGFR-3和D2-4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09-01-01-2012-10-28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8例PTC和3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组织中VEGF-C/D、VEGFR-3、D2-40的表达水平,比较VEGF-C/D和受体VEGFR 3在PTC和腺瘤,PTC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差异;并分别计数VEG-FR-3和D2 40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结果:PTC和腺瘤组织中VEGF-C阳性率分别为85.29%和16.67%,x2=47.70,P<0.001;VEGF-D阳性率分别为77.94%和13.33%,x2=35.71,P<0.001;VEGFR-3阳性率分别为83.82%和13.33%,x2=43.56,P<0.001;D2 40阳性率分别为79.41%和10.00%,x2=35.19,P<0.001.PTC伴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7.55%,x2=3.876,P=0.034,r=0.259,P=0.024;VEGFR-3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7.55%,x2=5.088,P=0.027.r=0.274,P=0.024.PTC组和腺瘤组D2 40阳性LVD密度分别为3.4±0.4和0.5±0.4,t=12.526,P<0.001;VEGFR-3阳性LVD密度分别为4.1±0.7和0.7±0.6,t=3.163,P<0.001.PTC伴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D2-40阳性LVD密度分别为5.6±3.7和2.7±1.5,t'=2.758,P=0.009;VEGFR3阳性LVD密度分别为6.9±3.5和3.3±0.9,t'=3.224,P=0.002;癌周VEGFR-3阳性LVD密度(12.6±4.1)高于D2-40的(7.9±4.3),t=2.106,P=0.04.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VEGF-C/D、VEGFR-3和D2-40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PT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 口腔癌淋巴管密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袁晓红;刘晓勇;王凤光;汪育苗

    目的 探讨口腔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它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5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淋巴管内皮标志物D2-40及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口腔癌中的表达,计算口腔癌中的LV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LVD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发病部位、T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 LYVE-1染色显示,癌内LVD在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LYVE-1染色和D2-40染色均显示癌内LVD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17).LVD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T分期及浸润方式均无关.结论 对于口腔癌来说,癌内淋巴管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 骨盆漏斗韧带微淋巴管计数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

    作者:宋踽桐;李巨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腺癌中骨盆漏斗韧带微淋巴管密度(Micro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与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推断骨盆漏斗韧带中新生淋巴管在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在62例分期不同子宫内膜腺癌患者骨盆漏斗韧带组织标本中用D2-40标记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MLVD).结果 子宫内膜癌时骨盆漏斗韧带中MLVD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Ⅲ/Ⅳ期组比较显著高于FIGO分期I/Ⅱ期组,淋巴结转移组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骨盆漏斗韧带MLVD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浸润子宫肌层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 VEGF-C和VEGF-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管生成关系研究

    作者:谭文;顾昕;王玲娣

    子宫内膜癌发展过程中淋巴道转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血管内皮乍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是新发现的,与淋巴管生成有关的因子<'[1]>,D2-40也是近年发现的特异的淋巴管标记物.我们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中VEGF-C、VEGF-D及D2-40的表达,探讨VEGF-C、VEGF-D与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lahatic vessel density,MLVD)的关系,以期为研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提供帮助,报告如下.

  • D2-40标记阳性淋巴管密度检测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洪建;杨帆;胡安祥

    目的 观察和分析D2-40标记阳性淋巴管密度(LVD)检测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50例NSCLC肺部肿瘤组织标本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手术切除的良性肺病变组织标本25例作为对照组,2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2-40表达情况,计算并比较D2-40标记阳性LVD,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肿瘤中心部位的LVD显著低于肿瘤边缘部位(P<0.05),对照组肺组织的LVD显著低于肿瘤边缘部位(P<0.05),而与肿瘤中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3 cm的标本的肿瘤边缘部位LVD显著高于肿瘤<3 cm的标本(P<0.05),随着肿瘤TNM分期的升高,肿瘤边缘部位LVD呈现升高趋势,且不同分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边缘部位L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结论 NSCLC组织边缘部位D2-40标记阳性LVD较高,并与肿瘤大小、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可作为预测肿瘤生长、转移和患者预后情况的提示指标.

  • 宫颈癌现状及淋巴管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吉洁;马志君

    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我国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第一位,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年轻化趋势.目前宫颈癌的治疗以手术及放疗为主,虽然手术技巧和放疗技术已有长足进步,但5年生存率仍然无法让人满意.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宫颈癌新的治疗方法,继抗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研究后抗肿瘤微淋巴管生成成为新的热点,这期间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标记物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概述宫颈癌发病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现状,并总结肿瘤相关、尤其宫颈癌相关微淋巴管研究进展,希望给宫颈癌的生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36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