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鼠全氟异丁烯急性中毒后的耐受性及病理学改变

    作者:唐治华;荣曙;丁树标;岑芳桂

    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 PFIB)是聚四氟乙烯裂解产物中毒性大的物质,毒性约为光气的10倍,急性吸入中毒后可引起类似光气的特征性通透性肺水肿[1].

  • 阻断协同刺激分子对大鼠母胎界面中Caspase-3、Laminin B 的表达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赵富玺;李拴明;张源源;刘润花;刘丽华;崔克

    目的:探讨阻断协同刺激分子CD86对自然流产模型孕鼠母胎界面Caspase-3和Laminin B的表达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于妊娠第4.5天腹腔注射大鼠抗小鼠CD86单克隆抗体,对照组注射大鼠同型IgG2b,而正常妊娠组不作任何处理.于妊娠第13.5天计算胚胎吸收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aspase-3和Laminin B 的表达.结果:实验组的胚胎吸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441,P<0.05);实验组中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Laminin B 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早期阻断协同刺激分子CD86可使母胎界面中的Caspase-3和Laminin B 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途径来发挥免疫耐受作用,并使自然流产模型孕鼠的胚胎吸收率降低至正常妊娠水平.

  • 实施喂养管理对晚期早产儿喂养效果的研究

    作者:钱敏;刘艳林;张玲;顾娟;周伟;孙雪

    目的 探讨对晚期早产儿实施喂养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208例晚期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喂养基础上实施喂养管理干预:评估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准确评估是否需要喂养;首次喂养后,每日抚触两次.结果 观察组呕吐次数、腹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天数和喂养不耐受、呕吐、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1或P<0.05).结论 对晚期早产儿实施喂养管理可以减少喂养不耐受,提高喂养成功率,促进晚期早产儿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 细菌脂蛋白对人单核细胞内细胞髓系分化因子88及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苏明;周静;程蕴琳;吴文溪

    目的 观察在不同剂量细菌脂蛋白(BLP)刺激后,人单核细胞(THP-1)髓系分化因子88蛋白(MyD88)的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变化. 方法 用小剂量BLP诱导THP-1产生耐受,再以大剂量BLP攻击,分别比较对照组、BLP耐受组、耐受后攻击组和直接攻击组MyD88和TNF-α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测定MyD88蛋白含量,ELISA法测定TNF-α含量. 结果 BLP耐受组、耐受后攻击组和直接攻击组的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耐受后攻击组的TNF-α表达明显低于直接攻击组,各组间MyD88蛋白含量无明显改变. 结论 BLP可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因子,小剂量BLP诱导THP-1细胞产生BLP耐受,抑制细胞表达TNF-α,但不同剂量BLP对MyD88的蛋白表达无影响.

  • 气管切开后拔管策略对拔管成功率的影响

    作者:夏嘉川;罗忠纯;郭祥奎;邓强;杨雪;叶茜

    目的 优化气管切开后导管拔管策略.方法 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脑损害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18例,分为早期拔管组(n=74)和传统拔管组(n=44),比较两组拔管成功率、耐受程度,拔管前和拔管后7d检测患者血生化指标.早期拔管组再分为一次性拔管组(n=37)和先堵管后拔管组(n=37),比较两组拔管成功率.结果 早期拔管组和传统拔管组间拔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016,P>0.05).早期拔管组拔管当日耐受性较低(χ2=4.909,P<0.05),拔管7 d、15 d后耐受性无显著性差异(χ2<1.995,P>0.05).拔管后7 d,患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均下降(t>2.680,P<0.05),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显著升高(t>11.620,P<0.001).一次性拔管组与先堵管后拔管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902,P>0.05).结论 有良好咳嗽和吞咽功能为拔管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其余拔管指征对拔管成功与否无决定性影响,但影响耐受性;拔管对控制患者并发症有利.一次性拔管法有其优势.

  • 运动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孝军;朱路文;李宏玉;唐强

    运动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性损伤耐受,具有显著的脑神经系统保护作用.运动预处理改善脑缺血性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靶点、多途径的调控,其中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脑神经血管生成、抑制谷氨酸的过度激活以及调控炎症反应是运动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关键机制.然而运动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远不止于此,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现.

  • 小鼠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阿片机制的探讨

    作者:黄诚;王韵;石玉顺;韩济生

    目的:探讨小鼠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的阿片机制.方法:采用交叉耐受和受体药理学方法,以甩尾潜伏期增加的百分数作为评判电针镇痛效果的指标.结果:(1)吗啡镇痛与2Hz电针镇痛之间存在交叉耐受.(2)2/100Hz电针镇痛分别与2Hz、100Hz电针镇痛存在交叉耐受;而2Hz电针镇痛与100Hz电针镇痛不存在交叉耐受.(3)CCK受体拮抗剂L365,260可显著加强100Hz电针镇痛效应,对2Hz电针镇痛无明显影响.(4)L365,260(0.5mg/kg)可翻转小鼠100Hz急性(6h)电针耐受和慢性(6d)电针耐受.结论:(1)中枢阿片受体参与了小鼠电针镇痛,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分别由不同类型的阿片受体介导;(2)内源性CCK对小鼠100Hz电针镇痛起对抗作用并参与电针耐受.由此可见,小鼠与大鼠电针镇痛机制基本相似.这一认识为应用基因敲除技术研究电针镇痛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 氯胺酮减轻瑞芬太尼所致术后急性阿片类耐受

    作者:薛昀;吴新民

    目的:观察小剂量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是否可以抑制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后引起的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方法:51名单侧肾脏切除病人,20~65岁,ASA分级Ⅰ~Ⅱ级,随机被分为3组:对照组(C组)术中仅用吸入麻醉;瑞芬太尼组(R组)术中持续靶位输注靶浓度4 μg/L的瑞芬太尼;氯胺酮组(K组)术中持续靶位输注靶浓度4 μg/L的瑞芬太尼,同时诱导后给予氯胺酮0.5mg/Kg,之后以0.25 mg/Kg·小时持续输注.观察术后病人的疼痛评分、吗啡用量和副作用.结果:R组和K组病人苏醒和拔管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1).术后15及30分钟时,R组病人疼痛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术后30分钟时K组病人疼痛评分显著低于R组(P<0.05),显著高于C组(P<0.05).术后24小时内的吗啡用量,R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5),术后0~0.5小时内的吗啡用量,K组显著低于R组(P<0.05).术后三组病人副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氧化亚氮麻醉术后会出现阿片类药物急性耐受.术中输注小剂量氯胺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阿片类药物急性耐受,且不增加术后的副作用.

  • FADD,Caspase-8的表达缺失在肝细胞癌TRAIL耐受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赵永忠;何松青;林中;王波;周英琼;王丽兰

    目的:探讨FADD和Caspase-8表达缺失在肝细胞癌TRAIL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FADD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 C C中Caspase-8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TRAIL联合应用亚毒性剂量的化疗药及细胞因子,观察其对于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的胞毒作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Caspase-8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检测FADD表达的变化.结果:60例HCC中FADD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FADD阳性率(25% vs 70%,P<0.01);HCC中33例Caspase-8表达阳性率,低于癌旁组织阳性率(19/20,95%).亚毒性剂量的化疗药(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可显著增强TRAIL的细胞毒活性,治疗后Caspase-8活性及FADD表达量显著增高.结论:HCC中FADD、Caspase-8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TRAIL耐受的机制,化疗药物可通过上调FADD的表达、增强Caspase-8活性来加强TRAIL的抗癌作用.

  • 肝窦内皮细胞与免疫耐受

    作者:张云霞;刘杞

    肝脏似乎是一个免疫耐受多于免疫原性的器官.众多的肝脏组成细胞中许多参与肝脏免疫调节,如肝血窦内皮细胞(LSEC).LSEC是定居在肝脏肝血窦的细胞,与经过肝脏的淋巴细胞直接作用,有大量的清道夫受体,能有效摄取抗原.LSEC处理抗原后以MHC限制性呈递给CD4T或者CD8T细胞.与LSEC作用的CD4T,CD8T细胞产生耐受性,是LSEC在肝脏重要的免疫功能:对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或口服抗原控制了免疫应答的类型.

  • 肝纤维化诱导急性肝损伤耐受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庆芬;李建生;白丽;郑素军

    肝纤维化是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异常积聚,是各种慢性肝损伤的特征性改变,有发展成肝硬化、肝衰竭以及肝癌的潜在可能性,因此被广泛认为是破坏性的病理学过程.然而,相关的研究提示肝纤维化不仅是可逆转的,而且肝纤维化存在对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目前肝纤维化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核心在于促进剩余的正常肝细胞的再生及凋亡抵抗.我们就目前肝纤维化损伤耐受现象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做一述评,为临床上阐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 LPS耐受巨噬细胞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的特点

    作者:吕艺;陆江阳;董宁;张慧萍;王菁

    目的:分析巨噬细胞LPS耐受形成过程中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释放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其在巨噬细胞建立LPS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系RAW264.7 细胞.实验分为两部分:①LPS刺激细胞不同时间(4 h,8 h,20 h)或用PBS培养细胞4 h;②LPS耐受实验(LPS预刺激巨噬细胞20 h后,换液并洗去LPS,再次加入LPS刺激4 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6和IL-10的浓度,RT-PCR法相对定量分析巨噬细胞TNF-α和IL-10 mRNA 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6和IL-10的浓度随着LPS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LPS刺激20 h后建立耐受的巨噬细胞再次受到LPS打击时,其TNF-α释放量低于非耐受细胞,而IL-6和IL-10释放量则大幅增加,与TNF-α释放减少截然相反.TNF-α和IL-10mRNA 表达水平与其蛋白分泌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结论:巨噬细胞对LPS的耐受建立在致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共同作用的基础上;LPS预刺激细胞再次受到LPS打击时,抑炎因子表达和分泌大幅增加是介导巨噬细胞对LPS耐受的重要机制.

  • 浸润淋巴细胞凋亡诱导大鼠肝移植耐受

    作者:田伟军;徐靖;梁晓宇;朱理玮;王鹏志

    目的观察移植术后大鼠肝脏内不同细胞成分的凋亡现象,寻找耐受过程中的关键细胞成分,探讨大鼠肝移植耐受机制.方法分离肝脏间质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术后大鼠肝脏内不同细胞成分的凋亡现象.结果 BN→LEW组大鼠移植肝脏在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且移植物内间质细胞存在大量的凋亡,急性排斥反应评分及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升高,术后7 d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前者术后28 d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凋亡指数至术后28 d较术前仍有明显差异,明显高于LEW→LEW组(P<0.05).移植物内发生凋亡的细胞为来自于受体的浸润T淋巴细胞.结论移植物排斥反应评分下降与移植肝脏内CTL清除有关,来源于受体的浸润T淋巴细胞凋亡导致移植肝脏免疫耐受.

  • DA与Lewis大鼠品系组合建立大鼠肝移植排斥与耐受模型

    作者:浦立勇;姚爱华;吕凌;黄国荣;李相成;张峰;王学浩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急性排斥与自然耐受模型.方法 采用近交系雄性DA大鼠与Lewis大鼠互为供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脏移植(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ROLT)模型84例.实验分为4组:排斥组(DA→Lewis,n=12),FK506处理排斥组[DA→Lewis,n=24,术后1~7 d用FK506 0.2 mg/(kg·d)灌胃],耐受组(Lewis→DA,n=24),同基因组(DA→DA,n=24).各组中随机取6例观察生存期,其余分别于术后7、14、28 d处死6例,收集外周血及肝脏标本.检测血清标本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病理学检查移植物排斥反应程度.结果 排斥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12 d,而FK506处理排斥组MST为76 d,较排斥组明显延长(vs排斥组,P<0.01).耐受组与同基因组的MST均>120 d.术后7 d,排斥组血清AST、BILI浓度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术后14 d,FK506处理组、耐受组和同基因组血清AST、TBIL浓度无明显差异.术后28 d,FK506处理组血清AST、TBIL浓度较耐受组和同基因组明显升高(P

  • 低+Gz重复暴露后对高+Gz致大鼠脑损伤的影响

    作者:李金声;孙喜庆;吴兴裕;饶志仁;刘惠玲;谢小萍

    目的探讨低+Gz重复暴露后对高+Gz致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10 Gz/5 min单次暴露组(5只)和+4 Gz/3 min暴露1次、3次和5次组(每组10只,每天暴露1次),分别于暴露后1 d和6 d再暴露于+10 Gz/5 min,于+10 Gz暴露后3 d处死取脑,观察脑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 +4 Gz/3 min锻炼1~5次,每天1次,大鼠脑组织未见病理性损伤.而+10 Gz/5 min单次暴露后,在皮层、海马、丘脑等部位均可见到变性的神经元,个别脑区出现神经细胞凝固性坏死.经过+4 Gz/3 min锻炼3次和5次后再暴露于+10 Gz,变性神经元的数目在顶叶皮层、梨状皮层、海马和丘脑下部等部位明显减少.结论 +4 Gz/3 min反复锻炼3次和5次,再暴露于损伤强度的+10 Gz/5 min,其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轻于+10 Gz/5 min单次暴露.+Gz作用下在脑部同样存在缺血耐受现象.

  • 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拮抗剂对阿片药理作用的影响

    作者:苏县辉;苏瑞斌;李锦

    甘氨酸是激活NMDA受体的"辅助激动剂".阻断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可能产生神经元保护作用.近年研究发现,甘氨酸位点拮抗剂具有调节阿片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对脑卒中、痴呆、慢性疼痛和阿片成瘾有一定的治疗和改善作用.

  • 一氧化氮参与阿片耐受和依赖的机制

    作者:卢刚;苏瑞斌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神经信号传递因子,参与对阿片耐受和依赖的调节.阿片耐受和依赖时,神经元内NO水平升高;NO可通过NO-环磷酸鸟苷和NO-多聚二磷酸腺苷合酶等多种途径影响阿片耐受和依赖的形成.NO与阿片系统之间的相互调控的机制很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 脊髓或脑室注射胍丁胺对吗啡药理作用的影响

    作者:路新强;苏瑞斌;刘茵;胡刚;李锦

    目的分析胍丁胺调节吗啡药理作用的中枢部位.方法在小鼠醋酸扭体、热辐射甩尾、物质依赖戒断等模型上,采用脑室和脊髓给药的方法,分析胍丁胺对吗啡药理作用的中枢部位.结果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胍丁胺对小鼠扭体次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D50值为10.1mg*kg-1.咪唑啉受体拮抗剂咪唑克生,每只小鼠2.0μg脑室注射,完全对抗胍丁胺的上述镇痛作用,而等剂量的咪唑克生脊髓给药仅使胍丁胺的镇痛作用呈下降趋势,无统计学差别(P>0.05,n=10).在小鼠热辐射甩尾模型上,脑室或脊髓注射胍丁胺虽均能显著增强吗啡镇痛作用,但强度不同,胍丁胺脊髓注射能使吗啡镇痛ED50值减小93.2%,而胍丁胺脑室注射仅使吗啡镇痛ED50值减小75.0%.在小鼠耐受和物质依赖模型上,胍丁胺脑室或脊髓注射也均能对抗吗啡耐受和依赖,以脑室给药作用为强.结论胍丁胺镇痛、对抗吗啡耐受和物质依赖的主要作用部位在脊髓以上高位中枢,而胍丁胺增强吗啡镇痛的主要作用部位在脊髓.

  • N-硝基-L-精氨酸对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反应的治疗作用及对吗啡耐受性的影响

    作者:赵晶;徐贵丽;苏国丽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LNNA)对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戒断模型,观察不同给药途径(ip和ig),不同剂量的LNNA对吗啡依赖小鼠戒断综合症的治疗效果.结果:NOS抑制剂LNNA可明显延长戒断小鼠跳跃潜伏期,减少小鼠的戒断跳跃反应次数,且抑制其腹泻症状.结论:NOS抑制剂LNNA可延缓吗啡耐受.

  •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与吗啡依赖和耐受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晶;徐贵丽;高玮;李;达彦生

    一氧化氮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了多种生理功能,起着细胞间信息传导作用,其与吗啡依赖和耐受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一氧化氮(NO)的合成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实验发现,在吗啡依赖大鼠体内一氧化氮及合酶含量、活性明显降低,催促戒断后各指标迅速上升,而NOS抑制剂能显著抑制这些症状.这进一步证实NO参与了阿片类药物依赖和耐受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提示NOS抑制剂可用于阿片类药物脱瘾治疗.本文依据国内外文献对NO影响海洛因依赖戒断的原理及几种常见L-精氨酸衍生物NOS抑制剂在吗啡戒断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对NO以及NOS抑制剂作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50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