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振动刺激对肌肉疲劳进程的影响

    作者:陈伟婷;王志中;李晓浦

    振动刺激在力量训练中的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比较振动和非振动力量训练过程中表面肌电(sEMG)信号近似熵的变化规律,得出振动力量训练时机体更不容易疲劳的结论,为利用振动刺激恢复和提高肌肉力量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文章还从神经肌肉系统的角度阐述了肌肉疲劳及近似熵随疲劳而变的内在物理意义.

  • 不同振动条件下的正常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

    作者:张园园;潘化平;许光旭;张文通;朱奕;曹蓉;杜梅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cm,体重(70.4±8.2)kg.分别于屈膝30°半蹲位接受频率为10-50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表面肌电.选取左腿股直肌(REC)、半腱肌(SEM)、左腿胫骨前肌(TA)与腓肠肌内侧头(MG)作为试验检测肌肉,分别以左胫骨前肌远端和跟腱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两种刺激位置下且在不同频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腓肠肌的肌电值在胫前肌刺激位置下各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跟腱刺激点下各种频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对大腿肌肉肌电值影响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条件的小腿局部振动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未对大腿肌肉产生显著影响.频率30-50Hz为正常人体小腿肌肉佳的振动刺激频率.振动刺激作用在肌腱位置能有效引起肌肉兴奋,跟腱较胫前肌肌腱位置更易激活小腿肌肉肌群.

  • 振动训练对肌肉H反射、T反射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研究进展

    作者:袁艳;苏彦炬;吴贻刚

    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辅助手段,国内外诸多研究集中于振动训练对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效果的影响.振动刺激引起肌肉力量变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从振动训练对H反射、T反射和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对近十年国内外振动训练的神经适应机制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振动训练的神经适应机制及其运用研究提供参考.

  • 振动刺激对膝关节肌力的训练效果

    作者:彭春政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男子跳远运动员1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人.工组为振动刺激训练组,年龄20.4±0.9岁,身高175.9±6.7 cm,体重65.4±7.3 kg,训练年限2.6±1.5年,在传统力量训练中附加振动刺激.Ⅱ组为传统力量训练组,年龄20.4±0.9岁,身高174.7±4.5 cm,体重64.2±3.9kg,训练年限2.8±1.9年.

  • 振动刺激与肌肉力量

    作者:彭春政;危小焰

    1前言张力性振动反射(tonic vibration response,TVR)是一种由外源性振动刺激引起的神经系统的调节反射,通过振动刺激激活肌肉本体感受器,再经过单突触和多突触的神经反馈调节,反射引起不随意收缩的肌肉收缩,从而导致肌肉力量发生变化.Johnston早在1907年发现,对肌肉和肌腱进行局部振动刺激可以导致肌肉收缩力量增加.

  • 深层肌肉振动仪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王芳;杜德超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振动仪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DMS组(34例)与TENS组(34例),DMS(深层肌肉振动仪)组采用深层肌肉振动仪治疗,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 、后VAS疼痛评分及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DMS组VAS疼痛评分和疗效评估均优于TENS组(P<0.05).结论:深层肌肉振动仪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收效满意,其机制可能在于通过振动刺激,可有效改善梨状肌周围病理变化,缓解疼痛.

  • 振动应力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骨缺损

    作者:张路;赵文志;何盛为;方旭;米立东;孙雪刚;杜广宇;孙传秀

    背景:研究证实,力学因素可调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提高分化效率.目的:观察振动应力刺激对兔骨缺损微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肱骨骨缺损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24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振动单纯骨基质明胶组、非振动骨基质明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植入组、振动骨基质明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植入组,每组8只,建立兔肱骨骨缺损模型.振动组兔置于振动平台,以0.3 G的加速度,25 Hz,正弦波型,1次/d,30 min/次,持续4周施加振动刺激.结果与结论:造模4周后,大体观察结果显示,振动组骨痂生长良好,组织学切片显示其新生骨量较多,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缺损与断端形成骨性连接;振动组Ⅰ型胶原蛋白、RUNX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振动组.提示振动应力刺激可促进骨缺损微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提高Ⅰ型胶原蛋白、RUNX2 mRNA表达水平,从而加速骨缺损修复的进程.

  • 局部振动刺激对肱二头肌血红蛋白的影响

    作者:刘强;杨雯雯;许明容;王如凤

    目的 探讨局部振动刺激过程对肱二头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利用手臂振动按摩带对12名女性志愿者进行局部振动刺激,用非侵入性近红外光谱仪于振动开始前10 min、振动中10 min与振动停止后15 min采集肱二头肌之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数值,并了解每分钟变化趋势;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振动停止后15 min会使手臂肱二头总血红蛋白显著性增加(P<0.05),振动中10 min与振动停止后15 min均会使手臂肱二头氧合血红蛋白显著性增加(P<0.05);在变化趋势方面,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约在振动中10 min的第5min出现大峰值,且在振动停止后15 min仍持续高于振动刺激前,并呈现稳定状态.结论 局部振动刺激会实时提升肱二头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此外,必须至少持续振动刺激5 min以上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数量才会达到大峰值.

  • 局部低频振动刺激对手部运动功能的瞬时影响

    作者:刘强;杨雯雯;王子玮;陈全寿;相子元

    目的 探讨局部低频振动刺激对手部控制能力、柔韧性、握力及肌肉兴奋程度的瞬时影响.方法 10位受试者以大等长收缩握住手部振动器20s,在此过程中随机给予12.5 Hz振动频率(振动组)或无振动刺激(对照组).在介入前后分别进行手部控制能力、柔韧性、握力及手部肌肉兴奋程度等测验,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前后测试的差异和各组变化率.结果 组内比较发现振动组在控制能力与柔韧性表现上进步显著(P<0.05),对照组在握力与肌肉活化上出现显著下降(P<0.05);组间变化率比较结果显示振动组在握力与肌肉兴奋程度变化率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局部低频振动刺激可瞬时提升手部控制能力与柔韧性表现,未来可运用于各种需要手部执行工作的相关人员.

  • 区域性振动刺激改善老年脑卒中步行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林;许光旭;孟殿怀;龚晨

    目的 探讨下肢区域性振动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与稳定性的作用. 方法 脑卒中偏瘫患者26例,坐位下接受频率16 Hz、振幅4 mm的下肢区域性振动刺激10 min,评定振动前后小腿三头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MAS)、3 m计时起立行走时间(TUGT)和10m大步行速度(MWST),分析干预前后MAS、TUGT、10 m MWST差异性. 结果 振动后与振动前评定数值比较发现振动后小腿三头肌张力MAS评分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TUGT及10 m MWS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肢区域性振动刺激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即刻的步行速度及稳定性,改善步行功能,而对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没有显著作用.

  • 人体肌肉振动激活频率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园园;许光旭;张文通;朱奕;曹蓉;杜梅;顾绍钦

    目的 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振动刺激,探讨正常人体小腿肌肉是否存在佳的振动激活频率以及频率范围.方法 共选取健康大学生19名,分别于坐位、立位、半蹲位(屈膝30°)和卧位下接受频率为10~ 50 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的表面肌电数据.选取左腿胫骨前肌与腓肠肌内侧头作为检测肌肉,以左胫骨前肌远端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小腿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各体位下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不同频率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0 Hz、40 Hz、50 Hz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体位下腓肠肌的肌电值在各频率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的峰值频率主要集中在30 ~50 Hz,可能为人体佳的振动激活频率.

  • 低频振动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

    作者:何盛为;赵文志;张路;米立东;杜广宇;孙传秀;孙雪刚

    我们以兔骨缺损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后,对动物施加12.5、25、50、100 Hz频率的振动刺激,观察BMSCS在骨缺损微环境中的成骨分化,并探讨佳振动频率.

  • 不同振动条件下的正常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

    作者:吴浪

    目的:对不同振动条件下的正常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抽取健康男大学生20名,对其展开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分别与屈膝30o半蹲位接受频率10~50Hz振动的刺激,对振动前、振动过程中的表面肌电进行采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结果经统计发现,各种振动条件的刺激均可以导致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0.05);不同振动条件刺激下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0.05)。结论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会引起小腿肌肉肌电放电量明显增加,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 LMHFV治疗骨质疏松及骨折的机制

    作者:龙虎成;葛建华;鲁晓波

    将机械刺激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近年研究发现:低强度高频率振动(LMHFV)在促进成骨等方面有较理想的效果,特别是针对骨质疏松、骨折后的处理等较常规的药物治疗有明显优势。大量的体内、外实验及临床调查逐渐揭示了LMHFV影响成骨的部分机制,但因各类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关于LMHFV的研究,重点总结了其刺激成骨的几个主流学说,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及其结果的盲点和发展空间,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做铺垫并提供新思路。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