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BJ-6B型电子直线加速器故障五例

    作者:张汉源;张庆宏

    故障一:开机加高压出束时剂量为0.分析检修:BJ-6B加速器产生X线的原理如下:当电控系统发出高压启动指令和同步触发脉冲后,高压脉冲调制器开始谐振充放电,产生12kV的高压脉冲.该高压脉冲变压器升压馈送到磁控管(峰值高压为46kV),磁控管产生2.6MW的微波功率经微波传输系统馈送到磁控管并在加速管中建立高强度的加速电场.

  • 心电图机产生阻尼的方法及其调整

    作者:何泽华

    心电图是把微弱的心电讯号,加以放大并记录下来的仪器.任何一台记录器的记录头,都有其本身的自然频率,又称为"固有频率".当输入讯号的频率与记录头固有频率相等而且同相时,就会产生"谐振",使被记录的讯号幅度激增,当输入讯号的频率减少或增加时,其振幅都将减少.这样就不能真实地记录被放大的电讯号.那也达不到诊断的目的,甚至产生误诊等不良后果.

  • 毫米波疗法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冉卫宏;刘士新

    毫米波是一种波长为1~10mm的电磁波,由于其振荡频率与人体的某些组织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振荡频率相吻合,故可以通过毫米波与生物组织产生的谐振使生物组织产生生物效应,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

  • 经络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谐振通道——经络本质初探

    作者:王汇成;郭霞珍;王而刚;张葆荣

    经络是生命信息能量谐振通道,只要介质的谐振频率相同,都可让此频率的信息能量通过,而不需要有形通道,这就是解剖学上找不到经络的原因.用检测能量的仪器如热像仪等可测量经络中的能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显示经络.生命信息能量的载体是远红外电磁波,显示远红外电磁波的通行传导情况,就会找到生命信息能量的通道(经络).为显示经络的存在及功能,用正电子断层扫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从分子水平显示针灸前后经络及脏腑中生物分子的代谢、受体及神经介质活动的情况,用单光子扫描仪(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观察针灸前后脏腑、经络中血流的相互影响及变化.活着的人有生命信息,有经络现象;死亡的人没有生命信息,因此没有经络.

  • 经络本质探究

    作者:王汇成;郭霞珍;王而刚;张葆荣

    目的 探究如何利用红外热像仪显现经络和气(能量).方法 经络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谐振通道,信息能量的传播不需要有形管道,可以用探测能量的仪器探测显现,热像仪通过温度监视,可检测出物体传热、温升的情况.结果 利用热像仪显现了针刺足三里穴时胃经的经络线、针刺合谷穴时大肠经的经络线以及针刺后溪穴时小肠经的经络线,探测显现结果和中医学理论完全相符.结论 用热像仪把不具解剖意义的经络显现让人可见,证明经络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谐振通道,实验探测结果和中医学完全相符,证明中医经络学说是科学的理论.

  • 节律提示在步行稳定障碍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伊文超;励建安

    步行稳定障碍致使跌倒发生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之一;而步行节律紊乱是稳定障碍的常见原因,多见于帕金森病和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疾病.节律性提示通过视觉、听觉以及体感节律性刺激,利用“磁效应”——步行固有频率与提示频率产生谐振、代偿、精神放松、节省注意力等机制,达到稳定步行的目的.

  • 不同振动条件下的正常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

    作者:张园园;潘化平;许光旭;张文通;朱奕;曹蓉;杜梅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cm,体重(70.4±8.2)kg.分别于屈膝30°半蹲位接受频率为10-50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表面肌电.选取左腿股直肌(REC)、半腱肌(SEM)、左腿胫骨前肌(TA)与腓肠肌内侧头(MG)作为试验检测肌肉,分别以左胫骨前肌远端和跟腱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两种刺激位置下且在不同频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腓肠肌的肌电值在胫前肌刺激位置下各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跟腱刺激点下各种频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对大腿肌肉肌电值影响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条件的小腿局部振动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未对大腿肌肉产生显著影响.频率30-50Hz为正常人体小腿肌肉佳的振动刺激频率.振动刺激作用在肌腱位置能有效引起肌肉兴奋,跟腱较胫前肌肌腱位置更易激活小腿肌肉肌群.

  • 谐振环境对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患者相关血清标志物表达的研究

    作者:赵亮

    目的::观察谐振环境致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的相关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探讨相关血清炎性因子在肌源性下腰痛中的作用,以及腰背肌训练改善肌源性下腰痛的作用。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装甲部队402名官兵进行肌源性下腰痛流行病学调查,筛选试验样本82人为研究对象(52人为肌源性下腰痛患者,30人为健康人群)。52名肌源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肌源性下腰痛病例0干预组(C组)和干预组(D组)。30名健康人群随机分为对照0干预组(A组)和对照干预组(B组)。流行病学调查后,给予B、D组腰背肌训练:30个/次,3次/d ,2分钟内完成,分早晨起床前、中午午休前、晚上睡觉前,持续2个月,由连肌源性下腰痛研究小组监督完成。8周后给予血样检测。结果:腰背肌训练前对照组与病例组CM-MM、MDA、SOD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腰背肌训练8周后,对照组血清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CM-MM、MDA、SOD浓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疼痛缓解或减轻。结论:谐振是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重要的危险因素,CK-MM、MDA、SOD是肌源性下腰痛相关性指标。适时的腰背肌训练能有效降低损伤性血清相关标志物CM-MM及疲劳性指标MDA。

  • 下肢痉挛偏瘫患者的步行效率

    作者:许光旭;顾绍钦;孟殿怀;励建安

    目的:探索下肢痉挛偏瘫患者步行效率,明确是否存在理想运动频率下能量应用效率高的运动状态.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病区2005/2006住院的脑损伤后偏瘫男性患者10例,其中脑损伤4例、脑卒中后6例,均有典型偏瘫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均具备步行200 m的能力.患者平均年龄(43.6±13.7)岁,平均身高(1.69±0.04)m,平均体质量(70.5±9.5)kg.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获得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参数步态参数,分别测定自由行走时、80%自然正常步频以及120%自然正常步频下的步行效率和步态指标,然后采用K4b2便携式气体分析系统来测定氧价以评定受试者步行效率.结果:作为肌肉痉挛模型的偏瘫患者自然步频、慢速与快速步频分别为(66.9±15.7),(71.9±12.8)和(106.1±19.0)步/mim步速分别为(33.7±9.5),(25.4±4.9)和(37.5±10.9)m/min,慢速与快速步频组分别与自然步频组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耗氧量分别为(9.3±1.1),(9.2±1.1)和(9.7±1.0)mL/(min·kg);氧价分别为(0.283±0.087),(0.350±0.081)和(0.301±0.082)mL/(min·kg).快慢步频组与自然步频组的耗氧量与氧价两两比较均未出现显著增加(P0.05).结论:早中期偏瘫患者自然步态下耗氧量与氧价与慢速、快速步频的比较未出现显著性改变,提示仅仅短期的康复训练步行效率不能达到理想的生物谐振状态.

    关键词: 偏瘫 谐振 步态 氧价
  • 不同干预措施对兔抗谐振后血清标志物的影响

    作者:杜云飞;黄昌林;刘剑;翟艺宗;王久清

    目的:探讨在4Hz谐振频率下不同干预方式对兔抗谐振后血清代谢标志物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 1 α)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75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3个谐振干预实验组,每组15只,分别于实验的2、4、6周从每组随机抽取5只在清晨空腹状态下经耳缘静脉穿刺抽取5mL静脉血,测定血清BALP、6-keto-PGF 1α及MDA含量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谐振干预3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谐振干预1、2组血清BALP、6-keto-PGF 1α第4周开始升高,MDA含量从第6周开始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正常对照组、谐振干预3组血清BALP、6-keto-PGF 1α和MDA的含量在第4、6周降低且谐振干预1、2组与谐振干预3组同期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干预对谐振引起的下腰痛早期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以PEP加工成大小不同空心棉球组成表面凹凸不平的座垫对于防治下腰痛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不容忽视的训练性下腰痛

    作者:曹洪东;赵广良;刘珂

    在基层卫生机构就诊的官兵中,训练性下腰痛患者比较多见,并且呈逐年增多趋势.文献报告,成年人每年下腰痛的发生率为15%~ 45%,部队官兵每年发病率更高,严重影响官兵的训练及生活质量.训练性下腰痛是指腰骶部区域的疼痛不适,可牵涉到背部及臀部,严重者可有下肢放射痛,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及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特点.根据病理,训练性下腰痛可分为肌源性、骨关节源性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多无明显外伤史,以前有过腰部扭伤史,或长期谐振接触史,腰骶部反复疼痛可超过3个月.

  • 一种新型检测肿瘤组织特征的等效电容测量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可行性分析

    作者:赵伟杰;林兴建;刘晓娟;厉力华;郑斌

    不同阶段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有明显的容抗特性差异,为寻找一种廉价、非介入式的、可连续实时检测的癌组织早期诊断方法,设计了并验证一套高分辨率的容抗测量系统。采用DDS 扫频技术、电压电流转换电路、匹配电感以及模拟乳腺容抗负载构成交变电流激励的LC谐振系统,测量谐振频率计算生物组织等效电容值,不同的电容值会反映病理阶段信息。在100~1000 pF的模拟电容负载测量中,测得该系统的电容分辨率达到8 pF。该系统可初步用于人体组织等效容抗测量,为癌组织的早期风险预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超声乳化原理在眼科的应用

    作者:杨军;李跃杰;李穗;计建军;王效宁;王延群;宋学东

    介绍了超声乳化原理在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着重阐述了作者研制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仪中采用锁相环技术以保证手柄的谐振,获得较好的效果.实验结果及临床应用表明采用锁相环技术的超声乳化系统能够平稳谐振,有效地破碎晶体核.

  • 不同频率谐振致腰椎间盘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常祺;王帅;任洪峰;陈国立;朱履刚;郭延岭;周阳;黄昌林

    目的:观察坐位下不同频率谐振对兔腰椎间盘组织病理学影响,探讨振动引起腰椎间盘病理学改变的机制。方法取90只成年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 A组为正常对照组;B为造模对照组;C为4 Hz振动组;D为5 Hz振动组;E为6 Hz振动组。分别于实验第2、4、6周每组随机抽取6只白兔,取其腰5~6椎间盘组织,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振动组整体髓核组织形态改变相对较造模对照组出现早,振动6 Hz组椎间盘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振动4 Hz组与造模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振动产生动态应力易导致髓核组织病变,产生共振效应时可使椎间盘组织产生的病变程度大。

  • 谐振致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赵亮;黄昌林

    目的 对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的发生率进行分析,了解谐振对肌源性下腰痛的影响,以及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改善肌源性下腰痛的效果.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及拟定的肌源性下腰痛诊断标准, 对某部402名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比较不同专业和军龄战士肌源性下腰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对肌源性下腰痛患者采取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比较其改善情况. 结果 该群体中下腰痛的患病率为12.93%,乘员发生率是20.36%,载员发生率是7.66%,这两部分人群发病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度疼痛发生率8.21%,Ⅱ度疼痛3.98%,Ⅲ度以上的发生率0.75%,三种疼痛级别发生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后,A组(健康对照0干预组)有1例发生肌源性下腰痛;B组(健康对照干预组)没有肌源性下腰痛伤员发生,C组(0干预病例组)有19例症状缓解;D组(干预病例组)有24例症状缓解. 结论 装甲步兵是肌源性下腰痛高危人群;长期接触不良谐振是造成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重要危险因素;疼痛多为Ⅰ、Ⅱ度;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缓解肌源性下腰痛有效.

  • 谐振对强迫体位下兔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作者:薛刚;王前进;黄昌林

    目的 观察4~6 Hz谐振动对强迫体位下兔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的含量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活性的影响.方法 60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对照组及4、5、6 Hz谐振造模组,分别于实验的2、4、6周测定血清中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对照组BALP第6周升高,TRACP从第4周升高,BGP第4周降低(均P<0.05).各谐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ALP第4周开始升高,BGP第2周即降低,而TRACP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与造模对照组相比,BALP第6周升高,4、5 Hz组差异显著(P<0.05).BGP第2周降低,而TRACP开始升高(P<0.05).2、4周时4 Hz组与5、6 Hz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对谐振引起的骨损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强迫体位下谐振对腰部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智慧;黄昌林;王帅

    目的 观察强迫体位下谐振对兔腰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影响,探讨振动引起腰椎间盘病理学改变的机制.方法 取90只成年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对照组、4 H1z振动组、5 Hz振动组、6 Hz振动组5组,每组18只.分别于实验第2、4、6周每组随机抽取6只实验动物,取其腰5~6椎间盘组织,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 振动组整体髓核组织形态改变相对较造模对照组出现早,振动6 Hz组椎间盘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振动4 Hz组与造模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振动产生动态应力易导致髓核组织病变,产生谐振效应时可使椎间盘组织产生的病变程度大.

  • 强迫体位和谐振对兔下腰部肌肉组织形态学影响

    作者:张广超;左新成;黄昌林

    目的 探讨强迫体位下谐振对兔下腰部肌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对照组、4 Hz振动组、5 Hz振动组、6 Hz振动组.分别于第2、4、6周随机取4只兔,取腰长肌和腰大肌,HE染色后观察其病理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标准五分法,对各肌肉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 造模对照组实验6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振动组兔实验2到6周病理学评分均逐渐升高,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各振动组各时间点均以4 Hz振动组病理学评分高,与正常对照组、造模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腰长肌病理改变则比腰大肌大致迟2周出现.结论 强迫体位和谐振都可以造成下腰部椎旁肌肉形态学的病理改变,并且与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以频率4 Hz、加速度1.0 g的振动对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为明显;谐振对处于紧张状态的腰大肌的损伤重于相对松弛状态的腰长肌.

  • 谐振对强迫体位下兔下腰椎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黄昌林;王前进;薛刚

    目的 观察4~6 Hz谐振对强迫体位下兔腰椎骨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60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对照组及4、5、6 Hz谐振造模组,于第2、4、6周末分批处死,取腰5椎体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第2周末时,各振动组腰5椎体的成骨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造模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同时,4 Hz振动组腰5椎体的破骨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谐振早期即可损伤骨组织细胞,导致骨塑形、重建破坏引起腰椎损伤,且4 Hz振动损伤大.

  • 谐振效应致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帅;黄昌林;张智慧

    目的:观察谐振效应引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相关炎性指标血清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谐振对椎间盘的损伤机制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早期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取90只成年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为造模对照组;C为4 Hz振动组;D为5 Hz振动组;E为6 Hz振动组。分别于2、4、6周每组在清晨空腹下经耳源静脉穿刺抽取5 ml静脉血,装于抗凝试管,离心取上清液在低温下保存,分别用ELISA法进行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 1α)、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血清含量测定,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振动刺激6 Hz组及5 Hz组血清6-keto-PGF 1α的浓度在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均明显高于造模对照组(P<0.05),振动刺激6 Hz组血清6-keto-PGF 1α浓度升高时间明显早于血清IL-1β浓度和血清TNF-α浓度。结论谐振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炎性疼痛机制密切相关,可能导致椎间盘组织通透性增大并产生的高浓度炎性因子;监测血清6-keto-PGF 1α浓度可以较早、稳定地反映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内炎性介质的变化,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