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氟中毒大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改变及血清骨代谢标志物表达

    作者:曾贝贝;陈修文;王楠兰;吴彦秋;吴延莉;夏敏;张业芳;张华;韦艳

    目的 探讨慢性氟中毒大鼠骨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与氟性骨损伤相关的骨代谢标志物的改变.方法 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饮用自来水,低氟组、中氟组、高氟组分别饮用含50 mg/L、150 mg/L和250 mg/L氟化钠的自来水.饲养6个月后,检测氟斑牙发生率,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各组大鼠尿氟、骨氟、血氟含量;取大鼠股骨干骺端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骨组织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含量.结果 大鼠体重、氟斑牙发生情况与氟负荷量的变化:低中氟组雌鼠体重增幅较对照组小,高氟组雌鼠体重增幅较对照组大;高氟组雄鼠体重增幅小于对照组、低、中氟组雄鼠.各染氟组大鼠氟斑牙检出率、尿氟、骨氟和血清氟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染氟剂量增高,氟斑牙严重程度、尿氟、骨氟和血清氟呈上升趋势.大鼠股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中、高氟组雌雄大鼠的骨皮质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氟组雄鼠骨小梁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氟组雌雄鼠骨小梁平均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氟组雌雄成骨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GP、BALP、PⅠNP检测结果:低、中、高氟组雌雄鼠BGP、BALP、PⅠNP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CTX-Ⅰ、TRACP-5b检测结果:低、中、高氟组雌雄鼠CTX-Ⅰ、TRACP-5b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饮水染氟6个月后,反映成骨活性和破骨活性的骨代谢指标在不同剂量组中表现为不同程度下调,骨组织形态计量显示中高氟组大鼠骨量增加;低氟组大鼠则出现骨量减少的指征.提示氟对成骨活性与破骨活性均有影响,且与染氟剂量有关.

  • 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关系研究

    作者:应蓉;顾涛;周吉;庄丽英;周营;戈少红;蔡杏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的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159例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密度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n=48)、骨量减少组(n=58)、骨质疏松组(n=53).比较三组患者的血钙、血磷、25-OH-D3、PTH、BGP、PICP、尿NTX等指标.结果 骨质疏松组患者的BGP、PICP、尿NTX水平高于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血钙、血磷、25-OH-D3、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的骨密度与BGP、PICP、尿NTX水平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BGP、PICP、尿NTX水平能反映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骨密度,检测血BGP、PICP、尿NTX及骨密度有助于预测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的风险.

  • 首乌益肾骨康丸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作者:孔祥标;李铭雄;吴天然

    目的:探讨首乌益肾骨康丸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每天口服钙尔奇D 600mg及骨化三醇0.25μg;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服用3次首乌益肾骨康丸,每次服6g,均连续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测量骨代谢指标TP1NP、β-CTX.结果:治疗组骨代谢指标β-CTX下降明显(P<0.05),TP1NP上升明显(P<0.05);对照组骨代谢指标β-CTX、TP1NP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首乌益肾骨康丸对骨质疏松骨折有较好的疗效.

  • 糖皮质激素治疗SLE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分析

    作者:陈红;徐霖;吴立兵;刘刚;万华兵

    目的 研究骨代谢标志物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前后的变化,及其与治疗疗程进展的关系,探讨激素治疗后育龄期、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患者骨代谢水平的特征;分析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在糖皮质激素治疗SLE中诊断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 检测40例SLE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的骨代谢标志物(BGP、β-CTX、PICP),测定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果 ①糖皮质激素治疗前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激素治疗早期,骨形成标志物BGP、PICP明显下降,骨吸收标志物β-CTX明显上升,治疗3、6、12个月后的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激素治疗后,围绝经期组较育龄期组β-cTx、PTH、FSH水平明显升高(P<0.05),绝经后组与围绝经期组比较,β-CTX、BGP、PICP、FSH均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糖皮质激素治疗3、6、12个月后测股骨近端、腰椎、Ward三角的骨密度,其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变化差异缺乏一致性.结论 糖皮质激素治疗SLE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在治疗早期有明显变化;而同阶段不同部位骨密度变化存在差异,骨代谢标志物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有重要意义,骨代谢标志物联合雌二醇(E2)可为围绝经女性骨质流失的评估提供参考.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短期治疗前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及意义

    作者:李丹;刘春雷;田路;陈兴明;李婷;黄艳杰;敬华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96例HHcy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收集患者B族维生素治疗4周前后的血液样本,检测总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胶原降解产物、N端骨钙素中分子片段、25羟-维生素D3和甲状旁腺激素.结果 五种骨代谢标志物在治疗前后对比,只有t-P1N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02),其余4种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治疗4周后,骨的合成代谢水平上调,而反映骨转换率和骨吸收代谢水平的血清标志物尚未发生变化.

  • 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施鸣;范璐;陈新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妇女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值,并按骨密度值将136例患者分为63例骨量减少组和73例骨质疏松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骨钙素(N-MID),总骨I型前胶原N端肽(PI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的水平.结果在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血清N-MID测定结果分别为21.63 ±24.77ng/mL和21.4±15.6ng/mL、PINP分别为46.8±46.37ng/mL和61.4±52.83ng/mL、β-crosslaps分别为0.48±0.46ng/mL和0.49 ±0.40ng/mL,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骨密度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血清N-MD、PINP、β-Crosslaps只反映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的高低,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无明显帮助.

  • 骨代谢标志物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刘敏燕;李春霖

    骨代谢标志物能够反应骨代谢状态,有助于代谢性骨病的诊治及疗效评估,随着这些指标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综述了骨代谢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用这些指标.

  • 血友病患者骨质减少的发病机制初探

    作者:郝晓阳;王霖虹;谢燕燕;祁文玥;张嵩;杨美荣;闫振宇;陈乃耀

    目的:探讨血友病患者骨质减少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2015年3月至8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就诊的血友病患者23例,其中重型13例,轻中型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血清人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Ⅰ)、人骨保护素(OPG)、人骨碱性磷酸酶(BALP)、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检测,并根据美国疾控中心2002年发布的简易活动能力评分表,对21例进行了骨密度检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应用测量Z值水平评估骨密度(BMD)的临床意义.结果:本组研究中,Z值>-2组10例,Z值≤--2组11例;Z值≤-2组体重指数(BMI)及反映骨形成的血清人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均低于Z值>-2组(P <0.05);BALP(r =0.489,P=0.02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r=0.538,P=0.012)及BMI(r=0.572,P=0.007)与BMD均呈正相关且具有显著性(P<0.05);血清中促进骨形成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r=0.570,P=0.007)、人骨保护素(OPG)(r=0.505,P=0.02),与反应骨破坏的标志物人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Ⅰ)水平呈正相关且具有显著性(P<0.05);重型患者(13例)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低于轻中型患者(10例)(P<0.01),BMD在两组中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D与血友病临床分型无关;低体重指数可能是骨质流失的危险因素;血友病患者骨质流失的机制可能与成骨细胞活性降低有关;IGF在血友病患者中起着阻止骨质流失的作用;bFGF和OPG可促进血友病患者骨代谢.

  •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旁腺切除术后骨代谢标志物的短期变化

    作者:葛益飞;杨光;王宁宁;查小明;俞香宝;毛慧娟;孙彬;曾鸣;张波;邢昌赢

    目的 分析甲状旁腺切除加前臂移植手术治疗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患者在手术前后骨代谢标志物的短期变化情况,为SHPT时骨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甲状旁腺切除(parathyroidectomy,PTX)加自体前臂移植术的难治性SHPT患者.收集患者术前的基线资料以及术后第3天的骨代谢标志物资料,包括骨代谢调控激素:维生素D、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降钙素(calcitonin,CT);骨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N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cross-linked N-telopeptides,NTX)和Ⅰ型胶原C端肽(type Ⅰ collagen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s,CTX).分析骨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及手术前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 共50例接受PTX手术的严重SHPT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术前基线资料显示,患者的相关骨代谢标志物血磷、血清iPTH、ALP、OC、CT、NTX和CTX均高于正常水平,分别为(2.10±0.41) mmol/L、(1861.55±920.21) ng/L、283.55(155.53,721.78) U/L、290.8 (220,300) ng/ml、(89.66±50.83) pg/ml、6.0 (4.69,6.00)μg/L和1191.5(860.4,1200.0)μg/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iPTH与ALP (r=0.782,P<0.001),iPTH与NTX (r=0.758,P<0.001),ALP与OC (r=0.637,P<0.001),NTX与CTX (r=0.749,P<0.001)及OC与NTX(r=0.311,P=0.03)之间均呈正相关.PTX术后3天,iPTH、CT、CTX分别降至11.30 (5.42,23.40) ng/L、(63.17±44.20) pg/ml、1.68(1.28,2.33)μg/L均较前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0.001,0.017,0.001),OC升至300(300,300) ng/ml,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结论 严重SHPT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呈偶联性明显活化,骨形成和骨吸收均活跃,骨转换水平增高.PTX术后短期内,成骨细胞活性进一步增强,破骨细胞活性下调.

  • N-MID、β-CTx与肿瘤骨转移骨显像对比分析

    作者:迟戈;魏海峰;张延军

    目的:对比分析肿瘤骨转移核素骨显像与骨代谢标志物N-MID、β-CTx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骨显像将恶性肿瘤患者分为无骨转移组和骨转移组,采用Soloway分级将骨转移组病例分为4级,分析N-MID、β-CTx的变化情况.结果:骨转移组β-CTx约为0.42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27 ng/ml(P<0.01);各级骨转移组β-CTx水平分别为:对照组0.24±0.17 ng/ml,1级骨转移组0.31±0.11 ng/ml,2级骨转移组0.56±0.19 ng/ml,3级骨转移组0.81±0.13 ng/ml,4级骨转移组1.10±0.22 ng/ml,β-CTx随骨转移级别增加逐渐升高,仅对照组和1级骨转移组、1级和2级骨转移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骨转移组N-MID水平约18.70 ng/ml,高于对照组14.31 ng/ml,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骨转移级别增加,N-MID水平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β-CTx可以应用于骨转移的辅助诊断和2级以上骨转移程度监测,N-MID对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和骨转移程度的监测价值不明显.

  • 跟骨定量超声对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评估的意义

    作者:宁珂;陈超;邢学农;叶山东

    目的 探讨定量超声对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折风险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12~2017年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492例(T2DM组),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398名(NC组).运用超声骨密度仪(QUS)和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分别测量两组骨强度指数(SI)、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采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计算10 年任何重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PMOF)、髋部骨折概率(PHF),比较两组SI、BMD、PMOF、PHF及骨代谢标志物.采用多元回归分析PMOF、PHF的影响因素. 结果 (1)两组BMD和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与NC组相比,T2DM组SI、25羟维生素D[25(OH)D]、骨钙素(BGP)、血清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血清1 型胶原交联β-C-末端肽(β-CTX)降低(P<0. 05 或P<0. 01), HbA1c、PMOF、PHF和甲状旁腺素(PTH)升高(P<0. 05或P<0. 01);(3)NC组DXA和QUS两种方法T-值(≤-2. 5)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T2DM组QUS法T-值(≤-2. 5)发生率低于DXA法(P<0. 05);(4)T2DM组QUS法较DXA法针对FRAX评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更强(37% vs 25%,98% vs 9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及PINP、β-CTX是PMOF的影响因素,SI和β-CTX是PHF的影响因素. 结论 跟骨定量超声和骨代谢标志物可能是评估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折风险有效手段.

  •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前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

    作者:李新萍;李晓玉;李宁;刘晓艳;范斌;薛嫱;吴新宝;张萍

    目的 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 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股骨颈骨折70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kaline phosphatase,ALP)、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e D,25OHD)水平以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1)髋部骨折以女性居多;(2)骨折后1周内术前男性、女性之间,以及两种髋部骨折之间的骨代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40~ 50 d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明显上升;(3)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组,术后40~ 50 d女性患者的P1NP上升约3倍,男性患者P1NP上升达到4倍左右;CTX及ALP上升幅度均在1.5倍左右;(4)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组,P1NP上升约1.5倍,CTX变化不明显;(5)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部分患者术后CTX呈下降趋势,与基线血磷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骨折类型不同会影响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总体变化趋势,研究标志物变化规律有助于评估骨折术后骨愈合的进程.

  • 骨量减少人群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水平对FRAX? 评估骨折风险的影响

    作者:王福斌;陈剑明;王娜

    目的 评价低骨量人群不同水平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 β特殊序列(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下FRAX? 系统对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骨量减少的女性患者,根据β-CTx水平分为>472.97 pg/mL组和<472.97 pg/mL组,借助FRAX? 评估系统,测算每例患者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β-CTx>472.97 pg/mL组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分别为(5.64±3.18)%和(1.79±1.58)%,β-CTx<472.97 pg/mL组分别为(4.37±2.94)%和(1.21±1.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t=2.03,P<0.05).结论 高β-CTx组患者未来10年骨折风险可能增大.

  •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早期变化

    作者:李新萍;刘晓艳;范斌;李晓玉

    目的 了解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的老年椎体骨折患者147例,明确骨折日期,检测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以及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检查.结果 147例老年骨折患者中,女性120例(79.4%),年龄52 ~90岁;椎体骨折后,P1NP在第2周即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 ~2.0倍,之后基本维持在该水平,直至12周;CTX在第2周亦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 ~2.0倍,之后在第3周出现了明显下降;椎体骨折后1周内P1NP上升与血磷、25OHD、患者年龄呈直线相关关系(分别为r=0.420,P=0.004;r=0.319,P=0.035;r=-0.313,P=0.036),而同QCT-T值并无明确相关;椎体骨折后1周内CTX上升幅度与血磷水平呈有统计学意义的直线相关关系(r =0.495,P=0.001),而与25OHD、患者年龄、QCT-T值均无明确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椎体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该指标对评估椎体骨愈合的进程,以及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干预骨愈合措施的作用均值得期待.

  • 密固达联合钙尔奇D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作者:刘怡;姜薇

    目的:观察密固达联合钙尔奇D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密固达4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15分钟。同时口服钙尔奇D片600mg ,1次/d,疗程为12个月。结果:本组52例患者经密固达联合钙尔奇D治疗6个月、12个月后骨痛症状明显改善,较治疗前骨痛NR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1~4与股骨颈骨密度(BMD)值,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患者血钙(Ca)、血磷(P)检测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形成标志物OC、BALP值下调,治疗后12个月两者测定接近于正常值,其中OC值治疗后12个月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吸收标志物β-CTx、DPD/Cr比值,治疗后下降迅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密固达联合钙尔奇D治疗原发性OP可有效改善骨痛症状与骨代谢相关指标,增加骨量,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较好。

  • 妊娠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分析

    作者:田路;李丹;刘春雷;高娇;陈兴明;易勇;敬华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清N端-骨钙素、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胶原特殊序列、25-羟基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妊娠糖尿病患者(GDM组)与同孕周糖耐量正常的孕妇(NGT组)各50例,测定N端-骨钙素、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胶原特殊序列、25-羟基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比较两组人群临床资料和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DM组孕妇的血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为(47.87±34.84)μg/L,明显高于NGT组的(35.48±10.61) μg/L(P =0.018),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为(0.226±0.095) μg/L,明显高于NGT组的(0.193±0.054) μg/L(p=0.038),血清N端-骨钙素为(9.82±4.74) μg/L,明显高于NGT组的(7.74± 1.92)μg/L(P=0.005).25-羟基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DM组患者的骨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骨合成代谢和骨吸收代谢均有升高,同时骨转换率也明显升高,尚未发现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糖耐量正常的孕妇之间有明显差异.

  • 骨代谢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质疏松中的评估价值

    作者:吴翔;岳春迪;崔小霞;李硕

    目的 探究骨代谢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质疏松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182例乳腺癌骨质疏松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对象的骨代谢标志物BALP以及uNTx水平进行检测,统计并对比治疗前后乳腺癌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乳腺癌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因素.结果 乳腺癌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BALP以及uNTx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水平(P<0.05),治疗后两者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骨代谢标志物BALP以及uNTx水平与患者骨转移数目呈正相关(P<0.05),与骨痛程度无明显联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代谢标记物和骨转移数目是影响患者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 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骨质疏松有着密切联系,可作为乳腺癌骨质疏松的理想诊断指标,且该指标相对于影像学检查反应敏感性更强.

  • 运动对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

    作者:欧阳辉;何雪常;沈龙彬;周毅;李朝霞;陈卓铭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运动频率对RA伴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初诊R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超敏 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抗CCP抗体)、RA疾病活动性评分( DAS28评分)等指标,观察这些临床因素对RA患者的BMD及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血清骨代谢指标包括β-胶原降解产物( β-C-terminal telopeptide region of collagen type1,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I pro collagen N-terminal pro peptide,PINP)、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25-(OH)D],通过电话回访RA患者的康复运动情况,分析运动频率对RA伴OP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 本组RA伴发OP的发生率为46. 67%,BMD的下降以腰椎、股骨颈明显. BMD的改变与年龄、病程、DAS28评分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DAS28评分的升高,BMD降低(P<0. 05).骨吸收指标β-CTX在年龄≤65岁组、病程≤0. 5年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P<0. 05);骨形成指标PINP、OC在年龄≤65岁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5-(OH)D水平在DAS28评分<2. 6组高于DAS28评分≥2. 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RA伴OP患者中,经常运动组的全身及腰椎BMD、PINP、OC均高于不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P<0. 01);PINP、OC与经常运动呈正相关(P<0. 05),β-CTX与抗 CCP抗体呈正相关(P <0. 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全身BMD受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影响明显,随着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的提高,全身BMD呈增加趋势.结论 RA伴发OP的发病率高,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疾病的活动、25-(OH)D水平、运动频率相关. RA伴发OP属于高转换型骨代谢异常,在疾病早期、活动期骨破坏和骨形成均加快.运动可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建议临床应重视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的运动治疗.

  • 1228例健康人群血清CTX-1、TRACP、BALP、OC水平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

    作者:马倩倩;张萌萌;高远;毛未贤;尹纪伟;宋世凯

    目的 研究30~ 79岁健康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ologic Discovery WA型骨密度仪检测腰椎正位(L1-4) BMD,采用酶标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CTX-1、TRACP、BALP、OC水平.将1228例受试者的检测结果按不同性别、10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女性30~49岁年龄段CTX-1、TRACP、BALP、OC与腰椎BMD均无明显相关性,50岁以后CTX-1、TRACP显著升高,与BMD呈负相关.女性BALP、OC在50 ~59岁年龄段明显升高,与BMD负相关,60岁以后开始下降,与BMD呈正相关;男性30~59岁各年龄组CTX-1、TRACP、BALP与腰椎BMD均无相关性,60岁以后CTX-1、TRACP、BALP均明显升高,与BMD负相关.男性OC水平随年龄缓慢下降,但各年龄段与BMD均无相关性;在30 ~ 49岁年龄段TRACP、CTX-1、BALP、OC各指标性别间不存在差异,50岁以后同年龄组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TRACP、CTX-1、BALP、OC是监测骨代谢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尤其对女性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围绝经期女性骨代谢与“血瘀”相关性研究

    作者:眭承志;刘志坤;甘卫冬;陈舒强;樊孝俊;林振原;陈祺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代谢状况与“血瘀”的关联性.方法 13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围绝经期女性按年龄每5岁为一组,分为4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不同阶段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等骨代谢指标,同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其进行“血瘀”量化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等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 PINP与全血中切粘度、血瘀量化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β-CTX与血瘀量化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红细胞电泳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存在正相关(P <0.05);N-MID与全血中切粘度、血瘀量化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血低切粘度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围绝经女性骨代谢状况与“血瘀”关系密切,血瘀是导致围绝经女性骨代谢状况发生变化而发生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

118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