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重建术后的等速肌力评价

    作者:高凯;王予彬;王惠芳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ACL是限制胫骨前移和胫骨内旋的重要结构,并具有本体感受器的功能,对维持膝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CL损伤后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发生明显改变,影响膝关节运动功能,并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和退行性变.明确这些肌肉肌力的变化对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和预防ACL损伤,具有重要意义.等速肌力测试精确定量关节周围肌力,对评价各种运动系统伤病具有重要作用.随着ACL损伤的日益增多,ACL损伤的康复和手术治疗得到了很大发展,对ACL损伤后和ACL重建术后的等速肌力评价研究日益深入.国外对ACL损伤与重建术后的等速肌力评价已广泛开展,并对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ACL术后的肌力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等速肌力评价仪器价格昂贵,目前国内尚无ACL重建术后的等速肌力评价的研究报道,ACL损伤的等速肌力评价亦极少.本文综述近年来ACL损伤后和韧带重建手术后等速肌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 骨组织的力负荷感受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谢力勤;崔伟;刘成林

    对力学刺激的识别和反应是生物体的重要功能.触觉、听觉、压力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及重力感受功能都与力学信号的感受、传递机制有关.体内组织的形成、发展方式与其所受的应力有关,例如骨组织的结构与其内部应力分布有关,应力大的部位骨组织密度大,应力小的部位骨密度小[1].骨组织能用少的骨量来满足运动功能所需的骨强度.当因衰老或力负荷减少使骨量下降时,应力小的部位骨量丢失常常较快,应力大的部位骨量保存常常较好.可见骨组织能根据外界负荷和内部应力来调节整体骨量的增减和内部骨量的分布及构造.但骨组织对力负荷的感受、传递和反应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这也正是骨代谢研究中的重点课题.本文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有关学说,试图对骨组织的力负荷感受机制进行阐述和探讨.

  • 兔膝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双侧韧带内本体感受器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忻慰;吴海山;赵辉;王波;周义钦;陈宜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 ACL)部分损伤后双侧ACL内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单侧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前交叉韧带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损伤侧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 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与对侧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 ACL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器出现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但是在短期内依然能发挥一定功能,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而对侧膝关节似乎也有本体感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 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

    作者:吴波;梁晓松;孙磊

    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损伤之一,严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和关节功能。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韧带重建方法治疗ACL损伤。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ACL重建手术的远期疗效仍不令人满意、不能有效预防关节退变发生,这可能与重建韧带不能有效恢复ACL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有关(如直接止点、本体感受器及纤维多向排列等)[1,2]。缝合修复治疗曾是ACL损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对ACL损伤修复过程及相关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少研究采用缝合、增强、微刺激及组织工程等方法治疗ACL损伤,有效地促进了ACL损伤的修复愈合[3]。在此,本文就ACL损伤修复治疗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 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

    作者:李俊红;申长礼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extraocular muscle proprioceptor,EMP)的形态学改变,为探讨斜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取2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和11例眼球摘除者的眼外肌,采用Holmes′法染色后在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并计算相同放大倍数下每例标本面积4 000 mm2的轴突中线粒体个数。结果光镜下可见位于眼外肌肌-腱连接处的EMP神经纤维终止于邻近单个梭外肌纤维的起始处或两侧;电镜下斜视患者EMP与对照组比较,结构紊乱,神经成分消失;每例标本面积4 000 mm2轴突中线粒体个数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斜视患者EMP结构的紊乱,导致EMP接收、传递信息功能异常,从形态学角度证实了EMP紊乱在共同性斜视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衰老与感觉运动功能、下肢刚度研究进展

    作者:魏勇;刘宇

    下楼梯以及下汽车、火车等下阶梯动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这种由高落下的着地动作过程是人体下肢与外界环境(地面)产生的一种互动类型.在这一过程中,人体依据感觉运动系统所反映的信息(包括来自视觉的外在信息和来自本体感受器的内在信息)调节下肢肌肉的适当活动,包括着地前肌肉预先活化(pre-activity)和着地后反射收缩的神经反馈[1-3],并通过髋、膝、踝等关节角度改变来调节平衡.

  • 振动刺激与肌肉力量

    作者:彭春政;危小焰

    1前言张力性振动反射(tonic vibration response,TVR)是一种由外源性振动刺激引起的神经系统的调节反射,通过振动刺激激活肌肉本体感受器,再经过单突触和多突触的神经反馈调节,反射引起不随意收缩的肌肉收缩,从而导致肌肉力量发生变化.Johnston早在1907年发现,对肌肉和肌腱进行局部振动刺激可以导致肌肉收缩力量增加.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病理学改变

    作者:郭立云;孙恒;王廷华

    目的 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取1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及5例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人眼内直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肌纤维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结果 (1)光镜下及电镜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眼外肌纤维呈萎缩、损伤样改变.(2)光镜下及电镜下眼外肌本体感受器正常对照组比较,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明显异常.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内直肌及其本体感受器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可能与间歇性外斜视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关.

  • 试论推拿手法中的“深透”问题

    作者:郭汝宝;沈国权;张喜林;严隽陶

    推拿手法是推拿治疗疾病的关键,临床疗效的高低取决于手法的操作,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手法才能达到渗透的效果.文章从推拿手法的治病原理出发,探讨了推拿手法的力度、方向及操作频率在手法深透中所应具备的特点.

  • 犬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的变化

    作者:李彬;温昱

    [目的]观察慢性踝关节不稳时韧带内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方法]制造Beagle犬慢性踝关节不稳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对损伤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进行氯化金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和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和腓肠肌肌电图),评价损伤韧带内神经结构的形态功能情况.[结果]慢性踝关节不稳时损伤的外侧副韧带内本体感受器的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部分结构缺失,体感诱发电位和腓骨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时,损伤的外侧副韧带内的本体感受器短期内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

  • 兔膝关节ACL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机制

    作者:李彬;吴海山;温昱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变化及机制.方法 选择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膝关节ACL部分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A、6个月各取4只行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之后分别处死,对ACL组织进行氯化金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评价损伤韧带内神经结构的形态功能情况.结果 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ACL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部分结构缺失.结论 ACL损伤后韧带内的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异常,数量减少,但短期内仍能发挥一定作用,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机制可能与韧带损伤后强度下降,逐渐松弛,从而使韧带内神经结构在藤关节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受到应有的力学刺激有关.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病理学改变

    作者:郭立云;孙恒

    目的 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非注视眼内直肌附着点后长约4~5mm、宽约10mm的眼外肌制作病理标本(光镜10例、透射电镜10例),选取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人眼内直肌10条作为正常对照(光镜5条、透射电镜5条),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和正常人肌纤维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 同正常人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纤维排列紊乱,部分纤维萎缩、水肿,线粒体变性,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明显异常,内囊、外囊不完整,梭内肌纤维排列紊乱,有髓神经轴浆内有残体形成,线粒体缺如,内膜与神经末梢间可见粗大致密的胶原纤维增生,神经纤维内微丝、微管等细胞器减少,严重者可见有髓神经脱髓鞘.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内直肌及其本体感受器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可能与间歇性外斜视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关.

  • 眼外肌肌腱本体感受器切除术治疗眼球震颤一例

    作者:戴淑真

    患者,女,18岁,因自幼眼颤,视力差,视物时伴摇头就诊.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2(-3.75DS/-0.75DC×15°0.3);左眼:0.12(-4.25DS/-1.00DC×175°0.5),双眼视力:裸眼:0.25;矫正:0.60,双眼前后节检查未见异常.

  • 肩关节本体感觉与其功能性稳定

    作者:汪宗保;王予彬;王慧芳

    概述一、本体感觉有关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的概念,目前仍欠明确,说法不一,在感觉运动系统中经常与运动觉、关节位置觉、躯体感觉、平衡以及反射性关节稳定等混淆,或不恰当地相互替代使用~([1]).实际上,这些概念之间既存在着独立含义,又存在部分重叠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本体感觉早由Shrington于1906年提出,他认为本体感觉是由位于本体感觉区(propfioceptive field)本体感受器(proprioceptors)所感受到的肌肉知觉、姿势平衡与关节稳定.

  • 平衡三联及中枢整合在人体平衡中的作用

    作者:黄小兵;刘博

    平衡的维持需要前庭、视觉、本体感受器(又称为平衡三联[1])提供的外周感觉信息,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复杂的整合.并通过前庭眼反射进行视觉定位和前庭脊髓反射进行姿势反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感觉输入不充分,或中枢整合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平衡障碍甚至跌倒,另外平衡维持还与注意力和心理等因素相关.

  • 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及手法治疗进展(下)

    作者:胡军;沈国权;房敏

    (接2003年第5期)1.3颈本体觉紊乱1.3.1本体感受器主要有肌梭和高尔基腱组织、关节感受器、前庭器官.人体姿势的维持和以下因素有关:①前庭器官;②视觉提供身体与环境的关系;⑧颈反射.前庭脊髓外侧束对躯体运动可能有易化作用,前庭脊髓内侧束则只与颈肌和上肢肌有关,具有抑制作用,通过中间神经元影响α和γ运动神经元,参与头颈部肌肉共济活动,以维持头位平衡.任意随意运动均不能脱离感觉系统的调控,尤其是本体感觉、内耳前庭平衡觉和视觉的调控[38].因此,头部对于身体姿势的来源非常重要,中枢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协调各肌群作出姿势反应.

  • 食蟹猴单膝ACL损伤模型中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

    作者:张磊;郭晓光;祁冀;周鑫;汪国友;扶世杰;李义凯

    目的 探讨食蟹猴单膝ACL损伤后,双侧的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 选取6只正常的食蟹猴,随机选择3只食蟹猴进行关节镜下单侧ACL损伤造模后,将全部膝关节分为三组:正常组(正常3只膝关节)、模型A组(模型健侧3只膝关节)和模型B组(模型患侧3只膝关节),分别分离ACL、腘绳肌,进行HE和氯化金染色,观察韧带基本形态和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数量.结果 我们观察到三组ACL和腘绳肌中的四类本体感受器.在术后4周,正常组与模型A组ACL和腘绳肌中,各类本体感受器形态、数量均未发现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Pacinian小体和Golgi腱器官形态变异,游离神经末梢形态无明显变化,各类本体感受器数量均有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的变异数量多,Pacinian小体其次,Golgi腱器官少,且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患侧ACL的损伤会引起同侧本体感受器数量减少,甚至形态变异,通过ACL-腘绳肌反射弧的反射性影响,同侧腘绳肌中的本体感受器也出现相应变化,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到对侧的本体感受器形态和数量.

  • 电针对食蟹猴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的影响

    作者:张磊;李义凯;祁冀;张少群;平瑞月;周鑫;喻林;刘锐锋;扶世杰

    目的 探讨电针对食蟹猴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 将27只正常食蟹猴随机分为3组:电针干预组(n=9)、模型对照组(n=9)和正常对照组(n=9).然后对电针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的食蟹猴进行单膝ACL损伤造模.在造模后1周,在电针干预组中给予损伤侧膝关节周围穴位刺激(委阳、阴谷、膝阳关、曲泉).在电针干预后的4、8、12周时,3组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然后再处死食蟹猴并取其ACL进行氯化金染色,观察ACL中本体感受器的形态、总体数量及变异数量的变化.结果 食蟹猴单侧ACL损伤模型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增加而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干预后,体感诱发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增加而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上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食蟹猴单侧ACL损伤模型随时间增加而本体感受器总体数量下降,变异数量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干预可以延缓总体数量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变异数量的影响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L损伤后同侧的本体感觉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退,而电针干预治疗可以对损伤侧ACL本体感觉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