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期刊为您保价护航
-
您好,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期刊推荐
2、咨询绿色通道
3、医生论文咨询
-
现在咨询——先见刊后付款
请输入您想要咨询的问题......
首页 > 学术期刊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3个月
1.文题 应恰当、简明地反映文章的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选择关键词等所遵循的原则。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5个汉字,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意一致,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如系科研基金项目或国家、部、省级等攻关项目,请将项目名称和编号标注在文稿首页的脚注部位。
2.作者 每篇论文作者的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投稿后不应再作更动。每篇文稿注明通讯作者及Email,所有作者的单位、邮编均要给出,按作者顺序排列。
3.从2013年起,图、表题目用中、英文双语表达,文章内容保留核心内容,字数控制在5000字左右。文章“学术不端检测”查重率不得超过15%。
4.中英文摘要是期刊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应按杂志社中英文摘要的四结构式(目的、材料方法、结果、结论)的要求,认真书写,特别是方法和结果部分,内容具体详实,并在摘要中体现出来。作者提交中英文摘要字数约在450±50字。中医中药研究的文章,第一个关键词是“中医中药”,后面是您文章的关键词。
5.参考文献在学术论文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者要重视参考文献的作用。在引用时注意以下几点:① 本刊对参考文献的引文数量不做限制。②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表的,并以近三年为主。中文文献、英文文献直接引用,但须标识参考文献类型的标志代码,中文文献也不需译为英文。③ 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不仅引用本刊的文献,希望作者引用更多的相关领域的文献。不要自己未阅读而转引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 ④ 尽可能引用近5年的文献,在引用时文题、期刊的年、卷和页码要准确。 ⑤ 引用他人的图、表、技术方法、重要结果一定要标明参考文献,否则将涉及到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问题,请作者一定要注意。⑥参考文献格式:1)期刊: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版本年[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作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6.本刊采用网站在线(www.chinacjo.com)投稿,同时必须将作者署名授权书(可在本刊网站下载)签字盖章后寄到杂志社。
7.本刊开辟发表优秀论文的快速通道,凡要求以快速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的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并有两位专家推荐,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4个月内出版。
8.凡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及获科技成果奖,发明奖的论文,本刊对作者的人数将不做限制,本刊鼓励科研人员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研究,撰写高质量和内容丰富的论文。在积极吸纳优秀稿件和各类基金项目资助的优秀论文的同时,对偏远地区和基层相对科研水平较弱的部门撰写的论文,将给予一定的照顾与扶持。
9.本刊欢迎述评、综述性文章及新的研究技术方法。希望广大的研究人员,进行广泛的调研和追索,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对某学科领域作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撰写出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发展的述评和综述性文章及新的研究技术方法,指导本领域内的研究有所突破和创新,同时,本刊欢迎广大的海外研究人员和留学生积极投稿。
10.本刊开辟“学术争鸣”栏目,欢迎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作者踊跃投稿,通过相互交流,达到促进骨质疏松研究发展目的。
11.作者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应保证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专利权、版权和一稿两投等。如出现此类问题,由作者本人负责或由所在单位负责,本刊不负连带责任。
12.投稿时请注明第一作者办公电话、手机号码(必备)、EMAIL地址(必备),确切通讯地址,以便在稿件处理中随时联系。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发文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该期刊是由中国老年学学会主办的,官网为:http://www.chinacjo.com。
由于期刊的一本双核心刊物,级别很高,投稿难度还是很大的,对稿件要求特别高,投稿可以找本站在线老师评估文章质量。
期刊是核心刊物,是北核,也是cscd来源期刊,是一本双核心。
有关《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年的目录可以下滑在本站期刊详情页中的“杂志分类目录”中进行查看。
期刊的主办单位为中国老年学学会,同时又是双核心刊物,级别很高,权威性也很高,期刊的质量还是很高的。
审稿速度是由稿件的质量决定的,对于稿件质量高的文章,审稿速度比较快,一般审稿周期在3个月的时间。
经知网查询,期刊的影响因子还是很高的,其复合影响因子为1.869,综合影响因子为1.478。
期刊采用网站在线(www.chinacjo.com)投稿,投稿周期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同时期刊开设“快速通道”发表服务,凡要求以快速发表的论文,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4个月内出版。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目的 探讨麝香对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将6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麝香高?中?低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制备麝香含药血清及生理盐水血清.15 只SD 大鼠利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BMSCs,培养至P3 代,通过形态学观察?表型鉴定?成骨成脂诱导鉴定BMSCs,鉴定认为培养成功后通过麝香含药血清干预BMSCs,检测细胞增殖率,利用Transwell 实验检测麝香含药血清对BMSCs 迁移的影响.结果 外源性大鼠BMSCs呈梭形贴壁生长,生长状态良好;表型鉴定:CD45?CD34 阴性表达,CD44?CD90 阳性表达;细胞成骨?成脂诱导后可定向成骨?成脂分化;不同浓度麝香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能提高BMSCs 增殖率(P<0. 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麝香在24 h?48 h?72 h均增加BMSCs 迁移(P<0. 05),以低浓度组效果佳.结论 麝香含药血清可以促进BMSCs 增殖,促进BMSCs 的体外迁移.
目的 探讨运动干预对于阿霉素引发的机体性毒性和骨质疏松的影响效果,为具有癌症患者体适能的恢复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50只小鼠,将所有小鼠进行1周的适应性喂养并在这一周内对小鼠骨密度和骨质代谢进行前测(骨密度、骨质代谢);对小鼠进行分组:安静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n=10)、阿霉素对照组(Dox group,D组,n=10)、跑台运动+阿霉素组(run+Dox group,RD组,n=10)、振动训练+阿霉素组(vibration+Dox group,VD组,n=10)、跑台+振动+阿霉素组(run+vibration+Dox group,RVD组,n=10)组,RD组、VD组、RVD组开始执行运动方案,C组和D组小鼠在笼内正常喂养活动;在D组、RD组、VD组、RVD组在进行运动干预的第15天开始,每天腹腔注射方式对小鼠进行Dox给药,连续10 d.C组小鼠在同一周期内每日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整个实验周期为8周,8周后进行后测(骨密度、骨质代谢、心脏超声波图像、心脏功能).结果 心室后壁收缩(PWs)、心脏后壁舒张(PWd)指标,D组心室厚度显著低于C组,RD组、VD组厚度显著高于D组,且显著低于C组;RVD组心室厚度显著高于D组.心室间隔收缩(IVSs)指标、D组心室厚度显著低于C组,RD组、VD组厚度显著高于D组,且显著低于C组后壁舒张;心室中膈壁舒张厚度(IVSs),心室内径收缩(IDs),心脏收缩时心室壁相对厚度(RWTs)各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骨密度指标D组、RD组、VD组后测结果显著低于前测.C组、RVD组后测与前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D组后测结果显著低于C组.RD组、VD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D组,且显著低于C组;RVD组后测结果显著大于D组.Ca2+、ALP、BGP、TRACP5b指标,D组、RD组、VD组、RVD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前测.D组后测结果显著低于C组,RD组、VD组后测结果显著低于D组,且显著高于C组;RVD组后测结果显著低于D组、RD组、VD组、显著高于C组.结论 低强度跑步运动结合低强度振动训练对于利用阿霉素进行治疗的癌症患者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且其能够对阿霉素诱发的骨质疏松具有较好预防和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血清Apelin-13的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等指标的关系,确定Apelin-13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骨质疏松组38例,骨量减少组50例,正常组64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和疾病持续时间.收集血液样品用于测量Apelin-13、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pyridinoline 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ICTP),并用双能X线吸收扫描仪测量患者的BMD.结果 Apelin-13水平在骨质疏松组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P<0.05),骨量减少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Apelin-13水平与BMD和PINP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ICTP呈负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Apelin-13和BMD、ICTP与PINP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n,RFP)联合应用对大鼠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成骨细胞成熟与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乳鼠颅骨OB,分别采用CCK-8法、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ALP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法和茜素红染色法检测,观察不同浓度INH+RFP[(10+3)μg/mL、(20+6)μg/mL、(30+12)μg/mL、(40+24)μg/mL、(50+48)μg/mL]对成骨细胞增殖、ALP活性、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以及矿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当INH+RFP的浓度在(20+6)μg/mL及以上时,抑制大鼠OB增殖、Ⅰ型胶原合成、使ALP活性及矿化能力显著下降(P<0.05),且均随着浓度增加而加强抑制作用.结论 INH、RFP联合用药较低浓度对成骨细胞有抑制作用,因此,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局部用药应该严格控制药物浓度.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经顺行髓内钉治疗后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47例采用顺行髓内钉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年龄55.3岁(18~95岁);男31例,女16例.骨折的AO分型:A型14例,B型27例,C型6例.车祸所致者14例,高处坠落者11例,摔倒者22例.大转子顶点进钉38例,梨状窝进钉9例.采用卡方检验探索骨折分型、年龄、是否合并骨质疏松、进钉点位置与股骨头坏死的关系.当期望计数小于5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结果 股骨头坏死发生与年龄、AO分型、骨质疏松无明显相关性,进钉点位置的选取对发生股骨头坏死有显著性影响(P<0.05).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均采用了梨状窝进钉点.结论 进钉点选择不当可能造成股骨头血供受损,针对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推荐采用大转子顶点作为进钉点.
目的 探索绝经后妇女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病房及门诊就诊的244名绝经后妇女参加了这项横断面研究,她们都没有服用骨质疏松药物,也没有患任何慢性疾病.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用于评估髋部、股骨颈和腰椎(L1~4)的BMD.每个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标准在至少一个骨骼区域进行分类.在数据收集结束时,测量所有参与者的血脂谱和维生素D水平.维生素D血清水平低于30 ng/mL被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结果 27.9%的参与者表现出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患者的HDL血清水平更高(P<0.05).参与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总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调整年龄、绝经年龄、肥胖和使用抗高血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后,HDL水平与腰椎(1~4)、髋部和股骨颈的BMD值和T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根据维生素D水平对参与者进行分类以及调整混杂因素之后,仅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参与者中观察到HDL水平与三部位的BMD值以及T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在维生素D缺乏的绝经后妇女中,血清HDL水平与骨骼状态呈负相关.
目的 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负载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纳米缓释微球体系在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骨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从骨移植患者中收集hMSCs,分离培养后使用BMP-2纳米微球作为载体,装载到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 hydroxyapatite,CHA)支架上.将CHA-BMP-2-hMSCs与CHA-hMSCs分别植入两组小鼠的L4和L5横向软组织中,10周后检测小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unx2蛋白与骨桥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显微镜观察骨质生长情况.结果 CHA-BMP-2-hMSCs小鼠的支架上骨组织覆盖面积显著大于CHA-hMSCs小鼠,ALP活性显著高于非缓释组小鼠,骨钙素、Runx2蛋白与骨桥蛋白表达水平高于非缓释组小鼠.结论 CHA-BMP-2-hMSCs缓释系统有利于在较长时间内诱导骨形成.
目的 探索白藜芦醇对酒精诱导雄性大鼠骨量减少和骨强度降低的影响.方法 30只12周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给予0.4 mL/100 g的20%乙醇溶液,每周3次.治疗组接受白藜芦醇40 mg/kg治疗,每日一次,治疗为期12周.治疗结束时收集血清和股骨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股骨骨密度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cro-CT显示治疗组大鼠股骨干骺端较模型组具有更多骨小梁以及更佳的骨微观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结果显示治疗组股骨的极限载荷和峰值负荷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检测结果表明治疗组的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藜芦醇对酒精诱导雄性大鼠骨量减少和骨强度降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不同骨量患者血浆中转录受体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mRNA表达与25-羟基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和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T2DM+骨量正常组(A组)50例、T2DM合并骨量减少组(B组)50例、T2DM合并骨质疏松组(C组)50例.收集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50名.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检测外周血中Runx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A组空腹血浆葡萄糖(fasting plasma ghl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较NC组明显升高,而HDL-C明显降低(P<0.05);②C组25(OH)D、Runx2 mRNA水平显著低于NC组、A组及B组;B组低于NC组及A组;A组低于NC组,即C组
目的 探讨5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其他相关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n=204例)入选本研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BMD,分为正常骨密度组(110例)、骨量减少组(69例)和骨质疏松组(25例).同时确定血清RBP4和其他生物标志物.结果 与正常骨密度组相比,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RBP4、体重、钙和体质量指数(bone mass index,BMI)均与BMD呈正相关.相比之下,年龄、糖尿病病程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与所有测试部位的BMD呈负相关.在未调整的分析中,年龄、性别、糖尿病持续时间、ALP与股骨颈、髋部和腰椎BMD呈负相关,而体重、BMI和RBP4与所有部位的BMD呈正相关.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根据年龄、体重、BMI和其他骨骼相关因素进行校正,结果显示,在所有部位,血清RBP4与BMD之间呈逐级递增关系.结论 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正常骨密度组相比,调整其他因素后,在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组中患者血清RBP4与所有部位的骨密度均呈正相关.
目的 探索补肾中成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CBM数据库,收集补肾中成药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按PRISMA声明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采用RevMan 5.3和R3.4.3完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共有患者1388例.定性分析表明中成药能下调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ocollagen,P1NP)和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beta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上调骨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上调或下调骨钙素.定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补肾中成药对P1NP无显著影响[WMD=-4.10,95%CI(-9.18,0.98),P=0.11],下调β-CTX[WMD=-66.85,95%CI(-125.83,-7.87),P=0.03],上调BALP[WMD=10.12,95%CI(7.35,12.90),P<0.01],上调骨钙素[WMD=2.70,95%CI(0.46,4.94),P=0.02].针对骨钙素进行亚组分析,非升高亚组补肾中成药能下调骨钙素[WMD=-2.76,95%CI(-3.99,-1.53),P<0.01],上升亚组补肾中成药能上调骨钙素[WMD=4.22,95%CI(1.80,6.63),P=0.0006].结论 补肾中成药能够抑制PMOP的骨吸收,对骨形成的影响尚不确定.补肾中成药对骨形成的影响可能与具体使用的药物相关,淫羊藿、刺五加能促进骨形成,其他药物的影响不明显.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仍需要更严谨的研究加以证实.
目的 血清H2 S水平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112例在江苏昆山地区体检和门诊就诊人员的资料,其中男82例,女30例,年龄25~86岁,平均(51.40±10.60)岁;采用DEXA骨密度仪检测该人群的骨密度,以及采用亚甲基蓝法测定血清H2 S水平.结果 体内血清H2 S水平与髋部骨密度呈正相关,与腰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H2 S水平与髋部骨密度存在相关,可能是髋部骨密度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H2 S可能是骨密度的保护因素.
目的 研究补肾壮骨方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结构和骨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SD雌性大鼠复制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然后分别灌服补肾壮骨方水提液高剂量(1.4 g/kg)和低剂量(0.7 g/kg)12周.用生化法测定血清钙(S-Ca)、血清磷(S-P)、尿钙(U-Ca∕Cr),尿磷(U-P/Cr)以及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含量;Elisa法测定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ⅠN-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ollagenⅠ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CTX-I)、尿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e,DPD)、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含量;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活性;用双能X线(DEXA)法、Viva CT和万能试验机测定骨密度、骨微结构和骨生物力学特性;用Western blot法测定骨组织蛋白酶(cathepsin)K表达.结果 补肾壮骨方水提液能升高血清中的钙、磷、HDL-C和PINP的含量,降低血清中TC、TG、LDL、ALP、OCN和CTX-I及尿液中的钙、磷、DPD的含量.同时,补肾壮骨方水提液可以升高去卵巢大鼠股骨的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增加骨强度,降低胫骨Cathepsin K的表达水平.结论 补肾壮骨方水提液能够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量丢失和骨强度下降,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athepsin K的表达有关.
目的 探索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高半胱氨酸、维生素D、维生素B12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8~12月在我院就诊的138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密度将绝经后女性分为骨质疏松组(n=58)和非骨质疏松组(n=80).记录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腰围等一般资料,检测腰椎L1~4前后位、左侧股骨近端的BMD,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维生素D、碱性磷酸酶、钙、磷水平.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指标的差异以及高半胱氨酸、维生素D、维生素B12和BM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BMI、腰围、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D、维生素B12、腰椎L1~4和左股骨颈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ho相关性和回归分析表明,同型半胱氨酸与维生素D和B12在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维生素B12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可以通过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维生素B12水平预测.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患者的骨转换情况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为控制患者骨折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患者494例纳入研究,分别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与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VD),Ⅰ型胶原氨基延长肽(typeⅠcollagen amino-lengthening peptide,P1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β-Cross),骨钙素(osteocalcin,OC).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HbA1c<7.0%)、B组(7.0%≤HbA1c<9.0%)、C组(HbA1c≥9.0%),同期非糖尿病体检人群45例作为对照组.对不同分组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化血红蛋白与25羟维生素D、Ⅰ型胶原氨基延长肽、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11、-0.10、-0.10、-0.19.对照组4项骨代谢标志物均高于A、B、C 3个糖尿病患者组(P<0.05),糖尿病患者A组的骨钙素水平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影响骨转换标志物水平.骨钙素在骨转换标志物中是更为敏感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可能在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更值得关注.
目的 观察40岁以上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门诊进行体检的40岁以上女性,详细记录其病史、身高、体重,进行生化和内分泌测试,然后进行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扫描.结果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6.6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6.23 kg/m2.研究中骨量减少的患病率为38%,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4%,低骨密度的患病率为42%.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绝经状态的增加,低骨密度妇女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在内分泌评估中,60%的人群出现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情况,56.67%的人群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00%的人群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75%的人群伴随着甲状腺功能亢进,同时骨密度较低.在慢性疾病中,发现83.33%的女性患有糖尿病,50%的女性患有高血压,50%的女性具有肝肾功能异常,50%的女性患有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同时骨密度较低.每天接受阳光照射时间少于1 h的女性中,48.65%的人骨密度较低.由于日常体力劳动的减少,BMD正常的女性比例从72.72%下降到46.1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血清维生素D缺乏,体力劳动和阳光照射不足与低BMD显著相关.结论低BMD不是仅限于绝经后妇女的疾病,它在40岁以上的女性中普遍存在.
目的 分析针灸及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思路.方法以骨质疏松症、针灸、中药等为关键词,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发表的有关针灸及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文献,分析文献的类型,总结基础研究及作用机制、临床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并对常用穴位及中药复方进行总结.结果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共检索到136篇相关文献.其中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有94篇,常用穴位有:阿是穴、肾俞、命门、关元、气海、腰阳关、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表明针灸能显著提高骨质疏松大鼠和病人的骨密度.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文献有42篇,常用的复方有补肾壮骨汤、补肾健脾汤、补肾化瘀汤等,但缺乏相应的动物实验研究.结论针灸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质疏松发展,其联合中药有助于增强临床疗效.但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对滞后,选穴及用药没有统一标准,缺乏长期临床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研究,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高转化型代谢性骨病,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及质量.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脏腑亏虚及血瘀等关系密切.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骨代谢水平,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笔者就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数据支持及指导,为今后中药复方开发及靶向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思路.以期指导临床辩证用方,提高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率.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骨质疏松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标准化治疗及科学化随访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方法 查阅近十年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探讨骨质疏松AI技术开发的可行性及其关键技术限制瓶颈.结果 开发优质AI技术的重要前提是大量准确知识的学习.骨质疏松筛查AI技术需要大量的骨密度数据和流行病学因素调查作为筛查系统的数据基础,诊治和随访AI技术需要大量的专业术语、影像学数据、血液、尿液生化指标的采集学习.因此,学习和验证过程中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骨密度数据、流行病学调查因素、血液尿液生化指标数据、骨密度测定影像资料、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专业术语资料、骨质疏松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及治疗效果资料等.这些相关资料的收集过程可以通过骨质疏松生物样本库的构建完成.结论 骨质疏松AI的开发离不开骨质疏松体检生物样本库的建设,高质量多中心大规模骨质疏松生物样本库构建过程中收集的大量可供机器人学习及再学习的资料是决定骨质疏松AI技术开发成败的关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损伤后,骨修复、重建的种子细胞,越来越成为骨组织工程学中的研究热点.骨修复、重建的关键核心是如何能够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效增殖和成骨定向分化.以"肾藏精,主骨,生髓"的中医理论为依据,同时实验和临床也证实,补肾中药可以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以及定向成骨分化.为骨损伤之后的修复和重建提供新的治疗途径.笔者就近年补肾中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三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绝经后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研究,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予以非甾体类药物(NSAID)+玻璃酸钠治疗,观察组予以NSAID+玻璃酸钠+依降钙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WOMAC评分、腰骨密度值变化.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8.1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高于治疗前(P<0.05);而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WOMAC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而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WOMA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NSAID、玻璃酸钠、依降钙素联合应用于绝经后妇女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治疗,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膝关节功能,还能提高活动度及患者生活质量,应用于临床可起到积极作用.
目的 探讨与老年人骨骼健康和平衡相关的肌少型肥胖症的特征性指标.方法 收集168名5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骨骼面积骨密度(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aBMD)、总体脂和四肢瘦组织量(appendicular lean mass,ALM).通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小腿肌肉密度、体积骨密度(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面积、厚度和强度应变指数(strength-strain index,SSI)等,并测量手握力和平衡路径长度,通过Pearson、多元线性回归等比较各项身体成分与胫骨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较高的小腿肌肉密度与男性(r=-0.36,P=0.008)和女性(r=-0.40,P=0.003)较低的平衡路径长度有关.受试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即为肥胖人群,其全身aBMD、胫骨近端骨皮质面积、厚度和SSI均高于BMI正常的受试者.在多元回归分析中,肥胖受试者的小腿肌肉密度与胫骨近端骨皮质vBMD(β=2.91,95%CI:0.02~5.80,P=0.004)和面积(β=2.70,95%CI:0.06~5.33,P=0.001)呈正相关.结论 在各项身体成分中,较高的ALM是反映骨骼健康状况的较好指标,低肌肉密度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骨质健康与平衡.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收治的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02例,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对照组(51例),两组均根据病灶部位及病变程度个体化选择术式,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同时观察组接受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药物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疼痛视觉评分(VSA)、病灶愈合情况、内植入物情况等.结果 随访3年,末次随访观察组股骨颈(Neck)、Ward三角区(Ward)、股骨大转子(Troch)骨密度分别为(0.88±0.15)g/cm2、(0.73±0.11)g/cm2、(0.78±0.10)g/cm2,高于对照组(0.71±0.14)g/cm2、(0.59±0.13)g/cm2、(0.61±0.13)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1、3.58、3.80,P值均<0.01).观察组末次随访血清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骨钙素(OC)水平分别为(16.06±8.05)ng/mL、(0.22±0.08)ng/mL、(6.42±1.03)ng/mL,对照组末次随访血清ALP、CTX、OC水平分别为(18.10±8.55)ng/mL、(0.52±0.13)ng/mL、(7.43±1.52)n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4、-5.47、-3.47,P值均<0.01).至末次随访,观察组无内固定失效情况发生,对照组内固定螺钉断裂1例、松动3例、拔出2例;观察组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为(10.93±6.38)°,对照组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为(10.77±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局部后凸Cobb角为(11.05±6.17)°,对照组后凸Cobb角为(14.08±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P<0.05);两组X线或CT检查提示全部植骨融合.结论 钙剂、骨化三醇、双膦酸盐药物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改善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转化率,提高手术内固定安全性与疗效.
目的 分析唑来膦酸联合阿法骨化醇和钙剂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单纯钙剂治疗)和试验组(51例,唑来膦酸+阿法骨化醇+钙剂治疗),从骨密度、VAS评分、生活质量等方面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骨密度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阿法骨化醇和钙剂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缓解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目的 初步评估单纯补肾健脾针刺法对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首次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老年男性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针刺组选择双侧肾俞、脾俞、命门、足三里、关元穴和疼痛部位的阿是穴.假针刺组针刺点为针刺组穴位旁开2寸处.手法进针,留针30 min,每周2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评估指标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两组患者腰椎及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针刺组的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6.307,P<0.01),而假针刺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针刺组的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假针刺组(χ2=33.61,P<0.05).治疗后,针刺组的腰椎及左侧股骨颈BMD值较治疗前有提高趋势,但这种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假针刺组腰椎及左侧股骨颈的BMD值较治疗前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P>0.05).结论 短疗程的单纯补肾健脾针刺法可以改善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症状和中医证候,并且这种临床症状的改善要早于骨密度的改善.
目的 研究重组人甲状旁腺素相关肽注射6个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随后停药18个月时,对于骨密度是否仍存在作用.方法 以采用甲状旁腺素相关肽注射6个月的3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年龄匹配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及停药18个月时的骨密度变化.结果 6个月后治疗组腰椎骨密度平均增加(1.115±3.711)%,全髋骨密度下降(0.498±2.871)%,股骨颈骨密度增加(0.127±4.912)%;对照组在腰椎下降(1.773±2.626)%,全髋下降(1.255±3.02)%,股骨颈增加(1.959±4.065)%;除腰椎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治疗18个月时,治疗组腰椎骨密度增加(2.210±8.171)%,全髋下降(0.734±4.266)%,股骨颈下降(1.854±4.184)%;对照组腰椎下降(2.004±5.065)%,全髋下降(3.271±3.003)%,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下降(2.704±2.659)%,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应用甲状旁腺相关肽6个月,随后停药18个月时,对腰椎和全髋骨密度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老年T2DM患者273例,运用双能X线法测定所选取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根据BMD将273例患者分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组125例和非骨质疏松(non osteoporosis,non-OP)组14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one mass index,BMI)、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水平(fasting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t-density lipoprotein l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将2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OP组与non-OP组比较,病程、BMI、HbA1c、Scr、IGF-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Ca、P、ALP、HOMA-IR、TG、TC、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BMI、IGF-1与OP有关.结论 病程、BMI和IGF-1是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 通过测定江苏省中医院2017年就诊患者体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析目前维生素D水平状况并评价其与季节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中医院测25(OH)D水平的门诊及住院患者3326例,主要来源于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体检中心等就诊的南京市居民,排除相关影响因素,分别比较不同季节、性别的25(OH)D水平和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异.结果 3326例患者的25(OH)D的平均水平为18.38 ng/mL,维生素D缺乏率为63.3%,不足率为29.0%,正常率为7.7%;春夏两季维生素D水平高于秋冬两季(P<0.05);女性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男性(P<0.05).结论 南京地区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缺乏,且具有季节差异性,秋冬季节25(OH)D的水平更低,与性别也相关联.维生素D作为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对骨骼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公众合理补充维生素D的意识并针对高危人群及时补充钙剂是必要的,定期检测25(OH)D作为评估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常规实验室检查,为临床正确应用维生素D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投稿两个月后回修改,小修后被收录,历时两个半月的时间,效率很高,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受益匪浅,以后还会再来的。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4年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4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医学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已有论文-内部合作见刊
5.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客服正在输入...
在期刊上投了一篇流行病学相关的文章,投稿后三个月被收录,历经两次的修改,还是很惊喜的,感觉文章有新意,还是很好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