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隔药饼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新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覃肯;罗薇絮;王萍;肖小文;周志刚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隔药饼灸组、西药组以及模型对照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14 d后处死,检测实验各组标本的Ang-1和Ang-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艾灸组和达那唑组大鼠的Ang-1表达均相对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达那唑组大鼠Ang-1表达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艾灸组和达那唑组大鼠的Ang-2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达那唑组大鼠Ang-2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隔药饼灸可能通过促进降低Ang-2的表达,抑制血管异常增生而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目的.

  • 川芎赤芍干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进;甘雨;袁媛;黄赫;乔铁;崔英海;刘曼玉;褚丽;田淼淼

    目的:观察川芎赤芍对大鼠脑梗死再灌注后血管生成素-1(Ang-1)、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 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川芎赤芍低、高剂量组、银杏叶片组。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 Ang-1,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 HIF-1a mRNA 表达。结果:大鼠血清 Ang-1测定:给药3 d、7 d、14 d 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给药3 d、7 d、14 d 模型组与川芎赤芍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银杏叶组相比水平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HIF-1a mRNA:给药3 d、7 d、14 d 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给药3 d、7 d、14 d 模型组与川芎赤芍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银杏叶组相比表达水平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川芎赤芍可升高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中 Ang-1的水平及缺血脑组织中 HIF-1a mRNA 的表达,提示川芎赤芍治疗脑梗死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 桃红四物汤对药物致不完全流产早孕大鼠的血管生成及Ang-1,Ang-2,Tie-2表达的影响

    作者:梁杰;尹登科;李白坤;刘竹青;李珊珊;陈孟夏;王晓宇;彭代银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对药物致早孕大鼠不完全流产模型的大鼠子宫微血管密度,血清中促血管生成素1(Ang-1)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2)含量及子宫组织中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方法:SD早孕大鼠采用灌胃米索前列醇(100 μg·kg-1)和米非司酮(8.3mg·kg-1)造成不完全流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等容量蒸馏水)、阳性药物益母草颗粒组(4.3 g· kg-1)、桃红四物汤高、中、低剂量组(18.0,9.0,4.5 g·kg-1),受孕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等容量蒸馏水).连续灌胃7d后腹主动脉取血及大鼠子宫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Ang-1和Ang-2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子宫组织的Tie-2及微血管密度(MVD)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桃红四物汤显著增加药物流产后大鼠子宫的血管微密度,显著升高血清中Ang-1,Ang-2的含量,并使子宫组织中Tie-2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桃红四物汤有明显的促进不完全流产早孕大鼠子宫血管新生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中Ang-1和Ang-2的浓度及子宫组织中Tie-2的表达相关.

  • 以Angiopoietin-1,2为靶点靶向治疗口腔鳞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超;樊晋川;徐义全;梁博

    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的靶向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新的治疗策略.但目前尚缺乏有效针对口腔鳞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靶向因子.Angiopoietin(Ang)是近年来发现的一族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酪氨酸激酶受体系统(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的分泌性蛋白分子,在生理和病理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Ang 家族中Ang-1,2 和血管新生关系为密切,二者的表达调控及活性调节研究已成为目前阐明肿瘤性血管生成、发育机制并进行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Ang-1,2 在实体瘤及其在口腔鳞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促血管生成素-1在心肌梗死大鼠脐血干细胞移植促进血管新生中作用

    作者:赵瑞平;韩炜;李洪宇;孙凯;胡江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于心肌梗死大鼠后是否通过促血管生成素-1(Ang-1)介导血管再生。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经手术干预后死亡10只,假手术组(9只)、对照组(11只)及移植组(10只)。假手术组仅开胸,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挂线不结扎;对照组结扎LAD造成心肌梗死后,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移植组结扎LAD造成心肌梗死后,经静脉注射等量干细胞悬液,术后4周处死大鼠,留取心脏左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人特异性心肌肌钙蛋白T(cTnT)、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MHC)、VIII因子、Ang-1蛋白,RT-PCR检测心肌组织Ang-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移植组可见胞浆呈褐色的cTnT和hMHC阳性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和移植组Ang-1免疫组化染色积分光密度(IOD)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Ang-1免疫组化染色IOD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和移植组Ang-1 mRNA的相对表达明显增加,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Ang-1 mRNA相对表达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Ⅷ因子为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测定指标,移植组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经静脉移植人脐血干细胞能在心肌梗死大鼠梗死心肌存活并表达心肌特异性收缩蛋白,同时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其机制可能为Ang-1表达增加进而促进血管新生。

  • VEGF和Ang-1在皮肤创伤和放射性烧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潘秀花;杨占山;杨晶;赵培峰;岳凌;潘鹏;王天昶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血管生成素-1(Ang-1)在皮肤单纯性创伤和放射性烧伤中表达的动态变化,了解其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为深入探讨放射性烧伤的愈合机制及其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实验资料.方法 在大鼠背侧切开皮肤全层制备大鼠创伤模型(单创组),应用电子线照射臀部皮肤,建立放射性烧伤模型(放伤组).于伤后1~60 d不同时间活体伤口取材,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和Ang-1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单纯性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VEGF和Ang-1蛋白表达变化均在伤后第1天开始上升,伤后第5~7天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在放射性烧伤愈合过程中,VEGF是先降低后升高然后再降低,而Ang-1的变化与此相反.与单创组比较,放烧组VEGF蛋白表达在第1、7和14天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7、14、21、28和35天Ang-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此后渐升高.结论 放射性烧伤愈合早期阶段VEGF和Ang-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是放射性烧伤愈合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

  • 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改变与Ang-1/Tie-2表达的关系研究

    作者:冯晓;张邢炜;潘峰;楼洪萍;陈兆军

    目的 研究Ang-1/Tie-2在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表达及其调控意义.方法 选择医院2012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为观察组,正常体检人群30例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增殖活性,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Ang-1/Tie-2表达.结果 观察组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增殖活性为(6.17±0.89)×103/L和0.78±0.25,低于对照组(6.94±1.12)×103/L和1.14 ±0.36(P <0.05).观察组内皮祖细胞Ang-1和Tie-2的OD值分别为1.65±0.97和4.32±0.84,均低于对照组2.37±1.52和5.02±1.18(P <0.05);观察组内皮祖细胞Ang-1和Tie-2的蛋白表达分别为0.06±0.02和0.09±0.04,均低于对照组0.21±0.05和0.20±0.03(P <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活性减弱,且内皮祖细胞上Ang-1/Tie-2表达下降.提示Ang-1/Tie-2通路的下调可能影响内皮祖细胞的修复功能.

  • Ang-1在缺血性疾病中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小芳;姚宝珍;刘丹

    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 -1)是一种促血管生长的细胞因子,在组织修复及血管发生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自Davis等[1 ]于1996年发现了Ang -1,其在血管生成、发育、成熟以及维持血管稳定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 Ang-1和Tie2在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冯晓;潘峰;张腊红;楼洪萍;张邢炜;陈兆军

    目的 探讨Ang-1及其受体Tie2在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高血压Ⅰ、Ⅱ级和Ⅲ级患者各15例;正常体检人群30名为对照组.RT-PCR法检测各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内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测定Tie2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 Ⅲ级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内Ang-1和Tie2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Ⅱ、Ⅰ级高血压患者和对照组(P<0.05),Ⅱ级高血压患者均低于Ⅰ级高血压患者和对照组(P<0.05).Ⅲ级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Tie2磷酸化水平低于Ⅱ、Ⅰ级高血压患者和对照组(P<0.05),Ⅱ级高血压患者Tie2磷酸化水平低于Ⅰ级高血压患者和对照组(P< 0.05).常规治疗后,内皮祖细胞Ang-1和Tie2 mRNA表达及磷酸化Tie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内Ang-1和Tie2表达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逐渐下调,治疗后水平升高,可能与高血压病血管内皮细胞修复的调控机制密切相关.

  • 姜黄素抗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的探讨

    作者:郑伟;杨向红;吴丽娜

    目的:研究姜黄素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FCM)观察姜黄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咆(HUVECs)的抑制作用及促凋亡作用.采用RT-PCR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姜黄素作用人肺腺癌A2细胞不同时间后血管生成素(Ang-1、Ang-2)、血小板反应素(TSP)mRNA的表达水平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姜黄素能抑制HUVECs的增殖,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且能诱导HUVECs凋亡,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A2细咆经100μmol/L姜黄素作用不同时间后Ang-1、Ang-2、TSPmRNA的表达率明显下降;VEGF与MMP-9的蛋白表达也明显减少. 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下列途径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1)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2)抑制血管生成促进因子(VEGF,Ang-1,Ang-2)的表达:3)促进血管生成抑制因子TSP的表达;4)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

  • 大肠癌中Ang-1和Ang-2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李雁青

    目的:研究Ang-1和Ang-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 的68例大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正常者6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Ang-1和Ang-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Ang-2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2与大肠癌发生相关,Ang-1与大肠癌的发生无明显关联.

  • VEGF Ang-1与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的关系

    作者:徐国华;薄建萍

    目的 制备慢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模型以观察VEGF、Ang-1的改变及其与气道血管生成的关系,初步探讨气道血管生成机制及在气道重塑中的意义.方法 BALB-c小鼠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慢性哮喘组(B组)、地塞米松治疗组(C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OVA致敏,长期吸入OVA悬液激发制备模型.A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C组每次激发前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干预.末次激发后24 h内处死,随即行右肺盥洗留取BALF,左肺及气管固定、包埋制备病理切片,行HE染色和抗VEGF、Ang-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气道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BALF中VEGF的浓度.结果 气道血管密度、WAt/Pbm、BALF中VEGF浓度B组明显高于A组(P均<0.01),C组低于B组(P均<0.01),高于A组(P均<0.05);气道血管密度与WAt/Pbm、VEGF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慢性哮喘小鼠模型气道血管生长在气道重塑中具有重要意义,气道血管生长可能与气道血管生长因子失调有关,糖皮质激素能部分抑制气道血管生长,进而改善慢性哮喘气道结构的重塑.

    关键词: 哮喘 气道重塑 VEGF Ang-1
  • 运动区久留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素-1表达的影响

    作者:包烨华;曾友华;王延武;王翀敏;楚佳梅

    目的:观察运动区久留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6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43只大鼠复制成功模型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4只)、模型组(14只)、久留针组(14只)、短留针组(15只),并设假手术组(14只)进行对照研究,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选取大鼠运动区进行针刺留针治疗,久留针组留针10h,短留针组留针30min,每天1次,治疗2周,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作针刺治疗.对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成素( Ang -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久留针组的Zealonga评分及平衡木行走试验评分减少(P<0.05),Ang -1表达升高(P<0.05).结论:运动区久留针能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促进梗塞区Ang-1的表达.

  • 柴牡醒脑汤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和脑血管新生的影响

    作者:毛平安;吕雪霞

    目的:柴牡醒脑汤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和脑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柴牡醒脑汤.对比两组治疗后疗效和MMSE积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6周和第12周患者在血液流变学及血清中VEGF、Ang-1和Ang-2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积分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MMSE积分(P<0.05);治疗第6周和第12周后观察组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以及全血高切黏度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第6周和第12周后血清中的VEGF、Ang-1和Ang-2显著性的高于相同治疗时间对照组(P<0.05).结论:柴牡醒脑汤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具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这可能与柴牡醒脑汤改善血液流变学,进而促进病变部位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

  • 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Ang-1、Tie2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邵妍;王鹏琴

    目的:观察眼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内Ang-1、Tie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内新生血管影响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模型复制组(80只).对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再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66只(模型复制80只,失败13只,模型评价1只)随机分别为:模型对照组(17只);头针组(17只);眼针组(16只);眼针运动组(16只).分别进行头针、眼针及眼针运动进行干预治疗.头针组取穴百会、曲鬓,眼针组取穴定位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眼针运动疗法组眼针干预同时,在跑步机上进行训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ng-1含量,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对各组大鼠脑组织中Ang-1、Tie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眼针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清中Ang-1含量,增加Ang-1及其mR-NA表达增加,与受体Tie-2结合,启动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在时间和数量上调节缺血半暗带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缺血半影区的脑血流,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恢复脑血流量,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 Ang-1/Tie2系统与病理性血管形成的关系

    作者:刘帅;刘学政

    血管生成素1(Ang-1)是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后,人们发现的又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成素家族包括Ang-1、Ang-2、Ang-3、Ang-4四种分子.其共同的特异性受体为Tie-2.目前对Ang-1/Tie2系统参与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血管成熟、抑制血管渗漏及炎症的作用研究相对深入,在创伤后修复、缺血后再通、肿瘤、糖尿病并发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等多种病理性血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促血管生成素-1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倩倩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是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及视网膜脱离,可导致包括终生失明以及多种严重并发症.促血管生成素-1是影响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该文就Ang-1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 Ang-1、Ang-2及Tie-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作者:来震;姜立刚;刘立峰

    很多细胞因子参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其中参与血管新生的血管生成素(Ang)在肿瘤中的作用愈发明显.研究表明[1]在大多数癌组织中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激活,具有调控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重建的作用.本文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Ang-1、Ang-2及其受体Tie-2与前列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 大肠癌组织中Ang-1、Ang-2及受体Tie-2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闫巍中;温春阳;张继红;王爱平;王彩芹;史忠新

    目的:旨在研究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和促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分析Ang-1、Ang-2和Tie-2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的关系,探讨三者在大肠癌进展中的作用,为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大肠癌组织中的Ang-1、Ang-2和Tie-2的表达;RT-PCR检测Ang-1、Ang-2和Tie-2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的表达.结果:Ang-1、Ang-2与Tie-2在癌组织高、中、低分化程度上的表达呈现为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蛋白与RNA表达越明显(P<0.05).结论:Ang-1、Ang-2及Tie-2的表达程度与大肠癌的进展呈正相关.

  • 电针傍刺对大鼠皮肤压疮Ang-1及Ang-2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超然;孙忠人;仇立波;孙琦

    目的:研究电针傍刺对大鼠皮肤压疮血管生成素Ang-1及Ang-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傍刺对大鼠皮肤压疮修复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电针组、针刺组与空白组,每组30只.再将其随机分入5个治疗时间点,即1天组、3天组、5天组、7天组、9天组,每小组6只.在大鼠腿部近膝关节骨隆突处用造模装置制造压疮后针刺组取压疮局部皮肤进行傍刺治疗,电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观察治疗过程中创面/修复的形态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ng-1与Ang-2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压疮皮肤Ang-1表达阳性细胞累计积分,电针3天组与9天组均高于针刺与空白3天与9天组(P<0.05);电针3天组高于电针1天组(P<0.05);针刺5天组低于针刺3天组(P<0.05);大鼠压疮皮肤组织Ang-2表达阳性细胞累计积分,电针1天组与9天组均高于空白1天组与9天组(P<0.05);电针3天组与7天组均高于针刺与空白3天与7天组(P<0.05);电针5天组高于针刺5天组(P<0.05);针刺5天组高于空白5天组(P<0.05);电针3天组高于电针1天组(P<0.05);电针5天组低于电针3天组(P<0.05);针刺7天组低于针刺5天组.结论:电针傍刺能促进大鼠压疮皮肤创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不同时间内压疮皮肤中Ang-1及Ang-2表达情况有关.

    关键词: 压疮 电针 傍刺 Ang-1 Ang-2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