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身痛逐瘀汤对骨癌痛大鼠痛觉行为学的影响

    作者:董昌盛;焦丽静;王菊勇;王芹;王胜飞;付艳丽;许玲

    目的:建立大鼠Walker-256乳腺癌细胞骨癌痛模型,探讨身痛逐瘀汤对骨癌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右后肢胫骨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观察大鼠胫骨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后右后肢机械痛觉缩足阈值、热痛觉缩足潜伏期、自发痛评分变化和骨密度变化。检测大鼠HE病理染色、血常规、肝肾功能,对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骨癌痛+身痛逐瘀汤组的缩足阈值小于假手术+生理盐水组( P﹤0.05),造模后第21天,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身痛逐瘀汤能够显著延长骨癌痛大鼠机械痛觉缩足阈值、热痛觉缩足潜伏期并减轻自发痛评分(P ﹤0.01);身痛逐瘀汤对骨癌痛大鼠模型侧胫骨骨密度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评价提示身痛逐瘀汤内服安全、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中药身痛逐瘀汤能够显著改善胫骨骨癌痛,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电针治疗大鼠骨癌痛的镇痛效应及其对外周阿片受体表达的干预

    作者:梁宜;杜俊英;房军帆;邵晓梅;刘伯一;方若仪;陈宜恬;吴赛飞;方剑乔

    目的:探讨电针抗大鼠骨癌痛效应及其外周阿片干预机制.方法:61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手术组、电针组和吗啡组.动态足底测量仪检测大鼠痛阈变化;分别采用放射性免疫法、荧光定量PCR法和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血浆阿片肽含量、患侧L4-6 DRG中阿片受体mRNA和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结果:手术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患侧足跖PWTs显著低于同期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P<0.05).治疗后,电针组大鼠患侧足跖PWTs明显高于同期手术组(P<0.01),但低于同期吗啡组(P<0.01).各组间大鼠血浆阿片肽含量变化不明显.电针组大鼠患侧L4-6 DRG中MOR和KOR mRNA表达明显高于手术组和吗啡组(P<0.01,P<0.05),而DORmRNA表达无变化.电针组大鼠L4、L6 DRG中MOR,L5、L6 DRG中KOR和L6 DRG中DOR免疫阳性细胞数较手术组明显增多(P<0.05,P<0.01).结论:电针治疗大鼠骨癌痛镇痛效佳但逊于吗啡;其可能是通过增加外周阿片受体表达实现的,而非提高血浆阿片肽含量.

  • 电针治疗大鼠骨癌痛镇痛后效应的参数筛选

    作者:杜俊英;陈宜恬;吴赛飞;房军帆;梁宜;方剑乔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频次电针多次治疗对大鼠骨癌痛的镇痛后效应以期筛选佳参数.方法:实验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电针治疗组和假电针治疗组,电针治疗组又分为2Hz、100Hz和2/100Hz每日1次和隔日1次治疗6组.以胫骨内注入Walker256肿瘤细胞建立胫骨癌痛模型.电针治疗取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1-2mA,30min/次.分别检测基础、造模后6d、治疗1d即刻、治疗2、4、6、8、10、12和14d后24h的痛阈.结果:与假手术大鼠比较,手术组大鼠在造模后各时间点的痛阈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与手术组大鼠比较,2Hz、100Hz和2/100Hz电针治疗后即刻,各治疗组大鼠痛阈明显升高(P<0.01),且各治疗组间痛阈无统计学差异;同一频次不同频率之间比较发现,2Hz、100Hz和2/100Hz电针每日治疗组各时间点均无明显的镇痛后效应;于治疗12d后24h,2Hz和2/100Hz电针隔日治疗组的痛阈明显高于手术组.同一频率不同频次电针治疗比较,2Hz、100Hz和2/100Hz电针在治疗一定天数(8d、6d、6d)之前,均是每日1次治疗效果较好,之后则为隔日1次治疗效果较好,但仅2Hz电针治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次电针治疗对骨癌痛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与电针频率不相关;长期电针治疗,隔日电针治疗骨癌痛的镇痛后优于每日电针治疗,尤以2Hz、2/100Hz电针治疗12d后佳.

  • 芷辛方对骨癌痛大鼠髓内TLR-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张斌;陈轶尘;孙松娴;白亢亢;卞尧尧;周春祥

    目的:建立癌痛动物模型寻找有效缓解疼痛的方法,进一步探讨芷辛方的镇痛作用及对骨癌痛大鼠模型中脊髓胶质细胞蛋白[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CD11b]表达以及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 (NF-κB)的影响.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个组:空白对照组,骨癌痛模型组,西药对照组(盐酸曲马多0.01g/kg),芷辛方高、中、低剂量治疗组(9、4.5、2.25g/kg生药),中药五灵止痛胶囊对照组(0.06g/kg),每组10只.造模14d后开始灌胃,每日灌胃1次,连续7d.第21天取脊髓L4-L5部位,分别应用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验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GFAP、小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CD11b、髓内TLR4和NF-κB的变化.结果:①免疫组化检测骨癌痛模型组的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蛋白GFAP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芷辛方中、高剂量治疗组.骨癌痛发生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芷辛方对其具有抑制镇痛作用.②PCR检测小胶质细胞标志性蛋白CD11b,骨癌痛模型组的CD1 1b mRNA显著高于芷辛方中、高剂量治疗组(P<0.01).表明骨癌痛时,小胶质细胞表现为增殖活化,芷辛方对其有抑制镇痛的作用.③芷辛方干预治疗的骨癌痛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活性重要因子TLR4 mRNA与骨癌痛模型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P<0.05).骨癌痛模型组的NF-κB/GAPDH的蛋白水平与正常组和芷辛方高剂量治疗组的表达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枢疼痛TLR-NF-κB信息通路被激活,芷辛方通过对TLR的抑制从而达到对其下游通路的抑制和治疗作用,进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 电针对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蓝斑核μ阿片受体表达的干预

    作者:付桃芳;王玲玲;杜俊英;陈峰;房军帆;梁宜;方剑乔

    目的:观察电针对骨癌痛-吗啡耐受(cancer pain and morphine tolerance)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健康雌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7只)、骨癌痛组(8只)、吗啡耐受组(9只)、电针组(9只)和假电针组(9只).假手术组于左胫骨髓腔内注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其余4组大鼠均于左胫骨髓腔内注射MRMT-1乳腺癌细胞以制备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及骨癌痛组术后均不予干预.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及假电针组于术后第11 d对骨癌痛制备成功大鼠行盐酸吗啡注射液腹腔注射,每12 h注射1次,连续注射11 d诱导骨癌痛-吗啡耐受模型.此模型建立后第1 d起,吗啡耐受组每12 h(早上9:00,晚上9:00)行吗啡注射,连续7 d;电针组、假电针组均于早上9:00行吗啡注射,30 min后分别给予电针(2 Hz/100 Hz)和假电针(仅刺入皮下,破皮即可)治疗,穴取双侧"足三里"和"昆仑",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分别于癌细胞接种前1 d,术后第6 d、8 d、10 d,吗啡注射第1 d、5 d、9 d、11 d的30 min后及电针治疗第1 d、3 d、5 d、7 d的30 min后检测各组大鼠患侧机械缩足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于吗啡注射第11 d,采用HE染色检测假手术组、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大鼠(每组随机选2只)胫骨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针治疗第7 d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每组随机选4只)蓝斑核μ阿片受体(μ-opioid receptor, MOR)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结果:癌细胞接种后第10 d,28只骨癌痛造模成功大鼠(骨癌痛组8只、吗啡耐受组8只、电针组6只、假电针组6只)PWT较7只假手术组大鼠明显下降(P<0.01).吗啡注射第1 d,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及假电针组大鼠PWT均明显高于骨癌痛组(均P<0.01);吗啡连续注射第11 d,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假电针组大鼠PWT与骨癌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注射第11 d,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大鼠胫骨上1/3处均可见癌细胞致肿块,且胫骨髓腔内布满MRMT-1癌细胞;假手术组大鼠胫骨未见异常变化.电针治疗第1 d、3 d、5 d、7 d,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和假电针组大鼠患侧PWT均明显低于电针组(均P<0.01).电针治疗第7 d,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假电针组蓝斑核MOR阳性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P<0.05),且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和假电针组均低于电针组(均P<0.01).结论:电针可提高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的机械痛阈,改善模型大鼠痛觉异常;该效应可能与电针提高大鼠蓝斑核MOR阳性细胞表达有关.

  • 电针抗大鼠骨癌痛的参数优选及其对阿片受体和前体mRNA表达的干预

    作者:杜俊英;房军帆;陈宜恬;吴赛飞;梁宜;方剑乔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和不同频次电针对骨癌痛大鼠痛阈变化的干预,以期优选出电针抗骨癌痛的适宜治疗参数,并通过检测不同组织中阿片受体和前体基因表达,初步探讨电针抗骨癌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90只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据不同频率和频次分为6个亚组)和假电针组,每组10只.对照组仅胫骨内注入10μL剂量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其余组均以胫骨内注入Walker256肿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干预;电针组各个亚组,取双侧“后三里”和“跟端”穴,分别采用2 Hz、100 Hz、2 Hz/100 Hz 3种不同电针频率进行每日1次和隔日1次治疗,1 mA治疗15 min,2 mA治疗15 min,每次30 min;假电针组取与电针组相同的穴位仅刺入皮下,连接电针,不接通电源,均观察14 d.采用动态足底测量仪于造模前、造模后6、8、10、12、14、16、18、20 d检测各组大鼠患侧缩腿阈(paw withdrawal-thresholds,PWTs);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侧L4~L6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脊髓背角μ阿片受体(μ-opioid receptor,MOR)、κ阿片受体(κ-opioid receptor,KOR)、δ阿片受体(δ-opioid receptor,DOR)、阿黑皮素(pro-opiomelanocortin,POMC)及前强啡肽(prodynorphin,PDYN)mRNA的表达.结果:遣模前各组大鼠PW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各时间点,模型组大鼠患侧足跖PWTs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各电针亚组患侧足跖PWTs均提高,但不同时间点各电针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Hz/100 HzⅡ组大鼠患侧L4~L6背根神经节MOR、KOR、POMC和PDYN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提高(P<0.05,P<0.01),患侧脊髓背角MOR、KOR、DOR、POMC和PDYN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骨癌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但其治疗效果与频率、频次无关.电针抗骨癌痛可能与提高外周部分阿片受体和阿片前体mRNA表达相关.

  • 槐定碱抗骨癌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严继贵;杨宇清;王雅洁;阚晶

    目的:采用W256癌细胞诱导的骨癌痛模型大鼠探讨槐定碱抗癌痛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骨髓腔注射W256癌细胞复制骨癌痛大鼠模型;造模10 d后选取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及槐定碱治疗组,另取同期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大鼠于造模第15天开始给予槐定碱25 mg· kg-1治疗10 d;各组大鼠给药前、后测量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末次给药后,对大鼠患肢进行放射学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患肢肿瘤组织环氧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槐定碱可明显提高骨癌痛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值(P <0.05,P<0.01);改善肿瘤引起的骨损伤(P<0.05),明显下调肿瘤组织COX-2,VEGF表达(P<0.05).结论:槐定碱对W256癌细胞诱导的骨癌痛大鼠有镇痛作用和抑制肿瘤发展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OX-2,VEGF的表达有关.

  • 中药芷辛方对骨癌痛大鼠胶质细胞蛋白表达以及TLRs和NF-κB的影响

    作者:张斌;孙松娴;陈轶尘;周春祥

    目的 通过建立癌痛动物模型,探讨芷辛方的镇痛作用及对骨癌痛大鼠模型中脊髓胶质细胞蛋白[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CD11b]表达以及Toll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和核因子κB (NF-κB)的影响.方法 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骨癌痛模型组(10只),通过左胫骨内接种含有3×103个Walker256嫁接的腹水瘤细胞液造模,并对这两组的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X光片检测及HE染色的检测证实造模成功.依照此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空白组(10只)、骨癌痛模型组(简称模型组,10只)、西药盐酸曲马多对照组(简称西药对照组,10只)、芷辛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中药五灵止痛胶囊对照组(简称中药对照组,10只).造模14天后开始灌胃,芷辛方高、中、低剂量纽分别给予芷辛方水煎浓缩制剂(9、4.5、2.25 g/kg生药).每天灌胃1次,连续7天.第21天取脊髓L4 ~L5段背角,分别应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的方法,分别检验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GFAP的变化,小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CD11b表达变化以及髓内TLRs(TLR2、TLR4)和NF-κB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迟缓甚至呈下降趋势(P<0.01);自发性运动疼痛评分(SAPS)明显上升(P<0.01);触诱发痛阈值(PWT)明显下降(P <0.05,P<0.01);手术侧胫骨X线影像以及HE染色示: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和破坏.免疫组化检测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蛋白GFAP明显升高;NF-κB蛋白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CD11b、TLR2、TLR4及NF-κB水平芷辛方中、高剂量组均明显下降(P <0.05,P <0.01).结论 芷辛方可抑制脊髓水平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和TLRs(TLR2、TLR4)、NF-κB蛋白的激活,这可能是其镇痛机制之一.

  • 通络散结凝胶外用对骨癌痛大鼠痛觉行为及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王方圆;王青;董昌盛;马静;王菊勇

    目的 探讨通络散结凝胶外用对骨癌痛的影响. 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中药组和安慰剂组,每组10只.中药组和安慰剂组采用注射肿瘤细胞方法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和安慰剂组大鼠造模侧胫骨局部外用空白凝胶,治疗组外用通络散结凝胶.各组均于每日8:00、20:00给药1次,每次1 g,各组均给药21天.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体重、自发性疼痛评分、热痛觉、机械痛觉、患肢承重、胫骨骨密度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安慰剂组和中药组活动逐渐减少,被毛光泽度降低,体质量下降.中药组大鼠体重、热痛觉缩足潜伏期、机械性痛觉50%缩足阈值、患肢承重、胫骨骨密度在第16 ~21天时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5或P<0.01),中药组造模第16~20天自发性疼痛评分低于安慰剂组(P<0.01),但造模第10、16、20天自发性疼痛评分高于假手术组(P<0.01). 结论 通络散结凝胶外用能显著改善骨癌痛大鼠一般状况、体重及自发性疼痛、机械痛和热痛觉、患肢承重及骨密度.

  • 芷辛方对骨癌痛大鼠胶质细胞蛋白表达及核因子κB的影响

    作者:张斌;魏冬梅;卞尧尧;白亢亢;周春祥

    目的 探讨芷辛方镇痛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盐酸曲马多,0.01 g/kg)、芷辛方高剂量组(芷辛方水煎浓缩制剂,9g/kg)、芷辛方正常剂量组(芷辛方水煎浓缩制剂,4.5 g/kg)、芷辛方低剂量组(芷辛方水煎浓缩制剂,2.25 g/kg)、中药对照组(五灵止痛胶囊,0.06 g/kg),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左侧后肢胫骨注射腹水瘤Walker 256细胞悬液的方法建立骨癌痛大鼠模型,在造模后14天开始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7天.取大鼠脊髓L4-L5部位检测脊髓组织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分化群11b (CD11b) mRNA、核因子κB (NF-κB)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GFAP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多于空白组、芷辛方正常剂量组和芷辛方高剂量组.模型组CD11b mRNA表达较西药对照组、芷辛方正常剂量、芷辛方高剂量组明显升高(P<0.01),各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NF-κB表达高于空白组,芷辛方高剂量组NF-κB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 结论 芷辛方对骨癌痛大鼠镇痛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胶质细胞增殖活化和下调NF-κB蛋白有关.

  • 腹腔注射氟比洛芬酯对大鼠骨癌痛的影响

    作者:胡正权;杨许丽;马正良;顾小萍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氟比洛芬酯对大鼠骨癌痛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5组(n=6):肿瘤+生理盐水组(C组)、肿瘤+氟比洛芬酯10 mg·kg-1·d-1组(CK10组)、肿瘤+氟比洛芬酯25 mg·kg-1·d-1组(CK25组)、肿瘤+氟比洛芬酯50 mg·kg-1·d-1组(CK50组)和假手术组+生理盐水(sham组).大鼠胫骨接种肿瘤14d后,腹腔分别注射相应剂量氟比洛芬酯及生理盐水,每天两次,连续7d.于造模前、后3、5、7、10d及14、17、21 d给药前、后半小时测量左后足底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PMWT)和行走痛行为评分.结果:在14、17、21d给药后,与C组(2.67±1.03,2.13±0.96,1.73±0.43)相比,CK25组(5.00±1.10,6.00±1.26,6.33±0.82)、CK50组(6.67±1.03,7.00±1.10,7.67±1.51)大鼠PMWT明显增加(P<0.05)与C组(2.17±0.41,2.50±0.55,3.33±0.52)相比,CK25组(1.50±0.55,1.33±0.52,1.50±0.55)、CK50(1.10±0.63,1.17±0.41,1.00±0.63)大鼠行走痛评分显著减少(P<0.05);CK10组PMWT(3.60±0.89)和行走痛评分(2.50±0.55)与C组比较在d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7、21d给药前,与C组比较,CK25组(5.33±1.03,6.33±0.82)和CK50组(5.67±0.82,7.00±1.10)PWMT值明显延长(P<0.05),CK50组(1.67±0.52,2.00±0.63)行走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CK25组(2.17±0.41)行走痛评分在d21显著减少(P<0.05).结论:在大鼠骨癌痛模型中,腹腔注射氟比洛芬酯可以剂量依存性缓解骨癌痛,镇痛效果持久.

  • KCNQ/M(Kv7)钾通道参与骨癌痛大鼠中枢敏化的电生理学研究

    作者:蔡捷;崔彦军;邢国刚

    目的:研究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探讨KCNQ/M (Kv7)钾通道在骨癌痛中枢敏化中的作用.方法:在雌性SD大鼠,采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MRMT-1乳腺癌细胞(4×104,4 μl)的方法建立骨癌痛大鼠模型,术后14天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同侧后爪的50%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以检测造模是否成功.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造模后14天,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造模前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以及脊髓背表面给予KCNQ钾通道的激动剂瑞替加滨(retigabine,RTG)5mM对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C-纤维诱发放电的影响.结果:建立模型后14天,(1)与PBS组相比,模型组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明显增多(P< 0.001,n=11);(2)与DMSO组相比,脊髓背表面给予瑞替加滨可以显著抑制骨癌痛大鼠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P<0.001,刀=14).结论:骨癌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显著升高(即发生了中枢敏化);KCNQ/M (Kv7)钾通道的功能性下调可能与骨癌大鼠的中枢敏化和骨癌痛的发生有关.

  • NR1和NOS在骨癌痛小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

    作者:黄晓玲;黄东;阎学彬;王明安;孔高茵;刘景诗

    目的:探讨NR1和NOS在小鼠癌性痛产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对照组:接种等容积的PBS液;空白对照组:只做假手术.于建模后第23天取腰段脊髓行NR1免疫组化检测和NOS测定.结果:模型组NR1染色实际灰度与IOD值分别为95.400±6.076、11.383±2.277,对照组分别为58.257±9.781、6.283±1.900,空白对照组分别为52.689 ±10.290、5.972 ±1.352,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脊髓NOS测定,模型组为2.842 ±0.663,对照组为1.770 ±0.149,空白对照组1.445 ±0.134,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以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癌痛小鼠脊髓背角NR1与NOS表达增高,说明脊髓NR1及NOS可能在骨癌痛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骨癌痛 NR1 NOS 小鼠
  • 客观评价骨癌痛致鼠行走距离缩短的新方法

    作者:彭皓;黄东

    目的:探讨自主滚轮测试(Voluntary Wheel Running Test)在评估C57BL/6小鼠股骨癌痛模型癌痛行为学上的可行性.方法:选用体重18~20 g雄性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n =10),肿瘤组: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2×106个;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接种等容积D-Hank's液.术前三天起每日测定两组小鼠在滚轮内自由行走20 min的圈数,取第三天(即术前一天)的测量结果为基础值.术后第1、7、9、12、14、18、21天各组均进行自发痛行为学测试及自主滚轮测试.结果:自发抬足评分和抬足次数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抬足评分降低,抬足次数延长.第12天开始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发抬足时间和自主滚轮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自发抬足时间延长,自主运动减少.术后第9天开始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主滚轮测试方法可用于评估癌痛小鼠的疼痛程度.

  • cAMP-PKA信号通路介导大鼠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

    作者:贺端端;郭向阳

    目的:探讨cAMP-PKA信号通路在大鼠骨癌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8),假手术组(n=8),骨癌痛组(n=12),骨癌痛+生理盐水组(n=8)和骨癌痛+ PKA抑制剂组(n=16).各组于造模前3天、1天以及造模后1、3、5、7、10、14天分别测定热缩足阈值和机械缩足阈值.PKA抑制剂Rp-cAMPS(1 mmol/20μ1)分别于造模后早期(3、4、5天)和造模后后期(7、8、9天)经鞘内注射(每天1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中cAMP的浓度和PKA的活性.结果:造模后,大鼠DRG和脊髓中cAMP的浓度显著增高,PKA的活性明显增强,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和后期给予PKA抑制剂Rp-cAMPS治疗,均能显著延迟或抑制骨癌诱发的热痛敏和机械痛敏(P<0.01).结论:骨癌显著增强DRG和脊髓中cAMP-PKA信号通路的活性,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动在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该信号通路的激活能有效减轻骨癌痛.

  • 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趋化因子受体5的表达变化

    作者:杭黎华;束薇薇;罗红;陈远丰;陈正;邵东华

    目的:探讨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趋化因子受体5(CC chemokine receptor 5,CCR5)表达的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32只,体重150 ~ 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16):对照组(C组)和骨癌痛组(BCP组).采用左胫骨骨髓腔内注入Walker 256细胞的方法制备胫骨癌痛模型.行为学(n=8):于术前1d和术后1、3、6、9、12、15 d测定各组大鼠左后肢压爪缩爪阈值(paw withdrawal pressure threshold,PWPT);于术前1d及术后15d,行大鼠左胫骨X线摄片检查.Real-time PCR(n=4):术前1d和术后15d,测定各组大鼠左侧脊髓背角CCR5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n=4):术前1d和术后15 d,测定各组大鼠左侧脊髓背角CCR5蛋白的表达.结果:行为学:与C组相比,术后6~15 d BCP组PWPT明显降低;与术前1d比较,BCP组术后6~15 d PWPT呈进行性降低.与术前1d比较,术后15 d BCP大鼠左胫骨X线检查显示有明显的骨皮质破坏及骨小梁缺损.Real-time PCR:与术前1d及C组比较,BCP组术后15 d左侧脊髓背角CCR5 mRNA表达明显增加.Western blot:与术前1d及C组比较,BCP组术后15d左侧脊髓背角CCR5蛋白的表达也显著增加.结论: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CCR5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上调,该变化可能参与了骨癌痛的形成和维持.

  •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可能通过突触前机制参与骨癌痛大鼠脊髓镇痛

    作者:朱玲;罗道枢;李辉;李云庆

    目的:运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PAP)对骨癌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CIBP)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SD雌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n=6):CIBP模型组和假手术组,CIBP组于右侧胫骨骨髓腔内接种5μl大鼠乳腺癌细胞(2×105个),14天后造模完成.运用腰髓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两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在灌流液中加入PAP,观察PAP对两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结果:脊髓薄片全细胞电压钳研究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对比,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神经元自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s)和刺激电极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EPSCs)的幅度显著增大,而sEPSCs的频率未见变化.给予PAP灌流,PAP显著降低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神经元的sEPSCs发放频率,而对其幅度未见明显影响;且该效应可被腺苷A1R的拮抗剂CPX翻转.PAP对于假手术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没有明显影响.结论:PAP可能通过突触前机制参与骨癌痛模型大鼠的脊髓镇痛过程.

  • 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Nav1.8在骨癌大鼠DRG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表达上调

    作者:杨静静;刘小旦;方东;刘敏;蔡捷;万有;韩济生;邢国刚

    目的:研究骨癌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细胞膜上钠通道Nav1.8的表达及其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将大鼠随机分为PBS盐水对照组和骨癌痛组,用Westernblotting的方法检测Nav1.8在各组大鼠DRG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蛋白表达.骨癌痛大鼠随机分为四组,鞘内给予Nav1.8的阻断剂A-803467(50 nmol,100 nmol和150 nmol)或其溶剂对照来检测其对骨癌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结果:(1)Nav1.8的条带密度与内参的比值由PBS组的0.79±0.06上升到骨癌痛组的1.34±0.12 (P<0.01).(2)与溶剂组比,鞘内给予A-803467能够缓解骨癌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3)斜板实验显示给予150nmolA-803467后,骨癌痛大鼠的运动行为未受损.结论:Nav1.8在骨癌大鼠DRG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表达显著升高,这种升高可能是引起骨癌大鼠外周敏化和骨癌痛的基础.

  •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5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及脊髓水平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任炳旭;季永;孙大鹏;金琳芳;肖寒;李国君;唐季春;惠夏;杨定清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mGluR5拮抗剂MTEP对骨癌痛小鼠热痛觉过敏及脊髓水平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C3H/HeNCrlVr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①MTEP+Tumor组:癌痛组从第14 d开始鞘内注射MTEP 150nmol,qd,共7次;②生理盐水+Tumor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MTEP;③MTEP+Sham组:用等剂量MTEP给予假手术组;④生理盐水+Sham组: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予假手术组;⑤正常组:正常饲养21d.应用热辐射刺激仪测定缩足潜伏期(PWL).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mRNA表达.结果:各组小鼠术前基础P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与正常组相比,骨癌痛组PWL明显降低(P<0.05),假手术组P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 d,和正常组相比,MTEP+Sham组、生理盐水+Sham组PWL和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Tumor组PWL (6.18±1.29)s明显低于正常组(15.91±1.65)s(P<0.05),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则高于正常组;MTEP+Tumor组(9.39±1.94)s PWL高于生理盐水+Tumor组,脊髓IL-1 β、IL-6、TNF-α表达则低于生理盐水+Tumor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mGluR5拮抗剂抑制脊髓水平表达释放炎症因子IL-1 β、IL-6和TNF-α可能是其抗癌痛作用机制之一.

  • 东莨菪碱对骨癌痛鼠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周华成;董燕斐;代小奇;刘金锋

    目的:观察腹腔内注射毒蕈碱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对骨癌痛鼠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在建模2周内对建模胫骨进行X线摄片观察肿瘤性溶骨破坏的程度,将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每日予生理盐水(NS)1 ml腹腔注射(ip),30 min后予NS 1 ml ip;吗啡治疗组(M组),每日予NS 1 ml ip,30min后予吗啡4 mg/kg(NS稀释至1 ml)ip;东莨菪碱治疗组(S组),先给予东莨菪碱0.5 mg/kg (NS 稀释至1 ml)ip,30 min后予NS 1 ml ip;吗啡复合东莨菪碱组(MS组),先给予东莨菪碱0.5 mg/kg(NS稀释至1 ml)ip,30 min后予吗啡4 mg/kg(NS稀释至lml)ip;各组持续用药6d,给药1h后测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机械痛及热痛痛阈值的变化.结果:大鼠在2周时出现自由行走痛行为学改变,机械痛阈值及辐射热痛阚值下降.治疗后,与C组和S组相比,M组和MS组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下降(P< 0.05),机械痛和热痛痛阈值升高(P<0.05);与M组相比,MS组机械痛阚值及辐射热痛阈值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吗啡可有效治疗骨癌痛,复合应用东莨菪碱(0.5 mg/kg)可增强吗啡镇痛效果.

194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