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服齐墩果酸所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研究

    作者:万晓莉;曾奎;张丹;刘杰;陆远富

    目的 观察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所致小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并探讨其肝毒性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OA 225 mg/kg组、450 mg/kg组、900 mg/kg组和1350 mg/kg组,给药组采用灌胃给药,溶剂对照组采用玉米油等体积灌胃,1次/d,连续10 d,末次给药24h后收集小鼠血和肝组织,计算小鼠肝系数,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观察肝病理组织学变化;并应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OA 450、900和1350 mg/kg组小鼠体重下降趋势明显;并使小鼠肝指数上升;高剂量组(OA 900和1350 mg/kg)ALT、AST、T-BIL、D-BIL升高(成剂量依耐性);病理检查发现,高剂量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明显水肿、凋亡、坏死和羽毛样变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此外,高剂量组小鼠肝血红素氧化酶-1(HO-1) mRNA表达上升,而高剂量组小鼠肝细胞色素P4507a1(CYP7a1)、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2(Oatp1 b2)、胆盐输出泵(Bsep) mRNA表达均减少.结论 大剂量口服OA可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可能与影响胆汁酸的生成与转运有关.

  • α-萘异硫氰酸酯致小鼠胆汁淤积肝损伤作用的研究

    作者:罗琳;梁烨莹;王蓬波;窦志华;张琳;王凯;张伟

    目的 研究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对小鼠肝脏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ICR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ANIT组(以112 mg/kg剂量的ANIT灌胃给予小鼠),比较两组小鼠的胆汁分泌量,血清TBIL、DBIL、TBA、ALT、AST和ALP值,并观察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切片和UDPG-T的活性,同时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NOX4和NTCP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IT组血清学指标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胆汁分泌量虽较正常对照组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有肝细胞变性坏死、淤胆、炎症细胞与汇管区胆管增生均十分明显;肝组织UDPG-T活性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O.01),而NOX4蛋白表达明显增加,NTCP则表达降低.结论 ANIT能导致小鼠肝脏胆汁淤积和肝功能损伤,该作用可能与肝细胞变性坏死,组织氧化损伤,胆盐代谢和转运能力降低有关.

  • 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金华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74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7)和治疗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ST、ALT、TBil、总胆汁酸、ALP、γ-GGT及总胆红素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食欲下降、恶心、腹胀、皮肤瘙痒、乏力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硬化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及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的临床效果显著,既可缓解临床症状,又可改善肝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婴儿胆道闭锁的影像研究新进展

    作者:邓敏;金科

    胆道闭锁属于婴儿期比较特殊且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需要及时地通过临床治疗来进行干预,以防肝脏进行性受损,因而早期诊断此病尤为重要。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如腹部超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肝脏弹性成像以及磁共振肝胆增强扫描均是现阶段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方法。

  • 药物性肝病

    作者:谭永康

    传统的治疗用药以及新药品种的不断增多,致使药物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经常发生,它约占住院病人中的1.2%~24.1%[1],其中部分可造成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也可称为医源性疾病.药物的毒性反应或机体对药物产生的超敏反应均可造成药物性肝病,它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10%~15%.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品种多达200余种,包括传统常用的中西药物及各类新药,其中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是很常见的.药物性肝病临床上可表现为肝炎、脂肪肝、胆汁淤积(或药物性黄疸)、肝硬化,以及少见但可致命的暴发性肝衰竭,因而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它不同于各类病毒或寄生虫所致的肝病,也不同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所并发的中毒性肝损害及酒精和毒物所致的肝病,故应加以鉴别.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和新生儿凝血功能、肝功能影响的关系

    作者:陈双忠;史娅萍;孙素芳;徐萍;罗红艳;何军儿;甘中青;俞亦飞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和新生儿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58例ICP孕妇和42例正常孕妇血甘胆酸、持续时间及其所生的新生儿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产前甘胆酸水平与新生儿肝功能、凝血功能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高甘胆酸血症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孕妇高甘胆酸持续时间与新生儿肝功能、凝血功能损害的关系,经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孕妇高甘胆酸血症会造成新生儿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损害;②孕妇高甘胆酸持续的时间与新生儿肝功能、凝血功能损害不相关.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葛环;徐昌芬;焦中秀;印红

    目的建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动物模型,为研究该病提供动物实验基础.方法选取清洁级孕11d(孕中期)和孕14d(孕晚期)SD大鼠,分别注射高、中、低剂量苯甲酸雌二醇,连续5d,观察注射雌激素前后血清总胆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胆固醇(CHO)的变化,肝脏及胎盘的形态学改变以及对胎鼠成活率的影响.另取清洁级孕14d(孕晚期)SD大鼠分别注射高、中、低剂量苯甲酸雌二醇(剂量同前)5d后,再给予熊去氧胆酸灌胃,观察给药前后各项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及肝脏、胎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于不同孕期注射不同剂量雌激素后各实验组血TBA均升高,除低E组外,其余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实验组ALT(除孕中期低E组外)、CHO(除孕中、晚期高E组外)明显降低(P<0.05);TBIL略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各实验组孕鼠肝脏在光镜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肿胀,甚至脂肪样变性(高剂量雌激素组).孕中期注射雌激素各实验组胎鼠成活率极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孕晚期各实验组(除低E组外)胎鼠成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后各实验组血清生化指标改善,中、低剂量雌激素组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可逆转.结论孕晚期注射中剂量苯甲酸雌二醇是建立孕鼠肝内胆汁淤积的理想方法.

  • 超声引导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作者:许志辉;舒丽清;钱娜;毕小春;韩建荣;杨洁员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病人42例,其中胆总管上段(肝门部)胆管阻塞(甲组)18例,多数行左路术+右路术的左+右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胆总管中、下段胆管阻塞(乙组)24例,行左路术或右路术的左或右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结果 42例病人置管成功率100%,无一例发生胆漏.甲乙两组术后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8.9%、100%.并发症主要有肝出血4.8%(2/42)、右侧胸腔积液2.4%(1/42).结论超声引导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是姑息性治疗手术,对不能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是目前一种理想的有效、安全、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建军;刘敏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免疫学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30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免疫学异常及病理学改变.结果:PBC是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并以慢性胆汁瘀积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学肝病,中年女性多见,确诊时可无典型临床表现,易合并其他自身免疫学疾病(以干燥综合征多见).实验室检查可见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阳性,肝穿刺病理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治疗首选熊去氧胆酸(UDC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仅对部分患者有效.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延缓其发展为终末期肝硬化的关键.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36例临床治疗观察

    作者:兰琳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儿的危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 36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表现、终止妊娠时间、分娩方式选择、对母儿影响等临床资料.结果:瘙痒和黄疸为主要症状,单纯瘙痒108例,瘙痒伴黄疸28例,均有胆汁酸升高,120例剖宫产,16例阴道分娩,围生儿病死率占4.4%,产后出血14例,占10.29%.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危害很大,对母体危害相对较小,主要为产后出血增加,因此早诊断、早治疗、适时终止妊娠显得十分重要.

  • 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防治进展

    作者:侯林;刘捷;曾超美

    早产儿胆汁淤积的发生率比足月儿明显升高,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其发生率可达18%~24%,其中绝大多数为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PNAC的预防有个体因素的预防和静脉营养相关的危险因素的预防两大方面.治疗主要包括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胆囊收缩素和外科治疗.PNAC如未早期干预,可进一步进展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因此,PNAC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对于早产儿来说极为重要.

  • 早发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产结局分析

    作者:李玉梅;徐海元

    目的 分析早发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围产结局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妊娠28周前发病的ICP患者(早发型组)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发病时间、羊水粪污情况、胎儿围产结局、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选择妊娠28周后发病的86例ICP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 发型组患者羊水粪污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早产发生率、重度ICP发生率、剖宫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组患者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分娩孕周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发型ICP患者的不良围产结局发生率明显增加.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8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华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182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系统分析.结果 182例ICP患者的平均发病孕周为34.6周,孕中期发病14例,孕晚期发病168例;以皮肤瘙痒或胆汁酸升高为首发症状.182例ICP患者在本院分娩共136例,剖宫产及阴道分娩发生羊水III度污染的比率分别为18%和50%.结论 ICP多数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对ICP若伴有胆红素升高的患者应引起高度警惕;ICP患者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宜.

  • 雌激素β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和汉族孕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

    作者:殷艳;朱启英;任思佳;王冬梅

    目的 比较雌激素β受体(ERβ)基因多态性在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孕妇中的分布及其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关系.方法 以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某医院分娩的维吾尔族ICP患者共105例作为维吾尔族病例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汉族ICP患者中抽取105例作为汉族病例组,取同期维吾尔族、汉族正常孕妇各105名作为对照组.应用PCR扩增、酶切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ERβ基因RsaⅠ、Alu Ⅰ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应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维吾尔族病例组rr、Rr、RR、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0%(41例)、50.5%(53例)、10.5%(11例)、62.7%(66例)、30.5%(32例)、6.8%(7例),对照组分别为21.0%(22名)、56.2%(59名)、22.8%(24名)、80.0%(84名)、18.1%(19名)、1.9%(2名);汉族病例组分别为40.0%(42例)、45.7%(48例)、14.3%(15例)、66.7%(70例)、29.5%(31例)、3.8%(4例),对照组分别为29.5%(31名)、57.2%(60名)、13.3%(14名)、74.2%(78名)、23.8%(25名)、2.0%(2名);两民族病例组之间、对照组之间,以及汉族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维吾尔族病例组RRaa型频率(4.76%,5例)低于对照组(13.33%,14名),rrAa型频率(14.29%,15例)高于对照组(2.86%,3名)(P值均<0.05).结论 ERβ基因多态性在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孕妇中分布无差异,可能与维吾尔族ICP发病有关,且rrAa可能是维吾尔族ICP患者的易感基因型.

  • 消黄方对异硫氰酸α-萘酯诱导胆汁淤积大鼠的肝保护作用

    作者:叶佩燕;杨宗国;陈晓蓉;陆云飞

    目的:观察消黄方对异硫氰酸α-萘酯(ANIT)诱导胆汁淤积大鼠的肝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消黄方组、熊去氧胆酸组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灌胃ANIT溶液6 ml/kg制备大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ANIT灌胃48 h后,消黄方组大鼠灌胃消黄方药液1.73 g/kg,熊去氧胆酸组灌胃熊去氧胆酸胶囊溶液10 mg/kg,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7 d后取材。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蛋白印迹技术检测CD68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消黄方组大鼠谷氨酸转氨酶(ALT)[(164.6±53.4)U/L 比(208.4±28.5)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47.6±76.1)U/L 比(341.8±32.8)U/L]、碱性磷酸酶(ALP)[(601.0±101.1)U/L 比(720.6±123.3)U/L]、总胆红素(TBiL)[(96.5±18.1)μmol/L 比(149.6±30.2)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73.7±16.6)μmol/L比(140.3±28.6)μmol/L]、总胆汁酸(TBA)[(93.4±13.0)μmol/L比(146.5±38.9)μmol/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消黄方组大鼠肝组织CD68蛋白[(7.08±0.19)比(17.42±0.48)]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消黄方可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CD68蛋白表达,发挥保肝退黄作用。

  • 龙胆泻肝丸对胆汁淤积大鼠肝脏多药耐药蛋白及中性粒细胞CD18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董伟;梁爱华;李春英;汤喜兰;王金华;薛宝云;王秀坤

    目的:从与胆汁分泌有关的转运蛋白及中性粒细胞CD18分子的角度探讨龙胆泻肝丸(LD)清肝胆,利湿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LD 5.0,2.5 g·kg-1(按生药计算)组.给药组每日ig给药1次,连续8d,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体积的蒸馏水.其中第5天给药1h后,除对照组ig花生油外,其他各组大鼠按100 mg·kg-1 1次性ig 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花生油.第8天摘取大鼠肝脏,提取肝脏总RNA,RT-PCR检测多药耐药蛋白MDR1a,MDR1b,MDR2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 mRNA,MRP2 mRNA的表达;眼眶静脉取抗凝血,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8表达,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白细胞及粒细胞总数.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MDR1a,MDR1b mRNA表达显著增加(P <0.05,P<0.01),MDR2 mRNA,MRP2 mRNA分别有表达增加或降低的趋势,MRP1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LD 5.0,2.5 g·kg-1对胆汁淤积大鼠的肝组织MDR1a,MDR1b,MDR2,MRP1,MRP2 mRNA表达均无明显影响.LD各给药组白细胞总数以及粒细胞总数有下降趋势,CD18荧光强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龙胆泻肝丸对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类肝胆湿热证)具有利胆保肝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其抑制白细胞黏附,降低胆管炎症反应,减轻胆管损伤,从而有利于胆汁排泄有关,而与胆管上皮的转运体蛋白分子MDR,MRP关系可能不大.

  • 龙胆泻肝丸(含白木通)对胆汁淤积大鼠利胆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伟;梁爱华;薛宝云;王金华;李春英;王秀坤

    目的:研究含白木通龙胆泻肝丸对胆汁淤积大鼠的利胆保肝作用.方法:大鼠一次性灌胃给予100mg·kg-1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花生油建立胆汁淤积模型.测定给药后0.5,1,1.5,2,3,4 h胆汁流量,血清AST、ALT、ALP、TBIL、DBIL、CHO、SOD、MDA、GSH水平,胆汁中TBIL、DBIL、CHO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含白木通的龙胆泻肝丸能显著增加ANIT致胆汁淤积大鼠的胆汁分泌量,并降低肝损伤及胆管损伤的程度,有降低血清TBIL、DBIL水平的趋势.但对模型大鼠血清ALT、AST、SOD、MDA、GSH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含白木通龙胆泻肝丸有一定的利胆保肝作用.

  • 下消清和四法治疗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作者:潘国辉;梁世香;谢和平;杨宏志

    目的:观察下清消和四法治疗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3例在应用自拟下消清和四法中医药辨证组方的基础上联合常用西药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单纯西药对症支持治疔.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谷氨酰转肽酶(γ-GT)分别下降为(52.0±20.2)μmol·L-1,(59.6±77.2),(101.8±25.9)U·L-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下清消和四法更能有效地促进"残黄期"黄疸的消退,且不良反应轻微,随访3个月,总胆红素与相关指标未出现反弹.结论:下消清和四法中医药辨证组方的基础上联合常用西药治疗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

  • 茵陈五苓散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蒋文凤

    目的:观察茵陈五苓散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68例IC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给予熊去氧胆酸片100 mg,口服,3次/d,连用20 d;维生素C 2 g,维生素B6 200 mg,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 100U,加入10%的葡萄糖液50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陈五苓散6 g,口服,每日3次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甘胆酸(CG)、总胆红索(TB)、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观察两组围产儿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治疗前后CG、ALT和AST的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新生儿窒息及羊水粪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妊娠终止时间明显低于治疗组(P<0.01),剖宫产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茵陈五苓散可降低CG、TB、ALT和AST,改善ICP患者妊娠结局.

  • 下消清和法辨治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初探

    作者:潘国辉;梁世香;谢和平

    目的:观察下消清和法辨治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疗效.方法:以"增液行舟"与"化淤法"相结合为要旨,采用滋阴理气、涤痰逐瘀、清热凉血、调和脏腑等,即归纳为:下、消、清、和法.结果:该治疗方法可明显消除病人的症状、体征,加速患者血清胆红素及酶学等指标复常.结论:下消清和法辨治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疗效较好,且促进"残黄期"黄疸消退尤其显著.

1247 条记录 1/63 页 « 12345678...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