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调节慢传输型便秘的肠神经系统机制进展

    作者:李玉琴;余芝;徐斌

    近年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的病因病理学研究显示,STC是“肠神经病”,即肠神经系统(ENS)功能的异常引起的病变.通过综述针刺调节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发现针刺调节STC与肠神经系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刺可能通过肠神经系统内的神经节细胞、神经丛、神经递质以及肠神经系统初级感觉神经元的感受器TRPV1等多种通路起到综合调整STC的作用.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抗肠神经元抗体免疫反应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玲玲;文平;费贵军;王承党;辛海威;朱丽明;方秀才

    目的:通过检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D)患者血清中抗肠神经元抗体( AENA),分析与症状的相关性,探讨AENA在IBS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纳入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IBS-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采集血清,以豚鼠黏膜下神经丛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ENA,盲法判断免疫反应染色结果;比较AENA阳性和阴性/弱阳性IBS-D患者临床症状的差别。结果1)127例IBS-D患者AENA阳性率为85.8%;86名健康对照者阳性率为7.0%。109例AENA阳性的IBS-D患者血清分别为强阳性23.6%、阳性43.3%、弱阳性18.9%,表现为单纯胞质染色、单纯胞核染色、胞质和胞核染色、核膜染色、胞质和核膜染色;6名AENA阳性的健康对照血清均为单纯胞质染色。2)AENA强阳性的IBS-D患者,其肠道症状重于抗体阴性和弱阳性患者,表现为肠道症状计分高分(>10分者,58.8%比38.1%)、平素腹痛频发(91.7%比60.0%)、排便前腹痛/腹部不适严重的患者比例数高(24.7%比9.5%);AENA阳性IBS-D患者排便急迫感更常见(87.3%比57.1%)。结论 AENA在IBS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其有望成为IBS-D的生物学标志。

  •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元的变化

    作者:费贵军;胡福境;樊文娟;梁列新;方秀才

    目的 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丛(SMP)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 用冰水灌胃法建立IBS-C大鼠模型,并设对照组.取肠道组织制作结肠SMP全层铺片标本;用免疫荧光多重染色技术检测SMP神经元及其活化状态;计数神经元的数量以及活化的特异性阳性神经元的总数和比例.结果 IBS-C组(n=7)大鼠粪便粒数减少且含水量下降,肠道传输减慢.结肠SMP每高倍视野神经元总数和活化神经元总数均显著增多(P<0.05);活化的胆碱乙酰转移酶免疫反应性(IR)阳性神经元比例和活化的血管活性肠肽IR阳性神经元比例则显著降低(P<0.05);活化的一氧化氮合酚-免疫反应性(NOS-IR)阳性神经元比例显著增高(P<0.05).结论 结肠SMP的变化可能在IBS-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Hu蛋白作为豚鼠小肠肌间丛神经元标志物的研究

    作者:林中;胡宏镇;Jackie D Wood

    比较5种神经元标志物在小肠肌间丛神经元中的特异性.应用新发现的神经元标志物Hu蛋白,对豚鼠肠神经系统(ENS)的小肠肌间丛神经元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研究,并与其他神经元标志物MAP-2,PGP 9.5,NSE,TUJ-1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u蛋白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胞浆中,神经元核也有较浅的染色,尤其在whole-mount上,每个神经元都清晰可见.MAP-2作为神经元标志物,也能显示完好的细胞形态,但由于粗大神经纤维的强染色,使神经元计数不准确.PGP 9.5,NSE和TUJ-1对体外培养的小肠肌间丛神经元染色良好,但在whole-mount上,神经纤维强染色,无法计数分析.结果提示在豚鼠肠神经系统小肠肌间丛神经元的计数研究中,Hu蛋白是理想的神经元标志物.

  •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胃排空及胃内肌间神经丛神经元的变化

    作者:杨希林;方秀才;刘晓红;李珊;朱丽明;柯美云

    目的 通过评价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C)模型大鼠胃排空率和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的变化探讨肠神经系统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冰水灌胃法制作IBS-C模型大鼠(n=7),设对照组;采用酚红排空定量法测定胃排空率;取远端胃组织制作石蜡切片标本,采用抗神经核抗体( anti-Hu)标记神经元总数,Hu/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Hu/一氧化氮合酶(NOS)抗体行免疫组织荧光双染色,观察、计算特异性阳性神经元占神经元总数百分比.结果 冰水灌胃组大鼠胃排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BS-C模型大鼠ChAT阳性神经元显著高于对照组(79.0%±2.4% vs 68.3%±1.0%,P<0.05),NOS阳性神经元显著低于对照组(18.9%±5.0% vs 33.1%±4.5%,P<0.01).结论 冰水灌胃法制作的IBS-C模型大鼠胃排空及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均存在改变,表明肠神经系统的变化可能是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综合征发病机制之一.

  • 肠神经系统脑肠肽神经元的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柳力公;周吕;王玲

    近年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胃肠壁内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可以合成和释放许多种脑肠肽,但是与控制胃肠运动有关的脑肠肽是否存在于ENS尚不清楚.我们已报道在灌流大鼠离体胃给以兴奋性脑肠肽胃动素和胃泌素可增强其收缩,而用抑制性脑肠肽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s, VIP)则引起其舒张[1].

  • 2.35实验性帕金森病大鼠胃动力的研究

    作者:曲瑞瑶;殷影;李利生;李艳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大鼠肠神经系统(ENS)内在神经元的改变对胃动力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本实验依据帕金森病(PD)的病理特点,用6-羟多巴胺损毁大鼠单侧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行为检测,建立PD大鼠模型.并分别给予正常大鼠和模型鼠以左旋多巴(Levodo-pa)处理,比较Levodopa和PD两种因素对胃电-机械活动的影响.

  • 1.8炎症对肠神经系统的影响

    作者:

    免疫/炎症细胞群(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多形核细胞和肥大细胞)在出生后就持续存在于消化道.不同细胞群的数量是不断波动的,数量增加见于炎症情况和自身免疫疾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粘膜活检提示活性免疫功能细胞数量增加,末端回肠和结肠肥大细胞数量增加.

  • 1.9肠神经系统在胃肠功能紊乱中的作用

    作者:

    胃肠功能紊乱即"慢性或复发性的不能用解剖结构或生化异常解释的胃肠道症状的可变的组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符合胃肠功能紊乱的定义.IBS的症状是可因精神压力加重的排便异常和腹痛.排便异常可能是腹泻或便秘,或腹泻和便秘交替.涉及排便相关症状的一级系统是肠分泌腺、血管、肌肉,以及控制、协调它们的活动从而形成胃肠行为适当模式的肠神经系统(ENS).本文旨在通过胃肠分泌运动生理学和ENS神经生理的新观念解释IBS的病理生理.

  • 人胚胎结肠肠神经系统发育的观察

    作者:宓开鸿;李继承

    目的研究人胚胎结肠肠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一抗为蛋白基因产物(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 9.5)和S-100蛋白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结肠肠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结果人胚胎结肠肠神经系统发育有明显的阶段性.在胚胎发育早期(胎龄2~3月),肠管壁发育差,以后出现菲薄的平滑肌层和低平的肠粘膜,此期偶在原始肌间神经丛位置见S-100蛋白免疫反应性神经;至发育中期(胎龄4~5月),肠壁分化出4层结构,出现相当发达的绒毛,肌间神经丛中细胞明显增多,呈弥散分布于整个肌层间并逐渐迁移到粘膜下层和粘膜层,由初级和次级突起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至晚期(6~9月),肠壁各层均增厚,肌间神经丛成簇分布,神经纤维构成的网络出现更为细小的3级突起,粘膜下神经丛分化形成浅丛和深丛. 结论结肠神经系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发育早期神经开始在肠壁肌间丛位置出现,发育中期神经成分在肠壁各层中出现并发育增生,晚期肠壁各层神经已分化和成熟,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原始病因可导致临床表现不一的先天性巨结肠症.

  • PGP9.5在慢性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中的表达

    作者:杜丽娟;唐学贵;吴至久;李敏

    目的 观察PGP9.5 在慢性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GP9.5 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SD 大鼠60 只,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30 只.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0.2 ml/10 g 灌胃,模型组根据复方地芬诺酯所选剂量10 mg/kg 灌胃,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PGP9.5 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1)发现在空白对照组和慢性便秘模型组大鼠的结肠肌间神经丛内均有PGP9.5 表达;(2)检测两组中免疫组织化学PGP9.5 阳性表达平均吸收光密度值,慢性便秘模型组大鼠肌间神经丛组织PGP9.5 蛋白平均光密度值低于空白对照组(P <0.05).结论 PGP9.5 蛋白能反映肠神经系统受损情况,对慢性便秘的肠神经系统形态学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 孤啡肽对大鼠体内外结肠动力的影响

    作者:李海燕;李得香;严祥;彭淑英;崔琳;曹菊梅

    目的:探讨孤啡肽受体在结肠运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离体结肠肌条张力测定法、在体结肠肌电测定、炭末推进试验等研究了孤啡肽受体的内源性配基--孤啡肽对大鼠结肠动力的影响.结果:孤啡肽(1-1000 nmol/L)剂量依赖性地引起离体结肠肌条的强直性收缩;孤啡肽(1μg/kg)iv诱导在体近端结肠的相位性收缩和基础张力的增加(t=2.41,P=0.02);孤啡肽(3 nmol/kg)sc加速活性炭悬液通过结肠的转运(48.0±1.24 vs 43.5±2.63,t=-4.5,P=0.008).结论:孤啡肽通过一个神经性的非阿片受体介导的机制加速大鼠结肠的收缩和转运,孤啡肽在结肠生理功能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 糖尿病大鼠回肠肌间神经丛mGluR1及mGluR5的表达

    作者:白艳华;张军;史红阳;戴菲;李芳伟

    目的:了解糖尿病大鼠胃肠动力障碍时,回肠肌间神经丛有无形态学异常,以及第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mGluR5的表达变化,探讨谷氨酸能神经在糖尿病胃肠病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给与高脂饮食结合腹腔注射STZ 30mg/kg造糖尿病模型.运用肌间神经丛铺片观察谷氨酸能神经的分布及形态特征,并对其神经节和神经元进行定量研究.以及运用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方法观察大鼠回肠肠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肠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的谷氨酸能神经节和神经元的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mGluR1:4.5±3.1 vs 7.3±2.4;142.25±28.24 vs 175.34±34.83,均P<0.05;mGluR5:4.3±2.1 vs 7.9±2.8.133.37±35.73 vs 168.34±32.66,均P<0.05),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减弱(mGluR1:145.23±28.78 vs 167.72±30.56.均P<0.05;mGluR5:141.54±18.46 vs 172.53±29.74.均P<0.05),mGluR1、mGluR5受体mRNA表达减少(1.05±0.27 vs 1.43±0.47,0.95±0.30 vs 1.60±0.39.均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回肠肠壁的肌间神经丛的神经节和神经元数目减少,以及兴奋性递质受体mGluR1、mGluR5的表达减少是导致胃肠道肌层兴奋性降低,肌层收缩减弱,引起糖尿病胃肠病变的一个重要机制.

  • [Ala]16-aFGF(1-29)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胡小丹;李学良;沙杰;张爱青;林琳

    目的:初步探讨皮下注射一种新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aFGF)片段-[Ala]16-aFGF(1-29)对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模型小鼠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通过皮下注射盐酸吗啡[2.5 mg/(kg·d),45 d]的方法建立肠道STC模型.成模后各组剩余小鼠再随机分为两组,记为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各组12只),其中实验1组及对照1组小鼠予皮下注射[Ala]16-aFGF(1-29)(300 gg/kg,每周2次,共8 wk),实验2组及对照2组则予等量的溶解液同样处理,实验过程及结束后观察各组小鼠粪便性状变化并测定肠道推进率.处死后的小鼠取结肠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及实验组药物干预前后结肠组织肌间丛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结果:实验第45天,实验组小鼠粪便较对照组明显干硬;且肠道推进率和NSE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55.702%±1.806%vs 63.422%±1.791%;0.88730±0.03554vs 1.18800±0.03176;0.71300±0.01654 vs0.90520±0.02268,均P<0.05或0.01),判定STC模型建立.药物干预8 wk后,实验1组小鼠龚便渐变为类似于对照组的香肠样软便;肠道推进率及结肠组织NSE的表达均较实验2组明显改善(62.250%±5.283% vs 57.190%±4.291%;0.6543±0.0069 vs 0.4193±0.0158;0.5823±0.0190 vs 0.5171±0.0124,均P<0.05),但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Ala]16-aFGF(1-29)慢性皮下注射可明显改善STC小鼠的便秘症状及肠道推进率,其对肠神经系统的修复保护作用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应激对大鼠结肠神经系统nNOS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玉梅;陆国明

    目的:探讨应激对大鼠结肠神经系统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和L-NAME组,采用水浸-束缚应激(WRS)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nNOS在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应激组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的nNOS阳性神经元的灰度值明显减少(P=0.02或P=0.005),阳性神经元细胞数的平均密度增加(P=0.04或P=0.01),表达增强,且在黏膜上皮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也有nNOS表达.L-NAME组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的nNOS阳性神经元的灰度值较应激组增加(P=0.04),平均密度下降(P=0.04或P=0.03),表达减弱,而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激可引起大鼠结肠神经系统nNOS表达增强,提示一氧化氮(NO)在应激所致的结肠功能失调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针刺对功能性便秘ENS-ICC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驰;周思远;牟建蛟;李瑛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存在多种学说.实验研究表明,“泻药性结肠”动物模型结肠表现为肠神经系统神经丛超微结构、多种受体与ICC表达的异常.我们通过检索和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FC的实验研究文献,发现目前针刺对FC的调节机制的研究偏于单一化,多种机制之间的调控关系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侧重针刺对各机制之间相互关系的阐释以及对其关键机制的探讨,使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食管肠神经系统调控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晓艳;谢鹏雁

    食管受到各级神经系统及体液的调控,而完成蠕动与收缩功能.食管的活动有赖于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的调控协调作用.食管存在着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两种,他们通过多种神经递质相互作用而决定食管的紧张度、蠕动与收缩.对食管神经机制的理解及研发新型药物治疗食管功能紊乱和胃食管反流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近十年来食管脑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

  • 肝门阻断对大鼠肠道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张军明;任艳华;刘芬;雷亚宁;张婵;钱旭

    目的:研究肝门阻断后大鼠肠道肌间神经丛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表达的变化,以探讨肝门阻断对肠道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方法:SD大鼠分成实验组(根据阻断时间分为肝门阻断20 min组、40 min组及60 min组)和对照组,取各组相同部位的小肠和结肠,制作肠肌间神经丛标本行NADPH-d组化染色,观察和比较各组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密度和染色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肠(28.89±5.49,32.22±7.03,36.89±8.58 vs 21.78±4.56,P<0.01)和结肠(34.22±8.82,39.39±8.91,44.61±9.94 vs 25.94±5.59,P<0.01)的肠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胞体大而染色深;实验组之间比较,肝门阻断60 min组的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多于肝门阻断20 min组(小肠:36.89±8.58 vs 28.89±5.49;结肠:44.61±9.94 vs 34.22±8.82,P<0.05),肝门阻断60 min组和40 min组的NOS阳性神经元胞体较大,染色较深,但节间束NOS阳性神经纤维稀少.结论:肝门阻断会影响或损伤肠神经系统的NO能神经,这可能是术后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的神经机制.

  • 氨基胍对饥饿大鼠肠道胆碱能神经元及肠动力功能的保护

    作者:陆之辉;张小平;程爱国

    目的:观察饥饿大鼠肠道胆碱能神经元和肠传输功能的变化,探讨氨基胍对肠动力功能保护的神经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n=10)、全饥饿组(S组,n=40)和氨基胍(aminogManidime AG)组(A组,n=40),S、A组随机分为饥饿3、5、7、9 d亚组(n=10).A组给予AG 150 mg/(kg·d)腹腔注射.采用葡聚糖蓝染色法测定各组肠道色素推进比率,AchE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各组回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元分布密度.结果:S、A组各时间点肠道色素推进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并随饥饿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均于9 d达低点,A组在饥饿后3、5、7 d较S组高且有显著性差异(52.2%±4.7%,49.8%±5.6%,43.3%±6.4% vs47.5%±4.2%,42.3%±5.4%,36.6%±5.2%,均P<0.05),饥饿后9 d A组较S组无显著差异.S、A组各时间点胆碱能神经元分布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并随饥饿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均于9 d达低点,A组在饥饿后5、7 d较S组高且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饥饿后3、9 dA组较S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饥饿后早期给予氨基胍能够一定程度减轻肠胆碱能神经元损伤,改善肠传输功能,发挥肠神经保护作用.

  • 大黄对大鼠结肠动力及肠神经系统的影响

    作者:童卫东;张胜本;刘宝华;张连阳;黄显凯;高峰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大黄对结肠肌电、肠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泻剂结肠"模型,应用电生理、组化及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大黄对大鼠结肠动力、ENS多种神经递质及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结果:大鼠饲养大黄3 mo后,结肠慢波频率减慢;结肠肌间丛NADPH阳性神经细胞数目增多,AchE阳性神经细胞数目减少;NOS免疫反应性增强,SOM免疫反应性减弱;肌间丛ICC分布不均匀,突起连接杂乱.结论:长期应用大黄对结肠动力和ENS有损害作用,在临床治疗顽固性便秘时应避免长期应用大黄等刺激性泻剂.

232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