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储备库的构建

    作者:庞希宁;刘晓玉;施萍;王竟;林学文;张殿宝;谭丽萍

    目的 构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库,为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提供充足的细胞来源.方法 将胎盘冲洗干净后,分离出羊膜组织,从羊膜组织原代和传代培养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干细胞标记,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基检测鉴定hAMSCs多向分化的能力,细胞周期等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将磁性纳米颗粒标记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小鼠创面进行细胞功能评价.结果 羊膜来源的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传代过程中未发现细菌、真菌、霉菌、支原体和内毒素等的污染.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和CD105,不表达CD45、CD14、CD34和HLA-DR.在不同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状态下,细胞可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方向分化.细胞大多数处于G1期,仅少数细胞处于活跃的增殖期G2;建库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可显著促进小鼠创面愈合(P<0.05).结论 所得到的细胞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初步建立了库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标准和相应的干细胞质量控制体系.

  • 外周血中一种分泌胶原的新型细胞--循环成纤维细胞

    作者:王继峰;牛建昭

    由于"循环成纤维细胞"(circulating fibrocytes)在组织损伤、修复重建和基因治疗中的重要功能,自2004年首次命名以来深受人们的关注[1].其实这种细胞早在1994年就被人们发现、分离和鉴定[2].在研究组织创伤修复过程中发现和确认了一种纤维细胞(fibrocytes),并且基于它们的生长特点和独特的细胞膜表型给它们定义为循环成纤维细胞(circulatlng fibrocytes)或游走成纤维细胞(alitofibrocytes).循环成纤维细胞能生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蛋白,存在于外周血中,具有显示它们造血来源(hematopoetic orgin)的细胞表面标记.这种新的白细胞亚群开始曾被叫作"纤维细胞"(fibrocytes),这个术语是由希腊语"kytos"(细胞)和拉丁语"fiber"(纤维)共同组成.然而,这个定义在解剖学术语中可能导致混淆,如在组织学、病理学中的名词"纤维细胞"(fibrocytes)指的是"成熟"的成纤维细胞(mature fibroblasts).在内耳的解剖组织名词中也有叫作"fibrocytes"的细胞是指毛细胞.所以学者们需要考虑给循环成纤维细胞一个更具特色的名称即循环成纤维细胞(circulating fibrocytes)或游走成纤维细胞(alitofibrocytes),后者词汇中"alitis"在希腊语中表示"流浪者",以强调这些细胞的血源游走性.而循环成纤维细胞则强调它们存在于血循环之中.

  • 一种基于TIL的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筛选方法

    作者:吴凤麟;韦嘉灝;贾筠;何免;邵红伟;黄树林

    Wolfl 等[1]的研究建立了一种以 CD137为表面标记,从人 CD8+T 细胞中快速鉴定和分离抗原特异性 T 细胞的方法。由于 CD137分子表达于活化的 CD4+和 CD8+T 细胞表面[2],其表达上调依赖于 T 细胞经抗原刺激后活化,并可在抗原刺激后12 h ~5 d 内持续表达[3]。因此可以CD137为标记,从 T 细胞中检测和分离比例较低的抗原特异性 T 细胞。

  • 人外周血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石军;万云;王敏;池田和真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根据其表面标记,DC分为髓系DC(myeloid-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DC,pDC)两个大的亚群,前者主要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后者主要参与免疫耐受.

  • 类风湿性关节炎T细胞活化及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庞爱梅;闫宗廷;高伟;凌欣;史海庆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T细胞活化后可通过高表达CD69、CD25、CD3HLA-DR等表面活化标记分子,以直接接触的方式调控着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滑膜细胞、破骨细胞的功能,释放各种细胞因子、抗体和酶类,由此引起滑膜炎症和增生,终导致关节病理性损伤.选择检测异常活化的T细胞的表面标记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与RA疾病活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表皮干细胞与创伤修复

    作者:陶克奇;李利平

    表皮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的潜能,对维持表皮的自我更新、保持皮肤的正常结构以及对皮肤的创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表皮干细胞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目前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表面标记、分布特征和在创伤修复中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CD133在肿瘤临床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童文先;何安兵;刘爱华;王群;罗云秀

    研究认为,在恶性肿瘤中存在少部分具有"干细胞样"特性的细胞,它们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及多向分化的潜能,是形成肿瘤细胞异质性和肿瘤细胞不断扩增的根源.CD133 (又称Prominin-1)是一个含有5个跨膜区域的单链糖蛋白,研究表明其是多种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标记[1].因此,CD133的研究在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中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治疗靶点.因此,CD133近年来已成为肿瘤临床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现就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活检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研究近展

    作者:浦杰

    骨髓活检切片内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形态学的检测是近年来MDS诊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操作技术。使用一组系列特异性或选择性单抗区分出MDS的一些免疫表现型,就可作为对FAB标准分型的补充[1,2],并可从更深层次去寻找早期造血前体细胞病态造血的特点。  目前,骨髓切片内常用的髓性和淋巴性免疫组化标记分析法,对MDS的诊断与鉴别十分重要。例如,使用一组单抗已能检出MDS的一些免疫表现型[1,3]。其中,以髓源性(CD13、CD14、CD15、CD33和CD34)标记物为常用,而真正的原淋巴细胞性(TdT+,CD+19,CD+10)以及双表型模式也已有记载。某些MDS,尤其RAEB等高危患者,病程中可显示干细胞—髓系细胞分化的早期膜表面标记—CD34阳性反应,带有此种CD34表面标记的高危MDS患者易向AML转化[4]。切片免疫酶标技术也有助于病态多形性巨核细胞,尤其是微巨核的识别。此外,MDS患者切片内小梁旁区处于同一发育阶段的幼红细胞簇与淋巴细胞簇的鉴别在常染色上往往有一定困难,这时,使用抗人血红蛋白或抗血型糖蛋白(AGP)A抗体,就可准确鉴别开来[5]。由此可见,切片内的免疫标记显色将显著提高MDS诊断的精确性。  就现阶段而言,优良的骨髓切片免疫组化检测,必须在特殊处理过的塑料包埋标本上进行。而此项技术在国内、外许多实验室中尚无法普及。随着真空—冷包埋、简易冷丙酮固定之GMA包埋、微波热处理技术以及甲基丙稀酸酯(MMA)包埋技术的推广[5,6],外加切片免疫酶标显色再结合其他组织学技术的联合,就能更进一步提高MDS潜在阳性标记物的识别。目前常用的联合技术包括[2]:  (1)切片免疫酶标显色与氯醋酸酯酶(Leder染色)或萘酚—酯酸酯酶等组化技术的联合。  (2)使用两种不同偶氮染料,经由APAAP免疫酶标方法,测试两种不同单抗的连续双标记免疫标记检测。  (3)切片免疫酶标染色与免疫形态学测量的联合。  (4)免疫显色与原位荧光杂交(FISH)的联合,此种检测能为察觉先前免疫标记间期细胞中的细胞遗传学异常。

  • 胶质瘤干细胞及其靶向治疗研究

    作者:王栋良;陈谦学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治疗棘手.研究发现胶质瘤干细胞是胶质母细胞瘤放化疗抵抗、侵袭转移的根源.其中CD133阳性的胶质瘤干细胞会产生持续的高强度的放、化疗抵抗性;很多信号通路如Notch、Sh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TAT3、BMP等对于调控胶质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是必需的,亦和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抵抗有关;胶质母细胞瘤微环境主要由微脉管系统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构成,VEGF水平和微脉管系统与肿瘤生长息息相关.以胶质瘤干细胞为靶点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消除维持其多能性的细胞表面标记和特定信号转导通路,二是改变胶质瘤干细胞与其周围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指血管生成和免疫豁免方面.这些以胶质瘤干细胞为靶点的治疗策略正在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受到重视,为胶质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 侧群细胞、干细胞和脑肿瘤

    作者:顾昌伟;孙青芳;卞留贯

    脑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具破坏性的病理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恶性肿瘤,包括脑肿瘤和肿瘤细胞株,含有干细胞样肿瘤细胞[1].在各种正常和癌性组织中,单独依靠表面标记鉴定干细胞已显不足.

  • CD39和CD73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李冬梅;李向培

    CD39(ectonucleoside triphosphate diphosphohydrolase-1.NTDPase-1,ENTPD1)是一种钙、镁离子依赖的胞外三磷酸核苷双磷酸水解酶,早被发现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的B淋巴细胞,因此初被认为是EB病毒感染的B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它是一个完整的细胞表面膜蛋白,同时具有胞外三磷酸腺苷(ATP)酶和二磷酸腺苷(ADP)酶活性,可将ATP和ADP水解为单磷酸腺苷(AMP),AMP又可在胞外-5'-核苷酸酶CD73的作用下代谢为腺苷.CD39和CD73在体内具有多种功能.CD39和CD73还特异地表达于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表面,构成该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研究新方向

    作者:陈晓红;程桂芳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的治疗RA的药物有三类,即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甾体抗炎药和疾病调理性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DMARD).这些药物或有毒性,或容易失效,或二者兼而有之,并不是理想的治疗RA的药物.目前NSAID已转向环氧酶-2 (COX-2)选择性抑制剂(如celecoxib)的研究以降低其胃肠道毒性[1].DMARD也有新靶点的药物上市(如leflunomide)[1].但是这些药物远不能满足治疗RA的需要.药学家和风湿病专家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成功地防治和RA相关的组织损伤,必须先阐明RA的发病机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我们能够鉴定与RA中炎性反应相关的不同细胞亚群、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产物.对RA发病过程中炎症发生和组织损伤机制的更深入了解,以及大规模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进程.

  • 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的来源及分化

    作者:李强;刘振山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可能源于正常干细胞的积累突变和通过基因突变重新获得自我更新能力的祖细胞或已经完全分化的成熟细胞,其特异标志物正处于研究阶段.目的:概述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以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2年5月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2年5月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stem cells,multiple myeloma,tumor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251篇,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1篇.结果与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可能来源于记忆B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CD19和CD20是目前应用得多的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的研究对阐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机制、生物学行为及临床治疗、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 人胎盘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张睿婷;韩之波;王涛;孟磊;刘志鹏;李奎;及月茹;杨洲鑫;李扬秋;韩忠朝

    背景:骨髓是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和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干细胞来源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离研究了一种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胎盘冲洗干净后,分离出脐带和羊膜组织,将剩余的胎盘组织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检测细胞是否来源于绒毛膜,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干细胞标记,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基检测其多向分化的能力.将该细胞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与结论: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证明所得到的细胞来源于绒毛膜,这种绒毛膜来源的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表达常见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CD44,不表达CD45,CD11b和CD34.同时,细胞也表达Nestin和Sox-2.在不同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状态下,细胞可向成骨、成脂方向分化.这些结果证明所得到的细胞为人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这些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可见绒毛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和传统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

  •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部分生物学性状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立新;黄勇;袁继龙;王鹏;王学明;王玉婷;姜蕾

    目的 对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部分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方法 将肿胀吸脂术获得的脂肪组织通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记;取第2代细胞进行成脂、成内皮细胞诱导.结果 体外培养的原代脂肪来源干细胞成分较复杂,形态各异,细胞生长缓慢;细胞传至第2代形态渐趋一致,以梭形为主,多次传代后细胞仍保持较强增殖能力.原代细胞CD29、CD31、CD34、CD49d、CD105、CD166表达为阳性;第2代细胞CD31、CD49d转为阴性,而CD29、CD105、CD166、Stro-1、Flk-1表达比例显著多于原代细胞.成脂诱导后细胞内可见大量脂滴形成,油红O染色阳性;成内皮细胞诱导后,细胞表达CD31、vWF等成熟内皮细胞标志.结论 通过吸脂术获得的大量原代脂肪干细胞是由极其复杂的各种细胞集合而成,在体外易于分离培养和传代扩增,传代后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并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表型,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 免疫学与儿科临床第五讲 B淋巴细胞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蒋利萍;杨锡强

    B淋巴细胞(B细胞), 是机体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这类细胞以表达和分泌免疫球蛋白为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 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就是B细胞针对特异抗原而活化、增殖和分化过程.计数B细胞及检测免疫球蛋白, 了解机体体液免疫状况, 对于探讨各种疾病的免疫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效应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检测B细胞发育不同阶段的表面标记, 了解B细胞发育和分化阶段的特性与疾病的关系, 可为临床提供诊治相关疾病的有用资料.

  • 免疫学与儿科临床第八讲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诊断

    作者:杨锡强

    免疫缺陷病是指因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包括细胞因子,细胞膜表面标记和粘附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免疫反应缺如或降低,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 共刺激分子B7-H1转染角朊细胞对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和表面标记的作用

    作者:陶箭;周芸;王胜旺;王保龙;张汉明;程琳琳;张冬青;周光炎

    分析B7-H1共刺激分子阳性细胞激活的T细胞亚群表面标志和细胞因子分泌格局的变化,初步鉴定所诱导具有调节功能的人体T细胞亚群生物学特性.用抗CD3、CD28抗体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信号的来源,建立了T细胞体外增殖体系,引入B7-H1阳性A431细胞.结果表明B7-H1阳性A431细胞提供第二信号并加入抗CD3分子时,引起纯化的T细胞中等程度增殖,IL-10和TGF-β升高,CD45BBlow T细胞亚群比例增加.而在阳性对照组(同时加抗CD3和抗CD28抗体)可见T细胞高度增殖,此时再加入B7-H1阳性A431细胞,增殖反应受到抑制,加入B7-H1封闭型单抗,抑制缓解.认为B7-H1阳性A431细胞具有双向效应:当CD28不参与共刺激时,由B7-H1发挥共刺激作用,协同抗CD3抗体引起T细胞增殖;一旦T细胞从抗CD3和抗CD28抗体获得第一和第二信号出现高度增殖时,B7-H1阳性A431细胞发挥抑制作用.B7-H1阳性A431细胞提供第二信号的T细胞增殖,含有呈现典型Tr1细胞表型.针对增殖性T细胞应答(如移植排斥),表达B7-H1的非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KC,可选择性诱导人体调节性T细胞(Tr1)的分化,发挥负向调节作用.

  • 人类NK前体细胞发育的表面标志及诱导因素

    作者:夏青;田志刚

    NK细胞是不同于T、B淋巴细胞而能够直接杀伤靶细胞效应的一个特殊淋巴细胞系,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其发育和成熟过程依赖于骨髓的微环境。NK细胞在体内发育分化的确切过程还不十分清楚,理论上大体经历了原始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细胞三个阶段,本文将重点介绍已知的NK前体细胞表面标志及其相应的诱导因素。这些资料将是进一步彻底揭示NK细胞整个发育过程的基础,有利于阐明NK细胞的本质以及NK细胞维持机体自稳的机制。

  • 肿瘤干细胞及其表面标记分子研究进展

    作者:杨欣荣;徐泱;樊嘉

    近年来大量研究[1,2]显示,干细胞在肿瘤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起着关键性作用.肿瘤可看作是干细胞生长调控机制失调引起的异常组织器官,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在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