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娄晋宁:做研究要锲而不舍

    作者:朱文赫

    应用干细胞技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娄晋宁带领他的团队已经经历了将近7年多的漫长历程.近4年来,娄晋宁领导的团队已经实施了26例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研究.他的团队从事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可以说是当今医学界前沿、热门、受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由于理论体的不完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等诸多未解难题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使得干细胞的研究一直处于既让人无限期待,又被人不断质疑的纠结之中.

  • 胰岛分离器制冷系统方案设计

    作者:李开良

    目的 为了提高胰岛组织的分离纯度、数量和活力,需要将胰岛组织放在一个相对低温的环境下分离.本研究意在为现有的细胞处理器加装一个制冷系统.方法 通过水冷系统和风冷系统两种系统的研究,选择风冷系统给COBE2991细胞分离器进行降温,达到胰岛细胞分离的温度要求.结果 采用制冷系统后的细胞分离器能成功分离出胰岛细胞,较之前没有加装制冷装置所得到的的胰岛细胞纯度有所提高,尤其是活力大大提升,有助于移植.结论 通过实验对比验证,利用风冷系统对COBE2991细胞分离器进行降温的方法可行.

  • 他克莫司和来氟米特合用预防猪对鼠异种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作者:黄跃南;郭欣;田素礼;吴德全;单世光;齐忠全

    针对Ⅰ型和部分Ⅱ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移植将是比较彻底的治疗方法,人类胰岛组织来源匮乏和免疫移植排斥反应是目前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异种胰岛的应用将能解决移植用胰岛细胞来源不足难题,猪胰岛可能是合适的供体.

  • 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与胰岛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靖芳;薛刚;张耕;王浩宇;王志勇;张小俊;郑慧娥;任君旭

    目的 探讨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EFCs)与胰岛共培养对胰岛活性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SD大鼠胚胎饲养层;分离SD大鼠胰岛.实验分为单纯胰岛培养组、EFCs与胰岛共培养组和EFCs单纯培养组.胰岛活性以AO/PI、DTZ染色、线粒体活性检测,以胰岛素释放试验评价其功能.结果 共培养组中,AO/PI双染显示胰岛活性高于95%,MTT显示共培养3、5、7、14d胰岛细胞吸光度明显高于单纯培养组(P<0.05或P<0.01),刺激指数S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新鲜分离的胰岛与EFCs饲养层共培养可明显改善胰岛功能.

  • 1型糖尿病治疗方法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迟毓婧;李晶;管又飞;杨吉春

    1型糖尿病是由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接触及自身免疫在内的各种原因导致的胰岛β细胞凋亡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由血清中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引起的高血糖.在过去数十年中,外源补充胰岛素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人们对1型糖尿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及生命科学相关技术的发展,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生开始探索治疗1型糖尿病的新方法,其中包括将分泌胰岛素的外源胰岛或干细胞移植入体内.或将胰岛素基因直接导入体内,合成并分泌体内缺乏的胰岛素等.本文对胰岛移植、干细胞和基因疗法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的主要方式做一简要回顾与综述,并重点讨论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 胰腺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勇;章乐虹

    供体的缺乏和移植排斥反应制约了胰岛移植的广泛应用,胰腺干细胞分离及诱导分化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

  • 胰岛移植高分子生物材料支架研究进展

    作者:廖世波;黄淑玉;奚廷斐;吴敏;邹毅;李玲;朱钊

    肝脏可能不是胰岛移植理想的环境,肝内胰岛移植相关的问题阻碍其广泛应用.体内许多部位都曾被尝试用来作为胰岛移植的替代位点,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适宜胰岛移植的部位.开发生物工程材料支架用于肝外胰岛移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概述近3年胰岛移植高分子生物材料支架的研究现状,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支架、人工高分子材料支架、人工-天然复合材料支架、全器官脱细胞支架和3D生物打印支架,后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 诱导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形成胰岛样结构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世清;门秀丽;张文健;娄晋宁;蔡寒青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形成胰岛样结构的技术方法.方法 体外诱导人胚胎胰腺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将胰岛细胞制备成浓度分别为1×10~4/ml、3×10~4/ml、1×10~5/ml、3×10~5/ml(1×10~4/ml、3×10~4/ml、1×10~5/ml、3×10~5/ml组)单细胞悬液,在含有细胞外基质(ECM)的培养基中悬浮培养24 h以诱导形成胰岛样结构,在荧光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胰岛样结构的形态和大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胰岛样结构中.ECM成分及其细胞组成与定位.将胰岛样结构分别在含5.6和30.0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体外培养2 h,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上清中胰岛素水平.建立糖尿病人鼠模型,经门静脉将胰岛样结构移植至大鼠肝脏,移植后连续3 d经鼠尾静脉检测血糖水平.结果 90%人胚胎胰腺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形成了胰岛样结构,其包膜、大小均与天然人胰岛组织结构相似;以形成直径150μm大小胰岛样结构的比例为标准,比较各组细胞浓度与胰岛样结构形成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分别与1×104/ml、3×10~4/ml、3×10~5/ml组(25.0%±2.5%、28.0%±3.0%、21.5%±2.5%)相比,1×10~5/ml组胰岛样结构形成率佳(36.5%±4.0%,均P<0.01).胰岛样结构包膜上含有与天然人胰岛组织类似的ECM成分,且其中含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 C-肽阳性细胞,其细胞比例与分布均与天然人胰岛组织类似.30.0 mmol/L高糖浓度刺激后胰岛样结构胰岛素释放水平[(110±12)μIU/ml]较5.6 mmol/L基础糖浓度[(59.5±8.0)μIU/ml]明显增加(P<0.01),胰岛样结构移植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较移植前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技术方法可以将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外大量、快速、高效地诱导形成具有功能的胰岛样结构.

  • 胰岛移植的新疗效——防止和逆转糖尿病的血管病变

    作者:姜永玮;睢维国;蔡寒青;许世清;娄晋宁

    现今,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上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威胁为严重的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产生胰岛素障碍或胰岛素不能完全发挥生理作用而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一系列血管病变及其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肢体缺血坏死、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衰竭.

  • 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进展与展望

    作者:蔡寒青;娄晋宁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人类健康第三大杀手.目前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2亿,并且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增加.我国糖尿病的患者总数已超过6000万,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2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样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士欣;撒亚莲;严新民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自 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及有独特免疫调节特性的异质细胞群[1] .近年,相继从骨髓、脂肪、外周血、脐血及脐带组织中获得 MSCs[2] .已有研究表明,MSCs 来自中胚层间充质,在特定的诱 导条件下,具有跨越胚层界限,分化为外胚层、内胚层来源细胞 的潜能[1-3] .糖尿病是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引起的内分泌代 谢性疾病,胰岛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面临供体缺乏及免疫 排斥反应.随着对MSCs 生物学特性的认识,研究人员尝试获取 低免疫原性的MSCs 源性胰岛素分泌样细胞(insulin-producing cells,IPCs;或insulin secreting cells,ISC;或pancreatic hormone-ex- pressing islet-like cell aggregates,ICAs)来恢复受损的胰岛β细 胞,重建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系统[4] .本文就近年骨髓源MSCs 分 化为胰岛素分泌样细胞的研究进行综述.

  • 真核表达载体pcDNA3-CTLA4Ig转染小鼠对移植胰岛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国华;孙宏治;钟鑫平;张金祥;许国岩;赵宁;程颖;张佳林;刘永锋

    目的:探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CTLA4Ig转染受体小鼠肌细胞后对胰岛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受体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转染组和实验组(转染pcDNA3-CTLA4Ig).Western blot检测受体小鼠血清CTLA4-Ig表达,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术后7 d取受体肾脏做HE染色及胰岛素免疫组化染色,采用微量全血3H-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单个核细胞在刀豆蛋白A刺激下的增殖程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情况.结果:受体小鼠转染5 d后,Western blot检测到血清内有CTLA4Ig表达,转染效率为27.50%;实验组小鼠血糖维持正常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7 d,转染组单个核细胞在刀豆蛋白刺激下的增殖程度明显降低(P<0.05),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与对照组和空白转染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差异(CD4+:14.38%±0.84% vs 20.56%±0.68%,21.04%±1.14%,P<0.05;CD8+:14.77%±0.92% vs 24.63%±1.30%,23.84%±1.21%,P<0.05),小鼠肾被膜下胰岛素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增高.结论:利用脂质体法可将pcDNA3-CTLA4Ig转染到活体小鼠肌细胞内并在小鼠体内表达CTLA4Ig,从而阻断B7/CD28共刺激信号途径,抑制胰岛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 转染VEGF165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与胰岛共移植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程颖;刘永锋;张佳林;李铁民;赵宁

    目的:探讨VEGF165转染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移植胰岛再血管化及对功能的影响.方法:受体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于肾被膜下移植300当量(1当量相当于1个直径为150 um的胰岛)胰岛,转染组和内皮细胞组分别加入1×106转染质粒pIRES2-EGFP/VEGF165的血管内皮细胞和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后监测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术后10 d行静脉糖耐量实验(IVGTT).术后14 d,取受者肾脏HE染色及Insulin-6,VEGF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实验组大鼠于移植术后3 d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对照组和内皮细胞组虽有所改善,但未恢复到正常水平.IVGTT显示实验组K值(K=2.69)与正常大鼠相似,对照组和内皮细胞组K值分别为1.9和1.8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与实验组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肾被膜下可见成团胰岛,Insulin-6免疫组化呈阳性,周围及内部有大量内皮细胞.VEGF1635免疫组化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对照组和内皮细胞组肾被膜下的细胞团中心细胞较少,部分被纤维组织代替,内部仅有少量CD34染色阳性的内皮细胞.Insulin-6免疫组化仅有少量细胞染成棕黄色.VEGF165免疫组化呈阴性.对照组(11.43±2.22)和内皮细胞组MVD(10.9±2.45)无显著差异,而与实验组间(74.3±6.74)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VEGFi65转染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诱导移植胰岛新生血管生成,促进再血管化,降低移植胰岛早期死亡率,减少供胰用量.

  • 大鼠胰腺导管来源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体外培养

    作者:金博;王海江;王琦三;刘永锋;程颖

    目的:研究在体外条件下从大鼠胰腺导管分离的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产物细胞的形态、表型及功能.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消化法消化大鼠胰腺,差异贴壁法培养出胰腺导管来源千细胞(PDSCs),对其进行形态学与表型鉴定.采用无血清培养基,添加Matrigel、exendin-4诱导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鉴定产物细胞的形态、表型及功能.结果:PDSCs在塑料培养皿内贴壁生长,在含血清的培养基内高度增殖,形态学上呈索形或纺锤形的成纤维样细胞,表型上是一种表达PDX-1和nestin的间充质干细胞;经无血清诱导培养,其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并释放胰岛素,但其胰岛素释放指数(SI)为1.35±0.27,明显弱于新鲜分离的胰岛,尚难满足胰岛移植的要求.血清可以促进PDSCs的增殖但抑制其分化,Matrigel与exendin-4对其分化具有促进作用.结论:PDSCs是一种表达PDX-1和nestin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是一种潜在的新的胰岛来源.

  • 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对胰岛的毒性作用

    作者:张娟;付嘉钊;洪诗福;江红;齐忠权;黄昭穗;夏俊杰

    Edmonton方案的提出推动了胰岛移植的加速发展.雷帕霉素作为Edmonton方案中推荐的免疫抑制药物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雷帕霉素的衍生物(依维莫司、地磷莫司、佐他莫司、替西罗莫司)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人们在探讨他们的免疫抑制作用和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发现他们可引起血糖升高等胰岛毒性症状.他们能否成为合适的胰岛移植抗排斥药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的作用、应用进展和他们对胰岛的毒性作用作一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胰岛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作者:朱从元;李建平

    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胰岛移植术治疗l型糖尿病,因炎症介导的免疫反应以及营养因子缺乏而导致移植后3-5年内仍需注射小剂量的胰岛素,而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联合,不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还能分泌营养因子促进胰岛细胞活性和功能,但其在体内的致瘤性以及促进肿瘤细胞转移这些潜在不良反应会一定程度影响其临床应用.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联合治疗l型糖尿病的免疫调节与营养活性作用及潜在不良反应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胰岛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君鹏;张敏健;刘宝林

    Ⅰ型糖尿病显著的特征是β细胞的减少缺失,因此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越来越多的患者深受其害.β细胞作为自身免疫靶点,终在炎性介质的诱导下被巨噬细胞和T细胞所损害.由于这种特性,临床上一般应用5类抗体即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GAD65及IA-2和IA-2b来诊断及评价.除了HLA基因相关因素外,环境因素例如感染及饮食和生理心理均为该病的可疑病因.目前Ⅰ型糖尿病有多种治疗途径,临床目标定位在控制血糖,阻止β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凋亡及控制自身免疫反应.1992年,胰岛素的发现,使得致命性的糖尿病变成慢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微血管并发症的进展,然而这并不能够延缓病情的进展.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的一种能够合理自行调控血糖控制疾病相关并发症发展的微创手段.全胰腺移植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预期相当的效果,然而他却伴随着更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以及终身强制性的免疫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及胰岛细胞Exendin-4液体保存减轻热缺血时间损害等新研究为胰岛细胞移植提供新的价值.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对胰岛活性与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燕娜;朱从元;李建平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与胰岛细胞联合移植对胰岛活性与功能促进作用.方法:50只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移植于肾包膜下,(1)500个胰岛移植组;(2)1×106个UCMSCs与500个胰岛细胞联合移植组;(3)1×106个UCMSCs组;(4)假手术(空白)对照组,仅于肾包膜下注入0.3 mL生理盐水;术后测血糖水平、葡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达正常血糖水平率(以血糖浓度≤11.1 mmol/L标准为正常)至28d.结果:联合移植组术后血糖水平低,血清胰岛素水平更高,达正常血糖浓度率优于其他3组,在术后14 d GTT较其他3组好,血清胰岛素水平较其他3组好,血糖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GTT水平UCMSCs组与对照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单纯UCMSCs组无1例动物血糖水平达正常.结论: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联合移植能有效提高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

  • 间断小量多次微囊化胰岛腹腔移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克昌;魏玉华;曹宗献;冷希圣

    微囊化胰岛移植虽已证明是一种治疗IDDM的方法,并用于临床实验,但结果不能令人满意.报道表明,移植使IDDM患者转化为非胰岛素依赖的比率很低,大部分只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获得足量有活性的胰岛是未能完全纠正患者高血糖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动物实验中采用间断小量多次微囊化胰岛移植的方式,观察多次移植的效果,以期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现报告如下.

  • 胰岛移植的临床与科研现状及展望

    作者:刘宝林;刘世庆;曹献馗

    1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素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有效,然而许多1型糖尿病患者有发生严重的低血糖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使用β细胞替代治疗的方法来恢复血糖的生理稳态,包括胰腺移植和胰岛移植.与胰腺移植相比,胰岛移植有很多优点,但移植后效果一直不理想,直至2000年EDMONTON方案的提出才为胰岛移植带来革命性的突破.然而,一些研究者将移植胰岛的进行性丧失和该方案的不可复制性视为EDMONTON方案的致命缺陷,因此其需要进行进一步改善.本文将简述EDMONTON方案和对其的改进,重点讲述胰岛移植的临床和科研现状及展望.

363 条记录 1/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