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分布与穿刺角度的关系

    作者:王想福;范有福;石瑞芳;邓强;李中锋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骨折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内骨水泥理想分布与穿刺角度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7例(37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年龄65~78岁,平均(71.83±6.15)岁;女31例,年龄57~89岁,平均(71.06±7.89)岁.37例患者均行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测量病椎穿刺角度、穿刺点,术中参考术前测量数据进行穿刺,术后对X线片骨水泥分布面积进行计算,分析经皮单侧穿刺在合适的穿刺角度下骨水泥的双侧分布效果,并按照VA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胸椎T8-T12穿刺角度28°~33°,平均30.4°;腰椎L1-L5穿刺角度28°~35°,平均31.3°.术后复查X线片正位片双侧骨水泥面积比值为0.97±0.15,双侧弥散面积基本均等,总体趋势为穿刺测面积略大于对侧面积.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显著降低,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结论:行单侧穿刺时,掌握适当外展角,使椎体内骨水泥分布达到双侧穿刺效果.通过术前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穿刺角度及进针点,术中参考术前测量数据进行穿刺,单侧穿刺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即可达到双侧穿刺分布效果.

  • 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的量效关系

    作者:赵玉波;张庆明

    目的 提出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弥散等级分级理论,对不同等级下的止痛效果、腰椎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椎体成形术患者57例,根据正侧位X线片简便判断出骨水泥分布等级并进行分组,对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各组间止痛效果、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57例获得平均7个月的随访.57例中14例出现椎体周围骨水泥外渗的情况,未出现神经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每个椎体内注入骨水泥量1.5~5.0(2.6±1.1)ml,57例根据骨水泥弥散等级分为3组,VAS、ODI评分各组内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3个月的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周1级组与3级组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3个月后各组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各级骨水泥弥散等级均可有效缓解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疼痛缓解程度与骨水泥弥散程度不成比例关系;但在椎体成形术后早期骨水泥弥散等级对脊柱功能障碍指数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认为该分级方法对PVP术后早期脊柱功能评价存在临床指导意义.

  • 三种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水泥弥散分布及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翁科捷;钟志刚;张育锋;邱雪立;刘成;刘昌易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采取3种不同的穿刺方法,术后骨水泥的弥散情况及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6例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采取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6个月以上;按不同方法分为单侧组(18例)、双侧同平面组(28例)及双侧交叉平面组(20例),记录术前、术后1 d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根据CT图像计算术后骨水泥弥散容积及弥散的平衡性,记录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后1 d及终末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双侧入路组的术后1 d的VAS 评分均优于单侧入路组(P<0.05),远期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骨水泥弥散容积、骨水泥弥散的平衡度均优于单侧组(P<0.05);双侧组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有效微创手术,单侧及双侧穿刺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双侧穿刺入路能更有效地缓解术后早期的疼痛,能使骨水泥弥散分布更加均匀充分。

  • 单侧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作者:周晓;陈宝;戴加平;龚遂良;陆惠根;盛建明;俞叶锋;胡旭琪

    目的 探讨单侧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侧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28例OVCF患者(32个椎体).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疼痛VAS评分及骨水泥渗漏等相关并发症. CT检查评估骨水泥在椎体内分部情况,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后缘相对高度及伤椎区域Cobb角评估椎体复位,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29~62 min,骨水泥注射量2.7~4.8 ml. VAS评分:术前为7.71分±0.90分,术后第1天为2.57分±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检查发现骨水泥分布均超过椎体中线,骨水泥渗漏率为6.25% .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术前为75.37%±14.42%,术后第1天为92.78%±1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后缘相对高度:术前为95.22%±7.07%,术后第1天为96.12%±6.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区域Cobb角:术前为-1.09°±14.05°,术后第1天为4.27°±1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弯角椎体成形术具有骨水泥分布满意、骨水泥渗漏率低、患者疼痛缓解明显等优点,可用于治疗OVCF.

  • 骨水泥单侧与双侧分布对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效影响

    作者:刘夏君;王新虎;左春光;张军;姚福东

    目的:探讨骨水泥单侧与双侧分布对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单侧穿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依据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分为两组,单侧组12例(12个椎体),双侧组30例(30个椎体),观察两组手术前后 VAS 评分、椎体平均高度、局部 Cobb 角以及术椎、非术椎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及随访时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 Cobb 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椎椎体再骨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无论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均可取得有效的临床效果,且并未增加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但单侧骨水泥分布有可能造成强化椎体再骨折;骨水泥过中线分布时临床疗效良好。

  • 弯角椎体成形装置的早期疗效评估及对骨水泥分布的影响

    作者:周权发;刘宏建;寇红伟;尚国伟;吴志彬;王俊魁;朱启航;皮国富;李鹏;毛克亚

    [目的]通过比较弯角穿刺PVP、单侧穿刺PVP和双侧穿刺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疗效,探讨弯角穿刺PVP的优势.[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75例胸腰椎单椎体OVCFs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弯角穿刺PVP、单侧穿刺PVP和双侧穿刺PVP.统计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3d的VAS评分、Cobb角恢复率、骨水泥渗漏率和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组术后3d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obb角恢复率及骨水泥渗漏率方面,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方面,弯角PVP组与单侧PVP组均小于双侧PVP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理想分布的椎体在弯角PVP组23例(92.00%),在双侧PVP组19例(76.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 7),在单侧PVP组3例(12.00%),与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7).[结论]应用弯角椎体成形装置治疗OVCFs短期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减少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的同时又优化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改善术后骨折椎体的稳定性.

  • 单侧穿刺骨水泥定向注射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

    作者:袁义明;李玉民;张体栋

    目的:探讨应用侧方开口的骨水泥填充器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30例,常规组采用普通的骨水泥填充器单侧穿刺椎体成形,观察组采用侧方开口的骨水泥填充器单侧穿刺椎体成形,观察两组术后骨水泥分布状况、骨水泥渗漏情况和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实验组术后骨水泥分布状况明显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和止痛效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侧方开口的骨水泥填充器单侧穿刺骨水泥定向注射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双侧骨水泥分布满意,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防腐标本椎体成形术中生理盐水灌洗对骨水泥注射压力、分布、外渗的影响

    作者:康乐;齐向北;黄晨;高守达;桑林朝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脉冲式灌洗对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注射压力、外渗的影响.方法 选用40个防624D腐标本椎体,经处理后制备成压缩骨折模型.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在进行椎体成形术之前,运用20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灌洗椎体,对照组不进行灌洗.所有样本都将3ml中黏度骨水泥注入椎体,同时对注射压力、骨水泥的分布和外渗进行测定.结果 应用K-W检验对两组注射压力进行比较,显示:对照组压力60%在100N以上,而实验组仅15%在100N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分布,CT显示:实验组分布更加均匀;骨水泥外渗:对照组为40% (8/20)椎体出现外渗,而实验组为15% (3/20).结论 在椎体成形术中,预先应用生理盐水脉冲式灌洗,可以使骨水泥分布更加均匀,同时降低了骨水泥外渗及肺栓塞的发生率,使骨水泥注入更加安全.

  • 弯角椎体成形装置对单侧椎弓根穿刺角度及骨水泥分布的影响

    作者:寇红伟;周权发;刘宏建;尚国伟;吴志彬;王俊魁;马宏道;皮国富;李鹏

    目的 应用弯角椎体成形装置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并与传统的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比较,观察弯角椎体成形装置对术中穿刺角度及骨折椎体内骨水泥分布的影响.方法 114例单椎体OVCFs患者,其中54例应用弯角穿刺PVP,60例应用单侧穿刺PVP,术后3d对手术椎体行CT扫描,测量术中穿刺角度和统计骨水泥分布.结果 弯角PVP组中51节椎体骨水泥呈中心分布,单侧穿刺PVP组46节椎体骨水泥呈中心分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在所有骨水泥中心分布的椎体中,T10~T12弯角PVP的穿刺角度为(11.39 ±2.12)°,单侧PVP的穿刺角度为(14.16 ±2.61)°;L1~ L2弯角PVP的穿刺角度为(12.01±1.85)°,单侧PVP的穿刺角度为(15.92±2.04)°;L3 ~L5弯角PVP的穿刺角度为(14.59±2.51)°,单侧PVP的穿刺角度(19.45±1.7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4;P =0.000;P =0.000).结论 应用弯角椎体成形装置治疗OVCFs,与传统的单侧椎弓人路PVP比较,在可以保证骨水泥双侧强化的前提下,减少术中穿刺的内倾角度,降低了术中穿破椎弓根内壁、损伤神经的风险.

  • 旋转3D-DA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PVP)中的应用

    作者:林建华;何明基;练辉;陈德基

    目的 探讨旋转3D-DA采集重建术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P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例椎间盘压缩性骨折PVP术后马上行旋转3D-DA采集,以重建的三维影像来观察骨水泥的分布及作骨水泥渗漏并发症的评估,并与24小时后的CT复查结果相对照,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22例3D-DA重建所示,PVP术中17例骨水泥分布于椎体内,3例出现椎旁前方渗漏,2例出现椎管和椎间盘渗漏并伴轻微神经症状,经及时处理后症状消失,本组无1例出现并发症.与24小时后的CT复查相对照,其影像所见和结果相符合.结论 旋转3D-DA采集重建术具有术后即时进行而无需过床、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有效等优点,对PVP术后渗漏并发症的发现和及早防治有重要意义.

  • 骨水泥分布系数及骨水泥量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早期疗效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世梁;连育才;孙海东;朱小明;李育敏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系数、骨水泥注入量与早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行单侧单椎体PKP治疗患者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第3天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计算VAS改善率.测量术后正位X线片骨水泥两侧距离棘突正中线平均长度,计算骨水泥分布系数.分析骨水泥分布系数、骨水泥注入量与VAS改善率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间隙渗漏4例,椎旁渗漏3例,椎前渗漏1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骨水泥注入量(3.50±0.83)mL.术后VAS改善率与骨水泥分布系数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0.05,Spearman秩相关系数=0.89);而VAS改善率与骨水泥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PKP治疗OVF能改善腰背部疼痛,椎体内骨水泥分布区域可能是影响PKP疗效的因素之一,而与骨水泥注入量无相关性,适量骨水泥注入即可能达到临床效果.

  • 光电导航引导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作者:王翔宇;谭伦;林旭;吴超;曾俊;胡海刚

    目的 评估光电导航下个体化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1月,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收治的85例OVCF患者分别采用光电导航引导下个体化单侧穿刺方法(观察组43例)或常规C臂X线机透视下单侧穿刺方法(对照组42例)行PKP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累及节段、骨折AO分型、骨密度等级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横断面图像上观察并计算穿刺路径与设计路径的吻合率、椎弓根内壁突破率、骨水泥渗漏率和骨水泥中心分布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X线暴露次数、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2d VAS评分及术后血管、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X线暴露次数及穿刺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0,P=0.661).术后2d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后2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6,P=0.68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48 h观察组椎弓根内壁突破率、骨水泥渗漏率、穿刺路径吻合率和骨水泥中心分布率分别为2.33% (1/43)、2.33%(1/43)、86.05%(37/43)、88.37%(38/43),与对照组[分别为19.05% (8/42)、21.43% (9/42)、45.24% (19/42)、50.00% (21/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光电导航下个体化单侧穿刺PKP能提高靶点穿刺成功率,有效减少椎弓根内壁穿破,能够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分布,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 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水泥分布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作者:史东;刘春新;何飞;郑伟;阿勒泰别克·闹乎旦;李宽新

    目的:探讨骨水泥单侧分布与双侧分布对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5年8月-2017年2月因胸腰段(T1 1-L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住院的60例患者,男21例,女39例,年龄57~ 83岁,平均73.45岁,均为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在C臂机引导下,经单侧穿刺行椎体成形术(PVP),根据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分为两组,单侧组(37例):骨水泥分布于椎体中线一侧,双侧组(23例):骨水泥分布于中线两侧.记录术前、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椎体高度恢复值,术前与术后Cobb's角,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性,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术后之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前、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之间椎体高度恢复值及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PVP均可取得有效的临床效果,但骨水泥分布于椎体中线两侧临床效果优于骨水泥分布于椎体中线一侧.

  • 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形态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大鹏;毛克亚;强晓军;王征;赵永飞;杨光;王沛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形态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 324例(2 119个椎体)OVCF患者增强术后前后位X线片上骨水泥分布形态.其中147例因椎体再骨折接受2次及以上手术,椎体再骨折率为11.1%,105例患者发生包含1个或多个邻近椎体骨折,邻近椎体骨折率为7.9%.按椎体中央垂线、双侧椎弓根内缘垂线将椎体分为4个区,根据骨水泥在4个区的分布分为五型:Ⅰ型为1~4区;Ⅱ型为2~3区;Ⅲ型为1区和4区;Ⅳ型为1区和2区或3区和4区;Ⅴ型为1区或4区.由3名骨科医师随机对40例患者的X线片进行分型,进行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并统计各型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 结果 分型的可信度平均为92.5%,Kappa系数平均为0.850;前后两次分型的可重复性平均为95%,Kappa系数平均为0.900.Ⅰ~Ⅴ型发生再骨折的邻近椎体分别为26椎(3.5%)、16椎(4.5%)、29椎(7.3%)、40椎(9.9%)、41椎(18.1%).Ⅴ型中出现10例同一椎体再骨折和5例脊柱侧凸畸形,发生率分别为4.4%、2.2%. 结论 应用该种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分型方法简单易行,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好.骨水泥分布Ⅳ型和Ⅴ型发生邻近或同一椎体骨折及远期脊柱侧凸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类型.

  • 骨水泥在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内容量和分布状态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郭华;郝定均;贺宝荣;许正伟;王栋琪

    目的:研究骨水泥在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内不同区域分布状态的生物力学特性,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具福尔马林固定的老年尸体腰椎新鲜标本(含L1~L5).共筛选了49节椎体,根据不同椎体分区,分为对照组和6个实验组,实验组分为A、B、C、D、E、F组,每组n=7.对各椎体标本施加轴向压力负载,测出各椎体的原始强度和原始刚度,并建立椎体压缩骨折模型,行PKP术后,测出每组的大抗压强度和刚度.结果:各组成型术后强度较初始强度均显著增强(P<0.05).实验组组内比较提示:A组和B组比较无差异,C组、D组和E组比较无差异(P>0.05);各组椎体强度比较:F组>C组、D组和E组>A组和B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成型术后F组椎体刚度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组椎体刚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各组成型术后F组椎体刚度和初始刚度相比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均小于初始刚度(P<0.05).实验组组间比较提示:A、B和C组比较,D和E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各组刚度比较:F组>D和E组>A、B和C组(P<0.05).结论:骨水泥在椎体双侧分布较单侧分布可以获得更好的生物力学效应,于椎体前2/3区域内是较为理想的分布状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