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核心力量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吴斌;郑松;蔡震海;王月丽;曾明

    目的:观察核心力量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纳入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80例,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各40例.常规康复训练组接受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2~42岁,平均(30.5±5.2)岁;体重指数(BMI)18.2~25.9 kg/m2,平均(23.8±2.4)kg/m2;优势侧30例,非优势侧10例.核心力量训练组接受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加核心力量训练,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21~45岁,平均(31.1±4.8)岁;BMI:18.5~26.1 kg/m2,平均(24.1±2.7)kg/m2;优势侧27例,非优势侧13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量表评分、KT-1000测量的胫骨前移度及治疗后星形偏移平衡测试结果,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胫骨前移度分别为(3.4±1.0)mm和(3.3±1.2)mm,小于治疗前的(12.1±1.8)mm和(12.5±2.0)mm(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91.8±4.3和92.1±3.9,高于治疗前的69.2±5.8和70.2±5.1(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显示核心力量训练组伤侧支撑和健侧支撑下肢所能到达远的距离在8个方向上均要大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动态平衡稳定性.

  • 重建钢板加皮肤牵引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陈王震;章才军;朱国庆;王磊;王绍磊

    重建钢板因其有较好的可塑性,可充分预弯来适应髋臼的特殊形态,是一种在临床上较好的内固定器材.皮肤牵引是骨科较常用的无创伤的固定制动治疗方法.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23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前后行皮肤牵引,手术采用量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 右膝复发性髌骨脱位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翻修1例

    作者:王国军;孙鲁宁;阳启进

    髌骨复发性脱位是由于骨性结构的解剖异常及软组织限制力量功能丧失引起的,而内侧髌股韧带是维持髌骨稳定的主要软韧带结构,发挥了50%~60%限制髌骨外移的作用力[1].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髌骨不稳定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报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失败病例翻修的文献甚少.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0月翻修1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右膝髌骨复发性脱位患者,现报道如下.

  • 前交叉韧带单束和双束重建比较研究的现状

    作者:余家阔

    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ACL)是维持膝关节前后稳定性的主要结构之一,ACL断裂的患者,会继发半月板损伤和膝关节退变[1].ACL断裂后进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重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2].ACL重建的手术方法有多种[3-6].近年来,对ACL重建术式的争论焦点多集中在单束重建或双束重建方面[7].

  • Maller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

    作者:周晓波;陈忠义;梁军波

    目的:探讨Muller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治疗13例膝关节后外侧损伤,7例伴有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伴有前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伴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伴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其中5例为陈旧损伤.先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采用髂胫束前侧约10mm宽腱束经胫骨骨隧道至后侧腘肌腱通道,与腘肌腱平行返回腘肌腱上止点,挤压螺钉固定重建胭肌腱.采用股二头肌腱前1/3腱束及挤压螺钉固定重建外侧副韧带,术后早期进行CPM锻炼及股四头肌锻炼,6~8周扶拐下地.结果: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3个月,无屈伸活动障碍,外旋稳定性和对侧相比无明显差别.术后1年,有2例在屈膝30°位存在内翻Ⅰ度松弛.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77~94分,平均86分.结论:Muller法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临床操作简便,不受重建材料限制,重建效果满意.

  • 股二头肌长头腱等长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

    作者:石仕元;郑琦;魏威

    目的:通过研究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在股骨髁上的等长点,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等长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并探讨其临床结果.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等长重建外侧副韧带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8.4岁.急性损伤4例.陈旧性损伤12例,病程5d~11个月.3例合并后十字韧带损伤,2例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整组病例不包含其他后外侧结构损伤的病例.切取股二头肌长头肌腱的中1/3,固定在其股骨外髁的等长点上,通过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判断膝关节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外侧副韧带腓骨附着点或股二头肌长头肌腱的中1/3腓骨附着点至外侧副韧带股骨附着点的前方或前下方8~10mm处具有较好的等长性.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稳定性检查,完全伸膝内翻不稳Ⅲ度7例,Ⅱ度9例;屈膝30.位,内翻不稳Ⅲ度9例,Ⅱ度7例.术后16例完全伸膝位均无内翻不稳;屈膝30°位,Ⅰ度内翻不稳2例,其内翻应力试验外侧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大程度小于5 mm.结论:应用股二头肌长头腱等长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外侧结构在屈伸过程中的稳定性,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是一种理想的重建方法.

  • 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双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的康复护理

    作者:赵爱琳;李云;宗丽红

    目的 观察采用系统康复护理计划对利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腓侧副韧带、胭腓韧带和胭肌腱的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了28例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患者利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腓侧副韧带、胭腓韧带和胴肌腱的手术方式,通过术前术后1年的系统康复,检测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 通过术后半年和1年随访,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功能恢复良好,96.52%的患者效果满意.结论 术前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及术后12周的训练至关重要,科学系统的康复计划和耐心细致的护理工作是患者良好功能康复的有力保证.

  • 盆底重建外科手术中替代材料的应用

    作者:王巍;朱兰;郎景和

    盆底重建外科(reconstructive pelvic surgery)是一个新的亚学科,旨在研究由于盆腔支持结构损伤、缺陷及功能障碍所致疾患的诊断与处理,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和盆腔器官膨出(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目前,尽管对盆底解剖和器官功能的了解有所深入,手术方法也有了改进,但因局部组织缝线修补类手术的远期成功率仍不能令人满意,接近30%的POP和10%的SUI患者需再次手术治疗[1],并且随着手术次数的增加,复发率也有所增加.总结手术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反复采用已经薄弱的筋膜组织进行盆底修补.为了提高手术效果,近年来,研制、应用了大量人工合成和生物替代材料,同时也提出了盆底手术的原则--恢复维持解剖结构(retain)、修补加固缺陷组织(repair)以及合理应用替代材料(replacement),即"三R"原则.

  • 女性盆底重建外科手术面面观

    作者:罗新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POP)的发病率逐步增高,已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子宫脱垂的术式,如阴式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会阴修补等术式,因其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有一定复发率而亟待改进.

  • 界面螺钉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固定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俊良

    界面螺钉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固定方式,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也发现界面螺钉固定存在移植物切割等缺点;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这种固定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目前界面螺钉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固定中的优缺点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正确的选择和使用界面螺钉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提供参考.

  • 早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分析

    作者:顾明;李峙宝;陈崇民;孙宇;马韬

    目的 介绍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断裂的手术方法,观察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完成PLC合并交叉韧带断裂的重建手术34例.其中8例行ACL+PCL+PLC重建,10例行PCL+PLC重建,16例行ACL+PLC重建.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12 ~ 36个月,平均25.8个月.IKDC评分入院时均为C或D,术后随访时A级22例(65%)、B级10例(29%)、C级2例(6%).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45.3±3.8)分,术后随访(88.4±2.7)分,差异有显著性(t=7.521,P<0.01).结论 早期关节镜下联合重建PLC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能较好地恢复关节功能.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手术和介入治疗

    作者:李龙凯;王可平;赵光本;杨宁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狭窄、闭塞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自体AVF狭窄、闭塞的38例MHD患者行手术和介入治疗,多处狭窄者行端端、端侧吻合AVF重建再造术,一处狭窄者采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条件差、已多次手术者行人造血管移植.结果 本组32例行内瘘再造手术,成功率为100%,对患者心功能无影响;2例行PTA治疗,术后即出现明显的血管震颤,可闻及清晰的血管杂音,血流量明显增加,无血管破裂、肺栓塞等并发症;4例行人造血管移植,术后4周开始血液透析,血流量达到300 ml/min以上.结论 AVF重建再造术、PTA、人造血管移植均可有效改善MHD患者AVF狭窄、闭塞后血管通路问题,其中AVF重建再造术为常用.

  • 头面部主要血管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廖勇;范松青

    头面部主要血管区域皮肤及深层组织血供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为组织瓣移植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外科手术提供了解剖学的基础.熟悉头面部血管区域皮肤、血管解剖位置,面神经的走行方向、分支分布及其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对于保护面神经及其分支免受损伤非常重要.Whetzel和Mathles[1]的研究确定了头面11个主要动脉的皮肤血管区域,本文就近年来头面部11个主要血管区域的应用综述如下.

  • 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研究进展

    作者:楼晓莉;宋建星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隆乳术后假体周围纤维包膜挛缩是乳房美容和重建外科手术中为普遍的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效果,使乳房变硬、变形,甚至乳房皮肤坏死、假体外露,造成严重的乳房畸形,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国外报道的包膜挛缩率浮动于10%~70%[1].尽管如此,在过去的40年中,虽然对包膜挛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未获得十分理想的防治效果.笔者现对假体周围纤维包膜挛缩的病因、组织学结构、预防和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 颏下岛状皮瓣联合口腔修复膜重建腭洞穿型缺损患者术后语音功能评价

    作者:刘汉前;俞辉明;刘家武;房进;毛弛

    目的:评价颏下岛状皮瓣联合口腔修复膜重建腭洞穿型缺损患者术后语音功能恢复情况。方法13例应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口腔修复膜重建腭洞穿型缺损患者,选用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字表,采用主观判听法检测患者的语音清晰度;应用纤维鼻咽镜检查重建的腭缺损鼻侧面的愈合及腭咽闭合情况,并对过高鼻音及鼻漏气情况进行评判。结果术后随访8~30个月、中位20个月。13例患者语音清晰度为86.5%±2.43%,其中1例重度语音障碍(语音清晰度为34.5%),其余患者语音清晰度正常。3位语音清晰度判听者判听的一致性较好(Cron-bach′sα系数为0.786)。13例患者中,10例无过高鼻音、3例存在轻度过高鼻音;1例患者存在明显鼻漏气;10例达到完全腭咽闭合、2例为边缘型腭咽闭合、1例存在腭咽闭合不全。3位医师对纤维鼻咽镜检查结果评判的一致性很好( Cronbach′sα系数为0.801)。结论颏下岛状皮瓣联合口腔修复膜重建腭洞穿型缺损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语音功能恢复。

  • 不同部位注射复合药物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疼痛的影响

    作者:祝钧;吴海山;祝云利;吴宇黎;赵辉;符培亮

    目的 比较不同部位注射复合镇痛药物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100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5例.分别于关节腔内、关节腔周围滑膜组织、大腿根部股神经周围注射复合镇痛药物以及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比较术后6、12、24、48 h的疼痛差异.结果 三个复合镇痛药物注射组镇痛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关节腔内注射和关节腔周围注射(P<0.01),关节腔内注射与关节腔周围注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部位注射复合药物可产生程度不同镇痛作用,以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好.

  • 自体乳突骨皮质在中耳乳突重建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于子龙

    The reconstruction of tympanomastoid,such as scutum,lateral wall of attic,posterior wall of external auditory canal,mastoid cortex and auditory ossicular bone,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restore the function of middle ear and 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y of patients.At present,there are a lot of new material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tympanomastoid,the autogenous mastoid cortical bone is still one of selective materials,we will introduce our experiences and review the related research about those reconstructions using this material in this paper.

  • 脂肪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卡娜;颜玲

    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是整形和重建外科手术的重要部分,这些缺损可能来自创伤、肿瘤切除、先天缺陷等,然而,至今没有一种理想的填充物能完美地适用于各种缺损.自体脂肪组织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其来源丰富、取材简单、无排斥反应等优点,备受整形外科医生的重视,然而,自体脂肪移植因其成活率不理想、脂肪吸收等问题而一直困扰着整形外科医生[1].其主要原因是移植的脂肪组织耐缺血能力差,血液循环建立慢,

  • 带蒂颊脂垫衬里与颞肌筋膜瓣联合钛网重建上颌骨缺损

    作者:姚金光;李龙江;李俊;陈海波;罗修汉

    目的探讨应用带蒂颊脂垫衬里与颞肌筋膜瓣联合钛网对上颌骨缺损行闭合式三维重建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1例上颌骨肿瘤患者,8例行上颌骨次全切除,其余3例行上颌骨全切除,术中同期应用带蒂颊脂垫衬里和颞肌筋膜瓣联合钛网构筑上颌骨各壁,恢复上颌骨外形.结果所有病例组织瓣全部成活,带蒂颊脂垫瓣和颞肌筋膜瓣术后4-6周上皮化,恢复鼻腔、腭部、牙槽及牙弓外形.张口度2.5-4 cm,进食时无食物从鼻腔返流,发音恢复良好,对面容外形修复效果较满意.3例上颌骨全切除的患者术后随访无复视.结论采用带蒂颊脂垫衬里与颞肌筋膜瓣联合钛网闭合式重建上颌骨缺损的方法,可恢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术式简单适用、风险小.

  • 游离组织瓣联合胸大肌皮瓣移植修复大型头颈部缺损

    作者:毛驰;俞光岩;彭歆;张雷;郭传瑸;黄敏娴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游离组织瓣和带蒂胸大肌皮瓣移植修复大型头颈部缺损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联合应用游离组织瓣和带蒂胸大肌皮瓣行头颈部缺损修复的患者作回顾性研究,分析头颈部缺损的类型、受区血管情况、游离组织瓣的类型、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探讨有可能影响组织瓣成活的因素.结果9例患者采用的游离瓣包括前臂瓣6例、腓骨瓣2例和大腿前外侧皮瓣1例.1例前臂皮瓣于术后24h出现静脉危象,经紧急手术探查和重新吻合血管后获得成活,其余游离瓣术后均未出现血管危象,全部成活.9例患者的9块胸大肌皮瓣也均获得成活.结论游离组织瓣联合带蒂胸大肌皮瓣移植主要适用于无法或不适合作双游离瓣移植的大型头颈部缺损修复,安全性较高,在大型头颈部复合缺损的修复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