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颗粒酶B和穿孔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作者:于颖彦;邓侠兴;计骏;陈皓;周光文;沈柏用;彭承宏;李宏为

    目的探讨颗粒酶B和穿孔素两种免疫活化分子在肝移植急性排斥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与Banff急性排斥反应组织学诊断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在常规组织学诊断基础上,将41份肝穿刺标本用颗粒酶B与穿孔素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标记,IPP图像分析软件计算阳性细胞数/mm2作为免疫活化细胞指数(AI),以组织学诊断作为评判有无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准.结果在41份肝穿刺标本中,组织学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21份,缺乏急性排斥反应组织学改变20份.急性排斥反应组颗粒酶B与穿孔素AI值显著高于无排斥反应组(P<0.001),中重度排斥反应组AI值显著高于轻度及其非确定性排斥反应组(P<0.001).与组织学诊断比较,颗粒酶B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一致率分别达到90.0%、95.2%、94.7%、90.9%以及92.7%;穿孔素的各指标也分别达到80.0%以上.结论颗粒酶B与穿孔素是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效应细胞活化标志,在临床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表达明显升高,作为组织学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辅助指标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用于肝移植后肝穿刺标本的鉴别诊断.

  • 肝肠联合移植对小肠移植物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逯宁;娄诚;王鹏志;朱理玮;刘彤

    目的研究肝肠联合移植中肝脏对小肠移植物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肠联合移植、单独小肠移植及单独肝移植模型,每组取12只受体大鼠观察生存期,另取6只大鼠分别于移植术后5、7、14 d收集小肠及肝脏移植物,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移植物中IL-2、IL-4、穿孔素以及颗粒酶B的mRNA表达.结果联合移植组受体生存时间(27.83±4.47) d较小肠移植组(11.58±3.26) d明显延长(t=7.19,P<0.01),与肝移植组(28.92±2.39) d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75,P>0.05).联合移植组小肠移植物排斥反应较小肠移植组明显减轻,穿孔素及颗粒酶B表达水平降低.结论肝/肠联合移植可以为小肠移植物提供免疫保护.

  • 检测尿液MCP-1含量对诊断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意义

    作者:孙星慧;李黔生;方玉华;靳风烁;徐序广;朱方强

    单核细胞趋化性肽-1(MCP-1)是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时单核细胞的趋化和激活因子.作者采用ABC-ELISA法检测尿液中MCP-1的含量,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共检测肾移植受者6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17例,尿液MCP-1平均含量为(1278±64)pg/ml,明显高于8例急性肾小管坏死者(842±54)pg/ml(P<0.05)和40例肾功能稳定的肾移植受者(511±16)pg/ml(P<0.01).肾功能稳定的肾移植受者尿液MCP-1含量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检测尿液中MCP-1的含量在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 供者提前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对造血重建与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影响

    作者:纪树荃;陈惠仁;琚新生;姬亚友;琚恒湘;朱玲;薛梅

    目的:为观察使用G-CSF提前动员供者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方法对造血重建及GVHD发生的影响.方法:用HLA相合,混合淋巴细胞培养阴性的供者,行异基因骨髓移植,在预处理方案,GVHD的预防及支持治疗方法相同,比较A组5例病人供者接受G-CSF250 μg/d连用7d后采髓和B组4例病人常规采髓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对造血重建和GVHD发生的作用.结果:在类同采髓量中,A组所获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和CFU-GM集落数明显多于B组(P<0.01),A组白细胞大于1.0×109/L和血小板大于20×109/L的时间分别是(13.0±2.0)d和(14.0±2.1),比对照组快8.8 d和10.3 d.GVHD II~III度发生率是A组为0,B组2例,输入的T淋巴细胞总数无明显改变,但CD4细胞明显减少,CD8细胞增多(P<0.01).结论:HLA相合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提前使用G-CSF动员供者,造血重建加快.供者使用G-CSF可能降低GVHD发生率,这一作用与骨髓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有关.

  • 同种异体肾脏移植20例,胰肾联合移植1例临床报告

    作者:张雁钢;王东文;刘春;杨晓锋;梁学志;程伟;王景琪;张旭辉;张利

    目的对19例同种异体肾移植,1例胰肾联合移植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肾移植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供受者之间配型以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情况.结果人肾存活率95%/95%,19例恢复工作,1例死亡,未出现外科并发症,术后4例出现加速排斥反应,2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高质量的供肾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证;严格的HLA配型和术后合理用药是提高长期存活的关键;免疫抑制剂合理使用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紫外线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岳寿伟;吴宗耀

    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原可刺激受者的免疫系统,受者也可刺激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从而诱发免疫应答,此乃移植排斥反应,该反应包括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两大类.GVHR是由移植物中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而发生的一种排斥反应.GVHR的发生依靠下列条件:①宿主与移植物间组织相容抗原不符;②移植物中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③移植受者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低下状态.为此,组织配型、严格选择供者、抑制受者免疫应答、诱导移植耐受以及加强移植后的免疫监测是移植术成功的关键[1].

  • 骨髓移植术后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内镜及病理学诊断研究

    作者:王智峰;张珊珊;倪鹏燕;高志勇;刘玉兰

    目的 评价内镜和病理学诊断在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001-2005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临床已确诊的23例急性肠道GVHD患者的内镜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内镜下表现可分为:黏膜大致正常、血管纹理模糊或消失、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和脆性增加,重者出现糜烂、溃疡,甚至黏膜脱落或出血;病理学表现提示:隐窝上皮细胞凋亡、缺失,隐窝结构破坏,上皮和黏膜固有层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内镜和病理学检查可以用于急性肠道GVHD的诊断,尤其是内镜在急性肠道GVHD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结合病理学检查终确立诊断.

  • 国产雷帕霉素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DTH、GVHR的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夏国伟;姜汉英;夏穗生

    目的 开发研制国产雷帕霉素(Rapamycin,RPM),探讨其免疫抑制作用机理.方法 观察:(1)RPM对刀豆素A(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RPM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脾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3)RPM对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小鼠迟发性过敏反应(DTH)的抑制作用;(4)RPM对大鼠宿主抗移植物反应(GVHR)的抑制作用.结果 (1)RPM对T淋巴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IC50=1 nmol/L,环孢素A(CsA)的IC50=10 nmol/L(P<0.05).(2)RPM显著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其IC50=1 nmol/L,CsA的IC50>10 nmol/L(P<0.05).(3)RPM对DTH的ED50≈1.8 mg/kg,CsA的ED50>30 mg/kg(P<0.05).(4)RPM对GVHR的ED50=3 mg/kg,CsA的ED50>30mg/kg(P<0.05).结论 RPM比CsA能更好地抑制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二者具有协同效应.且RPM比CsA能更好地抑制DTH和GVHR.

  • 整合素CD103在同种胰岛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卢杰;郭彩龙;张雷

    CD8+效应细胞(CTL细胞)在同种器官移植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被活化的CD8+T淋巴细胞主要通过细胞毒颗粒和Fas/FasL途径(程序化细胞死亡)来直接毁损靶细胞[1].同时,它们也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前炎症酶等,可能间接地促进靶细胞的损伤和/或招募其他的效应细胞参与对移植物的杀伤.我们对CD8+效应细胞是如何在外周被激活并移行到移植部位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即输入途径)有了较深入的理解[2-3].然而,对于CD8+效应细胞是如何进入并损伤移植物的下游事件(即输出途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移植器官的功能性成分(例如肾脏的肾小管和肾小球、胰腺的胰岛、肝脏的肝细胞和肺脏的腺泡细胞等)都是特化的上皮成分.同种反应性CD8+效应细胞对这些结构的特异攻击是器官同种排斥反应的主要事件,因此分析CD8+效应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我们了解移植免疫并制定治疗策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 提高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小超

    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GVL)效应指对恶性血液疾病进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所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免疫介导现象[1].这种反应能有效清除微小残留病灶,减少肿瘤的复发率,使患者得以持续缓解甚至完全治愈.

  • 人→猪脾块移植嵌合细胞的体内转归

    作者:张海涛;李幼平;王坤杰;李胜富;程惊秋

    目的建立人→猪异种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模型来模拟猪→人异种移植时人免疫系统对猪的攻击.方法以中国内江猪为实验动物, 经环磷酰胺静注行免疫抑制后,腹膜腔内植入人脾块悬液,术前、术后定期采集猪外周血行血常规检查监测猪被免疫抑制程度.行流式细胞术检查监测人细胞在猪外周血中嵌合情况,行细胞介导的淋巴细胞毒试验动态监测人抗猪和猪抗人的细胞毒活性.结果各试验猪存活良好,给药后4 d各猪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可降至正常值的15%左右,移植后第2天和第2周左右,人细胞在猪体内可形成两个较明显的嵌合高峰,尽管人抗猪淋巴细胞毒性于术后2周时有明显升高,但在术后1个月内猪抗人淋巴细胞毒性始终明显高于人抗猪淋巴细胞毒性. 结论人→猪脾块移植后,受猪体内的供受细胞呈现一个两元(猪细胞、人细胞)三态(微嵌合、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动态平衡过程.

  • 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免疫中的应用

    作者:景莉;王秦;李晓明

    目前,移植术已成为组织、器官功能衰竭终末阶段有效的治疗措施,其中人类同种异基因移植是临床上常见的移植类型.但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是影响移植术成功的主要障碍.

  • IL-17在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华龙;蔡常春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含量的变化及其在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心脏移植术式建立大鼠移植模型.实验组取15只SD大鼠的心脏移植于Wistar 大鼠,对照组取15 只Wistar大鼠的心脏移植于Wistar大鼠.实验组于术后第1、3天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处死大鼠取血和供体心脏,对照组于术后第1、3、8天获取标本(每次5只).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血清中IL-17的含量,心脏经过固定和染色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结果 实验组急性排斥反应平均发生时间为(7.8±2.9)d.实验组中术后第3天和排斥反应发生时血清IL-17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3.126、-11.043,P<0.05);排斥反应发生时IL-17的含量较术后第1天和第3天显著增高(F=15.113,q=3.72、5.21,P<0.05). 对照组术后第1、3、8天IL-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07~0.097,P>0.05).实验组排斥反应发生时心脏排斥反应病理分级为 4 级,对照组为 0 级.结论 在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 5 d 血清 IL-17 水平已明显升高,排斥发生时达高峰,监测血清 IL-17 的含量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