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必须的检查

    作者:武震

    影像学检查X线片应常规拍摄X线正侧位片.正位片可显示腰椎侧凸,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的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增生.X线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只作参考,其价值在于排除腰椎其他病变,如结核、肿瘤、骨折、腰骶先天畸形等.

  • 四维牵引调曲法治疗腰腿痛--2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报告

    作者:韦以宗;潘东华;韦春德;王秀光;韦云锋

    腰痛合并下肢麻痹疼痛俗称腰腿痛.本文探讨属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所致的腰腿痛.目前对这类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疗法为主.本院自2002年~2004年收治上述三症的腰腿痛患者330例,其中接受治疗2周以上并有完整资料(治疗前后X线片)者269例,均采取理筋、调曲、练功的综合治疗.其中调曲法主要运用辨证四维牵引(四维牵引整脊仪,国家专利号:ZL 03261021.1),即仰卧纵轴骨盆牵引(以下简称第一维牵引),俯卧骨盆牵引同时外展患肢牵引(以下简称"第二维牵引"),仰卧屈曲悬吊下肢牵引(以下简称"第三维牵引"),俯卧过伸悬吊下肢牵引(以下简称"第四维牵引")为主,治疗效果满意,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 与术后CT比较评估术中运用C型臂X线机透视对34例腰椎侧凸的椎弓根固定的置钉情况

    作者:张家红;董海;戴力扬;陈晓东

    目的 探索一种有效方法来识别术中C型臂X线机监测腰椎侧凸椎弓根螺钉的误置.方法 在34例腰椎侧凸畸形的患者中共植入264枚椎弓根螺钉,所有病例手术后均接受CT检查,相比较后总结出3项X线标准可判断术中螺钉的置入位置.结果 比较术后CT和术中X线透视结果发现有7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壁.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壁.结论 腰椎侧凸的手术中采用3项X线透视监测标准可有效识别椎弓根螺钉可能发生的误置,并对其及时进行位置修正.

  • 成人腰椎侧凸椎弓根螺钉误置模式

    作者:丁旗;邱勇;孙旭;朱峰;王斌;朱泽章;吴涛;徐磊磊

    目的 探讨成人腰椎侧凸椎弓根螺钉误置模式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行后路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成人腰椎侧凸患者49例,男14例,女35例;年龄30 ~ 65岁,平均39.2 +13.8岁.术中根据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行CT检查.破壁螺钉按测量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外侧壁及椎体前缘的距离分为4级:1级≤2 mm,2级2.1~4.0 mm,3级4.1 ~6.0mm,4级≥6.1 mm.不良置钉为穿透任一壁距离超过2 mm者,高危置钉为穿破内侧壁超过4 mm或穿破外侧壁顶尖使主动脉变形者.比较不同分组螺钉破壁率的差异.结果 49例共置入353枚螺钉,平均每例7.2枚.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且无椎体前缘穿破316枚(占89.5%).破壁螺钉37枚(占10.5%),根据破壁距离分级:1级25枚,2级8枚,3级1枚,4级3枚.不良置钉12枚(占3.4%),其中穿破内、外侧壁及椎体前缘超过2mm分别为3枚、6枚、3枚.无高危置钉.螺钉破壁率:年龄>50岁组为9.9%与年龄≤50岁组为10.9%无显著性差异(P=0.860);顶椎(apical vertebra,AV)高于AV上下各节段;凹侧为15.6%明显高于凸侧为5.9% (P=0.005);Cobb角>60°组为20.2%显著高于Cobb角≤60°组为6.1%(P<0.001).椎体旋转3~4度组为16.5%明显高于椎体旋转0~2度组为6.5% (P =0.012).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结论 成人腰椎侧凸椎弓根螺钉置入具有较高的精确性,破壁螺钉及不良置钉主要位于AV及凹侧,危险因素包括较大Cobb角、严重椎体旋转以及凹侧置钉.

  •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间高度及关节突矢状角参数特点及其对侧凸的影响

    作者:吴海龙;丁文元;申勇;郭金库;曹来震;杨少坤;安志辉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相关性,探讨骨性结构参数对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例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除外腰椎侧凸)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矢状角,计算椎体和两侧椎间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测量病例组患者的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采用pffirman及Modic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比较两组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不对称分布;对照组两侧骨性结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相关性(P<0.05),与腰椎侧凸角呈正相关(0<r<1,P<0.05),与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1<r<0,P<0.05);回归分析显示,腰椎侧凸角及腰椎前凸角与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存在直线回归关系(F=431.671和17.137,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终板退变较重,骨性结构参数呈不对称分布,其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不对称退变相关;腰椎侧凸角随骨性结构不对称的加重而进展,而前凸角度反而呈减小趋势.

  •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的特点及对腰椎侧凸的影响

    作者:吴海龙;郭尔斐;张帅;梁丙寅;张斌;武建忠;张立兴;丁文元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对腰椎侧凸的影响,探讨矢状面平衡参数改变在退变性腰椎侧凸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经我院诊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90例,男37例,女53例,年龄51 ~77岁(57.1±5.8岁).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的无腰椎侧凸的5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照组(对照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50~76岁(56.8±6.1岁).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线检查,同时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量表.测量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1)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agittal vertical axia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2)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rlbrv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3)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L1骨盆角(L1pelvic angle,LPA).比较两组患者各矢状面平衡参数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各矢状面平衡参数与生活质量及腰椎侧凸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SVA、TK、PI、PT及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LL及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VAS及SRS-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资料相关性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与矢状面平衡参数SS、LL及LPA有显著相关性(-1<r<1,P<0.05),与SVA、TK、PI、PT及TPA无显著相关性(P>0.05);侧凸Cobb角与LL呈负相关(-1<r<0,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0<r<1,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侧凸Cobb角与SS、LL及LPA存在直线回归关系(F=417.331,P<0.01),其回归方程为Cobb角=19.526-8.223×LL+3.727×SS+1.618×LPA.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参数以LL和SS改变为主,表现为LL减小及SS增大并随侧凸的加重而进展,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

    作者:胡三保;郭昭庆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症状严重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0月间行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对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并对病程、年龄、术后Cobb角等因素与随访改善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发生硬膜撕裂1例,修补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3例出现下肢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相应处理后1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部分恢复,1例无恢复.2例术后切口液化坏死,经清创置管冲洗,切口延迟愈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57个月,平均33.2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1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0分,改善率平均为87.4%.改善率与病程、年龄、术后Cobb角等因素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病程、年龄等对术后远期改善率无明显影响.

  •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影像学的关系

    作者:胡三保;郭昭庆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与影像学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8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并对病程、年龄、退变椎数、侧凸Cobb角、椎体侧方移位等因素与JOA评分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患者均有腰痛,16例坐位腰痛;34例有根性症状;29例有腰部压痛;21例有根性体征;7例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其中3例行走后出现尿失禁.侧凸顶椎多位于L3(19例,50.00%)、L4(15例,39.47%);33例有侧向不稳定;38例均有小关节退变;36例存在椎管狭窄或椎间盘突出,超过60%的狭窄节段在L3/4、L4/5间隙.JOA评分平均13.47±4.89分,JOA评分与病程、年龄、退变椎数、侧凸Cobb角、椎体侧方移位等因素均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多有腰痛和根性症状,其症状及根性体征源于狭窄和/或局部不稳定,而非侧凸或侧方滑移的轻重.

  • 椎间盘退变的细胞治疗进展

    作者:张加芳;郑召民

    椎间盘退变是人体的一种自然衰老过程,但它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尤其是椎间孔狭窄)、退变性腰椎体滑脱、节段性腰椎不稳定和退变性腰椎侧凸等.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来治疗椎间盘退变.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基础科学在椎间盘退变的组织病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这使得椎间盘再生治疗成为近10年来的临床研究热点.

  • 微创经皮前路腰骶椎间轴向融合术(AxiaLIF)的价值

    作者:郑召民

    腰椎融合术是公认的治疗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症、退变性腰椎侧凸等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病变累及L5/S1椎间盘时常需进行L5/S1节段的融合.常用的L5/S1椎间融合方式包括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UF)、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等.然而,此类腰骶椎融合术需要破坏脊柱的正常结构,对脊柱生理功能干扰较大,尤其行前路融合时,内脏及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且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长等,以上问题日益引起广大脊柱外科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弓根解剖变化与椎弓根螺钉置入安全性观察

    作者:卢旭华;陈德玉;袁文;陈宇;杨海松;黄平

    退变性腰椎侧凸常表现多节段严重的椎管狭窄及椎体间不稳,有时伴有椎间盘突出,且既有常见的矢状面腰椎滑脱,又有冠状面上的腰椎侧方滑脱和旋转性半脱位,治疗方面较单一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复杂.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耐受手术创伤能力差,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大量血管通道的存在使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正常骨质者;较差的骨质也会影响固定效果;且患者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形态常有改变,其椎弓根往往严重扭曲、变细和变形.所以对此类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准确、快速固定难度较大,有较高的神经、脊髓和血管等损伤的风险性.自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我们应用腰椎后路减压、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27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现总结如下.

  • 采用微创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实践与探讨

    作者:张西峰;籍剑飞;张雪松;肖嵩华

    腰椎退变性侧凸(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LDS)是指青少年时期无侧凸,成年后由于腰椎退行性变,导致出现冠状面Cobb角>10°的腰椎侧凸并进行性发展,是区别于未成年期即出现脊柱侧凸至成年后侧凸继续发展的另一类成人脊柱侧凸[1].Pérennou等[2]报道60岁以上,有下腰痛患者中有15%合并LDS;而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其发生率则超过30%[3].LDS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健康的疾病.多数学者认为其是椎间盘、双侧小关节严重退变的结果[4].

  • 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作者:许小桦;吴官保;王勇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疾病诊断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的相关标准拟订:①有腰部慢性损伤史;②腰痛伴一侧坐骨神经痛;③腰椎侧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动受限,棘突旁压痛并反射至下肢;④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仰卧挺下腹试验(+);⑤神经系统检查示膝腱、跟腱反射减弱,下肢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过敏或迟钝.足拇指背伸或趾屈力减弱;⑥X线片可见椎间隙变窄、椎缘增生,脊柱侧凸,前凸消失,并除外其他疾病;或脊髓造影见硬膜前方有压迹缺损;⑦腰椎CT或MRI检查提示腰椎间盘突出.

  • 13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作者:鲁爱琼

    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指在成人阶段继发于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结构性侧凸.由于患者多为高龄,常合并骨质疏松及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难度及风险加大,围术期护理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保证.

  • 退变性腰椎侧凸与成人特发性腰椎侧凸:临床与影像学的差异

    作者:邱勇

    成人脊柱侧凸(adult scoliosis)是指骨骼发育成熟(年龄>20岁)患者在冠状面上形成或存在Cobb角>10°的脊柱侧凸。成人脊柱侧凸的患病率随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文献报道为1%~32%[1],年龄60岁以上者更高达68%[2]。根据发病机制不同,Aebi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三类[3]。第一类是原先并不存在,在进入老年期后由于脊柱结构、尤其是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退变导致的脊柱侧凸,称为退变性脊柱侧凸(de novo/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第二类是畸形发生于骨骺发育成熟之前,在发育成熟后持续存在并进一步加重的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第三类为继发性成人脊柱侧凸,包括继发于骨盆倾斜、骨质疏松合并骨盆倾斜、不对称的骨关节炎、椎体骨折等。

  •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间盘摘除后椎旁肌的表面肌电分析

    作者:梁辰;孙建民;崔新刚;蒋振松;张雯

    背景:先天性及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电图改变已被广泛研究,而对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肌力肌电图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的肌电活动,评估两侧肌力,揭示腰椎侧凸的特殊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产生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的成人患者26例,均行腰椎侧路椎间孔镜下间盘摘除.治疗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腰椎侧凸Cobb角及躯干偏移距离,行表面肌电图检查,测量两侧椎旁肌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值,评估腰椎间盘突出水平两侧椎旁肌肌力.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腰椎侧凸明显减少,脊柱冠状面平衡恢复.患者治疗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11.81±3.50)°,治疗后为(2.65±3.10)°,腰椎侧凸明显减少,平均差值为(9.15±2.8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躯干偏移距离为(5.92±3.20) cm,治疗后为(0.32±0.26) cm,平均差值为(5.59±3.08) 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P<0.05).治疗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平均为78%,治疗后平均为4%.突出节段水平治疗前凹侧屈曲时凹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为(0.21±0.12) mV,治疗后为(0.88±0.26) mV,平均差值为(0.59±0.27) mV;治疗前凸侧屈曲时凸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为(0.29±0.12) mV,治疗后为(0.88±0.25) mV,平均差值为(0.67±0.27) mV,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平均差值为(0.003±0.020) mV,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以上结果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椎侧凸为代偿性侧凸,早期行腰椎侧路椎间孔镜下间盘摘除可以纠正腰椎侧凸.椎旁肌肌力在维持腰椎冠状面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 老年人退变性腰椎侧凸症几个问题

    作者:贾连顺

    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因椎间盘退变导致的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退变性椎滑脱症及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等.这些因退变引起的病变,总称为腰椎退变性疾病.这些病变极少单纯存在,通常两种以上疾病同时发生.

  • 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效果评价

    作者:马涌;程俊杰;马原;欧勇

    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指患者腰椎出现了异常的弯曲,患者临床症状多为腰背部疼痛、下肢麻木、站坐时间不能过长,大部分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都可能出现病情的进展.大量的研究[1-3]发现,患者每年侧凸的进展为2~6度.因此,要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应及时检查就诊,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抑制病情的恶化[4-5].本研究对64例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针推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马国本;凌益翔

    近年来,我们应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到较好效果,现将 1995年 5月以来治疗的 28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共 49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28例,男 17例,女 11例;对照组 21例,男 12例,女 9例。两组病例年龄小 23岁,大 56岁;病程短者 1个月,长者 8年。 诊断标准:放射性腰腿痛病史,可在喷嚏,大便等腹压增加时加重,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腰椎棘旁放射性压痛试验阳性,拇趾背伸肌力试验患侧降低,小腿及足背皮肤感觉障碍,腰椎侧凸, 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隆。有其中 4项以上者。

  • 退变性脊柱侧凸自然病程——弯度进展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其昕

    退变性脊柱侧凸(DS)是指既往无脊柱侧凸病史、发生于骨骼成熟后的脊柱畸形.DS常发生于胸腰段和腰段,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故又称为“老年性腰椎侧凸”和“退变性新发脊柱侧凸(DDS)”.迄今为止,DS的病因仍然存在争论,多数学者认为椎间盘退变是DS的始发因素,认为DS是成年后继发于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非对称性退行性变而发生的脊柱侧凸,因此DS又被称之为“椎间盘性侧凸”.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