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骶段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作者:陈兴;郭立新;马远征;李宏伟;薛海滨

    目的 评估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2004年3月收治的53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其中有37例接受手术治疗(21例接受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16例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正规抗结核药物化疗9~12个月.结果 术后4周37例手术患者腰骶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6周34例患者体质量明显增加,血红细胞沉降率趋于正常.有36例患者术后12个月病灶治愈,1例患者病灶不愈合伴内固定松动.单节段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7个月,双节段平均6.3 个月.结论 腰骶段结核前路清除病灶和植骨不困难,但内固定安放困难,需联合后路内固定才能保证植骨块的稳定.后路手术能够清除局限于椎间盘和椎管内的病灶,同期完成植骨和内固定.

  • 女性腰腿痛382例临床CT分析

    作者:李仁业

    资料与方法2005年3月~2009年3月收治701例腰腿痛CT检查患者,大部分CT扫描前首先进行了腰骶椎X线拍片,在除外脊柱侧弯、平腰,骨折、破坏、滑脱、骶椎裂等病因外,无法了解椎间盘及硬膜囊、神经根损伤及受压程度时,再进行CT扫描.随机分成两组6个年龄段进行CT对照分析.

  • 腰骶椎奴卡氏菌感染并脓肿一例

    作者:周红羽;丁文清;胡顺祥

    患者男性,65岁,农民.于2000年2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腰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1天.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期间未见咳嗽、咳痰、胸部闷痛不适等症状.当地医院未予明确诊断,摄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不明显,腰骶椎未见明显破坏.遂予以抗炎、止痛等对症处理,症状无好转.遂于第5天转我院求治,门诊以腰痛查因收住院.

  • 臀部固有筋膜病变案

    作者:郑常惕

    刘x×,女,36岁,初诊日期:2000年12月5日.自述左侧腰部以下疼痛难忍,行走困难2月余.经市级多家医院诊治未果,已经腰骶椎CT片、x线片、血象检查等均未查明病因.患者就诊时呈极痛苦状.查:左臀部有两处压痛点,一为左次髎外5 cm处,一为腰俞左7 cm处,压痛点下分别可触及2 cm×2.5 cm、1.5 cm×2 cm之质硬结节状肿块,按之稍能动,有滑感.诊断:臀部固有筋膜病变.在双肿块之6点、12点处分别以6寸毫针进达肿块基底部,连接电麻仪(疏波,2次/秒,电流量调大至患者能忍受为止),15分钟后起针,以大号火罐吸拔10分钟,起罐后患者已能伸腰,痛感顿减.继每日治疗1次(针刺点分别为3点、9点和6点、12点逐次轮换),再施术5次,原患处肿块全部消失,痛感全无.随访3个月未见反复.按语:臀部深筋膜病变针灸医学报道较少,因其部位较深而不易为医者查觉.采用电针加拔火罐治愈的原因,可能是电针后病变组织细胞中的电离子发生定向运动和火罐的吸拔作用,导致病变组织状态遭到破坏(相当于针刀的剥离),而恢复正常血脉运行继而逐渐康复之故.此疗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临床上诸同行如遇相同病患,不妨一试.

  • 针灸与美容美形(7)

    作者:于璟玲

    (上接6讲)(3)耳穴贴压疗法取穴:主穴为肾、肝、脾、内分泌.配穴:有身材矮小家族史者配肾上腺;纳差偏食配胃、交感;心烦寐少配神门、心;肢体躯干关节疼痛不适配相应部位(颈椎、胸椎、腰骶椎、臀、坐骨神经、膝).

  • 腰5椎体和骶椎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钱太保;周建生

    目的:为设计适合人体第5腰椎和骶椎三维解剖形态的腰骶前路内固定器提供相关解剖数据.方法:使用量具对人体腰5椎体和骶椎的有关径线进行测量,得出并比较相关参数的平均值及标准差.结果:腰5椎体前高为(26.2±2.5)mm;其不同平面之弦长(LLC2~LLC5)分别为(36.2±1.0)mm、(35.8±1.2)mm、(36.9±0.9)mm、(37.1±1.3)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1椎体前高为(22.4±2.9)mm,其不同平面之弦长(SLC1~SLC5)分别为(36.2±1.5)mm、(38.2±0.9)mm、(38.8±0.9)mm、(38.7±1.5)mm、(39.0±1.4)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国人腰5椎体和骶椎的形态特点及相关参数,设计腰骶前路内固定器是可行的.

  • 与腰骶椎前路融合器设计相关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周国兴;陈东保;文建明

    目的:通过腰骶椎影像解剖学研究,为腰骶椎前路融合器(lumbosacral anterior fusing cage,LAFC)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CT扫描测量60名正常人腰骶椎各椎间隙的前后点高度、腰骶椎的矢、冠状径得出腰骶椎相关解剖学数据,根据相关数据设计出LAFC.结果:正常腰骶椎椎间隙前高大于后高,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高范围(9.03±1.31)/(7.11±1.43)~(13.93±1.58)/(9.73±0.91)mm.正常腰骶椎横径大于矢状径,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矢状径范围是(40.51±1.53)/(29.38±1.27)~(46.20±2.17)/(33.98±1.49)mm.结论:LAFC设计符合腰椎生理解剖,适合临床应用.

  • 下腰椎骶椎相关结构的测量与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静成;陶玉平;吴洪海;冯新民;虞堂云;蒋百川;顾德毅;王强

    目的:探讨下腰椎骶椎相关结构的解剖特点,为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9具中国成人腰骶椎骨标本进行形态学测量及分析.结果:L3至L5椎板峡部宽分别为14.27±1.62mm、16.67±2.34mm和20.56±2.21mm,下关节突外侧缘至后正中矢状面距离分别为16.72±2.31mm、19.88±2.82mm和24.17±2.79mm.L3~L4、L4~L5和L5~S1 45°斜径分别为39.74±3.28mm、39.35±3.11mm和36.36±2.76mm,30°斜径分别为36.24±2.88mm、35.64±2.87mm和32.54±2.24mm.结论:解剖测量表明30°斜径适合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置入,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比后路双枚椎间融合器可保留较多的关节突关节和椎板,减少术后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

  • 背部可加压腹带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邹小丽;陈晶;邹小娟;原佳铭

    腰椎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需要对切口进行加压保护,特别是术后早期,能够预防和减少切口的积血、渗血。既往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切口填塞纱布、腰部垫枕等来完成。这些措施固定及舒适性很差,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为此笔者及团队研究一种柔软舒适、便于佩带,不需要很复杂操作又能起到腰骶椎患者术后切口加压及保护作用的腹带,介绍如下。

  • 1例严重腰骶段后凸畸形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刘蕊;吴淑华;李海峰

    腰骶段后凸畸形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因为结核病导致的腰骶段后凸严重畸形更是罕见.因结核造成腰骶段骨质破坏,解剖结构改变,给手术带来很大风险,治疗有一定难度,使护理极具挑战性,到目前为止,文献少有报道.2006年9月,我科收治1例因结核病导致的严重腰骶段后凸畸形病例,行手术治疗,经康复护理,2周痊愈出院.现将其护理方面的经验报道如下.

  • B超诊断胎儿脑积水并脊柱裂1例

    作者:赵君智;张英;宋秀丽

    患者,女性,22岁.因停经18周,破水2天而入院.妊娠期自觉无不适,无感冒、发热病史,无代传染病史,无服药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生育史孕1产0.超声所见:双顶径6.4cm,头围21.6cm,脑中线居中,脑室正常结构消失,呈液性暗区,正中线漂移征(+).脊柱纵切在腰骶椎处双排串珠样排列结构中断,横切腰骶椎处椎体失去正常结构.胎心142次/分.腹围19.8cm.羊水3.2cm,欠清晰.胎盘位于右侧壁(图1).超声诊断:单胎,胎儿存活.脑积水并脊柱裂、羊水少.术后所见:引产后尸检证实脑积水、脊柱裂存在.

  • 胶布固定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急性腰骶推棘上棘间韧带损伤(附123例报告)

    作者:杨华;卢天祥;苏奇;汤海峰

    因外伤跌仆所引起的急性腰骶椎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在临床上是个多发病,常见病.笔者自2007年6月~2010年2月,收治急性腰骶椎棘上棘间韧带损伤123例,采用胶布固定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腰骶椎椎管内巨大囊肿并感染一例

    作者:王四明;黄勇

    椎管内囊肿好发于腰骶部椎管,一般不大,绝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如果是巨大囊肿并发感染,可引起严重的腰腿痛,尿失禁并出现双下肢不全瘫痪,笔者于2003年6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

  • 合并严重多发伤的脊柱脊髓损伤救治

    作者:张奎;徐铎;高劲谋

    合并严重多发伤的脊柱脊髓损伤,整体伤情严重,治疗困难且预后较差,是严重创伤治疗的一个难题[1].回顾我院1990年1月~1998年12月治疗此类损伤62例,对有关救治问题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16~67岁,平均34.9岁.受伤至人院时间20min~12 d,平均16.2 h.致伤因素:高处坠落30例,交通事故22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3例.脊柱损伤:胸腰椎(T1L~L2)32例,颈椎(C3~C7)19例,胸椎(T1~T10)7例,腰骶椎(L3~S1)4例.按Denis骨折分型[2]:Ⅳ型24例,Ⅱ型23例,I型15例.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3]评级:A级32例,B级22例,C级6例,D级2例.

  • TSRH系统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李炜明;郑忠;陈国龄;翁绳健;李坚

    我院自1999年9月~2001年5月,应用TSRH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截瘫及腰骶椎滑脱、脊柱侧弯、脊柱肿瘤等各种脊柱疾病患者25例,早期疗效较好,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18~59岁,平均33.8岁.胸、腰椎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截瘫16例,受伤位置:T6、7 1例,T101例,T111例,T124例,L1 3例,L2 3例,L3 1例,L3、41例,L4 1例;腰骶椎滑脱6例,滑脱位置:L4 3例,L5 2例,L4、51例,其中1例L5滑脱为Ⅱ°,余均为Ⅰ°滑脱;脊柱侧弯2例,其中KingⅠ型侧弯1例,腰椎侧弯1例,T10转移性肿瘤1例.

  • 腰骶椎前路手术的大血管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作者:邱勇;朱泽章;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马薇薇;孙旭

    目的 对腰骶椎前路手术的大血管并发症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2003年10月~2007年7月,在我院行腰骶椎前路手术、有完整资料的患者85例.男47例,女38例,年龄12~66岁(平均37岁).其中结核44例,肿瘤6例,椎间盘炎9例,椎体骨折20例,半椎体畸形6例.前路手术包括:旁正中经腹直肌内缘腹膜后入路64例,下腹正中经腹人路18例,下腹部斜切口3例.统计分析术中及手术后围手术期的大血管并发症.结果 5例(5.8%)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围手术期出现大血管并发症.其中术中髂总静脉侧壁撕裂3例(3.5%)、左髂内静脉破裂1例(1.2%)、手术后髂总静脉血栓形成1例(1.2%).大血管并发症见于3例(6.8%)结核、1例(16.7%)肿瘤以及1例(11.1%)椎间盘炎患者.85例中有59例手术后获6-41个月的随访,平均23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1例发生与大血管损伤相关的后遗症.结论 腰骶椎前路手术时应充分暴露大血管、仔细解剖、避免血管过度牵拉,以减少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 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状况与外科矫形选择

    作者:王孝宾;王冰;吕国华;李晶;李亚伟;卢畅;康意军

    目的:评估儿童下腰椎及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情况,分析不同外科矫形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7.8±3.3岁(3~10岁).L4半椎体4例,L5半椎体7例,Sl半椎体3例.根据术前冠状面平衡情况分为3组:A组冠状面平衡,C7铅垂线偏离骶骨正中平分线(CSVL)≤2cm;B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对侧(偏离CSVL>2cm);C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同侧(偏离CSVL>2cm).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式.矫形方式:A组中凸侧与凹侧撑开、压缩力均等;B组半椎体侧单纯压缩;C组增加L5/S1节段“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的矫形操作.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33±12个月.术前冠状面排列中平衡4例(29%),失平衡10例(71%).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36.8°,末次随访时平均l2.1°±8.0°(P=0.000),终矫正率67.1%.术前的冠状面平衡为6~53mm,平均30.6±14.9mm,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为0~44mm,平均10.7±10.9mm(P=0.001).其中,A组患者4例,术前与术后均维持了冠状面平衡;B组患者6例,术后有1例患者冠状面仍然失平衡;C组患者4例,术后均恢复了冠状面平衡.结论: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的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较高,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不同冠状面排列情况采取恰当矫形方式,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平衡和临床疗效.

  • 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术式选择

    作者:廖烨晖;康敏;唐强;李广州;王高举;钟德君;王清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与一期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腰骶椎(L5-S1)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采用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17~62岁(38.9±14.3岁);病程10~21个月(16.1±2.7个月).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8例以椎体破坏为主,无脓肿形成/较小椎旁脓肿或椎管内脓肿;前方存在较高血管损伤风险的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固定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单纯后路手术组).13例血管分叉高,具有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有流注脓肿形成;前中柱广泛破坏,后方病灶清除困难者采用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前路联合手术组).术后均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卧床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腰椎正侧位X线片或三维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监测血沉、C-反应蛋白评价结核控制情况.结果:单纯后路组手术时间161.2±15.6min,失血量695.2±153.2ml,卧床时间8.5±2.5d;后前路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233.6±22.7rmin,失血量862.0±208.5ml,卧床时间16.9±2.0d.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后路组术后窦道形成2例;后前路联合手术组患者前路手术术中髂血管损伤1例,男性患者术后出现逆行性射精1例.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单纯后路手术治疗以椎体破坏为主,无脓肿形成或较小椎旁脓肿或椎管内脓肿的腰骶椎结核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伴有较大骶骨前脓肿、病灶位于前柱的患者应采用后前联合入路手术,且需要髂血管分叉高,具有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

  •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作者:王文军;全必春;刘利乐;胡文凯;姚女兆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4年11月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26例,其中,持续性下腰痛20例,伴有下肢放射痛1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结果:术中无大血管破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病例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9例术后3~7d出现腹胀不适,1例出现逆行射精.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6个月以后均达骨性融合,随访1年无结核病灶复发,无钛板折断、拔钉、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是一种简便易行且稳定性可靠的手术方法.

  • 经骶前间隙轴向腰骶椎间融合入路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

    作者:庞彬;邓忠良;曾希银

    目的:测量与经骶前间隙轴向腰骶椎间融合(AxiaLIF)入路相关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数据,探讨国人该入路的安全性.方法:(1)成人尸体标本20具,男8具,女12具,年龄26~86岁,平均56岁,在S1/2间隙水平线上测量骶骨中线至髂内动、静脉和骶中动脉的距离及直肠系膜的厚度,计算靠近中线的左右髂血管间的距离.(2)120例腰痛患者,男46例,女74例,年龄18~90岁,平均53岁,在其腰骶椎MRI正中矢状面上测量骶骨前缘至直肠系膜的短距离.骶前间隙的前后向短距离和靠近中线的左右髂血管间距离构成AxiaLIF工作通道的"操作空间".结果:同一性别左、右侧同名血管到骶骨中线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靠近骶骨中线的髂血管均为髂内静脉,左右髂内静脉间的距离即"操作空间"横径男性为5.8±0.5(5.1~6.4)cm,女性为6.3±0.4(5.6~7.0)cm,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骶中动脉位置有变异:直肠系膜厚度为0.3~0.5cm.在MRI上测量,男性骶骨前缘到直肠系膜的短距离的中位数为1.0(0.3~2.3)cm,女性为0.6(0.3~1.8)cm,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国人在经骶前间隙AxiaLIF入路中放置直径1.2cm的工作套管是安全的.

12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