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骶前乏脂肪型成熟型畸胎瘤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作者:孟小丽;舒俊;任转琴

    目的:分析成人骶前乏脂肪型成熟型畸胎瘤的CT、MRI表现及其与常见原发骶前占位性病变(神经鞘瘤、脊索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成人骶前乏脂肪型成熟型畸胎瘤及7例神经鞘瘤、10例脊索瘤的术前CT或MRI资料,分析肿瘤钙化、大小、成分、骨质破坏、形态、与骶尾骨的关系、骶孔扩大、强化等影像学特征,采用方差分析及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人骶前乏脂肪型成熟型畸胎瘤多为囊性病变,囊壁常钙化,常多个囊腔独立存在且呈"囊挤囊样"改变,与骶前神经鞘瘤及脊索瘤相比,表现为完全囊性或以囊性为主病灶,与尾骨相连,无骨质破坏,无骶孔扩大,增强扫描无强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CT、MRI对成人骶前乏脂肪型成熟型畸胎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很高价值.

  • 经骶前间隙轴向腰骶椎间融合入路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

    作者:庞彬;邓忠良;曾希银

    目的:测量与经骶前间隙轴向腰骶椎间融合(AxiaLIF)入路相关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数据,探讨国人该入路的安全性.方法:(1)成人尸体标本20具,男8具,女12具,年龄26~86岁,平均56岁,在S1/2间隙水平线上测量骶骨中线至髂内动、静脉和骶中动脉的距离及直肠系膜的厚度,计算靠近中线的左右髂血管间的距离.(2)120例腰痛患者,男46例,女74例,年龄18~90岁,平均53岁,在其腰骶椎MRI正中矢状面上测量骶骨前缘至直肠系膜的短距离.骶前间隙的前后向短距离和靠近中线的左右髂血管间距离构成AxiaLIF工作通道的"操作空间".结果:同一性别左、右侧同名血管到骶骨中线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靠近骶骨中线的髂血管均为髂内静脉,左右髂内静脉间的距离即"操作空间"横径男性为5.8±0.5(5.1~6.4)cm,女性为6.3±0.4(5.6~7.0)cm,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骶中动脉位置有变异:直肠系膜厚度为0.3~0.5cm.在MRI上测量,男性骶骨前缘到直肠系膜的短距离的中位数为1.0(0.3~2.3)cm,女性为0.6(0.3~1.8)cm,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国人在经骶前间隙AxiaLIF入路中放置直径1.2cm的工作套管是安全的.

  • 对开展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看法

    作者:池永龙;王向阳

    腰椎椎间融合术已被广泛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不稳及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治疗.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经横突间腰椎椎间融合(intertransverse lumbar interbodyfusion,ILIF),外侧腰椎椎间融合(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extreme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或direct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DLIF),前路腰椎椎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和经骶前间隙轴向腰椎椎间融合(axi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AxiaLIF).

  • 骶前间隙间质细胞瘤一例

    作者:张友磊;王强;傅志仁;陈腾;施靖华;王元和

    患者男,61岁.因体检行盆腔CT扫描发现骶前间隙肿块1个月于1999年5月10日入院.无发热、腹胀、腹痛、便秘、便血、里急后重等症状,无消瘦.

  • 阴道-骶骨固定术手术区域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张晓薇;陈礼全

    目的 探讨阴道.骶骨固定术手术安全性的区域解剖依据.方法 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选用16具成年女性尸体,对其骶前区血管灌注后进行骶前区域的尸体解剖,观察骶前区域的结构,并测量骶前区与周围结构的距离.结果 骶正中血管解剖位置变异大,其中43.75%(7/16)穿过骶岬中点,56.25%(9/16)经骶骨中线偏右侧行走;第一横干静脉解剖位置变异大,可分为两型:Ⅰ型为解剖正常组,血管分布位于第一横线上,占73.33%,;Ⅱ型为解剖变异组,血管位于骶岬下方10mm之内,占26.67%.从S1~S5,骶椎高度、骶前孔间距、横干静脉间的间距递减,无血管区域面积递减;从S1~S5,骶正中血管到骶前孔的距离渐小;在骶岬和第一骶前孔平面与骶正中血管距离近的血管是右髂内静脉.结论 S1椎体盆腔面无血管区域大,是阴道一骶骨固定术相对安全的缝合固定区域.相对安全区域上界为骶岬下10mm、下界为骶岬下方40mm、宽度为15mm的(30ram×15mm)矩形区域.

  • 骶骨前表皮囊肿伴类癌附壁结节1例

    作者:王双珠

    1 病历摘要患者,女,48岁,2001年4月初开始出现肛门便前、便后坠胀感,伴轻微腹痛,大便色泽及形状正常.11月份以来感肛门坠胀感加重.胸膝位直肠指检,在距肛门5 cm直肠后壁(11-2点处)可触及5 cm×4 cm大小的肿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缘钝圆,无压痛,活动度差.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直肠及结肠黏膜皱襞清楚,黏膜面光滑.骶骨X线检查,正位片示:骶椎下段前方有一呈球型生长的肿块,密度略低,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侧位片示:骶前间隙有一软组织块影,边界尚清,周围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及受压现象.CT检查:直肠见类圆形混杂密度影,CT值界于30 Hu-40Hu之间,边界尚清,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手术中见骶前间隙内有一多房囊性肿块,囊内充满豆渣样物,临床诊断:骶前皮肤囊肿.

  • 老年人第五腰椎~第一骶椎轴向融合术工作通道的解剖学观测

    作者:刘玉新;胡真

    目的:测量老年人腰骶椎毗邻结构相关解剖学数据,为探究老年人第5腰椎~第1骶椎(L5~S1)轴向融合术(AxiaLIF)手术通路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防腐固定、血管灌注的老年人骨盆段标本,解剖骶前间隙,观察骶前筋膜层次、骶前血管和盆内脏神经等,测量4对骶前孔间距和盆内脏神经的相关解剖数据.根据Marotta方法,2种通道模拟L5~S1AxiaLIF手术置入导针,测量导针在骶前间隙中的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导针从尾骨尖到第5腰椎上皮质中点通道的距离,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74.4±11.9)mm和(169.8±12.3)mm;导针下缘到盆内脏神经的短距离,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3.8±5.1)mm和(26.4±5.5) mm;导针从尾骨切迹到第5腰椎上皮质中点通道的距离,男性和女性分别是(155.2±10.6) mm和(153.0±9.5)mm;导针下缘到盆内脏神经的短距离,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6.6±2.8)mm和(18.9±3.8) mm;两侧的盆内脏神经长度,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2.1±2.4)mm和(23.3±3.2)mm.结论:根据解剖和AxiaLIF模拟测量数据,导针从尾骨切迹到第5腰椎上皮质中点通道符合老年人骶前间隙安全范围.

  • 双腔负压引流管在直肠癌Miles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常华;李学群

    会阴切口感染目前仍是直肠癌Miles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达7%~47%[1],其发生、发展与术后骶前间隙引流不畅、液体积存密切相关.

  • 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中快速医用胶的运用

    作者:查建华;陈淑章

    目的研究快速医用胶在直肠癌根治术(miles)中对骶前间隙渗血处理的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7月~2004年3月行miles术患者21例,术中均于骶前间隙应用医用胶,分析其术后骶前引流情况,拔管时间,会阴部创口感染率,并另选2000年3月~2002年6月行miles术21例,未曾使用医用胶患者临床资料作对照.结果使用医用胶组骶前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拔管时间(天数)明显缩短(P<0.05),会阴部感染率也有一定降低(P>0.05).结论医用胶通过减少骶前间隙渗血,对miles术患者的术后恢复,减少会阴部感染发生等方面起到积极意义.

  •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作者:李省吾

    1概述高位复杂性肛瘘发生率约占全部肛瘘病例的5%~10%.所谓高位复杂性肛瘘系指其病变部位高而深(病灶累及或超过肛直环),主、支管分布多而走行复杂,内或外口缺如不易辨认等诸多临床特点,高位肛瘘其解剖部位在盆膈肛提肌平面上方,具体的说是由骨盆直肠间隙或直肠后间隙(即骶前间隙)以及上部括约肌肌间隙的脓肿演变而成.

  • 骶前间隙的相关影像解剖学测量

    作者:娄伟钢;武垚森;盛孙仁;池永龙

    椎间融合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不稳,目前的手术入路主要分前路和后路,但术中两者都不可避免的要广泛剥离椎旁软组织.这样的操作破坏了周边的稳定结构,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微创手术由于其更少的组织损伤,更少的术后并发症,更低的手术风险,正越来越受到广大骨科医生欢迎.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疗效比较

    作者:王超洋;洪剑波;徐浩雄;张斌;胡凌云;陈臻;潘金木

    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目前比较公认的直肠癌根治切除术必须遵循的原则,采用TME可以使手术后局部复发率降低至5%左右[1-3].由于骨盆的解剖原因,要完整地切除全直肠系膜并非易事,在此方面腹腔镜具有开腹手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自如地解剖,从放大的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输尿管、骶前间隙等重要组织结构,从而可以完整地切除全直肠系膜.

  • 经皮前路腰骶轴向融合的骶前影像学及解剖学研究

    作者:靳松;彭建强;徐宏光;刘平;陈学武;李怀斌

    目的:研究测量国人成人骶前区域相关的影像学和解剖学数据,为安全精确应用经皮前路腰骶轴向融合(AxiaLIF)技术提供依据.方法:①回顾分析68例腰痛患者影像学资料,分别采用CT增强扫描测量双侧髂血管到S1,2间隙中点的距离;腰骶MRI正中矢状位片上测量各骶椎间隙和各椎体中点到直肠系膜的短距离.②解剖成人尸体标本25具,测量髂内外血管、骶正中动静脉到S1,2间隙水平中点的距离及S1前孔内缘间的距离,并观察骶前静脉丛血管和神经,确定手术冠状位的"安全操作空间".结果:影像学显示CT上距离S1,2间隙中点近的血管均为两侧髂内静脉,双侧髂内静脉距离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7.7士4.9)mm和(70.10±9.0) mm(P<0.05);在MRI上测量,男性骶骨前缘到直肠系膜短距离的中位数为10(3~23) mm,女性为6(3~18)mm,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解剖学数据显示:"安全操作空间"大小男性(57.60±5.11)mm、女性(70.01±8.99)mm.S1前孔内缘距离男性(34.95±3.50)mm;女性(31.98±2.99)mm.骶正中动脉无变异;骶正中静脉壁薄,变异较大,存在率为48%.结论:"安全操作空间"的影像数据与解剖数据接近,研究结果可作为国人器械和融合器的开发参考依据.在透视引导下尽可能沿骶骨正中线操作,可保证AxiaLIF技术的安全性.

  • 小儿骶前间隙占位的CT诊断价值

    作者:孙利芳;冯东朦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小儿骶前间隙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骶前占位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30例骶前占位的病理类型为:畸胎瘤23例,内胚窦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淋巴瘤1例,血管瘤1例.其中良性19例,恶性11例.结论:CT检查提高了诊断小儿骶前间隙占位病变的能力,目前可作为小儿骶前占位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可以显示占位病变,明确性质.MRI在探查软组织受侵和骨髓腔改变以及显示范围方面有优势.

  • 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诊断

    作者:韩月东;魏梦绮;龚雪鹏;张劲松;刘凯;葛亚丽;徐长杰

    目的:了解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分析73例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表现,包括纤维脂肪血管瘤、未分化癌和淋巴瘤各1例,畸胎瘤和骨巨细胞瘤各3例,神经源性肿瘤18例,骶尾部脊索瘤22例,转移瘤24例.结果:畸胎瘤含脂肪、纤维和液体等成分;纤维脂肪血管瘤含有粗大血管;骨巨细胞瘤呈溶骨性破坏,1例在T2WI有液-液平面;神经源性肿瘤通过骶孔与骶管内病变相连,神经节母细胞瘤和神经外胚层瘤破坏骶孔;9例脊索瘤在T2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未分化癌和淋巴瘤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和较高信号;19例转移瘤有多处骨骼破坏,5例只有骶椎侵犯.结论:MRI可清楚地显示骶前间隙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其中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 直肠系膜与肛管

    作者:汪建平

    直肠系膜直肠系膜是外科学名词。解剖学无这一名词。直肠系膜是指盆筋膜脏层所包裹的直肠背侧脂肪及其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组织。由于骨盆的特殊形状,只在直肠的上1/3形成膜状结构,而中下1/3是从直肠的后方及两侧包裹着直肠,形成半圈1.5~2.0 cm厚的结缔组织,临床外科称之为直肠系膜,后方与骶前间隙有明显的分界,侧方由于侧韧带与盆腔侧壁相连,无明显分界,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所以直肠癌外科提出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指从第3骶椎前方至盆膈直肠后方及双侧连系直肠的疏松结缔组织。

  • 直肠系膜与肛管

    作者:汪建平

    直肠系膜直肠系膜是外科学名词。解剖学无这一名词。直肠系膜是指盆筋膜脏层所包裹的直肠背侧脂肪及其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组织。由于骨盆的特殊形状,只在直肠的上1/3形成膜状结构,而中下1/3是从直肠的后方及两侧包裹着直肠,形成半圈1.5~2.0 cm厚的结缔组织,临床外科称之为直肠系膜,后方与骶前间隙有明显的分界,侧方由于侧韧带与盆腔侧壁相连,无明显分界,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所以直肠癌外科提出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指从第3骶椎前方至盆膈直肠后方及双侧连系直肠的疏松结缔组织。

  • 骶前间隙胰腺并胃幽门腺异位继发感染1例

    作者:张恒;任东林;万星阳;黄艳

    患者,男,38岁,因肛周流脓10余年,右下腹痛6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入院。既往反复肛周脓肿病史,多次行瘘管及脓肿切开治疗未愈。6个月前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右髂窝脓肿,诊断为“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出现切口化脓性感染及腹壁瘘形成,瘘管造影提示腹壁瘘管与肛周瘘管相通。入院体格检查:右下腹轻压痛,腹壁外瘘口已闭合,肛周外瘘口流脓,可疑肛瘘内口位于截石位6点距肛缘3 cm处,后方肛管括约肌缺损,肛管壁及肛直环僵硬。影像学辅助检查:肛管MR提示骶前多发囊性病灶并感染,高位复杂性经括约肌型肛瘘(图1);腹盆CT并肛周瘘管造影提示右髂窝、右腹膜后腰大肌旁、骶前间隙多发脓肿及高位复杂性肛瘘形成(图2)。治疗经过:于我院行右髂窝脓肿彩超引导下置管引流、高位肛瘘切开挂线引流与骶前囊肿清创引流术,术中探查可见骶前间隙囊性病灶,边界模糊,尾骨及S3-4节段破坏,并予切除,清创彻底后分别经腹壁和骶骨旁置管,通过右骨盆直肠间隙将右髂窝和骶前间隙引流管相通。病理示:囊壁胰腺及幽门腺异位(图3)。术后给予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每天肛周切口坐浴、换药,双引流管定期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逐步更换小口径引流管至腹腔及骶前窦腔闭合。术后6周复查彩超示右髂窝及腰大肌旁脓肿消失;肛管MR示深部间隙脓肿消退,炎症减轻。出院后继续留置肛瘘引流挂线,随访至2014年10月23日无腹腔及肛周脓肿复发,“静止性”经括约肌型肛瘘存在。

  • 超声止血刀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映弘;蔺原;吴艳军;任洪伟;胡明;蔺宗义

    我院用超声止血刀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41例,男24例,女17例, 年龄32~71岁,平均50.8岁.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 >10 cm 5例,7~10 cm 22例,<7 cm 14例.临床Dukes分期: A期3例,B期24例,C期13例,D期1例.开腹探查后,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阻断近端肠管.提起乙状结肠行盆腔清扫,循盆筋膜壁层和脏层界面,在直视下用超声刀锐性解剖分离.沿骶前筋膜往下解剖,敞开骶前间隙,游离至尾骨尖.

  • 经肌袖腹会阴肛门成形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

    作者:胡月光;徐群英;李栋;蔡庆勇;陈国蓉

    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是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无论是否合并有直肠瘘管,都常存在继发性巨结肠.巨结肠切除后,近端结肠经直肠盲端后骶前间隙拖出行腹会阴肛门成形,多损伤骨盆神经和骶前血管丛;结肠未经耻骨直肠肌环中心拖出,不但术中出血多,术后还可发生大便控制机能不全,大便失禁.近10年来,我们采用直肠末端粘膜剥脱、瘘管搔刷结扎及结肠经肌袖内拖出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合并直肠瘘畸形7例,经随诊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