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妊娠期和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时肛提肌形态学及阴道粘膜神经表达特征

    作者:滕莉荣;边旭明;朱兰;郎景和;刘俊涛;杨剑秋;任海涛;赵燕环;陈琳

    目的 比较妊娠期和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时肛提肌形态学和阴道粘膜神经分布的变化,探讨妊娠和阴道分娩后POP时盆底神经肌肉病理学特征. 方法 常规产前检查的正常初产妇100名,在妊娠37周以后和产后42d进行盆腔器官脱垂评分(POP-Q)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情况.阴道分娩时在第三产程后,取阴道前、后壁粘膜组织和肛提肌组织.肛提肌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肛提肌形态学变化、测量肛提肌肌纤维直径并进行分型;阴道粘膜组织分别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NPY)等三种免疫组化染色,镜下分别计数阴道粘膜内三种抗体阳性神经纤维末梢的数目. 结果 阴道分娩后产妇肛提肌既有神经源性改变也有肌源性改变,既有急性期改变也有慢性期改变.妊娠期和阴道分娩后无论是否有POP,肛提肌组织活检标本中Ⅰ型肌纤维均占优势(妊娠期为78.5%~83.5%,阴道分娩后为78.3%~82.2%),Ⅰ型和Ⅱ型肌纤维的直径和比例在POP和非POP组产妇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和产后有/无阴道壁脱垂的产妇Ⅰ型肌纤维的直径和Ⅰ型、Ⅱ型肌纤维的比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阴道后壁脱垂的产妇与妊娠期阴道后壁无脱垂的产妇比较,Ⅱ型肌纤维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阴道壁脱垂产妇与产后阴道壁无脱垂产妇比较,阴道壁内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NPY)能神经末梢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有/无阴道壁脱垂的产妇阴道壁内的神经末梢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产妇肛提肌形态学改变、肌纤维直径以及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比例的改变,不是引起妊娠期和产后阴道壁脱垂的直接原因.阴道前壁内VIP和NPY能神经纤维末梢分布减少,可能是产后阴道壁脱垂的发生机制之一.

  • 超声断层显像技术观察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底结构的研究

    作者:徐明芬;林淑芝;蒋萍

    目的:以超声断层显像技术(TUI)观察盆腔器官脱垂(POP)与肛提肌-尿道间隙(LUG)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10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的80例POP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另80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LUG值.结果:观察组受试者的左、右侧LUG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张力期的LUG显著高于静息期(P<0.05);对照组张力期LUG与静息期相比未见显著差异(P> 0.05).结论:POP患者的肛提肌功能出现障碍,三维断层超声可直观、准确地显示出耻骨直肠肌的形态.

  • 高位肛瘘的术后护理体会

    作者:邱桂玉

    高位肛瘘是指瘘管在外括约肌1/2以上,穿越外括约肌或肛提肌的一类肛瘘.由于病变部位深,临床不易早期发现而形成长期慢性疾病,手术操作难度大,如处理不慎,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如肛门狭窄、肛门畸形、完全或不完全失禁、假性愈合、复发或迁延不愈.有时需做二期或三期手术,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高位肛瘘患者40例,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MR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评价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损伤

    作者:崔璨;李娜;程悦;赵玉娇;吴彦洪;尹建忠;沈文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 DTI)和纤维束示踪技术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及盆腔器官脱垂的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经阴道自然分娩后6个月初产妇50名(观察组),无症状未孕未产志愿者33名(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受试者行盆底横断面、冠状面FSE T2 WI MR及DTI检查。对DTI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肛提肌各分支(耻骨内脏肌、髂尾肌)的3D肌肉纤维束图像,并评价其纤维示踪的精确性,对能够得到较为精确纤维束示踪图像者测量其各向异性分数( FA)、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应用FSE T2 WI MRI影像评价产妇肛提肌损伤情况,并将其分为耻骨内脏肌无损伤组、耻骨内脏肌损伤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无损伤组及损伤组间FA、ADC值的差异。结果2组受试者均获得较为精确的耻骨内脏肌3D肌肉纤维束图像及对应的FA及ADC值,而髂尾肌3D肌肉纤维束图像均不精确。12例(24.0%,12/50)产妇存在耻骨内脏肌损伤,其中9例表现为单侧部分缺损,3例表现为双侧萎缩;4例(8.0%,4/50)产妇存在髂尾肌损伤,均表现为单侧部分缺损。对照组未发现肛提肌损伤。对照组、耻骨内脏肌无损伤组和损伤组耻骨内脏肌的FA值分别为0.49±0.08、0.52±0.11、0.53±0.13,ADC值分别为(1.79±0.29)×10-3 mm2/s、(1.75±0.34)×10-3 mm2/s、(1.93±0.35)×10-3 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217、1.747, P值均>0.05)。结论 DTI纤维束成像能够3D显示耻骨内脏肌纤维束结构,但髂尾肌的显示较为困难。目前DTI尚不能准确定量诊断肛提肌损伤情况。

  • 基于超声弹性成像的女性盆底肌肉定量评估方法

    作者:黄帅;李灵;练莉;郭娟;陶子;朱超超;王慧芳;陆敏华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疾病,现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5种常见慢性疾病之一.盆底支撑结构中,盆底肌肉群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因此盆底肌肉评估对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提出一种无创客观的肌肉运动分析方法,基于经会阴超声检测手段,同步获取50例具有不同脱垂程度女性主动收缩肌肉时的超声视频数据及阴道内压数据,应用二维弹性成像算法追踪盆底肌位移场,提取特征点的位移曲线,对比分析能有效完成指定动作的37例不同脱垂程度患者的位移结果,发现提取接近耻骨处特征点的切向位移参数(MPu)与临床脱垂测量参数(LBP)具有相关性(r=-0.93),同时通过在指定的肌肉慢缩运动中的肌力维持时间均值和大厚度均值对盆底肌的持续控制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与被试临床脱垂分级表现具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实现对盆底肌肉自身生物力学特性的客观定量评估,为临床脱垂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肛提肌裂孔评估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的手术效果

    作者:李晗姝;刘艳君;王学梅

    目的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肛提肌裂孔评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45例作为手术组,同期体检者3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对对照组及手术组术前、术后3~4个月肛提肌裂孔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三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明显增大(P<0.01);术后复查的手术组患者静息、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明显缩小(P<0.05),但与对照组仍有差异(P<0.05).结论 经会阴三维超声可以直接测量肛提肌裂孔大小,观察其形态及内部结构,可以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肛提肌裂孔进行比较,用来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功能.

  • 低位产钳助产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丽曼;玄英华;岳嵩;安园园;张娟;吴青青

    目的 应用三维/实时三维容积超声评估低位产钳助产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产钳助产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通过低位产钳助产分娩后女性31例作为病例组,根据入组患者相关因素匹配选择同时期正常阴道分娩产妇3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三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分别在静息、Valsalva及提肛三个状态采集图像.进行残余尿、膀胱颈移动度、官颈低点、盆膈裂孔面积大小及观察肛提肌完整性的相关参数的测量.结果 病例组中残余尿增多、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盆膈裂孔增大发生率分别为3.2%、25.8%、38.7%,与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3.2%、19.4%、3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子宫脱垂、肛提肌不同程度撕裂发生率分别为19.4%、38.7%,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率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8).结论 低位产钳助产是引起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三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子宫脱垂、肛提肌撕裂发生率可对盆底功能进行有效评估,从而及时诊断并指导临床.

  • 断层超声成像对未育女性肛提肌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王明;陈芸;曲侠;张蒂荣;李建国

    目的 应用断层超声成像技术(TUI)研究正常未育女性肛提肌的解剖结构,从方法学上阐述TUI技术在盆底结构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对50例健康未育女性志愿者进行检查,采集三维容积数据保存,离线启用断层成像技术(TUI)分析.在生殖裂孔(LH)小平面测量LH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并在阴道后外侧与肛提肌左右肢长轴径线相垂直处测量肛提肌厚度.隔7~30 d后,由同一医师对所有志愿者进行第二次检查与测量.结果 TUI技术可同时在互相平行的多个平面显示肛提肌的形态.生殖裂孔前后径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是0.71,左右径的ICC值是0.76,面积的ICC值是0.60.肛提肌厚度的ICC值是0.62.结论 TUI技术可作为检查盆底肌形态学的常规方法.

  • 联合超声评价胎儿体质量对产后肛提肌的影响

    作者:刘娟;周爱云

    目的 探讨胎儿体质量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形态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80例,根据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分成产后正常体质量儿组和产后巨大儿组.应用断层超声、经会阴二维及三维超声观察肛提肌的形态及损伤情况.结果 产后巨大儿组初产妇肛提肌损伤的发生率[56.00% (14/25)]明显高于产后正常体质量儿组[18.18% (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06,P=0.001).产后巨大儿组肛提肌裂孔长度、面积大于产后正常体质量儿组,肛提肌裂孔水平成角小于产后正常体质量儿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断层、二维、三维超声可有效评价胎儿体质量对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的影响.妊娠和分娩巨大儿更易造成产妇肛提肌的损伤及功能的改变.

  • 三维超声观察分娩期间肛提肌损伤的初步应用

    作者:刘菲菲;徐莲;应涛;陶均佳;胡兵

    目的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于阴道分娩产程过程中及产后即刻观察肛提肌损伤情况,探讨三维超声技术观察分娩期间肌肉损伤的可行性,并分析阴道分娩过程中肌肉损伤发生的时刻.方法 阴道分娩女性72例,经会阴超声分别在官口未开、宫口开全及产后2h内采集三维超声图像,离线启用断层超声技术(TUI)分析肛提肌完整性.结果 初产妇44例,官口未开及官口开全时未发现肌肉损伤,产后TUI图像显示5例肛提肌撕脱;经产妇28例,产后TUI图像共发现6例肛提肌撕脱,其中2例宫口未开及宫口开全时均发现肌肉撕脱.结论 盆底三维超声技术观察阴道分娩过程中肛提肌损伤可行,阴道分娩期间肛提肌损伤多发生于第二产程即胎头通过盆膈裂孑L时.

  • 超声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的进展

    作者:木其尔;史铁梅;张原溪;刘晨;高敏

    超声可清晰显示盆底解剖结构、盆底重建术后网片位置及长度,且诊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标准的一致性较好,可为评价盆底重建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影像学基础.本文对超声在盆腔器官脱垂诊断及盆底重建术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超声技术评估肛提肌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王洁;王鑫璐;顾娇娇;李鹤

    肛提肌损伤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妇产科超声成像及诊断技术不断进步.本文主要对二维超声、常规三维超声、超声断层成像技术在肛提肌结构与功能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治疗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国剑;章岩;马军廷;袁燕

    肛提肌综合征(Levator ani symdrom,LAS)亦称肛提肌痉挛,慢性直肠痛.发病率为6.6%,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肛周及肛门深部疼痛,并明显影响工作和学习.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肛提肌按摩、温水坐浴、药物、电刺激、生物反馈和手术治疗等方法.因治疗时病人较痛苦,不易接受,常不能坚持治疗.笔者自2003年5月至2005年4月,应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对骶2、3、4神经照射联合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肛提肌综合征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女性肛提肌的解剖功能和影像学研究

    作者:朱兆领;应涛

    近年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类疾病的发生与盆底支持结构的异常有直接联系.肛提肌是盆底支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及功能的异常在PF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肛提肌的解剖、功能及影像学研究做一综述.

  • 盆底动态磁共振成像诊断不协调性排便

    作者:黄继蓝;蒋涛;李敏;彭朋

    目的 利用盆底动态MRI观察不协调性排便(DD)患者肛直肠解剖及功能特点.方法 对90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其中48例诊断为DD,DD组)及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盆底动态MRI,观察肛提肌的MRI解剖表现,并对耻骨直肠肌(PRM)厚度行定量分析,分析两组PRM厚度的差异.结果 MRI示肛提肌由PRM、耻尾肌和髂尾肌3部分组成.静息时,DD组左右侧PRM厚度分别为(7.83±1.10)mm和(6.64±1.73)mm,而对照组分别为(5.96±1.27)mm和(5.43±1.15)mm(P均<0.05);DD组力排前后左右侧PRM厚度分别为(10.70±1.80)mm和(12.40±2.00)mm(P<0.05).结论 盆底动态MRI直观显示肛提肌的解剖特点,可定量及定性分析DD患者的异常解剖及功能特点,为术前选择手术方式及术后评估提供依据.

  • 超声断层显像技术观察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底结构

    作者:陈瑶;于诗嘉;史铁梅

    目的 采用超声断层显像(TUI)技术评估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与肛提肌-尿道间隙(LUG)的关系,探讨POP患者肛提肌形态学的特征.方法 三维超声扫查54例POP患者(POP组)及58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分别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获取容积影像数据;运用QLab处理软件以2.5 mm层间距获取三层轴位图像,分别测量LUG值,并观察肛提肌的形态.结果 静息状态下及Valsalva状态下POP组的双侧LUG均值均大于对照组[(2.76±0.56)cm vs(2.08±0.37)cm,P<0.001;(3.04±0.86)cm vs(2.24±0.54)cm,P<0.001].POP组双侧LUG均值在Valsalva状态下大于静息状态下[(3.04±0.86)cm vs(2.76±0.56)cm,P<0.05];而对照组双侧LUG均值在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状态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0.37)cm vs(2.24±0.54)cm,P>0.05].POP组21例耻骨直肠肌存在双侧损伤,26例存在单侧损伤(右侧16例,左侧10例),7例无损伤.结论 利用TUI技术能够较好地观察POP患者的耻骨直肠肌的形态学特征.

  • 肛提肌损伤与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相关性的静、动态MR成像

    作者:李娜;程悦;岳建兰;沈文;吴彦洪

    目的 探讨静、动态MRI研究肛提肌损伤与盆腔器官脱垂(POP)程度之间相关性的价值.方法 经临床POP-Q诊断为POP的患者45例(POP组),分为:轻度(Ⅰ度)POP亚组、中重度(Ⅱ~Ⅳ度)POP亚组,对照组为20名无症状志愿者,分别行静态及动态盆底MR检查,比较对照组及POP组、不同POP亚组间肛提肌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基于MRI的评分系统比较各组间肛提肌损伤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与POP组比较,静息及用力状态的M线、双侧髂尾角、肛提肌裂隙的前后径、横径及面积,静息状态双侧耻骨直肠肌厚度以及用力状态H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度与中重度POP亚组比较,静息及用力状态的H线及M线、肛提肌裂隙的横径及面积、右侧髂尾角,静息状态的左侧耻骨直肠肌厚度以及用力状态的提肌板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及轻度、中重度POP组间肛提肌损伤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OP患者存在肛提肌形态及功能改变,肛提肌损伤与POP程度相关.

  • 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肛提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华珍;朱剑芳;张智;秦军丽

    目的 探讨分娩方式对肛提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54名初产妇,其中剖宫产组26名和经阴道分娩组28名.对所选对象于产后6~8周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在静息、缩肛状态时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长度、面积及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改变量、肛提肌裂孔长度改变量、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改变量.结果 静息状态时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肛状态时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改变量、肛提肌裂孔长度改变量、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改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剖宫产对肛提肌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超声评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膈裂孔形态

    作者:徐娆;史铁梅;林琳;冯晓宇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盆底图像重建技术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40例(病例组)及同期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各40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于静息、瓦氏、缩肛状态下在盆膈裂孔小平面上,进行经会阴三维超声容积扫查,重建盆底图像并观测盆膈裂孔(LH)前后径(LH-M)、左右径(LH-N)、面积(LH-S)、周长(LH-L)、肛提肌厚度(T),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静息、瓦氏、缩肛状态下病例组LH-M、LH-S、LH-L较对照组增大,LH-M、LH-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H-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缩肛状态下L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及瓦氏状态下,LH-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肛提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瓦氏状态下和缩肛状态下右侧肛提肌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三维盆底图像重建技术可用于观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

  • 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弹性的影响

    作者:翟凤丹;林萍

    目的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60名初产妇[经阴道分娩30名(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30名(剖宫产组)]及30名未育女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受检者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采集静息、收缩状态和大瓦氏动作下盆腔图像,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A)、周长(C)和肛提肌肌性部分长度(L),计算肛提肌收缩与静息状态时A、C、L差值(△A、△C、△L)及收缩状态时的应变率(ε);计算肛提肌大瓦氏动作与静息状态时A、C、L差值(△A'、△C'、△L')及大瓦氏动作时的应变率(ε').结果 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A、△C、△L、ε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A'、△C'、△L'、ε'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A、△C、△L、ε、△A'、△C'、△L'、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初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弹性下降;选择性剖宫产对肛提肌弹性的保护作用有限.

163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