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佳扫描参数的优选

    作者:张兆岩;王静;胡金娜;仵芳;王月丽

    目的 探讨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佳扫描参数.方法 对30例成年健康志愿者行脑DTI扫描,比较不同扫描参数[扩散敏感方向数(NDGD)、扩散敏感系数(b)值和层厚/层间距]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随机分为三组:NDGD组改变NDGD(6、15、25个),b值为1000 s/mm2,层厚/层间距为5/0 mm;b值组改变b值(500、1000、3000 s/mm2),15个NDGD,层厚/层间距为5/0 mm;层厚/层间距组改变层厚/层间距(8/2、5/0、3/0 mm),15个NDGD,b值为1000 s/mm2.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个NDGD时图像质量评分高[(2.83±0.38)分],与15个NDGD[(2.67±0.51)分]和6个NDGD[(2.17±0.43)分]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000 s/mm2时图像质量评分高[(2.67±0.49)分],与b值为500 s/mm2[(2.50±0.56)分]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值为3000 s/mm2[(2.06±0.55)分]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厚/层间距为8/2 mm和5/0 mm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0.54)分vs (2.61±0.42)分,P>0.05],与3/0 mm[(1.94±0.35)分]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个NDGD,b值为1000 s/mm2,层厚/层间距为5/0 mm时所获得的图像信噪比较高,脑灰、白质对比度较佳,有利于脑白质的细微结构研究,是脑DTI佳扫描参数.

  • 不同参数条件下巴马小型猪腰椎神经根扩散张量成像的比较研究

    作者:肖建明;彭涛;牛翔科;王宗勇;植彪

    目的 比较1.5T磁共振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巴马小型猪腰椎神经根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序列的图像质量,优选佳扫描参数.方法 采用不同的层厚、扫描野、矩阵组合对10头小型猪各进行3次腰椎DTI扫描,由3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完成图像信噪比的测量和扩散张量纤维示踪图(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的重建,并对DTT显示效果进行评分,采用方差检验对评分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素大小相近时,不同参数条件下(层厚不同或FOV不同)DTI图像信噪比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FOV的DTT图像质量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小FOV的序列DTT图像质量评分较高.结论 体素大小取决于层厚、扫描野及矩阵,过大或过小的体素均导致图像质量下降.相对小扫描野(110 mm×110 mm)结合使用小矩阵(72 mm×72 mm)扫描,扩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可重建出更多的神经纤维、完整性更好,是用于巴马小型猪腰椎神经根DTI相关评价的理想选择.

  • 扩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FA值检测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苟辉亮;王飞;黎胜强;覃颖;丁辉;邓生华;卢俊风;安娜;杨倩

    目的:运用扩散张量成像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FA值量的改变,探讨医学影像学定性诊断依据.方法: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者各50例,均做MRI常规检查并行扩散张量成像,比较颅内各解剖结构FA值变化特点.结果:患者组与正常组各部位FA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颞叶中心、双侧内囊前肢脑白质纤维FA值较正常组高.双顶叶中心、双侧颞上回、双侧扣带前部、胼胝体膝部、双侧小脑半球的脑白质纤维FA值较正常组少.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中的FA值量的改变存在不对称性,只依靠大脑某部位局部FA值量的改变,还不能为精神分裂症提供参考依据,只能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某临床症状的参考.

  • 弥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欧志强;周洁;冯锟

    目的:使用DTI观察血管性痴呆(VD)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选择血管性痴呆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25例,使用1.5 TMRI检查,采用常规MRI和DTI扫描后,测定相同感兴趣区(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比较。结果:VD 组前额叶脑白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 FA 值下降,ADC 值升高,与NC、AD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 能用于评价痴呆患者脑白质微结构损害,相对于传统MRI,DTI能提供更加客观的方法来鉴别诊断VD患者。

  • 1.5TMR乳腺弥散张量成像b值的优化研究

    作者:马智军;孙世杭;房伟;喻罡

    目的 探讨b值的选取对DTI测量指标和图像质量的影响,从而获得佳b值.方法 随机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行DTI成像,b值的选择为0、400、600、800、1000、1200、1400s/mm2,分别测量ADC值、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六组b值获得的乳腺实质的ADC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的增大,ADC值变小;而不同b值的乳腺实质内的FA值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图的图像质量随着b值的增大,图像质量变差,b值大于0、1200s/mm2时,ADC图的图像质量较差,不容易分辨.结论 b值为800、1000s/mm2的图像质量较好,乳腺实质与周围结构分界较清晰,适合于乳腺的研究.

  • 扩散张量成像对健康人群腰骶神经的初步研究

    作者:俞立琛

    目的:探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定量分析健康人群腰骶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显示腰骶神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行常规腰骶椎磁共振平扫及DTI扫描,测量并比较各节段腰骶神经的FA值,运用DTT技术对神经根进行纤维束示踪成像.结果:正常健康志愿者各节段神经根的平均FA值为0.188±0.020,各节段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H=3.016,P=0.389),纤维束示踪图像能清晰显示腰骶神经的走行和形态.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可以观测腰骶神经的FA值,DTT技术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腰骶部脊神经的走行和形态.

  • 肝气郁结证脑深部核团及扣带回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作者:刘明;熊航;陈云翔;彭楠;任珊;王志群

    目的:研究肝气郁结证患者脑深部神经核团及扣带回微结构损伤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肝气郁结证患者16例,同时选取正常对照者13例,进行磁共振DTI扫描,原始数据通过后处理计算出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分别测量两侧海马、杏仁核、丘脑、豆状核、尾状核头和扣带回的FA值和ADC值.2组感兴趣区对应测量相同部位.并对2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肝气郁结证组的右侧丘脑、双侧中扣带回F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3,0.004,0.001),左侧豆状核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3).肝气郁结证组的左侧前扣带回、双侧后扣带回A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9,0.039,0.049).右中扣带回FA值ROC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0.87,P=0.001),佳诊断界值FA值=0.383750,灵敏度92.3%,特异度68.7%.结论:通过对肝气郁结证患者脑深部核团及扣带回的DTI研究,发现肝气郁结证患者脑深部神经核团及扣带回损伤存在于特定的脑区,其中右中扣带回FA值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MR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评价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损伤

    作者:崔璨;李娜;程悦;赵玉娇;吴彦洪;尹建忠;沈文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 DTI)和纤维束示踪技术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及盆腔器官脱垂的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经阴道自然分娩后6个月初产妇50名(观察组),无症状未孕未产志愿者33名(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受试者行盆底横断面、冠状面FSE T2 WI MR及DTI检查。对DTI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肛提肌各分支(耻骨内脏肌、髂尾肌)的3D肌肉纤维束图像,并评价其纤维示踪的精确性,对能够得到较为精确纤维束示踪图像者测量其各向异性分数( FA)、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应用FSE T2 WI MRI影像评价产妇肛提肌损伤情况,并将其分为耻骨内脏肌无损伤组、耻骨内脏肌损伤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无损伤组及损伤组间FA、ADC值的差异。结果2组受试者均获得较为精确的耻骨内脏肌3D肌肉纤维束图像及对应的FA及ADC值,而髂尾肌3D肌肉纤维束图像均不精确。12例(24.0%,12/50)产妇存在耻骨内脏肌损伤,其中9例表现为单侧部分缺损,3例表现为双侧萎缩;4例(8.0%,4/50)产妇存在髂尾肌损伤,均表现为单侧部分缺损。对照组未发现肛提肌损伤。对照组、耻骨内脏肌无损伤组和损伤组耻骨内脏肌的FA值分别为0.49±0.08、0.52±0.11、0.53±0.13,ADC值分别为(1.79±0.29)×10-3 mm2/s、(1.75±0.34)×10-3 mm2/s、(1.93±0.35)×10-3 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217、1.747, P值均>0.05)。结论 DTI纤维束成像能够3D显示耻骨内脏肌纤维束结构,但髂尾肌的显示较为困难。目前DTI尚不能准确定量诊断肛提肌损伤情况。

  • 健康儿童颈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作者:沈东挥;邹松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儿童颈髓发育规律。方法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序列对90例健康儿童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在颈髓节段分别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值( ADC )、各向异性分数值(FA)、纤维束平均长度(Ltract)以及纤维束体积(Vtract)。结果各组的ADC值、FA值、Ltract及Vtract分别如下:0.9747±0.2777、0.8493±0.2236、0.8210±0.1432、0.9198±0.1444、0.9048±0.1676;0.4117±0.0391、0.4712±0.0199、0.4944±0.0439、0.5608±0.0443、0.6169±0.0551;25.61±8.63、24.66±7.14、27.03±7.23、34.93±10.99、37.63±10.22;3.07±1.49、3.00±1.52、3.81±1.33、5.41±2.35、6.64±2.84。各年龄组的FA值、Ltract和Vtract不完全相同(P<0.001),而ADC值各年龄组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58, P=0.145)。在组间的两两比较中:1、2组间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组间FA值、Ltract和Vtrac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5组间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A值、Ltract和Vtract与年龄呈正相关。结论儿童颈髓发育具有阶段性,且具有阶段性特征;磁共振扩散张量技术可用于观测儿童颈髓并评价其发育。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价儿童脑内部分皮质脊髓束发育中的应用

    作者:沈东挥;邹松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探讨儿童皮质脊髓束年龄和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90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且颅脑磁共振检查正常的儿童(年龄5d ~ 18岁).按年龄分为5组:婴儿组(组1,≤1岁),幼儿组(组2,>1 ~3岁),学龄前组(组3,>3 ~6岁),学龄组(组4,>6 ~12岁),青春发育期组(组5,>12~18岁).每个年龄组内再按性别分为男、女2组.各组儿童分别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根据感兴趣法选取皮质脊髓束感兴趣区并重建,测量重建的皮质脊髓束的扩散张量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数各向异性(FA)值、纤维示踪平均长度、体积以及示踪的纤维束数量不完全相同(P<0.01);组间的两两比较间发现,1组与2组间ADC值、FA值及示踪纤维平均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与3组间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与4组间ADC值、FA值、示踪纤维平均长度、纤维束数目及体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DC值与年龄间呈负相关,余参数与年龄间呈正相关.结论 儿童皮质脊髓束发育具有阶段性,且具有阶段性特征;磁共振扩散张量技术可用于观测儿童皮质脊髓束,评价其发育状况.

  • MMP-9基因在MCAO大鼠中表达的DTI研究

    作者:张勇;吕青青;程敬亮;李娅;卜春晓;郑瑞平

    目的 通过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脑缺血区组织的DTI成像评价,探讨缺血区的ADC值及FA值与MMP-9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6只SD大鼠,将其中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A组(假手术组)和B组(MCAO组),于MCAO后4、8、12、18、24 h时间点,计算病灶侧的ADC值和FA值.另40只SD大鼠按上述时间点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分别20只),测定缺血侧脑组织MMP-9蛋白表达.结果 MCAO模型组大鼠缺血区ADC值、FA值均低于假手术组,12 h降至低,随后略有升高,两组间的ADC值、FA值在4、8、12、18、24 h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模型组大鼠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区的MMP-9蛋白表达增加,且在4、8、12、18、24 h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组大鼠缺血区的ADC值及FA值与MMP-9蛋白表达存在负相关.结论 磁共振DTI序列可动态监测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缺血区的改变,脑梗死区脑组织MMP-9表达参与大鼠脑梗死周围水肿的形成以及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

  • 扩散张量成像联合记忆功能测查识别轻度认知损害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价值

    作者:李涛;王华丽;张美燕;何毅;廖晶;苏敏莹;袁慧书;于欣

    目的:探索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TI)与认知功能指标识别轻度认知损害(MCI)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的价值.方法:本研究被试来源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记忆中心病例库,所有被试完成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临床痴呆量表(CDR)、认知功能筛选测验(CASI)以及全套神经心理测查,并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三维结构相、DTI成像及液体衰减反转回复序列(FLAIR)成像,根据FLAIR图像选取白质外观正常的被试共64例(23例轻度AD患者、20例遗忘型MCI个体和21例健康对照),测定颞叶、顶叶、额叶、枕叶、海马旁回、前扣带回、后扣带回、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等多个脑区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结果:判别分析发现,顶叶、颞叶和胼胝体压部FA值能有效区分MCI组和正常对照组(Wilk's λ =0.358,x2 =38.51,df=3,P<0.001),总判别正确率达87.8%,其中顶叶FA值对判别方程贡献大(典则判别系数=1.002).短时记忆与胼胝体压部MD值能有效区分轻度AD和MCI组(Wilk' s λ=0.261,x2=53.68,df=2,P<0.001),总判别正确率达95.3%,其中短时记忆对判别方程贡献大(典则判别系数=0.938).结论:顶叶各向异性分数值对区分轻度认知损害组与正常对照,识别轻度认知损害有重要贡献;短时记忆联合胼胝体压部平均扩散系数能有效区分轻度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损害组,其中短时记忆有重要贡献.

  • 张超,穆学涛,李晓雪,郝昱文,赵喆,郑静晨正常成年人颈髓扩散张量成像

    作者:张超;穆学涛;李晓雪;郝昱文;赵喆;郑静晨

    目的:定量分析正常成年人颈髓FA、ADC值,并观察其与年龄、颈髓节段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0名健康志愿者按不同的年龄段分成4组。利用西门子3.0T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及矢状位DTI扫描。测量所有健康志愿者颈2至颈7椎体平面各个节段脊髓FA、ADC值。结果健康志愿者颈髓不同节段间平均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03,P<0.05),随颈髓节段的降低,FA呈减低趋势。颈髓不同节段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8,P>0.05)。颈髓不同年龄组的平均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37,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加,FA呈减低趋势;不同年龄组间平均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33,P>0.05)。结论利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能够获取较为满意的颈髓DTI图像,且能够测量颈髓DTI各项参数值。

  • 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

    作者:刘义;张晓辉;张晓玲;时晓清;尹平;周津如;李咏梅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的价值.方法 对18例有共济失调症状的MS患者(MS组)和1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头部MR扫描,利用纤维束示踪技术追踪穿过小脑双侧齿状核和双侧丘脑白质的纤维束,计算FA值、ADC值和纤维束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S组右侧丘脑白质纤维束FA值减低、ADC值增加(P均<0.05);左侧丘脑、双侧齿状核FA值、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丘脑、双侧齿状核的白质纤维束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S组双侧丘脑、双侧齿状核的FA值、ADC值、纤维束条数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病程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及纤维跟踪技术分析胼胝体发育不良脑内主要纤维束

    作者:孙学进;戴建平;孙波;陈红燕;田胜勇;庞瑞麟;张迅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纤维跟踪技术显示胼胝体发育不良状态下脑内纤维结构的变化.方法患者,男,9岁,头痛1周.采用SIEMENS Trio 2003T完成全脑MRI和DTI数据收集和后处理.结果常规MRI显示胼胝体体中部以后缺如,半球间蛛网膜囊肿,右侧向上延伸.纤维跟踪技术显示左侧弓状纤维束、下纵行纤维束、扣带束、海马及外囊等主要的连合、联合纤维走行方向与正常发育不同,有左右侧相互支援的趋势.结论 DTI纤维跟踪技术能精确、直观显示先天性发育畸形的脑内白质纤维束,有助于预后的评估.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杨迎迎

    DTI是基于DWI的MRI新技术,不仅能反映脑组织的细微结构,还可通过纤维示踪技术显示白质纤维束.DTI对研究脑的发育、成熟及老化过程及诊断许多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DTI在CNS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 应用影像学方法探讨类似运动性和感觉性的传导性失语发病机制

    作者:张红霞;赖宗力;陈红燕;周筠;张玉梅

    目的 探讨临床上类似运动性和感觉性的传导性失语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选择7例类似运动性失语和7例感觉性失语症的传导性失语患者以及1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扩散张量成像分析研究Broca区、Wernicke区及弓状纤维束,并测量三者的各向异性(FA)值,分别比较健康志愿者与传导性失语患者双侧大脑半球的FA值;采用扩散张量成像纤维追踪的方式,比较Broca区、Wemicke区的纤维结构.结果 在健康志愿者中,左侧大脑半球各项FA值大于右侧(P<0.05);在类似运动性失语症的传导性失语患者中,左侧Broca区以及弓状纤维束前部的FA值小于右侧镜像区(P<0.05);在类似感觉性失语的传导性失语患者中,左侧Wemicke区以及弓状纤维后部的FA值小于右侧镜像区(P<0.05),Broca区的FA值与正常健康志愿者相似.结论 除弓状纤维束受损外,皮层的病变同样可以引起传导性失语.如果病变部位靠近Broca区且弓状纤维束的前部受损,则临床症状类似于运动性失语症;靠近Wernicke区且弓状纤维束的后部受损,则类似于感觉性失语症.

  • 慢性疼痛的脑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岳茜;王朗;方可薇;刘川;杨汉丰;杜勇

    慢性疼痛是一种与人体生理和心理相关的疾病.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被广泛运用于慢性疼痛相关神经病理机制的研究.许多临床医生尚未意识到MRI技术在评估慢性疼痛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潜力.本文主要综述不同MRI技术在慢性疼痛脑结构、功能、化学、血流改变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 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半暗带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作者:孙志华;张雪君;张云亭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半暗带(IP)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演变规律.方法 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分为永久缺血组,0.5 h、1.5 h、2.5 h和3.5 h 4个再灌注组.在0.5~24 h内行T2WI、DWI及DTI检查,测定缺血灶不同部位的ADC、DCavg、FA值,计算病侧与对侧正常组织的相对值.结果 缺血核心与边缘区之间9~12 h内的rADC和rDCavg、6 h内的rFA有显著性差异(P<0.05).2.5 h和3.5 h再灌注组与永久缺血组组间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大鼠MCAO模型缺血灶ADC、DCavg、FA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IP存在时间窗为9~12 h,再灌注的时间窗应小于2.5 h.

  • MRI和DTI评价犬急性脊髓损伤后的形态及功能改变

    作者:王霄英;谭可;倪石磊;孙非;鲍圣德;蒋学祥

    目的观察犬急性脊髓损伤后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方法制作犬T13脊髓左半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前、损伤后1周行MRI和DTI(SSFSE序列扫描,b=5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13)检查,测量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的ADC值及FA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犬脊髓左、右侧的ADC值为(1.00±0.15)×103mm2/s和(1.01±0.17)×10-3mm2/s,FA值为0.59±0.11和0.60±0.08,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脊髓损伤后手术侧ADC值升高为(1.65±0.45)×10-3mm2/s(t=4.366,P=0.001)、FA值降低为0.30±0.17(t=-3.749,P=0.003);非手术侧无明显变化.结论DTI能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的观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772 条记录 1/39 页 « 12345678...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