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会阴四维超声观察初产妇孕晚期盆膈裂孔与第二产程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粟芬;武周燕;王倩;刘天鑫;王素杰;杨淑娟

    目的 利用经会阴实时三维(四维)超声对孕晚期初产妇盆膈裂孔进行观察,与其阴道分娩第二产程对比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无相关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妇40例,孕晚期入院后行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获取动态容积数据,观察盆膈裂孔在不同时相形态结构,追踪其自然分娩第二产程时间.结果 所有病例均能清晰进行盆底四维超声成像.对盆底四维超声成像显示所有被检者耻骨弓角度为(100.7±10.9)°,盆膈裂孔面积为(13.8±3.5)cm2、盆膈裂孔周长为(14.7±3.2)cm,缩肛期面积改变量为(22.7±10.9)%、周长改变量为(16.9±8.6)%,张力期面积改变量为(23.7±13.6)%、周长改变量为(15.6±10.2)%,第二产程时间为(1.0±0.4)h.结论 经会阴四维超声能够清晰显示孕晚期初产妇盆底裂孔形态,可观察不同时相盆膈裂孔形态变化,并可计算其面积及周长的变化量,统计结果显示盆膈裂孔不同时相面积及周长的改变量与第二产程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缩肛期面积、周长、张力期面积、周长的改变量与第二产程时间均呈负相关.

  • 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杏

    目的 探究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42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生产方式将其分为经阴分娩组(44例),会阴侧切组(30例)和剖宫产组(68例),另取健康检查人员60名(未育女性)为对照组.使用经会阴三维超声对所有受试者的缩肛状态、Valsalva动作和静息时的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面积和肛提肌厚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3组产妇的相关状态下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面积和肛提肌厚度显著较大(P<0.05).与剖宫产组比较,经阴分娩组和会阴侧切组的上述指标中除肛提肌厚度较小外,其余指标均较高(P<0.05).结论 使用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更为直观地显示出女性盆膈裂孔和孔内形态,同时可以对盆膈裂孔大小、面积和肛提肌厚度情况加以测量,其在诊断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三维超声在评估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中的作用

    作者:朱冬梅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在评估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产后行盆底康复治疗的80例健康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自然阴道分娩,于产后42天常规实施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并对所有检查者进行一个疗程的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康复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复查盆底三维超声,对比分析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情况.结果:盆底康复治疗后于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与治疗前上述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小于治疗前,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底恢复情况可以通过盆底三维超声进行准确评估,为盆底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利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膈裂孔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丹;刘华丽;李萍;李利琼;胡谢

    目的:利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膈裂孔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单胎活产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n =48),产钳分娩组(n =42)、剖宫产分娩组(n =38)。于产后6~12周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产妇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并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在静息、Valsalva 动作及缩肛等3种状态下膀胱颈大移动度及盆膈裂孔参数的变化。结果妇女产后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在四维超声图像下结构较模糊,且回声紊乱,部分产妇四维超声图像下可观察到双侧耻骨联合处出现撕裂,膀胱呈现大小不一的回声。阴道分娩组、产钳分娩组在静息、Valsalva 动作及缩肛等3种状态下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周径、趾骨直肠肌角度、盆膈裂孔面积、膀胱颈大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阴道分娩组、产钳分娩组、剖宫产分娩组在 Vaslalva 动作时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周径及盆膈裂孔面积小于静息( P <0.05),但大于缩肛动作( P <0.05)。剖宫产组在缩肛状态时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周径、趾骨直肠肌角度、盆膈裂孔面积及膀胱颈大移动度少于阴道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 P <0.05)。结论在产褥静息及 Valsalva 动作时产妇盆膈裂孔大小与分娩方式无关,而在肛动作时阴道分娩会明显增加盆膈裂孔,产钳分娩可增加妇女膀胱颈大移动度,与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有关。

  • 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产后妇女盆底裂孔形态结构的价值

    作者:郭强;王雪梅;王素珍;张敏;黄健;丁景新;周爽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在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6例足月初产妇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观察盆底组织结构变化及特征.以同期未育未产妇女50例为对照组.观察静息状态及张力状态下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测量其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产后6周妇女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产后18周妇女较产后6周妇女各组超声参数明显有所改善,但仍较正常对照组增大.结论 经会阴三维超声能够有效对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为产后妇女PFD的早期预测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低位产钳助产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丽曼;玄英华;岳嵩;安园园;张娟;吴青青

    目的 应用三维/实时三维容积超声评估低位产钳助产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产钳助产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通过低位产钳助产分娩后女性31例作为病例组,根据入组患者相关因素匹配选择同时期正常阴道分娩产妇3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三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分别在静息、Valsalva及提肛三个状态采集图像.进行残余尿、膀胱颈移动度、官颈低点、盆膈裂孔面积大小及观察肛提肌完整性的相关参数的测量.结果 病例组中残余尿增多、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盆膈裂孔增大发生率分别为3.2%、25.8%、38.7%,与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3.2%、19.4%、3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子宫脱垂、肛提肌不同程度撕裂发生率分别为19.4%、38.7%,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率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8).结论 低位产钳助产是引起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三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子宫脱垂、肛提肌撕裂发生率可对盆底功能进行有效评估,从而及时诊断并指导临床.

  • 三维超声评价晚孕期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

    作者:邵春娟;李勤;应涛;胡兵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评价晚孕期女性盆膈裂孔形态结构,为妊娠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选取在我院产科定期产检的单胎妊娠、孕周为30~40周的初次妊娠女性40人(晚孕组);选择同期20例因月经不调、盆腔炎等就诊的未育妇女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分别观察在静息期、缩肛期、张力期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前后径和左右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晚孕组盆膈裂孔的面积、前后径和左右径在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均<0.05).与静息期相比,两组盆膈裂孔的三个参数在缩肛期均减小而在张力期均增大(P均<0.05).晚孕组超声异常表现包括盆膈裂孔明显增大,形态为"类椭圆形",盆膈裂孔中轴线偏移.结论三维超声能有效评价妊娠期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晚孕期女性的盆膈裂孔较未育妇女明显增大,部分存在形态或位置异常.

  • 胎儿体质量对初产妇盆膈裂孔的影响

    作者:刘娟;周爱云

    目的 探讨胎儿体质量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盆膈裂孔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根据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将50名单胎阴道分娩的产后初产妇分为产后正常儿组(2500~3999 g)35名和产后巨大儿组(≥4000 g)15名.同期选取健康未育女性35名作为对照组.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采集盆膈裂孔声像图,观察并测量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盆膈裂孔的形态及参数.结果 产后巨大儿组产妇盆膈裂孔变形发生率[66.67%(10/15)]高于产后正常儿组[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52,P=0.021).产后正常儿组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4.409、5.108、2.925)、左右径(t=2.342、2.167、2.242)及面积(t=6.613、5.314、4.967)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产后巨大儿组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5.753、4.548、5.103)、左右径(t=5.527、4.311、4.299)及面积(t=9.265、4.179、10.563)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且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3.037、2.423、2.152)、左右径(t=2.388、2.866、2.432)及面积(t=5.323、9.607、5.024)均大于产后正常儿组(P均<0.05).结论 通过三维超声可有效评价胎儿体质量对阴道分娩初产妇盆膈裂孔的影响.妊娠和分娩巨大儿更易造成产妇盆膈裂孔形态与大小的改变.

  • 超声评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膈裂孔形态

    作者:徐娆;史铁梅;林琳;冯晓宇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盆底图像重建技术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40例(病例组)及同期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各40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于静息、瓦氏、缩肛状态下在盆膈裂孔小平面上,进行经会阴三维超声容积扫查,重建盆底图像并观测盆膈裂孔(LH)前后径(LH-M)、左右径(LH-N)、面积(LH-S)、周长(LH-L)、肛提肌厚度(T),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静息、瓦氏、缩肛状态下病例组LH-M、LH-S、LH-L较对照组增大,LH-M、LH-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H-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缩肛状态下L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及瓦氏状态下,LH-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肛提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瓦氏状态下和缩肛状态下右侧肛提肌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三维盆底图像重建技术可用于观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

  • 盆底三维超声在未育和晚孕期女性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段学慧;应涛;邱娅;刘艳梅;邓志兰;许婷;杜丽斯纳;玉索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对未育和晚孕期女性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盆膈裂孔(pelvic hiatus,PH)形态、结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未育和晚孕期正常女性各50例,采用三维超声探头经会阴部进行探测,横断面上取耻骨联合内下缘和肛管直肠连接部平面,分别在静止期、张力期、缩肛期获得盆底三维超声重建声像图,观察PH的形态大小、结构,测量PH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结果未育女性的PH形态呈“菱形”,结构完整紧凑,两侧耻骨内脏肌对称且连续性好,PH内器官沿中轴线从前至后依次排列尿道、阴道、直肠。晚孕期女性的PH形态为“类椭圆形”,不同应力状态下前后径、左右径、面积较未育组明显增大,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盆膈裂孔中轴线偏移。两组盆底器官不同程度在缩肛期向头腹侧方向移动,张力期向足侧运动移动。结论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能全面动态观察女性盆底的形态学及结构改变,为盆底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奠定了基础,是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阴道分娩对初产妇盆膈裂孔影响的超声影像学研究

    作者:李玲玲;张桂萍;迪利努尔;许云;李红霞;高晓丽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观察阴道分娩初产妇盆膈裂孔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选择阴道分娩初产妇41例(产后组),平均年龄26.59岁,身高(156.33±5.75) cm,体质量(59.45±4.62)kg.未育女性35例(对照组),孕0产0,平均年龄22.54岁,身高(157.21±6.25) cm,体质量(55.77±5.38) kg.经会阴三维超声分别采集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的图像,观察产后组盆膈裂孔的形态改变,并测量裂孔的形态学参数.结果 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测得对照组矢状位盆膈裂孔长度分别为(4.56±0.75) cm、(4.02±0.58) cm、(4.82±0.80) cm;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测得产后组矢状位盆膈裂孔长度分别为(4.81±0.68) cm、(4.41±0.85) cm、(5.24±0.79) cm.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测得对照组盆膈裂孔面积分别为(13.98±2.04) cm2、(12.25±1.49) cm2、(15.22±2.46) cm2;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测得产后组盆膈裂孔面积分别为(15.11±1.67)cm2、(13.27±2.44) cm2、(16.88±1.98) cm2.产后组3个时期盆膈裂孔的面积及矢状位裂孔的长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 0.001).产后组盆膈裂孔形态学异常主要表现为裂孔呈“类椭圆形”,耻骨直肠肌向外膨隆,裂孔内器官排列较松散.结论 三维超声能有效评价阴道分娩初产妇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可以为妊娠分娩相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及产后盆底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提供影像学信息.

  • 分娩期女性盆膈裂孔三维超声影像学观察

    作者:陶均佳;应涛;杨少玲;赵奕文;金秀红;潘莉华

    目的:应用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观察分娩期不同阶段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选取阴道试产的单胎初产妇62例,分别采集静息状态下宫口未开、宫口开全及产后即刻3个阶段的盆底三维超声容积数据。在小盆膈裂孔平面进行超声形态学观察及参数测量,包括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及周长。结果经会阴三维超声可较好地显示分娩不同阶段的女性盆底结构。盆膈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及周长均为宫口开全时大,产后次之,宫口未开时小( P均<0.001)。结论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是一种有效的观察分娩期女性盆底结构的影像学方法。阴道分娩可导致盆膈裂孔形态增大。

  • 三维超声观察未育女性盆底的初步研究

    作者:金清;赵明珠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应用于评估未育女性盆膈裂孔形态、结构的价值.方法:对40例未育女性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分别在静息期、Valsalva(乏氏动作)期观察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并获取相关测量参数.结果:经会阴三维超声可清晰显示未育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及运动变化.未育女性盆膈裂孔左右径(LR)、前后径(AP)、面积(HA)在不同的状态下(静息期、乏氏动作期)有明显变化,乏氏动作期较静息期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维超声能清晰地显示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及运动变化,是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 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冯娟;王瑶;张春云;边莹

    目的:探讨和研究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产后妇女,通过经会阴三维超声对其在静息状态、张力以及缩肛动作时的盆底盆膈前后的状态进行比较,其中自然分娩52例,设为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设为剖产组。另外选择同期30例正常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无论是在静息状态、张力还是缩肛动作状态时,顺产组和剖产组的盆隔裂孔的前后径横径及面积均大于对照组,肛提肌厚度略小于对照组。另外在张力状态下,顺产组的膈裂孔前后径以及面积大于剖产组,而肛提肌厚度低于剖产组。结论:女性在分娩之后盆膈裂孔会增大,与此同时,肛提肌厚度也会变小,特别是对于通过阴道分娩的女性来说,这种现象普遍较为明显。经会阴三维超声是观察女性盆膈裂孔的重要研究方法。

  • 三维超声检查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葛丽芳;徐丽丽;陆森伟

    目的 观察在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过程中使用三维超声所能获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女性患者9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女性90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三维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及声像图表现.结果 观察组静息期盆膈裂孔前后径(65.58 ±6.38)cm、面积(20.01±3.98)cm2,张力期盆膈裂孔前后径(68.40±5.54) cm、面积(22.50±3.12)cm2,缩肛期盆膈裂孔前后径(60.17±5.55)cm、面积(19.28±2.52)cm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84±3.46) cm、(13.93 ±2.09)cm2、(53.65±4.23)cm、(14.60±2.95)cm2、(48.95±3.48)cm、(13.45±1.76)cm2(t=18.066、12.903、20.272、13.200、16.369、18.150,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而静息期、张力期、缩肛期耻骨直肠肌厚度(10.28±1.96)cm、(10.63±1.57)cm、(10.01± 1.13)cm均稍低于对照组的(10.28±1.96)cm、(10.63±1.57) cm、(10.35±1.49) cm(t=1.015、1.940、1.741,P=0.311、0.053、0.083);观察组回声不均,两侧不对称,且连续中断;对照组回声均匀,两侧对称,无中断.结论 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过程中使用三维超声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价值.

  • 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未育女性盆膈裂孔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斌;严春阳;马苏亚

    目的 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观察未育正常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大小,为研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对100例正常未育女性进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获得盆膈裂孔声像图,观察其形态、结构,测量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厚度.结果 所有检查者都能清晰显示盆膈裂孔图像,正常盆膈裂孔呈菱形,左右对称,结构完整,裂孔从前到后依次排列尿道、阴道、直肠.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分别为(4.5±0.5)cm,(3.3±0.3)cm,(10.8±1.3)cm2,耻骨直肠肌厚度(0.88±0.1)cm.结论 三维超声是观察女性盆膈裂孔的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三维超声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经会阴三维超声多参数评估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功能价值

    作者:江丽萍;杨超;吕丽婵;孟小军;刘彦红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多参数评估压力性尿失禁(SUI)盆底功能价值.方法 选择产后SUI在我科行盆底康复的3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35例产后非SUI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经会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 动作时)分别测量盆膈裂孔面积(Sr、Ss)、耻骨直肠肌厚度(Dr、Ds)、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Lr、Ls),进行组间指标相互比较.结果 1)SUI组治疗前Dr、Ds、Sr和Ss均大于非USI组( P <0.05);而Lr 及Ls 小于对照组( P <0.05);2)与治疗前相比,SUI组治疗后,Dr、Ds、Sr和Ss均逐渐缩小,而Lr、Ls逐渐增大( P <0.05),并接近产后非USI组.结论 经会阴三维超声对SUI盆底功能损伤和疗效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盆膈裂孔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的评估

    作者:孟艳红;王宏桥;段仰灿;王聪;安霞

    目的 探讨采用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测量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的形态和各参数变化,评估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子宫全切术后1年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月经不调、阴道炎等疾病来我院就诊的50例未行子宫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两组患者静息、valsava和缩肛状态下盆膈裂孔的形态及参数变化,并比较两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盆膈裂孔图像,并可准确测量其前后径、横径、厚度及面积;在静息、valsava及缩肛状态下,观察组盆膈裂孔前后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P<0.01);但缩肛状态下,盆膈裂孔横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超声测量结果结合临床诊断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28例.结论 经会阴三维超声可动态观察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形态和各参数变化,并为临床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循证数据参考.

  • 电针结合子宫穴直接灸对初产妇盆膈裂孔的影响

    作者:颜冬华;陈芳;彭慧渊;邵菲;张红玉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子宫穴直接灸对初产妇盆膈裂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本院足月顺产分娩的初产妇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结合子宫穴直接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对初产妇在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盆膈裂孔的各项参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盆膈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面积均较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子宫穴直接灸有利于初产妇产后盆膈裂孔的回缩,有助于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

  • 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后盆膈裂孔的三维超声评估

    作者:张伟;朱亚;向双;尹慧;柯丽娜;吴海燕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在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产后行盆底康复治疗产妇76例,依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40例,经阴道分娩组36例,分别于产后42 d(治疗前)及盆底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后)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计算盆膈裂孔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剖宫产组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4.83±0.64)、(5.01±0.74)cm]、左右径[(4.14±0.44)、(4.53±0.64)cm]及盆膈裂孔面积[(13.41±2.33)、(16.09±4.81)cm2]均低于阴道分娩组[前后径(5.12±0.56)、(5.46±0.87)cm,左右径(4.39±0.42)、(4.87±0.69)cm,盆膈裂孔面积(15.07±2.25)、(19.34±5.74)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剖宫产组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以及阴道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盆膈裂孔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5.02±0.57)cm]、面积[(16.90±3.46)cm2]低于治疗前(P<0.05),左右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盆底肌恢复情况优于剖 宫产产妇,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有助于初步评估、随访盆底康复治疗效果.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