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作用分析

    作者:马喆;李环;张薇颖;吴瑞芳;肖爱民

    目的 评估产后早期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的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回我院门诊进行产后访视,手法检测盆底肌力≤3级的产妇17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按照产后开始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不同时间将观察组(125例)分为3组:A组(39例),产后42~56 d;B组(48例),产后57~70 d;C组(38例),产后71~91 d.对照组(D组,49例):产后6~8周,只进行产后盆底康复知识的宣教.观察组各组的产妇治疗前进行盆腹动力学及盆底肌电生理指标检测,按照肌力等异常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6个月复测治疗前所检测指标.对照组产妇于产后6~8周及产后6个月回院进行同样的盆底指标检测. 结果 各个观察组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所检测数据与治疗前相比较,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和静态张力都有显著提高,大肌电位数值增加,肌肉疲劳度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组在治疗结束时、结束后6个月相比较,组间各项检测数据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产后早期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的盆底个体化康复治疗,均可以显著提高盆底肌力及明显改善盆底功能.临床上根据实际情况在产后早期的不同时机都可以积极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袁晓红;吕军

    目的:分析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 年1 月~2015 年7 月收治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35 例)和观察组 (35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主动式训练治疗,观察组实施盆底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盆底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治疗后,两组的盆底肌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0. 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5. 7%(30/35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0. 0% (7/3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肌得到明显改善,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推广的价值.

  • 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周小香

    目的:观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取盆底康复治疗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方法:将在我院近期(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时期)收治132例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仅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为对照组,采取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为实验组.将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静息、快肌、慢肌盆底肌肌力对照.结果:实验组患者盆底肌肌力在静息、快肌、慢肌肌力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取系统的盆底康复治疗即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明显提高盆底肌肌力.

  • 产妇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分析

    作者:李毓萍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产妇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SDS评分和盆底肌肌力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妇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 女性盆底功能恢复中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作用分析

    作者:谭健坤;谭燕萍;梁晓丽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收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3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训练,观察组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12个月,观察组肌张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观察组尿失禁的发生比例分别为0.95%、1.43%,低于对照组分别的9.80%、10.78%(P<0.05).根据POP-Q评分,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Ⅰ度脱垂的比例分别为10.00%、7.14%低于对照组分别的25.49%、14.71%(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利于盆底肌张力恢复,减少尿失禁、子宫脱垂的发生,提高其产后生活质量.

  • 阴道顺产和剖宫产对妇女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影响的对比和康复方案研究

    作者:曹士青;徐静

    目的:探讨阴道顺产和剖宫产妇女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情况,评估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初产妇70例,被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比较两组的早期盆底功能情况。其中盆底肌不收缩型患者20例,阴道顺产组9例,剖宫产组11例,进行康复治疗,评估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剖宫产组的 POP、尿失禁率均低于顺产组(P<0.05),平均肌力评分高于顺产组(P<0.05)。顺产组及剖宫产组治疗后耐受测试平均值、持续收缩平均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间耐受测试平均值、持续收缩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POP及SUI的发生,对盆底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康复治疗有助于产妇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的恢复。

  • 三维超声在评估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中的作用

    作者:朱冬梅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在评估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产后行盆底康复治疗的80例健康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自然阴道分娩,于产后42天常规实施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并对所有检查者进行一个疗程的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康复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复查盆底三维超声,对比分析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情况.结果:盆底康复治疗后于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与治疗前上述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小于治疗前,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底恢复情况可以通过盆底三维超声进行准确评估,为盆底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研究

    作者:张莉娟;秦文桦;陈雅芬;黄慧萍;韦炜

    目的:研究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半年内且年龄在24~39岁的产后妇女,通过问卷调查、体检筛选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人群作为产后半年组(200例),同时选取同期分娩后超过3年以上同样年龄段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产后3年组(20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电刺激生物反馈的盆底康复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盆底肌肉肌力变化以及 POP-Q 分度情况。结果治疗后产后半年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显著高于产后3年组的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和 POP-Q 分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产后半年组治疗效果优于产后3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产后半年内康复治疗效果更佳。

  • 产妇产后护理管理在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祝伟

    目的 探讨产妇盆底康复治疗中产后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该院64例产妇,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产后护理管理.观察两组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物质生活、心理状况、生理功能及社会关系评分分别为(84.11±3.29)分、(86.71±2.30)分、(82.23±3.58)分、(81.51±3.62)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事件方面,观察组数据为3.1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护理管理在盆底康复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可促使预后效果改善.

  • 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电刺激对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作者:刘鹏;孙红霞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于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于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盆底肌力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产科成功分娩的1056例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划分成剖宫产组461例和顺产组595例,在产后6周时使用徒手法联合盆底电诊断行盆底功能测评,同时详细记录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对比两组间产后盆底功能变化,同时将经过盆底功能检测筛选出的盆底功能异常的124例初产妇作为分析病例,分为盆底肌电治疗组63例(盆底肌电刺激)和对照组61例(自行缩提肛康复治疗),疗程1个月,对比组间盆底肌力、肌电压、阴道压力变化.结果 剖宫产和顺产均能够引发盆底肌力异常和阴道压力异常,两组间在Ⅰ类肌力异常率、Ⅱ类肌力异常率、盆底肌疲劳度异常、阴道压力异常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Ⅰ类肌力平均、Ⅱ类肌力平均、平均肌电压、阴道压力明显优于治疗前,且盆底肌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剖宫产和顺产对于盆底功能损伤程度相仿,早期进行产后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于改善产后盆底功能意义非凡.

  • 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崔雪梅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为初产妇产后盆底恢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初产妇分娩后患者280例,对其使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记录产妇治疗经过,并评价治疗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结果:280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分娩后完全依从产妇137例,占48.93%,盆底康复依从率为86.07%;从影响因素来看,初产妇对康复的认知程度和产后的心态、情绪对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大,其P值均<0.05。结论: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其认知程度,产妇良好的治疗心态及医护人员的督促均对提高产妇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影响。

  •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疗效评价

    作者:葛伟平;楚蔚昕;刘红;马红梅;陈龙

    目的 评价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1年1~9月因子宫非脱垂良性疾病于我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术后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治疗,B组做Kegel训练,C组无特殊处理.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评估术后5年阴道壁及穹隆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1 h尿垫试验检测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手检和机检评估术后盆底肌力变化,采用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和中国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评价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 结果 A组术后盆底Ⅰ类肌(X2=4.882,P=0.027)和Ⅱ类肌(X2=4.882,P=0.027)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t=-0.727,P=0.471)和性生活质量(t=1.549,P=0.128)无下降;B组术后Ⅰ类肌肌力下降(X2=4.244,P=0.039),生活质量(t=-9.220,P=0.000)和性生活质量(t=5.108,P=0.000)下降,POP发生率[20%(10/50)]较A组[4%(2/50)]升高(X2=6.061,P=0.014);C组术后盆底Ⅰ类肌(X2=5.086,P=0.024)和Ⅱ类肌(X2=5.002,P=0.025)肌力均下降,生活质量(t=-13.472,P=0.000)和性生活质量(t=10.748,P=0.000)均明显下降,且POP和SUI的发生率较A组明显升高[POP 20%(10/50) vs.4%(2/50), X2=6.061, P=0.014;SUI 22% (11/50) vs.4%(2/50), X2=7.162,P=0.007]. 结论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合理的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可以减少POP和SUI的发生,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效果更佳.

  • 盆底康复治疗子宫全切术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作者:敖金娥;杨婉;洪莉

    目的:从尿动力学的角度探讨盆底康复治疗对子宫全切术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因妇科非脱垂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术治疗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的盆底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记录3d排尿日记,并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治疗结束后分析有效率,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大膀胱容量(MCC)、大尿道压(MUP)、大尿道闭合压(MUCP)、功能性尿道长度(SFL)、腹压漏尿点压(ALPP)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全切术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的盆底康复方法进行治疗后,有效率高达90%,MCC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治疗后患者MUP、MUCP、SFL以及ALPP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的盆底康复疗法治疗子宫全切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明显,患者控尿能力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 不同盆底康复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评估

    作者:尹玲;曾碧涛;朱咏梅

    目的:探讨不同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1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8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用阴道哑铃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情况.结果:经过康复治疗,两组的盆底肌强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的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Ⅴ级中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频、尿急症状等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普及和推广.

  • 举宫汤联合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丹丹;李富成

    目的:探讨举宫汤联合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FPFD)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4例FPF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盆底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举宫汤(煎煮收汁25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隔2日服用1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性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0.77% (P<0.05).研究组治疗后盆底肌力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性生活质量指标性兴奋、性欲望、性高潮、阴道润滑、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举宫汤联合盆底康复可有效改善FPFD患者盆底肌力和性生活质量,治疗FPFD疗效确切,临床可推广应用.

  • 盆底康复综合疗法治疗中老年压力性尿失禁临床分析

    作者:万红英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综合疗法治疗中老年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 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中老年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给予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给予主动式训练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达90.00%,盆底肌力总有效率达到85.00%;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盆底肌力总有效率为63.33%.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盆底肌力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中老年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盆底康复综合治疗,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性训练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足月单胎顺产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

    作者:李夏影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盆底康复治疗对120例足月单胎顺产初产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足月单胎顺产产妇,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接受一般产后康复教育,实验组60例除接受产后康复教育外再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观察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痔疮、尿失禁、腰骶痛等的发生率,通过尿垫实验、性生活调查问卷等评价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结果 实验组发生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痔疮、腰骶痛等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3%,对照组发生率为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产后妇女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提高产后妇女盆底肌力,预防和治疗其盆底功能疾病,效果明显,有助于产后妇女身体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作者:张世丽

    目的 探研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足月分娩的产妇39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95例产妇只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治疗为对照组,297例产妇自愿产后康复训练是自愿的,开始治疗的时间分为三组:①产后42天99例,②产后2个月99例,③产后3个月99例.306例患者选择个体化低频电刺激配合生物反馈治疗.结果 经过随访得知,四组产妇盆底肌强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四组产妇的治疗后比治疗前都得到一定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产后康复训练治疗的三组比对照组盆底肌强度恢复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天组中Ⅱ级、Ⅲ级产妇数明显低于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且其V级产妇数明显高于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的盆底康复时机对盆底康复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均更有效果,从而反应康复锻炼治疗很重要,锻炼的时机早晚都有效果,但产后42天是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佳时机,疗效好,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燕;田丽君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足月分娩的产妇392例,其中95例产妇只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治疗为对照组,297例产妇自愿接受产后康复训练治疗,按产后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分为三组:产后42d组99例;产后2个月组99例;产后3个月组99例.297例产妇均选择个体化的低频电刺激合并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后12个月对各组产妇均进行评估.结果 四组产妇治疗后盆底肌力与治疗前比较都得到一定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组、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与对照组比较,盆底肌力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组中Ⅱ、Ⅲ级产妇例数明显少于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且其V级产妇例数明显多于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组坚持疗程的概率、性生活满意度高于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89.90%(89/99)比56.57%(56/99)、40.40%(40/99),81.82%(81/99)比68.69%(68/99)、59.60% (5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 d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低于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2.02%(2/99)比10.10%(10/99)、14.14%(14/99),29.29%(29/99)比39.39%(39/99)、48.48%(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的盆底康复时机对盆底康复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但产后42 d是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佳时机,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盆底康复疗法在慢性盆腔疼痛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丁锦丽;杨朝纲

    慢性盆腔疼痛(CPP)是指一种病程超过6个月且症状呈非周期性的病症,病因极其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治疗上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盆底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等.随着发病率的上升,探索有效治疗CPP的方法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该文主要对盆底康复疗法在CPP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130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