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撳针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感觉功能障碍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黄彬洋;何延智;刘晓瑞;陈莎莎;张姗姗;刘孝佳

    [目的]观察新型撳针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感觉功能障碍疗效.[方法]使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32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抗感染、神经营养等.对照组16例低频电刺激,电脉冲频50Hz,电流强度根据患者主观感觉,以大耐受程度确定,< 50mA,20min/次,1次/d.治疗组16例根据患者胖瘦选用撳针型号,一般躯干部0.3~0.9,腹部0.9~1.5,四肢选用0.6~1.2,根据相应脊髓神经支配区域,取受损脊髓节段上、下端督脉经穴及夹脊穴,上肢瘫痪加肩臑、臂偶、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等穴,下肢瘫痪加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等穴,大小便障碍加肾俞、次髎、膀胱俞、气海、关元等穴等进行撳针埋针治疗,1换/d;低频电刺激同对照组.连续治疗5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ASIA伤损分级、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撳针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感觉功能障碍,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强肾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李雪;董调红;刘晓瑞;黄彬洋;熊兴娟;陈燕;王舒敏;刘浩;陈洋

    [目的]观察强肾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32例住院患者按住院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常规间歇导尿等.对照组16例低频电刺激,60Hz,60min/次,1次/d,5d/周.治疗组16例强肾灸(神阙、中极、关元、命门)交替穴位敷贴,1贴/d;并嘱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进行运动想象治疗,刻意想象排尿过程,强化逼尿肌对排尿的记忆,15min/次,5次/d.连续治疗3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每日排尿量及次数、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肾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早期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东;刘欣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低频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法 分为研究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运用.

  • 采用冰棉棒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作者:王延芬;刘艳;李黄艳;叶永玲;明文文;张科

    目的:探讨冰棉棒联合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收治脑卒中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给予冰棉棒联合电刺激加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后第2周、4周、3个月,试验组吞咽困难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吞咽功能改善程度与患者营养状态改善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冰棉棒联合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吞咽功能.

  • 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

    作者:姜艳朋;熊红莲;黄莉;杨熙

    目的 分析探讨低频电刺激对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分娩产妇中出现尿潴留的28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诱导排尿等方法的对照组,和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的观察组,每组141例,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治疗有效率为97.97%(138/141),和对照组的78.72%(111/141)显著较高,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25,P=0.003<0.05);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12/141),和对照组的34.04%(48/141)相比显著较低,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35,P=0.000<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产后尿潴留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低频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转会;李丽;刘文蕊

    目的 探讨低频电刺激疗法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及治疗后第2周以吞咽障碍的分级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低频电刺激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频电刺激治疗组第1周、第2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疗法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疗程与疗效具有相关性,配合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 低频电刺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作者:王全权;陈海林;宗芳;黄慧敏;章茂森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除表现为眩晕外,常伴恶心、呕吐、耳鸣、肢体麻木等,由于其缓解慢、复发率高,治疗上有一定难度.2004年8月-2007年6月期间,笔者运用穴位注射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VBI 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针灸联合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冯敏河;刘恒;萧韵雅

    目的:探讨针灸、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研究组行低频电刺激、针灸联合治疗.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前两组残余尿量、大排尿量、LUTS评分结果对比,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大排尿量提高幅度以及残余尿量、LUTS评分结果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低频电刺激、针灸联合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可显著提高患者疗效,对保障其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作者:代欣;王培福;李继来;杜继臣;杨乐琪

    目的 观察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训练后两组疗效均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可加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

  • 低频电刺激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陈九斤;杨朝辉;梅元武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电刺激治疗20 d.采用简易Fugl-Meyer评定法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有恢复,但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族勇;李策;白玉龙

    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常表现为足下垂内翻,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电刺激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矫治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比较和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功能性电刺激的临床疗效与各自优势,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 低频电刺激改善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作者:何志承;杨万章;向云;王维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LF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梗死侧脑组织神经干细胞(NSC)增殖、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CAO),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又分为7 d和14 d两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术后2 d开始进行LFS治疗。采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梗死侧大脑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层(SVZ)的5-溴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BrdU),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梗死侧大脑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 LFS治疗后14 d,实验组大鼠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LFS治疗后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梗死侧大脑的SDF-1、BrdU和VEGF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上调(P<0.01)。结论 LFS能改善脑梗死大鼠功能障碍,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激活SDF-1/CXCR4轴,进而发挥促进NSC增殖和血管再生作用。

  • 低频电刺激治疗卒中后面瘫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相明;侯莹;李文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对卒中后面瘫(FPS)的临床疗效,探索卒中后面瘫的治疗方法.方法:将临床确诊的56例FPS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治疗组,36例)和常规对照组(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0d、治疗后1个月面神经功能评分(modified House-Brackmann,MHBN),同时对2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及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MHBN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0d、治疗后1个月MHBN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有效率达80.5%,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治疗急性期FPS能明显提高疗效,为FPS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肩胛间区低频电刺激对家兔胆囊痛及其脊髓后角pERK1/2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永洪;马保新;张立丰;张励才;曾因明

    目的:探讨肩胛间区低频电刺激对家兔胆囊痛及脊髓后角pERK1/2表达的影响.方法:家兔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甲醛溶液组、肩胛间区电刺激组和非肩胛间区电刺激组,每组6只.采用2Hz、3mA电流,应用生理功能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肩胛间区电刺激对胆囊痛模型呼吸频率和心率的改变及脊髓后角pERK1/2表达的影响.结果:肩胛间区电刺激组呼吸频率和心率分别为(50.23±0.81)和062.60±0..7)min-1(P<0.01),与甲醛溶液组比较分别降低约22%和28%,同时脊髓后角pERK1/2表达减少,与甲醛溶液组比较,减少约58%(P<0.01).结论:肩胛间区低频电刺激可在一定程度缓解家兔胆囊痛模型的生理指标改变,抑制其脊髓后角ERKl,2的激活.

  • 目标肌肉神经分布重建大鼠模型及低频电刺激的效果研究

    作者:张良清;周慧;杨琳;黄剑平;杨万章;李光林

    目的:利用大鼠模型开展目标肌肉神经分布重建(TMR)研究,使用低频电刺激,观察电刺激对神经移植后的再生和减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程度的效果.方法:所有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失神经支配组、TMR模型组及电刺激组.制作TMR大鼠模型,将大鼠右侧正中神经移植到胸大肌上,术后2天开始进行低频电刺激.利用植入的肌内电极采集大鼠双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采用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方法检测胸大肌的大单收缩力及大强直收缩力;应用肌湿重维持率检测胸大肌失神经萎缩情况.结果:①第4周与第1周相比,TMR模型组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轻微增加;电刺激组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明显增强;失神经支配组几乎观察不到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正常对照组的肌电信号基本不变.②正常对照组的大单收缩力及大强直收缩力均明显大于TMR模型组和电刺激组(P<0.01),电刺激组则明显大于TMR模型组(P<0.05).③TMR模型组和电刺激组的胸大肌湿重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失神经支配组(P<0.01),电刺激组则明显高于TMR模型组(P<0.05).结论:使用低频电刺激TMR大鼠模型,对促进神经移植后的再生和减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有积极作用.

  • 神经电生理手段在研究低频电刺激对脑可塑性影响中的应用

    作者:燕铁斌

    1 低频电刺激的临床应用1961年,Liberson等首先将低频电刺激用于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恢复期患者的足下垂(当时称之为functional electrotherapy),结果证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行走功能[1].此后,低频电刺激在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开始引起临床的关注,从初期的个案报道到临床应用的经验总结,以及设计比较好的循证医学方面的研究均渐有报告[2-3].

  • 低频电刺激丘脑网状核对杏仁核点燃大鼠模型海马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影响

    作者:龚玲;伍国锋;谭松;杨洪芬;贾琴美

    我国癫(癎)患病率为0.9‰~4.8‰,25%~30%的癫(癎)患者为难治性癫(癎).脑深部电刺激(DBS)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出现用丘脑网状核(TRN)作为靶点进行电刺激或电毁损来抑制癫(癎)发作,取得了一定疗效.

  • 分析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

    作者:方敬献;赵学廉

    目的:分析和研究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患者80例,根据住院编号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指导;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低频电刺激,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PSQI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干预后PSQI总分优于A组,B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患者影响大,提升疗效,改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 低频电刺激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方面的应用

    作者:王庆锁;李贞兰;范永春;陈玉雯

    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低频电刺激疗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中常用的有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以及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nerve stimulation,TENS).本文对NMES、FES和TENS在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方面做以综述.

  • 探析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安全性观察

    作者:刘强

    目的:探析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安全性观察。方法:将4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均进行常规清洁导尿、尿意习惯的训练。治疗组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频率为1次/d,20min/次,20次为1疗程。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在此过程中观察记录2组治疗前后24小时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尿失禁次数及残余尿量,后分析比对2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患者24小时内排尿次数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后相比也有明显的下降,排尿量显著增多,同时治疗组尿失禁次数与治疗前后相比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较效果更明显。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痊愈情况(69.6%)明显高于对照组(30.4%),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7.0435,P=0.0080)。结论: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实用安全,效果明显。

137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