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

中国新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중국신약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药学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734
  • 国内刊号: 11-285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82-48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新药杂志》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桑国卫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注射用富马酸伊布利特的制备及质量研究

    作者:李桂玲;李眉

    目的:制备注射用富马酸伊布利特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考察预冻溶液pH值,筛选赋形剂的种类和用量,得出佳处方.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及有关物质,并通过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结果:预冻溶液佳pH值为4.0~5.0;所采用的4种赋形剂中,甘露醇效果优,其佳用量为10.0%;含量测定中回收率为99.3%~100.1%(RSD<1.0%).注射用富马酸伊布利特的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经长期留样12个月质量稳定.结论: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产品质量可控.

  • 月桂酰吲达帕胺脂质体中药物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

    作者:索绪斌;邓英杰;张涵;杨兆琪;张在军;王玉强

    目的:建立月桂酰吲达帕胺脂质体中药物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Chromasil C18柱为色谱柱;流动相:甲醇-四氢呋喃-0.2%三氟乙酸(pH 2.03)(170:15:20);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40 nm;采用SephadexG-50分离游离药物和脂质体,收集并检测脂质体部分药物的含量,计算包封率.结果:月桂酰吲达帕胺在0.01~25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标准曲线为:y=1.608×105X-5.926×102;空白脂质体饱和的SephadexG-50对月桂酰吲达帕胺脂质体的分离效果良好.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适合于该药物脂质体的含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重组巴曲酶在猕猴体内的药动学

    作者:佘佳红;刘秀文;袁伯俊

    目的:研究重组巴曲酶(rBAT)在猕猴体内的药动学.方法:用Iodogen法制备125I-rBAT,然后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分别给猕猴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和肌内注射125I-rBAT,用酸沉淀法测定血清125I-rBAT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猕猴单次静脉注射0.1,0.4和1.6μg·kg-1的125I-rBAT后,末端半衰期t1/2分别为(1.9±0.8),(2.5±0.5)和(2.3±0.4)h,AUC0~12h分别为(4.1±1.4),(17.3±3.8)和(63.3±16.6)ng·h·mL-1.肌内注射0.4mg·kg-1的125I-rBAT后,AUC0~12 h为(3.6±0.4)ng·h·mL-1,t1/2为(3.2±0.9)h,Tmax为(3.3±0.6)h,Cmax为(0.7±0.1)ng·mL-1,肌内注射的AUC0~12h显著低于同剂量静脉注射的AUC0~12h,肌内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为(20.8±2.3)%.结论:重组巴曲酶在猕猴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线性药动学.

  • 艾溴利平降低巴马小型猪脂负荷后血清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

    作者:侯洪杰;李勤凯;张弛;蔡曼波;肖俊霞;刘毅;尹卫东

    目的:观察脂蛋白酯酶活化剂艾溴利平(ibrolipim,别名NO-1886)对高脂高蔗糖高胆固醇喂养的巴马小型猪餐后三酰甘油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0头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高糖高胆固醇喂养组,分别用正常饲料、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饲料喂养5个月,每个月末监测其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水平.第5个月末从2组动物中分别随机选取3头进行脂肪耐量试验,分别经胃管给予以下4种处理:生理氯化钠溶液(10 mL·kg-1),20%脂肪乳剂(10 mL·kg-1),20%脂肪乳剂+艾溴利平(0.3g·kg-1),20%脂肪乳剂+艾溴利平(1.0 g·kg-1).测定0~8 h内每小时血清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水平.结果:高脂高蔗糖高胆固醇喂养的小型猪血糖和血脂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艾溴利平可以降低正常对照组脂负荷后血清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呈一定剂量依赖,对高脂高糖高胆固醇喂养组的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亦有降低作用,但是降低幅度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艾溴利平可以降低正常对照组和高脂高蔗糖高胆固醇组脂负荷后血清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水平.

  • 辛伐他汀的合成工艺改进

    作者:李伟;彭俊;郝二军;韩凌;袁明贵;何新蕾

    目的:合成降脂药辛伐他汀.方法:以洛伐他汀为原料,通过酰化、甲基化、水解、环合等反应合成了辛伐他汀.结果:目标化合物辛伐他汀经核磁共振氢谱和核磁共振碳谱确证,总收率为76%.结论:本方法优化了反应条件和投料比,缩短了反应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适合工业化生产.

  • 软脉灵对动脉粥样硬化鹌鹑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作者:丁选胜;叶明;胡哲一;安娜芹

    目的:观察软脉灵对动脉粥样硬化鹌鹑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方法:雄性日本鹌鹑60只,随机均分成6组,即正常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软脉灵低、中、高剂量(折合成生药7.5,15和30g·kg-1)组和阳性对照普伐他汀钠8 mg·kg-1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鹌鹑给予高脂饲料16周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药组在造模的同时,灌胃给药,qd,持续16周.16周后采血,测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以及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并取主动脉,观察斑块分级及主动脉内膜厚度,制作病理切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在喂饲高脂饲料16周后主动脉内膜厚度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血浆内皮素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软脉灵组剂量依赖性的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主动脉内膜的厚度,降低血浆内皮素及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结论:软脉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浆内皮素和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关.

  • 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贾伟华;周立春;田桂玲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75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双盲随机分成试验组(n=38)和对照组(n=37),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普罗布考(po,250 mg,bid,给药4个月)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及斑块声学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血清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低回声斑块声学密度的背向散射积分值(IBS)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可以降低血脂,改善低回声斑块组织学构成,增加斑块密度,从而稳定斑块.

  • 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1例

    作者:陈予新

    患者,男性,80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多年,曾有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史,2006年4月19日再次出现下壁心肌梗死,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冠治疗.于4月20日开始给予辛伐他汀(舒降之,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每片40 mg,批号:W1108)40 mg口服,qn.4月26日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同时服用拜阿司匹灵100 mg·d-1,氯吡格雷(波立维)75 mg·d-1,福辛普利(蒙诺)10 mg·d-1,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瑞德明)40 mg·d-1.

    关键词: 他汀类 横纹肌溶解
  • 盐酸氨溴索分散片人体药动学

    作者:文爱东;杨志福;周敏;王志睿;吴寅;陈苏宁;毕琳琳;贾艳艳

    目的:研究健康人体单剂量口服盐酸氨溴索分散片的药动学.方法:采用双周期交叉自身对照试验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盐酸氨溴索分散片和普通片各90 mg,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盐酸氨溴索浓度,计算并比较两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盐酸氨溴索分散片和普通片在健康志愿者血浆中的Tmax分别为(1.77±0.39)和(2.02±0.38)h;Cmax分别为(240.04±98.88)和(247.34±90.13)μg·L-1;t1/2分别为(7.40±1.63)和(7.12±1.56)h;AUC0~36 h分别为(1 556.22±474.00)和(1 633.89±402.03)μg·h·L-1;AUC0~∞分别为(1 607.13±489.33)和(1 690.79±436.43)μg·h·L-1.除Tmax外,盐酸氨溴索分散片和普通片各主要药动学参数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分散片与普通片相比,具有起效快的特点.

  •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TaqⅠ多态性与多廿烷醇降脂疗效的关系

    作者:崔艳丽;赵秀丽;武峰;郭韶洁;李嘉静;周辉;杨凌;尚军

    目的:了解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TaqⅠ基因多态性与新型降脂药物多廿烷醇(policosanol)疗效的关系.方法:入选54例LDL-C≥3.62 mmol·L-1,或TC≥6.2 mmol·L-1汉族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服用10mg·d-1多廿烷醇12周,于0周和12周进行血脂检查;同时进行CETP TaqⅠ位点多态性检测(PCR-RFLP方法).结果:CETP基因TaqⅠ位点B1B1,B1B2,B2B2基因型频率分别是31.48%,44.44%,24.07%.0周时apoA水平在3种基因型呈B1B1<B1B2<B2B2依次增高,且HDL-C在B1B1型低,但apoA,HDL-C在3种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廿烷醇治疗12周后,可显著降低TC,LDL-C,apoB和LPa(P<0.05);apoA升高无统计学意义,HDL-C升高也不明显;其中B1B1,B1B2及B2B2型的HDL-C升高分别为3.19%,0.58%和0.42%,apoA升高分别为17.00%,9.64%和8.02%,但在3种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廿烷醇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TC,LDL-C,apoB和Lpa,但尚不能证实CETP基因TaqⅠ多态性与多廿烷醇降脂疗效有关.

  • 黄芪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作者:毛静远;郑颖;王化良;王强;李红;张运;张其梅;吴慧轩;常延平;虞东玲;张宇;王恒和

    目的:评价黄芪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双模拟、平行对照法.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8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31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58例.试验组口服黄芪丹参滴丸和养心氏片模拟剂,对照组口服养心氏片和黄芪丹参滴丸模拟剂.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0.70%和75.87%(P<0.05).两组心电图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2.79%和56.90%(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硝酸甘油停减率分别为85.09%和77.78%(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患者肝肾功能等亦无明显影响.结论:黄芪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安全、有效.

  • 细胞色素P450酶诱导和抑制效应高通量筛选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王青秀;吴纯启;廖明阳

    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活性的诱导或抑制,是引起临床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机制.目前确定候选药物出现此类相互作用可能性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体外CYP450诱导和抑制潜能的快速筛选.现从CYP450诱导机制、目前发展的综合活性筛选系统和诱导筛选系统、抑制效应筛选系统以及硅上虚拟筛选系统等几个方面,对CYP450诱导和抑制效应高通量筛选系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抗心肌缺血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占庆;许景峰

    抗心肌缺血联合用药可降低硝酸酯类药物的耐受性,提高抗心力衰竭的疗效、加强抗血栓、调整血脂等,可减少用药剂量,降低不良反应.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缺血有更明显的优势.现对心肌缺血的联合用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新型维生素C前体2-O-α/β-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弘武;张自萍;廖国玲

    综述2种维生素C前体2-O-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A-2αG)和2-O-β-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A-2βG)的来源、合成、分离纯化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特别是从枸杞中分离纯化的AA-2βG为国内首次报道,并展望其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

  • 盐酸利托君

    作者:孙文辉;王鹏

    [通用名称]ritodrine hydrochloride,盐酸利托君[别名]盐酸羟苄羟麻黄碱[商品名]Yutopar,安宝[化学名称]对羟基-α-[1-[(对-羟苯乙基)氨基]乙基]苄醇盐酸盐

  • T细胞选择性核苷类似物奈拉滨

    作者:朱翊;傅得兴

    奈拉滨为T细胞选择性核苷类似物,为9-β-D-阿糖呋喃糖鸟嘌呤(ara-G)的水溶性前体药物,ara-G在白血病的原始细胞中转化为ara-G的三磷酸盐(ara-GTP),从而抑制DNA合成,导致细胞死亡.主要用于治疗病情复发或对药物无应答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ALL)和T细胞淋巴瘤(T-LBL)患者.现对其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和临床评价做一介绍.

  •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威替米星及庆大霉素对HK-2细胞毒作用的机制

    作者:杨涛;杨琛懋;马璟;彭潜德

    目的:研究威替米星和庆大霉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2 mg·mL-1威替米星和庆大霉素作用于HK-2细胞48 h后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威替米星诱导HK-2细胞87个基因发生显著的上调,10个基因发生明显的下调.庆大霉素则引起62个基因表达显著上调,18个基因明显下调.差异表达的基因的功能涉及细胞生长增殖调控、凋亡、细胞周期、应激反应、转运及代谢酶等方面.结论:威替米星和庆大霉素改变细胞凋亡、应激反应及转运等相关基因表达可能参与其细胞毒性作用过程.

  • 雷诺嗪对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

    作者:周一平;李亚军;陈四艳;张同辉;杨旻昊;余启枝;何映

    目的:考察反复给予雷诺嗪{N-(2,6二甲基苯基)-2-4-[2-羟基-3-(2-甲氧苯氧基)丙基]-1-哌嗪乙酰胺}对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雷诺嗪高、中、低剂量(400,150和50 mg·kg-1·d-1)组和溶媒对照(0.5%羧甲基纤维素钠)组,每组32只大鼠,雌雄各半.各组均灌胃给予等体积的药物或溶媒(20 mL·kg-1),每周给药7 d,连续给药4周.停药后每组留12只动物(雌雄各半)再饲喂2周进行恢复性观察.观察动物一般状况、体重、进食量、饮水量、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重量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雷诺嗪400 mg·kg-1组大鼠给药初期出现活动减少、呆滞和抽搐,体重增加值低于对照组,饮水量、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ho)及肝、肾系数高于对照组.雷诺嗪50和150 mg·kg-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恢复期各剂量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雷诺嗪150 mg·kg-1为安全剂量,400 mg·kg-1有短时神经系统毒性并对动物生长,肝、肾功能和脂代谢产生可逆性影响.

  • 大黄中游离蒽醌对HK-2细胞系的毒性作用研究

    作者:王青秀;吴纯启;杨红莲;荆淑芳;金城;肖小河;廖明阳

    目的:观察大黄中大黄素等游离蒽醌对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的细胞毒性作用及毒性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利用MTT法评价大黄素等对HK-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形态和LDH释放率的影响,利用TUNEL染色检测大黄素等对HK-2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ROS)生成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以DCFH-DA和罗丹明-123为荧光探针.结果: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作用HK-2细胞48 h后,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其IC50值分别为130.65,82.97和76.02μmol·L-1,芦荟大黄素轻微抑制HK-2细胞增殖,大黄酚作用不明显.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能够导致细胞皱缩和空泡化,LDH漏出率增加以及促使细胞凋亡,3种蒽醌均使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而ROS生成减少,80μmol·L-1大黄素预处理细胞能够明显降低H2O2引起的ROS升高.结论: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可能是大黄中主要的肾毒性物质,能够引起HK-2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涉及线粒体膜电位途径,但是不包括ROS生成途径.

  • 生物技术药物免疫原性的评价及面临的挑战

    作者:吕秋军

    随着大量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免疫原性的评价成为阐明这些药物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评价非期望出现的免疫原性是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前和临床评价的重要内容.完整的免疫原性评价应是方法学的验证,选择合理的免疫学和生物学方法检测抗体滴度的变化及分析抗体亚型和特性、测定抗体的中和活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及沉积,分析抗体产生对药物药动学、药效和毒性反应等影响.目前免疫原性评价面临的挑战是免疫学检测方法的优化以及提高动物和体外模型的预测性.

  • 药物毒理学研究新进展

    作者:王全军;吴纯启;廖明阳

    药物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中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机制、评价新药安全性的分支学科,主要目的在于指导药物合成和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减少因毒性导致的新药研发失败.现就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新思路、发现毒理学的发展和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新模式的特征以及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新方法作简要阐述.

  • 重组EPO-Fc融合蛋白对恒河猴的长期毒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张欣;刘斌;王莉;岑小波

    目的:观察重组EPO-Fc对恒河猴的长期毒性和免疫原性.方法:健康恒河猴随机分为EPO-Fc高、中、低剂量组(80,25,8μg·kg-1)和对照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皮下注射给药,每周1次,连续24周.末次给药后24 h处死2/3,剩下动物停药后继续观察8周.观察症状和检测指标包括:一般情况、血液学、血生化、血电解质、心电图、粪尿、骨髓、病理组织学及血清抗体等各项检测.结果:连续给药后,高、中剂量组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等升高,这与其药理作用有关.给药第4周高剂量组开始出现抗EPO-Fc抗体,第16周各剂量组大多数动物产生抗体;恢复期间,抗体滴度逐渐降低.其余各项观察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长期给予EPO-Fc对恒河猴无明显毒性,其安全剂量为80μg·kg-1,但具有免疫原性.

中国新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