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mi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郑以铎(综述);张国良;左静(审校)

    微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 miRNA 参与调控心血管系统的生长发育,对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有重要作用。目前对miRNA的发现及其生物功能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已有一些研究证实miRNA是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调控分子,在心脏发育、基因表达和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文将miRNA对心脏发育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予以综述,期望对深入了解miRNA的功能提供新的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脉冲电磁场成骨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卓祥龙(综述);胡建中(审校)

    近年来,脉冲电磁场( PEMFs)在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对成骨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PEMFs通过影响细胞分子信号转导、调节相关基因、蛋白合成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分泌来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抑制骨吸收,促进新骨形成和骨折愈合,并被广泛用于临床上治疗骨折、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以及脊柱融合。此外,PEMFs还能够提高与组织工程支架联合培养的种子细胞活性。

  •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恒强(综述);黄韬(审校)

    尿碘是衡量机体碘营养状况的主要指标,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碘为机体提供甲状腺激素,碘过多过少都将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进而通过相应机制影响甲状腺的生理及病理。实施全民食盐加碘后,人群碘营养状况已处于碘超足量和碘过量水平,同时甲状腺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碘作为已知的引起甲状腺疾病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尽管碘与甲状腺疾病关系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碘代谢异常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有许多问题需深入探讨。

  •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坤(综述);张建新;党胜春(审校)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主要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表达,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等促炎因子,在炎症的级联放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TREM-1表达上调在败血症休克及其他感染中对细胞因子应答的激活起重要作用,阻断TREM-1的表达,可以减轻细菌引起的全身高炎症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炎性反应,并提高存活率。该文对TREM-1的信号转导机制和天然配体进行总结,并探讨其作为分子靶点治疗疾病和作为生物标志物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的作用。

  • 基于全基因组克隆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付亚辉(综述);刘洪波(审校)

    乙型肝炎病毒( HBV)全基因组克隆的体外培养可用来分析HBV变异株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利用该方法发现,HBV表面抗原129L突变体具有正常的抗-HBs结合效率,但其降低了免疫原性,从而导致HBV的持续感染;来自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株并不都具有高复制效率,其诱导抗-HBs的能力可能与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有关;来自肝癌患者的 HBV 株的高效复制可能是宿主免疫病理反应增强的原因;HBV耐药突变并非都引起病毒反弹,仅根据病毒载量监测药物治疗失败可能导致误判。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杰(综述);肖玉周(审校)

    通过查阅文献,从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利与弊、间充质干细胞与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关系、已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分析表明周围神经损伤很常见,目前无较好的解决办法,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诱导而来的类施万细胞有望成为其种子细胞。周围神经损伤及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多成绩,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类施万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前景非常广阔。

  • μ阿片受体及其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付琼玲(综述);薛玲(审校)

    μ阿片受体( MOR)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相关的区域广泛存在,影响着动物的神经反应和行为表现。有研究发现,MOR与抑郁情绪相关,并且与许多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和大脑网络联系密切,彼此相互作用,共同对情绪调控产生作用。该文就MOR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镁离子对高血压和血管张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磊;代大伟(综述);张黎明(审校)

    镁离子的血管活性作用受到广泛重视。目前研究表明,镁离子可以通过内皮依赖性和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缩系统调节血管舒缩,镁离子也可通过体液调节系统发挥作用。镁离子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包括抗心律失常、调节血管紧张度、调节血管收缩性、调节葡萄糖代谢、维持体内胰岛素稳态。此外,低镁血症与氧化应激、促炎性状态、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聚集、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症有关。截至目前,各类研究数据显示体内血镁水平与高血压病呈现相反的关系。

  • 脂肪干细胞在创伤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俊磊(综述);张培华(审校)

    脂肪干细胞( ADSCs)来源于脂肪组织,是具有多方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ADSCs作为种子细胞,能促使血管、骨、软骨、肌腱、神经、皮肤等组织的修复、再生及更新。该文主要介绍AD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分化潜能及其在骨组织工程和创面修复中的新应用进展。

  • 细胞因子在病理性瘢痕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克华(综述);周国富(审校)

    病理性瘢痕是人皮肤受到创伤后转归异常的结果,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众多研究表明一些细胞因子在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信号转导物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相关细胞因子在病理性瘢痕之间的作用以及两者的关系,为深入揭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和生物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伍斌;鲁延富(综述);姜凤良(审校)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根治。在滑膜和骨质破坏过程中细胞因子、细胞内信号转导等多种成分发挥作用。这些成分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 RA 的病理机制,进而寻找适当的的治疗靶点。

  • 吸烟对血小板体积和膜流动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尤(综述);杨毅宁(审校)

    吸烟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机体氧化应激增加,抗氧化能力下降,降低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还可直接破坏血管内皮,刺激血小板活化,终导致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加,血小板膜流动性减低,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吸烟有关的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就是吸烟对血小板体积和膜流动性的影响。因此,吸烟可作为预测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一。该文就吸烟影响血小板体积和膜流动性的机制予以综述。

  • 长期噪声暴露对普通人群心电图影响的系统评价

    作者:许黎;吴晶心

    目的: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探讨长期噪声暴露对普通人群心电图的影响。方法网络检索CBM、CNKI和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搜集公开发表的关于长期噪声暴露与异常心电图相关性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以暴露组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的相对危险度为效应指标,采用 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合并。结果26篇文献,共12693例受试对象纳入本系统评价,其中噪声暴露组7004例,心电图异常者2177例,异常率为31.1%,对照组5689例,心电图异常者861例,异常率为15.1%;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噪声暴露人群心电图异常率是非暴露人群的2.16倍(95%CI:1.89-2.47)(P <0.05)。结论长期噪声暴露可显著增加人群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 p16及cyclin D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阳;徐细明;邓君健;戈伟

    目的:观察p16、cyclin D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手术切除的54例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旁正常组织及50例乳腺增生组织p16、cyclin D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5.6%(30/54),而乳腺癌旁正常组织及乳腺增生组织中p16蛋白均为阳性表达;各组cyclin D1过度表达情况为:乳腺癌37.0%(20/54),乳腺癌旁正常组织20.4%(11/54),乳腺增生组织4.0%(2/50),乳腺癌组织中过度表达阳性率与其他组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表达在组织学分级的差异及cyclin D1表达在雌激素受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着cyclin D1的过度表达及p16蛋白的异常表达,p16、cyclin D1可成为判断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和预后的实验室指标。

  • IL-10联合生长抑素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

    作者:袁建国;周明明;蒋正英;李蕊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联合生长抑素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7只SD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n =6),B 组为SAP组(n=6),C组为生长抑素联合IL-10肌肉注射治疗组(n=15)。其中B组采用“逆行胆胰管注射法”制成SAP模型,C组在模型建立后即刻注射IL-10和生长抑素。三组均于术后处死大鼠且于第1、6、12小时留取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IL-6、IL-8的变化。结果 B组和C组第6小时、第12小时的 IL-6、IL-8、TNF-α水平均有升高,且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 C 组较 B 组 IL-6、IL-8、TNF-α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时,应用IL-10联合生长抑素可降低血中 IL-6、IL-8、TNF-α的水平,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SAP的方法之一。

  • 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56例临床分析

    作者:宁克江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SAP患者(老年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81例非老年SAP患者(非老年组)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存疾病、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老年SAP常见病因为胆源性,多伴其他慢性疾病,老年患者腹痛和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55.36%和64.29%,均低于非老年组的83.95%和86.42%(P<0.01);老年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及休克发生率分别为39.29%和32.14%,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6.17%和13.58%( P <0.01),而局部并发症与非老年组无明显差异;老年患者平均住院(25.2±13.4) d,较非老年组(16.1±7.3) d明显延长(P<0.01),病死率14.29%高于非老年组的1.32%(P <0.05)。结论老年SAP以胆源性胰腺炎为主,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伴发疾病多,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治疗上遵循多学科参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体系,在适时、适当的时候进行外科干预。

  •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金云珠;张建宇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梅河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冠心病患者依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辛伐他汀组35例给予辛伐他汀10~20 mg,每晚1次;阿托伐他汀组3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2 mg,每晚1次。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第4、8、12周的肝肾功能和血脂变化情况。结果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4、8周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血清胱抑素 C均呈上升趋势,第8周达到高峰,在第12周逐渐降低(P<0.05);血肌酐和β2微球蛋白在治疗后第4周达到高峰,以后呈逐渐降低趋势(P <0.05)。血脂指标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8、12周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并且肝肾功能损害程度轻微,阿托伐他汀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BNP与hs-CR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刘丽娟;周红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电力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急性加重期(32例)、稳定期(18例);合并肺动脉高压(30例)与未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20例);住院好转(42例)与死亡(8例)患者的 BNP、hs-CRP 水平。另选同期在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电力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50例COPD患者血清BNP水平为(278.4±36.7) ng/L,hs-CRP水平为(8.6±1.3) m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OPD急性加重期32例患者的血清 BNP、hs-CR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COPD稳定期18例患者血清BNP、hs-CR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30例患者的BNP、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也显著高于未合并肺动脉高压组;COPD未合并肺动脉高压组的20例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30例患者治疗后血清 BNP、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好转出院患者的BNP、hs-CRP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结论检测血清 BNP、hs-CRP水平可以为 COPD合并(或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有利的指导依据。

  • Th细胞变化与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波;傅祖红;胡振红

    目的:探讨Th细胞与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经病理证实的94例肺癌患者作为试验组,来自本院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对比 CD25+和 CD3+/CD4+细胞百分率。结果①试验组患者血细胞检出 CD25+和CD3+/CD4+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 CD25+细胞检出百分率降低更加显著(P<0.05)。②所有肺癌患者中,化疗者的 CD25+和 CD3+/CD4+细胞百分率较未化疗者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③肺癌化疗后骨转移者在血细胞中 CD25+和 CD3+/CD4+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低于转移后化疗患者,其中 CD25+细胞比 CD3+/CD4+细胞降低更显著( P<0.05)。结论肺癌骨转移患者机体Th细胞百分率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化疗可以有效恢复Th细胞百分率,在临床上可以作为评价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有效指标。

  • 急诊呼吸机辅助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

    作者:翁端丽

    目的:探讨急诊呼吸机辅助通气相关性肺炎( VAP)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治疗的重症患者50例,均采取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再按其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20例和非VAP组30例,分析性别、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昏迷与否、ICU观察天数、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胃内容物吸入与否以及 H2受体拮抗剂使用与否与VAP的相关性。结果机械通气时间>3 d、ICU观察天数>7 d、昏迷、联合应用抗生素种类>2种等因素均对VAP的发生造成影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机械通气时间≥3 d(OR=2.387)、ICU观察天数>7 d(OR=2.142)、联合应用抗生素种类≤2种(OR=1.669)、胃内容物吸入(OR=1.779)、H2受体拮抗剂(OR =2.006)5个变量是 VAP的危险因素。结论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是 VAP 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上联合应用静脉注射抗生素及吸入抗生素可提高VAP患者的疗效。

  • 骨移植修复术治疗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作者:崔延军;王红光;程汇

    目的:观察骨移植修复术治疗下颌骨节段性缺损( MSD)的疗效,以探讨骨移植修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 MSD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采用游离髂骨修复术,对照组41例采用单纯重建钛板修复术。术后1年,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面部外形、咬合关系、颞颌关节功能、开口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颞颌关节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面部外形、咬合关系、开口度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钛钉松动、钛板折断、钛板外露、颌面部瘘口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髂骨修复术对于恢复下颌骨及口腔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单纯重建钛板修复术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方式,值得临床借鉴。

  • 128排门静脉成像对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元军;郝建成;王立宇;胡国权;温骞;庄荣鑫;李永海

    目的:探讨128排CT门静脉成像( CTPV)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中显示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9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确诊为肝硬化的62例患者CTPV资料及胃镜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PV显示食管及胃底静脉均曲张者17例,胃镜诊断17例;仅食管静脉曲张14例,胃镜诊断13例;仅胃底静脉曲张6例,胃镜诊断为4例。结论 CTPV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显示较好,与胃镜检查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诊断、临床治疗及手术处理方式提供佐证。

  •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杨琰

    目的:探讨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择期行脐以下手术(时程>30 min)或行骨手术或泌尿手术的患儿(年龄1~8岁)共10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评定为Ⅰ~Ⅱ级,按患儿实际接受手术的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给予患儿全麻术后不同的通气装置,分别是一定麻醉深度下拔除气管导管(ETT-A)组、一定麻醉深度下移除喉罩(LMA-A组)、清醒下拔除气管导管(ETT-W)组和清醒下拔除喉罩(LMA-W)组。观察和记录成功插管的次数,患儿苏醒时间及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的情况(有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喉痉挛等),并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ETT-W组的苏醒时间较 ETT-A组、LMA-A组、LMA-W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TT-W 组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TT-A组、LMA-A组和LMA-W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气装置的选择为危害性因素,年龄及拔管(喉罩移除)时麻醉状态为保护性因素。结论选择气管导管更易引发小儿全麻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需重视和加强手术前后的监护,积极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小儿围术期麻醉的安全性。

  • 无痛胃镜在老年食管静脉曲张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冷博;毛碧蓉;肖利威;胡娟

    目的:观察无痛胃镜在老年食管静脉曲张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急诊科收治的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的老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痛胃镜组88例和常规胃镜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出血情况、耐受程度及术前、术后7d的肝功能情况。结果无痛胃镜组术前心率快于术中[(77.4±16.3)次/min vs (75.6±16.7)次/min],术前收缩压、舒张压高于术中[(192.1±16.6)mmHg vs (105.6±16.2) mmHg;(75.8±8.8) mmHg vs (63.7±9.3) mmHg](P<0.05);常规胃镜组术前心率慢于术中[(80.0±16.0)次/min vs (82.1±15.7)次/min],术前收缩压、舒张压低于术中[(117.4±20.4) mmHg vs (131.0±16.7) mmHg;(67.0±12.5)mmHg vs (73.0±9.0) mmHg](P<0.05);无痛胃镜组满意度55.68%,显著高于常规胃镜组的18.75%(P<0.05)。结论无痛胃镜在老年食管静脉曲张治疗中具有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镜下视野清、不良反应少、患者痛苦小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 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许强;赵金玉;张涛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0~12月期间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90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依据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分级为Ⅰ~Ⅱ级并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30例,术后镇痛分别采用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A组)、舒芬太尼复合左布比卡因(B组)和单独左布比卡因(C 组),并比较三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A、B两组在术后48 h内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舒适度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 两组在术后6 h内的视觉模拟量表、舒适度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硬膜外术后的镇痛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作用确切且不良反应率低,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 表面麻醉纤维喉镜与全麻显微支撑喉镜下对不同类型声带息肉摘除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赵权;吴成

    目的:比较表面麻醉纤维喉镜与全麻显微支撑喉镜对不同类型声带息肉( VCP)摘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7年11月至2012年10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4例V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表麻纤维喉镜组66例,采用表面麻醉纤维喉镜下 VCP摘除术(广基VCP27例、带蒂VCP39例),全麻显微支撑喉镜组98例,采用全麻显微支撑喉镜下 VCP摘除术(广基VCP50例、带蒂VCP48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表麻纤维喉镜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全麻显微支撑喉镜组[(35.6±12.3) min vs (46.5±17.6)min,P<0.05]。全麻显微支撑喉镜组与表麻纤维喉镜组对带蒂 VCP 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8% vs 97.4%,P>0.05);但全麻显微支撑喉镜组对广基 VCP有效率显著高于表麻纤维喉镜组(94.0% vs 81.5%,P<0.05)。全麻显微支撑喉镜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与表麻纤维喉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 vs 4.5%,P>0.05)。结论表麻纤维喉镜与全麻显微支撑喉镜下 VCP摘除术各有优点及局限,临床上应综合考虑以选择优的治疗方案。

  • 可吸收螺钉治疗骨关节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葛维斌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骨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定兴县医院收治的骨关节骨折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采用传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21例,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减少,而对医护人员满意度则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52% vs 5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可吸收螺钉对骨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其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且避免患者再次实施手术所造成的身体、心理以及经济损失,减少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概率,有效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增喜;张尚华;李霞;王晶;陈宝霞

    目的:探讨影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碎石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采用ESWL治疗的41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排石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输尿管结石碎石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297例患者排石成功,排净率为71.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石位置为中段,结石长径、横径大,结石负荷大为影响ESWL碎石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显著,主要与结石位置和大小相关。

  • 靶控输注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作者:王聚民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收治的择期行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患者2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70例、B组69例、C组66例。麻醉诱导时分别调节三组患者血浆靶浓度为0.3、0.5及0.8μg/kg,比较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切皮时(T3)、切皮后5 min(T4)及术毕(T5)6个时间段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水平变化。同时记录三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后三组患者HR及MAP水平均较诱导前显著下降;A组患者在手术切皮时HR及MAP水平高于麻醉诱导后,B组患者HR及MAP水平T2~T5时间段处在相对较高水平,C组患者T1及T2~T4时间段HR和MAP水平均处在较低水平且比较稳定,三组不同时点间HR、MAP的水平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丙泊酚联合较高浓度(0.8μg/kg)舒芬太尼可以使麻醉效果更加有效,且保证患者手术期间的血流动力稳定性,同时不会加重不良反应。

  • 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技术应用于评价脊柱手术患者脊髓功能的价值比较

    作者:张成亮

    分析比较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评价脊柱手术患者脊髓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236例,同时进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分别对其检测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观察。结果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灵敏度为86.20%,特异度为97.97%;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灵敏度为42.00%,特异度为95.48%,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结论经颅电刺激诱发电位较皮质体感诱发电位能够更为理想地监测脊柱手术中患者的脊髓功能。

  • 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联合氯喹那多/普罗雌烯的临床应用

    作者:宋志琴;王蔼明

    目的:观察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应用氯喹那多/普罗雌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上皮愈合的情况。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海军总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384例因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高频电波刀切除术( LEEP)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氯喹那多/普罗雌烯组(观察组)195例,口服抗生素组(对照组)189例,其中观察组于术后第2日阴道填塞氯喹那多/普罗雌烯1片,每日1次,连用18 d,对照组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3 d。术后2周观察阴道分泌物、创面脱痂及出血情况;术后4、6、8周观察宫颈上皮修复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液基薄层细胞学与阴道镜,了解病变的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宫颈创面均完全脱痂,观察组创面脱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22.22%,P<0.01)。观察组宫颈创面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64% vs 53.97%, P<0.01)。观察组无阴道清洁度异常发生,阴道清洁度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57.14%, P<0.01)。术后4周复查,观察组在宫颈创面的修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6周和术后8周,观察组痊愈率及上皮完全成熟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2.31% vs 42.32%,96.41% vs 86.77%,P<0.01)。结论氯喹那多/普罗雌烯可明显减少LEEP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缩短宫颈上皮愈合时间。

  • 丙戊酸钠缓释片与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作者:张轶聪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缓释片与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部治疗的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丙戊酸钠组和碳酸锂组,每组各43例,碳酸锂组给予碳酸锂治疗,丙戊酸钠组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丙戊酸钠组的总有效率为83.72%,碳酸锂组为86.05%,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躁狂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戊酸钠组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碳酸锂组显著降低(32.56% vs 8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疗效与服用碳酸锂治疗相当,服药期间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居慧莉(综述);谢娟娟(审校)

    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是导致我国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具有与典型哮喘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且发展为典型哮喘的比例较高,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对 CVA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通过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手段、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儿童 CVA 进行综述,以减少误诊误治,提高CVA诊断的正确率及治疗的有效性,以改善CVA的预后,为儿童 CVA的规范化诊治起重要推动作用。

  • “杂交”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姜明泽(综述);游昕(审校)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 CHD)手术数量的增加,CHD治疗方法的改进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 CPB)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经皮介入治疗对患儿年龄、体质量的限制以及对患儿血管的损伤,使心脏外科工作者开始研发新的外科治疗方式。在此背景下,可以将两种术式结合从而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的“杂交”手术开始走入广大临床工作者的视野。该文简要介绍 CHD“杂交”手术的概念、发展历史、主要临床应用、并发症及处理等内容,并对这一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及展望。

  • 小儿甲状腺外科疾病的治疗策略

    作者:乔恩奇(综述);葛明华;王可敬(审校)

    小儿甲状腺的外科疾病发病率很低。良性疾病包括Graves病、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亢进、自主性高功能性腺瘤和甲状腺肿。恶性肿瘤中常见的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和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和加或不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小儿甲状腺切除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甲状腺外科医师操作,而且外科医师应作为包括儿科医师、麻醉科医师、病理科医师以及核医学科医师在内的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的一部分,为患儿提供佳的治疗。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韩璐(综述);张雪青(审校)

    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在术者切除脑内肿瘤组织的同时,监测相应神经功能,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癫痫、颅底、功能区、脊柱、脑血管病、微血管减压、垂体瘤及关节置换手术等。为保证手术的安全、避免神经损伤和提高手术效果,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 前锯肌肌瓣修补保乳手术后乳房局部缺损的应用

    作者:陈朝华(综述);韦兴中(审校)

    传统的乳腺癌手术在治疗的同时破坏了女性优美的性征和曲线,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早期乳腺癌治疗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根治手术发展到现在的保乳术,应用前锯肌肌瓣修复保乳术后局部的缺损,可明显改善美容效果。其不仅可以缓解患者因失去乳房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障碍,恢复患者的自信与社会参与意识,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邹娅(综述);黄丽春(审校)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寄生于胃黏膜的致病菌,既往大量研究已经证实Hp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引发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在Hp与消化系统的其他常见疾病关系的研究中表明,Hp是胃癌、原发性肝癌、大肠癌、功能性胃肠病的致病因素;可能是炎症性肠病的保护因素;对于食管癌及胃食管反流病,Hp与其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存在不同的观点。该文就Hp与以上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等方面予以综述,以便临床上更系统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 牙周炎龈沟液成分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蓝波(综述);李昀生(审校)

    龈沟液是从牙龈结缔组织内透过龈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渗入到龈沟内的液体。目前学术界认为龈沟液可以反映牙周支持组织的代谢变化,其水平检测是评价牙周炎症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但牙周炎过程中龈沟液的成分较复杂,其中包含各种酶、参加牙周破坏的其他因子及细胞和组织降解产物。该文对牙周炎龈沟液中的部分生物标志物予以综述。

  • 悬吊术治疗男性获得性尿失禁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雪梅(综述);王志平(审校)

    男性获得性尿失禁是指男性因外伤或手术导致括约肌受损或后天性神经源性疾病造成机体失去控制尿液的能力。相对于治疗金标准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悬吊术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在近年逐渐被医患所接受。该文就悬吊术治疗男性获得性尿失禁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 尿失禁 悬吊术 男性
  •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栓塞防治进展

    作者:罗文东;张毅(综述);赵刚(审校)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是骨科医师普遍面临的问题,特别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其发生率和致死率极高。主要防治方法包括早期活动、物理干预、西医治疗、中医治疗、手术介入治疗。加之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治疗措施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采取多种防治措施综合运用是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栓塞的有效手段。

  • 克雅病的诊疗进展

    作者:陆梦茹(综述);徐运(审校)

    克雅病( CJD)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既有传染性又有遗传性,是快速进展性痴呆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CJD主要分为四型:散发型、遗传/家族型、医源型、变异型。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容易漏诊和误诊。本病致死率高,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该文就CJD的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新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冠状动脉植入支架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探究

    作者:张婧娴(综述);刘同库(审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其治疗方法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广泛应用,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却逐步凸显出来,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众多,引起学者们关注的因素主要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支架、病变部位及类型等。因此,为了降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需要通过众多因素的共同预防,才能使支架术后患者获得令人满意的远期疗效。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黄育红(综述);张磊(审校)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终治疗目标是通过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使肝功能长期稳定,防止肝硬化、肝细胞癌( HCC)等并发症的发生。迄今共有5种口服核苷酸类似物( NAs)用于CHB,包括3种核苷类似物和2种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不同,NAs的作用机制为在体内磷酸化生成具有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作用的三磷酸核苷类似物,终止HBV DNA链的延长和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但迄今问世的所有药物均不能清除肝细胞核中的共价闭环DNA,这是HBV病毒持续感染和CHB停药复发的主要原因。

  • 胆囊结石的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李修红(综述);杨秀江(审校)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虽然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无临床症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但不是每例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因此胆囊结石的药物治疗日益受到重视。以往研究认为,口服亲水熊去氧胆酸能降低胆汁胆固醇的分泌使结石溶解。目前研究者提出,降胆固醇药物可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肠道胆固醇吸收以及通过作用于特定的核受体参与胆固醇和胆汁酸体内平衡而发挥治疗胆囊结石的作用。该文就胆囊结石的药物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 关于盆腔炎性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作者:刘文娥;张婉妮(综述);陈燕霞(审校)

    动物模型对深入系统研究盆腔炎性疾病( PID)的发病机制,筛选、开发新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当前PID动物造模方法进行总结,从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中医“病证结合”方面出发,对异物置入法、机械损伤法、苯酚胶浆或盐酸注射法、微生物接种法以及中医证型相关模型制备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各类方法的利与弊,以及造模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动物模型制备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 EGFR/EGFRvⅢ促头颈肿瘤上皮-间质转移的研究

    作者:宋新貌(综述);王胜资(审校)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属受体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由原癌基因erbB1编码并翻译的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三型突变( EGFRvⅢ)是 EGFR 的一种常见突变体, EGFR 和EGFRvⅢ在头颈肿瘤中广泛表达。其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主要通过 Ras/Raf/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的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 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调节细胞周期、诱导血管形成、加速肿瘤侵袭和转移、拮抗放、化疗效果,从而影响肿瘤的预后。

  •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和分子靶向治疗

    作者:丁玲(综述);孙蓉(审校)

    三阴性乳腺癌( TNBC)是乳腺癌的一种临床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由于此类型乳腺癌对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效果欠佳,表现为复发早、进展快、生存期短和预后较其他类型乳腺癌差,导致TNBC的治疗成为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研究者们对TNBC的分子靶向治疗进行了一系列探索,TNBC特殊靶点的发现以及靶向药物的发展,为TNBC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分子靶向药物或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比常规标准治疗效果更好,临床获益更大。

  •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梦婷;高盼(综述);杨永秀(审校)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 MCM蛋白)是真核生物DNA复制的主要调节因子,在 DNA复制起始和延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于有增殖活性的细胞中,并保证一次细胞周期中 DNA的复制只发生一次,当某些因素引起MCM蛋白发生异常时,处于静止期的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DNA异常复制,终导致肿瘤的发生,所以MCM蛋白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 MCM 蛋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与卵巢癌的靶向治疗有关,从而为卵巢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 姜黄素逆转卵巢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珊珊(综述);马玲(审校)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丧失手术机会,化学治疗(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姜黄素能够从多种途径逆转卵巢癌多药耐药( MDR),而且不良反应小,近年来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卵巢癌MDR发生的机制及姜黄素逆转MDR的机制。

  • DNA异常甲基化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婧悦(综述);何敬东(审校)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是由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病理过程。近年来,随着对胃癌研究的不断深入,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变体、基因组印记的缺失等,其中胃癌相关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为重要,其改变能使抑癌基因失活、原癌基因激活,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CXCL12/CXCR4轴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江柳(综述);师水生(审校)

    目前研究发现趋化因子CXCL12/趋化因子受体 CXCR4轴在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XCL12/CXCR4轴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血管新生和增强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等机制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深入研究这个特殊的生物学轴,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恶性肿瘤的转移提供新的分子生物学依据,并可能成为预防肿瘤转移的一个分子靶点,终达到降低肿瘤转移,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目的。

  • 上皮-间质转化在食管癌侵袭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国田;张洋洋;王志敏(综述);李前文;杜云翔(审校)

    上皮-间质转化( EMT)是上皮细胞形态和基因的改变,从具有紧密连接的上皮表型细胞转化为具有迁移和侵袭能力的间充质表型细胞。 EMT不仅参与胚胎发育和正常生理,还参与许多病理过程,是肿瘤浸润转移中的重要事件,在食管癌的浸润和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该文概要回顾了 EMT 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 MCM7与肿瘤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瑶(综述);杨永秀(审校)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 MCM7)属于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家族,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过程,与细胞生成、细胞增殖、DNA复制和延伸及肿瘤形成密切相关。因MCM7在细胞周期的 G1期和S期可被检测出,但在G0期和分化、衰老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甚至不能测出,因此其可作为监测细胞增殖过程的可靠生物标志物,亦可与其他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肿瘤的生成及增长。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类1/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作者:乔娜;傅玉才(综述);许文灿(审校)

    2型糖尿病是一种年龄、肥胖及炎症相关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脂肪组织的积聚,炎性细胞激活以及炎性因子释放导致胰岛素靶细胞敏感性下降,形成胰岛素抵抗,即2型糖尿病前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类1(SIRT1)是一种组蛋白脱乙酰化酶,在哺乳动物糖脂能量代谢和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核因子κB可诱导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是炎性反应和细胞生存的枢纽环节。该文主要讨论SIRT1通过调节核因子κB的表达作用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基础。

  • 妊娠期糖尿病营养治疗进展

    作者:杨丽萍(综述);王慧艳(审校)

    妊娠期糖尿病( GDM)营养治疗主要通过评估患者个人情况后制订合适的能量摄入计划,如限制糖类的摄入量,通过血糖指数/血糖负荷理论配合食品交换份法来搭配食物。科学搭配膳食三大营养素可为孕妇提供佳的营养,促进适当的孕期体质量增加,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为胎儿正常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能量。该文就GDM营养治疗的基本治疗和新进展进行综述。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心脑血管并发症

    作者:仝佳(综述);孙琳(审校)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葡萄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视网膜病变为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众多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可以直接观察的微血管,视网膜微血管系统为评估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窗口”。该文主要总结DR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并探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新进展

    作者:周斐(综述);阿布力克木·吐尔地(审校)

    妊娠期糖尿病( GDM)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皮下注射胰岛素、饮食运动控制一直是我国对于GDM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尚未证明孕期服用降糖药物会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胰岛素应用于临床有其局限性,需要注射,有发生低血糖的倾向,且会增加体质量,而降糖药物可更好地控制体质量,有更高的治疗依从性,该文就目前GDM药物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 妊娠期糖尿病研究新进展

    作者:罗静(综述);曾定元(审校)

    妊娠期糖尿病( GDM)是妊娠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若血糖控制不满意,可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低血糖等严重危害。建议GDM采用新的诊断标准,结合孕期体质量管理和膳食指导,必要时加用胰岛素治疗,并根据孕妇个体化因素适时终止妊娠,则母儿并发症可得到有效控制。该文就 GDM的病因、发病机制、产科处理等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 氯普鲁卡因用于门诊手术麻醉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鲲;李曼(综述);王力甚(审校)

    氯普鲁卡因( CP)的化学名称是4-氨基-2-氯苯甲酸-2-(二乙氨基)乙醋盐酸盐,分子式为C13 H19 CLN2 O2 HCL。属于苯甲酸脂类局部麻醉药,具有起效快、效果确切、毒性低、不良反应小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椎管内麻醉,口腔科、五官科、骨科的局部浸润麻醉和外周神经阻滞以及门诊短小手术的麻醉。该文就CP在门诊手术中局部浸润麻醉、局部静脉麻醉以及椎管内麻醉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激素在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

    作者:何英琼(综述);陈子林(审校)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特殊类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具有发病急、治疗困难、预后不佳等特点,手术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新生血管与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研究发现,激素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但使用激素具有并发症多、可延误手术治疗时机等问题,使其应用未能普及。该文就糖皮质激素在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中的应用时机、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 多发性硬化症新型药物克拉屈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海丝;杨欣(综述);黄锦海(审校)

    克拉屈滨是一种脱氧核苷类似物,能选择性作用于淋巴细胞。其磷酸化产物能干扰 DNA代谢,抑制免疫反应,从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其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临床试验(如克拉屈滨多发性硬化症口服试验)的支持,结合其独特的治疗间歇期等优势,克拉屈滨展现出可观的前景。但因长期淋巴抑制等作用,克拉屈滨带来细胞毒性等不良反应仍需要后期的深入研究。

  • 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新进展

    作者:杨奕(综述);肖骅(审校)

    长期以来脂源性学说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 As)形成的主要学说,以他汀类药物为代表的调脂治疗,在防止As性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但是,他汀的疗效有限,不良反应多,争议不断。并且不断有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 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抗氧化药物普罗布考可稳定、延缓甚至消退动脉粥样斑块,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具有良好的抗As效果,能够预防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终减少心血管终末事件的发生。

  • 清热类中药与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相似性研究

    作者:边云(综述);田风胜(审校)

    清热类中药是中药药理领域中早系统研究的一类药物,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对其药理作用的认识逐步完善,其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作用。阿司匹林是非甾体消炎药的代表药,同时是心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的常规用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栓形成等功效。随着对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献显示,清热类中药与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有较多的相似性。

  • 维生素D受体及骨密度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露(综述);赵琳(审校)

    维生素D是具有广泛生理作用的类固醇衍生物,它在人体内的作用是通过维生素 D 受体(VDR)介导的。而它的作用是通过维生素 D 受体(VDR)介导的。体内大多数组织和细胞都有VDR。随着科技基因技术的发展,发现其基因上存在多个多态性位点,且其各个位点的含量与许多疾病发生有关,在儿童时期参与佝偻病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介导人体骨质疏松发生。该文主要介绍VDR的结构、分布、基因多态性的遗传易患性及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断以及治疗佝偻病和骨质疏松提供合适的理论依据。

  •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作者: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可以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可以起到情报检索与文献计量研究作用;可以节省论文篇幅。

  • 致读者:

    作者:

    关键词: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