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脑诱发电位联合心理智能测验检测肝癌患者亚临床肝性脑病的研究

    作者:李薇;吴积坰;李惠芳;顾海蔚

    目的用脑诱发电位联合心理智能测验的方法,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并发亚临床肝性脑病(SHE)的情况.方法用视觉诱发电位(VEP)、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数字连接试验(NCT)、数字符号试验(DSY)与数字广度试验(DSP)等检测对81例原发性肝癌并肝硬化患者及50例非肝痛患者及部分健康志愿者对照进行研究.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各检测值存在明显差异,81例患者中检出VEP、P300、NCT、DSY及DSP异常例数,分别为5例(6.2%)、17例(21.0%)、19例(23.5%)、12例(14.8%)与10例(12.3%),共检出亚临床肝性脑病33例(40.7%).肝功能Child-PughB级组亚临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hild-Pugh A级组.并发亚临床肝性脑病的患者死于肝性脑病的比例明显高于不伴亚临床肝性脑病的患者.结论亚临床肝性脑病在原发性肝癌并肝硬化患者中有一定的发生率,其发生情况与肝功能状况密切相关.肝癌患者并发亚临床肝性脑病与死因是否为肝性脑病有一定的关系.

  • 冠状动脉肌桥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林宪如;郭新贵

    自1922年首次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1](coronary myocardi-al bridges,MBs,肌桥)以来,MBs备受重视并屡见报道,尤其是临床大规模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之后,学者们对MBs的发生、病理生理、临床意义及处理等诸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2,3].本文就MBs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 川崎病儿童心血管损害

    作者:张园海;项如莲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由日本川崎富作于1967年首次报道50例[1].其主要特点为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和淋巴结肿大.该病多见于婴幼儿,目前在中国、美国和日本,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科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川崎病的主要危险是心脏并发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并认为与青壮年心源性猝死和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关[2-4].

  • 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明华;韩军;田福利

    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自1987年应用于临床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以来,使该病治疗发生了显著性变化,成为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的根治性措施,RFCA不但可以免除患者因长期用药带来的痛苦及其副作用,而且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但是,随着治疗病例数的增加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RFCA的副作用也表现越来越明显,并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现将RFCA并发症简述如下.

  • 行为与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王中英;李国璜

    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中,除生物学因素外,行为心理因素显示出愈来愈突出的作用.特别是快节奏高竞争的工业化社会,给心脏病的一些后天易患因素--人类的不良行为方式,带来更加不利的影响,使心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由心脏病引起的死亡,65%是猝死,其终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引发的室颤.当大量堆积的事实一再证明,心脏终末事件不是一个不可避免和逆转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而是一个可被逆转甚至被预防的电事件时[1],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的行为机制,引起越来越多的医学关注.

  •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凤兰

    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是冠心病危险因子,然而,冠心病也常侵犯那些缺乏以上危险因子的人,约半数的心肌梗死(MI)患者并没有典型的发病危险因素[1],因此,这些传统的危险因子只能解释部分病因,随着对冠心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潜在标志物也有了新的认识,大量资料表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升高密切相关.

  • ACEI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

    作者:尹雪艳;侯红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当今世界上研究开发、应用和销售广的一类心血管药物,日渐受到重视.现将ACEI在高血压病(hypertension disease,HD)、冠心病(coronaryheart disease,CHD)及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中应用的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 巯甲丙脯酸在非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舒宗安;乔秀丽;梁红日;李爱君

    巯甲丙脯酸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其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同时,一些新的用途逐渐被发现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巯甲丙脯酸近年来在非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情况简介如下.

  •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赵春杰;齐新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激活、聚集而引起的急性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尽管许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患者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和肝素等,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事件的发生频率仍然很高.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其在ACS的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的大量研究证实[1,2].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预防冠状动脉手术后的并发症,并且可以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长期预后.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有两大类:单克隆抗体及其合成制剂.前者有阿昔单抗(abciximab),后者包括埃替巴肽(eptifibatide),拉米非班(lamifiban),integrelin和替罗非班(tirofiban),均为静脉制剂.口服制剂尚在研制中.

  • 脉压增大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作者:张俊;罗开良

    脉压(pulse pressure,PP)即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的差值,由心肌收缩力、心搏量(stroke volume,SV)、动脉系统的弹性所决定.SV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的差值.一些临床基础实验表明,PP增大与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增加有密切关系.探讨PP增大的因素及其在上述心血管事件中的作用,对评估增大的PP作为危险因子的预测和治疗价值有重要意义.

  • 不饱和脂肪酸与脑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长征;田安思;陈陵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将进入公开、公平、公正全方位竞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要立于不败之地,智商的高低将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怎样使孩子聪明以成为众望所归.国外有关增强小儿智商的研究发现,小儿智商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因素、周边环境、教育状况、营养等,但大量的研究证明,缺乏组成大脑脂质的脂肪酸是引起大脑功能不良的重要因素.研究证实大脑脂肪酸主要是22碳六稀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AA(花生四烯酸).这些脂肪酸是从胎儿到脑功能发育完成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其中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不仅不能缺少,而且二者必须保持平衡.

  • XRCC1与脑损害时DNA的修复作用

    作者:蒋祝昌;石胜良;毕桂南

    DNA损伤包括碱基改变、单链断裂、双链断裂、链的删减和碱基的耦联.链的断裂是由于碱基的损害或碱基的缺失所造成.DNA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是常见的DNA修复,其途径可能有二条:一条为DNA多聚酶β依赖性单核苷酸插入途径;另一条为增生性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依赖性途径.X线修复交联互补组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XRCC1)是影响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的第一个哺乳动物基因[1],它在单链修复中起重要作用,作用于BER途径.XRCC1通过与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DNA连接酶Ⅲ及DNA多聚酶β作用[2],来修复包括氧化应激在内的各种损害引起的DNA损伤.现就XRCC1的生物学特点、作用、XRCC1与脑损害及XRCC1在DNA损伤的可能修复机制综述如下.

  • Fas/FasL系统与多发性硬化

    作者:惠红霞;李作孝

    Fas/FasL是一个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系统[1].Fas是细胞的一种跨膜蛋白,与其配体FasL结合后活化靶细胞固有的死亡程序,引发细胞凋亡[2].研究认为,Fas/FasL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免疫细胞凋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3].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凋亡在MS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而Fas/FasL系统作为重要的细胞凋亡途径备受关注.对Fas/FasL系统进行研究有助于阐明MS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福恩;王振才;杨淑珍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多认为与遗传、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情绪紧张、睡眠障碍、精神刺激、气候变化等有关.大多数学者认为偏头痛是一组由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头痛,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现就近年来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进展

    作者:张小梅

    由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治疗HIE还没有特效疗法.本文将近年有关HIE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表现的早期认识和诊断

    作者:陈虹;李艳红;王鸾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障碍(ADD)、轻微脑损伤综合征(MBD)等,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1-3 ].本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出现许多不良行为,甚至发展为品行问题,影响儿童学业和情绪控制,将来可能发展为青少年违法、物质滥用或反社会人格等,对儿童本人及社会的危害都很大[2].因此,如何做到早期认识、早期干预,对减轻症状,减少社会功能损害非常重要.

  • 趋化因子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生物学作用

    作者:王沙燕;张阮章;戴勇

    神经发生发育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和干扰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许多种类型基因的表达或突变与神经系统发育有关.趋化因子是一类可诱导的、分泌型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它们由趋化因子受体介导以行使其功能.趋化因子不仅在保护宿主、清除病原因子、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免疫系统的自身稳定等方面都起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网络的发育,心血管系统的发育、损伤的修复和肿瘤的生长和恶化中起作用[1-3].现仅就趋化因子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简介如下.

  • 细胞治疗的由来与发展

    作者:高浦;金仲品

    细胞治疗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对白血病患者选择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同的健康人的骨髓,进行骨髓移植获得治愈的奇效.但以后很多骨髓移植的患者死于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到80年代末期,由于新一代的抗菌药、抗病毒药和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应用,使骨髓移植急性病死率明显下降.当时医生担心的是复发和供体源奇缺.降低复发率主要从预处理上加强力度,进行全身放疗和加大抗白血病药物的剂量,尽量使残留的白血病细胞降低到少程度.

  • 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宋莉;韩志强

    传统的乙型肝炎(乙肝)治疗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但仍存在许多缺点,而新的抗乙型肝炎的基因治疗手段反义RNA、ribozyme和dominant negative mutants虽为乙肝的治疗提供了希望,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核酸疫苗技术的出现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核酸疫苗分为DNA疫苗、RNA疫苗.由于RNA疫苗容易降解,不易保存,所以目前研究的疫苗主要是DNA疫苗.DNA疫苗是指含有编码抗原的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DNA,经直接接种体内后,可被体细胞摄取、并转录翻译表达出相应抗原.它可通过不同途径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此种抗原的免疫应答.

  • 几种凋亡细胞检测方法的比较

    作者:赵振军;张丽杰;易小兵;李燕群

    在细胞凋亡的基础研究领域,如有关凋亡信号转导、基因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在细胞凋亡的应用研究领域,诸如将细胞凋亡作为化疗药物的筛选模式、检测肿瘤组织切片中凋亡细胞数以评价肿瘤预后等,都涉及到凋亡细胞的识别与检测这一基本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检测凋亡细胞的方法便成为各个实验室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及在研究中的体会,就凋亡细胞与坏死细胞的区别、几种常用凋亡细胞检测方法适用范围及应用中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等简述如下.

  •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研究新进展

    作者:高丽萍;范春雷;沃兴德

    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是一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具有广泛的配基识别谱.20世纪70年代,Brown和Gol-dstein等通过实验发现一种可以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受体-AcLDL受体,因其可以和多种配体结合,并且参与机体免疫功能,故将其命名为清道夫受体[1].在过去的20年里,从哺乳动物和果蝇属中先后克隆出至少九种SR的cDNA,根据其结构上的差异分为几个大族(A、B、C等),每一族又根据同一基因对mRNA的不同拼接等微小差异而分为几个类型[2].其中,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是第一个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证实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受体,参与并介导了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过程,而且还具有多种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 肥胖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某些新概念

    作者:金仲品;蒋淑君

    单纯性肥胖(以下简称,肥胖)是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疾病等病因可寻的肥胖者,约占所有肥胖的95%以上.因此,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肥胖病,绝大多数是这类肥胖.引起肥胖的原因除部分有遗传因素外,绝大多数为不良生活方式所致,属常见的生活方式病.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与癌症并列的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而引起重视.

  • 动脉栓塞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进展

    作者:蔡明江;成杰;王丽琼;张南雁

    国外1991年开展首例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肿瘤以来[1],李金明等1992年进行了犬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动物实验研究[2],1995年李京雨等进行了应用褐藻胶微球进行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工作[3],1997年广州中山医院临床应用此技术进一步引起了关注,目前国内已广泛开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特别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青少年Graves'病的治疗,为难治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天地.

  • 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建梅

    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是调节甲状腺生长与分泌功能的重要因子.甲状腺有高度聚集和捕获碘的能力,甲状腺激素(T3、T4)内含有59%~65%的微量元素碘.人体内的碘主要来源于外源性碘,即从饮水及含碘食物中获取.故外源性碘的摄入量的变化--碘缺乏或碘过量,不仅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与甲状腺形态及多种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并在甲状腺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 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者:张慧;顾明君;刘志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的特征性眼部病变,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多项研究证实生长激素/生长抑素轴的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亦取得良好疗效.

  • DNA甲基化与肿瘤研究进展

    作者:张云;刘泽军

    细胞癌变是一个多阶段复杂过程,它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并涉及基因和基因外的多种改变.近来,人们发现肿瘤细胞的总体甲基化水平低于正常细胞,而在某些CpG岛甲基化程度增高.DNA甲基化在X染色体、基因表达及基因组印迹中[1]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近年来研究发现DNA甲基化的异常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作者:盛志峰;王平芳

    胖(obesity)是一种与遗传性因素、代谢及行为因素等相关的多因性疾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如: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水平.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中70%~80%为肥胖患者,而肥胖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促使糖耐量正常人群糖耐量恶化,是造成2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发病率的逐渐上升,肥胖与IR的研究已成为近期内分泌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 末梢血CD+34细胞移植现状和展望

    作者:张青山;刘淑芳;金仲品

    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进展有目共睹,特别是移植细胞源的多样化和移植细胞的ex vivo处理法的发展,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密切相关的环境发生大变样.开发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磁性球迅速进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今后细胞疗法的发展担负着重要任务.但尚有许多问题包括操作技术和纯化CD+34细胞仪器的改进换代没有解决,当前主要的问题是经费-效益尚未解决,特别是CD+34细胞的使用效果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已有许多相关的报道问世,同时纯化CD+34细胞的仪器相继发展很快,目前欧美[1]、日本[2]都有相关的报道.本文就用纯化有再生能力的CD+34细胞移植的方法及其相关的问题概述如下.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静楠;董作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参与了血管发生和生成的各种生理及病生理过程,包括胚胎形成、伤口愈合、肿瘤生长、心肌缺血、眼的新生血管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等[1,2].血管新生在实体瘤报道比较多.近,它在白血病病理生理学方面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 脐血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会兰;孙自敏;王祖贻

    脐血作为一种新的造血干细胞(ha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移植的供源,具有造血干/祖细胞含量高、来源丰富、易于采集、对供体无危害、致命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发生率低、移植时对HLA位点不合耐受性高、比较纯净如CMV感染率低、无肿瘤细胞污染及从配型到获得供源时间短等优点,近年来备受关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瘤、骨髓衰竭性疾病及一些先天性疾病等.

  • 造血干细胞植入综合征

    作者:张学军;董作仁

    造血干细胞植入综合征(engraftment syndrome,ES)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中性粒细胞恢复初期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有临床报道,其特点包括发热、皮疹、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肺实质浸润及体重增加,严重者可以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可出现于自体HSCT(AHSCT),也可发生于异基因HSCT(Allo-HSCT).现就其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其机制综述如下.

  • 嗜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Ⅰ)相关性关节炎

    作者:林星;陈平;郑明英;魏忠光;唐福林

    1980,1982年美国和日本的学者分别在成人T细胞淋巴瘤培养细胞(HuT-102)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培养细胞株MT-1分离出C型逆转录RNA病毒,称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又称为嗜人T细胞病毒1型(HTLV-Ⅰ).诊断HTLV-Ⅰ感染主要依据有血清学、病毒分离、RNA检测、抗原检测等.检测HTLV-Ⅰ抗体常用的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明胶凝集试验(GPA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印迹法(IB)及放射免疫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TLV-Ⅰ感染呈典型的地区群集性,世界上主要流行区为日本西南部、加勒比海地区、中西非、美国东南部、中南美洲.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