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瘦素、白细胞介素-6与脑血管病

    作者:王黎;刘瑞珍

    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瘦素与白细胞介素-6(IL-6)过度表达并相互作用,产生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使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升高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促进了脑血管病的发生.

  • Caspase-3与肿瘤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静岩

    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Caspase-3(半胱天冬酶-3)是介导细胞凋亡的一类蛋白水解酶,即caspase中的关键效应酶,是凋亡执行的重要效应分子,广泛表达于正常人体组织及多种肿瘤组织中.现就近几年来caspase-3的生物学研究及其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的意义综述如下.

  • IL-10,IL-12与支气管哮喘

    作者:林士军;王桂杰;董惠翔;刘玉春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引起的以呼吸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活化后合成并分泌的具有调节和介导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的一组小分子多肽和糖蛋白,在哮喘的炎症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按其对炎症形成的影响可分为促炎作用因子和抑炎作用因子,在人体免疫系统中,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则分属于两类,分别在哮喘的病理过程中起着正负调节作用,并相互影响.

  • 羟自由基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作者:侯丽;黄经春;朱雪涛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在对脑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中逐渐认识到自由基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在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由基损伤可能是脑梗死核心病理环节之一.其中羟自由基(OH)是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基,关于羟自由基的研究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现将近年来关于羟自由基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VCD)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雌激素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文丹;陈金荣;石增立;刘丽;王国祥

    通常认为雌激素对生殖系统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对免疫系统调节方面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议,两性在免疫应答和对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更年期后女性对某些疾病易感性也有变化.近年来内分泌免疫调节日益受到重视,雌激素是具有广泛调节作用激素之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颇受研究者的注目.临床观察,雌激素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有着较密切的关系[1],以及用雌激素的替代疗法可治疗某些疾病等,这些均提示雌激素对免疫系统的维持和调节方面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性腺类固醇激素特别是雌激素影响T、B等免疫细胞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水平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不同剂量雌激素的使用可引起不同的免疫反应.雌激素可影响一系列复合的免疫调节事件,其总的结果可抑制或增强免疫反应.现就雌激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及作用机制简述如下.

  • 神经干细胞分化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周延凯;聂东宋;葛大兵

    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细胞只产生于胚胎期及出生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即由受精卵发育分化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这种ES细胞可以自我复制,并且可以被诱导分化为不同组织中的干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ES细胞可以被诱导成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成为神经组织各种类型细胞的来源,其后神经元细胞的分裂即告结束.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成人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都有NSC的存在,Reynods等和Richards等于1992年从成年动物脑中培养出了NSC特性的细胞,彻底消除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成年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发育成熟,不再具有新生能力的误区.一时间,NSC的研究成为了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等)和神经系统损伤的功能重建带来了希望.但是,要想早日将NSC应用于临床,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弄清NSC的分化机制.现仅就NSC的特征及分化机制,影响NSC增殖分化的因素综述如下.

  • PPARγ与肿瘤血管生成

    作者:周南翔;文澜;张明亮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属于核激素受体(nuclear hormone receptor)超家族的成员.在1990年由英国科学家Issemann和Green首先发现[1].目前已知两栖类、啮齿类动物及人类PPAR均存在三种亚型,即PPARα、PPARγ及PPARδ(亦称PPARβ),其中PPARγ是人们研究广泛的一种,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使用PPARγ激动剂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对此综述如下.

    关键词: PPARγ 血管生成 肿瘤
  • 食管下端括约肌内多肽类神经递质研究进展

    作者:朱利斌;李仲荣

    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主要功能为保障食管内容物单方向下行入胃.LES功能失常可导致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及食管失弛缓症.研究LES内神经递质能为进一步防治GERD提供新的策略.现仅将相关的多肽类神经递质作简要综述.

  • 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健东;刘树业

    金属β-内酰胺酶(MBL)是一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泛水解作用的酶,产此酶的细菌可对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产生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MBL是近年来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MBL可分为天然来源的MBL和获得性MBL,前者已广泛存在于临床的罕见菌中,如蜡样芽孢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属、嗜水气单胞菌、戈氏军团菌等,它们大多由染色体基因编码;获得性MBL由质粒或Ⅰ类整合子介导,广泛存在于临床常见菌中.文献已报道的16种获得性MBL分别是位于质粒或Ⅰ类整合子上的IMP-1~8、IMP-10、IMP-12~13、VIM-1~4、SPM-1,本文就MBL发现、分类、分子结构特点、获得性MBL以及检验方法等方面综述如下.

  • 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的信号转导

    作者:董春霞;胡豫

    已知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丝氨酸蛋白酶凝血因子FⅦa/FⅦ的细胞膜受体,除了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TF还参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炎症反应、血管新生和肿瘤形成,并与胚胎的正常发育有关.TF的生物学作用多样性已经得到证实,这些作用与凝血机制无关.现在认为TF胞质段与细胞的迁移有关,胞外段参与凝血过程并涉及信号转导机制.TF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多种疾病的病理,干预TF的表达可能为多种疾病的治疗、预防提供新的策略,因此对TF表达机制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现将近年来对内皮细胞TF表达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研究现状

    作者:王玉其;李清贤

    标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要求用球囊预先扩张狭窄部位,使支架易于通过,再置入支架.近年来,临床医生开始采用直接支架置入术(direct stenting,DS),其特点是在支架置入前,不用球囊预先扩张冠状动脉狭窄部位[1,2].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DS优于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术(pre-dilated stenting,PS).

  •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

    作者:刘萍;何兰杰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伴随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出现,糖尿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也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以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为代表,越来越多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示两大并发症存在共同的病理基础,且更多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这病理基础的贯穿主线.现仅就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与氧化应激综述如下.

  • 胆囊结石形成因素与致石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崔建国

    胆囊结石是一常见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公元前167年西汉古尸中,发现胆囊内含有胆固醇和胆色素等混合结石270余粒,并在胆囊积液和结石中见到华支睾吸虫卵,但未找到蛔虫卵.说明胆囊结石这一常见病在我国古代即已存在,同时指出华支睾吸虫卵和胆囊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近代学者研究认为,胆囊结石形成主要由胆流淤滞、细菌感染和胆汁化学成分改变等三方面因素,存有内在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而致[1].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胆囊结石形成的因素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而且对致石疾病也进行了探讨,现就相关方面综述如下.

  •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其芳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以后,以情绪低落、自责自卑、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PSD的发生率临床报道不一,据Starkstein等[1]于1998年报道,50%的脑血管病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另据报道脑卒中并发抑郁症状的病死率是无抑郁症状的3~4倍[2].因此,及时发现并了解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对卒中后治疗有积极的作用.此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现对其相关因素概述如下.

  • 外伤性癫痫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邓元央

    外伤性癫痫是颅脑外伤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按伤后癫痫初次发作的时间可分为早期癫痫(伤后3~4d)、延期癫痫(伤后数日至3个月内)及晚期癫痫(伤后3个月以后).临床上所指的外伤性癫痫一般是晚期癫痫.颅脑任何部位损伤都可引起癫痫,中央区及其邻近皮质受损时癫痫发生率显著增高.Caveness统计,重度颅脑损伤后癫痫的发病率高达31%,虽然抗癫痫药物可以控制部分或减少癫痫的发作,但仍有约20%患者用药物并不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其中一部分患者是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外伤性癫痫的外科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简要综述如下.

  • 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李淑敏;糜若然

    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产科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学者都在致力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许多方法已被应用到临床.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前题下,开展分娩镇痛以减少母亲分娩时的痛苦,为国内外产科医师所关注的课题.分娩镇痛有多种方法,现仅就分娩镇痛的相关理论及近年来国内外分娩镇痛在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肾衰竭透析患者干体质量的研究进展

    作者:由希雷

    透析患者体液达到理想平衡状态时的体质量就是"干体质量".随着血液净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水平不断提高,维持性透析的肾衰竭患者越来越多,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成为医患共同追求的目标.对肾衰竭患者,透析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与透析患者体液是否达到理想平衡状态有极大的关系,除进行常规药物及血液透析治疗外,重要的是需要及时而准确设定患者合理的干体质量,据病情变化予以调整,确保患者的体液量和一般情况维持在佳状态.如果液体在体内潴留,则易出现水肿、高血压和左室肥厚、肺水肿;如果透析时超滤过多,体液过少,则容易出现脱水、低血压乃至休克.合适的干体质量可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关系透析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干体质量的测定对于准确评价透析患者的水负荷、预防水负荷过多所致的合并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中常根据经验来判断干体质量,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为了准确地测定患者的干体质量,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干体质量的测定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包括临床诊断法、放射学诊断法、超声测定法、同位素测定法、血浆标志物测定法、持续血容量监测法(CVP)、生物电导测定法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法等[1].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关系探讨

    作者:魏养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尽管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很快,但在病理学上它已对脑组织造成缺血、缺氧的损伤,只是这种损伤是可逆的,若缺血、缺氧的持续时间长而不可逆,就形成脑梗死.为探讨TLA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治疗效果等与脑梗死的相互关系,选择50~70岁TLA发作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同时选择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研究.

  • 综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

    作者:李孝保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占慢性胃炎的16.03%[1],胆汁反流是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胃黏膜癌前变化的原因之一,有效治疗本病对防止胃黏膜萎缩并阻断其癌变有积极的临床意义.2000年以来,本院应用吗丁啉、硫糖铝等综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格列比嗪控释片和格列本脲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作者:牛云枫;韩雪峰;贾海玉

    对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分别采用格列比嗪控释片和格列本脲治疗并进行对比,旨在探讨二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 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素斌;李守霞;赵国栋;石运明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与原发性胆囊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揭示原发性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原因,并为胆囊癌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9例原发性胆囊癌、20例正常胆囊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以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OC-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4.4%(29/39),显著高于正常胆囊组织(25%,5/20),P<0.05.COX-2阳性表达与胆囊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肝肺等脏器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COX-2高表达为原发性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原发性胆囊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临床可采用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进行胆囊癌的防治.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利钠肽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汤晔华;黄高忠;吴宗贵

    心脏不仅具有泵血功能,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能感受心房和心室的压力,通过分泌多种利钠肽调节这些参数,它们作用于肾脏、血管、心肌,并调节其他内分泌功能,在左室功能不全(LVD)的早期可减慢疾病的进展.关于血利钠肽检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早期诊断、不明原因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心衰的预后判断和治疗监测中的意义已有大量报道,近年来对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时的变化和意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作者:顾波;路建饶

    1996年由国际腹水协会推荐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新定义[1]:HRS是慢性肝病患者出现进展性肝功能衰竭和门静脉高压时,以肾功能不全、内源性血管性物质异常和动脉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仅就其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副肿瘤综合征

    作者:宋孚霞;于国平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但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部分恶性肿瘤在其原发病灶确诊前,因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肌肉等而表现为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S),使临床表现更加不典型、多样化,导致早期误诊.现将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等作简要介绍,以提高对副肿瘤综合征的认识,减少误诊.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韩明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严重感染、创伤、休克、手术、误吸等多种原因引起,出现以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肺内微血栓形成、并导致肺水肿和微肺不张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发病急,进展快,常可导致原发病病情严重化、复杂化,明显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近年来,医学界对该综合征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新成就,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法.现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 建议"临床综合征"的命题讨论

    作者:刘桂蕊

    1历史概况"综合征"名称的出现是随着历史及医学科学的发展而被逐渐发现,认识和研究的.20世纪以前就出现类似综合征的名字,如综合症、综合病症、症候群等等称谓,出现频率低,没有引起人们关注.20世纪随着报道增多,综合征、症候群被多数学者认可.

  • 脂连素与代谢综合征

    作者:陈宽林

    1996年Kazuhisa Maeda等首先在人类脂肪细胞中发现脂连素,其后成功地进行了蛋白质分离及基因克隆.早先认为脂连素的表达仅限于白色脂肪细胞,其后研究发现多种组织均有表达.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脂连素在机体代谢过程中具有许多重要作用,并与多种病变有关,尤其在代谢综合征(X综合征)中具有重要的分子作用,现就这方面的相关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进展

    作者:马国添;钟国强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心源性猝死.ACS的现代分类:目前主要是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而将其分成ST段抬高的ACS和非ST段抬高ACS[1],前者绝大多数为STEMI,后者包括UA和NSTEMI.Fox等[2]研究发现,3092例ACS患者的记录显示,46%的住院原因为UA和(或)NSTEMI,39%的住院原因为肯定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14%的住院原因为疑有ACS;总体上UA与MI的比率为1.2/1,所有欧洲国家均相似;尽管进行了治疗,然而入院时诊断为UA的患者中,9%进展至肯定的Mi.故应对非ST段抬高ACS积极治疗,本文介绍这方面治疗进展.

  • 胰岛素抵抗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作者:黄健康;李启富

    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ence,IR)的发生率为10%~25%,但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ol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IR的发生率可达50%~7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近年的研究表明,IR在PCOS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仅就IR与PCOS的关系综述如下.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免疫抑制治疗

    作者:邵彬;高彦荣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异常克隆性疾病,具有发展为急性白血病的高风险性.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MDS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MDS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的异常,部分MDS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仅就MDS的免疫学异常、应用免疫抑制治疗的进展以及患者的选择简要综述.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降压药物效应的关系

    作者:翟丽华;王沙燕

    降压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存在个体差异,这在临床实践中屡见不鲜.长期以来,人们在药代动力学范畴寻找答案,但研究的结果却不能圆满解释这种差异,表现在不同患者使用相同降压药后,即使血药浓度相近,药物效应仍相差甚远.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致病基因的多态性会使同一疾病不同个体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及效应出现差异,导致治疗反应上的悬殊.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由于致病候选基因表型的不同,使个体对降压药物产生的效应不同.因此,研究影响降压疗效的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对于制定趋利避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人体血压调节中的主要系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作为RASS的关键酶,其遗传多态性与降压药物间的关系如何,近几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现仅就其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 ING1基因与肿瘤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赵帅;贺修胜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基因病,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两大类基因,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抑癌基因可能是抵御肿瘤发生的重要的保护机制.ING1基因是ING基因家族中先发现的基因.Garkavtsev等[1]于1996年采用消减杂交法从一种富含所需序列的cDNA文库中建立GSE(genetic suppressor element)文库,结合体内选择技术,克隆到一个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命名为ING1(inhibitor of growth 1).研究发现,ING1由于剪切拼接的不同,形成四种不同的蛋白质,其中p33ING1表达广泛,可与p53协同作用,抑制细胞生长,促进血清饥饿条件下的细胞凋亡.因此,ING1基因也称作候选抑癌基因.

  • 低氧诱导因子-1与其靶基因

    作者:张蓓;吴海琴

    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首先是1992年Semenza对经缺氧处理的Hep3B和HepG2细胞株的核提取物进行电泳位移分析时发现的[1].HIE-1是细胞在缺氧条件产生的核蛋白,它与靶基因结合,促进其转录,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缺氧适应反应.

  • RNA干涉机制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何承伟;刘芳;刘新光;梁念慈

    遗传学的研究表明,RNA干涉(RNAi)机制具有防御病毒感染,防止转座子移位,以及参与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调控等功能.这些功能在维持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核酶在抗病毒基因治疗中的设计策略

    作者:侯伟;沃健儿;刘克洲

    核酶(ribozyme)是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可通过碱基配对特异地与相应的RNA底物结合,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底物RNA分子.自美国科学家Cech和Altman等发现核酶至今的20多年来,人们利用核酶可以特异性地切割靶RNA序列的特点,通过设计合适的核酶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已相继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肿瘤、生殖系统疾病、病毒性肝炎、白血病、移植排斥反应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尽管核酶已经开始应用于人体内治疗,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1].例如:如何获得高效、无毒的特异性核酶,如何选择靶序列中佳切割位点,如何提高核酶进入靶细胞的效率并稳定发挥作用等.现仅就目前核酶在抗病毒基因治疗上的设计策略简要综述.

  • Bcl-2基因蛋白家族与细胞凋亡

    作者:金琳芳;陈同钰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发育的一定阶段出现的正常的选择性死亡现象,其启动和进程受一定程序的控制,故也称程序性死亡.过度的凋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有关,而凋亡受到抑制则与肿瘤等疾病的产生有关[1].Bcl-2基因蛋白家族在细胞凋亡通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通过对Bcl-2基因蛋白家族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人们对其有了初步认识,但具体确切机制尚未清楚,现予简要综述.

  • 降钙素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光荣;施秉银

    降钙素(calcitonin,CT)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类激素,主要用于骨质疏松、高血钙和与骨相关如佩吉特病、骨肿瘤引起的疼痛的治疗.过去主要以提取法从动物组织中获取,但是它属非人源型降钙素,长期使用会产生抗体而影响疗效,而且由于生物组织来源有限,制约了它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固相和液相法合成降钙素的研究,合成步骤多、纯度差、获得率低,因而价格昂贵.80年代国外开展了基因工程法生产降钙素的研究,应用基因工程法,可以较容易地制备出所设计的新型降钙素,以期获得活性高、半衰期长、无抗原性的新型降钙素供临床使用.现将基因工程方法制备重组降钙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p63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志刚;朱明华;宝建中

    p53基因作为明确的抑癌基因,被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且一直被作为一个单独的基因而不是作为某个基因家族的一员来看待.直到近几年,其同源基因p63、p73的发现才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其属于一个很大的家族,并且另两个同源基因更为复杂,而且编码更多、更复杂的蛋白质,其生物学作用相似,也可以相反,也不局限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更涉及个体的生长与发育.现仅就其中p63基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