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尿的储存与排泄的神经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章庆伟;陈相;江颖(综述);苏苗赏;徐漫欢(审校)

    膀胱尿路上皮可感受外界信息变化并释放激素及神经递质,同时 M 受体可能与膀胱的收缩、舒张以及尿意的产生有关,β受体介导膀胱舒张,而P2 X 受体介导膀胱收缩与感觉传递,这三种受体均对传入神经信号和尿路上皮发挥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将更多将着眼于膀胱黏膜在储尿与排尿过程中的变化与作用,以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作为整体研究其相互作用与对传入神经信号的调节。

  • 子痫前期的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胡志英(综述);童晓文(审校)

    子痫前期以新发的高血压和蛋白尿为特征,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氧化应激、内皮功能失调、血管收缩、代谢改变、血栓性疾病及免疫反应等。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子痫前期是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的多基因疾病,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母体和胎儿的遗传基因改变是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基因 妊娠
  •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NSD家族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敏;肖辉;潘之(综述);杨桂兰(审校)

    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主要是由一类含有 SET结构域的甲基转移酶来完成的,在包括基因表达调控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NSD甲基转移酶家族各成员的功能,重点讨论NSD2在分子、细胞水平的研究进展及在多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文献及生物学分析,推测NSD2与抑癌蛋白p53关系密切。

  • 脐带血的研究现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黄志行(综述);田春芳(审校)

    脐带血是胎儿娩出后残留在脐带和胎盘中的血液。新生儿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近年来,随着医学理论及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成熟,脐带血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脐带血作为公认的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来源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儿童及成人的各种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 维生素D与男性生殖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斌(综述);缪珩(审校)

    维生素D是一个多功能信号分子,其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机体钙磷代谢和骨的矿物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维生素D的靶器官增多,在睾丸、男性生殖道和人类精子均有维生素D受体和维生素D代谢酶的表达,提示维生素D对生殖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维生素 D缺乏或者不足与男性生殖之间存在关联。其机制可能与减少性激素水平、降低精液质量、参与生殖肿瘤发生、发展等有关。该文从维生素D代谢及生理作用、维生素D与男性生殖各方面的关系进行综述,以便探究应用维生素D预防和辅助治疗男性不育的新视角。

  • 靶向干预骨髓微环境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玉婵(综述);王晓桃(审校)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以儿童更甚。 ALL因极易耐药而易复发,并终导致患者死亡。研究表明,白血病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就是异常的造血微环境对白血病细胞的保护作用。白血病细胞通过与异常造血微环境中的骨髓基质细胞相互作用,导致多种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异常表达,增强了白血病细胞增殖、抗凋亡、黏附、迁移及浸润等能力,使白血病细胞在化疗后存活,成为耐药和复发的根源。鉴于此,通过干预骨髓微环境阻断白血病细胞与其相互作用,有望成为治疗白血病的新方法。

  • 肥胖和骨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

    作者:朱婷(综述);周里钢(审校)

    在欧美以及亚洲国家,超重及肥胖人群日趋增加。近研究表明,在肥胖的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中,肥胖能增加某些部位的骨折风险,也减少一些部位的骨折风险。虽然跌倒可能在肥胖者骨折中占重要地位,但肥胖者的骨折危险因素似乎与非肥胖人群类似。有证据表明,肥胖人群的骨折发病率高于非肥胖者。以往,人们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较为忽视,基于此防治肥胖者骨折的对策也较少。

  • 眼动脱敏与再加工心理疗法研究述评

    作者:杨清风(综述);崔红(审校)

    眼动脱敏与再加工( EMDR)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整合了生理学、催眠学、心理动力学、行为学和认知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观点,构建了适应性信息加工模型的理论基础,通过眼动、脱敏和再加工,以帮助恢复大脑信息加工系统的平衡。研究发现,EMDR在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症状上有显著效果,且优于其他相关疗法,成为目前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文对EMDR心理疗法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着力介绍其基本理论、治疗流程和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及其疗效,并进一步揭示其治疗和研究的方向。

  • 染色质修饰因子在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兴武(综述);林戈;胡亮(审较)

    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s)因其独特优势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染色质修饰因子对于干性的维持和促进重编程进程不可或缺。在重编程过程中抑制一些染色质修饰酶能提高重编程效率,而敲减或敲除一些染色质修饰因子则使重编程效率下降或不能实现重编程。该文就近几年发现的在iPSCs重编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染色质修饰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 Periaxin与腓骨肌萎缩症4 F亚型

    作者:任页玫(综述);石亚伟(审校)

    Periaxin是施万细胞特异表达的一种蛋白,在维持髓鞘稳定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该基因突变将导致脱髓鞘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4F 亚型发生。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探讨腓骨肌萎缩症4F亚型发病的机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从 periaxin的分布、结构与功能开展研究,寻找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并揭示其互作的生物学意义,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腓骨肌萎缩症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利鲁唑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国英;李春燕(综述);时海波;殷善开(审校)

    利鲁唑(2-氨基-6-三氟甲氧基-苯并噻唑)属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药理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多种受体和离子通道介导的谷氨酸突触传导和神经元超兴奋性,提高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量,保护神经元免受兴奋毒性损伤,促进神经元的存活。该文就利鲁唑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中药调控脂质代谢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苏圆(综述);杨柏灿(审校)

    脂质代谢紊乱诱发的各类疾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药治疗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的特点是多靶点、多环节、多分布。研究表明,中药能干预多个重要的脂质代谢相关因子,多途径地调控脂质代谢。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多靶点治疗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的机制,使中药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可为临床研究治疗脂质代谢紊乱提供依据。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关系

    作者:张艳霞;杨登云;李海芹;崔勇波;陈桂玲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7例,根据RDW数值(CV%)分为A1组(103例):10.0%<RDW≤12.0%、A2组(91例):12.0%<RDW≤14.0%、A3组(80例):14.0%<RDW≤16.0%、A4组(53例):RDW >16.0%,采集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红细胞数、血红蛋白、RDW,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踝臂指数、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定,比较各组患者动脉硬化指标的差异。结果随着RDW的逐级增高, baPWV、颈动脉IMT 也逐级增高,踝臂指数逐级降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有升高趋势。各组患者颈动脉IMT、baPWV、踝臂指数、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A1组:(0.7±0.2) mm、(1303±50) cm/s、1.24±0.42、25.2%;A2组:(0.9±0.3) mm、(1486±65) cm/s、1.15±0.40、33.0%;A3组:(1.2±0.1) mm、(1664±61) cm/s、1.02±0.31、40.0%; A4组:(1.4±0.3) mm、(1864±51) cm/s、0.91±0.23、60.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颈动脉IMT、baPWV 呈正相关(r =0.297,P =0.043;r =0.362,P =0.003),与踝臂指数呈负相关(r =-0.283,P =0.037),与斑块检出率呈正相关(rs =0.351,P =0.017)。结论 RDW 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独立预测因子。

  •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作者:李丹;何伟锋;李昊宇;张晓玲;许先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MM患者64例( MM组)及24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析MM组及健康对照组、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肿瘤量患者血清sICAM-1、EPO及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 sICAM-1、EPO 及 VEGF 表达水平分别为(287±81)μg/L、(14±6) U/L、(113±78) mg/L,MM组患者血清sICAM-1、EPO及VEGF表达水平分别为(375±102)μg/L、(36±14) U/L、(614±205) mg/L。 MM组患者血清sICAM-1、EPO及 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患者血清中 sICAM-1、EPO及 VEGF呈增加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肿瘤量的增加,血清中 sICAM-1、EPO及 VEGF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 P<0.05)。结论 ICAM-1、EPO 及 VEGF在 MM 患者血清中呈现出高表达,且随着病程的加剧显著升高。因此,血清ICAM-1、EPO及VEGF表达水平的升高对于MM患者临床分期的判断及辅助监测患者病情进展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肺肿瘤标志物及碱性磷酸酶对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殿波;姜格宁

    目的:探讨肺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125(CA125)及骨性碱性磷酸酶(BALP)对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7至2011年12月临沂市肿瘤医院123例住院患者[其中47例肺良性肿瘤患者(肺良性肿瘤组)、40例肺癌无骨转移患者(肺癌无骨转移组)及36例肺癌骨转移患者(肺癌骨转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 CYFRA21-1、CEA、NSE、CA125及BALP水平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表达水平的不同。结果肺良性肿瘤组血清CYFRA 21-1、CEA、NSE、CA125及 BALP 水平分别为(5.0±0.8)μg/L、(6.7±0.5) pg/L、(18.9±2.5)μg/L、(29.0±2.8) kU/L、(224.7±16.5) U/L,肺癌无骨转移组为(15.1±2.7)μg/L、(10.6±1.7) pg/L、(30.2±4.2)μg/L、(60.1±4.7) kU/L、(454.6±32.7) U/L,肺癌骨转移组为(29.7±8.8)μg/L、(18.2±1.8) pg/L、(58.2±6.9)μg/L、(100.7±8.8) kU/L、(668.2±45.8) U/L。与肺良性肿瘤组相比,肺癌无骨转移组及肺癌骨转移组血清CYFRA 21-1、CEA、NSE、CA125及BALP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与肺癌无骨转移组相比,肺癌骨转移组血清CYFRA21-1、CEA、NSE、CA125及BALP明显升高( P<0.05)。结论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CYFRA21-1、CEA、NSE、CA125及BALP水平检测能较早地发现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生物学改变,对肺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作者投稿须知

    作者:

    关键词:
  •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中胱天蛋白酶1/3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

    作者:王莉;叶盛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中胱天蛋白酶(caspase)1/3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6只大鼠完全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及乌司他丁组,各12只。对照组大鼠未进行机械通气,模型组和乌司他丁组大鼠给予大潮气量造模,乌司他丁组大鼠在通气前给予静脉预灌注乌司他丁(10万U/kg),模型组大鼠给予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分析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清生化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及细胞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1/3、p53、B淋巴细胞瘤基因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灌洗液 TNF-α、丙二醛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90±51) mg/L 比(157±16) mg/L,(62±20) mg/L比(32±11) mg/L,P<0.05],而SOD及GSH-PX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26±41) kU/L 比(401±61) kU/L,(267±33) kU/L 比(62.4±52) kU/L, P<0.05],调亡相关蛋白caspase-1/3及p53、BAX显著高于对照组,Bcl-2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乌司他丁组上述异常表达蛋白得到部分改善,但仍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BAX/Bcl-2/p53/caspase-1/3相对光密度=0.25∶0.81∶0.67/1.18∶0.24∶0.61/0.49∶1.28∶0.68/0.38∶0.61∶0.49/0.42∶1.22∶0.74)。结论乌司他丁抑制 caspasse-1/3及 p53通路改善细胞凋亡引起的呼吸机性肺损伤。

  • Roux-en-Y型消化道重建在胃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祝保玺;王云海

    目的:评价 Roux-en-Y型消化道重建在胃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胃癌、远端胃大部切除、Roux-en-Y、BillrothⅠ等检索词检索 PubMed、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资料,应用 RevMan 5.2进行 Meta 分析。结果终纳入4个 RCT,共478例患者。分析发现:Roux-en-Y型消化道重建可降低残胃炎(OR=0.43,95%CI 0.28~0.66,P=0.0001)和术后胆汁反流(OR=0.04,95%CI 0.01~0.14,P<0.0001),但会使手术时间延长(WMD 40.2,95%CI 13.93~66.11,P=0.003)。 Roux-en-Y型、BillrothⅠ式在住院时间、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Roux-en-Y型消化道重建在降低术后胆汁反流及残胃炎方面优于BillrothⅠ式。

  • 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化疗所致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向荣;刘晓丽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滴注治疗肿瘤药物化疗所致口腔溃疡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使用抗肿瘤药物治疗并导致口腔黏膜溃疡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维生素C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25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维生素C组采用维生素C+常规护理治疗,7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并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维生素C组患者治疗后Ⅱ、Ⅲ度口腔黏膜溃疡的愈合情况优于常规护理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短时间大剂量维生素 C 可治疗因使用抗肿瘤药物化疗所导致的口腔溃疡,且效果显著,推荐短期应用。

  • 甲羟孕酮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马玉香

    目的:分析孕激素(甲羟孕酮)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1年10月到2005年8月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73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无药物治疗组31例,无任何药物治疗;甲羟孕酮治疗组42例,使用孕激素治疗,术后第5日肌内注射孕激素甲羟孕酮150 mg,每月1次,连续用药6个月。追踪入组患者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腹痛、痛经程度、异位囊肿复发时间、复发囊肿大小等临床指标。结果甲羟孕酮治疗组3、6、12个月疗效显著高于无药物治疗组( P<0.05)。无药物治疗组月经恢复时间显著短于甲羟孕酮治疗组[(65±8) d比(235±10) d,P<0.05]。结论孕激素(甲羟孕酮)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治疗有效。

  • 两种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谭树聪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拮抗药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A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东莞康华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2例A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38例)、B 组(44例)、C 组(40例)组。 A组给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25 mg 加入1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第0~6周每周2次,第7~24周每周1次;B组给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首次给予5 mg/kg静脉输注浓度,用药后的第2、6周及以后每隔6周均给予相同的剂量治疗;C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每次0.5 g,每日3次,如无不适,渐加量至每次1 g,每日3次。第6、12周对3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6周, A、B、C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8%、86.4%和47.5%,而治疗后12周 A、B、C 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93.2%和72.5%,3组治疗后12周的临床疗效优于治疗6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治疗,3组 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A、B两组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8%、22.7%、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TNF-α拮抗药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英夫利昔单抗治疗AS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 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贾凤英;石鑫;李艳霞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 RVS)植入起搏器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 Pd)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奎屯市伊犁州奎屯医院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条件者82例,依据患者起搏器植入位置不同分为RVS组(43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组(39例)。分析 RVS对 Pd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与RVA相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RVS组P波离散度( Pd)、大 P波显著低于RVA组(P<0.01),QRS时限、QRS增量均显著低于 RVA组(P<0.05或 P<0.01),QRS波开始到主动脉血流出现时间-QRS波开始时间到肺动脉血流出现时间差值显著低于 RVA 组( P <0.01)。RVS组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低于RVA组( P<0.05),而房性心律失常为1~2级的比例显著高于RVA组(P<0.01)。 RVS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低于RVA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心脏起搏器时,相对于 RVA,RVS可减少对Pd的影响,降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术后心脏收缩不同步性,改善心脏收缩能力。

  • 骨化三醇对血液透析患者骨代谢异常的疗效

    作者:熊燕;李春玉;赵秀香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的给药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骨化三醇给药方式分为连续给药组(20例)和冲击式给药组(22例),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甲状旁腺激素、Ca2+、血磷、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的水平、颈动脉内膜厚度以及各指标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血Ca2+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冲击给药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及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连续给药组患者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冲击给药组水平低于连续给药组(P <0.05);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具有相关关系(r =0.41, P <0.05)。结论对于存在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冲击给予骨化三醇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提高血清中Ca2+水平,改善颈动脉内膜厚度,其效果优于连续给药。

  • 外伤性颅内出血保守治疗94例临床分析

    作者:沈剑;靳娜;何乾峰;王伯良

    目的:研究外伤性颅内出血保守治疗效果,并分析和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CT/磁共振成像( MRI)确诊的外伤性颅内出血(≤30 mL)患者94例。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评分后,在急诊科观察处理,给予常规治疗2周。治疗后随访6周,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 GOS)对颅脑损伤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94例经过2周的保守治疗,未发生病情恶化而行手术治疗基本恢复正常,存活率为100%。经过6周随访,颅脑损伤评定GOS结果,Ⅳ级有20例,Ⅴ级的有74例;GCS评分结果,轻度(13~15分)90例,中度(9~12分)4例。结论治疗轻度(≤30 mL)外伤性颅内出血采用保守治疗是可行和有效的。

  • 降钙素原对诊治脑出血微创术后合并颅内感染的影响

    作者:张冬惠;徐莉娜;王绍谦;葛燕萍;杨胜;李莉娟;孔静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对诊治脑出血微创术后合并颅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脑出血微创术后疑似颅内感染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样分析降钙素原水平,同时留取脑脊液行细菌学培养,观察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和血白细胞计数的检查结果。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30例)以及非感染组(47例)。对感染组患者常规治疗1周后重新测定降钙素原值。结果感染组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5.67±2.30)μg/L 比(0.55±0.29)μg/L,P<0.01]。两组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和血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确诊为颅内感染的30例患者24例感染得到控制,6例死亡。24例患者平均降钙素原水平由治疗前(5.53±2.31)μg/L下降为(1.25±0.23)μg/L(P<0.05)。结论降钙素原水平在微创术后合并颅内感染患者血清内会显著增高,并且患者感染得到控制时会显著下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作为一种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影响指标以及预后的评估指标。

  •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对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断研究

    作者:王志利;徐丹凤;赵树军;刘兵;孟凡州

    目的:探讨3.0T超导磁共振成像对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临床确诊的90例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表现。结果9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软骨损伤(Ⅱ级36例,Ⅲ级54例),骨质增生改变及不等量的关节腔积液;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68例;骨髓水肿34例;半月板退变及损伤72例(Ⅰ级15例,Ⅱ级44例,Ⅲ级13例);韧带损伤18例(交叉韧带10例,侧副韧带8例);关节腔游离体5例(软骨游离体2例,骨性游离体3例)。结论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能清晰地显示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的关节骨质、关节软骨、滑膜、韧带及半月板等结构,为临床准确诊断与评估损伤程度提供直接影像依据。

  • 早期气管切开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

    作者:包长顺;曾瑜;陈礼刚;杨福兵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气管切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60例患者在血肿清除术后24 h内行气管切开术纳入早期气管切开组,62例患者未行气管切开或延迟切开归为对照组。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分析两组术后肺部感染率、病死率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早期气管切开组ADLⅠ~Ⅴ级54例(90.0%),死亡6例(10.0%);对照组ADLⅠ~Ⅴ级47例(75.8%),死亡15例(24.2%)。早期气管切开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早期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26例(43.3%),对照组肺部感染38例(61.3%),早期气管切开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后,早期行气管切开,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

  • 腹腔置管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龚进红

    目的:探讨腹腔置管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临床疗效评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解放军第九二医院收治的SAP患者5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腹腔置管引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联合抗生素治疗。测定腹腔灌洗前、灌洗后24、48、72 h的腹水淀粉酶、血清淀粉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8( IL-8)和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持续时间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4、48、72 h,两组患者腹水淀粉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血清淀粉酶,血清TNF-α、IL-8和C反应蛋白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SIRS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MOD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胰腺炎相关性腹水在SAP病情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早期腹腔内置管引流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炎症反应,联合抗生素灌洗可有效清除血清中促炎因子,控制腹腔内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动脉粥样硬化的焦虑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小华;陆士娟;邢波;李大严;黄康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焦虑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4月至2010年5月海口市人民医院及社区体检的600例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动脉粥样硬化的焦虑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各因素对其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影响力的大小排序依次为性别、年龄、吸烟、血脂、血压、血糖,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SAS评分呈正相关( r=0.462,0.324,0.472,0.242,0.229,0.562,均 P <0.05)。建立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指标 Logistic 回归方程(数学模型)为:P =1/[1+

  • 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不同药物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徐明星;王定珍;马慧丽;侯炜

    目的:观察不同药物方案治疗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的临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2008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甲、乙、丙组3组,每组50例。甲组患者采用酸化尿液治疗,乙组患者采用利尿、排便治疗,丙组患者采用利尿、纳洛酮、醒脑静治疗,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3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意识、运动、心率恢复时间及后遗症发生率。结果甲、乙、丙组的意识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心率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丙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心率恢复时间均短于甲组和乙组( 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的佳治疗方案为在常规中毒治疗基础上采用纳洛酮和醒脑静治疗,其能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时间,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 过敏性皮肤病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分析

    作者:胡斌;李平立;文东菁;赖俊浩

    目的:探讨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对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解放军第三医院收治的137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作为过敏性皮肤病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总IgE和几种吸入性以及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 IgE。选取同医院同期收治的非过敏性皮肤病门诊患者72例为非过敏性皮肤病组,行相同方法和指标检测。结果过敏性皮肤病组血清总IgE水平显著高于非过敏性皮肤病组[(483±17) U/L 比(172±12) U/L, P<0.05];过敏性皮肤病组食入性过敏原IgE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过敏性皮肤病组[41.6%(57/137)比4.2%(3/72),P<0.05];过敏性皮肤病组吸入性过敏原 IgE 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过敏性皮肤病组[49.6%(68/137)比2.8%(2/72),P<0.05]。结论对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进行检测,有助于对过敏性皮肤病做出确诊和治疗。

  • 无创通气联合法舒地尔应用于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新;梁宗安

    目的:分析无创通气联合法舒地尔应用于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37例)采用无创通气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无创通气呼吸频率为15次/min,氧浓度为30%~40%,呼吸压力调制为4 cmH2O(1 cmH2O=0.098 kPa),吸气压力调制为8 cmH2O,法舒地尔每12小时30 mg静脉滴注;无创机械通气组(33例)采用无创通气治疗,方法同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 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血浆脑钠肽(BNP)和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呼吸频率、心率和肺动脉压分别为(23±5)次/min、(93±8)次/min、(43±3) mmHg(1 mmHg =0.133 kPa),均显著低于无创机械通气组的(28±3)次/min、(99±8)次/min、(52±4) mmHg(P<0.05);联合治疗组的PaO2、PaCO2和SaO2分别为(78±7) mmHg、(45±6) mmHg、(91±6)%,无创机械通气组分别为(69±6) mmHg、(55±8) mmHg、(85±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浆 BNP为(118±31) ng/L,显著低于无创机械通气组的(136±34) ng/L(P <0.05);联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无创机械通气组(P <0.05)。结论无创通气联合法舒地尔能快速、有效地治疗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 特发性卵巢早衰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东方;杨菁

    目的:探讨特发性卵巢早衰(卵巢早衰)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收治的39例卵巢早衰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因男方因素或输卵管因素不孕就诊的52例女性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9例患者逐渐发展为持续性闭经。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器官萎缩。卵巢早衰患者临床表现为雌激素水平偏低,而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偏高。观察组雌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SH、LH 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卵巢早衰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性器官萎缩。39例卵巢早衰患者中,13~20岁的发病率居高;长停经时间为1年之内的卵巢早衰患者发病率高(59.0%);初潮距发病时间以1~5年居多(41.0%)。疗程结束后卵巢早衰患者均能正常来月经,且雌激素水平偏低、FSH、LH 水平偏高症状均呈现一定程度的缓解。39例卵巢早衰患者停药3个月后门诊随访显示,患者卵巢早衰症状复现。39例患者治疗后自然妊娠率为5.1%。结论月经紊乱、月经稀发女性应尽早进行阴道超声检测,同时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以尽早确认是否存在卵巢早衰,以便尽早治疗。

  • 兼症医学

    作者:刘桂蕊

    兼症医学是临床医学在应用诊断、治疗、预防的一种方法学。这方法学强调了“统一同一时体论”在医疗、教学、科研实践上的重要性。统一性强调了共性(整体性),同一时性明确了个性(差异性)。人是由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组成的自身整体的个体,也是宇宙间的独立体,但是必须统一于宇宙。

    关键词:
  • 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无肌肉松弛药麻醉诱导的效果

    作者:朱云峰;劳诚毅;彭丽;黄瑞平;苏烨

    目的:探讨小儿麻醉中无肌肉松弛药情况下两种剂量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及七氟烷诱导在气管插管条件和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南宁市妇幼保健收治的90例择期小儿腹腔镜手术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组、S3组和S4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舒芬太尼0.3μg/kg、舒芬太尼0.4μg/kg联合丙泊酚和七氟烷行麻醉诱导。记录诱导前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中(T2)、插管后1 min(T3)、3 min ( T4)、5 min( T5)的心率、收缩压与基础值的差值;记录各组气管插管条件评分及临床可接受评分例数。结果各时点间心率与基础值差值,C组中T2高于T1(P<0.05);各时点间收缩压与基础值差值,C组中T2高于T1(P<0.05);C组气管插管条件评分优于S3组(P<0.05);C组与S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儿全麻中,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及七氟烷无肌肉松弛药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提供较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舒芬太尼0.4μg/kg诱导作用与罗库溴铵相似。

  • 不同年龄阶段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

    作者:张启华

    目的:对比分析青年与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45例男性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45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3岁,74例)与老年组(≥60岁,71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特点进行综合比较。结果①首发症状:青年组典型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64.9%比16.9%,P<0.01),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率显著低于老年组(17.6%比42.2%,9.5%比40.8%,P <0.01);②老年组住院时间显著高于青年组[(10.3±1.7) d 比(7.2±1.2) d,P<0.01];③青年组患者心率显著低于老年组[(75±12)次/min比(86±16)次/min,P<0.01],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 B 均显著高于老年组[(4.5±1.0) mmol/L 比(4.1±0.7) mmol/L,(1.8±0.9) mmol/L 比(1.2±0.5) mmol/L,(2.6±0.9) mmol/L 比(2.1±0.8) mmol/L,(0.8±0.3) g/L比(0.6±0.1)g/L,P<0.01]。④高危因素:青年AMI患者多有吸烟、饮酒史,而在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结论老年男性AMI患者与青年男性 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有较大区别,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尽早采取合理的治疗及干预措施。

  • 戊酸雌二醇与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比较

    作者:简凤萍;陈昂;周萍;关燕鸣;梁锐根

    目的:比较戊酸雌二醇与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中山市博爱医院2010年11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戊酸雌二醇组(68例)和去氧孕烯炔雌醇组(68例)。戊酸雌二醇组患者口服戊酸雌二醇(每次3~4 mg,每日3~4次,止血后,每次2 mg,每日3次,每隔3日减少药量1/3,降至每次1 mg,每日1次,止血20 d停药),去氧孕烯炔雌醇组患者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每次2~3片,每日2次,止血后,每次1片,每日2次,止血20 d停药),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状况、临床疗效、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去氧孕烯炔雌醇组控制出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均显著短于戊酸雌二醇组[(17±4) h比(27±6) h、(25±4) h比(36±8) h,均P<0.05],去氧孕烯炔雌醇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戊酸雌二醇组(100.0%比91.2%),去氧孕烯炔雌醇组基础体温双相比率、超声下有排卵比率、规律月经比率均显著高于戊酸雌二醇组(76.5%比33.8%、72.1%比23.5%、97.1%比60.3%,P<0.01),去氧孕烯炔雌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戊酸雌二醇组(4.4%比14.7%,P <0.05)。结论戊酸雌二醇与去氧孕烯炔雌醇均是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有效药物。去氧孕烯炔雌醇的治疗效果更佳。

  • 高血糖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文杰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糖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的170例高血糖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159例血糖正常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检出率,同时比较高血压患者与血压正常者的胰岛素分泌情况。结果观察组高血压检出率为65.9%,对照组为4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62,P=0.000)。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高血压患者的血糖面积、胰岛素面积、胰岛素生成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糖与高血压具有相关性(rs =0.251,P=0.000)。结论高血糖患者体内代谢紊乱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中老年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发现血糖升高时及时治疗,降低高血压发生的可能性。

  • 河池市体检人群脂肪肝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作者:韦新苗

    目的:调查河池市脂肪肝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河池市人民医院体检具有完整资料的1433例体检者的体格检查的结果,分析脂肪肝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433例体检者脂肪肝发生357例,发生率为24.9%,经过多因素和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 OR=6.856,95%CI 0.826~8.664)、饮酒( OR=2.120,95%CI 0.781~3.342)、喜食肉食(OR=2.559,95%CI 0.988~6.340)、体质指数≥24 kg/m2(OR=1.457,95%CI 0.941~12.432)、空腹血糖≥7.0 mmol/L(OR=3.642,95%CI 0.368~5.563)、总胆固醇≥5.72 mmol/L(OR =5.754,95%CI 0.708~7.865)、三酰甘油≥1.7 mmol/L(OR =3.459,95%CI 0.542~4.64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 mmol/L(OR=3.559,95%CI 0.748~7.640)是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河池市脂肪肝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病主要与年龄、饮食、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相关。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敏红(综述);翟建(审校)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是一种原发性闭合性脑损伤,常引起脑功能障碍、严重者致残甚至死亡。其临床表现往往较重且缺乏特异性,尤其是在早期,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DAI越来越为临床所重视。但目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未能及时发现或发现了却低估了 DAI,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新技术、新方法的飞速发展,对DAI的影像学认识有了很大进步。

  •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在脑卒中针刺机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许秀洪;洪金妮(综述);周国平(审校)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CLSM)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图像分析仪器,有标本制备简单、分辨率高、实时动态成像等特点,可清晰地对活体细胞进行无损伤性动态观察、空间定位、定量检测等。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CLSM作为新一代的研究工具,也广泛应用于针刺机制的基础研究中,该文就 CLSM 技术在脑卒中针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予以综述。

  • 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阚玉琦(综述);陈训(审校)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针对甲状腺结节开展的超声造影技术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提供补充分析方法。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通过准确、客观评价组织硬度信息,对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准确度高,尤其有助于多个结节并存的复杂图像的良恶性的鉴别。三维超声成像从空间方位对病灶的良恶性鉴别提供新线索,能准确显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三维血管形态及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对甲状腺复杂性结节的终确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甲状腺微小癌声像图常缺乏独有的特征性,多种超声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术前超声诊断准确度。

  • 影像学诊断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作者:王术生(综述);俞咏梅(审校)

    炎症性肠病( 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其确诊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是临床诊断IBD的重要依据,其能弥补内镜观察的不足,是 IBD患者随访复查、评估病情的常用工具。传统X线造影仅能观察肠腔及黏膜,相比之下,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可更全面、更敏感地观察IBD,各种检查都存在优势和不足,现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 IBD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 肺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罗光著(综述);陈建彪(审校)

    肺动静脉瘘( PAVF)是肺动静脉短路使肺动脉血未经肺泡直接进入静脉的一种罕见肺部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低,如未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较高。明确诊断可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常用影像学检查有超声、胸部X线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及磁共振成像( MRI)。 DSA是诊断PAVF的金标准,CT的使用价值也已得到公认,而超声检查、MRI检查是迄今尚未证实会对受检者造成附加损害的检查手段。

  •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心房颤动消融手术前后的应用

    作者:陈明鲜(综述);周胜华(审校)

    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射频消融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其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起举足轻重作用,但仍有部分患者消融术无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系无法正确评估肺静脉和左心房结构。心脏磁共振成像( cMRI)具有高分辨率的优点,能准确地评估软组织结构,cMRI近年来运用于心房颤动评估逐渐增多,有助于提高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

  • 超声心动图对蒽环类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评价进展

    作者:吴周贵(综述);李金国(审校)

    蒽环类化疗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肿瘤药物,但在治疗的同时常伴有广泛的急性和迟发性心脏毒性,有时可直接影响化疗方案的执行。因此,早期心脏毒性的监测尤为重要。在心脏毒性监测的各种检测方法中,超声心动图是常用、较有价值的方法,其中心脏舒张功能是一个更敏感反映肿瘤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后引起心脏毒性的指标。该文对超声心动图评价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予以综述。

  • 躯体形式障碍的神经解剖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程晓阳(综述);王俭(审校)

    躯体形式障碍( SD)的临床表现多样,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等有不同的学说,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未完全阐明。各领域对 S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程较为缓慢,且各种学说所阐述的机制也不完全相同或存在矛盾之处。近年来,脑功能性成像的发展为直观探讨S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能,该文就神经影像学在 SD 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SD的病因学研究及临床分型提供帮助。

  • 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功能的评价

    作者:高蓓(综述);穆玉明(审校)

    随着人们对心脏功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左心功能的评价已经为临床诊断的应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右心功能的评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右心室功能的评价对临床诊断的决策和临床治疗的随访以及疾病的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长期以来,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上已经成为无创进行左心功能评价的主要手段,其在右心功能的评价上也作了大量的研究与尝试,出现了多种右心室功能评价的新技术,该文就右心室功能的超声心动图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CT三期增强扫描和MRI扫描对胃癌诊断价值对比探讨

    作者:张鹏博(综述);王杰;吕兴隆(审校)

    随着影像设备硬件以及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CT和磁共振成像( MRI)对胃癌影像学诊断价值逐渐被重视。两者对组织的精确分辨率,对肿瘤的分期、部位、大小、性质,对周围侵犯的情况以及有无转移,对预后的估计和治疗后随访等方面已经在临床应用领域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该文重点就CT三期增强扫描和MRI对胃癌的扫描技术,对早期、进展期胃癌诊断、术前分期以及目前的不足等研究热点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做出更准确的辅助指导。

  • 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不佳原因探讨

    作者:秦超(综述);肖玉周(审校)

    髓核摘除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术式获得了较高的短、长期优良率,但临床仍可见部分患者因疗效不佳需再次手术治疗。术前未仔细查体、合理影像学检查及对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变异认识不足导致腰腿痛定性、“责任区”定位错误,术中椎间盘切除不彻底致术后再突出,减压不当致术后腰椎不稳及继发性腰椎管狭窄,侧隐窝减压不彻底,术中神经根及脊髓损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等因素与术后疗效不佳呈正相关。

  • 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立;邢艳丽(综述);熊伟南(审校)

    血管性痴呆(VD)是主要发生在脑血管疾病基础上,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或伴有视空间技能和情感人格障碍的疾病。近年来,V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该文就VD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VD的中西医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相关危险因素干预等方面)予以综述,借此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认识,以便深入研究,使此类患者受益。

  • Piezocision法辅助正畸牙移动局部加速现象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正强;李宁(综述);陈曦(审校)

    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满足复杂患者需求,是近来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研究焦点。然而,目前多数牙齿快速移动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Piezocision术是实现牙齿快速移动新颖而微创的方法,此技术具有实现牙齿快速移动、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后稳定性、降低根尖吸收等优势,可以满足医师和患者的不同需求,在临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伪膜性肠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张彦红;王慧(综述);李凤娥(审校)

    在临床工作中,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伪膜性肠炎( PMC)的发病率逐年提高。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其主要致病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轻重不一的腹泻。 PMC可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等手段进行早期诊断,并进行早期积极治疗以预防其反复发作。目前其微生态治疗,尤其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疫苗的研制将会成为PMC治疗新的研究方向。

  •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作者:张丹丹(综述);袁捷(审校)

    门静脉血栓( PVT)是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并发症之一。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 PVT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的研究结果倾向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对于已经确诊的PVT,除了全身抗凝、溶栓及手术治疗外,介入治疗也有较大价值。迄今为止,尚未形成正式的指南来指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PVT的治疗。该文就目前PVT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产后肥胖的运动康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莹;潘思京;陈文(综述);郭海英(审校)

    肥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女性注重身材苗条,对肥胖问题尤为关注。怀孕、生产是大多数女性必须经历的过程,同时孕产期肥胖亦是无法避免的状况,而产后肥胖将对女性的终身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罹患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骨关节炎和一些癌症的风险。该文旨在通过对运动介入产后肥胖的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探讨各种相关运动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对产后肥胖的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产后肥胖 运动 康复
  •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进展

    作者:黄婷婷;周玉荣;张向君;刘沙沙(综述);殷晶晶;王加林(审校)

    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是西方国家常见肝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日益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胰岛素抵抗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目前暂无批准治疗 NAFLD的药物,但许多治疗方法是有益的。生活方式改变仍是治疗NAFLD 的基础。体质量减轻可改善肝脂肪变性,且体质量减轻10%甚至可以改善脂肪肝炎。此外,常用的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和调脂抗炎药物同样是治疗NAFLD比较有前景的药物。肠促胰岛素疗法有可能改善肥胖和糖尿病的肝脂肪变性。由此研发的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相对于NAFLD传统治疗手段表现出了更广阔的潜在价值。同时,减重手术的不断发展,对治疗NAFLD合并病态肥胖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意义。

  • 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玲玲(综述);霍建民(审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高患病率、高病死率,给社会经济造成沉重负担。 COPD急性加重是目前患者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发病率和病死率。急性加重会对 COPD 患者产生长远影响,如炎症加重、肺功能进行性减退和气道定植菌及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等。目前,脑钠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脏疾病,在肺脏疾病鲜有研究。

  • 小干扰RNA技术在膀胱癌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作者:栾婷;王海峰(综述);王剑松(审校)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但膀胱癌具有多发性和易复发性,远期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并不令人满意。肿瘤基因治疗作为可能根治肿瘤的治疗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干扰技术是近年发展的一项特异性抑制基因表达的新方法,因其具备高特异性、高效性、简便易行等特点,为膀胱癌的发病机制及基因治疗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 RECK基因抑制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查从亮(综述);江浩(审校)

    反转录富含半胱氨酸蛋白( RECK)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转录抑制基因,其表达与鼻咽癌、小细胞肺癌、妇科肿瘤、神经胶质细胞瘤等肿瘤的侵袭及转移存在负相关关系,其抑制肿瘤侵袭及转移的方式是通过抑制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而实现。该文对 RECK 基因结构与表达、RECK与多种肿瘤的关系、RECK致恶性肿瘤的机制进行综述。

  • 中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现状

    作者:张俊利(综述);李宜放(审校)

    微血管的生成对肿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抑制血管生成可阻止肿瘤的发展与转移。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可抑制肿瘤微血管的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中医药抑制肿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内皮迁移,抑制血管组成因子的转导途径,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等方面。该文就中医药抗微血管生成机制及控制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 肿瘤 中医药 微血管
  • 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进展

    作者:卢丽珍(综述);李菲(审校)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十多年来,随着内镜医疗器械及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腹腔镜手术治疗宫颈癌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腹腔镜在宫颈癌的手术治疗及分期方面与传统的开腹手术一样都可以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其优势越来越受到妇科医师的广泛关注。

  • 颅内动脉瘤相关易患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李婷(综述);李晓波(审校)

    颅内动脉瘤( IAs)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在脑血管意外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疾病中排第三位,仅次于脑血管栓塞和高血压性脑出血。该病起病急、病程短,对身体危害大。目前研究证实,IAs成因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并且遗传因素在IAs形成中的作用已得到共识。该文从近年IAs相关基因研究着手,对IAs与相关易患基因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医学综述》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社收录

    作者:

    关键词:
  • 卵巢癌中SOCS-1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猛猛;蔡小继;唐慧子;李菲菲(综述);韩旭(审校)

    卵巢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不明,病死率居首位。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 SOCS)家族是一类由细胞产生的负性调节因子,能反馈性阻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过程。SOCS-1对白血病抑制因子、抑瘤素M、γ干扰素、促血小板生成素、生长激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信号传递过程起到抑制作用,并在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 SOCS-1异常表达与多种恶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对心房颤动复律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苗状状(综述);梁兆光(审校)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治疗方法包括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节律控制是房颤终极理想的选择,其可减少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抗心律失常药物为节律控制的一线用药,目前可用的及常用的药物存在局限性,原因是其恢复以及维持窦性心律方面不确切的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房颤复律药物,在房颤复律治疗中各有利弊,但两者联用鲜有报道。该文将对两者联用的临床相关研究予以概述,同时结合两种药物的特点为房颤的药物复律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 2009~2013年《医学综述》在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指标与排名情况

    作者:

    关键词:
  • 利尿剂在心力衰竭中的治疗进展

    作者:宋菲(综述);张冬颖;刘剑(审校)

    心力衰竭(心衰)指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占重要地位,是治疗急性呼吸困难和维持慢性心衰血容量稳定的一线用药。合理使用利尿剂是其他治疗心衰药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利尿剂种类较多,近年有关利尿剂治疗心衰的研究不断涌现,尤其是托拉塞米、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等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有较多的文献报道,该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国内儿科临床的应用进展

    作者:段捷华(综述);覃睿(审校)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黏痰溶解药。近年来该药的祛痰、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与抗急性肺损伤的药理作用倍受国内儿科医师的青睐,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炎及胎粪吸入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有静脉滴注、雾化吸入、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持续气道内微量泵泵入及静脉输注+雾化吸入联合给药等多种给药途径。现对其在国内儿科的临床应用情况予以综述。

  •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改平(综述);张彬(审校)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通过凝血酶(达比加群酯)或凝血因子Xa(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途径预防和治疗血栓。与维生素K抑制剂(如华法林)比较,NOAC优势明显,起效快、代谢迅速、药物相互作用少、药动学预测性好、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功能。近期临床试验证实了 NOAC 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栓塞、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依折麦布及其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逸超;张健(综述);龙明智(审校)

    依折麦布作为小肠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在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及载脂蛋白B的同时,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此外,依折麦布尚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且依折麦布在具有较高安全性的同时,不升高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的水平,故而不影响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代谢。该文就依折麦布的作用机制、单用及与他汀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与病机及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何帆;毛静瑞(综述);蔡在龙(审校)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是生育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失调疾病,育龄妇女中发病率为5%~10%,现今其发病率有所上升。 PCOS的病因众多,普遍认为PCOS是由多个微效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此外,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者患PCOS的概率也会增加,而精神心理因素对PCOS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发病机制复杂,重要的是与雄激素分泌过量、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 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的促排卵治疗现状

    作者:李春春(综述);徐侠(审校)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是一种以内分泌紊乱、排卵障碍及卵巢多囊结构为特征的病变。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多样性、容易反复且较难根治。在育龄妇女中,PCOS常因排卵障碍而致女性不孕,给患者造成身心伤害。由于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循证研究,国内PCOS治疗策略的制订比较混乱。该文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不孕症的相关文献,对PCOS性不孕症的促排卵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口服避孕药在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艾素贞(综述);冯淑英(审校)

    口服避孕药( OCs)因可控制月经周期、改善高雄激素症状及生化指标,故常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中。然而,其潜在的静脉血栓风险、血脂影响及乳腺癌风险使患者对OCs的应用产生疑虑。目前研究认为,PCOS多起病于青春期,早期诊治可能是防止远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故OCs在青春期PCOS的应用受到关注。该文就OCs在青春期PCOS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 致读者

    作者:

    关键词: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