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作者:汪力(综述);王少清(审校)

    IgA肾病( IgA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IgAN并非良性疾病,20%~30%的患者10~20年后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 IgAN患者体内高水平的半乳糖缺乏的IgA1(Gd-IgA1)水平、特异性的IgG与Gd-IgA1结合并沉积于系膜区、触发免疫炎症反应攻击肾脏是 IgAN发病的3个步骤。IgAN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多样。目前无特异性的治疗药物,临床治疗目标是通过降低尿蛋白、控制血压、抑制免疫反应等措施减轻肾组织进一步损伤,延缓疾病进展。

  •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王凯(综述);王小飞(审校)

    内脏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而心外膜脂肪组织( EAT)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内脏脂肪组织,其位于心肌与心包之间,具有独特的解剖位置、代谢功能及内分泌、旁分泌特性,使其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研究中受到青睐,也为将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 香烟烟雾提取物对肺上皮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慧明(综述);聂宏光(审校)

    香烟烟雾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绝大部分有致癌作用,能增加罹患肺癌的风险。除此之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吸烟可诱导细胞凋亡、氧化应激、促炎症反应等,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见吸烟对肺功能有直接的影响。研究香烟烟雾对肺上皮的影响可从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揭示各种肺部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 《医学综述》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社收录

    作者:

  • 性别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牛志立(综述);张平安(审校)

    性别导致免疫功能的差异主要归结于激素水平和染色体两方面。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性激素对免疫功能的作用也存在着差异。体内性激素的差异能够影响疾病的易患性、治疗和预后。低浓度的雌激素能增强免疫功能,而雄激素和高浓度的雌激素均能抑制免疫功能。同时,性染色体上也存在着大量与免疫功能相关的基因,且性染色体上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均会通过免疫功能的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该文就性别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造血相关因子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的作用

    作者:杜亚利;郭馨云;俞平(综述);魏虎来(审校)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是高海拔地区或长期居住高海拔地区人群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缺氧是引起HAPC的根本原因,但其病理机制还不清楚。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低氧诱导因子1通过与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的启动子结合,提高 EPO-mRNA活性,致 EPO的分泌增加。增加的EPO对缺氧性红细胞增生具有重要作用。但在HAPC患者中EPO水平不总是和红细胞增生的数量相一致。其他可能性因素包括遗传适应性、对EPO的反应性、造血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及造血系统微环境的调控等。

  •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作者:欧露;彭乐乐(综述);田英;龙石银(审校)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LCAT)是人体血浆脂蛋白代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酶,对维持胆固醇稳态、调节胆固醇在血液循环中的转运及胆固醇在外周组织中的清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催化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 HDL)游离胆固醇的酯化,参与胆固醇逆向转运,在 HDL的成熟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 LCAT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 缺血性脑卒中炎症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作者:张祥云;代燕丽;邓嘉茵;陈嘉诚(综述);胡春林;李红枝(审校)

    目前脑卒中研究的主要病理机制有脑缺血氧自由基损伤,脑细胞能量耗竭,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以及炎症反应,以上机制彼此间相互联系。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已得到普遍认同,其反应程度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相关。与其相关标志物的检测对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具有重要作用,对临床制订预防、诊断、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CD22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洪来;肖敏;刘强(综述);潘光栋;陈忠华(审校)

    CD22为Ⅰ型跨膜糖蛋白,是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家族成员。作为 B 细胞受体(BCR)的抑制性共受体,CD22对B细胞激活信号具有负性调节作用。 CD22能够与包含α-2,6连接唾液酸的糖蛋白配体特异性结合,抗原激活BCR,也使CD22胞质区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中的酪氨酸迅速磷酸化,并激活下游信号分子抑制钙离子内流而减弱 BCR信号。 CD22参与 B 细胞的归巢过程。因CD22相对特异地表达于B细胞表面,已成为调节 B细胞免疫及治疗某些 B 细胞肿瘤的良好靶标。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佳;徐华;陈凡;宋玉印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辽河油田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62例,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正常体检者54例作为对照。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54例)、双支病变组(56例)及3支病变组(52例),分别检测各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并比较;按照RDW值的中位数(13.7%)将患者再分为两组:RDW<13.7%组(81例)和RDW≥13.7%组(81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半年内发生再次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冠心病各组RDW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 RDW水平也随之增加;除顽固性心绞痛组外,高 RDW 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低RDW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生存期明显高于高RD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RDW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指标。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IL-17、IL-35、PLA2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明先;郑涛;陈坚;刘平;杨曦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IL-35、磷脂酶A2(PLA2)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ACS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6例);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52例健康人群(对照组)作为对照。统计受试者血清 IL-17、IL-35、PLA2水平,并对 ACS 患者血清 IL-17、IL-35、PLA2与ACS病情、年龄、烟龄、体质指数( B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UA 组、AMI 组血清 IL-17水平[(17±5) ng/L、(15±5) ng/L]、PLA2[(167±10) ng/L、(166±10) ng/L]均高于 SA 组[(10±4) ng/L、(96±9) ng/L]、对照组[(9±4) ng/L、(90±8) ng/L](P<0.01);UA组、AMI组血清IL-35水平[(53±4) ng/L、(52±4) ng/L]均低于 SA 组[(61±5) ng/L]、对照组[(62±5) ng/L](P <0.01)。 ST段抬高组血清IL-17、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非ST段抬高组和UA组,血清IL-35水平显著低于非ST段抬高组和UA组( P<0.01)。 ACS患者 PCI术后血清 IL-17、IL-35、PLA2水平均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显著降低( P <0.01)。血清 IL-17、PLA2水平与 ACS 病情、烟龄呈正相关,血清IL-35与ACS病情、烟龄呈负相关( P <0.01)。结论 IL-17、PLA2在 ACS 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 IL-35在ACS患者血清中低表达;血清IL-17、IL-35、PLA2与 ACS发病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ACS发病及进展的指标。

  • 聚乙二醇与磷酸钠盐清洁肠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

    作者:王宁

    目的:系统评价口服聚乙二醇与口服磷酸钠盐清洁肠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荷兰医学文献( Embase)、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等,收集口服聚乙二醇清洁肠道与口服磷酸钠盐清洁肠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个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聚乙二醇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磷酸钠盐组( P<0.01);在口服耐受性方面,聚乙二醇组不如磷酸钠盐组好( P<0.01);而在肠道清洁有效性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聚乙二醇与磷酸钠盐作为口服泻剂,有其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各自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泻剂。

  •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在早产和足月产胎盘组织中的不同表达

    作者:温娜;张巧玉;王振国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在早产和足月产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该因子在早产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10月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收治的自发性早产患者30例(早产组),足月妊娠妇女30例(足月组),两组依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各分为阴道产、剖宫产,各15例,收集患者的绒毛、脐带、胎膜的胎盘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孕妇各胎盘组织中的SOCS3蛋白表达情况;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SOCS3-mRNA在胎膜的表达情况,比较2组以及组织部位间SOCS3蛋白及基因表达强度。结果早产组所有患者SOCS3蛋白均表达阳性或强阳性,足月组蛋白表达程弱阳性或阴性,其中早产组SOCS3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足月组主要表达于细胞质;早产组绒毛、胎膜、脐带中 SOCS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强于足月组对应组织( P <0.01)。结论 SOCS3蛋白表达强度与早产的发生、发展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与分娩方式无关。

  • 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武晋晓;杨曦艳;许秀萍;吕肖锋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联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42例。 A组给予CGMS联合CSII治疗, B组给予指血血糖监测联合CSII治疗,C组给予指血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各血糖参数,采用 SF-36简式健康状况调查表( SF-36)及修订版糖尿病生活质量量表(A-D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强化治疗后A、B、C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8±1.1) mmol/L、(7.3±1.4) mmol/L、(7.1±1.7) mmol/L],餐后2 h血糖[(8.4±1.0) mmol/L、(9.4±1.3) mmol/L、(9.5±2.3) mmol/L]均较治疗前[(10.9±1.8) mmol/L、(10.6±2.3) mmol/L、(11.0±1.8) mmol/L;(15.0±2.8) mmol/L、(14.9±2.5) mmol/L、(15.3±2.4) mmol/L]明显下降(P<0.01);而平均血糖漂移度(MAGE)水平只有A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3.3±1.1) mmol/L比(5.3±1.5) mmol/L](P<0.05);随访结果表明,各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次数、糖化血红蛋白和 MAGE水平及 SF-36量表各维度的评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A-DQOL量表项目满意度,糖尿病相关忧虑维度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MS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更好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

  • 拜阿司匹林在EDAS术后预防脑梗死发生的作用

    作者:哈斯也提?依不来音;马衣日木?赛买提;古孜丽努尔?吐尼亚孜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在硬脑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 EDAS)术后预防脑梗死发生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在国内多家三级甲等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聊城市中心医院、青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日照人民医院)收住的明确诊断为烟雾病,并接受 EDAS术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应用拜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78例)和非阿司匹林组(97例)。术后3、7、30、90 d例行复查头颅磁共振成像观察脑梗死发生情况。收集具有完整术后3、7、30、90 d 磁共振成像复查结果的病例统计脑梗死发生情况,回顾性研究拜阿司匹林在 EDAS 术后预防脑梗死的作用。结果阿司匹林组术后脑出血4例(5.1%),脑梗死6例(7.7%);非阿司匹林组脑出血1例(1.0%),脑梗死19例(19.6%)。阿司匹林组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在EDAS术后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尤其是后循环供血区明显,但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脑出血发生的风险。

  • 肝硬化严重程度与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总胆酸、CA125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岩

    目的:探讨肝硬化严重程度与血清甲状腺素、总胆酸、癌抗原125(CA125)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磁县人民医院内五科就诊的肝硬化患者98例,根据Child-Pugh评分分为轻度组(40例),中度组(32例),重度组(26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设为健康对照组(28例),比较分析4组血清甲状腺素、总胆酸、CA125水平。结果轻度组患者血清总甲状腺素( T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水平分别为(81.6±14.6) nmol/L、(1.6±0.3) nmol/L、(2.6±1.3) pmol/L、(9.8±3.5) pmol/L,中度组患者血清TT4、TT3、FT3、FT4水平分别为(71.3±12.4) nmol/L、(1.0±0.2) nmol/L、(1.7±0.8) pmol/L、(7.1±3.3) pmol/L,重度组分别为(52.7±11.5) nmol/L、(0.8±0.1) nmol/L、(1.2±0.4) pmol/L、(5.1±2.7) p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0.9±18.3) nmol/L、(1.9±0.4) nmol/L、(6.7±2.3) pmol/L、(16.5±5.9) pmol/L],中度组低于轻度组,重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总胆酸水平分别为(30.8±10.3)、(41.2±12.3)、(56.2±14.0)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1±1.9)μmol/L](P <0.05),中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重度组显著高于中度组(P <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分别为(2.3±0.5)、(4.3±1.1)、(23.9± 9.1) kU/L,显著高于对照组(1.0±0.5) kU/L (P<0.05);中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重度组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肝硬化严重程度与血清 TT4、TT3、FT3、FT4呈负相关(r=-0.548,-0.472,-0.615,-0.523,均 P =0.000 ),而与总胆酸、CA125水平呈正相关( r =0.671,0.714,均 P =0.000)。结论血清甲状腺素、总胆酸及CA125可作为肝硬化严重程度Child-Pugh分级法的辅助指标,有助于准确评估病情和预后。

  • CRP、Fib和NT-proBNP联合检测在慢性心房颤动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意义

    作者:张军艳;何启强;陆明海

    目的:探究慢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心力衰竭(心衰)或伴有心衰前期症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十堰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78例房颤或者房颤并发其他并发症患者,其中房颤并发重度心衰21例( A 组);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伴明显心衰前期症状患者34例( B组);阵发性房颤患者23例( C组)。同时选取对照组健康正常人群30例( D组)。 A、B、C组患者入院时抽血,D组抽血时间不定,检测血清CRP、Fib、NT-proBNP水平。结果 A、B、C和D四组CRP水平分别为(120.3±22.7)、(50.3±15.7)、(4.1±1.3)mg/L和(3.7±1.2)mg/L,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Fib分别(287.2±38.3)、(41.2±11.6)、(4.5±0.8) mg/L和(2.7±0.3) mg/L,其中A组Fib水平显著高于 B、C、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NT-proBNP分别为(1092.8±218.3)、(692.4±101.5)、(395.3±51.8) ng/L 和(172.4±32.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CRP、Fib和NT-proBNP在房颤伴有心衰患者血清中升高呈正相关(P<0.05),但是在C组仅CRP与T-proBNP呈正相关(P<0.05)。结论 CRP、Fib和 NT-proBNP在房颤并发早期心衰患者血清中水平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群血清水平,联合诊断可以提高房颤并发早期心衰诊断敏感性,使得临床及早干预。

  • 七氟烷联合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张成洋

    目的:探讨七氟烷联合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在涟水县人民医院拟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取七氟烷吸入麻醉联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对照组采取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前后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清醒时间,并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用药后5 min及手术开始时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相对稳定,对照组用药后随时间变化呈心率增快、呼吸减慢、平均动脉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的趋势,两组各指标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和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氯胺酮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59±21) mg 比(92±37) mg,P<0.05],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清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2±4) min 比(34±8) min,(29±6) min 比(59±13) min,P<0.01];观察组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1.8%(6/51)、17.6%(10/51)及5.9%(13/5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15/51)、35.3%(18/51)及19.2%(10/51)(P<0.05)。结论七氟烷联合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对呼吸、循环的干扰较小,术后苏醒快,有效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且可以减少氯胺酮用量,是一种麻醉效果好且安全性较高的麻醉用药方案。

  • 2009~2013年《医学综述》在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指标与排名情况

    作者:

    关键词: 医学综述 期刊
  • 2009~2013年《医学综述》在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指标与排名情况

    作者:

    关键词: 医学综述 期刊
  • 1,6-二磷酸果糖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肺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赖庆利;何伟;原庆会

    目的:分析1,6-二磷酸果糖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1,6-二磷酸果糖组和等容量生理盐水组,每组53例,检测其体外循环开始前、体外循环开始后1h、体外循环结束后1 h 的肺呼吸指数及炎性因子水平情况。结果①1,6-二磷酸果糖组患者的体外循环开始后1 h,体外循环结束后1 h呼吸指数水平均显著低于等容量生理盐水组患者[0.58±0.13比0.79±0.18,0.56±0.12比0.76±0.17,P<0.05];②1,6-二磷酸果糖组患者体外循环开始后1h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等容量生理盐水组[(3.41±0.72)μg/L 比(6.02±0.96)μg/L,(26.38±3.21)μg/L 比(54.37±11.04)μg/L,均P<0.05]。结论1,6-二磷酸果糖可以有效优化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围术期肺功能,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的作用则是实现肺功能保护的内在途径。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贫血患者BODE变化

    作者:黄洁;李承红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急性加重期合并贫血患者的 BODE 指数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确诊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共273例。根据贫血标准分为两组,合并贫血的COPD患者(贫血组)40例,非贫血的COPD患者(非贫血组)随机选取40例。比较两组患者 BODE 指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合并贫血的COPD患者发生率为14.6%,贫血组BODE指数高于非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体质指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呼吸困难量表与非贫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 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贫血可恶化COPD运动耐量,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预后更差。

  • 右侧经腹直肌探查切口在小儿阑尾炎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田爱钊

    目的:探讨右侧经腹直肌探查切口在小儿阑尾炎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唐山市丰南区妇幼医院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患儿87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经肋缘下切口手术)42例和观察组(经腹直肌探查切口手术)45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止痛药使用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切口长度为(6.4±1.7) cm,观察组切口长度为(7.3±2.9) 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6.1±25.8) min和(41.9±13.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7±7.3) mL和(13.2±7.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7,P <0.05),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2.9±1.1) d 和(2.3±0.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术后下床时间分别为(2.6±0.7) d和(2.2± 0.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5%(4/42)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P<0.05)。结论在阑尾炎切除术中右侧经腹直肌探查切口与经肋缘下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术后感染率低等优势,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有效方法。

  • 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短期临床疗效的比较

    作者:闫金峰;张香兰;张培旭;衣学起;李国栋;郝三海

    目的:比较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在临朐县人民医院诊治的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96个关节),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同期组(24例)和分期组(24例)。同期组进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分期组给予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以及Harris评分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以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期组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均少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期组(37.5%比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5)。结论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较行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应视患者的病情及经济情况合理应用。

  •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特点

    作者:张勇;马健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5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本院的健康体检者7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了X线诊断与测量,同时研究组进行了 X线评级与临床特点的调查。结果研究组X线征象主要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基底部骨赘形成、髋臼囊变。75例患者 X线征象评分为0分0例,1分23例,2分30例,3分17例,4分5例,评分2~3分占70.7%。研究组的髋臼直径与股骨头直径显著少于对照组[(6.0±0.5)cm 比(6.4±0.5) cm,(5.5±0.4) cm 比(5.7±0.5)cm,P<0.05]。结论 X线能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细微结构,结合临床特点更加有利于进行临床的诊断。

  • CT引导下微创穿刺联合持续冲洗引流治疗脑脓肿的疗效研究

    作者:李建明;张诚

    目的:分析CT引导下微创穿刺联合持续冲洗引流治疗脑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脓肿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接受小骨窗开颅脓肿清除治疗,观察组(42例)接受CT引导下微创穿刺联合持续冲洗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康复评分、脓肿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治疗后2周和4周,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脓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结论 CT引导下微创穿刺联合持续冲洗引流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脓肿清除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加速其术后康复,且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两种游离皮瓣在半舌缺损修复中的对照研究

    作者:郭海山;王钢;辛宝琴;董国伟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和前臂皮瓣在半舌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方法收集37例舌前2/3外侧缘鳞状细胞癌患者,根据使用皮瓣的类型分为前臂皮瓣组(n=16)和股前皮瓣组(n =21)。前臂皮瓣组采用前臂桡侧皮瓣修复,股前皮瓣组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比较两组随访期间供、受区并发症、吞咽功能、语言清晰度等情况。结果前臂皮瓣组患者瓣移植术后的吞咽功能、语言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7.5%(14/16)、81.2%(13/16);股前皮瓣组分别为95.2%(20/21)、85.7%(18/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皮瓣组、股前皮瓣组受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1/16)、9.6%(2/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前臂皮瓣组皮肤部分坏死、明显瘢痕、局部麻木、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1.3%(5/16)、81.3%(13/16)、62.5%(10/16)、25.0%(4/16),明显高于股前皮瓣组的0%、4.8%(1/21)、9.5%(2/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半舌缺损的较理想的组织瓣。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章红艳;章兰芳;吴艳华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早期D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每次200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内皮素1(ET-1)的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尿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hs-CRP、IL-6、TNF-α、sICAM-1及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血清学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UAER、血清β2-M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肾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 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于早期DN的治疗可改善肾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利于保护肾脏功能,延缓 DN 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和表达有关。

  • 内科ICU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郑辉才;杨进军

    目的:探讨影响内科ICU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呼吸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的96例 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54例)和存活组(47例),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OR=2.581,95%CI 1.563~3.59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数目(OR =2.509,95%CI 1.580~3.438)、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数目(OR=3.636,95%CI 2.345~4.928)为预后死亡危险因素,而白蛋白(OR=0.715,95%CI 0.474~956)、平均动脉压(OR=0.636,95%CI 0.407~0.866)、早期目标液体复苏达标(OR=0.478,95%CI 0.076~0.879)为预后死亡保护因素。结论 APACHE Ⅱ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血清白蛋白、平均动脉压可作为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预测指标,集束化治疗可明显改善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预后。

  • 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慢性肾脏病早期高血压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颜怀荣;魏昌林;蔡小月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慢性肾脏病( CKD)早期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 CKD早期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口服,替米沙坦片80 mg/次,每日1次,氨氯地平片5 mg/次,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口服,5 mg/次,每日1次,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31/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118±15) mmHg(1 mmHg =0.133 kPa)比(155±20) mmHg,(138±12) mmHg 比(153±22) mmHg;(83±12) mmHg 比(102±15) mmHg,(92±12) mmHg比(102±20) mmHg,P<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微量白蛋白(mALB)、肌酐治疗后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mALB:(63±23)mg/d比(152±26)mg/d,(93±26) mg/d 比(151±27) mg/d,P <0.01;肌酐:(115±7) mmol/L 比(121± 10) mmol/L,(116±7) mmol/L比(121±8) mmol/L,P<0.01],观察组治疗后mALB 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CKD早期高血压安全、有效。

  • 改良会阴侧切术应用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晓敏

    目的:观察改良会阴侧切术应用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临朐县人民医院分娩的初产妇3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各170例。传统手术组采用传统的会阴侧切术,改良手术组采用改良会阴侧切术,比较产妇的术中出血量、切口缝合时间、产后切口的疼痛分级、切口的愈合分级、产妇生活质量。结果改良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14.6±2.7) mL 比(31.2±7.4) mL,P<0.05];改良手术组切口缝合时间显著短于传统手术组[(8.1±0.4) min 比(10.4±0.9) min,P <0.05]。改良手术组产妇产后切口疼痛较传统手术组轻( P <0.05),改良手术组切口愈合程度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产妇分娩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会阴侧切术可以明显减少产妇的出血量,降低疼痛程度,并且产妇分娩后恢复较快。

  • 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马春艺;刘增佑;张小平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妇产科实施剖宫产产妇5210例,术后发生出血89例,以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出血的89例剖宫产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可能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包括多胎妊娠(OR =2.568,95%CI 1.411~3.724)、前置胎盘(OR =7.199,95%CI 4.663~9.736)、胎盘粘连或植入或早剥(OR=2.951,95%CI 1.735~4.166)、子宫瘢痕(OR=2.881,95%CI 1.683~4.078)、子宫收缩乏力(OR=8.207,95%CI 5.902~10.512)、产前子宫收缩抑制剂( OR =4.865,95%CI 3.073~6.656)、凝血功能障碍( OR =3.004,95%CI 1.771~4.237)。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

  •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及其在颅脑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作者:常涛(综述);李立宏(审校)

    损伤控制外科是对严重创伤尤其是复合伤患者救治的有效策略,已被广泛用于普外科、骨科、胸外科等多学科患者的救治,旨在通过分期救治,终治愈患者。损伤控制神经外科是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神经科的延伸及具体化,强调快速诊断、快速评估、快速手术,优先处置复合伤的致命性出血,保护周围脏器功能,为颅脑损伤的救治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改善该类患者的救治效果。

  • 体外循环引起血小板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池昊育(综述);刘志刚;刘晓程(审校)

    体外循环是心内直视手术重要的辅助手段,非外科性出血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体外循环造成的血小板功能损伤被认为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非外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体外循环引起血小板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低温、血液与气体接触、生物相容性、剪切力、鱼精蛋白、肝素、麻醉药物的使用、机血回输、血液稀释、体外循环流转时间等。

  •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王小武(综述);张鹏(审校)

    目前对于严重的半月板损伤患者,临床上在半月板的保留和修复技术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可恢复膝关节半月板的解剖和生理结构,重建膝关节生物力学环境,避免因半月板切除引起的膝关节退变。同时半月板具有免疫屏蔽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等特点,随着关节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已经成为严重半月板损伤治疗的一项重要技术方法,通过随访观察,具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 《医学综述》荣获“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作者:

    关键词: 医学综述 中国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作者:谷松涛(综述);李月川(审校)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时肺栓塞严重程度的不同,其早期死亡风险和远期预后各不相同,研究发现,诸多临床和影像学参数以及生化指标等均可以作为急性肺栓塞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所以在早期对肺栓塞进行个体化评估,预测预后以及危险分层,进行规范化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 《医学综述》荣获“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作者:

    关键词: 医学综述 中国
  • 重度宫腔粘连的治疗进展

    作者:张玲玲(综述);应小燕(审校)

    宫腔粘连(IUA)是因各种宫腔操作引起的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随着生育前人工流产率的不断上升,IUA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已成为女性继发不孕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发展,针对轻、中度IUA患者的治疗,通过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 TCRA)尚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对于宫腔重度粘连或内膜损伤严重的患者,单纯行TCRA术临床疗效欠佳。因此,TCRA术后促进损伤内膜的修复再生、恢复子宫内膜结构及功能的辅助治疗、细胞疗法等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 骨质疏松症及相关中药淫羊藿研究进展

    作者:张庆涛;张茜;杨柳(综述);李江(审校)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传统医学理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概括以肾虚为主,而现代医学则将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作为其基本的病理机制。传统医学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采用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医学治疗骨质疏松症偏向于开展联合用药方案。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淫羊藿是常用药,但是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明了。

  • 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的应用进展

    作者:许刚(综述);邓辉胜(审校)

    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构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大多数哮喘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能有效地控制哮喘症状。但仍有5%~10%的哮喘患者即使吸入大剂量药物仍难以控制,且治疗效果差。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支气管热成形术用于治疗难治性哮喘,大量前期研究已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文就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 作者投稿须知

    作者:

    关键词:
  • 灾后应急救援疫情传播风险及科学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英(综述);高宏伟(审校)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积极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要充分估计灾区疫情防控的形势,认真分析灾区的具体困难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坚持依法科学有效开展卫生防疫,千方百计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该文以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疫情的特点为基础,结合目前我国灾后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我国自然灾害发生后传染病科学防控的研究前景和发展方向。

  • 病毒感染与小儿肠套叠病因的关系

    作者:余溪洋(综述);徐兵(审校)

    肠套叠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成人并不常见。该疾病一旦发生通常发展较快,严重时可导致肠管坏死、中毒性休克,若不及时处理治疗可导致患儿死亡。关于婴幼儿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国内外很多学者分别提出了各种学说来解释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如病毒感染学说、肠道痉挛学说等,并且也都积极用试验来进一步佐证。近年来病毒感染与肠套叠之间联系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 局部用药治疗尖锐湿疣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树洪(综述);陈向齐(审校)

    尖锐湿疣( 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所致,是在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国外发病率居性传播疾病的第2位,近年来在国内发病率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因其具有传染性,且治疗后常复发,难以根治,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本病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其复发率显得极其重要。

  • 结核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澄清(综述);陆兰英(审校)

    结核性脑膜炎( TBM)是结核病中严重的一种。低钠血症是 TBM 常见的并发症。 TBM合并低钠血症可加重脑水肿,导致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TBM合并低钠血症重要的两个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和脑耗盐综合征。由于两者临床表现类似,导致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或死亡。及早发现及明确 TBM 合并低钠血症的原因,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可能有效降低TBM患者的病死率。

  • 体外冲击波在股骨头坏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冬蕾;于晓彤(综述);马跃文(审校)

    股骨头坏死( ONFH)是一种常见病、难治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众多,疗效并不十分满意。体外冲击波( ESW)是一种脉冲机械波,可使局部组织产生机械应力效应,改善股骨头周围血液循环,使骨重建及再生;且能明显缓解ONFH患者髋部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减轻骨髓水肿,缩小病变区域,延缓或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与手术治疗相比,ESW治疗具有无痛、无创、无并发症、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进展

    作者:倪菊平(综述);瞿洪平(审校)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多及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VAP的早期诊断还存在困难,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检测降钙素原和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等指标已用于VAP诊断的研究中,但研究结果存在很大争议。该文就近年来有关VAP的诊断进展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尽早诊断,降低该病的病死率。

  • ANGPTL4在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康(综述);白静(审校)

    依据现有的研究初步认为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具有脂肪细胞因子的重要特征,参与了人体脂类和葡萄糖代谢的调控。 ANGPTL4及其C端的纤维蛋白原样结构域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层面的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测肿瘤中ANGPTL4的表达情况可以用来评价临床疗效和判断患者预后。对ANGPTL4不断深入的研究,可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更多新思路。

  • 多形性未分化肉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分子病理学进展

    作者:杨小秋(综述);谈顺(审校)

    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UPS)以前被称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FH),MFH的概念在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中被删除并代之以 UPS。 UPS 恶性程度高,复发和转移常见,预后较差,其形态学具有多形性且分化差,误诊率较高。随着分子生物辅助诊断技术日益成熟,为UPS与其他具有多形性形态学特征的恶性软组织肉瘤鉴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 FOXQ1与消化道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丹(综述);姜政(审校)

    叉头框蛋白Q1(FOXQ1)即肝细胞核因子3同系物1,是叉头框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并包含核心DNA结合结构域,而FOXQ1的侧翼有助于其序列特异性。 FOXQ1抑制平滑肌特异性基因启动子的活性、调节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以促进大多数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近年的研究发现,其在多种消化道肿瘤中异常表达,深入研究 FOXQ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对阐明肿瘤的发生机制及早期诊断和特异性分子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 NDRG2在结直肠癌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彩霞(综述);刘博(审校)

    抑癌基因NDRG2是多种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结直肠癌组织中,NDRG2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且NDRG2低表达病例分期更晚、预后更差。目前尽管参与结直肠癌演变的大量遗传学分子框架已经基本明了,但NDRG2的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阐明,其在结直肠癌基因治疗领域的价值还需探索。

  • HAND2甲基化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石敏(综述);尹香花(审校)

    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和肥胖的流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关注表观遗传学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其中,DNA甲基化已成为肿瘤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新研究发现,心脏神经脊衍生物表达蛋白基因2(HAND2)甲基化是子宫内膜癌中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分子改变,其可能作为一项检测标志物用来早期发现肿瘤,甚至可以预测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并对预防和治疗做出反应。

  • 兼症医学

    作者:

    关键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易敏(综述);付必莽;张捷(审校)

    临床上大多数慢性肝病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进入失代偿后将导致肝功能衰竭,目前有效的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体短缺以及移植后相关的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移植疗法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具有一定的效果。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移植治疗的原理、治疗方法和治疗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一综述,旨在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奥利司他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少波(综述);张厚德(审校)

    脂肪酸合成酶是合成脂肪酸的关键酶,正常情况下只在肝脏和脂肪组织等中表达。研究发现,在许多肿瘤中存在脂肪酸合成酶过度表达现象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演变、侵袭、预后及耐药性有关。奥利司他作为脂肪酸合成酶的靶向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逆转细胞耐药性及提高药物治疗敏感性等,为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虽然奥利司他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前景,但其抗肿瘤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EGFR和mTOR特异性标记与肿瘤治疗关系现状

    作者:李争;陈瑜(综述);王振国(审校)

    在全球范围内,肿瘤的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如何加强肿瘤治疗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仍是目前关注的焦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性较强、不良反应较小的新型治疗手段,目前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对于应用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不断增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生物标志物,在肿瘤靶向治疗过程中无论独立或联合应用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作者:李平静(综述);李雷;杨荣礼(审校)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RAGE)是细胞表面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成员之一,作为一种细胞信号转导受体,与多种配体结合后,激活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密切相关;可溶性 RAGE是游离的RAGE胞外段,可与 RAGE 配体竞争性的结合,抑制 RAGE 介导的信号传递,拮抗配体-RAGE轴过度活化所致的生物学效应,起保护作用。

  • 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西医观点

    作者:曹文芳;吕子平(综述);马苏美(审校)

    糖尿病胃轻瘫逐年增高的发病率使其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及西医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既减轻患者胃部不适症状,又促进降糖药物有效吸收,控制血糖,延缓远期并发症,然而早期发现很重要,超声以其动态观察、反复无创的优势用于评估胃排空功能,成为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早期发现的首选检查。

  • 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秋霞;刘以俊(综述);夏旭(审校)

    艾塞那肽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拟似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减少葡萄糖释放,减慢食物吸收和延缓胃排空,从而降低体质量和餐后血糖。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体质指数等。研究及临床观察表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均需接受药物联合治疗。目前,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已成为热点。

  • Betatrophin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黎坚健(综述);黄贵心(审校)

    Betatrophin是新近发现的分泌蛋白,其在小鼠肝脏、棕色脂肪以及白色脂肪等组织表达,而在人的肝脏组织中高效表达。目前,Betatrophin被认为是可以治疗甚至治愈糖尿病的潜在靶点。近,相关研究表明,Betatrophin在小鼠的体内可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提高糖耐量的作用。但是betat-rophin在人类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目前尚不明确。因此,虽然Betatrophin被认为是目前潜在的具有临床上治愈糖尿病的可能,但是是否能在人类中实现医学界目前尚存在争议。

  •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现状

    作者:刘莉莉(综述);黄敏丽(审校)

    糖尿病黄斑水肿是由于高血糖所引起的眼部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视力严重损害的原因之一。 DME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过程,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黄斑部激光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组认为激光治疗对于临床有意义的黄斑水肿是有效的。近年来,DME治疗方法有了迅速进展,如手术治疗、眼内注射药物治疗。其中新型的眼内注射药物已成为伴有中心视力下降的DME一线治疗。

  • 脓毒症糖代谢紊乱与治疗新进展

    作者:林塬粟(综述);侯明(审校)

    高血糖是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危重患者常见问题,脓毒症血糖水平的上升导致了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增加,而且脓毒症高血糖的病理生理学特别是治疗仍存在争议。在管理脓毒症患者临床实践中,血糖的控制水平、低血糖、变异度、病死率、营养支持等方面必须被重视。积极干预脓毒症患者血糖的变化,将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脓毒症患者佳血糖控制水平仍不明确,妥善营养支持、避免低血糖、降低变异度,有利于降低病死率。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汪永宽(综述);李兵(审校)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是临床上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发作上气道狭窄或阻塞,出现鼾声、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引起白天过度嗜睡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可导致高血压、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及眼部病变等并发症。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OSAHS患者可伴有多种视网膜病变,该文就OSAHS与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补体C3与代谢综合征关联的研究进展

    作者:鲍雪;吴红梅;杜焕民;夏阳(综述);牛凯军(审校)

    代谢综合征是人体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它以胰岛素抵抗( IR)为典型特征。代谢综合征与体内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其中关于补体C3的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增多。 C3及其裂解产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IR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此同时, C3也与肥胖关系密切。关于C3的研究为代谢类疾病的防治提供又一个新的靶点,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作者:蔡重阳(综述);汤志刚(审校)

    随着人们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PCS)研究的逐渐深入,已认识到 PCS是一个症候群,而非一个明确的诊断。 PCS的病因极其复杂,目前主要归结为胆管因素与非胆管因素两大类。临床上通过影像学、消化内镜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等资料一般可找到明确的病因。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治疗、内镜及外科处理。胆囊切除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全面客观地分析病史,术中辅以胆管造影、胆管镜检查,多数PCS可得到预防。

  • 补充β-羟基-β-丁酸甲酯对改善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效果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恩光;吴红梅;蒋劲;夏阳(综述);牛凯军(审校)

    肌肉衰减综合征是随年龄增加,以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及身体活动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病征,是导致老年人失能、半失能和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营养补充可作为肌肉衰减综合征的重要调整因素。必需氨基酸的补充一方面能促进机体合成类激素和细胞因子增加,促进蛋白质合成;另一方面能通过降低分解类细胞因子减缓蛋白质的分解。β-羟基-β-丁酸甲酯( HMB )是亮氨酸的代谢产物,研究显示,补充HMB能改善肌肉衰减。

  • 麻醉药物对体外循环致肠道屏障功能损害作用的影响

    作者:苏日娜(综述);于建设;温再和(审校)

    肠道是全身应激反应的重要靶器官,又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诱因。而临床患者当中手术创伤、应激反应、严重感染、休克、心血管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等均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这些过程终导致肠屏障通透性增加,继而与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有密切关系。在临床实践中证实许多常规麻醉药物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引起的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继而减轻肠黏膜损伤。

  • 关于作者署名的相关事项

    作者:

    关键词:
  • 非阿片类镇痛药的围术期应用进展

    作者:闫东来(综述);于泳浩(审校)

    阿片类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但其不良反应明显,且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可能引起急性耐受和痛觉过敏,终导致更严重的疼痛反应。因此,各种非阿片类药物和新技术逐渐被研发和应用于临床,目的是改善患者疼痛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降低阿片相关的不良反应。该文就几种主要非阿片类镇痛药围术期镇痛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患者围术期疼痛进行精确管理,避免过度使用镇痛药物。

  • 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席文娟;赵剑秋;王静(综述);郭平选(审校)

    地佐辛是一种新型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该药在国内上市以来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得到较多临床医师的认同,但针对地佐辛与其他镇痛药效果比较的报道较少。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较传统镇痛药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镇痛效果好,安全剂量范围大,其术后镇痛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文主要探讨地佐辛应用于术后镇痛是否可以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指导地佐辛的临床应用。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