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垂体柄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白玉(综述);窦京涛(审校)

    垂体柄病变是临床上的少见病,其病因复杂,病理特点多样,临床表现有的十分相似,鉴别诊断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检查的普及,垂体柄病变检出率明显增高,因此,正确认识垂体柄病变的病因、病理、影像学特点对明确诊断和选择正确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该文按发病机制的不同对垂体柄病变予以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 LRRK2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郝颖楠(综述);王萍(审校)

    帕金森病是目前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残存神经元中出现蛋白包涵体为主要病理特征,该病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迟缓以及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的发病机制是当前相关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LRRK2基因日益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热点。

  • 降钙素原和其他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洁(综述);黄爱军(审校)

    脓毒症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具有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早期识别、准确评估、及早实施治疗是目前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因此,脓毒症的生物标志物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降钙素原( PCT)在炎症刺激特别是细菌感染或脓毒症状态下,可从多种细胞中被释放,其独特的生物学特点使PCT对机体感染的反应具有快速准确的特征,敏感度、特异度也均优于其他生物标志物,对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膳食纤维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机制探讨

    作者:王昕(综述);王新颖(审校)

    近年来,肥胖和超重已经被认为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膳食纤维作为一种营养素在预防和治疗肥胖中的应用已经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将膳食纤维应用到肥胖患者的治疗中。膳食纤维可以通过物理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炎作用、益生元作用等多个方面调节人体的血脂和血糖,从而产生预防、治疗超重和肥胖的作用。膳食纤维来源丰富,不良反应少,是超重和肥胖者极好的选择。

  • 痛风的遗传基础

    作者:马丽岩(综述);成志锋(审校)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炎。该文总结了新的痛风遗传学基础,发现痛风的高风险基因多数与肾脏和肠道尿酸盐转运系统相关。糖酵解基因是一种异于肾和肠道尿酸排泄的血清尿酸调控路径,也为痛风和其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病因学线索。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与痛风的发病风险相关。

  • SDF-1/CXCR4与炎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涂然(综述);王寿勇(审校)

    CXC趋化因子受体( CXCR )4作为一种趋化因子受体与其配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人体多种组织与细胞中均有广泛表达,且两者结合能促进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滞留于骨髓中,同时还能够诱导多种炎性细胞募集至炎症部位。 SDF-1/CXCR4轴参与多种炎症过程和疾病,包括WHIM(疣和感染及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伴先天性骨髓粒细胞缺乏)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肺纤维化以及缺血损伤等,因此阻断CXCR4似乎成为了炎性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 神经降压素对肠道黏膜屏障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泉(综述);周国华(审校)

    肠道黏膜屏障包括物理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具有阻碍肠道细菌、内毒素等致病性抗原侵入黏膜下层的作用,在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及其功能方面是不可替代的。一旦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将引起肠道甚至全身各种不良反应,如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等严重情况的发生。神经降压素是一种强有力的肠黏膜营养肽,属于脑-肠肽的范畴,不仅对正常肠道黏膜有营养作用,而且对损伤或萎缩黏膜也同样具有修复作用。

  • 细胞色素P450及其与脑内胆红素的氧化代谢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馨仪(综述);李春燕;殷善开(审校)

    细胞色素P450(CYP)是混合功能氧化酶超家族中含有血红素的膜蛋白,可对各种外源性物质包括药物、致癌物和其他化合物及内源性底物(如类固醇、脂肪酸、前列腺素和胆红素等)进行生物转化。非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当脑内胆红素水平过高,就会产生神经毒性。正常情况下,胆红素在肝内代谢,CYP是主要代谢酶之一。 CYP在脑内同样存在,并且能够代谢胆红素,减轻胆红素引起的神经元的损伤。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多瘤促活化因子3与卵巢癌的靶向治疗新进展

    作者:刘田田(综述);韩旭(审校)

    卵巢癌起病隐匿、缺乏早期诊断手段、预后不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而传统的手术及化疗治疗远期疗效不理想。近年来,与卵巢癌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不断深入,卵巢癌的靶向治疗研究逐渐展开。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下游因子多瘤促活化因子3(PEA3)在卵巢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其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逐步投入临床试验,并取得一定的疗效。该文将就EGFR、PEA3在卵巢癌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应的靶向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 Klotho基因及其多态性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静(综述);冯旰珠(审校)

    人类Klotho基因位于染色体13q12区域,全长约50 kb。 Klotho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多种类似人类衰老的相关表型,并且与肿瘤抑制作用密切相关,其基因表达下调及基因多态性与多种肿瘤易患性之间有明显联系,如肺癌、胃癌、胰腺癌、宫颈癌等,反映其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Klotho基因在少数肿瘤中显示出促癌效应,如卵巢癌,这种促癌效应可能与 Klotho 基因涉及众多信号通路,进而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表现出组织特异性有关。

  • NLRP3炎性小体与TLR3和PKR的关系及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锐(综述);吴校林;刘文卫(审校)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共同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近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展和破裂,NLRP3炎性小体作为天然免疫的重要组分在机体免疫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中起着核心作用,且NLRP3炎性小体激活途径也基本阐明,目前发现Toll样受体和双链RNA依赖性蛋白激酶可能在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血清脑钠肽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锐(综述);黄英华(审校)

    脑钠肽作为一种生化指标,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凭借其对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阴性预测价值,甚至对一般人群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亦具有重要的价值。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脑钠肽在不同系统疾患发病上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机制不清,脑钠肽在临床应用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包括各系统诊断界值的确定、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等,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来证实。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与雌激素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齐秀玉(综述);李志奇(审校)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其与内分泌性因素关系密切。髋关节脱位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雌激素对原代软骨细胞的作用亦有性别差异。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观察到雌激素与髋关节脱位相关。髋关节脱位的患儿的雌激素受体的存在酶切位点多态性。雌激素通过作用于髋关节的软骨,韧带和胶原等结构导致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 5-羟色胺与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

    作者:俞媛洁(综述);陈继红(审校)

    正常的肠道动力对生命至关重要。肠道动力紊乱,尤其是结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如慢性便秘等,发病率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日趋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胃肠道5-羟色胺(5-HT)(血清素)由肠神经系统和肠黏膜嗜铬细胞参与合成与分泌,参与胃肠道多种功能调控。5-HT信号通路异常参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该文主要围绕5-HT与胃肠动力障碍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及新辅助化疗中的动态监测价值

    作者:高志国;王军梅;李小依;鲁金飞;肖彬;蒋小莉;杨月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在宫颈癌诊断及新辅助化疗( NCT)中的动态监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且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认为宫颈癌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MRI多平面扫描和DWI检查,其中手术治疗者52例,74例接受NCT。另外选择同期行常规MRI扫描及 DWI检查并无宫颈癌变的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126例宫颈癌患者 DWI 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 ADC )均值为(0.87±0.09)×10-3 mm2/s,对照组ADC均值为(1.20±0.05)×10-3 mm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43,P<0.01)。74例NCT的病例依据治疗效果分为完全消失(CR)20例、部分有效(PR)42例、疾病稳定( SD)12例,随着NCT的进行,CR组ADC值逐渐升高,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组治疗1周后,ADC值变化不明显,而1~4周明显升高(P<0.05);SD组各时间点ADC值升高趋势不明显(P>0.05)。结论 DWI能动态监测 NCT前后宫颈癌 ADC变化并可区分宫颈是否发生癌变,对诊断宫颈癌及对NCT效果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 多药耐药基因C3435 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段智慧;常晓悦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1(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包头市中心医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就诊并确诊为 COPD患者98例( COPD组)和88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样。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的方法检测基因型,比较COPD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计算各等位基因的例数、基因型风险比和95%CI。结果 COPD 组中 C3435 T 位点基因型为 CC 型19例(19.39%)、CT型44例(44.90%)、TT 型35例(35.71%);对照组中 CC 型62例(70.45%)、CT 型20例(22.72%)、TT型6例(6.82%)。两组 CC、CT、TT 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CT+TT 基因型患 COPD 的风险是 CC 基因型的9.207倍( OR =9.207,95%CI 4.707~18.006);两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等位基因患 COPD的风险是C 等位基因的6.256倍(OR=6.256,95%CI 3.884~10.077)。结论 COPD的发生与 MDR1 C3435T 位点多态性之间密切相关。 T等位基因是COPD的易患基因。

  • 血清β-HCG、孕酮、阴道超声联合测定在早期输卵管妊娠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昱

    目的:分析和探讨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测定结合阴道超声在早期输卵管妊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疑似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120例,测定血清β-HCG、孕酮水平,并采用阴道超声进行检查,对患者临床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50例,宫内早孕孕妇70例。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血清β-HCG、孕酮值显著低于宫内妊娠孕妇[(6.7±1.5) mm 比(10.9±1.4) mm,(787±110) U/L 比(5638±193) U/L,(9.0±2.6) mg/L比(24.6±4.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血清β-HCG 水平在就诊当日与48 h 内均低于宫内妊娠孕妇[(787±110) U/L比(5638±193) U/L,(769±113) U/L比(11087±1827) U/L](P<0.01),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48 h后血清β-HCG水平与就诊当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宫内妊娠孕妇48 h后血清β-HCG 水平明显高于就诊当日[(5638±193) U/L 比(11087±1827) U/L](P <0.05);血清β-HCG单独诊断准确度为59.2%,孕酮单独诊断准确度为56.7%,阴道超声诊断准确度为67.5%,三者联合诊断准确度为88.3%。结论在早期输卵管妊娠临床诊断中,血清β-HCG、孕酮测定结合阴道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与金标准尽在准确率之间无明显差异)有利于降低早期输卵管妊娠漏诊率与误诊率,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骨筋膜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伟;于晓洁;赵敬凯;徐亚飞;张静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 VSD)技术治疗骨筋膜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骨筋膜综合征患者为对照组,给予皮肤大切口深筋膜切开减压术联合传统药物治疗,选择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9例骨筋膜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给予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 VSD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术后感染率及截肢率进行比较。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创面缩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0.24) cm比(0.61±0.13) cm,P<0.01];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32±6.74) d 比(54.25±10.11) d;(16.76±4.21) d 比(25.58±6.14) d,P<0.01]。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DH、CK及AS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131.5±34.7)U/L比(362.1±110.7) U/L;(198.6±70.1) U/L 比(3892.5±504.2) U/L;(22.2±6.4) U/L 比(138.2±104.7) U/L]和对照组[(220.3±45.7) U/L、(392.9±78.3) U/L、(76.2±22.4)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比18.18%(6/33), P<0.05]。结论对骨筋膜综合征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VSD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 LDH、CK 及 AST 水平,降低创面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泄热逐瘀法对输尿管上段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后辅助排石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竹山

    目的:分析泄热逐瘀法对输尿管上段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后辅助排石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在钟祥市人民医院进行钬激光碎石术的10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辅助碎石,观察组进行泄热逐瘀法辅助碎石,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0±6)分比(24±4)分,P<0.05];观察组患者肾绞痛率,术后2周结石排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0%(3/50)比20.0%(10/50),80.0%(40/50)比56.0%(28/50),P<0.05];观察组患者结石排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3) d 比(12±3) d,P<0.05]。结论泄热逐瘀法能有效促进患者体内碎石的排除,提高了结石的排净率,缩短排石时间,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腹腔镜和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近期疗效影响的比较

    作者:梁鹏锋;刘韬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 LAP)和传统开腹手术( OP)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10月渭南市中心医院收治并进行结肠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AP组和OP组,各40例,LAP组采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 OP组采用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观察指标,术后观察指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LAP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清扫淋巴结个数均高于 OP 组[(2.8±0.3) d 比(2.4±0.3) d,(23657±2869)元比(20365±2789)元,(14.5±2.1)个比(12.1±2.5)个,P<0.05];LAP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吗啡使用量、术后镇痛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OP组[(159±17) mL比(213±18) mL,(4.4±1.5) d比(5.5±1.9) d,(3.1±0.6) d比(3.4±0.5) d,(11.3±2.1) mg 比(17.6±4.1) mg,(17±3) h 比(29±5) h,(7.8±1.8) d 比(10.5±1.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P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 OP组[20.0%(8/40)比72.5%(30/40),P<0.01]。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多,但术中出血少,清扫淋巴结个数较多,且恢复较快及并发症少,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很好的临床优势。

  • 脓毒症患儿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志华;齐欣;王改;薛晨光;张剑;李建阳;王美英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保定市儿童医院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65例(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患儿65例(脓毒症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疗程为14 d。另选65例健康患儿作健康对照组,检测分析患儿的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严重脓毒症组的血清E选择素为(62.7±5.7) mg/L、D-二聚体为(3.72±1.14) mg/L、降钙素原为(9730±214) mg/L,C反应蛋白为(97±10) mg/L,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41.4±4.2) mg/L、(1.63±0.24) mg/L、(3352±16) mg/L、(82±8) mg/L]和健康对照组[(5.8±1.1) mg/L、(0.83±0.12) mg/L、(1681±13) mg/L、(48±11) mg/L](P<0.05);脓毒症组的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4 d后,脓毒症组E选择素(8.7±2.5) mg/L、D-二聚体(1.03±0.14) mg/L、降钙素原(2131±58) mg/L以及C反应蛋白(58±12) mg/L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严重脓毒症患儿中死亡组(21例) 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44例)[(67±10) mg/L 比(37±10) mg/L、(2.62±0.96) mg/L 比(1.44±0.34) mg/L、(8241±704) mg/L 比(2044±114) mg/L,(85±12) mg/L比(69±1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脓毒症患儿的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指标的测定可对脓毒症患儿的诊断及预后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 产后出血导致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孙海霞;张继东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导致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9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产科收治的11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产后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56例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54例未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前置胎盘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7.9%(10/56)比1.9%(1/54),19.6%(11/56)比3.7%(2/54),35.7%(20/56)比11.1%(6/54);25.0%(14/56)比7.4%(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和DIC是子宫切除术的高危因素( P <0.05)。结论急症子宫切除术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需严格掌握子宫切除指征和时机选择,加强围生期宣传教育,减少子宫切除术的发生,提高分娩质量。

  •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

    作者:刘杰;吴向玲;王园园;王慧阁

    目的:观察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口服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的CVA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吸入沙美特氟罗替卡松粉剂(50μg/250μg),每日2次,观察组36例同时口服孟鲁司特10 mg,每晚1次。在治疗前、治疗1、2、4、8周后分别记录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患者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 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FEV1比用力肺活量( FEV1/FVC)和大呼气峰流速( PEF)]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咳嗽症状积分、VAS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咳嗽症状积分观察组:(4.63±1.01)分,(2.58±0.82)分,(1.62±0.58)分,(0.34±0.09)分,(0.00±0.00)分,对照组:(4.72±1.04)分,(3.02±0.86)分,(2.57±1.35)分,(0.53±0.21)分,(0.22±0.04)分, VAS 观察组:(7.51±1.33)分,(3.56±1.05)分,(2.24±1.02)分,(0.34±0.12)分,(0.00±0.00)分,对照组:(7.36±1.54)分,(3.85±1.37)分,(3.21±1.48)分,(1.03±0.25)分,(0.27±0.06)分],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8周后肺通气功能FEV1%、FEV1/FVC、PEF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88±5)%比(82±4)%、(79±5)比(71±5)、(89.9±2.2) L/min比(84.6±4.1) 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沙美特罗氟替卡松与孟鲁司特口服联合治疗CVA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不良反应少,患者的依从性提高。

  • 血清β葡聚糖水平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假丝酵母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薛雨松;高永斌;王张莹

    目的:探讨β葡聚糖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患者假丝酵母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入住普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诊断为 VAP的患者共80例。根据深部痰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假丝酵母菌感染组(22例)和其他病原菌组(58例),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预后情况,并检测患者的血清β葡聚糖、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6、IL-8和C反应蛋白( CRP)水平。应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β葡聚糖水平和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并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评价β葡聚糖水平对假丝酵母菌感染的VAP的诊断价值。结果假丝酵母菌组的血清β葡聚糖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病原菌组[(85.5±15.7) ng/L 比(75.2±21.5) ng/L, P<0.05]。在VAP患者中只与CRP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658,P<0.05)。假丝酵母菌组血清β葡聚糖水平与PCT、IL-6和CRP均有显著相关性(r=0.654,r=0.571,r=0.795,P <0.05),与 IL-8也有较弱的相关性(r =0.566,P <0.05)。β葡聚糖水平对诊断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佳截断值为92.5 ng/L,灵敏度为54.6%,特异度为94.0%。结论β葡聚糖对 VAP 患者的假丝酵母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特异度高。

  • 二甲双胍在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李霞;张俊;方晏平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2年1月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难治性 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其中对照组单独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口服治疗,1片/(次?d),治疗6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方法为口服二甲双胍肠溶片,2片/次,每日3次,分为早、中、晚三餐进行服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性激素变化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7%(57/65)比72.3%(4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睾酮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观察组FSH 及雌二醇显著低于对照组[(4.0±0.6) U/L 比(5.0±1.1) U/L、(27±7) pg/L 比(35±5) 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排卵率、妊娠率均高与对照组患者[78.5%(51/65)比52.3%(34/65),84.6%(55/65)比61.5%(4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均可自行缓解。结论在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难治性PCOS,具有显著的疗效,安全性高,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围术期自体输血血液采集方法的改良

    作者:欧阳春;陈姗;徐倩

    目的:探讨围术期自体输血血液采集方法的改良。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湖北省中山医院手术用血患者130例,根据抽签法分为围术期自体输血组和预存式自体输血组,每组65例,围术期自体输血组开始手术时采用自体血液回收仪回收血液,预存式自体输血组在围术期自体输血组的基础上,令患者在择期手术前1个月开始采血,每3~5日1次,每次300~500 mL。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异体输血量、输液量,术后止痛剂用量、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补体 C3水平。结果围术期自体输血组异体输血量显著高于预存式自体输血组[(391±43) mL比(92±21) mL,P<0.05]。与术前相比,预存式自体输血组术后血清 TNF-α水平[术前(1.19±0.25) mg/L,术后1 d(1.33±0.19) mg/L,术后7 d(1.52±0.21) mg/L]、补体 C3水平[术前(116±22) mg/L,术后1 d(120±18) mg/L,术后7 d(119±17) mg/L]表现出上升趋势(P<0.05)。但围术期自体输血组手术前后的血清TNF-α水平[术前(1.19±0.22) mg/L,术后1 d (1.21±0.19) mg/L,术后7 d(1.18±0.18) mg/L ]、补体C3水平[术前(115±19) mg/L,术后1 d (132±15) mg/L,术后7 d(175±18) 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自体输血组术后TNF-α水平、补体C3水平均显著低于预存式自体输血组( P<0.05)。结论改良自体输血能得到更多自体血液,能大量减少术中异体输血,提高术后TNFα和补体C3水平。

  • BMP4/SDF-1壳聚糖缓释体联合BMSCs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周少怀;杜谢琴;金静;卞峰;方红育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4/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BMP-4/SDF-1)释体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冷冻干燥和乳化交联法制备BMP-4/SDF-1壳聚糖缓释体,通过电镜扫描观察缓释体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 BMP-4和SDF-1的缓释作用;体外分离培养兔BMSCs,Transwell检测缓释体对BMSCs的趋化作用,单核细胞直接细胞毒性实验检测细胞因子缓释体对兔BMSCs的增殖作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骨相关指标[碱性磷酸酶( ALP)/骨钙素( OCN)]茜素红染色观察带有细胞因子的缓释体对 BMSCs 矿化结节形成能力。结果空白组、BMP-4组、SDF-1组、BMP-4/SDF-1组的兔BMSCs增殖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升高,且BMP-4/SDF-1组的兔BMSCs增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将共培养的兔 BMSCs 小室进行结晶紫染色发现,BMP-4/SDF-1组细胞穿膜数目相对空白组、BMP-4组、SDF-1组显著增多(P<0.05)。复合缓释体与兔 BMSCs共培养7 d后BMP-4/SDF-1组ALP和OCN表达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MP-4/SDF-1矿化结节较空白组、BMP-4组和SDF-1组明显增多。结论制备兔骨缺损模型,将SDF-1/BMP-2壳聚糖换实体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植入兔局部骨缺损处,促进黏附增殖,诱导成骨分化填补骨缺损,BMP-4/SDF-1壳聚糖缓释体支架可以作为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 长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狼疮性肾炎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曹丹;曹阳

    目的探讨长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狼疮性肾炎患者骨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狼疮性肾炎(初治)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所有患者按美国风湿病学会指南推荐激素冲击治疗后逐渐减量直至长期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观察组患者一旦发生骨密度异常均采用阿仑膦酸钠、阿法骨化醇、碳酸钙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相关治疗。开始半年及以后每1年患者回访测其骨密度值。比较两组患者各阶段骨密度值变化,并测定和比较其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空腹尿钙/肌酐比值(Ca/Cr)等骨转换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6、12、24、36、48、60个月腰椎及股骨头骨密度值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观察组腰椎骨密度48、60个月随访值、股骨颈骨密度36、48、60个月随访值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12、24、36、48、60个月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腰椎及股骨头骨密度值与患者糖皮质激素摄入量呈负相关(P <0.05),与激素使用时间呈负相关(P <0.05)。糖皮质激素摄入量是骨密度值异常的危险因素(OR =5.793,95%CI 1.365~107.142,P =0.005)。结论长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能降低狼疮性肾炎患者骨密度值,易发生骨质疏松症,抗骨质疏松临床干预能有效遏制患者骨密度较少趋势。

  • 可吸收明胶海绵支架联合三氧化矿物凝聚体与氢氧化钙覆盖诱导体内牙髓再生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宇;魏灼丽;赵彪;任延秀

    目的:比较可吸收明胶海绵支架联合三氧化矿物凝聚体( MTA)与氢氧化钙覆盖诱导体内牙髓再生的疗效。方法选取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122例(130颗患牙)不可复性牙髓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1例(66颗患牙)和对照组61例(64颗患牙)。其中观察组采用可吸收明胶海绵支架联合MTA封闭治疗,对照组采用氢氧化钙覆盖治疗,经3个月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牙龈活力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总的初步成功率为50.0%(33/66),明显高于对照组[12.5%(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急性牙髓炎、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1个月,观察组总的阶段成功率为62.1%(41/66),明显高于对照组[18.8%(1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急性牙髓炎、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增生性牙髓炎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总的终成功率为66.7%(44/66),明显高于对照组[21.9%(1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各型牙髓炎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明胶海绵支架联合MTA可有效诱导体内牙髓再生,对各型不可复性牙髓炎均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 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郭中华

    目的:对慢性荨麻疹( CU)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 CU患者10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 WHOQOL-BREF)(中文版)对102例CU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在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等的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56.7±6.4)分比(3.2±0.9)分、(62.3±7.4)分比(3.9±1.0)分、(57.5±6.4)分比(1.4±0.5)分、(66.4±8.5)分比(2.2±1.2)分、(5.8±2.2)分比(1.6±0.6)分、(246±10)分比(1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家庭摩擦、食欲、CU发作频率、皮肤科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及患者自主评分为影响CU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CU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减少家庭摩擦、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灯盏细辛防治青光眼术后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奕萍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灯盏细辛防治青光眼术后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患者95例(145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银杏叶提取物组(A 组)、灯盏细辛组(B组)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灯盏细辛组(C组),其中A组32例(46眼),B组32例(51眼),C 组31例(48眼)。 A 组患者给予银杏叶胶囊口服,每次1片,每日1次;B组患者给予灯盏细辛(益脉康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1次;C组患者给予银杏叶提取物和细辛灯盏,剂量与用法同A、B组。各组连续服用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三组患者视力、眼压和视野进行测定。结果 C 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 A 组和 B 组[14.6(7/48)比6.5%(3/46)、7.8%(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C组眼压依次为(13.8±1.2) mmHg(1 mmHg=0.133 kPa)、(13.6±1.5) mmHg、(13.1±1.3) mmHg,C组眼压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C 组患者平均光敏度显著高于 A 组和 B 组[(22±9) dB 比(18±7) dB、(19±7) 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 组患者平均缺损度显著低于 A 组和B组[(12±3) dB比(14±4) dB、(13±4) 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或灯盏细辛相比,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灯盏细辛能更有效地降低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内压,改善视野,提高患者视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峰;张敏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禹城市中医院急诊救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边转运边治疗的院前急救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救治疗总有效率及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80/100)比50.0%(50/100),80.0%(80/100)比65.0%(65/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上车急救时、到医院时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均呈下降趋势,血氧饱和度呈上升趋势,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方式,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减少转运风险,改善预后,降低事件发生率。

  • 尼莫地平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组织氧分压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蒋汉刚;李峥;龚君豪;刘洪军;唐晓平

    目的:研究分析尼莫地平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组织氧分压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CVD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开颅手术、脱水、止血、激素、抗炎等常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尼莫地平,并连续用药直至伤后30 d。两组患者均接受持续性的脑组织氧分压(PbtO2)和颅内压监测,对不同时段PbtO2和颅内压水平统计分析,此外对不同时间点患者的平均血流量(Qmean)、伤侧颈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ean)、动态血管阻力以及脑血管阻力进行观察记录,每例患者在伤后3个月进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结果试验组入院及治疗8、24、48、72 h时的PbtO2水平分别为(17±2)、(20±3)、(30±3)、(27±2)、(32±3) mmHg(1 mmHg =0.133 kPa),对照组的 Pbt O2水平分别为(16±2)、(17±1)、(18±2)、(19±2)、(24±3) mmHg,组内不同时点间比较,术后两组 PbtO2水平均有提升,组间比较,实验组Pbt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及治疗8、24、48、72 h时试验组的颅内压水平分别为(3.6±0.5)、(3.6±0.7)、(2.6±0.5)、(2.5±0.4)、(2.2±0.5) kPa,对照组的颅内压水平分别为(3.8±0.6)、(3.7±0.5)、(3.6±0.4)、(3.2±0.5)、(2.7±0.3) kPa,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颅内压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试验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0%(11/20)比25.0%(5/20),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外伤之后及早使用尼莫地平治疗,能够增加患者组织氧分压,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继发性的脑损伤减轻并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 胆管内瘘的诊疗现状

    作者:李树栋(综述);孟兴凯(审校)

    胆管内瘘多是由胆管炎症、结石梗阻、肿瘤、溃疡、医源性操作等造成的胆管与其周围脏器发生联系的损伤,临床上并不多见,诊断较为困难,且极易误诊。胆管内瘘可造成其他相应脏器的功能异常甚至障碍,危险性较高,对机体危害较大,故应重视。胆管内瘘主要包括胆肠瘘、胆胃瘘、胆管气管瘘等,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研究可为控制及预防该病提供参考。

  • 地塞米松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宝平(综述);钱金桥(审校)

    术后恶心呕吐作为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其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可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预防和治疗术后恶心呕吐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抗呕吐药物的应用是目前预防和治疗术后恶心呕吐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该文就单纯地塞米松或地塞米松复合其他抗呕吐药物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进行综述。

  • 肌少症研究进展

    作者:吴佳佳(综述);邢学农(审校)

    肌少症是一种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的综合征,其可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近年关于肌少症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的国内外研究也越来越多。肌少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如营养、运动、疾病、激素、年龄等)有关,其防治方法也有多种(如补充维生素D、抗阻训练、激素替代、应用肌肉生长抑制因子抑制剂等),但大部分未达成共识,有的正处于临床试验中。

    关键词: 肌少症 病因 防治
  • 渗透性树脂治疗牙釉质白垩斑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洪(综述);何静(审校)

    白垩斑是釉质龋早期的临床表现,是正畸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美观。渗透性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的树脂具有低黏性,是近年来治疗早期釉质龋白垩斑有效且无创的新方法。该法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口腔临床医师的推广运用。该文通过论述白垩斑发生的原因和渗透性树脂的特性,阐述了渗透性树脂治疗白垩斑的理论依据,并分析渗透性树脂的临床疗效,证实了渗透性树脂治疗白垩斑的有效性。

  • Fabry病神经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梅芳(综述);张玉琴(审校)

    Fabry病(法布里病)是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其发病机制为编码α半乳糖苷酶A的GLA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患者血浆α半乳糖苷酶A的活性部分或全部消失,从而引起神经酰胺三己糖苷为主的鞘糖脂类物质不能分解而聚集各种细胞内,造成各脏器功能受损。其中神经系统损害包括小纤维神经病及脑血管疾病等,对于不明原因的神经疼痛和早发脑卒中患者应考虑Fabry病的可能,以期早期诊治。

  • 心脏康复与肺康复在急诊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李贤勇(综述);王秀杰(审校)

    急诊住院患者众多,特别是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经短期住院治疗至病情稳定后,仍需医师进一步指导患者康复与护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与肺康复治疗已逐渐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提高人们对康复医学的认识对于全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 炎症性肠病相关肝胆疾病的机制探讨

    作者:郑楠;赵亚娇;魏真真(综述);李楠(审校)

    炎症性肠病( IB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以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除肠道病变外,还可伴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其中肝胆并发症是常见的肠外表现,对 IBD的病死率具有重要影响。肝胆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小胆管性PSC、免疫球蛋白( Ig) G4相关性胆管炎(IAC)、非酒精性脂肪肝、胆石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等。 IBD相关肝胆疾病是由环境因素、微生物因素及免疫因素综合作用于遗传易患人群,引起异常免疫反应所致。

  •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的前列腺活检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娟霞(综述);王志平(审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增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前列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往往失去了佳的治疗时机,因此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十分关键。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金标准,该文对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的前列腺活检术后引发的感染相关并发症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进行综述。

  • EB病毒相关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作者:吴荻(综述);张学美(审校)

    结外鼻型自然杀伤(NK)细胞/T细胞淋巴瘤(ENKTL)为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EB 病毒的感染能表达一系列潜伏蛋白,且此类蛋白的表达与 ENKTL 的发病密切相关,但 EB 病毒引起T细胞及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的确切机制目前仍未知。针对EB 病毒相关的恶性肿瘤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以丁酸类药物人工诱导肿瘤细胞的EB病毒基因达裂解期,再联合抗病毒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 肿瘤微环境与上皮间质转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蔚怡(综述);周京旭(审校)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对于恶性肿瘤的发病及转移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病及转移可能与上皮间质转化有关。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下,如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表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通过激活 Snail、Smad、Wnt等转录因子通路使上皮细胞失去原有的极性,加强了侵袭和转移的能力,细胞失去了对正常生长的调控,从而表现为恶性病变。

  • 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真德智(综述);周世杰;刘志东;李云松(审校)

    癌症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大的疾病,而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病情进展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但转移机制至今还不清楚。随着循环肿瘤细胞的发现及之后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其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循环肿瘤细胞的低检出率一直影响着研究进展,其原因与上皮间质转化所致的细胞表型改变相关,同时上皮间质转化也是促进肿瘤转移的因素之一。因此,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成为肿瘤转移研究的关键。

  • 微RNA与肺癌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状态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泉毅(综述);张大昕(审校)

    肺癌是目前全球癌症患者中病死率高的,其中,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研究覆盖广。目前,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研究的兴起,使EGFR成为治疗NSCLC的关键点之一,随之而来的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广泛应用。随着对微 RNA(miRNA)研究的深入,对其生物特性有了全新的了解,miRNA 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EGFR的突变状态与一些特异性miRNA关系的研究也成为热点之一。

  • 癌症恶病质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温宏升;阎飞(综述);秦贤举(审校)

    癌症恶病质( CC)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近十年,尽管 CC 发生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其治疗尚缺乏理想的方法。 CC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系统性炎症反应、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多种因素。 CC的成功治疗也有赖于多途径干预,包括营养支持和多种药物联合运用。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CC的药物有沙利度胺、非甾体消炎药类、孕酮类等;另外,一些根据其发病机制设计的新药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如ALD518、OHR/AVR118等)。

  • 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范艳兰;张桂枫;郑艳(综述);刘振华(审校)

    三阴性乳腺癌( 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及人类上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无表达的一类乳腺癌,与其他乳腺癌相比,TNBC对新辅助化疗的完全病理缓解率较高,效果较好,然而,仍有超过半数的 TNBC 不能达到完全病理缓解,预后较差,目前,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细胞毒药物、靶向药物等对TNBC的治疗。针对不同亚型的TNBC,新辅助化疗的组合方式及有效的药物靶点、可靠的预后标志等将会是本领域研究的热点。

  • 白细胞介素17、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及存活蛋白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章幂(综述);章佳新(审校)

    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及存活蛋白(Survivin)基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关系密切,在癌细胞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L-17可引起STAT-3的异常活化,异常活化的STAT-3终引起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表达增加,使得细胞凋亡过程受阻、细胞异常增生,终引起细胞发生癌变。通过IL-17、STAT-3及 Survivin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研究,可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Tbx3基因在肿瘤及抗癌药物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子良;凤茂华;孟庆才(综述);黄新余;王洪成(审校)

    Tbx3在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与转移密切相关,如乳腺癌、肝癌、胰腺癌、黑色素瘤等。 Tbx3主要通过 Wnt途径和影响钙黏蛋白的表达等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应用特异性的沉默因子或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某些肿瘤的转移性。

    关键词: TBX3 肿瘤 抗癌药物
  • 去整合素-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亚龙;段彪;张锐东;毛洪刚(综述);李哲海(审校)

    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家族是许多细胞外基质(ECM)的成分。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分为膜锚定型和分泌型,这些分子在各种生物活动(如细胞黏附、细胞融合、细胞迁移、膜蛋白脱落和蛋白水解)中发挥作用。一些ADAMs成员在恶性肿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ADAMs的活性受基因表达、胞质和周围细胞的调控,酶原和抑制因子也参与调控。尽管现在还不清楚具体的作用机制,但是它们中大多数具有调控生长因子活性,整合、诱导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