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廉应涛;陆礼萍;徐松;余追

    脑组织对缺血高度敏感,即使是短暂的缺血也会诱发一系列复杂事件,终导致脑细胞死亡.心搏骤停为全脑缺血状态,所以首要处理是恢复脑血流.然而,脑血流恢复会对心搏骤停患者造成额外的损害,并加重其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心搏骤停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钙超载、氧自由基损伤、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等,其中仍有很多不甚清楚.

  • DNA甲基化与衰老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徐林;葛正龙

    衰老是人类生活中一个自然而渐进的过程.在大多数生物体中,衰老速度与平均寿命成反比,它受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疾病等影响.衰老被认为与细胞中各种分子的改变有关,这种改变在人的一生中积累.而DNA甲基化是老化过程中研究深入和表征完善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DNA甲基化模式的变化被认为是衰老的主要标志之一.自1983年起,用于检测DNA甲基化的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且其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作用取得重大进展.因此,了解衰老过程中发生的DNA甲基化变化是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这将有助于寻找衰老的标识基因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延缓衰老.

  • 放射性肺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莫文倩;毛羽驰;赖宇;张琨明;林庆铿;张学娟;陈宏

    肺是放射敏感性器官之一.而放射性肺损伤(RILI)包括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慢性放射性肺纤维化,常发生于胸部肿瘤的放疗中.RILI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疾病,其特点为发生时间长、范围广,并伴随多种病理机制的改变.在治疗方面,其常规临床方案具有诸多不良反应,而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分泌的外泌体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等特性,这使它们在人类肺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分泌的外泌体通过其自身免疫修复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改善和缓解肺纤维化的病程,为治疗RILI带来新途径.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予城;杨淑莲;刘雅宁;雷蕊;刘希赞;孙艳舫;范华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和临床出血症状.从治疗的远期疗效来看,大部分患者还不能获得持续缓解.目前导致ITP发生的主要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除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以外,多种细胞免疫机制的异常也参与了ITP的发生过程.目前认为自身免疫耐受缺陷引起的自身免疫异常是ITP发生的中心环节.了解ITP的发生机制可为寻找治疗途径,提高治疗效果奠定基础.

  • miRNA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朱荣梅;薛竟宜;安梦楠

    微RNA(miRNA)是一类通过调节靶mRNA转录或转录后翻译诱导靶基因表达沉默而发挥广泛生物学作用的非编码RNA,参与调控人类约1/3的基因表达.多种miRNA参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miRNA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为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自然流产的病因研究

    作者:马彬;王海燕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已成为治疗不孕症患者的重要手段,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IVF治疗后的临床妊娠率明显提升,但自然流产率仍未下降.对于接受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不仅要获得妊娠,主要的目的是能够孕育健康新生儿,但是目前IVF-ET妊娠后存在较高的自然流产率,这也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IVF-ET妊娠后自然流产的病因复杂,因此探讨IVF-ET助孕妊娠后自然流产的病因,从而针对性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达到提高IVF活产率的目的,是辅助生殖领域研究需深入解决的问题.

  • 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赵炼;刘韶;徐军奎;李毅

    平足畸形一般可分为柔韧性平足和僵硬性平足,在儿童中,柔韧性平足多见.无症状的柔韧性平足一般无需治疗,而有症状的柔韧性平足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有症状的儿童柔韧性平足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国内外的文献报道中,儿童柔韧性平足治疗的术式繁多,涉及足踝部的软组织、骨性结构及关节.而关节制动术也逐渐推广.但总体而言,单一的手术无法有效矫正所有的畸形,一般都需联合手术治疗.因此,指导外科医师来合理选择术式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 肥胖的饮食和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

    作者:沈焕玲;张莹

    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日常活动的不断减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逐年上升.肥胖不但增加了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也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生活质量下降.治疗的肥胖方法有很多种,调整饮食与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接受,常见的调整饮食的方法有低热量饮食疗法、低脂饮食、高蛋白饮食以及地中海饮食等,药物减肥也很常见,主要包括非中枢性作用减重药、中枢性作用减重药以及兼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了解减重的方法,以期改善肥胖患者的生活质量.

  • 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李长青;柴尔青;姜蕾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急症,病情变化快,进展迅速,致残、致死率极高.目前,通过临床评分、影像学表现等可对SAH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但准确度有限.随着学者对SAH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生物标志物与SAH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标志物参与了由SAH所引起的代谢反应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脑损伤标志物、炎症标志物、血管病理学标志物等,但目前尚未证明它们是预测SAH预后的有用工具.希望通过研究与SAH预后相关的生标志物,从而对SAH的进展进行干预,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Ghrelin抗心力衰竭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田双全;富路

    饥饿素(Ghrelin)是一种主要由胃分泌的肽类激素.Ghrelin受体存在于心脏和血管中,并通过分子通路与之联系.Ghrelin具有强大的心脏保护作用,包括增强内皮和血管功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等.应用外源性Ghrelin可降低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轻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室重构,改善心力衰竭,并改善终末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恶病质状态.由于发现Ghrelin的时间相对较短,仍需要大量的研究来了解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 头孢他啶联合氨溴索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秀丽;吴艳;王超平

    目的 探讨头孢他啶联合氨溴索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在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头孢噻肟钠联合氨溴索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他啶联合氨溴索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07%(51/56)比75.00%(42/56)](P<0.05).观察组发热、咳嗽咳痰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5.42±4.21)h比(41.36±5.26)h,(44.36±6.24)h比(50.25±6.34)h](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31.14±3.45)ng/L比(43.15±5.24)ng/L,(4.32±0.68)pg/L比(7.12±1.14)pg/L,(56.24±6.47)mg/L比(75.36±9.52)mg/L](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62.35±6.24)%比(59.78±6.15)%,(34.12±5.24)%比(31.78±4.20)%,(1.20±0.34)比(1.03±0.26)],CD8+明显低于对照组[(28.54±4.12)%比(31.02±3.4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14%(4/56)比21.43%(12/56)](P<0.05).结论 头孢他啶联合氨溴索治疗有助于提高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这可能与缓解患者炎症症状、改善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凡;魏书艳;王佩;张唯;李轩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水岭脑梗死(CW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CW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用羟乙基淀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50/60)比66.67%(40/60),P<0.05].治疗后试验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00±1.09)分比(5.75±1.03)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4.62±8.75)分比(71.36±6.21)分](P<0.01).试验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0%(57/60)比80.00%(48/60)],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1/60)比10.00%(6/60)](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CWI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CWI的治愈率及好转率,且临床应用安全.

  • 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现状

    作者:麦婷婷;张莹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预防孕期高血糖有助于改善母婴不良结局、降低发生远期并发症的风险,减少医疗支出等.目前关于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是矛盾的,特别是在肥胖的孕妇中预防效果还存在分歧.补充益生菌或肌醇可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二甲双胍在某些高危人群中预防效果有限.鉴于不断增高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今后临床工作者应研究制订出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 25-羟维生素D3对2型糖尿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颖;李君;罗微

    25-羟维生素D3[25(OH)VD3]是人体内D族维生素重要的分子结构形式,其主要功能为调节钙磷代谢.25(OH)VD3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影响机体代谢功能的机制正被逐步揭示.目前,25(OH)VD3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系及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状态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中在骨代谢方面,高血糖会抑制25(OH)VD3的合成和释放,终导致骨质疏松;在糖代谢方面,维生素D的缺乏会导致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25(OH)VD3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存在一定联系.未来,随着25(OH)VD3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进一步揭示,其将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更好的指导.

  •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贾岳岳;汪晓霞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病理机制复杂,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氧化应激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类引起细胞内皮功能障碍,是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转录因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是细胞解毒反应和氧化还原状态的主要调节剂,在氧化应激和损伤中起保护作用,通过表达抗氧化酶减轻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研究发现,抗氧化剂在预防或治疗糖尿病肾病中起重要作用,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治开辟了新路径.

  • Neuropilin-1及配体Semaphorin3 A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进展

    作者:何猛;胡小磊;张晓梅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中相对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DN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种机制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Neuropilin-1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及抑制细胞迁移等作用,而Semaphorin3A参与器官的发生、肿瘤的形成以及免疫反应等.在糖尿病患者中,Neuropilin-1及配体Sema-phorin3A通过影响细胞外基质形成、足细胞数量及黏附功能、肾小球基膜形成等,导致蛋白尿形成,进而促进DN的发生、发展.了解Neuropilin-1及配体Semaphorin3A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助于DN的治疗.

  • 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通路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作者:高芃;刘晓刚

    糖尿病肾病(DN)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通路参与DN进展的炎症反应.目前的研究表明,这些IL-6应答是通过依赖糖蛋白130-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机制介导的,该机制一方面触发从先天性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转变,另一方面用于局部组织重塑和免疫细胞浸润.而在DN中,IL-6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明.IL-6介导的经典信号转导通路通过IL-6结合受体蛋白和IL-6介导的跨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可溶性IL-6受体被证明参与DN的发病机制.

  • 卵巢囊肿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治疗进展

    作者:姚依勍;龚亚斌;陆雁;许玲

    卵巢囊肿为临床妇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育龄期妇女,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卵巢囊肿的病情发展缓慢,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但随着囊肿的逐渐增大,可出现月经紊乱、腹胀腹痛等.目前,临床针对卵巢囊肿的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中医治疗(中药内治法、中药外治法及针灸治疗等)、西医治疗(西药、手术和介入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近年来,中西医治疗在卵巢囊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未来希望能重点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卵巢囊肿,通过使用中药调节患者微循环,西药抗菌消炎、止痛消肿,以促进囊肿的消散,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膝骨关节炎非手术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黎丹东;李琳琳;张旭辉

    膝骨关节炎(KOA)是骨科常见疾病,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KOA的治疗方式多样,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不同的临床分期.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一直在深入开展,由于医学伦理、精准医疗以及风险控制等因素的要求,进行动物实验极为必要,甚至是开展临床试验和治疗前的必需进程.分析KOA非手术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总结经验与成果,为开展相应实验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可为KOA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 医院机会性筛查人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病毒自然清除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胥莎莎;罗美;吴龙;刘军;王淑珍;刁晓莉;曲久鑫;王秋曦;张健欣

    目的 研究医院机会性筛查人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患者病毒自然清除的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纵向随访研究的方法对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科门诊HR-HPV阳性患者随访观察,随访时间6~33个月.应用病毒自然消退曲线的拟合曲线计算HR-HPV各亚型持续感染时间及持续感染比率.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病毒自然清除时间及病毒自然消退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病毒自然清除及持续性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该医院机会性筛查人群中HR-HPV感染患者病毒自然清除曲线特征:1年内病毒快速自然清除,持续感染率快速下降,12~14个月后病毒自然清除比例明显降低,大部分1年内不能自然清除的患者呈持续感染状态.除HPV45型外,各亚型病毒自然清除曲线特征相近,但各亚型持续感染时间及持续感染比率不同.持续感染时间与病毒在筛查人群中的感染率呈正相关.各亚型HR-HPV感染患者感染状态的构成比不同,HPV31、HPV33、HPV35感染率低,但感染后病毒自然清除比率低,持续感染比例高.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示:感染时年龄、多病毒混合感染及病毒载量是病毒自然清除的影响因素(P<0.05),感染时年龄是病毒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医院机会性筛查人群各亚型HR-HPV感染患者的自然清除具有确切的规律和特征,患者年龄是影响病毒的自然清除及持续性感染的主要因素.

  • 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瑞军;毛东伟

    宫颈癌是一个病因明确,可早期预防的恶性肿瘤.肉眼观察法敏感性较低,但在贫困地区有优势.巴氏细胞涂片法因阅片人主观因素及制片技术的原因,导致假阴性率高.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弥补了巴氏涂片法制片方面的不足.DNA定量分析是宫颈细胞学由传统的描述向定量分析发展的进步,是相较于薄层液基细胞学更为可观的一种筛查方法.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技术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相对较低,常与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于宫颈癌筛查.阴道镜检查使活检部位更为明确,避免了盲目取材.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可靠方法.

  • 单纯全子宫切除术后隐匿性宫颈癌放疗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凤霜;吴玉梅;王建东;孔为民;宋芳;张玉溪;孙阳;王春鹏

    目的 探讨单纯全子宫切除术后隐匿性宫颈癌(OICC)补充放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5例OICC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术后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为ⅠA2~ⅡA期,其中ⅠA2期4例,ⅠB1期9例,ⅠB2期1例,ⅡA1期1例,术后放疗,采用体外常规放疗±近距离腔内治疗,其中5例仅行盆腔外照射,10例行外照射+近距离腔内治疗,放疗期间有8例行同步化疗.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截止至2017年1月,观察患者的复发与生存情况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复发与生存情况:1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12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58个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50个月,有2例患者于治疗后9~18个月复发,复发患者均因肿瘤多处转移死亡;②近、远期并发症:10例患者出现近期并发症,包括Ⅰ~Ⅱ级直肠反应7例、Ⅰ级膀胱反应3例;远期并发症5例,包括Ⅰ~Ⅲ级直肠反应3例、Ⅱ级膀胱反应2例.结论 对于OICC患者,采用体外常规放疗联合近距离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治疗措施,近、远期并发症是可接受的.

  • 12691例妇科门诊患者H PV感染的状况分析

    作者:田凌君;吴素慧;胡龙华;武小芹;李颖;孙静汾;尚海霞

    目的 通过门诊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检查,了解就诊女性宫颈HPV感染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为山西省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在山西大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12691例女性进行HPV筛查,使用HPV核酸扩增及杂交技术对宫颈HPV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同时收集相应病检结果作为明确诊断的金标准.结果 12691例检测样本中HPV总检出率25.86%(3282例),其中高危型HPV检出率为23.54%(2988/12691),前5位是HPV16,58,52,53,39.低危型检出率为4.41%(560/12691),前5位依次为81,6,11,44,42.HPV在不同年龄组其检出率不同:绝经后女性高于育龄期女性(P<0.05);≤24岁与≥66岁女性高于25~65岁女性(P<0.05).HPV阳性患者中,有17.06%的患者(560例)病检结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及以上级别,其中主要感染亚型为HPV16、58、52、33、18.结论 我院门诊机会性筛查妇女宫颈HPV检出率略高于目前报道的门诊机会性筛查的平均水平,高危亚型排名前5位的是HPV16、58、52、53、39,常见的低危型是HPV81,中老年女性为HPV感染的好发年龄,临床值得重视.

  • 人乳头瘤病毒治疗性疫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莉;赵培玉;戴建荣

    宫颈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威胁着全球数以万计女性的生命和健康.目前学术界公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因此以HPV感染为出发点相继出现了HPV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目前,HPV预防性疫苗已经开始逐渐应用于美国及欧洲等多数发达国家,治疗性疫苗的研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主要包括肽疫苗、蛋白疫苗、活载体疫苗及DNA疫苗等.然而,预防性疫苗对已感染HPV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限,治疗性疫苗则可以通过激活细胞免疫特异性地清除病毒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有望成为治疗HPV感染宫颈癌的新手段.

  • 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佩佩;李大鹏;盛修贵

    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前哨淋巴结是肿瘤区域淋巴引流的第一站,也是淋巴转移可能发生的部位.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可反映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状况,使大多数早期宫颈癌患者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存质量.目前已应用于早期宫颈癌临床治疗中,但如何提高病理检测微转移的准确性,改善前哨淋巴结示踪方法以及提高前哨淋巴结检出率、敏感性,降低假阴性率应进一步研究.

  • 宫颈鳞状细胞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肿瘤相关抗原筛选

    作者:何玥;吴玉梅;阴赪宏

    目的 寻找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肿瘤相关抗原,为宫颈鳞癌嵌合型抗原受体T(CAR-T)细胞免疫治疗提供治疗靶点.方法 收集2017年1—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收治的手术治疗ⅠB1~ⅠB2期宫颈鳞癌患者8例,癌灶病理证实宫颈鳞癌,癌旁病理证实为非癌组织;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患者8例,宫颈组织病理证实为宫颈炎症.选取黏蛋白1(MUC1)、间皮素(MESO)、CD133、神经节苷脂2(GD2)作为目标肿瘤相关抗原.应用免疫印迹技术在宫颈鳞癌、宫颈鳞癌癌旁及宫颈炎症组织中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检测.结果 免疫印迹实验显示,MUC1及MESO蛋白在宫颈鳞癌及宫颈鳞癌癌旁组中高表达,MUC1蛋白在宫颈癌、宫颈鳞癌癌旁及宫颈炎组织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33蛋白在宫颈炎症组高表达.GD2蛋白在宫颈鳞癌、鳞癌癌旁组织及宫颈炎症组织中均无表达.结论 MUC1和MESO蛋白可作为宫颈鳞癌肿瘤相关抗原,为进一步CAR-T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基础.

  • 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赵小玲;孔为民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放疗作为宫颈癌主要的治疗手段,对宫颈癌患者,特别是晚期宫颈癌患者意义重大.然而放疗不敏感仍然是放疗应用的大障碍.Bcl-2和Bax基因、Survivin和Livin基因、Smac基因等是与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相关的基因,了解其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寻找放疗增敏靶点,有望提高宫颈癌的放疗敏感性.以低的放疗剂量达到好的治疗效果已经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 宫颈病变与阴道上皮内瘤变相关性及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范雅丽;王建东

    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是发生于阴道,由于上皮发生不典型增生引起的病变.其高危因素仍没有明确的规定,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VAIN与宫颈病变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常会伴有VAIN.宫颈病变的致病因素已有所突破:人乳头瘤病毒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致病因子(尤其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持续感染),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吸烟等为协同因素.阴道与宫颈有相同的组织学来源,宫颈病变的高危因素可能也会导致VAIN的发生,可能与宫颈病变自身相关,也可能与宫颈病变的治疗有关.

  • 二甲双胍治疗宫颈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桐;姜昊;王建东

    二甲双胍是一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常规药物.近年来发现,二甲双胍不仅可以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还对多种肿瘤具有治疗作用.根据细胞学研究、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具有治疗宫颈癌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认为其主要通过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蛋白合成、人类肿瘤髓细胞白血病1蛋白表达和降低循环中胰岛素/胰岛素生长样因子水平等多种途径,抑制癌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和侵袭转移,实现对宫颈癌的治疗作用.除此之外,二甲双胍还可能具有使放化疗增敏的作用.

  •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涵;薛艳;郑伟;余慧;张昕彤;安瑞芳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7年1—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宫颈炎或CIN的158例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中宫颈炎67例,CIN 91例;CIN组阴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高于宫颈炎组[65.9%(60/91)比43.3%(29/67)](P<0.01);CINⅠ级组阴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为65.9%(29/44),CINⅡ~Ⅲ级组为66.0%(3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相比,细菌性阴道病(BV),中间型B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中CIN的发生率高于宫颈炎(P<0.05),宫颈高度病变和低度病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阴道微生态功能指标正常者作为对照,pH值升高患者CIN发生率增加(P<0.05);而唾液酸苷酶阳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阳性、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不增加CIN的发生风险(P>0.05).结论 阴道感染性疾病中,BV、中间型BV、VVC增加CIN的发生风险,与CIN高度病变的发生不相关;阴道微生态功能指标中,pH值增加CIN发生风险;唾液酸苷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与CIN的发生不相关.

  • 不同年龄段宫颈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姜昊;吴玉梅;王建东;孔为民;宋芳;李桐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并确诊为宫颈癌的191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将其分为≤35岁组(n=262)、36~49岁组(n=1031)、≥50岁组(n=618),在初潮年龄、孕产次、家族史、首发症状、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16~81岁,高发年龄段为36~49岁(53.95%).≤35岁、36~49岁患者的首发症状多为接触性出血[49.2%(129/262)、40.1%(413/1031)],≥50岁组的首发症状多为不规则阴道流血[52.3%(323/618)].≤35岁组、36~49岁组、≥50岁组的临床早期患者(ⅠA~ⅡA期)占比分别为79.4%、70.0%、49.7%.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但≤35组腺癌比例更高(12.2%),36~49岁组、≥50岁组分别为7.4%、9.7%.三个年龄段患者的病理分化程度未见明显差异.≤35岁组仅以手术为治疗方式的比例高(48.6%),36~49岁组、≥50岁组分别为41.1%、28.6%.≤35组、36~49岁组、≥50岁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1%、92.6%、87.2%.结论 宫颈癌高发年龄为36~49岁,年轻患者腺癌多见,年老患者临床晚期所占比例大,应引起重视.应扩大宫颈癌筛查范围,加强健康宣传,增强宫颈癌高发年龄人群的疾病防治意识,积极预防、早诊、早治,改善预后及生存质量.

  • 子宫锭治疗宫颈锥切术后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万莉;芦艳丽;比丽克孜·艾克木;韩璐

    目的 观察子宫锭治疗宫颈锥切术后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妇科门诊的宫颈锥切术后伴随有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子宫锭1片每5天宫颈上药1次,4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保妇康栓2粒宫颈上药7 d为1个疗程,以上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 两组均以HPV16、HPV18感染为主.子宫锭组对于高危型HPV的痊愈率高于保妇康栓组[77.14%(27/35)比54.29%(19/35),P<0.05].中医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锭能有效降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对宫颈糜烂及接触性出血的患者疗效更佳.

  • 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

    作者:姚淑娟;伏世杰;张师前

    持续性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一些病原体如衣原体、毛滴虫等引起的生殖道感染是阻止HPV自发清除和促进肿瘤进展的共同因素;然而,它们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及沙眼衣原体等感染可能通过提高下生殖道对HPV感染的敏感性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由于多数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各种常见的生殖道感染与HPV感染和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之间的可能联系,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一个新思路.

  •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前新辅助化疗的意义

    作者:姜艳芳;李宁

    宫颈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一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目前宫颈癌的根治性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和放疗.新辅助化疗(NACT)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多,逐渐得到重视,但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前的NACT仍有争议.NACT序贯单纯放疗或者同步放化疗,患者基本能够耐受,但总生存期并没有延长.高剂量强度、短周期的NACT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对难以耐受同步放化疗的晚期、体弱患者,化疗序贯单纯放疗的疗效与同步放化疗相当,耐受性更好,值得进一步探讨.

  • ASCUS/HR-HPV阳性者HSIL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吴敏霞;尤志学;何晓明;钱晓月;邢燕;周斌兵

    目的 探讨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ASCUS/HR-HPV)阳性者中发生相关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对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91例ASCUS/HR-HPV阳性者阴道镜指引下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回顾分析,探讨ASCUS/HR-HPV阳性中HSIL的风险因素.结果 91例ASCUS/HR-HPV阳性者中16例诊断为HSIL.单因素分析:不同HR-HPV型别间HSIL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型HSIL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12型(P<0.001),患者年龄及HR-HPV负荷量的高低HSI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PV16/18是影响HSIL的危险因素(OR=7.481,95%CI 2.306~24.267,P=0.001).结论 HPV16/18阳性是ASCUS/HR-HPV阳性者发生HSIL的危险因素,应结合阴道镜评估,选择分层处理.

  • 宫颈癌与阴道微生物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云霞;王玉东

    阴道微生物的变化在女性生殖道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有关,HPV感染发生率高,但只有少部分持续存在,终发展为CIN及宫颈癌.目前研究认为阴道微生物的变化主要与种族、阴道冲洗、雌激素水平以及吸烟、性交等有关.子宫颈微生物的组成也随着宫颈癌的不同阶段在不断变化,由初以乳酸菌属为优势菌属逐渐转变为阴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目前宫颈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放疗、化疗为辅.

  • 2017 ESMO《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诊断、治疗和随访》解读

    作者:王稳;伏世杰;张师前

    2017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发布了宫颈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内容主要涉及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流行病学,分期和风险评估,局部病变的初始治疗和辅助治疗,晚期/转移性疾病的治疗以及随访和监测等.现就相关内容进行解读,旨在更好地把握该指南.

  •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商若天;孔为民

    目的 探讨宫颈癌治疗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初治的223例行单纯手术、手术+放疗以及同步放化疗治疗后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阴道分泌物检查,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并进行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单纯手术组、手术+放疗组以及同步放化疗组患者治疗后阴道清洁度异常率和病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0.6%(14/68)、33.9%(20/59)、52.1%(50/96)和11.8%(8/68)、11.9%(7/59)、29.2%(28/96).同步放化疗组阴道清洁度异常率和病原体感染率高于单纯手术组及手术+放疗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及是否规范阴道冲洗为同步放化疗组患者阴道清洁度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宫颈癌治疗后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同步放化疗较其他治疗方案更易导致阴道分泌物异常.居住环境差、文化程度低、不规范阴道冲洗的宫颈癌患者更易在同步放化疗后出现阴道微生态失调.应对此类患者加强宣教,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