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继发性骨髓外局部组织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

    作者:王克强;晁储璋;刘瑞锁;刘汉棠;李德高;葛昌文

    目的 前瞻性研究继发性骨髓外局部组织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特点及意义.方法 对临床上所有进行穿刺及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标本同时做HE染色和瑞氏-姬姆萨染色,然后镜检查找海蓝组织细胞,对被检出海蓝组织细胞的患者再行骨髓穿刺检查,确认骨髓中是否也有海蓝组织细胞,临床上重点观察其有无肝、脾大、皮肤有无出血斑、BPC是否减少.结果 从5 760例被检标本中检出海蓝组织细胞8例,此8例患者骨髓中未见海蓝组织细胞,临床上无肝、脾大,皮肤无出血斑,BPC无减少.结论 骨髓外局部组织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患者临床表现与"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不同,可能为骨髓外局部组织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的缘故,认为骨髓外组织也可分化产生海蓝组织细胞.

  • 降脂中药实验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陈匡;郭卉;刘学政

    高脂血症作为中老年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造成动脉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据美国心脑血管研究院7年防治研究证实,降脂药物可减少心脑病死率24%,减少非致死性心脏病发作率19%.由于西药长时间应用多存在一定副作用,因此,通过对中药的开发研究,探索高脂血症的治疗,具有深远意义.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作者:孙波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胃痞"、"胃脘痛"、"胃胀"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CAG属癌前病变,多伴有异型增生(ATP)和肠上皮化生(IM).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对CAG的中医治疗卓有成效.现将近5年中医药对CAG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研究进展

    作者:杜洪娟;张菁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属中医"妊娠腹痛""胎动不安""症瘕"等病范畴.随着异位妊娠发病率的升高,近年来临床观察所使用的各种非手术疗法均有一定效果.寻找一种简单、有效、成功率高、又无毒副作用的疗法,为治疗异位妊娠的近期目的.既往本病一经确诊,即行手术治疗,但手术创伤大,增加出血量,致孕妇体质下降且加重经济负担,故不易为患者接受.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及中西医结合方法的丰富,本病的保守治疗成功率大大提高,尤其近年来对本病的研究更加深入.

  • 古方辨病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进展

    作者:刘虹

    病毒性心肌炎是现今临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中医学者采用中医传统方剂(古方),辨病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大多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为充分运用古代医家的临床效方治疗现代疑难病证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综述如下.

  • 长期腹膜透析导致腹膜硬化的发病机制

    作者:蔡新明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患者接受腹膜透析治疗,腹膜透析导致的腹膜硬化是腹膜透析患者较严重的远期并发症,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生存期越来越长,此并发症也表现的更为突出.因而对腹膜透析导致腹膜硬化的研究成为近年研究的重要课题.虽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人们从临床、动物实验、病理、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对引发腹膜硬化的原因简要概述如下.

  •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治疗进展

    作者:唐斌;叶琳;刘斌;陈掌珠

    腹水是肝硬化由代偿转化为失代偿的一个重要标志.顽固性腹水则是失代偿早中期转化为晚期的重要表现.按照国际腹水协会定义,顽固性腹水(refactory ascites)为药物治疗后腹水消退不满意和(或)经排放腹水治疗后不能防止腹水的早期复发.它分两种亚型:①利尿剂抵抗性腹水:对限制钠盐饮食(50mmol/d)和强大的利尿(螺内酯400mg;速尿160mg)缺乏反应,以致腹水不能消除或不能防止短期内复发.②利尿剂难治性腹水:在使用利尿剂时出现并发症,妨碍了利尿剂的有效剂量,以致腹水难以消除.由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常常腹水量大,症状明显,常伴有稀释性低钠血症,肾功能不全,对多种利尿剂不敏感.因此,治疗十分困难.近年来,随着对肝硬化腹水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和途径.现予简要综述.

    关键词: 肝硬化 腹水 病因 治疗
  • 肾综合征出血热肝脏损害研究进展

    作者:赵洪奎;付春生;刘琛志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合并肝脏损害时,其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少数可出现黄疸.肝活检可见肝细胞肿胀、变性,伴灶状或大片状坏死.其损害机制复杂,现将近年来有关HFRS合并肝脏损害的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 新生儿静脉营养现状及其肝胆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作者:乔玉芝;马丽芳

    当小儿不能耐受经肠道营养时,完全由静脉输入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支持名为静脉营养.又名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PN).自1968年Dudrick首次报道应用静脉营养以来证实,TPN对提高危重患儿抢救成功率,提高小儿生存质量确有显著作用.但TPN的并发症尤其是肝胆并发症仍没有完全解决,现就新生儿静脉营养的现状及其肝胆并发症的防治综述如下.

  • 盐水张力计运用的生理与病理学基础研究

    作者:张斌

    用盐水张力计在胃肠道粘膜测定二氧化碳分压(Pco2i)可以追述到1926年,那时Mclver等首次发现CO2由血液弥散到肠腔,以至肠腔CO2分压比周围环境的CO2分压高,几达静脉血水平.但是,直到1980年,在Fiddian-Green等认识到胃肠道的灌注可以通过该项技术来评价之后,张力计技术才得以广泛应用.

  • 幽门螺杆菌与相关疾病的研究

    作者:肖作平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先报道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粘膜中存在一种弯曲的细菌,被命名为幽门弯曲菌,从1989年起正式定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有关HP与相关疾病,特别是上胃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临床学家的极大关注[1].

  • 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损伤机制研究现状

    作者:姜双;王志新;刘艳秋;王晓华;于丽娟;周文学;陆朝阳

    梗阻性黄疸(OJ)因胆管机械性梗阻(先天畸形、炎症、结石、肿瘤与寄生虫疾病),胆汁淤滞所致的黄疸,是以肝胆组织损害和全身各系统发生一系列病理和生理改变为主的症候群.肝功能衰竭是其常见的死因.近年来,对OJ时肝脏损伤机制的研究发展较为迅速,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作者:舒英胜;米金洪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重要并发症,是SAH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报道,血管造影可发现70%的SAH患者出现CVS,而30%的患者继发缺血性脑损害[1].因此,进一步研究CVS的发病机制对其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切割球囊成形术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寅;高静;屈大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问题仍然是影响其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切割球囊(cutting balloon)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冠脉介入治疗器械,它对冠状动脉内膜的损伤较轻且规则,可预防或减轻术中急性血管并发症和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目前切割球囊成形术(cutting balloon angioplasty,CBA)的临床应用刚刚开始,现将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β受体阻滞剂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作者:邓家强;尹瑞兴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表现,也是一直受到重视的严重临床综合征.自1975年Waagstein首次报道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临床状况,增加射血分数和改善心功能以来,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试验结论并不一致,如美托洛尔治疗DCM试验(MDC)显示383例患者用美托洛尔治疗12~18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与对照组间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9)[1];1994年欧洲的比索洛尔治疗心功能不全试验研究(CIBIS)对641例心力衰竭患者随访2年后,比索洛尔组病死率(16.6%)稍低于对照组(20.9%)[2].这些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死率的影响不同.近年来人们对多种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作了大量的临床试验,现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 原发性高血压与原癌基因

    作者:张灵;邝耀中;辛楠

    癌基因(oncogene)是存在于生物细胞中的一个基本的基因组,既存在于癌肿细胞中,也存在于与癌基因DNA序列同源的正常细胞中,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或是有限制的表达,对细胞无害.当受到化学、物理等因素作用,这部分基因被活化并异常表达,导致细胞发生变化.研究表明,某些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或抑癌基因的表达不足/突变,不仅与肿瘤的形成有关,可能还参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1-3].

  • 射频消融心肌损伤及其评价

    作者:任法鑫;王浩敏;陶志刚

    自1987年德国的Borggrefe等[1]首先使用射频电流来代替直流电在冠状窦内消融,成功治愈1例预激综合征以来,短短10余年,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根治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之一.RFCA是利用射频电流的热效应对心肌病变部位产生可控性的局部心肌凝固性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本文就射频消融对心肌的损伤及其生化指标评价综述如下.

  • HTK心肌保存液组成的探讨

    作者:张勇;吕国祯

    HTK液是由Bretschneider教授于1975年创制的[1],并于1979年用于心脏手术,开始仅作为心脏停跳液来使用,随后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发现,HTK液在热缺血状态下对器官具有保护功能.这个液体被认为是理想的器官保存液,并于1985年德国心脏外科界应用HTK液作为心肌保存液成功地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肾移植,1987年应用HTK液进行肝移植,1989年应用HTK液进行胰腺移植.目前,HTK液是欧洲应用广泛的器官保存液.

  •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作者:张瑞华;余竹元;王卫群

    近年来,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在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Cpn感染和AS之间的关系已为血清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所证实[1],但尚无直接证据阐明二者的关系.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助于证实Cpn与AS之间的关系,了解Cpn的致病机制及药物治疗价值.目前,Cpn感染在AS中是否为致病因子仍在进一步探讨中.本文就几种常见的用于研究Cpn与AS关系的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 心肌肌钙蛋白I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韦世奎

    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特异、高灵敏反映心肌损伤的血清标记物,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肌梗死、心绞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逐渐有取代心肌酶的趋势.

  • 心肌顿抑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黎;任江华;曹茂银

    1 心肌顿抑的定义距Heyndrickx等[1]首次描述心肌缺血后功能障碍(postischemic myocardial dysfucntion)延迟恢复现象已有近26年.研究报道在清醒狗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冠状动脉阻断5min,心肌缺血后功能障碍延迟3h恢复,若冠状动脉血流阻断15min,心肌功能延迟恢复时间为6h.1982年Braun Wald等[2]明确提出了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MS)概念.

  • Bcl-2基因家族与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作者:马强;张振书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尽管新的抗癌药物及化疗方案不断推出,但治疗效果仍无显著提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即对一种药物耐药的肿瘤,同时对另一些与之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其发生机制复杂,主要包括:多药耐药基因(mdr基因)及其编码的P-糖蛋白过度表达;谷胱甘肽及相关酶的改变;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改变;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表达增加;蛋白激酶C的变化[1];近年来研究发现[2],Bcl-2基因家族参与了MDR的形成.Bcl-2基因家族是细胞凋亡(apoptosis)的重要调控基因,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处于调控机制的终末部分,该基因家族在维持细胞生理性分化、发育和细胞数量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表达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多药耐药性的产生.本文就Bcl-2基因家族在肿瘤MDR发生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 BRCA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慧;崔英

    卵巢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术后易复发,故其病死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卵巢恶性肿瘤的病因学一直受到密切关注.随着肿瘤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的过程.基因的变异是肿瘤产生和进行性恶化的基础.BRCA1和BRCA2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与卵巢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本文就这两个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基因芯片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欧盛敬;苏建家;李瑗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即全部核苷酸测序的完成,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心逐渐进入功能基因组时代.通过对个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或不同生理状态下大量基因表达的平行分析,研究基因在生物体内的功能,阐明不同基因协同作用的机制,进而在人类重大疾病如癌症等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药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 卵巢癌化疗的若干问题研究

    作者:王国兴

    卵巢癌的化疗由于泰素(PT)及某些抗卵巢癌新药的临床应用,已使卵巢癌的化疗进入了崭新的阶段[1].美国妇科肿瘤组(GOG)1996年发表了一篇致关重要的文章[2],研究比较了环磷酰胺(CTX)+顺铂(DDP)与PT+DDP用于未曾化疗的Ⅲ、Ⅳ期卵巢上皮癌患者的实验结果,证明PT+DDP是一种比卵巢上皮癌标准化疗(CTX+DDP)更为有效的化疗方案.

  • 成纤维细胞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

    作者:朱红梅;汤为学

    由于肿瘤细胞基因的易变性等缺陷,学者们对基因稳定而起支持作用的肿瘤间质细胞发生兴趣,继内皮细胞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成纤维细胞.它是产生基质的主要细胞与主要的基质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促其自身形态与生理功能发生变化,表达多种细胞因子、蛋白酶、粘附分子,不同程度增加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对肿瘤发生、生长、血管形成、浸润与转移有重要作用;并具有器官特异性.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作为肿瘤基质活化成纤维细胞的标志物已用于临床诊断与实验性治疗.

  • 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作者:张海波;周荣耀

    肝癌动物模型是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材料,其中大鼠肝癌模型是实验性肝癌研究中应用为广泛的动物模型.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鼠肝癌模型从自发性→诱发性→移植性→裸鼠肝癌模型,取得了重大进展,而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并已成为目前应用为广泛的肝癌模型.但由于诱癌药物种类较多,诱癌方法不一,模型特点也不尽相同,因而常常使研究者感到困惑.故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复习与总结,将近年来应用较多、较为成熟的诱癌模型综述如下.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膀胱癌的浸润和转移

    作者:彭东涛;苟欣

    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的侵袭性.它不仅导致肿瘤细胞局部扩展,而且还可以启动和促进肿瘤细胞向远处转移.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由多因素参与、具有多个步骤的复杂过程.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基底膜是机体针对恶性肿瘤转移的第一道屏障,肿瘤细胞主要通过蛋白水解酶的作用破坏这一屏障.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较重要的一类蛋白水解酶,目前已发现有20多个,它们几乎能够降解所有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近年来成为研究肿瘤侵袭和转移机制的热点.

  • 上海市人体弓形虫病研究概况

    作者:魏梅雄;张述义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从猫、兔、猪、鼠等动物分离出其病原,60年代在江西发现了首例人体病例.70年代后期,在上海市发现了猪弓形虫病的大流行[1],这不仅引起了兽医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引起了人医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纷纷参与人体弓形虫病的研究,进而把弓形虫病的研究和防治课题作为重点,掀起了上海市人体弓形虫病研究的热潮.近20年来,上海市的人体弓形虫病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试就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及病例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概述如下.

  • 疯牛病研究进展

    作者:杨海;王靖虹

    疯牛病(mad cow disease,MCD)为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litis,BSE)的俗称,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而且可导致人类发病.1985年4月英国首先报道,至今已有18万头牛发病,并有近100人因吃了病牛肉而感染上新型克-雅病(nvCJD),主要传播途径是饲喂带疯牛病和绵羊瘙痒病(scrapie)病原的肉、骨粉等蛋白质饲料所致.已在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数十个国家(地区)发现人(畜)间感染病例,有些国家发病相当严重,而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恐慌.为普及本病防治知识,了解流行特征,明确诊断标准,加强特异性防治措施的研究,将本病的研究近况简要介绍.

  •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相关性HAM/TSP病的研究现状

    作者:肖颖秀;郑璇

    1 HTLV-1的发现,命名和分型1980年,美国Poiesz等[1]和日本的Miyoshi等[2]先后发现人类第一个C型逆转录病毒HTLV.二者抗原性相同,经证明为同一类病毒,后国际上统一命名为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HTLV-1).HTLV-1根据env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可分为A、B、C 3个亚型,A亚型存在于所有流行区,B亚型集中在中非,C亚型集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大量研究显示,HTLV-1比较稳定,其DNA序列重要决定于地理分布,而与宿主,环境无关.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