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四例脊髓结核瘤的MRI表现分析

    作者:余晖;刘静;沈桂权;李小宝;廖欣;冯辉;王学建

    目的 分析脊髓结核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临床证实的脊髓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4例患者中共发现5个病灶;1例病灶位于颈段脊髓,呈结节样强化;其余3例共4个病灶位于下胸段脊髓,其中1例伴发1个粟粒性结核瘤,其余3个病灶呈椭圆形,横断面T2WI表现为典型的“靶征”,增强后呈环状强化,边界清楚,且长轴与脊髓长轴一致.结论 脊髓结核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准确认识这些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

  • 稳定性脊髓纵裂的治疗

    作者:程斌;李勇;王坤正;张开放

    目的研究稳定性脊髓纵裂的临床特征、手术疗效以指导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8例稳定性脊髓纵裂诊治情况.根据手术所见、影像学和手术疗效分析其致病机制及治疗要点.结果稳定性脊髓纵裂患者临床症状是脊髓发育不良的结果,11例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非手术7例患者长期随访神经功能障碍无进展.结论稳定性脊髓纵裂患者无需手术,应长期随访观察.

  • 朱良春治疗脑髓病经验

    作者:郭建文;潘峰;胡世云;尹克春;朱剑萍;朱良春

    朱良春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大师,他以擅长治疗风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疑难重症蜚声海内外.我们有幸跟随先生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先生治疗脑和脊髓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 3D MRI在脊柱侧弯畸形矫形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丽琴;杨军林;杨智云;周旭辉;李子平

    目的 探讨3D MRI在脊柱侧弯患者矫形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脊柱侧弯患者行术前3DMR检查,采用3D-SPACE T2W序列,多平面重组图像,测量T4、顶椎、L1水平脊髓和椎体的轴位旋转角,观察测量所得顶椎脊髓旋转角与Cobb角的相关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顶椎水平脊髓旋转与椎体旋转进行对比.结果 顶椎水平脊髓旋转角与Cobb角存在相关性.顶椎水平脊髓旋转可分为3种类型,过度旋转型80例,旋转不足型13例,相反旋转型7例.35例患者大脊髓旋转角不在顶椎水平.脊髓旋转与椎体旋转不同,在Cobb角大者,大部分脊髓旋转角度大于椎体旋转.MR检查发现2例合并多发神经纤维瘤,1例脊髓空洞,1例蝴蝶椎畸形,5例半椎体并蝴蝶椎畸形,1例合并腹股沟斜疝.结论 脊髓、椎体旋转的大小及类型存在差异.脊柱侧弯患者常合并脊髓及椎体多发畸形,3D MR检查在脊柱侧弯畸形矫形术前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18例分析

    作者:耿作来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是由于胃黏膜内因子的缺乏,胃肠道内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末梢型感觉障碍、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感觉性共济失调,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8例分析如下.

    关键词: 脊髓疾病
  • 肝性脊髓病2例

    作者:刘铁军

    1 病例报告例1:男,41岁.以黄疸1 a,意识障碍7个月,双下肢活动受限1个月入院.1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无力,活动受限,逐渐不能行走,无二便失禁.既往慢性乙型肝炎病史8 a,0.5 a来先后3次住院治疗.查体:神志恍惚,计算力下降,有肝臭味,可见肝掌和蜘蛛痣,全身皮肤粘膜中度黄染,双下肢中度水肿,腹软,无压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4 cm,无触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增强,无深浅感觉障碍,扑击样震颤(+),双膝腱反射(+++),踝阵挛(+),双侧巴氏征(+).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血氨49.6 μmol/L,头CT未见异常,脊髓MRI检查无异常.诊断:

    关键词: 脊髓疾病
  • 腰椎脊髓神经纤维瘤病1例

    作者:杨贤生

    1 病历摘要男,35岁.臀、骶尾部及双侧大腿疼痛2个月余,并排便困难半个月,疼痛白天轻、夜间重,卧床、咳嗽时加重,行走活动后减轻.在外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行痛点封闭、针灸、牵引、输液等保守治疗1个月余,症状无缓解而就诊我院.

  • 头颅及椎管内广泛硬膜下腔血肿1例

    作者:莫茵;田伟

    患者女,73岁.因头颈胸背部疼痛十余天收住神经内科.头颅MRI平扫见后颅凹双侧小脑半球硬膜下、天幕多处丘状隆起病灶,呈短T1长T2信号,小脑未见明显受压(图1).颈椎、胸椎、腰椎MRI平扫见颈胸腰段髓外硬膜下广泛环状或节段丘状病灶(图2),病灶在颈段厚度约4 mm,胸段厚度约8 mm,腰段厚度约9 mm,主要分布在脊髓腹侧及背侧,脊髓有受压表现,信号表现同颅内病灶.MRI首诊考虑为脑脊膜广泛增厚,炎症与脑脊膜癌均有可能.经输血小板悬液治疗,14天后复查MRI见病灶明显缩小,且T1WI上病灶信号更高.

  • 颈髓软化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郑奎宏;马林;郭勇;郭行高;梁丽

    目的探讨颈髓软化扩散张量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12例颈髓软化患者和36例健康志愿者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第1本征值(λ1)、第2本征值(λ2)以及第3本征值(λ3).结果 ADC图与FA图均能显示颈髓软化区之异常信号,其ADC值为(1512.44±450.16)×10-6mm2/s,FA值为(407.81±86.14)×10-3,λ1值为(2229.31±417.19)×10-6mm2/s,λ2值为(1416.01±379.05)×10-6mm2/s,λ3值为(1401.48±589.18)×10-6mm2/s,2λ1/(λ2+λ3)值为1.67±0.23.颈髓软化患者病变区的ADC、λ1、λ2、λ3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其FA值与2λ1/(λ2+λ3)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λ1与λ2、λ3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λ1大于λ2与λ3.结论 DTI是一种显示颈髓软化的可靠检查手段,软化灶的各向同性扩散明显增高,其各向异性扩散明显减低.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MRI表现

    作者:范光明;沈金丹;孙红赞;王玲;文伟;曾新群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SCD)是体内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好发于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者视神经、小脑、脑干和大脑白质亦可受累.SCD临床较少见,诊断较困难,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本文回顾性分析8例SCD患者的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和MRI表现.

  •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诊断

    作者:付旷;王景林;刁群超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SDAVF)是脊髓血管畸形的一种,其病理基础是硬脊膜动脉在神经根处与脊髓表面静脉交通,引起脊髓静脉高压,使脊髓内动静脉间压力梯度减小,脊髓组织的血液灌注降低,进而引起神经组织进行性缺血、缺氧[1,2].SDAVF的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治疗与其它类型的脊髓血管畸形不同,本研究着重讨论SDAVF的MRI表现.

  • 单纯脊髓受累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脑结构和脑功能的MRI研究

    作者:刘义;李咏梅;曾春;王静杰;熊华

    目的:脊髓是多发性硬化(MS)的好发部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探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BM)方法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在单纯脊髓受累的多发性硬化(MS-SSC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0例MS-SSCI患者及对照组20例健康志愿者行3D T1WI及RS-fMRI扫描,通过VBM方法分析脑灰质及白质体积、全脑体积、局部核团体积变化情况,以后扣带回(PCC)作为种子点行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并行组间比较,进一步分析MS-SSCI结构、功能变化参数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MS-SSCI组较对照组全脑灰、白质体积、全脑体积未见明显变化(P>0.05),双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灰质体积萎缩(P<0.01);左侧内侧前额叶、左侧颞下回、左侧尾状核、右侧补充运动区与PCC之间的功能连接(FC)明显升高(双样本t检验,经AlphaSim校正,P<0.05,体素大小>40);②MS-SSCI结构变化参数与EDS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左侧颞下回FC值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 MS-SSCI脑内结构及PCC的FC均发生改变,但仅功能变化参数与临床残疾状况相关,提示功能活动异常较微结构损伤更加敏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脊髓病变10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作者:戴逸君;刘晴;何菁;栗占国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脊髓病变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1990-2011年住院的10例合并脊髓病变的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0例SLE合并脊髓病变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53岁,病程1 ~18年.3例患者行脊髓MRI检查,其中1例表现为胸8、胸9椎体内有小类圆形长T2信号影,2例表现为正常信号.10例患者中7例接受甲泼尼龙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2例单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例接受甲泼尼龙、环磷酰胺及血浆置换治疗,4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例无明显缓解.结论 脊髓病变是SLE较少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于SLE早期发病,发病年龄小,预后差.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有效,早期积极干预有助改善预后.

  • 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俊生;卢强;刘郑生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广泛应用于脊柱外科.MRI可多方位、多参数扫描的技术特点,因应了脊柱解剖上的复杂性和脊柱脊髓疾病的多样性,使MRI在脊柱外科的诊断、治疗、预后预测和随访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近些年来,MRI不断改进扫描序列和相关设备,其适用范围不断扩展.下面就国外文献中有关MRI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颅脑外伤术后的护理体会

    作者:陈碧琴

    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一个较新的领域,专科性强,近年来发展较快,神经外科的发展,促进了神经外科护理的发展,如颅底疾病、神经外科功能疾病、脑血管疾病、脊髓疾病的护理,颅脑外伤的护理,各种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多而严重,使护理问题也随之增多.

  • 黄韧带骨化病因研究进展

    作者:续开亮;赵宇

    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 flavum, OLF)是引起脊髓压迫症的重要原因之一[1,2]。OLF引起脊髓病的常见症状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可有疼痛、麻木、跛行,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等截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了解OLF病因可为其相关脊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的经皮内窥镜治疗

    作者:胡帅;孔清泉;徐练;李晓龙;左云周;曾建成;宋跃明

    目的:评价经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伴马尾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华西医院收治的 LDH 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患者96例。采用经皮内窥治疗69例,于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末次随访按 Nakano 等的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6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平均随访时间16(9~36)个月,腿痛 VAS 评分术前(7.68±1.12)分,术后末次随访(1.01±0.81)分,腰痛 VAS 评分术前(7.51±1.21)分,术后末次随访(1.63±1.42)分,腿痛与腰痛 VAS 评分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按 Nakano 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优23例,良21例,可18例,差4例。术后3个月随访 MRI 均见受压迫的神经减压良好、突出的髓核摘除彻底。结论经皮内窥镜对 LDH 伴马尾神经损伤治疗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技术,能够彻底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磁共振波谱成像及其在脊髓疾患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琥;田铁桥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是脊柱脊髓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特别是椎管内病变和脊髓病变,MRI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但是MRI只能提供形态学的信息,不能反映脊柱脊髓的生化信息和功能状态[ 1].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ic imaging,MRSI)技术是在磁共振成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以表示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分布和频率分布信息的技术总称,是一种无创性获得活体生理及病理物质代谢的检查方法,将影像学检查深入到生物化学甚至基因水平,被称为“虚拟活检”[1].

  • 合并神经原性膀胱活动低下非瘫痪脊髓功能障碍患者生命质量评估和尿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智勇;王庆伟;张雪培;魏金星;宋东奎

    目的 探讨合并神经原性膀胱活动低下(NUB)非瘫痪脊髓功能障碍(NPSCD)患者肠道膀胱扩大术(ECP术)后生命质量评估和尿动力学参数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SF-36问卷表对72例合并NUB的NPSCD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评分,并依据尿动力学膀胱功能障碍类型行ECP术联合自我清洁间歇导尿(CISC)或单一CISC治疗,终对完成1年生命质量评分和尿动力学检查的58例(81%)患者[男30例(平均27±5岁),女28例(平均26±4岁)]进行随访.选取40例无明显排尿异常症状正常志愿者[男20例(平均28±4岁)和女20例(平均29±4岁)]为对照组.结果 随访时,男女患者生理职能、生命力和社会功能得分分别为55±14和45±15、76±19和74±15、52±19和59±13,均显著高于治疗前35±10和32±11、27±18和33±17、40±12和34±15;大膀胱压测定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分别为(320±44)和(338±50)ml、(55±15)和(60±17)cm H2O,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31±30)和(140±35)ml、(5±3)和(6±4)cm H2O;逼尿肌漏尿点压分别为(6±2)和(6±3)cm H2O,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8±9)和(25±6)cm H2O,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女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男女分别仅有17%和7%认为健康状况"比1年前稍好".合并反流性上尿路损害患者随访时男女上尿路情况分别有89%和76%出现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合并NUB的NPSCD患者应用ECP术和CISC治疗尿动力学参数显著改善,但生命质量仍较低,迫切需要更有效地治疗方法.

  • 硬脊膜动静脉瘘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作者:杨丕丕;高勇安;石巍巍;张鸿祺;凌锋

    目的 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脊髓病变的MRI特点,探讨脊髓病变与畸形血管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经DSA证实的SDAVF 患者32例,应用场强3.0 T超导型MRI扫描仪于术前行常规脊髓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按照脊髓病变的范围,分为局限(1~4个椎体)、中度(5~7个椎体)和广泛(8~10个椎体)病变三组.按照改良的Aminoff 和Logue步态与排尿障碍法,于术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6分为轻症者,≥6分为重症者.结果 ① 30例病变中心位于下胸段(94%,30/32).32例中病变局限组8例(25%),临床轻症者6例,重症者2例;中度组19例(59%),临床轻症者5例,重症者14例;广泛组5例(16%),轻症者1例,重症者4例.② 32例患者髓内均可见T2WI高信号,31例高信号位于脊髓中心,呈"铅笔样"改变,1例呈弥散状分布;2例髓内可见T1WI低信号.增强扫描后,31例脊髓强化,1例未见强化.③瘘口位于脊髓病变范围内12例,位于脊髓病变范围外20例.④ 31例引流静脉范围≥相应脊髓病变范围,且引流静脉与脊髓病变部位一致;1例脊髓病变>引流静脉范围,引流静脉与脊髓病变部位部分一致.结论 ① SDAVF脊髓病变范围广泛、多位于下胸段,病变范围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但临床症状相对轻.② MRI上多表现为沿脊髓中心走行的铅笔样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少见.③ SDAVF脊髓病变部位与瘘口常不一致.④ SDAVF异常引流静脉与脊髓病变分布一致,且通常大于脊髓病变范围.

179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