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钠氢交换蛋白1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依;高建生;刘华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尽管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但肿瘤发病率、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肿瘤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侵袭、转移是其重要特性,也是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深入研究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对临床治疗大有裨益.钠氢交换蛋白1(NHE1)是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细胞膜表面的离子转运体,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肿瘤细胞中过表达,通过改变肿瘤细胞内外pH、降解细胞外基质、改变细胞侵袭性结构等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并涉及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改变.随着研究深入,NHE1将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破裂的关系

    作者:陈露;袁婷婷;徐将;梁景岩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PCSK9)属于目前发现的哺乳动物前蛋白转化酶家族9大成员之一,是脂质代谢调节蛋白.PCSK9基因编码可与自身前体形成复合体后结合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使其本身失活,从而升高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CSK9过表达或缺乏影响着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进展期病变,而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一直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重点,PCSK9已成为降脂药物开发的重点,为临床防治高胆固醇血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 前列腺癌分子显像的相关进展

    作者:教玉颖;付鹏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严重危害着男性的身体健康.以往的前列腺癌诊断方法对于疾病的位置、分期及负荷程度的评估具有一定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导致该类患者临床治疗不足或过度的情况发生.然而,随着近年来分子代谢显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有所提高,治疗效果亦有所改善.分子显像的诸多技术对组织代谢较敏感,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其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波谱成像及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已广泛用于临床实践及研究中.

  • Beclin 1、Bcl-2与子宫腺肌病发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俊妍;马燕燕;郑伟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妇科疾病,表现为在位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到子宫肌层,使子宫弥漫性增大.子宫腺肌病虽是良性病变,但同时具有恶性肿瘤的一些生物学特征,如无限制生长、生成新血管和减少凋亡细胞数量等,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从自噬与细胞凋亡着手进行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热点.Beclin 1是调控自噬的重要基因,多种肿瘤存在Beclin 1自噬基因的缺陷;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其表达可抑制细胞凋亡.多项研究表明,在子宫腺肌病中,Beclin 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cl-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细胞自噬与凋亡功能缺失,两者共同作用导致子宫腺肌病发病.

  • 细胞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迟海洋;刘晓奇;闫景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指来源于骨髓基质细胞中的一类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BMSCs以其易于取材、免疫原性低等优点,成为组织工程优良种子细胞.细胞因子是存在于细胞外组织内的小分子蛋白质,在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发挥重要作用,各细胞因子之间也存在交叉影响作用.实验证明,细胞因子可以影响骨组织微环境,进而影响BMSCs的动员、迁移、分化等,但其影响机制尚未明确.

  • 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庶;谭海萍;张宗尧;向明灯;李良忠;石小霞

    血管内皮细胞(VECs)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是血管壁的主要组成细胞.VECs能够保护血管内环境、维持血压以及调节血管运动,是维持血管生理功能平衡的关键.VSMCs可通过舒张和收缩改变血管直径使血管保持适当血压.VECs与VSMCs相邻,它能先感知血液中的刺激影响VSMCs,进而影响血管的生理状态.在病理条件下,VECs发生损伤和功能失调,导致VSMCs表型转换、增殖及凋亡,进而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目前,VECs对VSMCs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VECs功能失调对VSMCs的影响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之间的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 不同环境设置对脑梗死后康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殷琳玲;钱海舟;余芾成;杨欢;张洪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目前主要的致残及致死性病因之一.为了让存活的患者能更好地回归社会和家庭,为患者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亦尤为重要.然而,不同周围环境与脑梗死后患者的康复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其中孤独环境相对封闭,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不利于脑梗死后患者功能的恢复;而丰富环境增加了患者感觉、认知、活动及社交刺激,可能引起行为学及认知方面的改善,近年来丰富环境对脑梗死康复的益处也越来越得到关注.

  • 慢性酒精中毒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康传依;胡建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现代社会人的生活压力骤增,酒精的非正常消耗问题亦凸显,且慢性酒精中毒治疗者复饮率也较高.这就给当今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其中包括复杂的医疗问题和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然而因慢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种类较多,治疗效果不佳,发病机制不明,并缺乏特异性的辅助检查方法,故目前对其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 阿尔茨海默病病理鼠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黄飞娟;程德金;吴正治;秦鉴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AD危害极大,但病因复杂,病理不明,治疗方法不足.合适的AD鼠模型不仅能为富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材料,对于明确A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在此基础上探索AD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也均发挥关键的作用.根据AD发病机制的假说:脑衰老、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学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铝中毒学说、胆碱能障碍学说及遗传基因突变学说等,AD鼠模型经历了从单一假说基础上的单一因素到多假说多因素造模的发展.AD模型鼠的发展为AD病理和诊治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手段和途径.

  • 心力衰竭临床研究现状:2017

    作者:杜闻莹;郑刚

    近年来一些基础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对心力衰竭(HF)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初步揭示了与HF发病有关的病机制和发病途径,为早期识别HF的发生,有效地阻止HF病情的发展和恶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目前临床上有多种生物标志物和非实验室诊断方法不仅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关于HF诊断和严重程度的信息,还有助于改善预后和治疗策略.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新型治疗药物的不断问世,进一步丰富了慢性HF的药物治疗学内容.

  • 癫痫与自身免疫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李昕;林小茹;张鸿

    随着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自身免疫性癫痫(AE)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认为,AE是由自身抗体或免疫细胞介导的癫痫.目前国际上尚无明确的AE诊断标准.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测、头部影像学和脑电图表现是临床医师诊断AE的主要依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使用抗体阳性者癫痫评分评估抗体阳性患者的癫痫发病风险,有助于AE的诊断.免疫治疗反应癫痫评分用于预测初始免疫治疗反应.临床上以免疫治疗为主,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 恶性高热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盛杰;张雨晴;郭昊

    恶性高热是一种罕见的骨骼肌遗传性疾病,通常是由吸入麻醉药或去极化骨骼肌松弛药诱发所致的骨骼肌高代谢反应,恶性高热是麻醉过程中较少见但后果致命的一种并发症.恶性高热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但已有很多病因相关的基因及分子机制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恶性高热和避免其发生.恶性高热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实验室诊断仍为金标准,在诊断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恶性高热的治疗目前以对症支持和药物丹曲林为主,但丹曲林在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供应使用情况并不乐观,研究更有效的对症措施以及开发效果显著且经济适宜的抗恶性高热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

    作者:李佳宇;徐忠烨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动脉瘤破裂虽然能通过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得以解决,但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神经、血管以及器官损伤仍被认为是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原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抗凋亡、抗炎、抗氧化、促进血管生成和神经营养作用,能通过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来对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理过程而达到保护目的.但终应用于临床治疗仍需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前瞻性研究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精神心理因素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作者:胡义亭;张建;贾桂丛;侯洪涛;苏少慧;白云;王玉珍

    炎症性肠病(IBD)具有病情反复、病程冗长的特点,对患者的生理、情感、社会功能等有严重影响.目前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精神因素有关.精神心理因素与IB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精神心理因素通过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细菌黏膜间的相互作用等途径导致IBD的发生或复发,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干预治疗如松弛疗法、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必要时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有利于IBD患者的康复.

  • 胚胎停育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覃运荣;李继慧;邓国生

    胚胎停育是常见的妇产科疾病,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多种危险因素可导致胚胎停育,其中遗传学因素为常见,故精准地找到胚胎停育的病因是预防再次妊娠失败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细胞培养核型分析技术是胚胎停育遗传学诊断的金标准,但仍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原位荧光杂交技术、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微阵列技术及高通量测序等分子诊断技术可弥补核型分析的不足,与核型分析联合应用可提高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胚胎停育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了解胚胎停育的危险因素,选择合理的诊断技术,有利于更快速、经济、准确地查找病因,并对临床治疗及干预有积极作用.

  • 老龄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文超;杨明辉;杨小宇;胡焱;白岚;王庚;王天龙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发生髋部骨折的老龄患者亦不断增加.术后谵妄(POD)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老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老龄髋部骨折患者常合并脆弱脑功能状态,由于骨折疼痛刺激与应激导致外周及中枢炎症反应,从而引起或加重患者认知功能改变.认知功能受损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同时也影响了围术期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因此,有效评估患者的术前精神状态、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加强老龄患者谵妄的预防与治疗,对于老龄髋部骨折患者脑功能的保护至关重要.

  • 以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作者:王璐;邓海鹏;曹建

    目的 探讨以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疗法(DPNS)为主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安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在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边软腭平滑、三边软腭、舌后根、舍旁、舌中央、双边咽喉壁紧缩反射、舌后根回缩反射力量和小舌头/悬雍垂刺激等DPNS为主的康复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X线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吸入性肺炎率、营养不良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SSA评分低于治疗前,VFS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SSA评分低于对照组[(2.61±0.23)分比(3.54±0.37)分,(24.90±3.36)分比(28.80±3.42)分],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7.58±0.64)分比(6.04±0.59)分](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8.57% (3/35)比20.00% (7/35),11.43%(4/35)比25.71% (9/35)] (P <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DPNS为主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

  • 晚期膀胱癌治疗的新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庞亮;刘光明;姚世杰

    晚期膀胱癌的临床预后较差.针对晚期膀胱癌的靶向制剂现已进入癌症治疗领域,这是对晚期膀胱癌基因背景更深入了解的直接结果.目前上述相关的靶向制剂包括针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治疗靶标,抗血管药物(贝伐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针对免疫检查点调控通路中蛋白的免疫抑制剂等.这些靶向药物制剂单独或者联合传统化疗后,提高了疗效,较传统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 炎性因子及外周血指标与子宫内膜癌诊治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胡宁宁;张英姿

    子宫内膜癌(EC)是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癌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并不完全由癌症的特征决定,而体循环和肿瘤微环境中与肿瘤相关的各种指标也可能是癌症发生和进展的关键因素.其中炎性因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及其之间的比值是简单、容易获取且较稳定的临床指标,这些指标已在多种癌症中得到广泛研究.炎性因子和外周血相关指标与EC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联合运用相关指标有利于E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如何联用炎性因子和外周血相关指标并提高诊断E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双打击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作者:李效营;张学美

    双打击淋巴瘤(DHL)是一类高侵袭性的B细胞淋巴瘤,其特征是MYC基因和B淋巴细胞瘤2基因同时发生了基因易位.由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基因的易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此其被认为是诊断DHL的金标准.尽管DHL仅占B细胞淋巴瘤的2%左右,但由于具有较高的侵袭性,且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Hyper-CVAD、R-EPOCH等化疗方案对DHL效果也不佳,故DHL患者病死率较高.DHL作为由已知明确基因改变所致的疾病,靶向药物可能成为未来治疗DHL的一线用药.

  • 脑胶质瘤诊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实;许民辉;徐伦山;杨东虹;易良;贺绪志;杨华江;杨伟

    脑胶质瘤起源于脑部神经胶质细胞,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其治疗是神经肿瘤学领域具争议的课题之一.临床上,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来全方位指导治疗,不同医师面对同一患者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近年来虽然胶质瘤临床和基础研究在神经外科学、肿瘤学领域成果丰硕,但手术切除仍是所有组织学类型胶质瘤的一线治疗方案,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来综合判定放疗、化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案在胶质瘤复发和进展中的实施时机和角色.因此,全方位加深对医师对脑胶质瘤的认识,有望提升诊疗水平.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刘军杰;李红学;彭洋;李航

    肝细胞癌(HCC)发展过程中容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进而导致肝内播散和远处转移,从而影响HCC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对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研究的深入,门静脉癌栓诊断技术和治疗理论得到了进步.虽然HCC合并PVTT的治疗方法较多,治疗效果取得长足进步,但各种临床治疗方法因自身特性的局限而使临床效果不甚满意,准确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及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化、多学科、多方法的协同治疗方案成为肝癌治疗的必然趋势.

  • 自体肌腱与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对比Meta分析

    作者:李红明;高原

    目的 系统评价自体肌腱与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和供体肌腱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Wiley InterScience、EBSCO、the Cochrane Library、UMI、Science Direct、OVID、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80年1月至2017年4月,使用收集关于对比分析自体肌腱与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根据循证医学纳入及排除文献标准选用合格文献,经文献质量评价后,用RevMan 5.3软件对合格文献中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有12篇文献符合要求,共有1 450例患者,自体肌腱组671例,异体肌腱组77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体肌腱组轴移试验阳性率、Lachman 阳性率高于异体肌腱组(OR=0.68,95%CI0.48 ~0.96,P=0.03;OR =0.41,95% CI 0.19 ~0.88,P=0.02).异体肌腱组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高于自体肌腱组(OR=1.83,95%CI0.30~3.36,P=0.02);自体肌腱组相对胫骨前移度比异体肌腱组高(OR=-1.44,95%CI-2.34 ~-0.54,P=0.002).自体肌腱组和异体肌腱组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较自体肌腱有一定优势,术后患者的关节稳定性优于自体肌腱,两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效果尚需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论证.

  • 艾迪注射液联合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卫京;牛东;王辉

    目的 探究艾迪注射液联合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于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15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口服地塞米松及空腹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艾迪注射液50 mL溶于500 mL 0.9% NaC1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癌胚抗原(CEA)、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转氨酶(ALT)、卡氏评分(KPS)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3.95% (41/76)比34.21% (26/76)]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GFR、CEA及ALT显著低于对照组[(13.5±2.2) ng/L比(17.5±2.7) ng/L,(67±13) mg/L比(84±20) mg/L,(50±11) U/L比(63±14) U/L](P<0.01),观察组患者的WBC及PLT显著高于对照组[(4.2±0.6)×109/L比(3.4±0.4)×109/L,(96.4±24.0)×109/L比(81.0±23.5)×109/L] (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PS显著高于对照组[(79.3±7.1)分比(73.6±6.8)分](P<0.0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腹泻、呕吐及脱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艾迪注射液联合靶向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明显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 脑瘫患儿术前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张军英;谢磊;王永娜;姜华

    目的 比较脑瘫患儿术前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DEX)和咪达唑仑(MI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8月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择期行四肢矫形手术的脑瘫患儿78例,按随机数字分为DEX组(38例)和MID组(40例),分别在10 min内静脉泵注DEX 1.0μ g/kg和MID 0.1 mg/kg,用药5min后实施麻醉诱导.记录用术前1 d(T0)、用药前(T1)、用药后5 min(T2)、用药后10 min(T3)、喉罩置入时(T4)、切皮时(T5)、截骨或肌腱松解时(T6)、手术结束时(T7)、拔出喉罩后5 min时(T8)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功能状态指标(焦虑指数、内凝指数、舒适指数、紧张指数、镇痛指数)、Ramsay镇静评分以及肌张力,观察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术后清醒时间和拔喉罩时间,记录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由于术中发生脑状态监护电极干扰等异常情况,DEX组剔除17例,终进入统计学处理的病例共61例.DEX组21例,MID组40例.DEX组的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较MID明显减少[(251±56) μg比(292±55)μg,(176±40) mg比(206±39) mg](P<0.05或P<0.01),而术后清醒时间和拔喉罩时间较MID组明显缩短[(9.8±1.3)min比(13.5±1.7) min,(11.9±1.3) min比(16.6±1.7) min](P<0.01).随着麻醉时间延长,镇静程度逐渐加深,肌张力逐渐减低;焦虑指数、内凝指数、舒适指数、紧张指数和镇痛指数降低,术毕升高;DEX组术中心率和MAP平稳,两组这些指标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EX组术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MID组[9.5% (2/21)比2.5% (1/40),23.8% (5/21)比2.5% (1/40)] (P <0.05),DEX组苏醒期躁动、寒战发生率低于MID组[4.8% (1/21)比20.0% (8/40),4.8%(1/21)比25.0% (10/40)](P <0.05).结论 与MID相比,静脉应用DEX作为脑瘫手术患儿的术前药物,镇静和抗焦虑效果更好,能明显减少麻醉药物用量,降低肌张力,而且术后恢复更快、更安全.

  • 坏死性筋膜炎合并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妮娅;张力辉

    坏死性筋膜炎(NF)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然而在临床中并不常见,极易误诊造成严重后果,致残、致死率较高.早期诊断、积极引流,有效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的关键.由于糖尿病的存在可致局部组织缺血,若采用激进的清创可使清创区域的组织渐进性坏死,区域逐渐扩大,不利于创面修复.将“蚕食清创术”应用于NF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中,能有效减少创面组织不必要的损失,缩短治疗时间,更大程度保存患处肢体功能.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进展

    作者:郭弈;任崇雷;高长青

    目前,联合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其中P2Y12抑制剂可以有效增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降低阿司匹林抵抗率.但是,双联抗血小板的应用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且有约10%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故单纯的抗血小板治疗似乎不能有效防止术后血栓形成.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的治疗时间目前尚未统一.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不断进展,未来新型口服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改善CABG后患者结局的新方法.

  • 无机砷甲基化及其毒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牛晨谷;张莹;周晋

    砷剂已成功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但砷暴露会导致中毒和癌症发生.砷的这种“致癌”和“治癌”的双面生物学效应与其在细胞内甲基化代谢产物的种类密切相关.砷在体内代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无机砷甲基化是砷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被公认为砷元素的解毒过程.近年来,对无机砷体内代谢产物甲基砷比无机砷毒性更强的报道也逐年增多.因此,了解无机砷甲基化代谢的生物学机制,有助于发现降低砷毒性的有效手段.

  • 干燥综合征合并视神经脊髓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裴文迪;廖浩;黄琴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体受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变.SS是NMO常伴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两者的发病均涉及复杂的炎症及免疫过程,多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介质及蛋白参与其中.研究SS和NMO的发病机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两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治疗方面有望改变传统的治疗模式,改善疾病转归.

  • 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诊治进展特点和管理

    作者:滕腾;黄美容

    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的心脏离子通道病,儿童以及青春期发病多见.发病时心电图表现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晕厥、猝死为部分患者的首发临床症状,大部分人可无明显临床症状.LQTS的诊断主要从家族史、临床表现、心电图三个方面进行评分诊断,目前基因检查也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明显提高了阳性诊断率.对于LQTS的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β受体阻滞剂应用,左心交感神经切断术和可置入式心脏除颤仪.深入研究LQTS的基因以及临床特点将对LQTS的治疗越来越个体化和精准化.

  • 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祎炜;江莲

    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FIRS)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在胎儿期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引发早产儿脏器损伤的重要因素,也是早产儿肺损伤的主要病因之一.早产儿肺损伤的代表性疾病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BPD被认为是早产儿主要致死性疾病的一种,且患儿发育至儿童期后罹患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严重影响其后生存质量.目前BPD的发生多归咎于肺泡化及肺泡微血管发育受阻,但在FIRS这一病理状态下,BP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种细胞因子如何参与疾病过程仍需探究.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