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产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艳(综述);蔡雁(审校)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是一种多功能肽类物质,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促进细胞分化、增殖以及血管生成。 bFGF在胎盘中主要参与血管和滋养层细胞的生成、增殖和分化,促进子宫螺旋动脉形成以及滋养层细胞侵入子宫内膜,维持胎盘血管的正常功能。在产科疾病中发现,bFGF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以及胎儿生长受限等疾病的初期表达上调,而当疾病发展严重时,bFGF的表达下降。

  • 雄激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沈洁(综述);张庆勇(审校)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首要的死亡原因,男性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雄激素在心血管疾病中有重要的作用。雄激素的大部分作用是通过雄激素受体实现的,一方面雄激素可改善脂代谢,促进血压升高,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雄激素还可调节血管收缩舒张、炎症反应以及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而凝血与纤溶系统则直接参与心血管疾病的调控。

  • 抑郁症相关微RNA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联生(综述);黄世敬(审校)

    微RNA(miRNA)是一类由大约22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单链小 RNA分子,可在转录后水平实现对机体不同阶段基因表达的调控,广泛参与包括发育、免疫反应、造血、代谢等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近年来,miRNA在抑郁症生理病理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神经元的生成、神经可塑性、信号转导通路关键性元件的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热激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甜(综述);张雪莲(审校)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心衰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是一类多基因疾病。热激蛋白( HSP)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分子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中高度表达。 HSP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易患基因,其基因突变影响了HSP水平。炎症反应是心衰发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由炎性因子编码的基因突变可能是缺血性心衰的致病因素。目前HSP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衰的相关研究较少。

  • 慢性饮酒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李小平(综述);陈敏(审校)

    我国是一个生产和消费酒的大国,有着丰富的酒文化。而世界上酒精是容易被人接受的成瘾性毒品。在美国,过量饮酒是可预防性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8%。胰岛素抵抗( IR)是多种慢性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之一,与多种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饮酒是现代常见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近年来关于饮酒的量与IR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皮洁;贾胜楠;闫文杰(综述);洛若愚(审校)

    子宫内膜异位症(EM)和子宫腺肌症(ADM)均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异位内膜所致,临床上可并存。 EM和ADM虽在病理学上定义为良性疾病,但其具有的侵袭及转移等特点却表现出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两者曾被作为同种疾病而广泛研究,但 EM 与 ADM 是两种不同的疾病。通过研究EM和ADM妇女中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发现两者频繁相关,且均存在子宫内膜肌层功能异常和在位内膜分子学特征的改变。

  • 生物标志物与脓毒血症诊断及预后评估

    作者:王铮(综述);安瑞华(审校)

    到目前为止,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影响疾病转归和病死率的因素均尚不明确。由于发病前没有典型的风险预测,所以早期诊断和危险分级非常困难,这些因素使脓毒血症在发病前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生物标志物(如 C 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通常作为决定临床治疗方案的辅助指标,而除了这些急性期蛋白,还有很多物质对脓毒血症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潜在价值。

  • 白细胞介素33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董海秋;董梅(综述);任法新(审校)

    白细胞介素33(IL-33)是近来发现的IL-1细胞因子家族新成员。在炎性因子介质的刺激下,多种细胞均可表达IL-33。 IL-33通过IL-33/ST2信号通路参与炎性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IL-33/ST2信号通路具有抗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脏保护作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IL-33水平明显增高。目前认为,经 IL-33/ST2的信号转导是反映慢性心力衰竭程度及预后的新指标。

  • 葡萄球菌生物膜与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祖瑞铃;易玉玲(综述);易辉;李燕(审校)

    葡萄球菌造成的生物膜相关性感染易于慢性化和顽固化,究其原因与生物膜形成后葡萄球菌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和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有关。目前生物膜引起的耐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关于生物膜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机体免疫反应可分为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固有免疫主要包括一些免疫屏障、免疫分子及免疫细胞对微生物进行防御,获得性免疫则主要通过免疫细胞对微生物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

  • 微RNA-210研究进展

    作者:梅妍妍(综述);黄东生(审校)

    微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 RNA分子。 miRNA作为翻译抑制因子,介导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节,它的发现及研究为揭示体内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10000多种miRNA,其中 miR-210因其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均存在 miR-210的异常表达,故推测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miR-210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及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 高通量血液透析缓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营养改善状态的研究

    作者:马懿;简讯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缓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营养改善状态。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四川省绵阳市四〇四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6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高通量[膜超滤系数 Kuf 20.0~55.0 mL/( h? mmHg),尿素清除率3.08~3.20 mL/s]血液透析,对照组采用低通量[膜超滤系数Kuf 4.2~8.0 mL/( h? mmHg),尿素清除率3.00~3.17 mL/s]血液透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微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情况[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及营养指标增长情况[总蛋白(TP)、体质指数(BMI)、白蛋白(ALB)],营养评分量表(SGA)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49.7±21.3) ng/L比(310.4±41.4) ng/L,(2.2±0.5)μg/L 比(5.4±1.0)μg/L,(2.6±0.5) mg/L 比(5.5±1.2) mg/L](P<0.01);TP、ALB显著高于对照组[(72.3±4.3) g/L比(61.5±4.2) g/L,(38.7±1.6) g/L比(32.4±1.5) g/L],BMI显著高于对照组[(29.2±2.2) kg/m2比(22.0±2.0) kg/m2](P<0.01);观察组营养改善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长时间的高通量血液透析后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态均有明显的改善,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液透析选择较佳的方式。

  • N端脑钠肽前体在舒张性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雪峰;刘云双;乔智力;韩鹏飞;杨骄霞;李凤翔;高凤敏

    目的:评价 N 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在舒张性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舒张性心力衰竭组),其中41例有心脏扩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收缩性心力衰竭组),同时选取77例心内科收治无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测定血浆 BNP和 NT-proBNP水平,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 BNP 和 NT-proBNP 对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价值。结果BNP、NT-proBNP在收缩性心力衰竭组分别为1533(35,6000) ng/L、3695(97,38000) ng/L;在舒张性心力衰竭组分别为380(15,4500) ng/L、1044(29,34000) ng/L;在对照组分别为55(6,145) ng/L、75(8,142) ng/L。收缩性心力衰竭组BNP、NT-proBNP显著高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组及对照组,舒张性心力衰竭组BNP、NT-proBNP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BNP、NT-proBNP在心脏扩大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为560(150,4500) ng/L、1521(130,34000) ng/L;在心脏未扩大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为195(15,3800) ng/L、587(29,27000) ng/L。心脏扩大患者BNP、NT-proBNP显著高于心脏未扩大患者及对照组,心脏未扩大患者BNP、NT-proBNP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NP在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时的曲线下面积为0.777,灵敏度为65%,特异度为82%。 NT-proBNP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为0.767,灵敏度为65%,特异度为80%。 BNP鉴别心脏扩大和心脏未扩大的曲线下面积为0.739,灵敏度为68%,特异度为74%,NT-proBNP鉴别心脏扩大和心脏未扩大的曲线下面积为0.823,灵敏度为61%,特异度为74%。结论血浆NT-proBNP与BNP在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上的能力接近,可以早期、快速诊断舒张性心力衰竭。

  • 微创入路与传统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刘继超;张铁华;李钰龙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入路和传统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 VIP)、中国知网( CNKI)、万方数据库( Wangfang Date)、PubMed、MEDLINE、 The Cochrane Library、 EMbase,查找纳入微创入路和传统入路 TKA 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手动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均为1950年1月至2014年7月。由两人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 RevMan 5.1进行 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RCT,总共1189例,其中微创组584例,传统组605例。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比传统组少(WMD=-49.85,95%CI -83.39,-16.32),手术时间长(WMD=12,95%CI 6.99,17.01),但术后KSS评分、术后屈曲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基于当前证据,微创入路与传统入路相比无明显优越性。上述结论需要开展更大的样本及严谨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论证。

  • XPA基因遗传多态性与肺癌易患性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金珊珊;陈小岚;刘惠;王兴友

    目的:荟萃分析 XPA 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患性关系。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Medline等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15年8月所有有关XPA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患性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借助Stata 13.0统计软件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选用OR和95%CI作为合并效应量。结果共12篇文献纳入研究,涉及14项研究,肺癌组4670例,对照组5714例。等位基因AA较等位基因GG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 AA vs GG:OR=1.177(95%CI 1.043~1.327),P =0.008,AA vs AG +GG:OR =1.219(95%CI 1.095~1.358),P=0.001],尤其在亚洲人群、墨西哥裔美国人群及医院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PA基因作为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与肺癌易患性相关。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张江霞;肖正红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南阳南石医院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组、B 组、C 组,各44例。 A组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加入到灭菌0.9%NaCl注射液1 mL,皮下注射1.5 mg/次;B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皮下注射15000 U/次,每日1次;C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用法同B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用法同A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指标、肝肾指标,分析三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时间、治疗时间、血制品输注情况、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C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A组和B组[(118.9±13.4)×109/L比(89.1±10.3)×109/L,(101.2±16.2)×109/L ],B组显著高于A组(P<0.05)。 C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恢复时间短于A组和B组[(13.95±1.41) d比(20.38±1.62) d,(17.60±1.54) d],B组短于A组( P<0.05)。 C 组 ICU 住院时间、持续用药时间短于 A 组和 B 组[(11.53±1.27) d 比(15.02±0.94) d,(13.68±1.59) d;(7.16±0.53) d比(10.34±1.05) d,(8.92±0.87) d],B组短于A组(P<0.05);血浆、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少于 A组和B 组[(136±41) mL比(294±76) mL,(223±54) mL;(1.12±0.47) U 比(2.76±0.51)U,(1.98±0.32) U;(0.83±0.21) U 比(2.14±0.67)U,(1.46±0.40) U],B组少于A组(P<0.05)。 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100.0%比75.0%,90.9%),B组高于A组(P<0.05)。 A、B、C 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4%(6/44)比11.36%(5/44)比15.91%(7/44),P >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均是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的有效药物,联合用药的效果更佳,安全性较高。

  • 体外循环无血浆预充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任建立;张义和;刘虎;蔺亚莉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无血浆预充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接诊的64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患儿应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作为体外循环预充液,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新鲜冰冻血浆作为体外循环预充液。对两组患儿的血液学参数、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以及恢复时间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低于治疗前[观察组:(212±21)×109/L比(289±21)×109/L,(13.6±1.0)s比(14.6±0.7)s,(117±18)g/L比(134±21)g/L;对照组:(218±21)×109/L比(291±20)×109/L,(13.3±1.0)s比(14.3±0.7)s,(112±29)g/L比(130±27)g/L](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检测开始至初纤维蛋白形成所用时间高于治疗前[观察组:(51.2±3.6)s比(43.2±2.9)s;对照组:(51.2±3.7)s比(43.3±2.8)s](P<0.05),大幅度、通过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大幅度、定量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通过血小板所形成的大幅度低于治疗前[观察组:(49±3)mmHg(1mmHg=0.133kPa)比(57±4)mmHg,(5.25±0.25)mmHg比(14.32±2.76)mmHg,(1.4±0.3)g/L比(2.7±0.9)g/L,(42.2±3.3)mmHg比(44.3±2.4)mmHg;对照组:(49±3)mmHg比(57±3)mmHg,(5.31±0.16)mmHg比(14.37±2.81)mmHg,(1.5±0.4)g/L比(2.7±0.8)g/L,(42.2±3.3)mmHg比(44.3±2.4)mmHg](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胶体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在应用于体外循环预充时,在血液学、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恢复时间等和血浆预充的效果相同,因此人工胶体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在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治疗中,可代替血浆用于体外循环管路预充。

  • 葛根素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

    作者:季红;郭鑫;尹鹏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急性酒精肝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葛根素高剂量组、葛根素低剂量组),每组8只。葛根素高剂量组给予葛根素0.8 g/kg,葛根素低剂量组给予葛根素0.4 g/kg,连续给药30 d,空白组及模型组给用同等计量的蒸馏水。解剖前,模型组及葛根素高、低剂量组按14 mL/kg体积(56°白酒)经口灌胃,建立急性酒精肝损伤模型;造模后禁食16 h,处死,检测血清中三酰甘油(T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水平变化,观察肝脏病理学组织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 TG、ALT、AST均高于空白组( P <0.05),葛根素低剂量组、葛根素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 TG、ALT、AST 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模型对照组、葛根素高剂量组、葛根素低剂量组的肝质量/体质量分别为0.0332±0.0011、0.0390±0.0051、0.0348±0.0024、0.0338±0.0019,其中模型对照组高于空白组、葛根素高剂量组、葛根素低剂量组(P<0.05),葛根素高剂量组、葛根素低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葛根素可以预防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11与细胞死亡调解子抗体表达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池菲;张新;才虹美;赵瑾;张春艳;王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11(STK11)、细胞死亡调解子抗体(BIM)表达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接收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5例,收集切除后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标本中STK11、BIM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 STK11阳性表达率低于旁癌组织[63.08%(41/65)比92.31%(60/65)](χ2=16.022,P<0.05),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 BIM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旁癌组织[61.54%(40/65)比21.54%(14/65)](χ2=21.413,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 STK11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未转移淋巴结患者[41.38%(12/29)比80.56%(29/36)](P<0.05);Ⅰ~Ⅱ期患者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TK1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Ⅲ~Ⅳ期[72.55%(37/51)比28.57%(4/14)](P<0.05);高分化患者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 STK1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中分化、低分化[89.47%(17/19)比51.61%(16/31)、53.33%(8/15)]( P <0.05)。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 STK11阳性率显著高于鳞癌[78.13%(25/32)比48.48%(16/33)](P<0.05)。Ⅰ~Ⅱ期的BIM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Ⅲ~Ⅳ期[70.59%(36/51)比28.27%(4/14)](P<0.05);高分化患者非小细胞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中分化、低分化[89.47%(17/19)比45.16%(14/31)、60.00%(9/15)](P<0.05)。腺癌BIM阳性率高于鳞癌[75.00%(24/32)比48.48%(16/33)](P<0.05)。结论 STK11、BIM表达水平可作为判定非小细胞肺癌转移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 不同化疗方案对成人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魏世刚;汪亚丽;许丹

    目的:研究不同化疗方案对成人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86例成人费城染色体阴性ALL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VLP (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组与 CAVD (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地塞米松)组,分别予 DVLP及 CAVD诱导化疗方案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的缓解率、生存情况、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CAVD组总临床缓解率为93.0%(40/43),高于DVLP组76.7%(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45个月,DVLP组中位生存时间24.9个月,CAVD组中位生存时间31.1个月,两组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3,P=0.108)。 DVLP组继发感染率为18.6%(8/43),高于 CAVD 组的4.7%(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7.0%(3/43)比16.3%(7/43)]、肾功能损害[11.6%(5/43)比16.3%(7/43)]、呼吸衰竭[7.0%(3/43)比2.3%(1/43)]、心功能不全[11.6%(5/43)比16.3%(7/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DVLP组首个疗程粒细胞缺乏维持时间显著高于CAVD组[(10.25±2.78) d比(7.12±2.3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VD诱导化疗方案临床缓解率及安全性优于DVLP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 1,25-二羟维生素D3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铭晖;刘春丽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延安市人民医院确诊的8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并根据1,25-二羟维生素 D3水平,将患者分为严重缺乏组(22例)、缺乏组(27例)以及不足组(31例),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1,25-二羟维生素D3、HbA1c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标以及1,25-二羟维生素 D3不同缺乏程度者肾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 D3水平低于对照组[(16.3±0.9) ng/L 比(38.1±3.3) ng/L,t =16.691,P <0.01],其 HbA1c、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对照组[(8.1±0.9)%比(4.4±0.6)%、(13.0±1.5) mU/L 比(7.2±0.8) mU/L,(6.1±0.8)比(3.2±0.4),均P<0.01],稳态模型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均低于对照组[(73.5±9.1)比(162.3±21.4),(0.4±0.1)比(0.6±0.1),均 P <0.01]。1,25-二羟维生素D3与HOMA-IR、HbA1c、胰岛素呈负相关( r=-0.878,-0.823,-0.796, P<0.05),与HOMA-β、ISI呈正相关(r =0.748,0.738,P <0.05)。1,25-二羟维生素 D3严重缺乏组、缺乏组以及不足组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分别为(1.4±0.2) mg/L、(1.1±0.2) mg/L、(0.8±0.1) mg/L,(2.6±0.3) mg/L、(1.9±0.2) mg/L、(1.4±0.2) mg/L,(22.6±3.4) m/s、(31.5±4.8) m/s、(39.5±5.3) m/s,(25.3±4.0) m/s、(33.2±4.4) m/s、(40.4±5.8) m/s,其中严重缺乏组患者胱抑素 C、β2-MG水平显著高于缺乏组和不足组,MCV、SCV显著低于缺乏组和不足组,而缺乏组胱抑素 C、β2-MG 水平显著高于不足组,而MCV、SCV显著低于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2DM患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HbA1c水平、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是造成靶器官功能损伤的重要途径。

  • 不同程度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艳梅;陈卫芳;刘亚宁;翁夷平;郑文宁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变化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眼科就诊的干眼症患者100例按照病情分为轻度组43例、中度组37例和重度组20例,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各组受试对象均采用基于双通道技术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检测自然状态下斯特列尔比( SR)、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 MTF cut off)、客观散射指数( OSI),检测不眨眼过程中OSI动态变化水平,并记录 OSI动态变化均值( OSI均值)。结果四组受试对象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干眼症患者BUT、SchirmerⅠtest检查结果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10±0.09) s,(5.07±0.09) s,(5.00±0.07) s比(12.21±1.03) s,(10.04±0.10) mm/5 min,(9.95±0.07) mm/5 min,(9.93±0.10) mm/5 min 比(17.83±1.01) mm/5 min](P <0.05),而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三组间 BUT、SchirmerⅠ test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 SR、MTF cut off显著低于轻度组和健康对照组[(0.17±0.02),(0.13±0.01)比(0.24±0.03),(0.25±0.05);(30.73±3.41) c/deg,(27.69±2.09) c/deg比(39.86±3.75) c/deg,(40.53±4.71) c/deg],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OSI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62±0.07),(0.83±0.10),(0.91±0.11)比(0.43±0.05)](P<0.05);轻度组与健康对照组SR、MTF cut of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OSI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SR、MTF cut off又显著低于中度组,OSI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OSI均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87±0.07),(1.84±0.14),(2.13±0.27)比(0.61±0.04)],中度组、重度组OSI显著高于轻度组,重度组 OSI 显著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眼症患者自然状态下OSI与SR、MTF cut off均呈负相关(r=-0.879,-0.709,P<0.05),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r=-0.236,P>0.05),干眼症患者膜动态状态下OSI均值与年龄、BUT、SchirmerⅠtest均无明显相关性(r=-0.227,0.031,0.053,P >0.05)。结论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发生变化,视觉质量亦随之发生变化,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视觉质量受到影响程度越大;治疗干眼症症状的同时,还应考虑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

  • 脊椎-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影响

    作者:崔敏;司纪国

    目的:探讨脊柱-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采用脊柱-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清醒时间及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检测入室后(T0)、气腹完成(T1)、气腹10 min后( T2)、术中牵拉子宫时( T3)、拔出喉罩时( T4)、拔出喉罩后10 min( T5)的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浓度。结果研究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定向力完全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3.7±0.3) min 比(6.1±1.1) min、(7.2±1.9) min 比(11.4±2.1) min,(10.3±1.6) min比(17.4±2.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各时段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均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其中研究组 T3~T5时段血清肾上腺素[(38±11)、(37±9)、(35±8) ng/L]、去甲肾上腺素[(150±36)、(145±31)、(140±37) ng/L]、多巴胺[(78±7)、(74±8)、(71±6) ng/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58±9)、(49±8)、(45±9) ng/L;(170±41)、(161±36)、(150±41) ng/L;(92±9)、(79±10)、(76±7) ng/L](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2%(11/42)比66.7%(28/42),χ2=13.832, P<0.05]。结论脊柱-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血清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明显,术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国产阿那曲唑对绝经后乳腺癌疗效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丁云;陆肖玮

    目的探讨国产阿那曲唑对绝经后乳腺癌疗效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进口阿那曲唑治疗,观察组应用国产阿那曲唑治疗,用药方法均为每次口服1 mg,每日1次,28 d 为1个周期,持续治疗3个周期。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性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36%(42/55)比72.73%(40/55)](P >0.05)。两组服药3个月、6个月、1年,雌二醇、孕酮、催乳素、黄体生成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逐渐降低[对照组:(3.05±0.32)、(2.98±0.35)、(2.85±0.36) ng/L 比(3.85±0.45) ng/L,观察组:(3.09±0.38)、(2.92±0.34)、(2.90±0.32) ng/L 比(3.82±0.59) ng/L;对照组:(0.70±0.08)、(0.68±0.07)、(0.69±0.06) mg/L 比(0.78±0.11) mg/L,观察组:(0.72±0.09)、(0.70±0.10)、(0.68±0.07) mg/L 比(0.80±0.10) mg/L;对照组:(2.50±0.21)、(2.48±0.30)、(2.45±0.29)μg/L 比(2.68±0.25)μg/L,观察组:(2.52±0.30)、(2.50±0.32)、(2.48±0.30)μg/L 比(2.69±0.28)μg/L;对照组:(3.70±0.32)、(3.68±0.28)、(3.67±0.26) U/L 比(3.89±0.36) U/L,观察组:(3.80±0.34)、(3.70±0.30)、(3.68±0.28) U/L 比(3.90±0.38) U/L],两组在不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组间和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09%(16/5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45%(1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国产阿那曲唑对绝经后乳腺癌的疗效与进口阿那曲唑相当,能有效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不同途径注射催产素对子宫收缩效果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作者:吴先华;徐玲娣;石姗姗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注射催产素对子宫收缩效果以及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江苏省镇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50例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妊娠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各50例。 A组采用宫颈注射途径,B组采用静脉滴注途径,C 组采用臀部肌内注射途径。观察三组不同给药途径对子宫收缩效果及产后出血的影响。结果 A 组产妇第三产程持续时间显著短于 B 组和 C 组[(4.6±1.3) min 比(7.4±1.6) min,(12.4±2.6) min,P <0.05],B组显著短于C组(P<0.05)。 A组、B组产妇产后2 h及24 h 阴道出血量较 C 组显著减少[2 h:(114±23) mL,(160±30) mL比(209±34) mL,24 h:(101±23) mL,(142±33) mL比(189±32) mL,P<0.05],其中A组显著少于B组(P<0.05)。产后24 h,A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显著低于B组和C组[(98±2.4) g/L比(92±4.6) g/L,(80±6.2) g/L;0.336±0.009比0.315±0.013,0.276±0.018;(3.77±0.07)×1012/L 比(3.61±0.13)×1012/L,(3.46±0.23)×1012/L, P<0.05],B组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宫颈注射催产素可更好地缩短第三产程,促进子宫有效收缩,大限度地减少产后出血,对产妇产后恢复有一定的帮助,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

    作者:何晓丽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LNG-IUS)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DU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监利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DUB 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 TCRE)治疗,观察组采用LNG-IU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的血红蛋白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的月经经量评分( PBCA 评分)进行比较。此外,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2个月,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3) g/L 比(108±3) g/L,(5.0±1.4) mm 比(4.9±1.4) mm,P>0.05]。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PB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PBAC评分下降速度更快,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者患者不规则阴道出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8.3%(41/60)比30.0%(18/60)],闭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0%(3/60)比71.7%(43/60),P<0.05]。结论 LNG-IUS治疗DUB的临床疗效优于TCRE,不良反应更少,可作为DUB的临床一线治疗措施。

  • 饮食疗法联合阿卡波糖对轻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升高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学丽;周素宏

    目的:探究饮食疗法联合阿卡波糖对轻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升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来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32例,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口服阿卡波糖50 mg/次,每日1次,与餐同服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依据患者体质量、血脂、血糖、营养状况等指标制定个体化饮食指导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空腹血糖( 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丙氨酸转氨酶(ALT)、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相关指标。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BG、2 h-PBG、ALT、Cr、BUN、TC、LDL-C、TG、药物维持剂量、血糖恢复时间[(5.9±0.5) mmol/L比(6.1±0.5) mmol/L,(7.2±0.6) mmol/L 比(7.5±0.7) mmol/L,(43±8) U/L比(48±8) U/L,(98±14)μmoI/L比(105±17)μmoI/L,(6.9±0.9) mmol/L比(7.3±0.5) mmol/L,(4.68±0.67) mmol/L 比(5.03±0.65) mmol/L,(2.54±0.65) mmol/L 比(2.96±0.73) mmol/L,(1.35±0.41) mmol/L比(1.62±0.48) mmol/L,(69±14) mg/d比(77±19) mg/d,(6.8±1.5) d 比(7.5±2.1) d,P <0.05]。观察组患者的 HDL-C 显著高于对照组[(1.56±0.47) mmol/L比(1.03±0.29) mmol/L,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 HbA1c显著低于对照组[(5.36±1.17)%比(6.15±1.02)%,P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48%(65/66)比89.39%(59/66),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腹胀、腹痛、腹泻及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7.27%(18/66)比43.94%(29/66),10.61%(7/66)比24.24%(16/66),6.06%(4/66)比18.18%(12/66),1.52%(1/66)比10.61(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疗法联合阿卡波糖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降糖药物维持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血脂代谢同样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放疗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

    作者:罗鹏飞;唐朝晖;黄洪林

    目的:评价放疗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 )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永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52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 TACE治疗2次(奥沙利铂85 mg/m2,亚叶酸钙200 mg/m2,氟尿嘧啶1000 mg/m2),研究组继续进行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只进行TACE治疗。观察患者近期疗效。放化疗期间观察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发热、腹痛、周围神经炎、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结果研究组近期有效率为69.2%(18/26),对照组为38.5%(10/26),研究组近期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化放疗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8周,对照组为29周,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放疗联合TACE能提高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剑;冷雪芹;路广绣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给予所有患者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100 mg拉米夫定进行治疗,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两组患者总的疗程共为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脏 Child-pugh评分、HBV-DNA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48%(38/42)比69.05%(2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为(71.2±21.1) U/L、总胆红素(TBiL)为(28.3±4.2)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为(32.1±13.2) 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1.4±16.2) U/L、(46.2±4.8)μmol/L、(45.6±17.2) U/L(P<0.01),观察组白蛋白(ALB)为(39.8±2.5) 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5±2.1)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2.7±0.5) log10 copies/mL]和 Child-pugh 评分[(6.1±1.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9±0.7) log10 copies/mL、(7.9±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使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HBV-DNA水平以及Child-pugh评分,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郭伟中

    目的:研究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290例小儿热性惊厥首发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热性惊厥患儿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首次发作患儿160例,复发患儿130例,热性惊厥患儿复发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女性、复杂热性惊厥、有直系亲属发病史、首次发作年龄为6个月至2岁、首次发病体温<39.5℃的患儿复发率高于顺产、男性、单纯热性惊厥、无直系亲属发病史、首次发作年龄为2~6岁、首次发病体温≥39.5℃的患儿[50.6%(79/156)比19.4%(26/134)、44.4%(59/133)比29.3%(46/157)、34.2%(83/155)比16.3%(22/135)、51.3%(80/156)比18.6%(25/134)、48.7%(74/152)比22.5%(31/138)、47.8%(76/159)比22.1%(29/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惊厥首次发作类型、直系亲属发病史、患儿首次发作年龄以及首次发作体温是患儿复发的影响因素( P<0.05)。结论了解热性惊厥的复发影响因素,有助于筛查小儿热性惊厥重点对象。

  • 肝脏占位的超声造影特征及相关参数分析

    作者:杨文;杨超;曾艳;王安华

    目的:观察不同肝脏占位的超声造影特征及相关参数的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中心行肝脏超声检查的肝脏占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肝脏良恶性占位的超声造影特征,检测并比较其超声造影参数及动态血管模式( DVP)曲线的差异。结果与肝脏良性病变比较,肝脏恶性病变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均显著降低[(25.4±5.6) s比(39.1±12.5) s、(33.6±7.2) s 比(49.3±15.6) s、(109.4±23.6) s比(155.1±34.2) s],灌注指数(PI)显著增加[(146.4±43.1)比(82.6±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恶性肿瘤以Ⅰ型DVP曲线多见,而肝脏良性病变以Ⅱ~Ⅲ型曲线多见。超声造影以2~3级强化方式多见。结论肝脏良恶性占位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特征,通过形态学及相关参数分析可以对其进行鉴别。

  • TAPP与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周华友;杨超;龙雪艳;党立力

    目的:对比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与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78例腹股沟疝(均为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行TAPP治疗,对照组行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52±12) min比(60±15) min],排气时间晚于对照组[(16.8±1.9) h比(12.4±1.6) h],镇痛药应用比例低于对照组[17.9%(7/39)比38.5%(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及慢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APP 与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各有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疗单位条件及患者经济情况等综合因素来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儿童心室电风暴4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霍枫;武洁;王龙;王新伟;高恒妙;王荃

    目的:了解儿童心室电风暴发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4例心室电风暴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均表现为自发、反复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24 h 内发作均大于2次。2例以晕厥起病,并伴有心跳骤停;1例以腹痛、纳差起病;1例以呼吸道感染起病。4例均存活,1例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早期识别心室电风暴的发生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及时挽救患儿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电除颤、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能有效控制心室电风暴的发作和次数。儿科可积极开展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及心脏转复除颤器联合药物治疗。

  • 氨溴索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难治性哮喘的效果观察

    作者:林亚发;程宏宁

    目的:探讨氨溴索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难治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来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难治性哮喘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氨溴索组(42例)和联合治疗组(51例)。盐酸氨溴索组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每次10 mL,每日3次),联合治疗组在盐酸氨溴索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孟鲁斯特钠片(每次10 mg,每日1次),疗程为2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 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PFEV1)、用力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百分比(PFVC)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联合治疗组FEV1、PFEV1、FVC、PFVC 高于盐酸氨溴索组[(3.2±0.4) L 比(2.8±0.3) L、(86.1±9.9)%比(79.2±9.3)%、(4.0±0.7) L比(3.6±0.4) L、(85.2±10.2)%比(76.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46/51),明显高于盐酸氨溴索组的73.8%(3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1,P <0.05),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盐酸氨溴索组(Z=2.712,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哮喘持续发作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短于盐酸氨溴索组[(3.3±1.1) d 比(7.5±2.4) d ;(2.1±0.5) d 比(3.3±0.7) d]、再次发作次数[(13.6±5.4)次比(41.8±4.6)次]少于盐酸氨溴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氨溴索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难治性哮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且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磁共振在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晓婷(综述);黄美容(审校)

    心肌炎是临床常见的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是以水肿、充血、坏死或纤维化为特点的心肌炎症性病变。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目前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性和取样误差大而很少应用于临床。磁共振具有无创、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等特点,其 T2加权、早期钆增强序列、延迟钆增强序列能够较好地反映心肌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水肿、充血、纤维化/坏死),已用于心肌炎的诊断。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腹部的应用研究现状

    作者:车锦连(综述);黄仲奎(审校)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是一种从分子及细胞水平研究活体组织病理生理状态的新技术。目前,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传统单指数模型DWI,但其所测得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无法区分组织的灌注和弥散;而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IVIM)的DWI成像则可分别量化组织的水分子扩散运动和血流微循环灌注,在鉴别良恶性病变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受到广大临床学者的关注。

  • 基于影像学表现的股骨头坏死塌陷预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鹏飞;葛辉(综述);庞智晖;樊粤光(审校)

    针对股骨头坏死保留自身髋关节是公认的治疗目标,但保髋治疗有较高的失败率,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临床中缺乏有效预测塌陷风险和防治塌陷的方法。基于影像学(主要是X片和磁共振成像)的股骨头坏死塌陷预测方法均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实际保髋手术需求,亟待开发新的方法。其中有限元分析就是一个方向,另外对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机制研究也是重点突破口。

  • 外伤后骨髓病灶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任秋萍;赵衡(综述);唐德秋;刘进才(审校)

    骨挫伤作为隐匿性损伤,一般不能被X线、普通 CT所诊断。虽然核医学对骨损伤检测敏感性很高,超声对于骨损伤周围软组织改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两者对于骨损伤诊断的特异度均不高。磁共振成像( MRI)是目前检测骨挫伤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但临床上不是所有关节创伤患者均能进行常规MRI检查。双能CT( DECT)可通过虚拟去钙技术对骨髓病灶评估,快捷地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骨挫伤。 DECT对骨挫伤的诊断是对MRI的重要补充。

  •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

    作者:王博(综述);刘鹏飞(审校)

    弥散峰度成像( DKI)是一种基于生物组织内水分子非高斯分布的新兴技术。 DKI描绘生物组织微观结构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得到与传统弥散磁共振相比互补和独立的信息。 DKI技术所得到的额外参数信息可以评估组织微环境的复杂性在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脑肿瘤、神经变性疾病等)的诊断,表现出很有意义的结果。该文对DKI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并且聚焦于DK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的现状

    作者:章子函(综述);孙大勇(审校)

    胆源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胰腺炎类型,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则导致死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的出现改变了患者只能选择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的情况,为患者提供了微创、安全、优质而经济的诊疗技术。经过近半个世纪(1968年 ERCP 问世以来)的探索与发展,目前ERCP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相信随着全球内镜医师对ERCP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研究的深入,ERCP技术及相关问题将不断得到改善。

  • 血管性痴呆诊断、中医辨证及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改艳(综述);刘胜武(审校)

    血管性痴呆主要表现为大脑皮质介导的高级功能产生进行性衰退,是在急慢性脑血管病基础上,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持续性损害。目前血管性痴呆发病人群日益增大,但由于其诊断、辨证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给治疗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近年来,通过对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的研究可知,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正在向多因素、多方向、多学科汇集、多角度思考的方面快速发展。

  • 口腔不同种植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孙巍;阚韶华(综述);辛越红(审校)

    口腔种植学的发展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口腔医学面貌及促进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种植材料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且目前对于牙齿的修复种植已成为修复牙列缺失和缺损有效的一种手段。口腔医学中的临床治疗以及修复主要依靠材料,故而应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特点适用于临床,并且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口腔医疗的要求。

  • 下肢缺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王芳(综述);周翔宇(审校)

    下肢缺血动物模型是了解临床肢体缺血疾病病理生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探索其治疗手段的重要措施,而建立和选取适当的动物模型是研究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下肢缺血动物模型制作体系也进一步得到了完善。本文将对各种缺血模型及其特点进行总结,便于后续研究根据不同实验要求来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提供一定依据。

  • 腰椎Coflex系统的应用及术后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张杰超(综述);张子峰;汤伟忠(审校)

    腰椎Coflex是一种棘突间动态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主要用于治疗退变性腰椎疾患,该装置减少了融合固定术的并发症,又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稳定术中因减压而引起的椎体不稳,为腰椎退变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文主要分析了腰椎 Coflex 系统的应用现状、适应证、禁忌证、相关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资料。

  • 视野缺损患者视觉康复方案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卢雱(综述);文国英(审校)

    视野缺损指的便是视野范围受损,视功能对人们生活、工作各方面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视野受损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困难甚至障碍,且患者的生存质量会随着病症的发展而呈现不断下降态势,因此,研究治疗视野受损的意义深远。目前视野缺损视觉康复训练主要针对中央视野缺损、偏盲及周边视野缺损,随着人们对康复需求的增加,视野缺损的视觉康复训练方法不断涌现,该文就视野缺损视觉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近端胃癌的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李启刚(综述);王子卫(审校)

    近端胃癌是指食管与胃交界处附近的腺癌。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近端胃癌有效的方法,手术方式有很多,主要是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有效预防了术后消化功能低下和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但是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影响了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全胃切除虽然能够部分减少反流性食管炎,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术后永久性并发症也较多。

  • ASPP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以及在肾癌中的研究前景

    作者:程易为;胡颖(综述);张诚(审校)

    p53的凋亡刺激蛋白(ASPP)基因家族可以调控 p53,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较为隐匿,缺乏早期临床表现。肾癌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根治性肾切除术,其具有多药物耐药基因,对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不敏感。目前,ASPP 基因在肾癌中的研究非常匮乏,但ASPP2在肾癌中的作用已有研究证明,且其家族在肿瘤中的作用明确。近年来,肾癌的基因靶向治疗已逐渐成为肾癌治疗的新热点,为肾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化疗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生物疗法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世东(综述);周正(审校)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但上述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癌细胞的清除问题。新兴的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DC-CIK)细胞生物疗法是继放、化疗后的一种全新治疗方法,具有抗瘤谱广、适应证多、有效率高及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其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免疫细胞的抽取,并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诱导,使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抗肿瘤活性大大增加,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进行活化增殖,而起到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作用,同时保护自身的健康细胞不受侵害,大大提高了大肠癌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

  • 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及生存研究进展

    作者:唐晓钰(综述);庞辉(审校)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病症,尤其是结外 DLBCL,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显著特点。近年来,对结外 DLBCL 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在评估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但国内缺乏 DLBCL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成果以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系统报道。该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总结,对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该疾病的认识。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管插管困难病例辅助插管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钱晶瑶(综述);李文(审校)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性内镜技术,而胆管插管困难和 ERCP后胰腺炎仍是这一技术的难点。长时间的反复插管尝试会增加 ERCP后胰腺炎的风险。因此,掌握各种新型插管技术在提高插管成功率和规避 ERCP 后胰腺炎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阐述和分析在初常规方法插管尝试失败后,能够提高胆管插管成功率和降低 ERCP后胰腺炎发生率的技术,包括导丝引导插管技术、括约肌切开刀辅助导丝插管技术、胰管导丝留置法(双导丝法)、胰管支架术、针状刀预切开术(包括经针状刀造瘘口插管)、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等。

  • 内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进展

    作者:沃静波(综述);许国强;陈洪潭(审校)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以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功能受损为特征。该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并发症多。近年来,内镜下治疗因其疗效肯定、并发症少逐渐成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线治疗方法,尤其是内镜下肌切开术以其媲美手术治疗的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采用。然而,国内外对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适应证的选择及其确切疗效等尚未达成共识。

  • 常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许盛松(综述);张俊峰(审校)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基石。然而,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个体可产生不同的抗血小板效应,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者血栓事件可能增加,而抗血小板药物高反应者出血风险加大。因此,通过检测血小板功能以预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及评估出血风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血清糖类抗原125检测在卵巢癌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马宇毅(综述);雷嘉(审校)

    卵巢癌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是继子宫内膜癌、宫颈癌之后发病率高的女性肿瘤疾病,其病死率居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第1位。卵巢癌早期症状隐匿,大部分患者入院检查时基本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预后质量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已成为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检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卵巢癌的诊断和监测。

  •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进展

    作者:乔斌(综述);李艳(审校)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常用手段。这些技术可以检测和定量病毒核酸并且分析核酸序列,确定HCV的基因型和亚型,识别病毒的耐药突变位点。实时荧光技术,由于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已广泛应用于HC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可明显提高测序深度,但目前多限于科学研究。该文回顾性分析了用于 HCV 感染诊断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群英(综述);刘新伟(审校)

    肝癌、肝硬化及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其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均为肝叶切除术。然而肝脏解剖复杂、血供丰富,术中易导致大出血。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 LCVP)可显著减少肝脏手术的出血量,并且不影响机体肝肾功能及氧供需平衡,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近发现低中心静脉压不但不能减少肝脏手术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也不能降低患者术后病死率以及提高术后长期生存率。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