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头皮冠状切口辅助面部小切口在眶颧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苏荣彬;林柳香;滕碧和

    目的:讨论眶颧多发骨折治疗的路径选择和手术处理。方法:收治眶颧复杂骨折患者8例,采用头皮全或半冠状切口伴面部小切口手术治疗,钛板钛钉坚强内固定。结果:8例患者中,1例出现颞区感染,换药后治愈,其余均1期愈合,面部基本对称,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头皮全半冠状切口具有切口隐蔽、面部无瘢痕、术野清晰等优点,辅助面部小切口是鼻、眶下壁、底壁等眶颧多处粉碎性面中部复杂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

  •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孙启才;茹选良;夏燕飞;刘小利;宋柏杉;乔松;严世贵;王祥华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8例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疾病的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59~87岁,平均71岁.其中3例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为股骨头坏死,12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均有明显疼痛,行走能力受限.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变化.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14例恢复自由行走,2例需要手杖帮助下行走,1例助行器协助行走,1例死亡.18例中,2例出现脱位,其中1例脱位患者于术后3个月因心肺疾病死亡,此外,有4例活动后出现轻微疼痛.术前Harris评分(41.7±1.4)分别与术后6个月(80.1±5.4)和末次随访(83.4±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例,良4例,可1例,差2例.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 人工全髋置换术中拉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的研究

    作者:史晓林;李春雯

    目的:通过对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与髋臼解剖学与临床的研究,探讨在全髋臼置换术中拉钩在髋放置位置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通过解剖学研究56具成年骨盆标本中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来源及走行、与髋臼的关系进行测量分析;并通过临床观察22例(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在人工全髋置换术(THR)中拉钩放置安全区,经下肢静脉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结果:在左侧3-5点间、右侧7-9点、左侧9点、右侧3点使用拉钩用力要适度,牵拉时间过长,会造成臀下血管、股动脉的牵拉过度或时间过长,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临床22例THR拉钩放置安全区的观察,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仅有2例轻度深静脉血流缓慢、但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经过口服活血通络中药后消失.结论:通过解剖学与临床观察研究,确定在THR中拉钩放置位置、深度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

  • 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

    作者:林东宁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对103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病人个体差异,采取持续性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4~6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及活动的有78例,日常生活完全自理的有22例,部分依赖家人的3例.Harris评分90~100分的80例,80~90分的7例,70~79分的13例,70分以下的3例.103例病人均无关节脱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髋部骨折是导致老年人行动障碍的首要原因,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改善病废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保证获得手术理想效果,术后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不容忽视.

  •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预见性护理

    作者:徐雅萍;孙伟;王健;刘建梅

    髋关节置换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晚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疗效显著,但术后若出现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假体脱位位于其并发症的第二位[1].我科自2010年1-12月已行髋关节置换术195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61例,患者平均住院14.96d,半髋关节置换术34例,患者平均住院19.26 d,住院期间予以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 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璐;陈湘玉;陆巍

    目的 探讨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科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使用TPN治疗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8.1%,其中年龄≥60占57.14%,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5 d占85.71%,置管时间≥4周占42.86%,使用三通管占57.14%,入住ICU占71.43%.TPN治疗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无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在年龄≥60岁、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问≥3 d、置管时间≥4周、使用三通管、入住ICU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置管时间、导管附加装置、入住ICU.

  • 非胆源性复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36例治疗

    作者:杨鑫;王旭东;王晓萍;王建华;张亚武

    非胆源性复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复杂,彻底治疗困难,我院1991-01/1999-09共收治36例,现将其治疗体会分析如下.杨鑫,项目负责人.

  • 克罗恩病内科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韩英;李世荣

    对于活动期克罗恩病(CD)的治疗,日本是以营养疗法为首选;欧美则根据随机对照试验(RCF)的结果以类固醇激素为主,其差异可能与治疗期间,胃肠道营养剂的组成,QOL(生活质量)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等不同有关.近年来开发出较以往常用药物(柳氮磺胺吡啶及强的松)副作用少的新制剂.此外,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抗CD4抗体;抗TNF-α抗体;外源性给予IL-10;抗粘附分子疗法;白细胞去除疗法;免疫调节疗法;肝素抗凝,EPA等疗法.

  • 小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105例

    作者:顾志成;张锡庆;孙庆林;汪健;朱锦祥

    目的回顾1985-09/1999-05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手术病例,探讨其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方法本组105例,男73例,女32例.患儿胎龄为29wk~43wk,90.5%为第一胎,其中早产儿24例.出生体重为1600g~4400 g,<2500g低体重儿27例(24.7%).入院就诊年龄86例为新生儿,其中出生后1 mo以内为72例,而月龄>3 mo就诊为19例,为不完全性十二指肠梗阻,其中肠旋转不良10例,肠狭窄6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3例.105例患者中,肠旋转不良51例(48.5%);十二指肠闭锁及肠狭窄33例(31.4%),分别为19例和14例;环状胰腺13例(12.3%);十二指肠周围异常韧带5例及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3例.伴发其他畸形23例(21.9%),其中肠旋转不良9例,先心4例,内脏反位、小肠闭锁、美克耳憩室及脐膨出各2例,肛门闭锁、脊柱畸形、卵黄管囊肿、Downs病各1例.Ladd术式用于大多肠旋转不良病例,其余病例大多行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吻合术及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优先选择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式.结果本组105例患儿,94例痊愈,7例死亡,4例因严重并发症自动出院,11例中7例为低体重早产儿,多数死于呼吸道感染、肠梗阻、肠瘘、硬肿症及伴多发畸形.10例行二次手术,粘连性肠梗阻5例,肠瘘2例,切口哆裂3例.平均住院时间14.5 d±18.7 d.10例行二次手术.结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新生儿常见的急腹症,早期诊断,正确处理不同类型梗阻,提高围手术期处理质量,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 肠内营养在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王薇;许乐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营养支持治疗对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脏器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为MODS高龄患者85例随机分组为2组,肠内营养组43例,通过鼻饲管或内镜下经皮胃/肠造瘘术(PEG/PEJ)给予营养支持,全胃肠外营养组(对照组)42例,经中心静脉治疗,总疗程至少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及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等指标.结果 在摄入同等热量和氮量的条件下,两组患者血Hb、BMI、血清ALB、TRF及PA水平在营养支持治疗后第1个月(t1EN=2.672、2.440、2.209、3.331和5.025,t1TPN=2.720、2.337、2.179、3.418和2.221)、第2个月(t2EN =2.279、3.021、2.337、3.005和5.779,t2TPN=2.118、2.956、3.018、3.310和2.119)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肠内营养组PA水平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t=2.336,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1、2个月都出现高脂血症(t1TPN=3.609,P<0.05;t2TPN =3.114,P<0.05).肠内营养组治疗第1、2个月后血IgG、IgA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t1 EN=2.664、2.437,P<0.05;t2 EN=2.983、3.005,P<0.05),血CD3+、CD4+、CD8+、CD4+/CD8+水平在治疗2个月后改变明显(t=2.399、3.478、2.579和3.995,P<0.05),IgM于治疗后第2个月有明显升高(t=3.886,P<0.05).肠内营养组中34例PEG/PEJ术前反复发生吸入性肺炎,术后2个月内仅发生5例(x2=51.12,P<0.05);术后2个月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减少、严重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x2=13.53,P<0.05).结论 及时、充分的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高龄MODS患者全身状况及营养;PEG/PEJ术可减少因鼻饲管引发的吸入性肺炎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感染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马利阁;尹万乐;尤笑迎

    目的 探讨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00例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因素. 结果 200例患者中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7.5%,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术前血清蛋白水平、吸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长期激素使用和髋关节手术史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密切相关(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吸烟、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长期激素使用史和髋关节手术史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糖尿病、吸烟、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长期激素使用史和髋关节手术史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可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 谷氨酰胺对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部感染大鼠的防护作用

    作者:万献尧;毕丽岩;张永利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在全胃肠外营养(TPN)中对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部感染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大鼠向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0.3 ml.B组大鼠向气管内注入0.3 ml的铜绿假单胞菌悬浮液,并使细菌直接进入肺内.C组大鼠静脉泵标准的不含N(2)L-丙氨酰-谷氨酰胺(商品名为力肽)的TPN溶液160 ml/kg,5 d;D组大鼠静脉泵含力肽的TPN溶液160 ml/kg,5 d;C、D组大鼠第6天向气管内注入0.3 ml的铜绿假单胞菌悬浮液,并使细菌直接进入肺内.观察大鼠生命活动.注菌48 h后取外周血计数白细胞;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取灌洗液,计数其中的白细胞,测其中的TNFα、IL-1、IL-10水平及总蛋白含量.取肺、肝、回肠小块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1)实验开始时4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别,第8天时B、C、D组大鼠体重较A组轻;C组死亡的鼠数多于D、B组.(2)C组大鼠外周血WBC计数、血清中TNFα、IL-1高于D组,而IL-10低于D组.C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WBC计数、总蛋白含量、TNFα高于D组,而IL-10低于D组.(3)光镜下见C组大鼠肺、肝、回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重于D、B组,A组基本正常.结论 谷氨酰胺可保护TPN大鼠的胃肠道功能,提高肺部抗感染能力,并减轻由严重感染所致其他重要器官的损害.

  •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影响的比较

    作者:许春芳;黄晓曦;沈云志;王兴鹏;龚磊;王亚东

    目的 研究肠内与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及泰州市人民医院4家单位符合SAP入选标准的63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及全肠外营养(TPN)组.其中,29例接受EN,经鼻空肠管给予高能肠内营养液;34例接受TPN,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液.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的变化.结果 在第7、14、21天,EN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低于TPN组[(39.30±15.82)EU/L比(73.05±21.16)EU/L、(22.64±14.31)EU/L比(49.34±24.54)EU/L、(14.81±10.93)EU/L比(30.08±14.10)EU/L,P值均<0.05];在第7、14天,EN组的血浆DAO水平均明显低于TPN组[(9.97±3.84)U/L比(19.89±9.89)U/L、(5.42±1.84)U/L比(8.79±4.08)U/L,P值均<0.05];在第7、14、21天,EN组的尿L/M比值明显低于TPN组(0.28±0.25比0.65±0.45、0.21±0.18比0.54±0.41、0.08±0.04比0.29±0.06,P值均<0.05).结论 EN在改善肠屏障功能方面优于TPN.

  •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姚金科;陈捷;商昌珍;张晓;黄延年;陈亚进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4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组。肠内营养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平均年龄(49±17)岁。静脉营养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51±14)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肠内营养组术后24 h开始给予安素营养液口服,维持至术后7 d。静脉营养组术后24 h内即开始给予静脉营养,维持至术后7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补充人血白蛋白总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观察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总量为(40±11)g,明显少于静脉营养组的(45±10)g(t=-16.089,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5±8)h,明显短于静脉营养组的(43±11)h(t=-36.928,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住院时间为(8±2)d,明显短于静脉营养组的(10±3)d(t=-12.025,P<0.05)。肠内营养组的总住院费用为4.5(3.7~6.1)万元,明显少于静脉营养组的4.9(4.2~6.7)万元(Z=-18.495,P<0.05)。肠内营养组发生腹胀、腹泻5例,静脉营养组发生腹胀、腹泻8例,调整剂量或输液速度后缓解。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可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总体疗效优于静脉营养。

  •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肝细胞肝癌半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商昌珍;张磊;余达成;曹君;陈亚进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肝细胞肝癌(肝癌)半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行半肝切除术的67例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组.肠内营养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8±13)岁.静脉营养组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51±10)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两组患者均行标准解剖性半肝切除术,术后24 h拔除胃管,并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护肝、补充人血白蛋白等常规处理.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24 h开始给予安素营养液口服,维持至术后7 d.静脉营养组患者术后24 h内即开始给予静脉营养,维持7 d.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的变化,了解术后人血白蛋白应用情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两组患者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前ALT(33±17)U/L,AST(35±19)U/L,ALB(36±1)g/L;静脉营养组术前ALT(34±14)U/L,AST(32±18)U/L,ALB(37±2)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4,0.664,1.618;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3 d的ALT、AST、ALB分别为(153±57)U/L、(108±46)U/L、(32±4)g/L,静脉营养组分别为(149±62)U/L、(104±45)U/L、(31±5)g/L;肠内营养组术后7 d的ALT、AST、ALB分别为(63±38)U/L、(65±44)U/L、(37±3)g/L,静脉营养组分别为(68±32)U/L、(61±39)U/L、(35±5)g/L;两组术后3 d和7 d的ALT、AST、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4,0.360,0.898和-0.584,0.394,2.004;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总量为(70±25)g,静脉营养组为(90±35)g,肠内营养组人血白蛋白应用总量明显少于静脉营养组(t=-2.708,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46±13)h,静脉营养组为(66±15)h,肠内营养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静脉营养组(t=-5.807,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发生腹胀、腹泻3例,静脉营养组发生腹胀、腹泻2例.肠内营养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8±12)d,静脉营养组为(20±1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5,P>0.05).肠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组的总住院费用中位数分别为5.3(4.5~7.2)、5.9(5.1~7.9)万元,肠内营养组明显少于静脉营养组(Z=-2.34,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肝癌半肝切除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同时降低了住院费用.

  • 经皮空肠营养置管肠内营养应用于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朝旭;冯强;刘骞;毕建军;荣维淇;袁兴华

    目的 探讨术中经皮空肠营养置管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中空肠营养管置入肠内营养组(66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47例).两组均行全胃切除术,术后分别接受7d同等条件的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7d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4.1±2.2)d比(5.1±2.0)d,t=2.156,P=0.037];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术后7d血清前白蛋白显著增高[(18±7)mg/dl比(14±7) mg/dl,t=2.370,P=0.022]、转铁蛋白水平明显增高[(205±45)mg/dl比(186±39) mg/dl,t=3.665,P=0.001];术后7d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血清IgA[(2.3±1.0) g/L比(1.9±0.7) g/L,t=2.178,P=0.034]、IgM[(1.4±0.4) g/L比(1.0±0.4) g/L,t =2.124,P=0.039]、IgG[(9.5±1.9) g/L比(9.0±2.3) g/L,t =2.189,p=0.033]均显著增高;术后肠内营养组消化道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肠外组(3%比13%,x2=3.962,P=0.048).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术中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置入予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方便,营养状态及免疫水平改善均优于肠外营养.

  • 一氧化氮对正常及肝硬化大鼠全胃肠外营养肝损害的影响

    作者:梁力建;黄洁夫;郑进方;罗时敏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在全胃肠外营养(T 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导致正常肝脏及肝硬化大鼠肝损害中的影响。 方法 30只正常Wistar大鼠和30只肝硬化Wistar大 鼠各自分别随机分为5组:A组,自由进食和水;B组,TPN;C组,TPN+精氨酸;D组TPN+NG -硝基-L-精氨酸甲酯(NG-nitri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 E组, TPN+精氨酸+L-NAME。实验7d后测肝功能、肝脂含量、肝脏NO含量、肝脏一氧化氮合酶 (NO synthase, NOS)活性和肝脏组织学检查。 结果肝硬化大鼠肝脂和转氨酶 B组比 A组高 (P<0.05), C组比 B组低 ( P<0.05), D组比 B组高(P<0.05),D、E组较C组高(P<0.05), E组较D组低(P <0.05)。正常大鼠各组间肝功能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正常组和肝硬化组的 肝脂TG,A组分别为(6.9±0.8)μmol/g、(9.1±0.9)μmol/g,D组为(4 9.7±6.2)μmol/g、(34.2±2.8)μmol/g,C组为(18.2±4.4)μm ol/g、(16.7±2.7)μmol/g,CHO变化与TG相一致,且与NO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NO能减轻TPN引起的肝损害。

  • 精氨酸对肝硬化肝癌患者术后全胃肠外营养的肝脏保护作用

    作者:赖佳明;梁力建

    目的研究精氨酸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伴肝硬化病人术后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时的肝脏保护作用. 方法将30例行肝段或肝叶切除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TPN组)及实验组(TPN+精氨酸组).观察病人术前、术后1? d及7?d肝功能、血脂、免疫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变化,并在术中及术后7?d取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7?d AST、TBIL已接近术前水平,ALB明显降低,TG 仍比术前低,CD4+水平和NO浓度升高,肝脂肪变性程度下降. 结论补充精氨酸可增加NO浓度,减轻TPN时的肝脂肪沉积程度,降低血脂水平,加快术后肝酶活性恢复,改善和提高肝癌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

  • 一氧化氮对全胃肠外营养肝脂肪变性的保护作用

    作者:郑进方;梁力建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引起的肝脂肪变性的作用。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正常对照;B组,TPN;C组,TPN+精氨酸;D组,TPN+NG-硝基-L-精氨酸甲酯(NG-nitri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E组,TPN+精氨酸+L-NAME。实验7d后测肝功能,肝内脂肪,肝脏NO含量及NOS活性和肝脏组织学检查。结果 B组肝内脂肪甘油三脂(μmol/g)及胆固醇(μmol/g)分别为(39.3±2.4、13.1±1.1)较A组(6.9±0.8、5.6±0.6)显著增加(P<0.05),D组肝内脂肪(49.7±6.2、14.1±1.7)增加较B组更显著(P<0.05),C组肝内脂肪(18.2±4.4、7.3±3.1)较B组明显减少(P<0.05), E组肝内脂肪(35.8±8.8、10.0±2.4)与B组相似(P>0.05),肝内NOS活性及分布与肝内脂肪含量及分布相平行。结论一氧化氮在TPN引起的肝脂肪变性中起保护作用。

  • 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谢容;沈忠;沈忠杰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患者恢复效果及对免疫指标IgG、IgM、Ig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间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组(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等采取率(%)表示,组间率采取χ2检验;术前、术后血清相关指标免疫指标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采取( x珋±s)表示,计量资料先作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使用单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使用配对秩和检验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没有差异(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明显高于术前(P<0.05),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总蛋白(TP)明显低于术前(P<0.05),血红蛋白(HB)变化不显著。术后第8天,肠内营养组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而肠外营养组仅有ALB、PA、TP恢复正常,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发生呕吐、腹泻、腹痛和腹胀的人数均少于肠外营养组患者,总发生率5.0%(2/40)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0.0%(1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17, 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更有效的改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和免疫力,促进快速恢复,安全高效,值得推广运用。

9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