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璐;陈湘玉;陆巍

    目的 探讨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科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使用TPN治疗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8.1%,其中年龄≥60占57.14%,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5 d占85.71%,置管时间≥4周占42.86%,使用三通管占57.14%,入住ICU占71.43%.TPN治疗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无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在年龄≥60岁、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问≥3 d、置管时间≥4周、使用三通管、入住ICU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置管时间、导管附加装置、入住ICU.

  • 护理干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评价

    作者:潘春芳;窭英茹;郑瑞强;史甜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包括:严格无菌技术、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选择合适置管部位及导管、敷料的选择与更换、导管接头与输入装置的护理和防止血栓形成,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总置管天数明显增加(P<0.05),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从2008年的7.67/千导管日、2009年的5.69/千导管日,下降至2010年的2.28/千导管日(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 消化内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江丽萍;何碧云;朱倪琴

    目的 总结消化内科病房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消化内科964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消化内科964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82例,感染率8.51%;导管相关性感染率随着置管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增加,<40岁置管患者感染率为2.78%,>80岁老年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明显升高为12.43%(P<0.0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原发疾病有关:胰腺炎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率高为15.63%,恶性肿瘤患者次之为10.82%,消化道出血患者感染率较低为4.55%;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20 d和>20 d感染率分别为5.73%、1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消化内科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导管留置时间有关,在规范执行各项操作流程的同时,对这部分患者更要严格监控、做好无菌操作等,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析

    作者:张玉琴;章华萍;屈嬉嬉;许灵娇

    目的 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为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在医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3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置管部位和感染发生的关系,同时对37例出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对其感染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 股静脉穿刺发生感染率高,为18.95%,锁骨下静脉发生感染率低,为4.60%,颈内静脉穿刺发生感染率为8.77%,37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49株,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占14.29%,其次是溶血性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各占8.17%;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常见,占20.41%;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头孢唑林、庆大霉素、氨苄西林、氯霉素以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80.00%,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普遍敏感;而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酚、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以及庆大霉素的耐药率>80.00%,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常见,其病原菌的耐药率高,临床上要注意无菌操作、控制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以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 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中心静脉导管(简称 cVc)在临床中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途径,主要应用在心血管疾病、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压监测、肠道外营养、药物治疗、输血、输液等介入治疗中。随着中心静脉导管的广泛应用,其所引发的并发症也随着增加,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简称 cVa-ri)为主要并发症,是产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医疗费用的增加、病死率的上升、住院时间延长等现象。本文对 icU 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进行了综述,现报告如下。

  • 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周润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重症监护室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患者的CVC相关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VC相关感染率2013年11.97%,2014年4.38%,2015年3.76%.2013年CVC相关感染率明显高于2014年和2015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CU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性分析,提高操作人员的无菌意识,能够明显降低ICU患者的CVC相关感染发生率.

  • 安全护理模式指导下的干预措施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张春环;卢远新;黄庆萍

    目的:探讨安全护理模式指导下的干预措施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ICU 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中心静脉插管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ICU的收治120例患者为实验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安全护理模式指导下的干预措施进行中心静脉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以及住院天数及费用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CVC感染相关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置管时间延长( P<0.05),住院天数缩短( P<0.05),住院费用减少( P<0.05)。结论安全护理模式指导下的干预措施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 重症监护室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健;周淑华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行中心静脉置管(CVCs)的老年患者450例,发生CRI 47例,收集患者流行病学及住院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白蛋白水平、插管前抗生素应用情况、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基础疾病及原发疾病类型等方面资料.怀疑患者出现CRI时,做病原菌定量培养.结果 行CVCs的老年患者450例,发生CRI者47例(10.44%),其中导管出口感染11例,隧道感染15例,导管相关性血源性感染21例.平均置管后发生感染的时间为6~35[平均(16±9)]d,将47例CRI患者样本送本行病原学检查,共检出病原菌52株,革兰阴性菌14株,革兰阳性菌35株,真菌3株.选取性别、年龄、插管前是否用抗生素、插管次数、置管时间、基础疾病、白蛋白水平、穿刺部位作为CRI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提示不同年龄、插管次数、置管时间、是否有基础疾病、血浆白蛋白是否低于35 g/L方面感染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插管次数、置管时间、是否有基础疾病、血浆白蛋白是否低于35 g/L作为参数,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患者白蛋白水平低、插管次数多、置管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是CR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重症监护室老年住院患者是CRI发生率较高群体,经病原菌检测可见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而CRI的发生与白蛋白水平低,插管次数多,置管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相关.

  • 集束化管理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翠云;徐凤玲;朱瑞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对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的预防效果,并总结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4月1日—2014年6月30日(2季度)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进行了监测分析,提出了集束化ICU中心静脉导管管理模式,组织科室护理人员集中学习,并于2014年10月1日—2014年12月30日(4季度)落实实施该管理模式,比较集束化ICU中心静脉导管管理模式应用前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第4季度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26.47%)与第2季度(28.5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季度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4.37‰)与第2季度(5.10‰)相比,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执行依从性统计:第2季度总达标率显著低于第4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应用于ICU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同时提高了护理人执行依从性,应推广使用该管理模式。

  •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外在因素分析与护理

    作者:李美娟;屈艳红

    目的:总结引起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外在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3年10月~2006年12月与2007年1月~2010年3月入住ICU的患者各150例,比较两组置管时ICU的地理环境、硬件设施、人员培训、人力资源配置、制度与流程改进,分析引起CVC-RI的外在因素.结果:通过硬件条件的改善,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医务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认真落实,引起ICU CVC-RI的外在因素得到有效改善.结论:ICUCVC-RI的预防应首先考虑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标准化和规范性的操作,严格管理与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对降低血管内导管感染率至关重要.

  • 集束化干预理念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研究动态

    作者:杨芳芳;王军伟;李萍;马媛

    随着重症监护室(ICU)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危重病患者的输液、静脉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创压监测、血液净化等,同时导管引起的感染也成为临床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加重医疗负担[1]。因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预防 CRBSI 亦成为当前 ICU 感染控制的首要任务。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国外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集束化干预的理念,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并证实实行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 CLB)能有效减少CRBSI。现综述如下。

  • 胃肠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病原菌特点

    作者:高竹筠;李博;孙晓林

    目的 探讨胃肠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情况、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389例胃肠外科术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内容包括导管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感染率为16.7%.感染病原菌分布:革兰阳性菌感染率(54.2%)>革兰阴性菌感染率(33.3%)>真菌感染率(12.5%),不同病原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别是主要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分别占29.2% 、15.3% 和6.9%.耐药性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均>80%;对环丙沙星、利福平、阿米卡星和替考拉宁较为敏感,耐药率<3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唑林、阿米卡星、氨曲南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均>9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相对敏感,耐药率<20%.未检出对伊曲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耐药的白色假丝酵母菌.结论 胃肠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病原菌种类呈现多样化,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耐药现象严重,应引起临床注意,对发生感染者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抗生素治疗.

  • 1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锁技术的护理

    作者:李凌;沈颖

    对1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保留导管,在全身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抗生素锁技术,用药14 d后停药,双通道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提出抗生素锁技术可使患者免除拔管痛苦,延长留管时间.

  • 锁骨下静脉置管敷料更换时清洁消毒方法的改良

    作者:陈雪仙;黄毓琼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置管敷料更换时清洁消毒的方法(简称换药方法),对预防相关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6月某院重症监护室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120例,按置管日期分为对照组(单日)和实验组(双日)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换药方法:2%碘酊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一遍,75%乙醇脱碘一遍;实验组采用改良换药方法:先用生理盐水擦拭穿刺点及周围皮肤3遍,清洁导管,再避开穿刺点用75%乙醇消毒周围皮肤3遍,用0.5%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3遍,后消毒导管。对比两组相关感染率。结果实验组局部感染率为5.00%,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率为1.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67%和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换药方法比传统换药方法效果好,能有效预防局部感染与CRBSI的发生。

  • 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控制效果

    作者:李兰进

    目的 观察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以进一步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7月~2011年12月重症医学科(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评价控制效果.结果 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由9.8%逐渐降低至无相关感染病例发生.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能切实提高各级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意识,有效地控制重症医学科CRBSI的发生率.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作者:李春梅;钟晓祝;杨艳;谭细兰

    [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加强监控.[方法]前瞻性调查215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或怀疑感染时拔管进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导管尖端细菌培养215例,59例检有病原菌,检出率为27.44%.从59例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出6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3株(37.7%),革兰阴性杆菌23株(37.7%),真菌15株(24.6%).位于前5位的细菌是表皮葡萄球菌(13.1%)、克柔假丝酵母菌(11.2%)、金黄色葡萄球菌(9.8%)、铜绿假单胞菌(6.6%)、不动杆菌(6.6%).[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克柔假丝酵母菌,均为表皮常见菌,因此,加强置管部位皮肤消毒、保持置管部位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作者:邹林帆

    目的 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为加强监控预防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调查自2011年1月~2012年7月在本院ICU治疗的38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疑有感染的患者,在治疗中取导管用围分泌物或治疗结束拔管时进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 共进行细菌培养380例,34例检有病原菌,检出率为8.95%.34例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出36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66 67%),革兰阴性杆菌10株(27.78%),真菌2株(5.55%).位于前2位的细菌是表皮葡萄球菌(25%)、金黄色葡萄球菌(16.67%).结论 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菌葡萄球菌为主,其耐药性强,治疗困难.因此,加强置管部位皮肤消毒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并且积极的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是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必要措施.

  • 护理干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评价

    作者:阚海燕

    目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实行护理干预的控制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在ICU病房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的方法为目标性监测法,对比实施护理干预前,以及实施护理干预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在总置管天数上,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多于实施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上,实施护理干预后显著低于实施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实行护理干预,能使其发生得到有效控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控制效果

    作者:宋天喜;刘英俊;景旭伟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科中心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控制效果以及该疾病的发生率.方法:通过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测,了解该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效果,对持续质量进行改进,选取的时间集中在2015年1月-2016年11月.结果:利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我们发现在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频率有所降低,取得了不错的控制效果.结论:持续性改进在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控制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还可以避免引发其他疾病.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