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树鼩在人类肝脏疾病动物模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成;谭宇棋;柯阳;鲍天昊;王琳

    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炎及肝癌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健康问题.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需要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与传统普遍使用的啮齿类动物模型相比,非人灵长类动物树鼩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近,更能反映各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应用潜力巨大.目前国内外利用树鼩初步建立了包括肝细胞癌、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脏代谢性疾病在内的多种人类肝脏疾病模型,但仍存在建模周期长、模型稳定性欠佳、缺乏肝硬化模型等问题,未来有待改进.

  • CA199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鉴别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勇;张学明;张伟辉

    作为与胆胰系统疾病相关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受到炎症、Lewis血型、总胆红素等限制因素的影响,CA199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明显上升,其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价值受到了影响.然而,通过转变策略(如动态监测血清CA199治疗前后变化)以及通过多种指标联合(如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多种肿瘤标志物、微RNA、影像学检查)的方式,可使CA199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明显提高.

  • 蛋白酶活化受体2在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萌;司军强

    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属于蛋白酶活化受体家族,在许多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特别是上皮细胞、肥大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等.PAR2在全身广泛分布,激活后可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和释放多种蛋白,从而发挥不同的生物效应.PAR2在许多生理功能上发挥重要作用,如抗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视神经的发育再生以及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等.另外,PAR2在疼痛传导通路和慢性疼痛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创伤后免疫抑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锐;尹路路;苏成洋;韩文娟;李培杰

    创伤后,机体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来抑制创伤部位炎症,修复、重塑损伤组织.创伤部位损伤细胞及固有免疫细胞释放一系列炎性介质与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肝脏、肠道形成复杂关系.免疫反应进一步发展导致免疫功能抑制,是创伤后患者罹患院内获得性肺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免疫功能抑制的机制研究尚不成熟,临床上缺乏规范统一的认识.

  • 微粒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红阳;解汝娟;于牧鑫

    微粒是细胞在不同刺激下释放的囊性颗粒,它在许多疾病的循环以及组织中均可以检测到.同样,在肾脏疾病中也可以检测到高水平的微粒.微粒具有促凝、促炎、促再生以及水解蛋白等特性,可以介导血栓形成、血管炎症反应、血管再生及其他病理过程.因此,微粒可以促进肾脏疾病病情的进展.此外,微粒数量及成分的改变可以反映疾病的病情,可以作为疾病诊断及预后的标志.故了解微粒在疾病中的存在情况将有助于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未来可能成为治疗肾脏疾病的新方案.

    关键词: 肾脏疾病 微粒 炎症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心血管获益临床评价

    作者:谢灵芝;郑青;陈宁琳

    糖尿病患者有相对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类糖尿病治疗药物能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减轻体质量,低血糖风险低.近期的长期心血管结局试验证明,采用这类药物还可能为糖尿病患者带来额外的心血管获益,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其改善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包括降低血脂,舒张血管,抑制血管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降低血压等.这些优点会拓展GLP-1 RA在临床中的应用.

  •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相关的离子通道病

    作者:徐刚;高崇;赵澎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是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香草素受体亚家族的成员之一,也是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中被阐述多、特别的一个.它具有使其编码的Ca2+通道失活的多种突变倾向,侵袭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且临床表型多样.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骨骼发育不良和周围神经病,但均只能推测TRPV4基因突变引起各种临床表现(骨骼、运动和感觉症状)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因此,明确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分类、开发药理学的潜能,对TRPV4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类似物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东旭;程文凤;申传安;李大伟;尚玉茹;尹凯;王鑫;刘兆兴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及其类似物是一类安全有效,能感受并调节血糖水平的肠促胰岛素.它们能通过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抑制β细胞凋亡,从而发挥保护β细胞功能的作用.GLP-1不仅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还能调节胰岛素基因的表达,从转录与翻译水平促进胰岛素合成.此外,GLP-1及其类似物还能增加β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及促进β细胞自噬,从而发挥其促胰岛素合成与分泌作用.目前,GLP-1及其类似物用于控制2型糖尿病及严重创伤所致的糖代谢障碍,并对降低高血糖所致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这为某些影响胰岛 β细胞功能的急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肝病患者粪便上清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对代谢的影响

    作者:文露;彭芳

    酒精、病毒性感染、肝内脂肪蓄积等均可引起肝细胞的损伤,诱发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随着近年来代谢组学的快速发展,研究者通过对肝病患者的粪便研究发现,变形菌、大肠埃希菌等有害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显著减少,肠道的菌落特征随着不同肝病也呈现出差异性.一方面,肠道菌群在调节胆碱、短链脂肪酸等重要物质的正常代谢中扮演重要作用,同时,这些物质的异常代谢反过来也对肝脏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在免疫调节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引起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和全身感染等一系列疾病.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岳洪华;何国伟;刘晓程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表观遗传的调控子,调控着组蛋白尾,核染色质构象,蛋白-脱氧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录及转录后的修饰等.HDAC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重构、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糖尿病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抑制HDAC对心血管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HDAC与HDAC抑制剂已经成为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

  • 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微RNA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琳琳;刘睿;张俊霞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进行性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丧失的认知和行为障碍类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越来越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微RNA(miRNA)是长为20~30个碱基的非编码RNA,通过与靶信使RNA特异性结合导致靶信使RNA翻译抑制或降解,从而调控蛋白的翻译过程.某些miRN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大脑中表达特异性改变,具有显著组织性和时序性,表明其在这些疾病中起关键作用,因此miRNA可以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潜在的治疗策略.

  • 血清唾液酸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茜;孙明姝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唾液酸位于糖脂和糖蛋白的糖基化非还原末端,在哺乳动物体内分布广泛,参与细胞表面的自体免疫识别、唾液酸化修饰等生物学过程,维护细胞功能.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唾液酸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异常免疫球蛋白G结构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唾液酸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可能作为评价病情活动度、治疗、预后的指标之一.

  • 急性肾盂肾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静;杨彦坤;杨柳;刘聪;郝旭亮

    急性肾盂肾炎是以高热寒战、浑身酸痛、尿频、尿急、尿痛、腰痛伴肾区叩痛、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可有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泌尿系统疾病,细菌侵染肾脏后,介导核转录因子调控炎性因子的转录,从而使肾脏发生炎症反应.介导转录因子的信号途径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核因子κB途径,这两种途径的激发均通过细菌脂多糖、肽聚糖等与胞膜Toll样受体结合,激活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激酶,引起炎症级联反应以及一系列其他肾脏疾病.

  • 儿童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作者:马宇廷;邹映雪

    流行性感冒(流感)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且有一定的致死率.儿童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极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尤其是5岁以下散居和幼托儿童应该作为重点人群.近年来国内外对儿童流感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熟悉流感的流行季节、临床表现、诊断及相关辅助检查特点、混合感染情况、流感病毒(A、B)感染的年龄、性别差异、治疗,尤其是及时了解奥司他韦的耐药性、儿童中不断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亚型:如H7N9、H5N6等问题,对于预防和治疗流感有重要意义.

  • 粪便细菌移植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威巍;张宇;李靖

    粪便细菌移植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其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在某些疾病,如消化道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其伦理学争议以及患者的心理接受能力,临床应用仍受到较大的限制.而且由于移植物独特的来源,对其研究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有关其机制、治疗标准、适应证及禁忌证等均无定论.同时,对于其是否会引起其他并发症或者传染病以及应对措施,目前仍未达成相应的共识.

  • 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苏灿军;应民政

    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巨大,其能导致骨骼发育迟缓、心脏疾病、肾病和肺心病等多系统疾病.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影响生长发育的机制极其复杂,主要的机制可能为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导致上呼吸道狭窄,引起肺通气障碍,导致夜间缺氧,影响多种激素的分泌.早期的药物或手术干预能较好地降低其对患儿的影响,使患儿缺氧状况得到改善,逐渐恢复到正常生长发育过程.

  • 翼状胬肉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张雅冰;张晓俊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在人群中发病率高.随着疾病的发展,除了影响美观,还会引起视力受损.翼状胬肉的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与紫外线引起的基因表达异常有关.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因治疗后可能出现复发的特性,故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为了达到小的创伤及低的复发率,诸多学者和临床医师对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作了大量的研究,也对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方式做了许多改进,同时将新兴的药物及材料应用于胬肉的治疗,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激光 复发
  • 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曹彦鹏;刘宁

    正常压力性脑积水(NPH)是一种脑室扩大而脑室内压力正常的交通性脑积水症候群.在临床中NPH较少见,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NPH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步态障碍和尿失禁三联症.影像学表现为脑室系统轻至中度扩张.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预后可作出诊断.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改善其症状的主要方法,但由于不可逆的神经变性,少数患者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甚或不缓解.需合理应用,方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的临床研究现状

    作者:盛博;陈炜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日益成熟,极大地挽救了濒死心肌,降低了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直接PCI治疗在急诊胸痛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临床疗效的评价已引起越来越多介入心脏医师的重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由于较多患者存在多支血管病变,使其成为高病死率的危险亚群.直接PCI可以改善梗死相关动脉(IRA)的血流灌注,大程度地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但直接PCI术干预IRA后可能加速非IRA病变进展,而非IRA病变进展可能对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 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少卫;马淑梅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器械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因人而异.CRT应答率主要受患者选择、起搏电极植入位置、合适的起搏间期及完善的术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心脏非同步收缩是CRT治疗的理论基础,体表心电图显示具有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已证实可明显获益.其他如机械非同步、心肌瘢痕、心力衰竭病因等因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RT获益.目前尚未发现适用于所有患者的左心室起搏位点,但迟激动部位起搏的优越性已被充分证实,同时应避免心肌瘢痕起搏.优化起搏间期可提高急性期心脏泵功能,但CRT优化程序简便性及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 嵌体修复和树脂充填辅以固位纤维冠外保护对牙根抗折性能的影响

    作者:武竞业;陈欣

    目的 比较不同修复方式对根管治疗术后牙根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口腔科门诊部由于正畸而拔除的根冠完整的9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为研究对象,然后根据处理方式分为A、B、C、D、E五组,每组18颗,其中A组为完整离体牙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B~E组均接受常规根管治疗,B组仅治疗而不修复;C组治疗后采用树脂直接填充修复;D组治疗后使用树脂嵌体间接修复;E组治疗后使用树脂直接填充修复,并用Biosplint固定纤维冠周保护.治疗后比较各组牙根的破坏载荷以及牙根的可修复情况.结果 各组牙齿样本的根长、冠长、根近远中径、根颊舌径、冠近远中径、冠颊舌径、颈近远中径、颈颊舌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C、D、E组的破坏载荷值分别为(1.262±0.341) kN、(0.234±0.052) kN、(0.561±0.027) kN、(0.976±0.081) kN、(1.019±0.203) k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的破坏载荷值高于B、C组(均P<0.05),与D、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牙齿样本的可修复性折裂例数分别为16、14、4、1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组可修复性折裂例数显著少于B组、C组、E组(P<0.05).结论 根管治疗后,患牙的抗折性能明显降低,使用嵌体修复或树脂充填辅以固位纤维冠外保护可以提高患牙的抗折性能.

  •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及对骨骼的影响

    作者:许诚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及对骨密度和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30例.高剂量给予泼尼松100 mg/d口服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每周递减5 mg直至维持剂量;中剂量组患者给予泼尼松80 mg/d口服治疗,连续治疗4~8周后每周递减5 mg直至维持剂量;低剂量组患者第1周给予泼尼松40 mg/d口服治疗,第2周给予30 mg/d口服治疗,第3周起逐渐减量直至维持剂量.治疗6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状旁腺素(PTH)、血钙及Wards三角区骨密度变化,以及骨损伤发生率.结果 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27/30)、83.33%(25/30)、66.67%(20/30),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临床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血清PTH显著高于低剂量组[(22.7±5.3) ng/L、(19.8±4.7) ng/L 比(16.9±4.8) ng/L],血钙显著低于低剂量组[(2.02±0.14) mmol/L、(2.10±0.16) mmol/L比(2.19±0.14) mmol/L](P<0.05);高剂量组Wards三角区骨密度均低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0.71±0.19) g/cm2比(0.81±0.17) g/cm2、(0.84±0.19) g/cm2](P<0.05).高剂量组骨损伤发生率为33.33%(10/30),显著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的10.00%(3/30)和6.67%(2/30)(P<0.05).结论 高剂量与中剂量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相当,但高剂量治疗的骨损伤发生率较高,可将中剂量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指导用量.

  • 结直肠癌中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徐秀琴;余文;门斯烨;薛雾松;刘宝清;张少辉;刘会良;杨成城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其血管生成过程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等血管生成因子的监控.由于在结直肠癌中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关预测血管生成抑制剂疗效标志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些标志物包括来源于组织和血液中的VEGF、基因多态性、循环肿瘤细胞和微RNA等.血管生成通路的复杂性以及血管生成因子的多样性对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提出了挑战.

  • 直肠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作者:周飞;陈庆民;吕晓红;宁晓婷;王锡山

    在全球的恶性肿瘤中,直肠癌具有发病率高、根治性差的特点.个体化治疗指根据每例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每例肿瘤患者根据具体实际,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在我国个体化治疗已经应用于不同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其中在直肠癌中的应用也较多.但是有些医师对于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以及应用的一些要求和做法尚不明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和手术方式,使治疗更加科学合理,是直肠癌患者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

  • 网织红细胞参数对肿瘤化疗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昱滨;李燕平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易发生骨髓抑制,产生不良反应,及时监测骨髓的抑制情况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目前监测骨髓抑制的指标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网织红细胞(RET)百分比、RET绝对值计数以及不同荧光强度的RET计数.其中RET及其参数是化疗后骨髓造血情况监测早期灵敏的指标,临床上应用于多种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骨髓造血情况的监测.

  • 癌症相关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其生物标志物

    作者:阙娴婷;梁志坚

    癌症相关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脑梗死的常见发病机制不同.癌症可以通过侵犯邻近心脏、血管直接导致脑梗死的发生.癌症也可以引起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癌症相关血液高凝状态等,血栓脱落及血流中微小栓子形成终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此外,针对癌症的治疗也可以导致患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升高有望成为癌症相关脑梗死的生物标志物.由于多数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抗凝和抗血小板的药物可能会减少癌症相关脑梗死发生风险.

  •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作者:贾锐;李晓平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化疗、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NSCLC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但患者总体预后仍然较差.探索更安全、高效的NSCLC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是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各种分子标志物在NSCLC的预测、诊断、治疗、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科研、临床工作中对NSCLC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相信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NSCLC相关分子标志物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指征及对孕产妇预后的影响

    作者:劳丹青;史春;韩燕媚;黄丽莉;王慧静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指征及对孕产妇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妇收治的14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阴道试分娩是否成功分为试分娩成功组和试分娩失败组,各70例.试分娩失败组改用剖宫产术,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及预后指标.结果 试分娩成功组孕产妇的剖宫产次少于试分娩失败组[(1.1±0.3)次比(2.1±0.5)次],孕产妇体质量与胎儿体质量小于试分娩失败组[(75.4±8.5) kg 比(82.5±9.1) kg、(3271±304) g 比(3470±317) g],瘢痕厚度厚于试分娩失败组[(3.6±0.7) mm 比 (2.5±0.3) mm] (P<0.05).试分娩成功组初次母乳喂养时间短于试分娩失败组[(1.2±0.2) d 比 (2.3±0.5) d],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试分娩失败组[5.7%(4/70)比21.4%(15/70)](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产妇行阴道分娩利于改善孕产妇预后,但剖宫产次较多、孕产妇体质量和胎儿体质量较大、瘢痕厚度较薄者,选择阴道分娩需慎重.

  • 红细胞平均体积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林华;罗敏

    目的 探讨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与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广元市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60例RA患者(RA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根据RA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非贫血组(血红蛋白≥110 g/L,41例)和贫血组(血红蛋白<110 g/L,19例).比较RA组和健康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沉降率(ES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以及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的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探讨MCV与RA疾病活动指标hs-CRP、RF以及DAS28的相关性;比较贫血组与非贫血组患者MCV.结果 RA患者的ESR、hs-CRP、RF及DAS28较健康组明显升高[(53.2±12.7) mm/1 h比(13.7±3.1) mm/1 h,(23.4±6.1) mg/L比(12.2±3.8) mg/L,(342.5±102.9) kU/L比(78.3±23.1) kU/L,(5.2±1.1)分比(2.3±0.7)分](P<0.01),MCV较健康组明显降低[(78.2±12.3) fl比(90.5±21.9) fl](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A患者的MCV与ESR(r=0.513,P=0.003)、hs-CRP(r=0.576,P=0.001)、RF(r=0.432,P=0.021)、DAS28(r=0.532,P=0.002)均呈正相关.贫血组患者的MCV与非贫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8±9.3) fl比(80.1±11.7) fl,P>0.05].结论 RA患者MCV的水平与ESR、hs-CRP、RF和DAS28等疾病活动性指标相关,提示MCV在RA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半肝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肝切除中的应用

    作者:王学智;宋文杰;刘正才;王德盛

    目的 探讨半肝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LCVP)技术对肝切除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西京医院肝胆外科行半肝阻断肝切除符合研究入组标准患者80例,并分为LCVP组[术中维持中心静脉压0~5 cmH2O(1 cmH2O=0.098 kPa)]40例和正常中心静脉压(NCVP)组(术中维持中心静脉压在6~12 cmH2O)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1、3、5 d肝功能及肾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VP组出血量显著大于LCVP组[(1225±674) mL比(304±181) mL,P<0.05];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术后1 d升至高,之后下降,到术后5 d(除ALT外),逐渐接近术前水平,ALT、AST及TBil组间、组间·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清白蛋白(ALB)均从术后1 d明显下降,之后轻度降低,但LCVP组下降的幅度小于NCVP组,两组在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VP组术后各时间点BUN高于NCVP组,变化趋势为术后1 d轻度升高,然后逐步下降,两组在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组间·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5 d 血肌酐水平轻度下降,两组在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组间、组间·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切肝方法同样安全有效.LCVP组在控制术中出血和输血方面优于NCVP组,且对于术后肝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LCVP技术在肝切除术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间苯三酚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血清胆红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作者:贾昭;吴丙美;翟健;李安平;尹晶瑜

    目的 分析间苯三酚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胆红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间苯三酚组和基础治疗组,各54例.两组患者行ERCP取石术后,基础治疗组给予西咪替丁(口服,每次2片,每日2次)+罗红霉素(口服,每次1片,每日2次),间苯三酚组在基础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间苯三酚治疗(4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 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以及治疗后3 d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组间、时点间和组间·时点间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以上各指标水平随治疗的进行,逐渐降低,而且间苯三酚组较基础治疗组更低;间苯三酚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54),低于基础治疗组的27.8%(15/54)(P<0.05).结论 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在常规抑酸、消炎补液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间苯三酚,能够降低患者体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同时也很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丙戊酸镁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杨慧;王丽华;王昆祥;李洪滨;关雪莲;陈伟达

    目的 探究丙戊酸镁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来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癫痫患者124例,依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每次250 mg,每日2次;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拉莫三嗪片治疗,每次25 mg,每2日1次,14 d后增加至25 mg/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3个月、治疗开始后3个月及治疗开始后4~6个月的癫痫月平均发作情况及治疗6个月疾病控制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94%(57/62)比79.04%(49/62)](P<0.05).两组患者治疗开始3个月、治疗开始4~6个月的月平均癫痫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3个月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下降速度更快[研究组:(8.1±2.2)次/月、(3.3±0.7)次/月比(13.9±3.9)次/月;对照组:(9.8±2.4)次/月、(5.8±1.1)次/月比(14.1±4.3)次/月],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且研究组升高速度更快[研究组:(78±12)分、(94±13)分、(64±10)分;对照组:(72±11)分、(84±15)分比(66±11)分],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过程中累计出现皮疹、腹泻及嗜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9%(7/62)比12.91%(8/62),14.52%(9/62)比12.91%(8/62),17.75%(11/62)比11.29%(7/62),P>0.05].结论 丙戊酸镁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升高.

  • 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肺功能各参数改善的比较

    作者:魏兵;周玉涛;陈玉;高赏;任魁;聂秀红

    目的 探讨支气管舒张试验对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各参数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就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163例,按2011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策略将患者分为低风险少症状组67例、低风险多症状组34例、高风险少症状组24例、高风险多症状组38例.所有患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试验前后分别检查肺功能.其中肺功能分别测定肺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及呼气峰值流速(PEF).计算舒张试验前后肺功能参数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PEF的改善值.结果 低风险少症状组、低风险多症状组、高风险少症状组、高风险多症状组FEV1/FVC改善值为(1.83±1.02)%、(2.80±0.99)%、(1.69±0.59)%、(1.06±0.18)%,FEV1%pred改善值为(1.72±0.56) L、(2.49±1.02) L、(1.39±0.30) L、(1.08±0.24) L,PEF改善值为(0.26±0.08) L/s、(0.42±0.31) L/s、(0.27±0.12) L/s、(0.16±0.09) L/s,四组FEV1/FVC改善值、FEV1%pred改善值、PEF改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多症状组FEV1/FVC改善值、FEV1%pred改善值、PEF改善值与低风险少症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风险少症状组FEV1/FVC改善值、FEV1%pred改善值明显低于低风险少症状组、低风险多症状组(P<0.05),PEF改善值与低风险少症状组、低风险多症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风险多症状组FEV1/FVC(%)改善值、FEV1%pred(L)改善值明显其他三组(P<0.05),PEF改善值明显低于低风险少症状组、低风险多症状组(P<0.05),PEF改善值与高风险少症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扩张剂对各组COPD患者气道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作用,COPD患者应加强应用支气管扩张剂.

  • 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高血压管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伟;华琦

    高血压作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变(CVD)常见的高危因素,在CVD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尤其是许多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于其共病的机制、不同人群血压的血压控制目标、生活方式干预及优选降压药物等制订了一系列的专家意见、共识或指南,从而有利于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进而延缓2型糖尿病患者CVD事件的发生.

  •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

    作者:李翠;汪晓霞

    高患病率及逐渐增加的发病率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慢性高血糖是其主要特点,是引起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根源.高血糖引起的活性氧和活性氮的过度生成导致的氧化应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在氧化应激相关疾病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是抗氧化反应的一个关键转录因子,通过表达抗氧化酶及Ⅱ相解毒酶可能会阻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 微RNA在糖尿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徐丹丹;罗飞宏

    微RNAs(miRNAs)是一类在体内分布广泛的小分子,参与细胞生长、分化等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与肿瘤、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机体或病灶组织释放的miRNA在循环中稳定性较好,不易被降解.miRNA水平的变化可预示疾病变化,对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以及临床组织标本获得困难导致难以进行早期诊断的疾病,miRNA可以作为新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平;王伟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可能与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心外膜瞬时外向钾离子流介导的动作电位复极不一致有关.ERS危险因素包括有晕厥、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史、下侧壁导联J点抬高超过0.2 mV或J波广泛分布、心室除极异常、急性心肌梗死、特异性基因突变等.目前仍无完全有效预防ERS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或非药物.药物治疗中的奎尼丁及异丙肾上腺素可能有效,但需要进一步证实.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对预防ERS高危患者心室纤颤的有效办法.

  •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联合平台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蔡英丽;詹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窘迫以及难治性低氧血症,常规氧疗难以缓解症状及纠正低氧血症.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目前ARDS机械通气的标准治疗策略,允许高碳酸血症及限制平台压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重要手段,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平台压监测能提高ARDS的机械通气效果及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等并发症,合理设置符合个体化原则的机械通气模式和参数.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