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

Medical Recapitulate 의학종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084
  • 国内刊号: 11-355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综述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刘桂蕊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GLUT9在尿酸重吸收中的作用及其与相关疾病关联性研究进展

    作者:扎米热·库尔班;孙玉萍;徐菲莉

    尿酸参与多种人类疾病的作用机制,尿酸盐的肾脏处理不良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常见病理生理因素.研究发现,尿酸转运体是直接参与肾尿酸转运的蛋白质,通常被认为是对血清尿酸稳态有影响的调节因子,其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9不仅被证实与尿酸的转运有关,在肾脏重吸收尿酸过程中也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尿酸相关疾病的关系也很密切.近年来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编码GLUT9的SLC2A9基因除与血清尿酸水平有关外,还与痛风显著相关,这些位点的发现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尿酸与高尿酸血症、痛风、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

  • 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学进展

    作者:戴霞飞;李小平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左心室或室间隔呈不对称性肥厚的心肌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合并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心绞痛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目前认为,HCM发病机制主要是基因突变,已发现有14个以上基因,1 400多个突变位点与HCM有关,这些基因大多数是编码肌小节蛋白,如β肌球蛋白重链、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心肌肌钙蛋白T等基因.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编码非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突变也逐渐被发现,如编码转甲状腺蛋白的基因,线粒体中的基因发生突变也会造成心肌肥厚.

  •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中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胜利;史本超;高浚淮;胡攀勇;于庆贺;闵少雄

    一直以来,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临床的难题之一.采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搭载成血管潜能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可以实现材料内部早期血管化,为成功修复大段骨缺损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具有成血管潜能的种子细胞来源多样,各具优势.共培养和预处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细胞-细胞、细胞-微环境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定向诱导种子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运用基因编辑及基因转染技术对种子细胞进行特定改造,使其精确表达促血管生长因子,达到"1+1>2"的效果.同时,种子细胞在定向诱导的过程中存在来源有限、耗时较长、目的蛋白表达低下等不足,细胞-细胞、细胞-微环境之间作用的具体分子学机制尚不清楚,经特定基因转染后的种子细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缺乏长期观察,仍有待于今后深入探索.

  • 线粒体凋亡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倩;王瑶;焦方舟;刘扬;龚作炯

    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是绝大多数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细胞器.除为细胞的活动产生大量能量外,其还参与细胞分化、细胞内信息传递及调控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线粒体凋亡途径是上游信号分子作用于线粒体,打开调控细胞的生死开关即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上的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导致线粒体内凋亡相关因子进入细胞质,激活胱天蛋白酶系统,从而引起细胞凋亡的过程.线粒体已被证实是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亚细胞结构.而肝脏作为生物体内合成分解代谢的重要器官,与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关系密切.且线粒体凋亡途径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未来靶向干预该途径中的相关分子,可为各类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 12/15-LOX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作者:杨丽萍;殷商启;田李星;黄祺;罗艳;梁华平

    12/15-脂氧合酶(12/15-LOX)是LOX的家族成员,可通过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酶促氧化反应生成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代谢产物,如羟基二十碳四烯酸、脂氧素等.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挥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12/15-LOX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发育及生物活性,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大量报道在疾病(腹膜炎、哮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进展过程中,12/15-LOX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有调节作用.在不同的病理生理状态下,12/15-LOX对不同免疫细胞调控的具体作用及机制十分复杂且互相关联.

  •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作者:耿明凤;马淑梅

    急性心肌梗死(AMI)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破裂.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反映炎症状态的急性时相蛋白,其血清水平的升高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并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发挥致病作用. AMI由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目前关于CRP基因多态性与AMI易感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联系尚无定论.因此从病理机制、临床研究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研究血清CRP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AMI相关性,对进一步认识AMI的发病机制、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血友病A基因治疗及其进展

    作者:朱益文;闫振宇

    血友病A(HA)是基因缺陷导致凝血因子Ⅷ减少,引起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并终导致机体出血不止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预防治疗是我国HA的主要治疗方案,如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或补充凝血因子制剂,但长期使用机体易产生抗体(即抑制物),为HA的严重并发症. HA是单基因疾病,较适用于基因治疗,病毒载体的选择(逆转录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等)和靶细胞的选择(通过几种靶细胞,如肝窦内皮细胞、肠上皮细胞、血源内皮细胞、诱导的多能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等介导)均可影响HA基因治疗的效果.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邱萍;郑锐;谭明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高发病率疾病,支气管扩张在我国也并非少见病,既往认为COPD和支气管扩张是两种单独存在的疾病,随着胸部高分辨率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许多COPD的患者被发现合并支气管扩张. 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的发病率高、临床症状多、死亡风险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治疗进行了一些研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但目前国内外对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治疗尚无确切指南,因此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治疗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呼出气一氧化氮在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秘;肖卫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作为一种气道炎症性生物标志物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被认为是嗜酸性气道炎症的替代指标,可协助气道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反映气道炎症状态以及预测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性等. FeNO产生的机制为各种炎症和感染刺激诱导呼吸道上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生成增多,经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终产生大量NO.影响FeNO水平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气道炎症性疾病状态,如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 FeNO检测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等特点.探究FeNO检测在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可能是未来研究趋势.

  •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王英;胡玲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上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因患儿常伴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疼痛、餐后饱腹感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较多,包括西药治疗、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然而尚未有任一种药物能够帮助患儿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近年来,随着功能性影像学、神经胃肠病学、受体药物学、心理学的发展,临床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流行病学与药物治疗方案也有新发现与新进展.

  • 百草枯中毒的机制及诊疗进展

    作者:成子佳;常云峰

    肺部损伤是百草枯中毒的特征性病变,由此造成的不可逆性肺纤维化和进行性呼吸衰竭是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常见死因.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应激反应是目前尚明确的中毒机制,通过已知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中毒程度,体液中百草枯含量的监测是重要临床诊断依据.至今为止还没有特效的百草枯中毒解毒剂,血液灌流、抗氧化治疗、激素冲击疗法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治疗是缓解病情进展的有效手段,报道的其他新型治疗手段如血必净等的疗效还需临床进一步观察.

  • 微创技术在脊柱结核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于冰;唐晓杰;谭江威

    脊柱结核是骨关节结核的常见类型,其危害性大,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外科治疗成为脊柱结核重要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且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费用低等优点.目前,微创技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措施包括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冲洗、腔镜辅助技术、经皮螺钉内固定技术及通道辅助下小切口手术等.各微创技术均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存在相应的局限性,故未来需进一步完善.

  • 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姜默琳;卢伟

    躯体症状障碍(SSD)临床表现复杂,躯体症状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SSD涉及临床多个科室,但尚无有效的特异性疗法.临床多以抗抑郁药、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植物药、中药,传统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进行干预.单纯西药治疗疗效肯定,但不良反应较多、患者依从性较低;单纯中药或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较少,且多为小样本研究,疗效尚待考证;综合疗法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但具体疗法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应积极开展中西结合、心身同治的多元化治疗,以期提高SSD临床疗效.

  • 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建东;张羽;王红治

    血管生成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一个靶点.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结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阿帕替尼首先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上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应及较好的耐受性,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扩展,阿帕替尼在肺癌、乳腺癌、肝癌、肠癌、软组织肉瘤、卵巢癌、食管癌等肿瘤的治疗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小鼠原发性肝癌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单鹏;宁厚法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但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各种肝癌小鼠模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肝癌的研究进展,小鼠模型在研究肝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细胞和分子改变及侵袭和远处转移机制等方面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及预防措施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故小鼠模型成为研究肝癌的基础工具,同时也成为新药物动物实验的检测工具.研究中模型的建模方法和特点是研究者重点考虑的因素,以便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因此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掌握正确的建模方法及各种模型之间的优缺点显得尤为重要.

  • 分子靶向药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经叶花;尹香花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大多数子宫内膜癌经手术、放疗、化疗、激素等治疗,预后较好,但对于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来说,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预后较差.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治疗方法.随着人们对靶向治疗的认识及研究,发现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血管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等为靶点的药物,这些分子靶向药物大多还在临床试验阶段,为治疗子宫内膜癌带来了希望.

  • 黑色素瘤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刘可微;张坤;刘侠;康淑霞;郝玉琴

    在过去的几年中,黑色素瘤发病机制及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致癌基因和信号通路得到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治疗方案也有了显著改善.目前,除已经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的靶向药物外,一些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待批准药物和正在进行基础研究的潜在药物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通路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作为导致黑色素瘤发生的重要途径,针对其中各靶点的抑制剂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同时,联合治疗改善了单一用药的高耐受性,增强了抗肿瘤活性,显示出明显优势,为临床治疗所用.

  • CME理念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隋文哲;陈军

    结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仍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相对于传统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理念下腹腔镜根治术结合了腹腔镜手术微创性的同时也保证了肿瘤的根治性.了解CME理念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入路、解剖结构以及术中注意事项等对于顺利完成腹腔镜右半结肠CME根治术至关重要.深入了解CME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膝骨关节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尿CTX-Ⅱ及尿COMP的相关研究

    作者:颜世昌;魏建军;杨永江;彭俊洋;陈晖

    目的 观察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尿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及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被明确诊断为KOA的113例患者作为KOA组,Kellgren-Lawrence ( K-L)分级:Ⅰ级27例,Ⅱ级34例,Ⅲ级27例,Ⅳ级25例.另外随机选取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所有受试者尿CTX-Ⅱ及COMP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KOA组尿CTX-Ⅱ及COM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KOA患者尿CTX-Ⅱ及COMP水平随K-L分级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各K-L级别间尿CTX-Ⅱ及COM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A患者K-L分级与尿CTX-Ⅱ(r=0.357,P=0.002)及COMP(r=0.206,P=0.005)呈正相关.结论 KOA可引起尿CTX-Ⅱ及COMP水平升高,两者可作为KOA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的参考标志物.

  • 口腔CBCT受检者的辐射防护实验研究

    作者:张立新;王凯;刘畅;李向明;王鑫;王宝玲;孔亚群;王新明;龚明明;王攀

    目的 研究口腔颌面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受检者的牙周辐射剂量规律,指导口腔CBCT临床进行合理辐射防护.方法 热释光剂量计(TLD)126支分为42组(3支/组),按照无辐射防护(1~21组)以及有辐射防护(22~42 组)情况分置于仿真人头颈体模检查部位和非检查部位体表的对应测试点进行测试.口腔CBCT检查后读出器读出每个TLD入射体表剂量,3支/组取平均值后转换成有效剂量.结果 在无和辐射防护条件下,口腔CBCT受检者检查部位体表对应测试点的辐射剂量基本一致(P>0.05);非检查部位体表对应测试点的辐射剂量,辐射防护小于无辐射防护情况(P<0.05).结论 口腔CBCT检查要优化检查技术,对受检者检查部位邻近非检查部位进行专业辐射防护.

  • 丙戊酸钠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癫痫预防效果的临床观察

    作者:董宇为;夏学巍;冯波;魏小兵;王喆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癫痫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s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均行开颅手术.观察组术前、术中分别静脉注射15 mg/kg和5 mg/kg丙戊酸钠,术后5 mg/kg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持续3 d后改用口服丙戊酸钠片每次0.4 g,每日3次.对照组住院期间采用注射用苯妥英钠静脉推注每次0.1 g,每日3次,出院后继续口服苯妥英钠片每次200 mg,每日3次,均治疗1个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为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外周血缺氧诱导因子1(HIF-1)、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评分作为患者临床结局判定分级标准;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3个月内的癫痫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7.1 ±2.1)分比(9.9 ±3.2)分]、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8 ±12)分比(42 ±14)分](P<0.01).治疗后1 个月,观察组患者外周血HIF-1、NGF、IL-6、IFN-γ、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289 ±21) μg/L比(335 ±42) μg/L、(9.4 ±2.1) μg/L比(13.2 ±3.3) μg/L、(43 ±14) ng/L比(55 ±15) ng/L、(32 ±15) ng/L比(40 ±13) ng/L、(17 ±7) ng/L比(23 ±18) ng/L](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中恢复良好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35.56%(16/45)比15.56%(7/45)](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5/45)比28.88%(13/45)](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癫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3%(6/45)比15.56%(7/45)](P>0.05).结论 与苯妥英钠相比,丙戊酸钠可明显减轻sTBI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和临床治疗结局,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 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肖涛;吴锡平;关云艳;王倩;沈丽娟;王亮

    目的 分析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06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伴随疾病、实验室检查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乳酸清除率,然后分析这些参数与脓毒症相关性AKI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相关性AKI的发生率为55.34%(114/206),肥胖(OR=2.491, 95%CI 1.280 ~4.850,P =0.007)、糖尿病(OR =2.022,95%CI 1.042 ~3.921,P =0.037)、血小板减少(OR=2.415,95%CI 1.210~4.819, P=0.012)是脓毒症相关性AKI的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肥胖和血小板减少是脓毒症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

  • 46项临床免疫检测项目餐前餐后检测结果的比较

    作者:李秀玉;王培昌;刘畅;傅庆华;宿占军

    目的 探讨"全时段采血"实施背景下餐后采血对临床免疫检测项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名,分别于餐前和餐后2 h、4 h采集静脉血检测肿瘤标志物12项、感染术前8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等)、特定蛋白8项、甲状腺功能及抗体8项及其他10项化学发光检测项目共46项临床免疫指标,分析其差异.结果 餐前和餐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4 h低于餐前和餐后2 h(P<0.05).餐前和餐后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 h、餐后4 h低于餐前(P<0.05).餐前和餐后胰岛素、C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 h、4 h的胰岛素、C肽高于餐前,且餐后2 h结果高于餐后4 h(P<0.05).其他临床免疫学指标的餐前和餐后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餐后4 h内采血检测临床免疫指标,大部分检测数据均能满足临床诊治需求,故"全时段采血"值得在更多类型的患者和更大范围时间内进行实践.

  • 高尿酸与老年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燕;郭佳

    尿酸具有促氧化和抗氧化的两面性,主要依赖机体内的生化微环境发挥作用.机体尿酸生产与代谢的失衡可诱发高尿酸血症,其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尿酸可经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影响β细胞及其功能,与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可独立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进行预测.研究发现,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与尿酸均有紧密联系,两者互为因果,且尿酸参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通过分析尿酸与糖尿病及其心血管病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可为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 糖尿病足步态变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川;瞿玉兴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一系列足部病变的统称.随着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加重,其足底压力及步态等生物力学特征发生病理性改变,引发患者疼痛、功能受限、感觉减退、平衡能力下降等症状,并终导致足溃疡的发生.伴随病程不同时期的发展,糖尿病患者的步态发生足底压力分布异常、步幅缩小、步速减慢及足支撑时间延长、胼胝体、溃疡等一系列变化.糖尿病足的步态分析可揭示糖尿病足相关病理变化,及时发现肉眼或者人体本身不易发觉的异常,并指导临床医师采取对症治疗,干预糖尿病足进展.今后,糖尿病足步态分析应朝着高精度、全肢体、全病程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为临床矫形设备的开发服务.

  • 治愈2型糖尿病难题的新视角: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作者:彭小丁;李雷

    治愈2型糖尿病是目前尚未攻克的难题.按现有的临床指南,确诊患者为临床2型糖尿病后才给予除控制饮食、适当锻炼之外的干预治疗,迄今没有治愈成功的先例.本文根据有关研究及文献综述分析,提出借鉴可治愈某些癌症的思路攻克治愈2型糖尿病的难题,即"早发现、早治疗",高度重视"糖尿病前期",发现该病的"早期预警信号";检测血糖的同时监测血胰岛素水平,在该病的早期阶段就积极开始二甲双胍等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治疗.建议开展严谨全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课题,充分利用系统/计算生物学等交叉学科处理组学大数据的优势,检验证实有关观点,为更新修改有关的临床指南提供坚实的依据.希望在攻克这一难题上有所突破.

  •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雨森;汪春晖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及对其认识不足,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糖尿病心肌病(DCM)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的特异性心肌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关于DCM发病机制的研究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但DCM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心肌间质纤维化及微RNA的改变等.

  • 《医学综述》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 重楼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秋萍;毕慧欣;谢琳

    重楼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其一直被广泛用作中国传统民间医药.目前,已从重楼中分离出许多不同的活性物质成分,它们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各药理活性既复杂又差别巨大,不仅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还有抗感染、器官保护、免疫调节及止血镇痛等功效.同时,重楼也被发现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其可制成中成药、中药汤剂,也可外敷及联合西药应用等,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但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未来需进一步研究.

  • 姜黄素对多器官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良煜;王红伟;张嘉慧;康燕;林海;刘江伟;李骜

    姜黄素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姜科及天南星科植物的根茎中,是中国常用中药姜黄、郁金、莪术、石菖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植物界较稀少的具有二酮的色素.姜黄素为橙色结晶粉末,味稍苦,不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主要用于食品染色.随着对其生理、药理研究的深入,姜黄素被发现对脑、心脏、肝脏、肺脏、胃肠、肾脏等多器官损伤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等作用.但其对多器官损伤保护作用的特点及机制尚不明确,未来需进一步研究.

  • 荨麻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谭麒麟;陶恩;李红玲;谭娜

    荨麻属植物,分布广泛,民间应用历史悠久,药理作用多样,如抗炎抗风湿、镇痛、抗凝、抗菌、降糖降脂抗氧化、抗前列腺增生、促骨形成、抗病毒、抗肿瘤等.其提取物或提取物的复方制剂临床主要应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类风湿关节炎、抗过敏等,疗效显著,而在血脂代谢、骨质疏松、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中的应用较少,多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未来,可对荨麻的安全性、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以为新药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或思路.

  • 中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作者:刘晓;靳贺超;苏凤哲;于文涛

    肺间质纤维化(PF)是一种原因不明、进行性并局限于肺部,以纤维化伴蜂窝状改变为特征的疾病,是多种肺部疾病和肺损伤发展到晚期的一种常见病理变化和共同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而中药及其复方在治疗PF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药的抗纤维化作用呈现多靶点的特点,其可通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抑制促纤维化因子表达及阻断相关信号通路等机制发挥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深入开展方药筛选,在单味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方药配伍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

  • 慢性湿疹的药物外治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蒋祖玲;汤倩倩;黄安;王建辉

    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瘙痒、皮肤苔藓样变等,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临床上慢性湿疹的治疗呈现多元化,主要以局部药物外治疗法为主.传统医药外治法剂型多样,使用方便.西药外治法中,局部药物外用已成为第一线治疗轻中度慢性湿疹的主要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不管是传统医学外治法还是西医外治法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效果优于单一手段治疗,且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依从性.

医学综述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