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杂志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杂志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of Medicine 제제합이의학원학보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齐齐哈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2-1256
  • 国内刊号: 23-1278/R
  • 发行周期:
  • 邮发: 14-2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彩超介导经皮肝胆管穿刺并置管引流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价值

    作者:黎燕飞;刘华敢

    目的:观察探讨彩超介导经肝胆管穿刺并置流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纳的2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对于胆管梗阻部位进行彩超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流术,将引流管置入患者胆管内并保留。回顾性分析2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穿刺置管次数及成功率。结果2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中在彩超介导下进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流的成功率100%,一次经皮肝胆管穿刺置流成功22例,成功率84.61%,二次经皮肝胆管穿刺置流成功3例,成功率11.53%,3次经皮肝胆管穿刺置流成功1例,成功率3.85%。本组26例中1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左外叶下段支胆管进针,9例梗阻性黄疸选择右前叶支胆管进针。左外叶下段进针一次性成功率为93.33%(14/15),右前叶支进针一次性成功率为66.67%(6/9)。穿刺置管引流后患者均在2周后好转,临床皮肤巩膜黄染,腹痛,皮肤瘙痒症状显著缓解。总胆红素从388μmol/L下降到31μmol/L,直接胆红素从76μmol/L下降到17μmol/L。仅一例患者发生胆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彩色多普勒介导经肝胆管穿刺并置流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有重要意义,提高了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具有安全简便,微创,准确率高等特点,从左外叶下段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经皮肝胆管穿刺成功率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合并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崔博;叶纯;王健

    目的:分析合并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入住我院的9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有7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合并前列腺炎,有14例患者为单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对9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单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和合并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病程、年龄、PSA、IPSS及前列腺体积。结果单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和合并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比较可得,组间病程、年龄、PSA、IPSS及前列腺体积的结果存在差异,P<0.05;且各分级合并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之间的PSA、IPSS及前列腺体积的结果存在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炎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且前列腺炎等级越高,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严重程度越重。

  • B超引导下经阴道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观察

    作者:步建芬;沈丽萍;桑鹏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经阴道子宫下段注射甲氨蝶呤( MTX)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1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治疗均采用腹部B超引导下经阴道穿刺至子宫下段妊娠部位或妊娠囊内注射MTX50 mg治疗,同时口服米非司酮50 mg,每天2次,连服3 d。再观察治疗后血β-hCG下降情况、治疗后妊娠囊变化及局部血流情况,待β-hCG<500 U/L、妊娠囊心管搏动消失,局部血流明显减少后,于B超监测下行清宫术。结果 B超引导下经阴道穿刺至子宫下段注射甲氨喋呤一次后,6例患者血β-hCG降至500U/L以下,行清宫术时出血<50ml,其余5例患者经二次注射后,血β-hCG才降至500 U/L以下,行清宫术时出血<50 ml。结论 B超引导下经阴道穿刺至子宫下段注射甲氨喋呤治疗子宫瘢痕妊娠,具有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较好、清宫术中出血少、费用低等优势。避免了因子宫瘢痕妊娠而切除子宫、失去生育功能的不良后果,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一种经济、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磷酸肌酸钠与米力农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的疗效观察

    作者:林峰

    目的:探究磷酸肌酸钠与米力农联合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10例肺炎合并心衰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给予磷酸肌酸钠与米力农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54/56)和81.48%(44/5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儿心率好转时间、氧饱和度改善时间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与米力农联合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可显著提高治疗疗效,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 发散式冲击波疗法对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林孙枝;周建英;黄志雄;游平弟;郑安祥;谢文钦

    目的:评价发散式冲击波疗法( RSWT)与神经阻滞疗法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肩周炎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男女不限,年龄35~65岁,BMI 20~24 kg/m2,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组( SW组)和神经阻滞治疗组( NB组)。 SW组每7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NB组每7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 T0)、一个疗程后即刻( T1)、一个疗程后1个月后( T2)、一个疗程后2个月后( T3)记录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同时观察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SW组与NB组无明显差异(P>0.05);T1~T3时两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SW组评分明显低于NB组(P<0.05)。 SW组T3时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NB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发散式冲击波疗法对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改善优于神经阻滞疗法,并且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效果分析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

    作者:井丽丽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治疗效果分析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本研究对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入住我院内科并接受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6例患者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组76例患者平均分成两个组: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注射30 mg/次,2次/d为观察组,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CRP)、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变化。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患者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CRP及EP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TIA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通过降低CRP、促进EPO水平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 从还纳术中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预防性造口的选择

    作者:曾群章;方艺聪;郭银枞;姚开源;杨愈刚

    目的:比较回肠造口还纳术与横结肠造口还纳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6例因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并预防性造口术后行造口还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回肠造口还纳术与横结肠造口还纳术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还纳时限、还纳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流质时间、还纳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方面,回肠造口还纳组均优于横结肠造口还纳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造口还纳术术后恢复快,更经济、安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需要预防性造口时,优先考虑预防性回肠造口术。

  • CRP及IL-6检测在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苏文芳;郑振光;陈漪璇;李耿祥

    目的:探讨CRP 及 IL-6检测在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本院住院的40例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设为A组,同时期住院的40例脑梗死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设为B组,另选取同时期于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血清CRP及IL-6水平进行检测,对比三组患者血清CRP及IL-6水平状况。结果 A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B组、对照组,( P<0.05)。 B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脑梗死轻度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中度、重度患者(P<0.05)。中度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重度患者(P<0.05)。结论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CRP及IL-6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且患者脑梗死越严重,血清CRP及IL-6水平越高,血清CRP及IL-6水平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监测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临床研究

    作者:黎贵林

    目的:探讨采用胫骨高位截骨钢板内固定术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此分析该治疗方案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60例患者均采用胫骨高位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疗效、骨性愈合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同时对比手术前后膝胫骨角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来评定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程度。结果对60例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优良率为93.33%,骨性愈合时间平均为(13.5±2.9)周;随访期间60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螺钉断裂、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在治疗后患者患处疼痛程度有明显缓解,术前VAS平均评分为(8.63±1.12)分,术后VAS平均评分为(1.83±1.44)分,差异显著(P<0.05);此外,术前患者膝胫骨角的角度平均为(103.1±3.9)°,术后该角度平均为(92.7±3.5)°,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高位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的疗效显著,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同时在短期内均能达到骨性愈合,帮助患者膝关节功能早日恢复到正常范围,从而回归社会。

  • 肌红蛋白与心肌酶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作用

    作者:杜书智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早期诊断中测定肌红蛋白( MB)及心肌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1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其中胸痛发作时间≤6 h者28例为A组,胸痛发作时间>6 h者23例为B组;另选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员51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对象的血清MB及心肌酶谱指标进行测定,并观察早期AMI患者不同指标的阳性检出率。结果观察组血清MB、AST、CK及CK-MB水平同均明显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MB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AST、CK及CK-MB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AMI患者血清MB阳性检出率达78.57%,明显高于ST、CK、CK-MB及心电图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MI的发生与发展同MB有密切关联,MB在AMI早期诊断中特异性、敏感度较高,心肌酶与MB联合测定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

  • 46例急性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唐开第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急性脑血管病与继发癫痫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急性脑血管后继发癫痫患者,对这些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临床特点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继发癫痫发病率方面,脑出血高于脑梗死,早发性高于迟发性,脑电图异常的高于脑电图正常者,出现偏瘫的高于没有出现偏瘫的,强制-痉挛发作高于单纯部分性发作,所有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10.0±1.0)个月随访期间,复发率较低。结论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在临床上具有多种特点,大多数患者在急性脑血管病早期发病,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而且伴随有脑电图异常,经过对症治疗之后,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复发率较低。

  • 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

    作者:吕云勇

    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 LDL )、甘油三酯( TG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纤维蛋白原(FIB)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红注射液与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延缓病情进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1例儿童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救治并文献复习

    作者:林浩铨;黄奕辉;林明祥;杨镒宇

    目的:探讨儿童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Penicilliosis marneffei,PM)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儿童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脓毒症、脓毒性休克、MOD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诊断、多器官功能支持过程进行分析,并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特征性皮损、肝脾肿大和真菌培养提示特异的菌体形态学,该患儿确诊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脓毒症、脓毒性休克、MODS,经过抗真菌、抗脓毒症、抗休克、CRRT等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疗,病情得到缓解。结论儿童PM感染少见,需注意识别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及时进行真菌培养,延误诊治可进展为严重脓毒血症、休克和MODS,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 改良Stoppa入路在髋臼及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波;何斌;蔡小军;董革辉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在髋臼及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髋臼及骨盆骨折27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进行手术,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臼及骨盆复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持续时间为(138.92±31.57)min,术中出血量为(347.73±42.09)ml,术口均为I期愈合。16例骨盆骨折和6例髋臼骨折患者的复位评估为优,其余患者的复位评估为良,优良率为100.00%。术后屈髋功能受限的发生率高,为14.8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1.11%。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及骨盆骨折可充分暴露术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后路经椎板间隙全内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探讨

    作者:蒋中艳;王维群;彭仕杉;夏同霞;苏鲜花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板间隙全内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模式与方法。方法总结本科后路经椎板间隙全内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对患者实施有效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操作,全面的心理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等围手术期护理,其效果评价采用JOA,VAS评分。结果42例患者术后第1天下地行走,14例术后第2天下床行走,术后2~4 d出院,住院期间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术前JOA评分9.8±2.3,VAS评分7.6±2.2分;术后JOA评分26.6±1.2,VAS评分2.6±0.7;术前术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改善指数为16.6±1.2;术后JOA评分改善率68%。结论术前充分的心理护理减少了患者对脊柱内镜手术的顾虑,术后积极的下床活动指导消除了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担忧。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内镜技术治疗后顺利恢复的重要措施。

  • 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观察

    作者:孙国梅;李兰香

    目的:探讨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室综合护理方式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具有较好的效果,这种护理方式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准化皮肤护理对乳腺癌放疗后皮损疗效的观察

    作者:耿春花

    目的:探讨标准化皮肤护理对乳腺癌放疗后皮损修复的效果。方法试验纳入95例乳腺癌放疗后出现皮肤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47例,试验组48例。两组对象中,年龄、肿瘤类型、皮损分度等基线资料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传统乳腺癌术后护理办法,试验组在原有基础上采用标准化皮肤护理,即结合患者累计放射剂量采取对应皮肤护理。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评价两组间护理效果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QLQ-C30量表中总体健康得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各级放射性皮肤反应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皮肤分度好转有效率显著低于试验组(51.06% VS.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术后放疗皮肤反应恢复率。此外,两组患者护理后QLQ-C30量表中总体健康状况得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护理后该得分改善更为明显(P<0.05)。表明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放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结论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的皮肤损伤及生活质量提高有效。

  • 健康教育对婴儿喂养者喂养知识知晓率及新生儿体格的影响

    作者:杨芬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婴儿喂养者喂养知识知晓率及新生儿体格的影响。方法抽选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300例,随机法将新生儿母亲30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给予新生儿喂养知识健康教育,对照组自愿参与一般教育。比较两组产妇喂养知识掌握度及新生儿体格。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后喂养知识掌握程度优良率90.7%显著高于对照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1月、6月、12月BMI分别为(15.3±1.2)kg/m2、(17.6±1.1)kg/m2、(17.1±1.0)kg/m2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喂养者给予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喂养者喂养知识知晓率,控制婴儿体格水平正常,促进其健康成长发育。

  • 围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护理研究

    作者:吴灵敏

    目的:探究围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8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围绝经期女性患者,随机分为甲组(44例)和乙组(44例),乙组给予常规护理加上护理干预,甲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其余治疗措施相同。比较两组住院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基本知识了解的情况等。结果乙组在相关疾病知识了解、护理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甲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方面明显低于甲组。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结论针对围绝经期女性2性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浆灌流在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凤鸣;刘颖;万鑫;顾凌

    目的:评价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血浆灌流(CPP)治疗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入住ICU的92例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PE联合CPP组)和对照组( HP组),比较两组APACHEⅡ评分、炎性细胞因子、昏迷时间、需呼吸机支持时间、住ICU时间、AchE恢复正常时间、阿托品使用量以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及TNF-α、IL-6、CRP的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显著(P<0.05);昏迷的时间、需呼吸机支持时间,住ICU时间、AchE恢复正常时间短,阿托品使用量少,有显著差异( 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有显著差异( 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PE联合CPP治疗可以安全、快速、有效的清除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体内的炎症介质,疗效显著;治疗后的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

    作者:任占云;王亮亮;汤武装;赵彦平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 T2DM)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是否正常分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为2型糖尿病组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异常为2型糖尿病组2。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选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MoCA)对研究对象及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2型糖尿病患者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呈负相关(P均<0.05)。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比较在注意和计算力、记忆力、语言,执行方面功均存在功能障碍(P均<0.05),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还存在物体命名功能障碍( 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增加,且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负相关。 MoCA在早期发现认知障碍方面较MMSE更加敏感。2型糖尿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除注意和计算力、记忆力、语言,执行方面功能均存在功能障碍,还存在物体命名功能障碍。

  • 基于高职?药事管理与法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作者:曾建雄

    目的: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实践教学模式与创新是适应高职教育的转型变化,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满足社会对高职医药人才的要求。?药事管理与法规?是理论性强、实践特色明显的一门课程。本文就?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课堂案例教学、实训室实训教学、社会实践调查、课证融合教学等实践教学做法与创新做了探讨分析。

  • 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预防医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高步刚

    目的:探讨多媒体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分析多媒体教学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优点和问题,提出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措施。结果预防医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大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结论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 以医师胜任力为教学中心的诊断学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胡海燕;李松;于洋;王秀清;云长海

    诊断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医学生临床能力及岗位胜任力的高低密切相关。而诊断学授课教师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培养出学生的能力的高低,是影响诊断学教学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为适应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及高水平临床能力医学生,我们对诊断学授课教师针对胜任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 提高综合性ICU护理实习生带教质量的方法探讨

    作者:林艺珍;卢月珍

    目的:探讨提高综合性ICU护理实习生带教质量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249例实习护生进行研究,采用“护士长-带教组长-考核评价”与制定带教周计划等多种加强带教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与我院未进行带教制度改革前的护生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护生的考评优秀率以及对带教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护生的理论考核成绩(93.6±4.9)、操作考核成绩(90.5±4.8)明显优于对照组(85.5±3.6)、(86.3±4.5),研究组护生考核的优秀率(86.3%)明显优于对照组(64.4%,P<0.05),研究组对带教满意率(99.2%)明显优于对照组(83.0%,P<0.05)。结论“护士长-带教组长-考核评价”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

  • 以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作者:陈雁斌

    目的:探讨以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方法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立以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模式,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2012~2015届800例临床医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比较该教学模式开展前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情况。结果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后,医学生沟通能力、体格检查能力、病史采集能力、临床操作能力、合理运用辅助检查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较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将以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可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能力。

  • 参与式教学法对本科生心电图教学效果的影响

    作者:赵欣;邬青;汪小华

    目的:探索参与式教学法对在校本科生心电图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校2012级本科生30例,15例干预组应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法进行讲解,即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分析并画出病理性心电图的形成过程;对照组用常规课堂讲授法。结果参与式教学法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传统课堂讲授式的学生( t=2.118,P<0.05),但对课堂表现的作用不明显。结论参与式教学法能部分改进心电图的教学效果,可结合其他教学法共同推进心电图的教学。

  • 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作者:贾强;杨锐;马善峰;刘小粉;高琴;关宿东

    目的:通过“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探索并实践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方法通过分析生理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及教学现状,提出在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指导下组织实施。结果改变了课程“填鸭式”灌输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提升了教师教学工作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结论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生理学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卓越医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并进一步改进,深入探索新的改革经验。

  • 253例急性中毒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杨莹;关媛;周启棣

    目的: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性中毒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3—2015年所有的中毒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253例急性中毒住院病例,男性患者119例(48.26%),女性患者134例(51.74%);20~29岁年龄组常见;中毒的常见原因为自杀,常见途径为消化道;位于前三位的中毒是:药物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及毒品滥用;多数患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病死率为8.7%。结论急性中毒受社会发展、人群构成和防控措施等影响,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急性中毒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流行病学 急性中毒
  • 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调查与合理用药的措施分析

    作者:胡淑芬;梁景强;梁志芬

    目的:研究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与合理用药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门诊患者病历1126份为研究对象,抗菌药物的使用者有1000例,对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医院各个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重症监护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为100%,神经内科低,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情况,结果红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结论对PCI患者实施术后电话式随访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例凶险型前置胎盘穿透子宫全层并腹腔出血患者报道

    作者:付宏望;成志;温穗文;郭晓燕

    患者丘某,26岁,因“停经26+6周,腹阵痛19小时余。”于2016年2月25日入院。末次月经为2015年8月20日,孕期在某市级中医院孕7周余行B超未提示异常,孕18周余行B超提示:胎盘附着于前壁,胎盘覆盖宫颈内口,完全性低置胎盘,宫内肌性光带,宫腔粘连。之后转至某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孕22周行B超提示:胎盘位于右侧壁,见数个液性暗区,较大范围约32 mm×20 mm;孕23周余行四维彩超提示:胎盘位于前壁,球拍状胎盘声像。患者入院前19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痛,阵发性胀痛,程度轻,伴恶心,无阴道流血、流水,未予重视及就诊。今天凌晨4时许出现腹痛加剧,呈持续性,伴肛门坠胀感,伴腰酸,平躺时腹痛向双侧肩部放射,遂到某市妇幼保健院就诊,行B超检查提示:宫内妊娠,单活胎,泌尿系B超提示:未见异常,可见腹腔积液(肝肾区、脾肾间隙及右下腹均见游离液性暗区,深处依次分别约32 mm、20 mm、52 mm;患者自行到我院,门诊考虑“腹痛查因”收住我科,轮椅送入院。病史:患者于2012年11月因“稽留流产”在我院住院,予药物流产失败后行宫腔镜检查+清宫术。患者于2013年11月25日因“羊水过少”在我院择期硬外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恢复良好,娩出1活男婴,出生体重2810 g,现体健。就诊后体格检查:T:37℃,P:94次/分,R:20次/分,BP:114/61 mmHg,痛苦面容,被动体位,检查欠合作,诉平卧时腹痛加剧,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下腹可见-横行旧疤痕约16 cm,压痛可疑,腹肌紧,拒按,全腹压痛,反跳痛可疑,专科情况:腹围80 cm,宫高26 cm,腹肌紧,宫缩触诊欠满意,隐约扪及不规则宫缩,胎心音148次/分,2月25日我院B超显示:宫内妊娠, LOP ,单活胎,胎儿体重约954 g (加减139g),羊水大区:75 mm;宫腔粘连带声像?部分性前置胎盘,未排除胎盘植入;子宫肌层局部较薄,未排除先兆子宫破裂,腹水(右上腹探及积液,深液平49 mm)(图1-2)。在B超下定位行腹腔穿刺抽出10 ml不凝血,考虑腹腔内出血,急诊在手术室气管内全麻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术+子宫体剖宫产术+膀胱镜下双侧输尿管逆行插管术+盆腔粘连松解术+腹式子宫次全切除术+双侧输尿管拔管术。术中见:膀胱与子宫下段紧密粘连,子宫前壁脐下3 cm以下及子宫下段血管怒张明显,较薄,大部分仅存浆膜层,局部胎盘穿透子宫,约2 cm×2 cm,见活动性出血(见图3);腹腔积血及血块1400 ml,请家人到手术室了解情况,沟通后同意娩出新生儿后需子宫切除。取宫体靠宫底做纵切口,避免穿破胎盘,迅速延长切口,穿破胎膜,羊水Ⅰ度混浊,量500 ml,头先露,臀牵引顺利取出1活男婴,脐带绕颈1周,Apgar评6'(心率2分,肤色、呼吸、肌张力、反射各1分)-1'(心率1分)-1'(心率1分),体重860 g,转新生儿科治疗,娩出胎儿后检查胎盘附着子宫前壁向后覆盖子宫内口,与子宫肌层致密粘连,部分植入,胎盘无剥离,无明显出血,考虑子宫前壁子宫肌层缺失范围大,行次全子宫切除,因子宫下段粗大且长,膀胱薄与子宫下段致密粘连,分离膀胱较困难,膀胱后壁较薄,手术较困难,缝合阴道残端后用美兰试漏,未见膀胱损伤。术中失血2200 ml,术后改用舒普生及奥硝唑抗感染治疗,术中血压波动在80~138/50~80 mmHg,心率50~90次/分,曾用多巴胺治疗,补液4500 ml,输红细胞8.0U,血浆1000 ml,血小板10 U,冷沉淀10U。术后检查胎盘22 cm×20 cm大小,完全覆盖宫内口并植入子宫肌层,部分穿透浆膜层(见图4)。术后予抗感染、输白蛋白对症支持治疗,未予输血治疗,术后10天治愈出院。术后14天、28天、42天电话随访,无特殊情况发生。

  •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用于指导氯吡格雷合理使用2例分析

    作者:胡韵仪;候丽淳;温锐

    目的:观察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用于指导氯吡格雷的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例行“PCI”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做了“冠脉支架术后健康指导”及“出院用药及复查”,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片(波立维)、瑞舒伐他汀片、美托洛尔缓释片(倍他乐克)及曲美他嗪片等药物治疗,观察血小板聚集情况及DNA基因检测情况。结果1例患者复查时血小板聚集率偏低,改为替格瑞洛治疗后,出现单侧膝关节皮下出血点,再经过相应治疗后,出血点消失。另1例经基因检测后更换为替格瑞洛。结论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氯吡格雷用药有利于促进患者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医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孙嘉欣;徐占民;李阳;毛静馥;王虹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财务分析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本文简要介绍杜邦分析法,并以其为理论基础,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入手,层层深入,构建医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医院整体运营效率。

  • 县级医院大型医患纠纷解决方式的分析与研究

    作者:夏俊阳;高峰;季湧;陆纪荣;夏燕平

    目的:总结了15年医患纠纷尤其是大型纠纷处置经验,指出处置大型医患纠纷医院必须完善的硬件条件;总结了医患纠纷处置的流程、大型纠纷的表现形式、处理难处、大型纠纷的发展规律及分期及处理原则,为正确认识和处置大型医疗纠纷提出了新的见解。

  • 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赵金鑫;张筱;沈黎

    随着药物临床试验的发展,由此带来的伦理问题成为临床科研的重要内容,值得研究者和伦理审查委员会等监管部门重视。所有的临床研究都应遵循伦理准则,受到伦理学原则的规范,从而保护受试者的权益,保证研究质量。研究者应认真对待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将受试者的权益保护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研究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确保研究数据和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 骨折围手术期合并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

    作者:李津凯;张秀军;李俊海;黄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创伤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DVT可能发生血栓脱落而导致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embolism,VTE)。 VTE与心肌梗死、卒中称为三大高致死致残率血管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交通意外、生产事故、跌落摔伤等原因所致的创伤患者数日益增多,而创伤患者则是DVT发生的高危人群。据文献报道,创伤患者下肢 DVT发生率约为11.8%~65%[1]。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对该院1508例下肢骨折高危患者( Wells评分≥3分)进行DVT筛查,发病率为43.2%[2]。创伤患者DVT病情发展迅速,其中1.5%~20%的患者可能并发肺动脉栓塞,严重者危及生命[3]。下肢静脉血栓可发生于下肢任何静脉,尤其以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果为严重,如果不能尽早治疗,下肢静脉长时间回流受阻将对下肢静脉瓣膜功能造成严重破坏,绝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将出现患肢重度肿胀,伴有淤积性皮炎、广泛色素沉着,严重可出现淤滞性溃疡等并发症,致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4-5]。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