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중국실험진단학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7-4287
  • 国内刊号: 22-125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17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孙荣武;赵吉生;王鸿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131I标记抗CEA单抗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及生物学分布

    作者:姜瑛;常伟勤;刘洋

    目的研究131I标记的抗CEA单克隆抗体C50(简称131I-C50)及正常小鼠IgG(简称131I-mIgG)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及生物学分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每只荷瘤鼠尾静脉注射标记抗体3.7MBq/0.1ml,于注射后24、48、96、120小时行SPECT,于48、96、120小时分批处死,测定肿瘤、血液、肝、肺、等重要脏器的单位重量放射性比值(T/NT)及各组织摄取百分比(%ID/g).结果131I-C50注射后24~120小时内,SPECT可见阳性显像,阳性率为50%;瘤/血比值在120小时高,达3.07±1.01.1311-mIgG注射后在24~120小时内未出现放射性浓聚呈全身性分布.结论C50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对过度表达CEA的乳腺癌具有亲合力,可望用作乳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导向载体.

  • 运动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刘忠民;张苏;孙良吉;高喆;土井丰;渡边孝男

    目的为了预防骨质疏松,探讨运动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制CM-100型超声波跟骨骨密度测定装置,对跟骨的超声波传导速度(SOS)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日本制TBF-300体内脂肪测定仪进行了体脂肪率和身高、体重的测定.结果运动组的跟骨骨密度明显高于非运动组(P<0.001);骨密度还与体脂肪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运动可使跟骨骨密度明显提高,促进峰值骨量增加,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免疫指标变化的研究

    作者:韩英;魏素艳;李琳;王欣蓉;孙飞亚

    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很多,其原因主要是由免疫功能异常所引起.本文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进行了抗精子抗体(AS-Ab)、抗心磷脂抗体(ACA)、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α受体(SIL-2R)6项免疫指标测定,分析其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反复流产提供理论根据.

  • 子宫输卵管造影对不孕症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孟晓红;郭玉峰

    目的了解子宫输卵管造影准确性及不同造影剂的影响.方法对116例因输卵管异常行输卵管成形术患者的术前子宫输卵管造影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诊断的可靠性及影响因素.结果116例中以40%碘化油造影70例,76%泛影葡胺造影46例.总的诊断符合率对输卵管积水,间质部、峡部阻塞,输卵管狭窄,分别为86%,53%及47%.以40%碘化油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其诊断符合率较泛影葡胺造影显著增高,尤其对输卵管间质部、峡部阻塞,及输卵管积水的诊断(P<0.01,P<0.05).结论子宫输卵管造影是输卵管成形术前可靠的诊断方法,尤其以40%碘化油作造影剂,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 恶性胸膜间皮瘤Y-Meso-8A与Y-Meso-8D细胞株的建立

    作者:崔有斌;张莉;王凯忠;张哲;王凯环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浆膜腔的间皮细胞的少见的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由于缺乏很好的人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的体外模型,对于其临床治疗及药理学疗效分析等研究就不能顺利开展,影响了对疾病的治疗研究.我们从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的胸腔积液中培养建立了两株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细胞株Y-Meso8A,Y-Meso8D,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抑制素、瘦素及血脂间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周武;王薇薇;张文辉;陈晓东;陈丽玲;叶碧绿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血清抑制素、瘦素、血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了45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和20例月经正常的育龄期妇女作为对照组的血清瘦素、抑制素和血脂水平.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瘦素水平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1),但同样结果未能在对照组中观测到.抑制素与瘦素表现为负相关关系(P<0.05).与对照组相比,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P<0.01),抑制素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瘦素水平与血脂在一定范围内相关,与PCOS可能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瘦素与抑制素存在负相关关系;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组的抑制素水平虽然与正常对照组并无差别,但抑制素可能参与了PCOS性激素分泌失调的形成.

  • 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作者:王健;滕红林;张怀保;韩冬

    目的对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外周血T淋巴亚群的动态监测,以了解其变化与受者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异体肢体移植术后1、3、5、7、9 d,运用流式细胞仪测试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术后1 d,外周血CD4+和CD8+细胞均明显增加,CD4+/CD8+比值与术前CD4+/CD8+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 d,CD4+增加显著,CD8+增加不明显,CD4+/CD8+比值明显升高,与术前和术后1 d比较差异(P<0.01),术后5~9 d,CD4+/CD8+比值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系列变化可用于预测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 环氧化酶-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人垂体瘤中的表达

    作者:姚兴军;别黎;赵刚;洪敏

    目的探讨人垂体瘤组织中环氧化酶-2(Cyciooxygenase-2,COX-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2例人垂体瘤和9例尸检非肿瘤人垂体组织的COX-2蛋白和EGFR进行测定,评分表衡量.结果COX-2在人垂体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非肿瘤垂体组织中的表达;且在分泌不同激素垂体瘤中表达程度不同.结论COX-2的过度表达可以作为临床放射外科及药物治疗的重要靶点发挥作用.

  • 胃肠间质瘤49例的诊治和病理分析

    作者:马波;孟津;王跃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至2003年49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26例,小肠间质瘤17例,结肠间质瘤4例,直肠间质瘤2例,平均中位年龄57岁.全组病例均行根治性局部切除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良性11例,交界性28例,恶性10例.术后随访41例,7例死亡,其余均生存.结论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密切相关,根治性局部切除术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

  • 器官移植受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郑善銮;郝晓柯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我们采用SE-9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HPC分析软件分别检测了24例应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前、后(治疗后第7天)的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39例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及4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以x±s表示,各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1者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分别为(1.252±0.162)×109/L和(0.0198±0.008)×109/L,阳性率分别为100%和20.8%;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为(0.012±0.007)×109/L,阳性率为7.69%;正常人检测结果为0×109/L,阳性率为0%.与正常人、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和冲击治疗后的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相比较,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治疗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利用血液分析仪检测移植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可作为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早期筛选和辅助诊断的指标,而且检测方法简便、迅速、经济,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奥沙利铂作用后的人结肠癌细胞凋亡基因的研究

    作者:田素礼;王震;谷金宇;吕雪莹;刘阳;张日平

    目的研究奥沙利铂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系Sw1116后,诱导细胞基因表达发生差异,阐明奥沙利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基因机制.方法用奥沙利铂(40μg/ml)处理人结肠癌细胞系Sw1116 12 hr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形态学改变,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药物作用后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经奥沙利铂作用Sw1116细胞,表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表面质膜突起消失,核固缩成团块状,染色质浓缩,沿核膜排列,线粒体基质肿胀,空泡形成,有凋亡小体形成;共有722条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10条为凋亡相关基因.结论奥沙利铂通过上调某些促凋亡基因及下调某些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结肠癌细胞的凋亡,证明诱导凋亡是奥沙利铂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 抑肽酶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虹蛟;张馨木;常淑芳;贺巾超;杨丽丽;孙波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各组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观察光镜下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抑肽酶可明显减轻血清ALT、AST酶活性增高,降低肝组织MDA含量.光镜下观察可减轻小鼠肝脏坏死性病理改.结论提示抑肽酶对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在婴幼儿佝偻病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郑柔;赵学良;李红伟;杨雪艳;王辉

    营养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以骨骼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1].本病常影响儿童正常发育,严重者可发生骨骼畸形.因此,早期诊断对控制和防止佝偻病具有重大意义.我科从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对96例有佝偻病临床表现的婴幼儿及48例正常婴幼儿进行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测定,同时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现报告如下.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对内皮细胞 CD226分子表达和PDGF黏附分子的研究

    作者:许瑞环;尹学念;宋世军;廖长征;张洪德;郑锐青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表达CD226的影响,和CD226分子与PD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清对于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的作用以及该血管内皮细胞和活化血小板黏附后CD226表达百分率的变化,用ELISA定量检测不同条件下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PDGF,进一步探讨CD226分子和PDGF在妊高征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结果①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②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和活化血小板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③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DGF的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时间依赖性(P<0.001),与活化血小板作用后,分泌PDGF的量更进一步升高(P<0.005).结论①患者体内存在某种非正常刺激因素,使血管内皮细胞敏感性增强,更易于活化.②PIH患者血清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孵育后表达CD226的百分率明显降低,提示CD226分子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妊高征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③CD226与PDGF的表达有时段相关性.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DGF增多,并与CD226表达的时间基本一致,提示其可能与CD226一起参与了妊高征形成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

  • GADA、ICA、IAA及IA-2测定在糖尿病诊断分型中的意义

    作者:池莲祥;聂本遂;刘香萍;李秀江

    目的探讨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在糖尿病分型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1型糖尿病、168例2型糖尿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GADA、ICA、IAA及IA-2检测.结果GADA、ICA、IAA及IA-2在1型糖尿病组中检出率分别为60%、40%、40%、6.67%,在2型糖尿病组分别为21.18%、14.29%、1.19%、0.60%,以及健康人群中分别为1.00%、1.00%、0.00%、0.00%.1型糖尿病阳性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阳性率.GADA易检出,IA-2只在T1DM中检出率高.联合抗体检测较单一抗体检测检出率高.结论GADA是糖尿病有价值免疫学指标,IA-2是急性1型糖尿病免疫学诊断指标.

  • 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监测

    作者:郭蔚莹;刘艳;朱丹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一氧化氮(NO)在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时的浓度变化.方法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36例,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DPN组ET水平显著高于DM组(P<0.001),DM组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DPN组NO水平显著低于DM组(P<0.001),DM组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T与NO呈负性相关.结论ET、N0的检测作为血管内皮受损的指标,对DPN的发生及病情的判断有参考价值.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IGF-1浓度的测定

    作者:苑春莉;盛辉;韩丽英;马宁;陆衡;李荷莲

    目的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对照组血清及腹腔液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探讨IGF-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妇女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IGF-1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妇女血清IGF-1含量在增生期和分泌期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的IGF-1含量高于正常月经周期人群的腹腔液IGF-1含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与血清的IGF-1浓度有显著差异.结论IGF-1可能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途径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 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新生儿HIE患儿的ACE基因多态性

    作者:赵宏霞;李丽红;孙利炜;焦立新;赵含章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设新生儿缺氧缺性脑病患儿为观察组,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然后用ACE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产物进行电泳,根据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所致不同的迁移率判断基因型.结果检测出ACE基因分为DD、ID、Ⅱ三种类型.观察组与对照组ACE基因型分布频率不同,观察组ACE基因型以DD型为主,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具有密切相关性,DD型基因可能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易患基因型.

  • PDGFBB与VEGF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夏学巍;郭宗泽;苏长保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的纯合二聚体(PDGFBB)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中的表达及这两种因子与胶质瘤病理参数包括肿瘤的病理分级、大小、复发和预后的关系以及PDGFBB和VEG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33例人脑胶质瘤和5例正常脑组织中PDGFBB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中PDGFBB和VEGF高于正常脑组织中PDGFBB和VEGF表达,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肿瘤组织中PDGFBB和VEGF表达呈正相关.肿瘤组织中PDGFBB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肿瘤大小、复发和预后无相关关系;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肿瘤大小、复发无相关关系,在预后较差一组的VEGF表达高于预后较好的一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GFBB和VEGF这两种因子在作用机制上可能有密切的联系或存在因果关系,检测PDGFBB和VEGF对判定肿瘤恶性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检测VEGF对判定肿瘤预后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DPⅣ酶活性及抗CD26/DPⅣ抗体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丹;续薇

    目的探讨二肽蛋白酶(dipetidyl peptidaseⅣ)活性及抗CD26/DPⅣ抗体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DPⅣ酶活性以及抗CD26/DPⅣ抗体水平,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6分子在T细胞上的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人血清中抗CD26/DPⅣ抗体的存在.结果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DPⅣ酶活性低于健康人;患者体内存在抗CD26/DPⅣ抗体,并且与DPⅣ酶活性呈负相关;患者的抗SSB抗体水平与DPⅣ酶活性呈负相关;79%的人活化T细胞表达CD26分子;患者体内的抗CD26/DPⅣ抗体水平与健康人体内的无差别,但患者之间的抗体水平有差别,而健康人之间的抗体水平则无差别.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产生的抗CD26/DPⅣ抗体,抗SSB抗体引起DPⅣ酶活性的下降,可能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建立了检测DPⅣ酶活性及抗CD26/DPⅣ抗体的实验诊断检测方法,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 99mTc标记抗CEA单抗C50在直肠癌TME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震;田素礼;康悦;张日平;张好刚

    目的探讨99m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C50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9mTc标记抗CEA单抗C50在直肠镜直视下注射于32例直肠癌患者癌周粘膜下;给药后次日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术中使用手持式γ探测仪(gamma-detecting probe,GDP)对肿瘤、区域淋巴结、手术切缘、直肠系膜等靶部位(target,T)进行放射性检测,以正常肠壁为对照本底(normal tissue,NT),以T/NT≥3为判别直肠系膜、肠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标准;全部标本行病理学检验;病理学阴性的淋巴结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法)寻找微转移灶.结果GDP探测判别肿瘤的灵敏度为93.75%,判别切缘的特异度为95.15%.判别淋巴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10%、90.10%,与临床判别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证实RID能够检出部分病例中常规病理检验未发现的淋巴结微转移灶.结论应用99mTc标记抗CEA单抗C50对直肠癌原发病灶及转移灶进行放射免疫检测,有较高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可准确区分肿瘤及正常组织并探测出微小转移病灶,并从肿瘤免疫学方面证实了TME的科学性.

  • p27及bcl-2在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国杰;田雪红;何凯;任亚娟

    目的研究p27kip1和bcl-2在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27kip1和bcl-2在24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复杂增生)、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5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p27kip1在(单纯增生+复杂增生)组、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cl-2阳性表达在(单纯增生+复杂增生)组与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内膜癌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膜不典型增生组与内膜癌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p27kip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程度有关,与病理类型及淋巴转移无关;bcl-2表达高低与淋巴转移有关,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3.p27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p27kip1及bcl-2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起作用,bcl-2可作为子宫内膜由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进展的早期判断指标,p27kip1表达降低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进展有关,可作为判定内膜癌预后的指标.联合检测p27和bcl-2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确定肿瘤恶性程度、预测预后有重要作用.

  • 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与CRP的关系

    作者:印璞;于庭;苍中奇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胰岛细胞抗体(ICA)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联系.方法对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ICA和CRP测定.结果ICA阳性组其CRP值较ICA阴性组明显升高.结论炎症与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结构缺陷有关系,急性时相胰岛素分泌紊乱与胰岛细胞自身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

  • 自制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的性能测试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田蔚;吴晶涛;杨海山;赵永生;王晓彬

    目的制备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BIS),对支架的综合性能进行测试.方法应用分子量153 kDa的PLLA和141 kDa的PLLGA制备A、B、C三种BIS共45枚(各15枚),规格相同,长度为3cm,扩张前外径为2 mm,扩张后的大直径为12 mm,扩张压力为4atm.测试径向支撑力、表面覆盖率、轴向收缩率和支架扩张率等参数.结果三种BIS的径向支撑力分别为15.7%/0.006Mpa(A型)、16.3%/0.006 Mpa(B型),16.4%/0.006 Mpa(C型).A型的径向支撑力略大于B型和C型(P<0.05),B型的径向支撑力略大于C型(P<0.05).A型支架的轴向收缩率<10%,而B型和C型支架的轴向收缩率<12%,较A型略大(P<0.05),B型和C型无明显差异(P>0.05).B型和C型支架的表面覆盖率为18%略大于A型支架(16%)(P<0.05),B型和C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型BIS构型、机械特性均符合血管内支架的要求,可用于血管内植入,单纯PLLGA支架和PLLGA紫杉醇缓释支架的机械特性略低于PLLA支架.

  •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潘洪涛;王旭渤;史大治;杨艳娟;刘海舟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随着冠心病(CHD)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近期研究认为,炎症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参与了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是反映炎症的一个敏感性指标,许多研究也证实CRP是冠心病的一种预测因子,冠心病患者CRP水平升高,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2].本文旨在探讨CRP、TC/HDL、TG、LDL与冠心病的关系及血脂、炎症反应等参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风险评估的临床意义.

  • 超声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定位及病因分析

    作者:张巍

    目的评价超声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空腹饮水膀胱充盈法对6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进行超声检查.结果后确诊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结石37例、狭窄19例、肿瘤5例、因周围肿瘤压迫3例、结核和肾门部囊肿压迫各2例.超声显像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位置的符合率为97.1%,诊断梗阻病因的符合率为91.2%.结论超声显像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MMP-9和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韩猛;宋燕;高锐;姜洋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92例乳腺癌(20)例导管内癌,72例乳腺浸润癌),20例乳腺增生组织MMP-9,CD44V6进行标记和分析.结果MMP-9和CD44V6在乳腺增生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导管内癌,乳腺浸润癌表达率显著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MMP-9与CD44V6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MMP-9和CD44V6的过表达在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可作为乳腺癌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标志.

  • p16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生物行为关系

    作者:王石;王广义;陈怀;谢忠仕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5例正常肠粘摸及70例大肠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p16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肠粘膜(P<0.05),p16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p16蛋白表达下调,p16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检测p16蛋白的表达可能成为大肠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 大鼠体外循环模型肺部炎症反应的研究

    作者:吕民;张秀和;符韶鹏;姜亦忠;张柏民;孙雪峰

    目的在体外循环(CBP)过程中产生的全身炎症反应与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有关,本实验研究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与体外循环中肺损伤的内在关系.方法复制大鼠体外循环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实验组体外循环30分钟后,开放肺动脉,接呼吸机,30分钟后取左肺肺组织;对照组只是行胸部正中切口,全身肝素化.检测大鼠肺组织p38MAPK活性,测定p38MAPK的表达.肺组织的炎症反应通过检测TNF-α、IL-1β和组织学改变来测定.肺水肿通过估计组织中水的百分比来测定.结果大鼠在体外循环后,肺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TNF-α、IL-1β明显增高,p38MAPK灰度值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循环后p38MAPK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大鼠肺组织p38MAPK在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时被激活,表达增多.推测是可能参与术中肺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导致肺损伤有关.同时为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一个新途径.

  • 血中胆红素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测定对心血管疾病的意义

    作者:许方;李晓兰;胡宏;陈琦

    目的研究心血管病人血中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的变化,探讨变化对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意义及二者是否相关.方法对47例心血管病组(冠心病组26例,心衰组21例)的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及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测试,并分别与对照组(27例)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心血管病各组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各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心血管病各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增高(P<O.05),且各组LDL-C与胆红素具有相关性.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使体内抗氧化活性减弱,可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形成OX-LDL增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多,从而促进冠心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且LDL-C与胆红素呈负相关.

  • 伴顽固性呃逆、上消化道出血的Hunt综合症1例

    作者:申奥;李劲松

    1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因左后枕部疼痛、视物旋转、走路左倾一天入院.门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入院查体:T:36.6℃,P:76次/分,R:14次/分,Bp:19/12 kpa.神清,语利,双眼可见细小水平眼震.Romberg's征左侧倾倒.

  • 子宫肌瘤剜除术5年后复发巨大伴变性1例

    作者:王秀梅;王一寒

    1病例报告患者,女,46岁,住院号1035,于2004年3月15日9时以"多发子宫肌瘤"收入院.患者5年前因子宫颈部单发肌瘤压迫左输尿管致左侧肾盂积水不缓解而行子宫肌瘤剜除术,术中未发现子宫其它部位有肌瘤,术后恢复好,出院时复查B超示左侧肾盂积水消失,出院一周后患急性盆腔炎住院治疗,以后偶有腹痛,未予定期复查.近年来自觉腹部发胖,尿稍频,未婚未育,既往月经正常,近半年觉经量较多,无阴道流脓流液,白带不多,无异味.因单位职工体检时做B超回报"多发子宫肌瘤"而入院.

  • 端粒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张传宝;郭健;张克坚

    端粒酶与人类恶性肿瘤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它成为目前已知的为广泛的肿瘤分子标记物之一,端粒酶的检测对癌症的早期发现、发展和预后有重大意义.端粒酶检测方法从原始的端粒重复序列延伸到TRAP,以及现在采用的定量实时荧光RT-PCR方法,从粗略定性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准确定量,方法稳定性、可靠性逐渐完善,操作也变得更为简便.本文就端粒酶的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糖尿病肾病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延军;石益海;李云;刘翠英;高秀丽;边晓霞

    有报道TNF-α、SVCAM-1、PCAN、PAI-1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近研究发现核转录因子、PPARs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交叉点,参与调控脂类和糖类的代谢,尤其在糖尿病肾病分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现本文就PPARs结构与分布以及对肾脏细胞生长反应方面的调节等方面作一综述.

  • 恶性肿瘤发生及发展与DNA甲基化的关系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田小侠;司磊

    近年的研究表明在肿瘤发生过程中,除了DNA序列改变外,Epigenetics(表遗传学或拟遗传学)在肿瘤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表遗传学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进行,不改变相关基因的DNA序列而研究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1].通过对恶性肿瘤与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DNA甲基化和染色质结构关系的研究[2],揭示了DNA甲基化在恶性肿瘤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正成为恶性肿瘤研究及早期诊断的热点领域.

  • 基因突变与遗传性肾性尿崩症

    作者:李洪军;王颖;王伟;李玉新

    1遗传性肾性尿崩症的发现、症状与遗传规律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广义是指多饮、与低比重尿和低渗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患者在缺少充足水分供应的情况下,可造成严重失水,血浆渗透压与血清钠浓度明显升高,出现极度虚弱、发热、精神症状,甚至死亡.处于成长发育期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智力发育障碍.尿崩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1].

  • MRSA检出与大陆地区临床研究现状

    作者:尹朝伦;陈兰

    据世界卫生组织新资料显示,中国大陆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58%,远高于30%的国际水准.目前众多抗生素再无昔日的辉煌,原因在于不规范和滥用抗生素.现就实验室MRS检出及大陆地区目前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 胆总管癌MRCP的诊断价值

    作者:席永昌;杨海山;席大鹏;韩邕;吕岩

    磁共振胆胰管成象(MRCP)是快速重T2加权成像,胆汁和胰液的水液体呈现极高信号,背景信号较低,经过大密度投影处理后可获得较清晰三维胆道图象.国内外学者已有日益增多的研究报道[1-3],但对MRCP的诊断价值尚有认识不足,本文就39例胆总管癌的术前MRCP影像进行深入的探讨.

  • 尿沉渣检验的干化学法和自动化分析法

    作者:吴飞;路芳;宓庆梅

    尿沉渣检查有"体外肾活检"之称.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者尿液中,常可镜检出一些有形成分,如细胞、管形、结晶、病原体等.这些有形成分的检出,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意义,有时甚至有决定性意义[1].以往尿常规沉渣检查均以人工离心后显微镜定性检验,其重复性差、误差大且不能定量分析.多年来其检查方法不断向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现将近年来尿沉渣检验中干化学和自动化分析的方法综述如下.

  •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控制方法

    作者:荣爱红;余文波

    临床检验是通过感观、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动物实验等手段对就诊者的血、尿、便、痰及其它各种体液、分泌物等进行检验,以获得体内信息和数据,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提供客观依据.因此,检验科室提供准确的实验结果对临床医生特别重要.影响实验结果的常见因素主要有三种--标本质量、放置时间和实验操作,现分述如下:

  • 原始标本放置时间与检验结果的相互关系的探讨

    作者:马尽国;罗春华;易晓芳

    随着医学举证倒置的实施,医疗机构不得不高度重视客观医疗数据及检测标本的保留.应运而生的各级医疗机构对检验标本保留时间提出了不同的保存时间.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检验标本放置时间与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常规检验的42项检验项目进行了放置时间与检验结果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 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林洁;衣淑娟;佟岩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遇有症状,体征不典型者,给临床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来,随着超声波检查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识别急、慢性阑尾炎声像图特征的能力.现就我院自1996年以来,经超声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2例患者的声像图特征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脊柱结核的CT诊断

    作者:孟威;陈静波

    脊柱结核是骨科常见病之一,占全身骨关节结核首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脊柱结核症状多发生在X线改变之后,因而影像诊断较为重要,常规X线正侧位大都能够明确诊断,由于CT有着较高分辨率,对于X线不能肯定的早期脊柱结核及病变的分型分期有着重要价值.现系统回顾了54例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资料,综合报道如下.

  • 联合测定AFP、AFU、β2-MG、γ-GT在肝癌、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杨柳;赵春华

    近年来,肝癌、肝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增长,严重影响人民身心健康.为了探讨甲胎蛋白(AFP)、岩藻糖苷酶(AFU)、β2-微球蛋白(β2-MG)、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肝癌、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良恶性鉴别、病情监测和判断疗效方面的价值.我们对50例肝癌、50例肝硬化及50例其它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联合检测四项肿瘤标记物.并以60例健康人为对照,探讨其应用价值.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

    作者:孙肖爽;闫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告[1],国内自1991年以来陆续有报道[2].TOBS起病凶险,致残率及死亡率高[3],本文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4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如下,并讨论TOB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

  • 饮酒与尿酸

    作者:吴先华;潘峰;钱亚琼;张丽霞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逐渐向高蛋白、高热量方向发展.饮酒也成为平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内容.根据有关报导[1],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尿酸测定是诊断痛风的佳生化指标;同时,血尿酸水平也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酸是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重要产物,血液中尿酸浓度检测是判断嘌呤代谢及肾脏排泄功能的重要化学指标.为了明确饮酒对血液中尿酸浓度的影响,我们分别对632例来我院作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及其饮酒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观察了解尿酸水平与饮酒的关系.

  • 关注耐药细菌的威胁

    作者:徐雪松;刘仲祥;何成彦

    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增加疾病的死亡率,虽开发抗生素的速度似乎很快,而细菌的耐药现象常伴随发生.要关注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迎接耐药细菌的新的挑战.现就临床常见的耐药细菌有关问题提出探讨.

  •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抗生素耐药分析

    作者:王德;杨虹;苏琪;吴志成

    目的分析我院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对2001~2003年间所分离355株铜绿假单胞菌用Walkaway40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测其对12种抗生素的小抑菌浓度.判度结果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丁胺卡那、妥布霉素、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对环丙沙星、头胞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耐药率也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则超过4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监测已刻不容缓.

  • ICU肺部感染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的意义

    作者:刘洋;王瑛韬;付国娇

    由ICU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目前监护病房内侵入性医疗手段应用的增加,引起院内肺部感染的机会增大.而且一旦感染,细菌多为耐药菌株,经验性应用的广谱抗生素基本无效,本文观察本院ICU中19例患者,均临床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肺部感染,痰培养阴性.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根据结果针对性选择抗生素,同时将经纤维支气管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操作对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报道如下.

  • 1999~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趋势分析

    作者:费鲜明;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刘建栋

    目的了解从1999年到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3年间所有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在标本和病区的分布构成情况以及对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从1999年的0.29%增至2003年的1.67%;其在呼吸道标本(痰液+咽拭子)的分离率高(63.27%),其次是尿液(19.39%),血液(12.65%);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高(13.88%),其次是普外科(12.86%),所有内科病区(不含ICU)占56.9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50%,仅对其中8种的耐药率每年均低于50%,但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35%~48.98%,头孢他啶4.08%~47.75%,头孢吡肟3.00%~24.49%,头孢替坦6.00%~28.57%,替卡西林13.33%~36.73%,左氟沙星25.76%~49.00%,环丙沙星10.61%~43.67%,复方新诺明20.00%~42.42%.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离率在增加,其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即使对相对敏感的药物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所以感染的治疗应当依据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

  • 大环内酯类药物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价值

    作者:聂大平;王玉梅;王卫东;唐殿军

    目的观察大环内酯类药物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平板培养法制备细菌生物被膜,银染法初步鉴定生物膜、番红精染色测定生物膜的粘附性,分别在生物膜形成不同时间单独或联合加入不同浓度大环内酯类药物、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菌落计数法计数加药后生物膜内细菌数量,并与不加药物所形成的生物膜做比较.结果1/16 MIC的红霉素、阿齐霉素单独或与3MIC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作用后可减少细菌的粘附和被膜存活菌数(P<0.05、P<0.01).48h生物膜较24h生物膜耐药性更强.结论红霉素、阿齐霉素减少细菌的粘附、预防或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用药能增强其杀菌作用.成熟的生物膜更具有耐药性.

  • 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

    作者:侯巍;许淑芬;刘玲丽;杨晓虹;谭岩

    目的获得重组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报道的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序列,采用RT-PCR的方法获得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将所得的PCR产物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得重组质粒(pQE-H-FABP)并转化大肠杆菌(E.coli)M15,通过IPTG诱导表达出带有六个组氨酸的融合蛋白.经镍固定金属亲和层析纯化.结果序列分析表明:H-FABP基因成熟肽编码区含有396bp,编码132个氨基酸;与GenBank(NM004012)中已报道的H-FABP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有99.9%同源性.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7%,分子质量约为15kDa并与商品化的H-FABP单抗(Clone 6B6)呈特异性反应.经Ni+2-NTA agarose纯化获得SDS-PAGE电泳下单一条带.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高效表达,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制备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 黄连和五倍子对致龋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宋燕丰;李春燕;杨涛

    龋病是一种为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变形链球菌、茸毛链球菌和乳杆菌被认为是主要的致龋菌.因此,抑制和杀灭致龋菌对防治龋齿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黄连和五倍子对变形链球菌、茸毛链球菌和乳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探讨黄连和五倍子在龋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防龋提供参考.

  • 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作者:黄艳飞;陈群;鲁辛辛

    目的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方法K-B法、琼脂稀释法检测3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碘-淀粉测定法、三维试验、协同法、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AmpCs)、金属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PCR扩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Tem-1.结果35株菌株有28株表现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其中产青霉素酶的菌株16株,产AmpCs的菌株1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菌株2株,产ESBLs的菌株3株;9株同时产青霉素酶和AmpCs,2株同时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ESBLs.多数耐药菌株均扩增出Tem-1基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 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作者:张阮章;王沙燕;胡玉华;穆雪鹍;陈升汶

    目的了解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耐药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方法收集我院临床分离的确证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151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产ESBLs株质粒的CTX-M基因.采用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11种抗生素对所有产酶株的低抑菌浓度(MIC),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CR结果显示,151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CTX-M阳性为139株.在139株产CTX-M大肠埃希菌中,亚胺培南的抗菌活性强,敏感率为100%,MIC90为0.25μg/ml;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分别为92.1%和90.6%;头孢西丁对其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敏感率为64.7%;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抗菌活性非常低,敏感率分别为20.9%和0.结论本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所产的ESBLs大多为CTX-M型,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CTX-M型ESBL s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氨苄西林/舒巴坦对其几乎没有抗菌作用.

  • 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病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戴金华;叶玉琼;杨杰

    颅脑损伤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而且易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的生命.及时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对113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总结,以期指导临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1例耐苯唑西林的中间型葡萄球菌

    作者:王跃辉;吕岩;高莹

    患者,孙××,男,63岁.该病人以经常发热、咳嗽、痰多,乏力等临床表现收入院.入院查体:面色苍白,肝脾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2×109/L,血小板6.8×109/L,幼稚细胞20%,血红蛋白33g/L.骨髓像呈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28%.入院后持续发热38℃以上,并且咳嗽加重,痰多呈黄白色.取痰标本做细菌培养药敏实验,分离出耐苯唑西林的中间型葡萄球菌.给予抗生素万古霉素、奈替米星治疗后,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减少,治疗后好转.

  • SARS冠状病毒多聚酶表位区的原核表达及应用

    作者:沈成利;周育森;石英;寇志华;吴昊;郭彦;赵春惠

    目的原核表达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RNA多聚酶表位区,了解其在SARS病毒感染诊断及作为病毒复制指标的意义.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RNA多聚酶表位区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转化E.coli BL-21表达获得重组融合蛋白.经切胶透析纯化后,应用ELISA检测SARS患者及动物模型血清标本的IgG抗体.结果获得原核表达的RNA多聚酶表位区.ELISA检测正常人血清均阴性,SARS患者血清阳性率为95%;检测SARS病毒感染实验动物血清阳性率100%,灭活纯化病毒接种恒河猴均为阴性.结论RNA多聚酶表位区具有很好的抗原性,可用于感染诊断的检测及作为病毒复制性指标.

  • 社区健康群体HBV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王兴茂;冯丽霞;王淑英

    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情况,为降低乙肝发病率提供依据,现将金昌市河西堡地区2000~2003年部分健康人群乙肝感染情况和免疫水平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孕妇及胎儿影响的研究

    作者:岳希全;孙亚臣;石宏

    目的探讨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和PCR法,对280例孕妇的血清同时进行检测,ELISA检测HCMV-IgM、PCR法检测HCMV-DNA.结果1.HCMV-IgM阳性17例,阳性率为6.07%.PCR法检测血清HCMV-DNA,阳性44例,阳性率为15.71%.ELISA法和PCR法检测同时阳性为6例,280例孕妇HCMV感染阳性共计55例,阳性率为19.64%.2.对55例HCMV感染(+)孕妇和27例感染(-)孕妇的胎儿脐血应用ELISA和PCR法检测,观察孕妇的妊娠结果,追踪HCMV感染孕妇的婴儿近期发育情况.55例HCMV感染(+)孕妇的胎儿脐血HCMV-IgM和HCMV-DNA阳性14例,阳性率即为宫内传播率,为25.45%.27例感染(-)孕妇的胎儿脐血HCMV-IgM,HCMV-DNA均阴性.对HCMV感染阳性及阴性的母儿HCMV感染情况相关观察,有显著性差异.3.14例先天感染儿中畸胎2例,1例为小头畸形,另1例唇裂.4.随访HCMV感染(+)孕妇的婴儿31例中,3例感染儿发育异常,异常率为9.67%,27例无先天感染儿随访中未见异常,先天感染儿发育异常显著高于无先天感染儿(P<0.005).结论HCMV感染在本地区的感染较严重,对计划生育中的优生优育影响较大,本文结果为提高预防HCMV感染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 SARS-CoV特异性IgG抗体的产生规律及临床应用

    作者:赵运转;黄泽玉;吕虹;王雅杰;康熙雄

    目的探索SARS特异性IgG抗体的产生规律并对SARS诊断标准进行评价.方法用间接ELISA法检测304例不同病程的确诊SARS患者血清中SARS特异性IgG、同时检测158例无SARS症状和接触史的健康成人血清中的SARS特异性IgG作为对照.分析SARS特异性IgG的产生规律及对SARS诊断的价值.检测42例北京非典期间住院确诊的非SARS患者保存在采血纸片上的全血中的IgG抗体以对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用ELISA方法检测,SARS特异性IgG检测的灵敏度在第1~2周迅速增高,以后增长缓慢,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异性为≥94.30%.SARS-CoV特异的IgG早可在发病后的第6天检测到,晚可在第61天检测到.42例北京非典期间住院的确诊非SARS患者的全血中有两例为SARS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结论发病时间在4周以上的病例,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有助于确立SARS的诊断.SARS确诊仍需结合抗体的检测的结果.

  •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血清学标志及preS1抗原的关系

    作者:张春平;杨洋;谭太昌;钟亚玲;喻华;黄文方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血清学标志及preS1抗原的关系,为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血清学标志及pre1抗原.结果155例HBV DNA载量大于103拷贝/ml的标本中,preS1阳性136例,HBeAg阳性100例,两种检测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reS1/HBeAg组合分析检测HBV复制的灵敏度100%、特异性78.1%.preS1或HBeAg阳性患者HBV DNA拷贝数显著高于preS1或HBeAg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清preS1、HBeAg与HBV复制密切相关.作为反映HBV复制的指标,preS1优于HBeAg,preS1/HBeAg组合分析优于preS1,preS1/HBeAg在HBV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献血者三种病毒感染血液学筛查分析

    作者:王吉勇;赵秀华;李克成

    目的探讨献血者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感染状况及其血液学筛查的意义,进一步提高所供血液的质量.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献血者血液中三种病毒的特异核酸载量.其中有偿献血者140例,(男、女各70例);无偿献血者140例(男、女各70例).结果有偿献血者HS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4%,2.8%;CM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2.8%,5.7%;R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1.4%.无偿献血者HS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1.4%;CM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2.8%;RV感染男、女阳性率均为0.0%.结论有偿献血者三种病毒感染阳性率高于无偿献血者.

  •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与血清HBV 标志物和preS1相互关系研究

    作者:张峻梅;唐方;李玲;郭平;黄江渝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HBV血清免疫学标志(HBV M)模式,preS1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801例血清的HBV DNA,用ELISA方法对其免疫学标志,preS1同时进行检测.结果HBV DNA的总检出率为67.0%,preS1的总检出率为74.9%.其中,在模式HBsAg(+),HBeAg(+),HBcAb(+)中血清HBV DNA含量明显高于HBsAg(+),HBeAb(+),HcAb(+)及HBsAg(+),HBcAb(+)组.在HBsAg(-)模式中HBV DNA亦有检出.在HBsAg(+),HBeAb(+),HcAb(+)组,HBV DNA的检出率为55.8%,而preS1的检出率为69.8%,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HBV M模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V M和preS1提供了HBV感染的间接证据,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准确灵敏,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直接证据,HBV M,preS1和HBV DNA的检测各有其独特的临床检测意义,在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 研磨-CTAB法与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真菌DNA的比较分析

    作者:李晓红;陈世义;钟淑霞;付爱华;赵翠杨

    目的对两种病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研磨-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法及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真菌标本的前期处理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对来自于同一批培养基的4株申克孢子丝菌及6株普通真菌菌株分别采用研磨-CTAB法及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抽提基因组DNA,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基因组DNA样品OD260和OD280值,计算提取样品的浓度并估计核酸的纯度,然后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的DNA浓度及纯度均高于研磨-CTAB法,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病原性真菌基因组DNA具有简便、快速、价廉等特点,适用于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标本前期处理.

  • 台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作者:喻长法;叶丽君;张仙森

    支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及不孕不育症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不断上升,有超过淋病奈瑟菌感染的趋势[1].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感染者对常用6种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我们对1070例患者样本进行培养及药敏情况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优化RT-PCR法相对定量检测RNA的研究

    作者:宗成国;王晓波;徐廷国;于静;尹家俊

    目的探讨应用RT-PCR法相对定量检测RNA含量时应该注意的几个因素.方法以端粒酶RNA组分基因的RNA为实验材料,进行不同条件下的RT-PCR反应.结果在PCR反应中,扩增内参照和目的基因的引物比例、底物浓度以及PCR反应的循环次数对产物的影响较大,而退火温度的影响较小.结论在相对定量检测RNA含量时,应预先摸索佳反应条件之后再检测样品.

  • 血清酮体总量(D-3羟丁酸+乙酰乙酸) 测定方法学研究

    作者:宋晓冬;孔凡军;魏宇鹏;丁旭;刘淑贤;崔建丽;朴桂花;朱海燕;张季;刘志杰

    目的建立一种血清酮体总量(D-3羟丁酸+乙酰乙酸)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一种检测方法,用于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方法根据血酮体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体外反应原理,即乙酰乙酸和D-3羟丁酸的相互转化过程,采用酶动力学方法,建立体外定量血清总酮体的测定方法.结果该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各项实验指标达到要求,与英国朗道公司的D-3羟丁酸试剂盒检测的D-3羟丁酸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测定血清酮体总量和单独测D-3羟丁酸相比,可以大大提高酮症的阳性检出率,对及早发现糖尿病酮症,及时纠正酮症及预防酸中毒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