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중국실험진단학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7-4287
  • 国内刊号: 22-125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17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孙荣武;赵吉生;王鸿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细胞形态定量分析在常见甲状腺结节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冯野;丁大勇;韩威;赵吉生;孙立波;张德恒

    本研究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几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下甲状腺结节进行细胞形态定量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细胞形态定量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 妊娠小鼠子宫内膜内GMG细胞对胎盘组织发育的调节

    作者:王春莲;张爱青;马建华;孙玉萍;周军;孟凡会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Granulated Metrial Gland(GMG)细胞对血管增生及胎盘形成的作用.方法对非妊娠及妊娠第5~17天小鼠的子宫标本分别行PAS试剂,抗血管内膜生长因子(VEGF)抗体及抗F-Ⅷ抗体染色,以测定不同时期胎盘组织的面积,其内血管面积及GMG细胞数.通过ELISA和RT-PCR方法测定妊娠期子宫内膜内VEGF的量变.利用双重染色,电镜及免疫电镜方法对产生VEGF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胎盘组织面积在妊娠第8~14天明显增大,妊娠第13天达到高峰;胎盘内血管面积于妊娠第7天起增大,妊娠第13天达到高峰,其与胎盘面积及胎盘内GMG细胞数增加的动态曲线相吻合.胎盘组织内VEGF含量于妊娠第7~11天达到高峰,于第13天起递减.结论GMG细胞可以产生VEGF,因此,对妊娠期子宫内膜内血管的增生以及胎盘组织的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H2受体阻滞剂对应激性溃疡早期干预机制分析

    作者:王凯丽;李玉香;郝玲

    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已是共识.自2000年以来,我院应用H2受体阻滞剂,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预防性干预治疗,现报告如下.

  • 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测量值升高在AMD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张文松;谷树严;周鸿雁;郑雅娟;王宏伟

    目的探讨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设立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血糖、血压、血脂水平.结果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病例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叶酸水平下降.结论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通过参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特异性促进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病程进展.

  • 局部亚低温条件下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的变化

    作者:赵晴;陈佳俊;丁军;杨宏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脑梗死病人血清D-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1:1配对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ELISA法检测血清S-100b蛋白含量.同时检测26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S-100b蛋白含量.结果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病人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非亚低温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因此S-100b蛋白可作为脑梗死病情观察指标.2局部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水平,提示局部亚低温能发挥脑保护作用.

  • 肌钙蛋白Ⅰ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梅;佟爱华;吴纯;李艳艳;朱蕾

    目的通过肌钙蛋白Ⅰ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两种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发生心脏事件的特点.方法受试者共113例,SAP 40例、UAP43例、AMI 30例,对照组35例.cTnI采用荧光标记免疫测定;hs-CRP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①UA组cTnI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②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1)AMI组hs-CRP与其它组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UAP组与SA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而SAP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时cTnI增高显著,是诊断急性心肌损伤的"金标准";AMI时hs-CRP增高显著,表明AM过程中存在炎症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损伤及坏死的严重程度.而联合评估这两项标志物的水平则可以识别心脏高风险的病人.

  • 血清BALP、IL测定在骨质疏松症的应用评价

    作者:吴乃宝;郭忠

    骨质疏松长期被认为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骨代谢性疾病,大量的动物及组织培养结果已显示多种细胞因子对骨细胞的影响较全身性激素更为重要.我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观察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IL-1(白细胞介素1)、IL-6(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分析其对破骨细胞激活、骨吸收开始和与之偶联的成骨细胞激活、骨形成而终结的两个过程的影响,为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及治疗疗效评价提供实验数据,探讨BALP、IL在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 2型糖尿病肾病与C反应蛋白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石琳琳;张蕾;刘波;卢丹

    C反应蛋白(CRP)是反映机体炎症的敏感指标.CRP具有免疫识别和免疫调节功能,促进白细胞反应性,补体的固定,血小板的激活,炎症部位细胞碎片的清除等.近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清中CRP的水平升高[1].但CRP与糖尿病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资料却较少.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是诊断糖尿病肾病有效而敏感的指标.本研究检测了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CRP的变化及其与尿白蛋白之间的相关性,以了解炎症因素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 医院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朱元祺;董学东;黄伟丽;刘蓬蓬

    目的了解我院2003-2004年间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VITEA-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鉴定,kirby-Bauer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两年间共分离革兰阴性杆菌3262株,占临床细菌总分离率的68.6%.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021株)、铜绿假单胞菌(609株)、不动杆菌属(575株)、肺炎克雷伯菌(423株)、肠杆菌属(382株).在大肠埃希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349株,产酶率为34.2%;在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产ESBLs菌株149株,产酶率为35.2%.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结论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率较高,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医生在抗感染治疗中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提高抗感染的治疗效果.

  • 原子力显微镜对不同渗透压溶液中人红细胞的观察

    作者:马亚敏;纪小龙;尹彤;申明识;徐薪;关维

    目的观察不同渗透压溶液中人红细胞形态和细胞膜表面细微结构的变化.方法用5%葡萄糖溶液(等渗液),0.6%NaCl溶液(低渗液),1.5%NaCl溶液(高渗液)分别处理人红细胞,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人红细胞的变化.结果(1)经5%葡萄糖处理的红细胞形态正常;膜表面细微结构为孔洞,孔洞之间为条形隆起,孔洞交织排列,孔洞大小约15 nm~100 nm,条形隆起宽约30 nm.(2)经0.6%NaCl溶液处理的红细胞大部分膨胀,细微结构中孔洞呈裂隙状,宽约10 nm,条形隆起粗大,宽约40 nm.(3)经1.5%NaCl溶液处理的红细胞大部分皱缩,细微结构中孔洞呈裂隙状,宽约6 nm,条形隆起宽约10 nm~20 nm.从孔洞的大小、条形隆起的宽度及孔洞分布的疏密程度来讲,红细胞膜周边和中央的细微结构无明显差别.5例标本之间元明显差别.结论渗透压的改变引起红细胞形态和细微结构的变化,第一次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的这种变化与理论一致.

  • 中国HCV/HIV合并感染者T淋巴细胞表面CD81、CXCR3表达的研究

    作者:康辉;姜拥军;范霞;王亚男;刁莹莹;代娣;尚红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D81、CXCR3,在丙肝病毒(HCV)单纯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单纯感染和HCV/HIV合并感染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CV感染组(n=21),HIV感染组(n=14),HCV/HIV感染组(n=28)及正常对照组(n=30)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CD81、CXCR3的表达.结果HIV感染组及HCV/HIV合并感染组CD4+T细胞表面CD81、CXCR3表达显著降低(P<0.001),CD8+T细胞表面CD81、CXCR3表达显著升高(P<0.001);HCV感染组CD4+及CD8+T细胞表面CXCR3表达轻度升高但差异不显著,CD81在CD4+T细胞表面轻度升高而在CD8+T细胞表面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国HCV/HIV合并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D81、CXCR3,在CD4+T细胞表面表达降低,而在CD8+T细胞表面表达升高.

  • 儿童肾活检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琳;陈海明

    目的探讨肾活检在诊断治疗以及判断儿童肾小球疾病的预后的重要作用.方法自1996年以来共37例患儿接受B超引导下自动切割式肾活检.结果所有肾活检成功,无并发症.小儿肾小球疾病以原发性多见.结论不同病理类型与预后相关,肾活检是可靠的诊断方法,它不仅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还能够提示预后.

  • 甲亢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测定及分析

    作者:马经野;罗先红;曾云

    目的检测男性甲亢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改变以进一步探讨甲亢导致骨质疏松的机理.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MMP-2和MMP-13水平.结果甲亢患者血清中MMP-2和MMP-13水平较正常人高83.5%和63.6%(与对照组比较,P<0.01),而两组之间的血清MMP-1水平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甲亢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增高可能是甲亢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

  •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流行菌及其耐药性

    作者:郭丽

    近年来,院内感染愈来愈引起广泛的重视.重症监护病房(ICU)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如危重病人多,住院天数长,创伤性插管留置等,使其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区.研究ICU感染流行菌株及其耐药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高糖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bFGF表达及钠离子通道的影响

    作者:冷瀛;王越晖;马佳;张晓光

    目的观察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其钠(Na+)通道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方法鉴定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定性观察高糖条件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bFGF表达的变化;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高糖条件下Müller细胞Na+通道的变化.结果高糖可以刺激视网膜Muller细胞表达bFGF,使Na+通道的开放概率降低.结论高糖刺激Müller细胞bFGF的表达,而发挥促血管生成的作用,在此过程中Na+通道的开放概率降低.

  • 唐氏综合征的快速诊断

    作者:尉庭华;孙小波;周新;郑芳;彭剑虹;马建鸿

    目的探索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采用细胞遗传学分析技术对35例唐氏综合征患者(包括4例羊水标本和31例外周血标本)进行核型分析.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35例唐氏综合征患者和371例正常对照(含32例羊水标本和339例外周血标本)21号染色体上的D21S11位点进行PCR扩增检测.其中对10例未培养的羊水细胞(4例唐氏综合征患者和6例正常对照)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将唐氏综合征患者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与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5例唐氏综合征患者经细胞核型分析证实,其中嵌合体4例(含1例羊水标本),10例未培养的羊水细胞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出唐氏综合征患者5例,经羊水细胞培养,核型分析证实其中4例为唐氏综合征患者.通过对正常对照组研究发现杂合子个体D21S11位点两个等位基因扩增产物的荧光强度的比值接近1,而疾病组12例病人标本,两个相同型别等位基因和第三条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荧光强度的比值在2左右.19例病人标本扩增产物显示第三条D21S11位点等位基因带.4例嵌合体标本,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和正常对照一致,无法区分.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均具备快速,仅需要微量的扩增起始材料的特点,可以用于唐氏综合征的快速产前诊断.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有待提高.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抗利尿激素和心钠素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高宇飞;翟振宏;仲丛江;阎芳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时,血清抗利尿激素和心钠素变化对于区分不同类型的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动态观察152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患者血清中抗利尿激素和心钠素的变化,根据浓度曲线区分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和脑性盐耗综合征,针对性的治疗.结果在112例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中,血清抗利尿激素浓度于发病后逐渐升高,于72小时达高峰170±25 pg/ml,后逐渐下降;血清心钠素浓度也于发病后逐渐升高,于36小时达高峰280±15 pg/ml,后逐渐下降.在49例脑性盐耗综合征(其中9例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治疗中出现脑性盐耗综合征)中,血清抗利尿激素浓度于发病后逐渐升高,于72小时达高峰135±23 pg/ml,后逐渐下降;血清心钠素浓度也于发病后逐渐升高,于48小时达高峰440±35 pg/ml,后逐渐下降.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可以检测血清中的抗利尿激素、心钠素浓度曲线,以此来区分诊断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及脑性盐耗综合征,指导临床有针对性地治疗,减少误诊率,改善患者预后.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改变的研究

    作者:王瑜敏;王明山;林国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出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L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0例LDVT患者溶栓前后抗凝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促凝活性(Ⅷ:C)、凝血因子Ⅻ活性(Ⅻ:C);并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Ⅻ:C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LG:A、Ⅻ:C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PAI:A、D-D、Ⅷ:C、VWF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I:A、D-D、Ⅷ:C、VWF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L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发生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 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在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诊断上的应用

    作者:刘冰;赵震;林宏杰;马翠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新生儿溶血病诊断方法--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方法采用微柱凝胶血型检测实验和抗人球蛋白实验与试管血型检测与试管抗人球蛋白实验同时平行对照检查:①新生儿ABO、Rh系统定型;②新生儿直抗实验;③游离IgG测定;④放散实验.结果两法检测326例疑为新生儿溶血病标本(其中夫妇ABO血型系统不合292例,夫妇ABO系统血型相合34例).夫妇ABO血型系统不合的阳性率分别为160例(54.8%),80例(27.4%);夫妇ABO系统血型相合的阳性率分别为23例(67.6%),17例(50%).结论该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标本用量少,结果易判定,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可靠,可较长时间保存等优点,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达98%,为新生儿溶血病提供实验室可靠诊断依据.

  • 下颌单侧游离端冠外精密附着体义齿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伟;曹振;李慧;秦绪喜;刘寒冰

    目的建立下颌单侧游离端冠外精密附着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为附着体义齿应力分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CT扫描和I-DEAS软件,手工建模.结果建立了能够应用接触单元的下颌单侧游离端冠外精密附着体三维有限模型.结论采用Ⅰ-DEAS软件可建立游离端冠外精密附着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能反映冠外精密附着体构件之间义齿的接触关系,提高模型的仿真性.

  • 生殖支原体感染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病原学的研究

    作者:钟淑霞;李珊山;李晓红;马蕾

    目的用病原学方法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是否存在生殖支原体感染,为临床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用无菌藻酸钙拭子取前列腺液接种到Mg培养基中,置37℃CO2培养箱中培养,对符合Mg生物学特征的培养物用PCR和电镜加以鉴定.结果在24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培养出19株Mg,分离率为7.91%.对照组72例,培养出1株Mg,分离率为1.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93,P<0.05).结论从病原学证实,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存在Mg感染,为阐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提供科学依据.

  • 一步法ELISA在HIV初筛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王火生;李丽雄;林萍;李美忠;冯铁建;石向东

    目的探讨一步法ELISA试剂在HIV抗体初筛实验中是否存在高剂量钩状效应,及其影响程度和对策.方法分别采用一步法和二步法HIV抗体EHSA检测试剂盒对10例确诊抗体阳性样本进行检测以及样本梯度稀释后再复检.结果10例确诊样本二步法结果均阳性,一步法仅7例阳性;假阴性样本经10-1和10-2稀释后,再用一步法检测时结果均为阳性.结论ELISA一步法试剂的检测范围不可忽视.一步法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HIV抗体时的明显前带现象是潜在的漏检导致因素,应用于HIV初筛效果不如二步法.

  • 血清肌钙蛋白Ⅰ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预测价值

    作者:罗滨;周钧;孟春营;温定国

    目的对比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肌钙蛋白Ⅰ(cTnⅠ)升高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对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进行血清cTn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并观察相关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①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TnⅠ定量为(8.52±2.98)μg/L,CK-MB值为(13.43±4.24)U/L;UAP组cTnⅠ定量为(14.76±5.13)μg/L,CK-MB值为(15.68±5.67)U/L,cTnⅠ比较P<0.01,而CK-MB比较P>0.05.②40例患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例,顽固性心绞痛2例,死亡1例(共12.5%),经测定,所有意外发生组cTnⅠ≥11 μg/L.③以此为分界值,将患者分为cTnⅠ升高组[(16.42±4.45) μg/L],同时测定CK-MB值为(15.88±4.76)U/L;余下患者cTnⅠ为(9.66±2.48)μg/L,其CK-MB值为(15.93±4.55)U/L;cTnⅠ比较P<0.01,而CK-MB比较P>0.05.结论cTnⅠ与CK-MB相比,对判断UAP患者预后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 血清谷氨酸脱氢酶对肝移植患者的预后评价

    作者:王丹;陈锦华;兰小鹏;江艺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LD)与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德国临床化学学会推荐的速率法测定30例肝移植患者血清GLD活性并动态观察其变化的规律.结果对30例肝移植术中及术后早期患者血清GLD、ALT、AST、LDH活性进行连续监测.在术中供肝血流再灌注后,患者血清中此4种肝酶的活性开始明显上升.患者的预后与GLD升高的幅度及恢复至正常的时间的长短有关.预后不良的患者术后GLD峰值(均值5898.52 U/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的患者(均值285.08 U/L).分别以肝移植术后GLD、ALT的峰值800 U/L、1400 U/L为临界值预测肝移植术后预后.肝移植术后GLD峰、ALT峰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6.7%、90%.将肝移植术后GD恢复正常值天数以14天为界预测肝移植预后.其动态变化对预后的预测准确率为100%.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清GLD水平与预后有密切关系,GLD是预测肝移植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酶学指标.

  •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测定凝血、抗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

    作者:芦琳;房淑欣;孙成桂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CI)并发下脚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应用ACL Putum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50例CI并发LDVT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GMP-140、凝血酶原片断1+2(F1+2)含量、总蛋白S(Protein S,PS)含量、抗凝血酶(AT)、蛋白C(PC)、纤溶酶原(PLg)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DVT患者的vWF、GMP-140、F1+2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而总PS含量、AT、PC、PLg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DVT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应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的脑卒中病人的血液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并给予必要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预防性措施,以防止LDVT的发生.

  • 骨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差异性基因表达

    作者:吕猛;肖德明;林博文;王巨;陈蓟;徐忠世

    目的比较骨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以进一步研究滑膜成纤维细胞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骨关节炎患者滑膜,经原代培养获得滑膜成纤维细胞,采用正常志愿者原代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使用限制性酶切片段差异展示技术分离滑膜成纤维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差异表达之基因.结果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与正常志愿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SOD、TFPI2、CXCL2、CXCL6、TGF-β基因表达水平较高.结论SOD、TFPI2、CXCL2、CXCL6、TGF-β基因在骨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表达水平高于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相应基因的表达水平,表明这些基因在骨关节炎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骨关节炎以及治疗骨关节炎提供了新的对象.

  • 膀胱癌中线粒体DNA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雪莹;陆培信;张家颖

    膀胱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异常基因型的长期积累导致恶性表型的出现[1].膀胱镜检能在直视下进行可疑病变的检测,但它是一种创伤性诊断方法,又对设备技术要求较高,限制了它在早期诊断和普查中的应用.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是膀胱癌无创性诊断常用的手段[2],但敏感性较低,容易漏诊.开发对患者特异、敏感无创伤的早期诊疗手段成为膀胱癌成功治疗的关键.目前认为肿瘤生物学特征不仅取决于核遗传物质,而且与mtDNA关系密切.mtDNA缺乏组蛋白保护,缺乏有效的损伤修复系统,极易受到致癌物的攻击,进而诱发突变[3-4].目前,线粒体突变在不同的肿瘤中已多有报道,而本文主要针对其与膀胱癌相关性进行探讨.

  •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

    作者:王晶莹;谢风

    纤维蛋白原(Fg)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蛋白质,血浆浓度2 000~4 000 mg/ml,是血浆中含量高的凝血因子,主要由脊椎动物的肝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分泌的,半衰期4~5天,是急性期蛋白之一.

  • 胆总管囊肿术后空肠残端癌变1例报告

    作者:张信;张学文;田小丰;秦玉刚

    患者,女性,40岁,因"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后5年,反复右上腹疼痛1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于2005年8月25日就诊人院.人院时查体:T37.2℃,BP 130/80 mmHg,HR 80/min,神志清晰,言语流利,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右上腹部可见长约20 cm的手术瘢痕,未见包块、胃肠型,腹壁静脉无曲张,未见蜘蛛痣,右上腹压痛阳性,轻度肌紧张,未触及肝脾,腹部叩诊呈鼓音,肠呜音3次/分.

  • 皮肤滤泡中心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作者:李军;林玉梅;卢振霞

    1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因颈部红色斑块2年,加重半年余入院.查体见前胸及后背散在红色结节,前胸部至肋弓水平,背部达髂后上棘水平,大小不等,0.5cm×0.5 cm~1.0 cm×1.5 cm,质硬、无压痛,表面皮肤淡红,颈部及双耳后皮下结节部分融合成块,约4.0 cm×4.5 cm,表面暗红,质硬,固定,无压痛,右胸部上外侧及近胸骨处各一结节融合肿块,约4.5cm×6.0 cm,性质同前,双侧锁骨上各可触及1枚肿大淋巴结,约1.5 cm×1.5 cm,质韧,表面光滑,无触痛,活动度尚可.

  • 肝脏巨大局限性结节性增生误诊为肾上腺肿瘤1例

    作者:刘铜军;孔繁双;于惠秋

    通过分析1例肝脏巨大局限性结节性增生误诊为肾上腺肿瘤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复习,讨论该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高频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

    作者:霍春媛;刘铁力;宋菁林;陈丽波

    本文通过对126例甲状腺肿块(共147个结节)的高频声像图,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的对照分析,进一步探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

  • 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

    作者:刘俊平;姜丽莎;董智慧

    Pre-S1抗原是位于乙肝病毒表面的蛋白成分,它含有肝细胞膜受体.在HBV入侵肝细胞、感染、复制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起主要作用.我们通过对184例乙肝患者进行Pre-S1、HBV-DNA、HBV血清标志物及ALT的联合检测,作相关分析.讨论Pre-S1抗原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

  • 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中AFPmRNA的研究与分析

    作者:王照敏;张翠萍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世界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人数约为11万,占世界死亡总数的40%左右.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达到早期治疗原发性肝癌,我们采用荧光PCR定量检测外周血中AFPmRNA.报告如下.

  • 116名体检者代谢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调查分析

    作者:王延春;吴先华;夏景洋;张丽霞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多种代谢异常聚集在同一个体的临床现象,也是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表现,中心性肥胖为其必要指标[1].

  • 更正

    作者:

    关键词:
  • 新书推荐《甲状腺·甲状旁腺外科学》

    作者:

  • 肝癌多药耐药细胞系HepG2/ADM的建立及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王宁;李玉;刘洁

    目的建立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系并研究其耐药特性及机制.方法应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采用阿霉素(ADM)浓度梯度递增诱导法,建立多药耐药细胞系HepG2/ADM.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用MTT法检测该耐药细胞株对多种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耐药细胞表面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达产物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及谷胱甘肽硫转移系统(GSH/GST)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检测MDR、MRP基因表达水平.结果HepG2/ADM对多种抗癌药物产生耐药,对阿霉素的耐药性提高了89.38倍.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45.5±5.1)%的HepG2/ADM细胞表面P-gp表达阳性,而对照细胞HepG2表达仅为(11.3±1.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HepG2/ADM和HepG2细胞的MRP及GSH/GST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RT-PCR检测发现HepG2/ADM中MDR mRNA高表达.结论HepG2/ADM具有明确的多药耐药性,其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 mRNA表达升高.

  • 过继免疫治疗对手术后肺癌患者T细胞及其活化抗原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杨广民;段秀梅;谭岩

    目的探讨CIK过继免疫治疗对手术后肺癌患者T细胞及其活化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型CD3、CD4、CD8和及其活化抗原标志CD69、CD25、HLA-DR.结果肺癌患者CD3+、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呈显著性差异,而CD8+细胞高于对照组(P<0.01);肺癌患者CD69、CD3+/HLA-DR+、CD4+/CD2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经CIK治疗后CD3+、CD4+、CD4/CD8比值都升高,其中CD4+细胞与治疗前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CD8+细胞与治疗前比较降低(P<0.05);CD69、CD3+/HLA-DR+均升高(P<0.05),CD4+/CD25+在治疗后有增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IK过继免疫治疗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 MTT法测定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实验研究

    作者:于宏波;宋阳;马兴纲;齐红;席妍

    目的探讨MTT法体外药敏试验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化疗中的价值.方法取35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简易机械法制备细胞悬液,应用MTT法体外药敏试验测定其对10种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指导临床用药,同时与临床疗效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TT法检测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药敏试验的成功率为91.4%,体外药敏试验的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80.0%,阳性预测值为90.5%,阴性预测值为72.7%,总的预测准确率为84.4%.结论MTT法可作为临床上指导复发转移乳腺癌个体化化疗的有效方法.

  • 上皮性钙粘蛋白和β-连环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作者:王玲;薛慧荣;王艳丽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粘蛋白(E-CD)与β-连环素(β-CA)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子宫内膜,11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1例CIN,37例子宫内膜癌中E-CD与β-CA的表达.结果E-CD、β-CA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过长、CIN及子宫内膜癌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逐渐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D随着内膜癌病理分级的增加,异常表达率逐渐提高,其在G1-G2G3(P<0.05),在Ⅰ期及Ⅱ期及Ⅲ期(P<0.05).有肌层浸润和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肌层浸润(P<0.01)和无淋巴转移组(P<0.01);浸润程度越深浸润程度越深,β-连环素异常表达越高(P<0.05).E-CD与β-C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8P<0.01).结论E-CD,β-CA可能参予了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化过程,与肿瘤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关,两者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子宫内膜癌变的参考依据.

  • DC与胶质瘤融合细胞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

    作者:付玉;卜丽梅;赵刚;张文利;姜丽

    目的制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胶质瘤融合细胞,探讨其特异性抗肿瘤活性.方法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来源DC,在PEG作用下将其与胶质瘤细胞BT325融合,通过双荧光标记法检测融合率、MTT法测定CTL活性.结果融合细胞在培养体系中占较高比例;DC/胶质瘤融合细胞激活的CTLs对胶质瘤的杀伤作用显著高于DC与胶质瘤细胞联合培养DC组(P<0.05)及其他对照组,而且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结论DC与胶质瘤细胞融合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以DC为基础的抗肿瘤策略.

  • MCP-1和VEGF在膀胱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意义

    作者:胡毅;关桂梅;孔祥波;董震

    目的明确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炎症与膀胱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MCP-1和VEGF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结果MCP-1,VEGF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P<0.01),膀胱癌中二者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推测慢性炎症下MCP-1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诱导VEGF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 以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人源性大肠癌噬菌体抗体库

    作者:王旭东;周劲松;刘铁梅;何成彦;王巍

    目的以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进行初步筛选人源性大肠癌Fab段噬菌体抗体库,建立一种寻找特异性大肠癌抗原蛋白及相应的噬菌体抗体的方法.方法以二维凝胶电泳分离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粘膜组织蛋白组并将获得的2-DE凝胶电转至PVDF膜.然后以大肠癌组织匀浆为靶抗原对我们构建的人源性大肠癌Fab段噬菌体初级抗体库进行三轮淘洗,再用富集抗体库和PVDF膜进行Western-Blot印记实验.结果经Western-Blot印记实验我们发现了至少八个大肠癌表达而正常大肠粘膜不表达的有噬菌体抗体特异性结合活性的抗原蛋白.结论成功建立了双盲,双向,高通量筛选大肠癌特异性抗原及其相应噬菌体抗体的方法.

  • 液基细胞学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

    作者:芦雅苹;张燕玲;周少锋

    目的评价液基细胞学检测(LCT)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应用液基细胞学检测2450例按TBS诊断标准进行细胞病理学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中204例行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对照.结果LCT与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结果符合率分别为LSIL77%,HSIL86%,SCC100%,HPV感染的符合率为79%.结论液基细胞学检测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宫颈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高,假阴性率低,应作为宫颈癌筛查的一种常规手段.

  • MMP-2及TIMP-2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薛慧荣;杨广林;邹颖刚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物2(TIMP-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5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12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MMP-2和TIMP-2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MMP-2和timp-2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P<0.05);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MMP-2和TIMP-2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临床分期晚的病例MMP-2和TIMP-2的表达较临床分期早的病例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MMP-2和TIMP-2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高(P<0.05).结论MMP-2及其抑制物TIMP-2与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分化、转移及浸润有关,可能做为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诊治的靶点.

  • HBME1和CD10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黄杰雄;陈映缄;邱前程;曾庆纯;谢斌

    目的探讨HBME1和CD10免疫标记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2例甲状腺病变组织中HBME1和CD10的存在情况.结果正常甲状腺组织均没有HBME1和CD10的表达,良性病变没有一例HBME1和CD10同时阳性;HBME1和CD10在乳头状癌、滤泡癌、滤泡性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阳性率分别为33/35(94%)、6/7(86%)、6/20(30%)、5/20(25%)和15/35(43%)、2/7(29%)、1/20(5%)、0.两者在甲状腺癌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均P<0.001),两者在乳头状癌与滤泡癌的表达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均P>0.05).结论HBME1和CD10免疫标记阳性提示恶性,但不表示就是乳头状癌或滤泡癌.

    关键词: HBME1 CD10 甲状腺
  • p16和bcl-2基因蛋白在大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潮;李静;李舒

    目的探讨p16、bcl-2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临床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肠癌及腺瘤中p16、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p1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及腺瘤中分别为35.90%、77.27%(P<0.01);bcl-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及腺瘤中分别为61.53%、72.72%(P>0.05).p16与bcl-2基因蛋白表达在大肠癌中有相关关系,并与肿瘤分化程度、浆膜侵润、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与年龄、性别、Dukes分期无相关性.结论p16基因的失活与bcl-2基因的过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大肠腺瘤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对大肠癌及腺瘤进行p16、bcl-2基因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 SOCS-3 mRNA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作者:贾芙蓉;周劲松;张哲雄;何成彦;刘伟林;赵运;姜喜远;王凤华

    目的探讨人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法测定10例人正常胃组织、10例人胃癌组织及人胃癌细胞系SWWC中SOCS-3的表达.结果与正常胃组织相比较,本研究中所测定的人胃癌组织(P<0.05)及人胃癌细胞系SWWC(P<0.001)SOCS-3 mRNA的表达呈降低趋势.结论在人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SOCS-3基因发生显著变化.

  • MUC-2、PCNA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杨聚鹏;刘秀新;黄显利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的MUC-2及PCNA的表达与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4例结肠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肠直肠黏膜中MUC-2、PCNA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MUC-2的表达阳性率为100%.而10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UC-2的阳性率为40.38%,PCNA的阳性率为79.6%.MUC-2、PCNA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MUC-2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MUC-2、PCNA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但MUC-2的高低不能作为结直肠癌的定性依据,它们可以间接反映肿瘤的预后.

  • 解脲支原体与宫颈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淑莉;崔满华;刘玉霞

    本文对142例门诊患者和88例手术切除或活检宫颈组织标本,通过检测UU、HPV及其感染一致率,来分析UU与宫颈糜烂、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关系及其与宫颈癌组织学分型、分期的相关性.

  • 妇科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郝栩婷;白玉柱;高阳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患者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42例子宫肌瘤患者,12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宫颈癌45例,卵巢癌31例,子宫内膜癌25例,乳腺癌18例,绒癌2例,葡萄胎5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并与30例妇科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Fib及D-dimer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均增高(P<0.01);而APTT、PT、TT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肿瘤恶性程度分期为Ⅲ-Ⅳ期患者的血浆Fib及D-dimer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5).卵巢癌患者的血浆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0.01).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的上述指标与正常健康体检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b及D-dimer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实验室检查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恶性妇科肿瘤的分期中也有一定的作用.D-dimer的检测对于卵巢癌的实验室诊断有特别的作用.

  • 新城疫病毒HN基因重组体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凋亡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陈立刚;迟宝荣;金宁一;连海;金毅;李霄;李雪梅;孙丽丽;李萍

    目的本实验研究旨在探讨含新城疫病毒HN基因的重组质粒对人胃癌细胞BGG-823凋亡的联合作用机制.方法将含有HN基因的重组质粒pIRVP3IL-18HN经脂质体介导转染人胃癌细胞BGC-823,通过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罗丹明123和DCFA染色测定线粒体跨膜电位(△ψ)和活性氧(ROS)水平变化;底物染色反应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重组质粒pIRVP3IL-18HN转染人胃癌细胞BGC-823后,MTT法结果显示致肿瘤细胞死亡率升高,细胞活力下降;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呈现明显凋亡状态;与阴性空白质粒对照显示,线粒体△ψ下降,ROS水平升高;Caspase-3活性被激活.结论含新城疫病毒HN基因的重组质粒可以诱导人胃癌细胞BGC-823进入特定的凋亡程序,从而导致人胃癌细胞BGC-823的凋亡.

  • 原位杂交HPV16/18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孙晓杰;崔满华;左宇;祝贺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用液基细胞检测法(TCT)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651例细胞学检查异常者,均采用原位杂交检测高危型HPVDNA,对其中194例同时采用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原位杂交HPVDNA检测对宫颈癌的诊断作用.结果1)651例细胞学检查异常患者,HPV感染率为39.6%,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患者中,HPV检出率为28.7%.HPVDNA检出率随宫颈TCT检查病变程度加重逐渐升高.2)在TCT检测基础上,HPV检测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为70.4%.结论HPVDNA检测在宫颈TCT检测基础上,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断率,为轻度细胞学异常患者是否进一步采用阴道镜病理检查提供依据.高危型HPV检测可指导早期感染者的治疗及随访观察.

中国实验诊断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